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
共济失调不同类型不同症状讲解
共济失调不同类型不同症状讲解共济失调是一种近几年比较常见的影响人体脑部的疾病,共济失调的危害非常大,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对患者的生活也有很大影响,还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共济失调患者临床会出现哪些症状。
1.顶叶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患者的对侧肢体出现不同程度共济失调,闭眼时明显,深感觉障碍不明显或呈一过性。
两侧旁中央小叶后部受损出现双下肢感觉性共济失调和尿便障碍。
2.颞叶性共济失调:颞叶性共济失调较轻,表现为平衡障碍。
早期不易发现。
3.大脑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患者的额桥束和颞枕桥束是大脑额、颞、枕叶与小脑半球的联系纤维,病损可引起共济失调,症状轻,较少伴发眼震。
4.额叶性共济失调:额叶性共济失调见于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
表现类似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体位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伴额叶症状如精神症状、强握反射等。
5.感觉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为脊髓后索损害。
病人不能辨别肢体位置和运动方向,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常目视地面行走,在黑暗处难以行走。
检查震动觉、关节位置觉缺失和闭目难立(Romberg)征阳性等。
6.前庭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患者患者的前庭病变导致空间定向功能障碍,以平衡障碍为主,表现站立不稳,行走时向病侧倾倒,不能沿直线行走,改变头位症状加重,四肢共济运动正常,常伴严重眩晕、呕吐和眼震等。
前庭功能检查内耳变温(冷热水)试验或旋转试验反应减退或消失。
病变愈接近内耳迷路,共济失调愈明显。
共济失调患者临床会出现哪些症状?上面是为大家找的关于共济失调临床症状的详细内容,共济失调患者一定要尽早的医院进行治疗,同时也要多注意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饮食和生活规律,注意营养的摄取,多吃一些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感觉性共济失调有哪些症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感觉性共济失调有哪些症状导语:其实很多人都不了解,什么叫感性共计失调,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和伤害,所以每个人对它的一些常识认识,都不可忽视,下其实很多人都不了解,什么叫感性共计失调,但是这种现象的出现,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和伤害,所以每个人对它的一些常识认识,都不可忽视,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一下,感觉性共济失调的一些症状,希望通过下面的常识分析,每个人都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这种疾病。
感觉性共济失调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一)少年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症:为最常见的一类遗传性共济失调,通常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年起病常伴骨骼畸形。
临床表现:青年期发病,缓慢发展,最早症状步态不稳,步态蹒跚,站立时身体摇晃,醉汉似步态。
闭目难立征阳性。
肌张力低,膝踝反射消失。
病情逐渐进展双上肢动作不灵活而笨拙,意向性震颤,出现小脑性构音困难,说话含糊不清。
下肢的位置觉和震动觉消失。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①肢体共济失调以下肢为主,行走和站立明显。
②多数患者有眼球震颤,水平眼球震颤多见,但垂直性、旋转性均可见到,通常向外侧凝视时最明显。
③肢体肌张力减低,下肢明显,当锥体束受损出现病理反射。
④感觉障碍不明显,震颤觉可受影响。
⑤少数患者可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辅助检查:①X线平片多有足和脊柱的畸形。
②可有心电图的改变如T波倒置,传导阻滞或QRS波异常。
(二)遗传性痉挛性共济失调:又称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通常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数在成年起病,伴有肌张力增高和健反射亢进。
临床表现:首先出现缓慢进展的步态不稳,易跌倒,可呈蹒跚步态或合并痉挛步态。
以后上肢也受影响,出现双手笨拙及意向性震颤以致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共济失调全面解读
共济失调全面解读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运动协调能力下降。
这种疾病可以影响人体的平衡感、姿势控制、动作协调、肌肉张力和身体感觉等多个方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全面解读共济失调,包括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一、病因共济失调的病因非常复杂,包括遗传、环境和脑部病变等多方面因素。
目前已知的共济失调病因包括:1. 遗传因素:共济失调可以是遗传的,有些共济失调患者的家族中也有其他患者。
常见的遗传性共济失调包括斯卡伯罗症、弗里德里希共济失调、自发性共济失调等。
2. 脑部病变:脑部病变也是共济失调的重要病因,包括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炎、脑肿瘤等。
3. 中毒:某些物质的中毒也会导致共济失调,如长期酗酒、药物过量等。
4.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共济失调,如缺乏维生素E、B1等。
5. 其他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颅脑损伤、代谢性疾病等。
二、症状共济失调的症状主要是运动障碍,包括:1. 平衡感下降: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感觉不稳,易摔倒。
2. 姿势控制障碍:患者难以控制身体姿势,如手脚不自然地摆动。
3. 动作协调障碍:患者难以完成复杂动作,如写字、打字等。
4. 肌肉张力异常:患者的肌肉张力过高或过低,如手指僵硬。
5. 身体感觉异常: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身体的某些部位麻木或刺痛。
三、诊断共济失调的诊断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1. 神经系统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运动协调能力、肌肉张力、反射等指标。
2. 影像学检查:医生会进行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脑部病变。
3. 实验室检查:医生会进行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以排除代谢性疾病等可能因素。
四、治疗共济失调的治疗需要结合病因和症状进行,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镇静剂、抗惊厥药、肌肉松弛剂等,以改善运动协调能力。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康复训练、理疗等,以提高患者的平衡感和肌肉控制能力。
共济失调是什么意思
共济失调是什么意思共济失调是指一种常见的运动协调障碍疾病,主要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和控制运动协调。
它是由于大脑或神经系统中的损伤或异常引起的,导致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失去协调,表现为姿势不稳定,步态异常和动作困难。
共济失调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
先天性共济失调通常是由于遗传性因素引起,发病年龄较早,症状持续终生。
后天性共济失调则是在后天发生的,可能是由于脑部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药物不良反应等引起。
共济失调的症状包括姿势不稳定,手指和手臂的不协调运动,走路不稳,容易摔倒,手眼协调障碍等。
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自然的动作和不稳定的肢体协调,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
目前尚不清楚共济失调的确切原因,但有研究表明,共济失调可能与神经细胞和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异常有关。
这可以是由于基因突变、蛋白质紊乱或其他神经系统相关的病理变化引起的。
共济失调通常通过临床症状和神经系统检查来诊断。
医生可能会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包括测试平衡、协调和肌肉控制能力。
他们还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脑部MRI或CT扫描,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治疗共济失调的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锻炼和康复来改善姿势和运动控制。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抗震颤药物来减轻症状。
对于某些特定的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例如深部脑刺激术,通过电刺激改善运动控制。
尽管共济失调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及时的物理康复也可以帮助患者适应并减轻运动困难。
总之,共济失调是一种通过大脑和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运动协调的障碍疾病。
了解共济失调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和管理这种疾病。
临诊名词解释整理
1.共济失调:运动时四肢起落不协调,甚至左右摇晃,形似酒醉,见于小脑疾病、脊髓神经疾患等。
2.体位平衡失调(静止性共济失调):动物站立时体躯偏斜,四肢叉开,关节屈曲,力图保持体态平衡。
见于小脑或前庭疾病。
3.运动性共济失调:动物运动的步幅、强度及方向发生异常。
临床表现为体躯摇晃、步态不稳、举止笨拙,四肢运动过度抬高,肢体落地使劲,似涉水动作。
见于脊髓神经疾患,小脑疾病,前庭疾病。
4.绝对浊音区:(马)大如手掌,呈一锐角不等边三角形。
浊音区中央约在左胸下部3-4肋间;顶点在第3肋间、肩关节水平线下3-4厘米;后界是一条由顶点至第6肋骨的弧线;前界沿肘肌而下;下界与胸骨浊音区融合。
相对浊音区在绝对浊音区的后上方,呈带状,宽约3厘米。
5.呼吸运动:动物呼吸时,鼻翼、胸壁及腹壁同时有节奏的协调动作。
6.呼吸艰难:是一种复杂的病理性呼吸障碍,表现为呼吸频率的增减、呼吸深度的加强。
高度的呼吸艰难为气喘。
7.弹性纤维:鼻液混杂物的一种,为透明、折光性强的细丝状弯曲物,展示双层轮廓。
见于坏疽性肺炎、肺脓肿。
8.过清音:(肺区)叩诊音的音调高于清音而低于鼓音,临床上称为过清音。
见于马的慢性肺泡气肿,与此同时,肺区的叩诊区相应的扩大。
9.反刍:反刍动物采食后,可浮上周期性的将食物通过逆呕现象把食物重新排入口腔,并重新举行咀嚼、吞咽动作。
10.反刍赶紧:指从采食完毕到开始反刍的间隔时光延伸,多达3-4小时。
11.嗳气:反刍兽的一种生理现象,因为瘤胃内容物产生的气体,压迫瘤胃背囊使液面向下推移,反射性的使瘤胃胃壁发生收缩,与此同时网胃胃壁赶紧,瘤胃中的液面下降,使气体超过食道沟及贲门括约肌松弛,气体即由食管排出。
12.里急后重:动物频频摆出排便姿态,并强力怒责,但每次只能排出少量带有粘液的粪便。
见于直肠炎、阴道炎等。
13.肾病:因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初期表现为多尿,而后期随着肾小球也发生病变,致使浮上少尿,并发生皮下水肿,尿蛋白含量较多。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流程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液、尿 液、脑脊液等实验室检查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步态、 平衡、协调等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病史、 家族史、生活习惯等
影像学检查:进行CT、 MRI等影像学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进行肌电 图、脑电图等神经电生理检
查
基因检测:进行基因检测, 了解遗传因素对共济失调的
影响
鉴别诊断
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
帕金森病: 主要表现 为静止性 震颤、肌 肉强直、 运动迟缓 等
小脑共济 失调:主 要表现为 步态不稳、 平衡障碍 等
脊髓小脑 共济失调: 主要表现 为步态不 稳、平衡 障碍、肌 张力降低 等
遗传性共 济失调: 主要表现 为步态不 稳、平衡 障碍、肌 张力降低 等
酒精中毒 性共济失 调:主要 表现为步 态不稳、 平衡障碍、 肌张力降 低等
张力降低等
酒精中毒性共济失调:主要 表现为步态不稳、平衡障碍、
肌张力降低等
药物中毒性共济失调:主要 表现为步态不稳、平衡障碍、
肌张力降低等
鉴别诊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观察患者的步态、 平衡、协调等表现,判断是 否存在共济失调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液、尿 液、脑脊液等实验室检查, 排除其他疾病
影像学检查:进行CT、 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大 脑、小脑等部位的病变情况
言语障碍:说话含糊不清,发音不准确
眼球运动异常:眼球震颤,无法保持稳定
感觉障碍:感觉迟钝,对疼痛、温度等感 觉不敏感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步态不 稳、平衡障碍、动 作协调困难等
辅助检查:神经电 生理检查、影像学 检查、基因检测等
诊断依据:临床表 现、辅助检查结果、 病史等
鉴别诊断:与其他 神经系统疾病、代 谢性疾病、遗传性 疾病等相鉴别
共济失调分级标准
共济失调分级标准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是指由于小脑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协调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姿势控制的异常、眼球和迷路月动障碍等。
共济失调可分为多种类型,根据病情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分级标准。
本文将介绍并讨论几种常见的共济失调分级标准。
一、病史与临床表现分级标准病史与临床表现分级标准是评估共济失调患者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的一种方法。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以将共济失调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共济失调:患者表现为轻微运动协调障碍,日常生活中可基本正常完成大部分动作和活动。
如走路稍显不稳,但不影响正常行走。
中度共济失调:患者表现为明显的运动协调障碍,日常生活中需要依赖他人帮助。
如走路不稳,需要他人搀扶以保持平衡。
重度共济失调:患者表现为严重的运动协调障碍,几乎无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如无法正常行走,需要轮椅或其他辅助器具进行移动。
二、疾病进展速度分级标准疾病进展速度分级标准是根据共济失调的病程进展速度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病程进展速度,可以将共济失调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个级别。
急性共济失调:病程进展迅速,表现为较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的运动协调障碍。
如几天或几周内共济失调症状迅速加重。
亚急性共济失调:病程进展较快,但比急性共济失调缓慢。
如数月内共济失调症状逐渐加重。
慢性共济失调:病程进展缓慢,表现为多年甚至十几年共济失调症状逐渐加重。
三、病因与病理分级标准病因与病理分级标准是根据共济失调的病因和病理特点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病因和病理特点可以将共济失调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三个级别。
原发性共济失调:病因是由于小脑损害引起,如小脑肿瘤、小脑退行性变等。
继发性共济失调:病因是由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导致,如酒精中毒、药物副作用等。
遗传性共济失调:病因为遗传性基因突变导致,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等。
四、疾病分级评分标准疾病分级评分标准是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的方法。
共济失调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后束病变
各种原因损害脊髓后束者都可出现感觉性 共济失调,如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后方 肿瘤,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等。
其特点是感觉分离,即触觉、温痛觉无损 害,而位置觉、压觉及振动觉减低或消失。
亚急性合并变性者常合并锥体束损害而有 两下肢肌力减退、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 性,也可有多发性神经炎表现和恶性贫血, 胃液分析常有游离酸减低。
否一致。
鼻-指-鼻试验
睁眼,先触及自己的鼻尖,再触及检查者 伸出的指尖。
检查者不断改变其手指的位置
过指试验
检查要点:
患者上肢向前平伸,食指放在检查者固定不动 的手指上,然后患者手指上抬至垂直位置,再 下降到检查者的手指,始终维持上肢伸直。先 睁眼再闭眼。两侧可以分别或同时试验。
前庭性共济失调:双侧上肢下降时均偏向 迷路有病变的一侧。
小脑半球病变常见的有星形细胞瘤、转移 性肿瘤、脓肿及结核等,
临床上以慢性进行性病侧肢体共济失调及 颅内压增高为特征。
表现为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有病侧肢体协调动作障碍、动作笨拙、不 稳、快复轮替动作障碍、指鼻试验和跟膝 胫试验阳性,并有肢体辨距不良、肌肉反 跳现象。
头颈常固定在一个特殊位置,头常向前倾 俯,并转向病侧,摇头或转头时可发生恶 心与呕吐。
(脑桥小脑)
小脑的解剖生理(三):内部结构
内部结构(Internal Architecture)
皮 质 分子层:星状细胞、篮状细胞
(外—内) 蒲肯野细胞层:Purkinje Cell 颗粒层:颗粒细胞
白 质 齿状核← 新小脑
(外—内) 栓状核← 旧小脑 球状核← 旧小脑 顶 核← 古小脑
小脑的解剖生理(四):纤维联系
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的病损均 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 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6个检查方法
共济失调6个检查方法
1. 非同步共济失调检查(Dysmetria)
这种检查方法使用一个正常的引导动作,来观察患者的手指、脚趾或眼睛是否能够准确地移动到目标位置。
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用手指触摸他们的鼻子,或者用脚尖指向一个特定的地方。
如果患者的动作过度或不准确,那么可能存在共济失调的问题。
2. 共济失调步态检查(Ataxic Gait)
这种检查通常是通过观察患者行走时的步态来进行的。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姿态、保持平衡的能力、腿部和脚部的协调等方面。
共济失调患者可能呈现出不稳定、摇摆、难以保持直立等步态异常。
3. 脑神经传导速度检查(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这种检查通常用于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共济失调的病因,例如神经损伤。
通过测量神经传导速度,可以评估神经的功能状态。
如果某些神经的传导速度较慢或有异常,可能说明存在神经问题,而这可能是共济失调的原因之一。
4. 头部CT或MRI扫描(Head CT or MRI)
这种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观察患者的脑部结构,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共济失调的问题,例如脑瘤、脑出血等。
5. 血液检查(Blood T ests)
一些因素,如维生素B12缺乏、甲状腺问题等,可能会引起共济失调。
通过进行血液检查,医生可以检查是否存在这些因素,并求助于相应的治疗方法。
6. 遗传学检查(Genetic Testing)
某些共济失调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通过进行遗传学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某种突变,这有助于确定病因,并为患者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共济失调PPT演示课件
汇报人:XXX
-11
• 共济失调概述 • 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 检查方法与评估指标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01
共济失调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力量正常的 情况下运动协调障碍,涉及姿势、平衡和运动的控制。
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
01
手术治疗
对于部分严重共济失调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脑深部电刺激术(
DBS)等,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02
介入治疗
如经颅磁刺激(TMS)、脊髓电刺激(SCS)等,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
或电流来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03
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风险较高,需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和手术风险后,
患者仰卧,上抬一侧下肢,用足跟碰对侧 膝盖,再沿胫骨前缘向下移动。
快速轮替试验
闭目难立征
嘱患者以前臂作快速旋前旋后动作,或一 手用手掌、手背连续交替拍打对侧手背, 或用足趾反复快速扣击地面等。
嘱患者双足并拢站立,双手向前平伸,然 后闭目,观察其姿势平衡情况。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排除 脑部病变。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脑炎等,可 能导致免疫系统攻击神经 系统,引发共济失调。
脑血管疾病
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可 能影响小脑或脑干功能, 导致共济失调。
03
检查方法与评估指标
神经系统检查
指鼻试验
跟膝胫试验
嘱患者将手臂伸直、外展并外旋,以示指 尖触自己的鼻尖,先慢后快,先睁眼后闭 眼反复上述运动,称指鼻试验。
。
补充营养
合理饮食,补充钙、维生素D 等营养素,以预防骨质疏松。
共济失调课件ppt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共济失调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共济失调概述 • 共济失调的治疗 • 共济失调的预防与护理 • 共济失调的最新研究进展 • 共济失调的病例分享
CHAPTER 01
共济失调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共济失调是一类以协调运动障碍 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 平衡感、协调性和姿势控制等功 能的障碍。
分类
活质量。
手术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 禁忌症,患者需要在医生的建议
下进行手术治疗。
CHAPTER 03
共济失调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 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控制慢性疾病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 性疾病,降低共济失调的发病 风险。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 并治疗可能引起共济失调的疾 病。
03
04
均衡饮食
保证食物的多样性,摄取足够 的营养素。
控制盐糖摄入
减少盐和糖的摄入,避免加重 病情。
高蛋白饮食
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有助 于身体的修复和康复。
多喝水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 身体的代谢和排毒。
CHAPTER 04
共济失调的最新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的方法包括基因转移和基因编辑。基因转移 是将正常的基因转移到病变细胞中,以替代缺陷基因 的功能。基因编辑则是直接修改病变基因,纠正其缺 陷。
康复治疗需要持之以恒,患者需要积 极配合治疗师的建议,坚持进行康复 训练。
康复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针对性的 训练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协调能 力和肌肉力量。
动物的共济失调名词解释
动物的共济失调名词解释动物的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动物在行走、协调运动或平衡方面存在异常或困难。
这种病症常见于猫、狗等家养宠物中,也见于野生动物中。
共济失调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遗传缺陷、神经退化、脊髓损伤、中毒和疾病等。
本文将对共济失调的症状、原因和治疗进行详细解释。
共济失调的症状往往包括姿势异常、步态不稳、运动控制困难等。
患有共济失调的动物在行走时常常摇摆不定,四肢运动协调性差,甚至无法保持平衡。
这导致动物在日常活动中常常摔倒或无法向前行走。
病情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病因而异,有些动物仅表现轻度的共济失调,而有些则会因为失去正常的行走能力而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中。
共济失调的原因多种多样。
一部分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如基因突变导致的神经系统发育问题。
这些动物可能在出生后的生长过程中就表现出共济失调的症状。
另一部分原因是神经系统的退化,如老年动物的退行性疾病。
脊髓损伤也是常见的共济失调原因之一,脊髓受损会直接影响到神经传导和运动功能,导致动物的运动和协调能力受损。
除此之外,某些毒物、药物或感染也可能导致共济失调。
治疗共济失调的方法因病因而异。
对于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共济失调,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的是支持性疗法,通过对患动物的饮食、环境和运动进行调整,提高其生活质量。
对于神经退化导致的共济失调,一些药物如抗氧化剂和营养补充剂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其治疗能力有限。
当共济失调是由脊髓损伤引起时,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可能会有所帮助,通过提供支持和刺激帮助动物重新学习行走和协调。
总的来说,动物的共济失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动物的正常生活活动带来了很大困扰。
其症状、原因和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共济失调的方法,但通过对症状和原因的了解,我们可以采取对症治疗和适当的支持措施,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
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共济失调(ataxia)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
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
但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
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
共济失调的病因很多,深感觉(深感觉是指感受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等深部结构的本体感觉。
肌肉是处于收缩或舒张状态;肌腱和韧带是否被牵拉以及关节是处于屈曲还是伸直的状态等的感觉。
检查方法①振动觉检查:置振动的128Hz音叉末端于骨突起处(例如内外踝、膝盖、髂前上棘、腕骨或脊椎棘突等处)以试验患者能否察觉。
注意感受的时限,两侧对比。
②位置觉检查:瞩患者闭目,移动患者一肢的大多数关节,塑成一种姿势,瞩患者保持之,然后瞩患者用对侧的一肢模仿。
③运动觉检查:轻移患者的手指和足趾向上及向下,瞩患者说出移动的方向)、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②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③小脑性共济失调;④大脑型共济失调。
而一般称呼的“共济失调”,多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
几乎100%的Ias(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有共济失调的表现。
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
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包括:1.感觉性深感觉向中枢神经系统反映躯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病因有:①周围神经或神经根病;②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简称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的摄入、吸收、结合、转运或代谢障碍导致体内含量不足而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的疾病。
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等,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及周围性神经病变等,常伴有贫血的临床征象。
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特点治疗共济失调
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特点治疗共济失调中医学中无“多系统萎缩”病名,依据其临床表现特点,共济失调属中医学“虚劳”“痿证”“风痱病”“骨摇”等范畴。
共济失调多由于外邪侵袭、久病体虚等多种因素致使经络阻滞,筋肉失于气血津液的滋养而成痿证。
从中医病机分析,共济失调系气血阴阳失调,气血无以上充于脑,则脑髓空虚,神窍失司; 三焦气化失司,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液输布失常,遂致尿频、尿急等排尿困难症状; 四肢筋脉失于濡养而致肢体无力; 加之本病日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情绪低落,日久可致抑郁、失眠。
《灵枢·根结》曰: “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
”御方生髓汤:历代医家对痿证的认识为“内脏不足”,“阴血不足”,“使之太过,肾精枯竭”,“元气败伤,精血虚不能灌溉”等,气血津液所伤而致,其中肝肾之虚为主要病机,气血津液不足是形成痿证的主要因素。
御方生髓汤本着“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补脾气;参以《丹溪心法》“痿之不足乃阴血不足也”,根据痿证病机与病因,严谨辨证与精当用方。
御方生髓汤诊疗痿症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止痛通络,修复脊髓神经系统活血镇痛,通脉透骨,活化病变部位的缺血缺氧状态,改善脊髓的病态肿胀,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兴奋中枢神经细胞,抑制炎性水肿,使触觉逐渐恢复,改善患者的疼痛、麻木、痉挛、僵硬等外在表现!第二阶段:补精养髓,营养神经提高免疫力补肾生髓,滋养督脉,补充受损部位流失的大量营养成份,滋养神经细胞,提高神经细胞的繁殖和再生能力。
改善病灶处的脊髓、骨骼、肌肉组织细胞的活性,营养骨膜增强韧带组织柔韧性,增强机体组织免疫力。
第三阶段:滋肝壮骨,促进神经繁殖再生逐步激活并修复断裂的神经,重建或通过侧枝重建使损伤的神经功能得以恢复。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神经组织,轴突树突紧密相连;从而达到周身经络通畅,气血和谐,肝肾滋养,柔筋壮骨。
共济失调是什么疾病啊?有什么症状?
共济失调是什么疾病啊?有什么症状?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该疾病由隐性基因控制,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共济失调对自身的危害很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状态。
一旦发现有共济失调的症状,一定要重视,及早到正规专业的医院进行治疗,避免耽误病情,减少疾病对自身的伤害。
不知道你是否有留意过这样一些现象:有些人走路不稳,没有办法走直线;有些人努力使身体平衡但还是摇摇晃晃身体向前向后倾;步态失调,容易摔倒;精神状态不佳,动作迟钝等。
对此,有可能就是共济失调。
我们不能一笑了之,一定要重视。
那么,共济失调是一种什么疾病呢?共济失调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某个部位遭受损伤而产生的疾病。
由此会导致人的动作协调困难,平衡障碍等。
前者被称为动态性共济失调,后者则被称为静态性共济失调。
针对不同的病变部位,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
通常我们所讲的共济失调,一般都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的病因有很多种,包括小脑病变,周围神经病变。
还有一些原因不明的因素,情况也会比较复杂。
患者应去专业医院的神经内科明确病因,对症治疗才是最佳选择。
共济失调有什么症状呢?我们可以通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和其他一些行为表现来了解。
如:身体平衡性差,行走困难,肢体语言不协调;语言障碍,吐词不清晰;头晕,四肢乏力,动作迟缓等症状。
有的还伴有智能发育不全或痴呆。
共治失调的康复治疗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同时,家人、朋友应给予患者多一点关怀和鼓励,不能歧视和嘲笑他们。
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对患者的康复治疗也是有好处的。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做好防护工作。
合理饮食,营养均衡;适当锻炼,但是动作不要过于剧烈,共济失调患者应该特别注意,以免加重病情;避免过度劳累,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精神放松。
身心舒畅,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家庭更幸福。
共济失调步态名词解释
共济失调步态名词解释:
共济失调步态是一种特殊的步态异常,主要由脑部或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引起。
在正常情况下,共济运动是指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使我们能够完成平衡、姿势调整、准确性和流畅性的动作。
然而,当患者出现共济失调时,这种协调性受到了影响,导致步态异常。
共济失调步态通常表现为以下特征:
1. 不稳定性:患者无法保持平衡,步行时容易摇晃、摔倒或偏离正常行走轨迹。
2. 不协调性:患者的肢体运动协调性受损,可能出现手脚不同步、交替运动困难等问题。
3. 震颤性:患者的运动可能伴随着微小的震颤,尤其在追求精细动作时更为明显。
4. 深触觉缺失:患者可能出现对于地面感觉缺失的情况,导致步行中的位置感和平衡感受损。
5. 异侧共济失调:当患者的脑部受损发生在大脑半球的一侧时,患者可能表现出对侧肢体的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步态可以由多种疾病或情况引起,如脑干或小脑病变、中风、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等。
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康复训练、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旨在改善患者的运动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从而提高步行功能。
遗传性共济失调(教学及宣教)
遗传性共济失调疾病概述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HA)是一组以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遗传变性病。
病变部位主要在脊髓、小脑、脑干,故也称脊髓-小脑一脑干疾病,也称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henar ataxia,SCAs)。
多于成年发病(大于30岁)表现为平衡障碍、进行性肢体协调运动障碍、步态不稳、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可伴有复杂的神经系统损害,如锥体系、锥体外系、视觉、听觉、脊髓、周围神经损害,亦可伴大脑皮质功能损害如认知功能障碍和(或)精神行为异常等。
也可伴有其他系统异常。
遗传性共济失调发病机制小脑性共济失调(cerebellar ataxia,CA)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近年来部分亚型基因已被克隆和测序,显示致病基因三核苷酸(如CAG)重复序列动态突变,拷贝数逐代增加为致病原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具有遗传异质性,最具特征性的基因缺陷是扩增的CAG三核苷酸重复编码多聚谷氨酰胺通道,该通道在功能不明蛋白(ataxins)和神经末梢上发现的P/Q型钙通道α1A亚单位上;其他类型突变包括CTG三核苷酸(SCA8)和ATTCT五核苷酸(SCA10)重复序列扩增,在许多病例中这种扩增片断的大小与疾病严重性有关,且发病年龄愈小,病情愈重。
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FRDA)是9号染色体长臂(9q13-12.1)frataxin基因非编码区GAA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所致,正常GAA重复扩增42次以下,病人异常扩增(66~1700次)形成异常螺旋结构可抑制基因转录。
发病机制三核甘酸动态突变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小脑、脊髓和脑干变性,故又称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根据临床特点和基因定位分为SCA1~21种亚型,属于三核甘酸动态突变。
三核甘酸动态突变:是由于DNA中的碱基重复单位拷贝数不稳定扩增而导致。
正常情况下重复单位拷贝数有一定限制,而在动态突变下,则大大增加。
共济失调的名词解释
共济失调的名词解释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是指患者在运动、姿势、协调和平衡方面发生困难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主要特征是运动不协调,常伴有肌张力异常,症状可能影响手、脚、身体和语言等方面。
共济失调多发生在小脑病变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情况下,严重程度和症状表现因病因和病变部位不同而异。
共济失调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遗传因素,脑部损伤,酒精或药物滥用,代谢性异常以及某些感染或炎症性疾病。
其中,遗传因素在共济失调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如脊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运动共济失调等。
脊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小脑的发育异常,导致运动不协调和平衡障碍。
运动共济失调是一组遗传性或非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总称,常以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症状。
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运动不协调,如不稳定、震颤和抖动等;姿势和平衡障碍,如站立和行走时的不稳定和摇晃等;眼球运动异常,如注视不稳,眼震和眼球跳动等;肌张力异常,如肌肉过度紧张或过于松弛;语言和吞咽困难,如发音不清、语速缓慢或困难;手指灵敏度和协调性减弱,如握笔困难,书写和操作困难等。
共济失调的诊断依据主要是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如MRI、CT等)和神经生理学检查(如脑电图、肌电图等)来确定。
此外,如果有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家族史,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也是重要的诊断手段。
针对共济失调的治疗主要依赖于病因和病变的具体情况。
对于可矫正的因素,如代谢性异常、药物或酒精的滥用,及时纠正这些问题可能会改善共济失调症状。
对于遗传性共济失调等无法治愈的疾病,针对症状的治疗与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训练包括身体平衡训练、行走和手指协调训练。
近年来,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共济失调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总结起来,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属于运动障碍的一种。
其主要特征为运动不协调、姿势和平衡障碍等,常与小脑病变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
共济失调(ataxia),又称脊髓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发生器质性病变而产生的一类神经精神性疾病,是指在肌力没有减退的情况下,肢体运动不协调、不平稳。
即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
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
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
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
共济失调是一种家族显性遗传神经系统疾病,只要亲代其中一人为此疾病患者,其子女将有很大的几率遗传此症并发病。
其临床表现走路摇摇晃晃如企鹅,走路时步履不稳,肢体摇晃。
动作反应迟缓及准确性变差,说话时发音含糊不清,无法控制音调。
眼球转动不平顺,影像容易产生“重叠”。
肌肉不协调感加重,无法写字。
有时感到吞咽困难,进食时容易呛咳,发展严重甚至说话极不清楚,甚至无法语言。
肢体乏力,不能站立,需靠轮椅代步。
理解能力逐步下降,最后失去意识,昏睡不醒。
共济失调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和前庭性共济失调。
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同时还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以及言语障碍。
大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为平衡障碍,步态不稳,肌张力增高。
感觉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脊髓后索损害,患者站立不稳,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如踩棉花感。
前庭性共济失调,主要是空间定向功能障碍。
此疾病呈缓慢进行性进展,病程较长,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危害,短期内不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
但是随着病程进展,病至后期患者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往往会成为危及患
者生命安危的直接杀手。
1、在初期时的症状通常表现为下肢共济失调,其症状为在行走时步履不稳、无法长时间站立、肢体摇摇晃晃等。
动作的反应也会相对的变得迟缓,准确性也会出现变差。
2、在中期时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在说话时发音异常,含糊不清以及音调异常,且在吞咽时会感到困难,容易呛咳。
眼球运动出现障碍,在转动时不平顺,以及影像会出现重叠、分散的现象。
肢体运动出现不协调,无法进行写字等。
3、在晚期时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说话极其不清楚,甚至无法讲话。
肢体出现无法站立的症状,需要使用轮椅。
最后会逐渐失去意识,昏迷不醒。
在诊断共济失调时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儿童期以先天性小脑发育不全、遗传性疾病、儿童期急性小脑共济失调、脑炎等多腓骨肌萎缩型共济失调症、肥大型间质性神经病、脊髓空洞症等。
青年与壮年发病者可见于齿状核红核萎缩症、橄榄桥脑小脑变性、亚急性联合变性、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等。
中老年多见于小脑萎缩、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小脑出血、脑血管病等。
共济失调部分有遗传因素如先天性小脑发育不全、儿童期急性小脑共济失调、少年型脊髓型遗传性共济失调症、遗传性共济失调多发性神经炎、肥大型间质性神经病、齿状核红核萎缩症、橄榄桥脑小脑变性、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