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练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阁夜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雪霁(jì)侪辈(qí) 天涯(yá) 悬崖(yá)
B. 渔樵(qiáo)挣脱(zhènɡ) 寂寥(liáo)创伤(chuānɡ)
C. 朔漠(shuò) 回溯(sù) 攻讦(jié) 囹圄(wǔ)
D. 发酵(xiào) 信笺(jiān)角色(jué)泾渭分明(jìnɡ)
【答案】B
【解析】A项,“侪辈”中的“侪”应读“chái”;C项,“囹圄”中的“圄”应读“yǔ”;D项,“发酵”中的“酵”应读“jiào”,“泾渭分明”中的“泾”应读“jīnɡ”。

2、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暮阴阳催短景景:景色。

B. 天涯霜雪霁寒宵霁:雪止。

C. 人事音书漫寂寥漫:徒然,白白地。

D. 吴楚东南坼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答案】A
【解析】A项,“岁暮阴阳催短景”中“景”的意思是“日光”。

3、下列对《阁夜》一诗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和典故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五更: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段,夜里的每个时段被称为“更”。

五更在寅时,相当于现在3—5点,这时鸡打鸣,人逐渐从睡梦中清醒,迎接新的一天。

B. 鼓角:战鼓和号角,二者都是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

C. 夷歌: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为“夷”,也泛称周边的民族为“夷”。

诗中的“夷歌”指的是当时东方民族的歌谣。

D. 卧龙:比喻隐居尚未显露才能的人,诗中指诸葛亮。

杜甫常借用诸葛亮的典故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C.诗中的“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时间,渲染环境,写实景而寓深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沉痛的基调。

B. 颔联上承“寒宵”,写夜间所闻所见,音调铿锵悦耳,辞藻清丽
夺目,蕴含着诗人开阔豪迈的情怀。

C. 颈联写拂晓前的所闻,真实地刻画了夔州凄凉的景象。

“野
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

D. 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应将眼前的动荡之景放到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开阔豪迈”有误。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

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

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

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

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

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应为“悲壮深沉”。

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5、“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两句诗的诗眼是什么?有何作用?
【答案】“声”“影”二字。

作者用“声”字传出所闻,一个“影”字传出所见,使人仿佛置身于那战鼓声声、动荡不安的情景之中,体会到诗人在战乱年代的内心感受。

【解析】
此题考核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主要是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两句诗中找出“诗眼”,所谓“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在一首诗中找诗眼,可能是诗句,也可能是词语,那么,在两句诗中找诗眼,肯定是词语了,找出两句诗中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就可以了。

6、杜甫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请简要概述。

【答案】全诗写阁夜无眠的所闻所见所思,从寒宵写到五鼓,从时局写到先贤,从山川雪野写到痛苦的生民,从国家历史写到个人命运。

描写了夔州西阁冬夜的所闻所见,抒发了诗人垂老自伤飘零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
此题考核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不是为一时一事而作,诗人饱经沧桑之后,在人生的暮年把万端感慨集于笔端。

所以诗中的内蕴是相当丰富的: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老病孤独的凄寒,既有对连年战伐、百姓劳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悟。

全诗写阁夜的见闻和感触,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滚滚波涛写到灿烂星河,从山川写到人事,从古人写到自身。

笔触驰突,气象雄阔,上天下地,俯仰古今,而篇终又接以混茫之思。

感情深沉悲愤,风格阔大苍凉,情景融汇一体。

画家
马晓红
高速公路在山间蜿蜒几十公里,满眼大大小小的山,浓淡相宜,宛如一幅山水画。

我就在这山沟沟里“爬”了十几年,“爬”进了县城的中学,“爬”进了省城的大学,“爬”进了大都市的高楼大厦。

工作近十年,每天忙忙碌碌,却总觉得前路迷茫。

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真真假假的网络,有时不免会想起家乡的青山碧水父老乡亲。

暮春,我请了几天假,回老家探望一下。

汽车越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山下就是我生活了六年的县城。

但眼前的县城却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

在我遥远的记忆里,说是县城,也就两横一竖三条街,街窄房矮树多。

每天早读,总是伴着鸡鸣狗吠开始。

早读完,跑到街尾买两根油条还能跑回来上第一节课。

现在,撞进我眼帘的,俨然一座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

宽阔大气的广场,周围矗立着高楼大厦。

四五条宽阔的水泥路,以广场为起点,向四周延伸。

路两旁,是一排排新建的大楼。

远处,有高高的塔吊在云端旋舞。

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

走到广场中央,想好好打量一下这座新城,却被一位老人吸引住了。

老人身着长袍,满头白发,面前撑着画架,专注地在画布上涂抹着。

夕阳穿过远山,穿过高楼,落在老人身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黄。

看老人如此专注,我不忍打扰他,默默地站在一旁看他画画。

画的内容很是奇怪。

眼前,高楼耸立,尘土飞扬;身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而画布上,却是青山巍然,苍松挺立,绿水环绕,茅舍俨然。

老人有时抬头看看高楼,低头画上一棵古树;有时对着柏油路凝视良久,在河面描上几圈涟漪;有时四下望望匆匆的路人,在田间添上几个农夫……
良久,老人搁下画笔,后退两步,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只见阡陌交通,河面白鹭翻飞。

一叶扁舟,漂于青山碧水之间。

舟尾立一老人,青衣白发,弯腰摇橹,河面水波微起,游鱼相伴。

船头坐一女子,红裙青丝,手挽竹篮,篮中红荷初绽,娇艳欲滴。

仔细一看,那老人的衣着神态,赫然就是画家自己。

突然,我在画上看到了自己:田间小路,布衣草鞋,戴笠荷锄,牵一头褐色水牛,驻足欣赏路边绿油油的水稻和彩蝶似的蚕豆花。

“老人家,您画的是……”看着眼前的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画的就是这里。

”他在稻田旁又画上一棵杏树,“几十年了,变化太大,有些东西也记不清了,只能靠想象了。


“那画里的人……”我迟疑了一下。

“划船的是我,摘荷花的是我妻子,田埂上牵牛的人就是照你的样子画的。

”老人笑了笑,“我妻子一直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但直到去世都……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却变了……”
“您就是南山先生吧。

”我去年参观过他的画展。

他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

他不置可否,开始收拾画架。

“我也是这里的人,家就在那边的山里。

”我指指远处的群山。

老人停住手,看着我。

“我也好几年没回来了,变化真是太大了!”我看着眼前的大厦,“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挺怀念家乡的山水,可现在……”“社会总要发展的嘛!”老人继续收拾画架,“不过……”
“总是破坏了才知道补救!”我指指周围,“您看,这小小的山城都在不断地扩张。


“是该觉醒了!”画家抬起头,背起画架,慢慢走远了。

天色尚早,我想到广场中心大厦看看。

大堂正在布置图片展,一张名为“伟大启航”的图片上,建筑设计师一手拿着规划图,一手指着远方的群山。

图片下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这位驰名中外的建筑设计师,赞扬他“感恩故里”“回报乡梓”。

这位建筑设计师,赫然就是广场上的那位老画家——南山先生。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中写“我”是从山村“爬”进大都市的,“爬”字凸显出“我”进入大都市的不易,但近十年的大都市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归属感。

B.“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既是快速发展的县城中青绿色越来越少的真实写照,也透露出“我”对面目全非的故乡的失
望。

C.老人画里的青山碧水、田园生活和眼前的高楼、尘土、车水马龙形成鲜明对比,自然而然地引出“我”和老人的攀谈,也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D.县城是“我”和老人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我”看老人作画的场景,彼此对话中流露出渴望城市建设“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愿景。

(2)南山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小说的结尾揭示了老人的另一重身份是建筑设计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答:
(1)B 【解析】“对面目全非的故乡的失望”分析不当,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的是城市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矛盾。

“我”对城市发展并无失望,所忧虑的是乡愁无所依托。

(2)①画家。

南山先生是知名画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浓的乡愁,“他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②游子。

南山先生是充满乡愁的游子,他画青山、苍松、绿水、茅舍等找寻记忆里的故乡;③建筑设计师。

南山先生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设计师,为家乡设计发展蓝图以“回报乡梓”。

【解
析】首先,南山先生是一位知名画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浓的乡愁,“画布上,却是青山巍然,苍松挺立,绿水环绕,茅舍俨然。

”“他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

”其次,南山先生是一位充满乡愁的游子,他画青山、苍松、绿水、茅舍等找寻记忆里的故乡。

“只见阡陌交通,河面白鹭翻飞。

一叶扁舟,漂于青山碧水之间。

舟尾立一老人,青衣白发,弯腰摇橹,河面水波微起,游鱼相伴。

”同时,南山先生是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设计师,为家乡设计发展蓝图以“回报乡梓”。

他的设计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他又是一位不断自我反思的学者。

南山先生说“是该觉醒了”,
表明他在不断地深思总结,城市的快速发展扩张与乡愁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3)①结尾出人意料。

小说的结尾揭示了老人的另一重身份是建筑设
计师,出乎意料,引发思考;②丰富人物形象。

画家和建筑设计师这两个身份统一在老人身上,使人物形象更具有多面性;③深化小说主旨。

启示人们协调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

【解析】在情节发展上,结尾的“老画家”与标题“画家”照应,也与前文先生作画照应。

小说的结尾揭示了老人的另一重身份是建筑设计师,出乎意料,引发思考。

在形象塑造上,丰富人物形象。

画家和建筑设计师这两个身份统一在老人身上,使人物形象更具有多面性。

他能凭着记忆,描绘出家乡过去的模样,他也能凭着自己的设计师身份,指引着家乡城市的发展方向。

在深化主题上,这一结尾深化了小说主旨。

“是该觉醒了”指出城市发展要“自然和谐,天人合一”,启
示人们协调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

【阅读导引】
新生事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要发展就要付出代价。

楼群是城市的特色,山是乡村的标志。

缩小城乡差距,到底是人文的改变还是地貌的改变?一个乡人口达到一定数目可以变镇,一个县人口达到一定数目可以变为市,当然不仅仅是人口,其他方面,比如建筑等也要符合标注。

是不是把山炸平,建起一些高楼,农村就变成了城市?是不是种上一些花花草草,就拉近了城乡的距离?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大的思索空间。

画家和游子,两个人都在找寻心的家园,最终那田野、那小路、那炊烟连同日思夜盼的故乡留在了画里。

他们一定很难受吧,可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

故乡的变化也是新旧观念的一次变革,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一些东西注将留在记忆深处。

画家进行了一番思索,接受了设计师这个新的身份,留下一张令人纠结的画,安慰自己,也安慰那些想家的人们。

文中的“我”,看到故乡的变化有些惋惜,看到画家画记忆里的故乡,增添了几分欣喜。

故事讲到这里,人物的血肉已经丰满,主题也渐渐显露出来,可以圆满结尾,然而作者没有急于结尾。

结尾点睛之笔,交代画家的另一重身份,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小说的文
学力量,作品背后的东西。

让故乡变得面目全非的画家兼建筑设计师该是下了多大的决心,为了家乡城市的发展,不要这梦中的青山绿水。

“自然和谐,天人合一”是他画展的主题,也是他的美好愿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