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2023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申国专家共识(完整版}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己逾百年,目前仍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手段。
随着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新的作用机制及适应证的认识不断发展,特别是心律失常抑制试验结果发表后,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及安全性备受关注。
近军来国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新共识和新分类陆续发表。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律失常学组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学组共同组织专家组,结合我国2001茸《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及近20年的研究进展,以心律失常治疗理念的改变为基础,以规范||苗床医生合理与规范化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为宗旨,制定本版专家共识。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原则-、明确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首先评估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无明显症状、不影响预后的心律失常,多不需治疗。
确定需要治疗者,药物治疗可改善预后的证据较少,如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旱期节律控制可改善部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而言;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部分药物甚至可能恶化预后。
因此,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或减少心律失常对心功能和心肌缺血等的影响,不应都以消灭或减少心律失常为主要目标,且应重视药物的安全性。
对危及圭命的心律失常,治疗的主要目的则是控制l心律失常。
二、兼顾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心律失常多与真他疾病伴发。
除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外,多数情况下,墓础心脏病、心功能或心肌缺血是决定预后的因素。
心律失常的治疗需在墓础疾病己奇的治疗证据和指南墓础上,权衡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着重考虑可改善预后的综合治疗措施,如房颤时的抗;疑治疗等。
三、正确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依据药物的抗心律失常谱,当多种药物存在相似作用时,需考虑器质性心脏病及冥严重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
对于急性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重点考虑药物的高效性,尽快终止或改善心律失常,必要时联合电复律;慢性心律失常的长期治疗多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以及与基础疾病药物治疗的协同性。
2020 AMP专家共识:并存内科和精神科疾病成人患者的QTc监测
3.性别 女性是与QTc间期延长相关的第二位常见风险因素,男性(而非女性)青春期后 QTc 间期缩短,表明性激素对心
室复极有影响。 女性的体重也往往较低,因此在相同剂量下药物暴露量也较高,而药物通常不会根据体重进行调整, 这种差异可能是潜在的病因。
最大的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应尽快与患者和/或代理人(决策者)详细讨论QTc间期延长的风险和影响,并应 就静态和可修改的风险因素和监测建议进行知情讨论,以便共同决策
15
利培酮
10
氯氮平
10
伊潘立酮
10
氟哌啶醇
4至9
奥氮平
6
洛沙平 鲁拉西酮 阿塞那平
4至5 5 5
帕利哌酮
4
阿立哌唑
-4
奋乃静
-55至 -17
Lower Risk
迄今为止的证据表明,在第二代抗 抑郁药中,西酞普兰(使QTc增加 约 10-20 毫 秒 ) 和 艾 司 西 酞 普 兰 (使QTc增加约5-11 毫秒)具有最 高的 QTc间期延长风险,而大多数 其他抗抑郁药对QTc间期的影响可 以忽略不计
2020 AMP专家共识:并存内科和 精 神 科 疾 病 成 人 患 者 的 Q Tc 监 测
1.前言
在使用精神科药物治疗疾病时、其增加QTc间期以及相关风险(包括心源性猝死) 持续引发临床关注。虽然不完善,但QTc间期可作为确定个体发生潜在致命性室性心律 失常风险的可量化标记;例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
危险评分< 2 危险评分≥ 2
• 开始用药前检查心电图; • 起始使用低风险药物(QTc<10-20毫秒),在<3个月内,查心电图; • 风险评分<5:在2-4周内查心电图(如果已经开始精神药物治疗); • 风险评分≥ 5:考虑及时转诊到心血管科。
室性心律失常
3.多形性室速
(1)急诊处理原则: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多形性室速应按室颤处理,应立即电复律或电除颤 ②血流动力学稳定或 短阵发作者,根据QT 间期变化,分为 QT 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QT 间期正常的多形性室速和短 QT间期多形 性室速。 (2)尖端扭转型室 速:QT 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称为TdP。临床上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阿斯综合征,重者导致 SCD。心电图显 示 QT 间 期 延 长,可分为获得性和先天性LQTS。
根据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应用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若疗效不满意,
应先审查用药是否规范、剂量是否充足。一般不建议短期内换用或合用另外一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 若心律失常仍需立即处理,宜考虑采用非药物方法如电复律等。序贯或联合应用两种以上静脉抗心律失 常药物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及致心律失常作用。联合应用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仅在室速/室颤风暴状态时 才考虑
IHD患者的致心律失常基质通常位于心内膜,心内膜标测和 消融一直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对于经完全血运重建和最佳药物治 疗后仍频繁发作室速/室颤的患者,可考虑行导管消融治疗。
2 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3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4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感谢聆听 批评指导
对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控制,选择更有效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方法;对非威 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需要更多考虑治疗措施的安全性。过度治疗反而可导致新的风险。 4 治疗与预防兼顾
室性心律失常纠正后易复发,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确定是否采用预防措施。需要评估药物、射频消融及 ICD治疗 适 应 证。同时也需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控制诱发因素。 5 急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及基层版解读精选全文
▪ 药物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必要 时可完善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以排除 结构性心脏病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
定义与分类
1、NSVT:指连续3个及3个以上的室性心律,频率>100次/min,持续时 间<30 s,能够自行终止,且不会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SMVT:指单形性室速持续时间≥30s,或持续时间虽<30 s但室速发 作时伴随血流动力学障碍需早期进行干预; 3、PMVT:指QRS波形态可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100 次 /min,持续时间≥30 s,或虽然<30 s但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须立即终止 的室性心律失常。
▪ 不同于2020版专家共识, 基层版将PMVT与室颤分 开阐述。
▪ PMVT诊断主要依据临床 表现和心电图特征,心电 图特征表现为QRS波形态 不一、无明显等电位线和 (或)电轴多变。
室性心动过速
▪ 治疗原则 ①治疗基础心脏病, 纠正诱因; ②ICD是不可逆性原因所致PMVT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再发 PMVT且暂不适合植入ICD的患者,可考虑穿戴式ICD治疗; ③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④由室早触发的PMVT患者,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基层医疗机构应对此类患者的室 早进行密切心电监测,以利于触发灶的成功消融; ⑤自主神经系统干预。无条件开展上述非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可考虑转诊至上级医院 进一步治疗。有或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发生PMVT的原因与治疗措施见表6。
特殊情况下的室性心律失常
▪ 治疗原则 ①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②若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立即行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③血流动力学稳定的TdP 患者可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前提下尝试静脉应用镁剂, 临时超速起搏或给予异丙肾上腺素等进行心率调控、应用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补钾治疗等; ④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室速,若室速发作时可经心室临时起搏电极行程控刺 激,若为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的室速可试用胺碘酮治疗,若为洋地黄中毒 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应选用苯妥英钠或利多卡因治疗。
2023版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提高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水平
通过解读新版共识,加强临床医生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抗心 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水平和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心房扑动
首选直流电复律,药物首选胺碘酮。
室性期前收缩
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无需药物治疗, 有症状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 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等。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原则
根据患者心律失常类型、症状及合并疾病 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简便易行的原则 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
生活建议
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情绪 稳定,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睡眠时 间。同时,应定期监测心电图和血压 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6
临床实践指南与推荐意见总结
心律失常类型与首选药物推荐
室上性心动过速
首选腺苷,无效时改用静脉注射维拉帕 米或地尔硫䓬。
心房颤动
节律控制首选胺碘酮、多非利特、决 奈达隆等,心室率控制首选β受体阻
临床应用范围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对于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 于控制心室率、预防复发及维持窦性心律。
室性心动过速
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终 止发作及预防复发。
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风暴
对于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风暴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控制 心室率、预防复发及降低死亡率。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 吡胺等。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 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
家庭医学2016.10(下)室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的35个以上宽大畸形QRS 波组成的心动过速。
其中加速性心室自主律(有时以心室率>100次/分为界)一般认为是良性的,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以不予治疗。
但心室率≤100次/分的非持续或持续的(>30秒或需急救措施的)室性心动过速会造成严重后果,需要认真对待。
在对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 )的定义上,2014年欧洲心律学会/美国心律学会/亚太心律学会(EHRA/HRS/APHRS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仍与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以下简称“2006版指南”)保持一致:将频率大于100次/分、持续时间小于30秒的连续3个或3个以上心室搏动称为NSVT 。
从整个篇幅来看,2006版指南并未对NSVT 进行重点论述。
认识到NSVT 的临床普遍性,共识用较大篇幅对NSVT 出现时患者的猝死风险、评估方法和治疗建议进行了详述,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体现了该共识的实用性。
对NSVT 患者,共识列出常用的标准评估项目和进一步评估项目,并给出每种检查适用的目标人群(表)。
标准评估项目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
如果这些检查不足以明确病因,可进一步行运动试验、冠脉造影、心脏MRI 、基因检测和电生理检查。
上述检查评估的目的是判断NSVT 患者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因为NSVT 的预后与基础心脏病相关,治疗原则也是治疗基础疾病较治疗心律失常更重要。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估表对NSVT 患者的评估阴文/唐闽主任医师北京阜外医院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解读12. All Rights Reserved.家庭医学2016.10(下)Family Medicine 鉴于NSVT 的预后与基础心脏病密切相关,共识将NSVT 分为心脏结构正常合并NSVT 和心脏结构异常合并NSVT 。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22护理课件
在药物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药物的 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非药物治疗与护理
非药物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宜药物治疗的 患者,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射频消 融、植入式心脏除颤器等。
非药物治疗护理
在非药物治疗期间,需注意患者的病 情变化,观察治疗效果,及时处理并 发症和不良反应。
心内电生理检查
对复杂心律失常进行定位和机 制分析。
其他检查
如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 显像等,可协助诊断病因。
危险分层与预后评估
危险分层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危险因素进行分层。
预后评估
评估患者心律失常的可能发展趋势及对生命的影响。
03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与护 理
药物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个 性化的饮食方案,强调低盐、低脂、 高纤维的饮食原则。
长期管理与随访计划
01
02
03
定期随访
建立患者的随访档案,定 期进行电话或面对面的随 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和生活状况。
监测与评估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和 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并采取相应措施。
调整治疗方案
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心肌缺血、心肌肥厚、心肌病、电解质紊 乱等。
发病机制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多种机制有关,包括心肌细胞膜电位异常、心肌细胞内 钙离子浓度失衡、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02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评 估
临床表现与体征
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的分类
首次诊断AF发作(初发房颤)
阵发AF(通常小于48h) 持续性AF(大于7天) 长程持续性AF(大于1年)
永久性AF
按其发作特点和对治疗的反应分类
分类
初发性(Primary):初次发作 阵发性(Paroxysmal):持续一般小于48h,亦有持续到7天或以上者,能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
分为广义与狭义室上速。 特指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阵发性室上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青年,突发突止 一般有反复发作史,发作时多为规则的窄QRS心动过速,R-R间期绝对均
齐。 首次发作一般在青少年或中年,极少老年开始发病 注意与房速和窦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心律失常与血液动力学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可以是心律失常造成,也可以是在有 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发生心律失常所致
1.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多形室性心动过速 2.在稳定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恶性心律失常 3.原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原发性室颤,先天性长QT综合征,
短联律间期室速,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等。
心律失常产生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原因
急性心律失常识别流程
二、基础疾病和诱因的治疗
既往有无心脏病? 既往有无类似发作? 本次发作的情况和时间 目前用药情况?
采集病史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基础疾病
1. 器质性心脏病 2. 心肌缺血 3. 心力衰竭
常见诱因
1. 电解质紊乱 2. 血气和酸碱平
衡紊乱 3. 药物因素 4. 内分泌疾病
心律失常诊断
自动转回窦性心律 持续性(Persistent):不能自动转回窦律,但经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后可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要点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要点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扑动(简称室扑)和心室颤动(简称室颤)。
室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诊断明确的结构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患者,但在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中并非少见。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患者可以毫无症状,也可有明确的心悸或黑矇,甚至发生心脏性猝死(SCD)。
在许多基础心脏疾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多伴随出现,而在有些心脏异常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可能为患者最早或唯一的临床表现。
由于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复杂,因此,治疗策略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
1 室早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室早是指希氏束及其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
在普通人群中,其发病率为1%~4%。
1.2 病因和机制任何导致心室肌提前除极的因素均可为室早的病因。
不良生活方式如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过量烟、酒、咖啡摄入等均可诱发室早。
各种结构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和瓣膜性心脏病等亦是室早的常见病因。
其他如洋地黄类药物、奎尼丁、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等也可诱发室早。
1.3 临床表现室早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大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偶发室早也可引发严重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心跳停搏感等。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室早诊断主要依赖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需要除外室上性早搏伴差异性传导、间歇性心室预激等。
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室的结构和功能、瓣膜形态与功能及肺动脉压力等,这在室早的危险分层和治疗策略中具有重要价值。
偶发室早常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个体,而频发室早常是潜在的心脏基质异常的标志。
1.5 室早诱导性心肌病因频发室早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且室早根除后心功能改善、心脏扩大逆转,排除其他原因与其他类型的心肌病后,可诊断为室早诱导性心肌病。
对于此类患者应积极推荐导管消融根除室早。
最新: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
最新: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抗心律失常药是一类用于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手段。
治疗原则一、明确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或减少心律失常对心功能和心肌缺血等的影响,不应都以消灭或减少心律失常为主要目标,且应重视药物的安全性。
对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治疗的主要目的则是控制心律失常。
二、兼顾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除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外,多数情况下,S5出心脏病、心功能或心肌缺血是决定预后的因素。
心律失常的治疗需在基础疾病已有的治疗证据和指南基础上,权衡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重考虑可改善预后的综合治疗措施,如房颤时的抗凝治疗等。
三、正确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当多种药物存在相似作用时,需考虑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
对于急性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重点考虑药物的有效性,尽快终止或改善心律失常,必要时联合电复律;慢性心律失常的长期治疗多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以及与基础疾病药物治疗的协同性。
避免影响或忽视基础疾病的治疗而过度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因顾虑药物不良反应而不用药或给药剂量不足。
四、协调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符合非药物治疗适应证者,应根据指南进行推荐,药物用于提高疗效或减少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放电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主要考虑电转复/除颤或起搏等。
无法或不能接受非药物治疗者,应根据疾病和药物的特点,使用有效且安全的药物。
治疗原则和治疗建议1、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一)窦速寻找诱因,无症状者一般无需治疗。
【治疗建议】评估和治疗可逆性病因和诱因(推荐级别:适合)纠正诱因或病因后仍有症状:β受体阻滞剂或伊伐布雷定,单药效果不佳时可两者联合(推荐级别:适合)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或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药物无效:可考虑导管消融(推荐级别:倾向于使用)不合并HFrEF:维拉帕米或地尔硫草(推荐级别:不确定)(二)房早、短阵房速无症状不需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
1 室早
• 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 室早是指希氏束及其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在普通人群中, 其发病率为1%~4%。通过普通心电图筛查发现室早患病率约为1%,而通 过 24h 或 48h 动态心电图检测则高达 40% ~75%。室早的发病率随 年 龄 增 长 而 增 加,在<11岁 的 儿 童中,其发病率<1%;而在>75岁的 人 群 中,其 发 病 率 可 高达69%。
• 1.7 室早的诊治流程图、专家建议和推荐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 2.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 NSVT是指 连 续 3个 及 3个 以 上 的 室 性 心 律、频 率 >100次/分、持续时间<30s、 且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自行终止。典型的 NSVT一 般 由 3~10个室性心律组成,心 室 率多 在100~200次/分。
• 急性心肌缺血和LQTS有关的 NSVT,常常表现为多形性。在有明确的持续性室速病史的患者 记录到 NSVT 时,其形态可能与持续性室速相同。大 多 数 无 QT 间 期 延 长 的多形性室速存 在冠状动脉病变。左室功能异常患者中,频发而复杂的室性异位心律更为常见(包括 NSVT)。
• 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能提供额外的诊断和预后信息。尽管没有大样本研究证实哪些患者应行 MRI检查,但 MRI可指导管理多种合并室早的结构性心脏病,包括扩张性心肌 病(DCM)、肥 厚 型 心 肌 病(HCM)、心 脏结节病、淀粉样变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等。对于这些患 者,延 迟 钆 增 强 MRI发 现 室壁 运动障碍或心肌瘢痕有助于判断预后。
• 在心脏瓣膜病患者中,NSVT 发 生 率 也 较 高,尤 其 是 主动脉瓣 狭 窄,明 显 二 尖 瓣 返 流 的 患 者 NSVT 发 生 率 可 达
• 25%。
• 高血压 合 并 左 室 肥 厚 患 者,NSVT 发 生 率 在 2% ~15%,而单纯高血压患 者 NSVT的发生率约为6%。
• HCM合并 NSVT患者,每 年 猝 死 率 为8%~10%,而 在 没 有 NS-VT患 者,每年猝死率仅为1%。
• DCM 患者,无 症 状 NSVT 发 生 率 较 高 (40% ~70%),大多数左室功能 下降的 DCM 患 者 可 发 生 NSVT,这 些 人 群中猝死的危险也较高。但在心功能 代偿的 DCM 患者,仅 有5%患者可监测到 NSVT,并未显示有不良的临床预后。
• 1.6 治疗策略和方法
• 对于疑似室早诱导性心肌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室早。对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室早患者, 治 疗 策 略 不 宜 过 于 积 极,经医师反复解释并告知室早的良性特征后患者临床症状 仍不缓解者可给予适当治疗。对于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室早患者,尽管症状也可成为治 疗室早的依据,但更应侧重于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
• 2.2 病因和机制
• 2.2.1 病因
• 各种心脏病患者都可以发生 NSVT,健康人群也可记录到 NSVT。急性心肌梗死48h内,4 5%的患者发生 NSVT,但 不 增加远期死亡风 险。在 心 肌 梗 死 48h后 至 第 1个 月,N SVT发生率为5%~10%,NSVT的发生与新发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有关, 合 并 NSVT 患 者3年 猝 死 率(21%)明显高于无 NSVT患者(8%)。多因素分析显示, NSVT使总死亡率和猝死的危险性增加2倍,在左室功能下降的患者中,NSVT相关危险性更 高。
• 在冠心病患者中约5%有 NSVT,但射血分数低于0.40者,NSVT发生率可增加到15%。
• HCM 患者,NSVT 发 生 率 在20%~30%,在 曾 有 晕 厥或心脏骤停发 作 史 的 HCM 患 者,70%~80%存 在 NSVT,而无晕厥或心脏骤停病史者,NSVT 患 病 率 为 2%。
• 1.5 室早诱导性心肌病
• 因频发室早导致心脏扩大、心 功 能 下 降,且 室 早 根 除 后心功能改善、心脏扩大 逆 转,排除其他原因与其他类型的心肌病后,可诊断为室早诱导性心肌病。对于此类患者 应积极推荐导管消融根除室早。然 而,室早也有可能是隐匿性心肌病的早期表现,所以 具体到每个患者,往 往 很 难 判 定室早与心肌病孰为因果。大多数患者并不会发生室 早诱导性心肌病,文献报道室早合并左室功能受损的患病率从7%~52%不等。目前 仍难以预测哪些患者会发生室早诱导性心肌病,现有的证据显示室早负荷高是最强的危 险因素。室早负荷多少是高危因素目前尚无定论,通常认为室早负荷需达总心搏数的1 5%~25%以上。其他可能与室早诱导性心肌病相关的因素包括:室 早 的 QRS波 时 限、心 外 膜 室 早、右室流出道室早和插入性室早等。
•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病理因素包括心肌缺血、局部纤维化、心室肌肥厚、异常室壁张力、 交感张力增高和电解质异常等。
• 2.3 临床表现
• NSVT的心电图形态可以是单形性、也可以是多形性,形态特点与基础心脏病没有关系。由 于 N SVT 在 心 电 图 上表现为形态不一,也称之为复杂的室性异位心律。NSVT通常无症状,然 而, 即使患者左室功能处于代偿状态,心室率过快、持续时间超过 数 秒 的 NSVT 仍 可 引 起 晕厥。 大约10%的 NSVT 患者没有明显的心脏疾病,这 些 心动过速可能是临床上潜在心脏病的早期 表现或心室肌的原发性电学异常。
• 1.3 临床表现
• 室早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大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偶发室早也可引发严重的症状,包括心悸、 胸闷、心跳停搏感等。部分室早可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及重要脏器血流灌注不足,由此引发乏力、气 促、出汗、头晕等。
•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 室早诊断主要依赖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需要除外室上性早搏伴差异性传导、间歇性心室预激等。对于鉴别困难 者,希氏束电图具有重要的价值。普通12导联心电图对于判断室早的起源部位可缺少的,下壁导联 QRS波呈 高 大 直 立 的 R 形 是 流 出 道 起源室早的特征。动态心电图对于判断室早的总数、不同时间的分布情况、与自主神经 张力变化的关联以及是否有多种形态具有重要价值。
• 1.6.2 导管消融治疗
• 对于室早诱导性心肌病患者,应积极推荐导管消融,以期根治室早、改 善 心 脏 功 能。 对于症状明显的频发室早患者,可以推荐导管消融治疗,但 具 体 室 早 负荷多少为导 管消融的最强适应证尚无定论,实践中大多以室早24h>10000次为筛选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无症状患者出于升学、就业或妊娠等原因而要求导管消融,待 充 分与患方沟通后,亦可尝试导管消融治疗。室早消融的成功率与其起源部位高度相关, 流出道室早的导管消融成功率较高,而部分区域的室早如冠状静脉、心外膜、左室顶部 及乳头肌等部位起源的室早消融难度相对较大。理想的消融目标是彻底消除室早,但 即 使 部 分消除室早也可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左室功能。多 形 性 室早或术中不能诱发 的临床室早,会降低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室早导管消融术较安全,目前报道的室早消融 的并发症发生率大多<1%。
• 1.2 病因和机制
• 任何导致心室肌提前除极的因素均可为室早的病因。不良生活方式如精神紧张,过 度 劳 累,过 量 烟、酒、咖 啡 摄 入等均可诱发室早。各种结构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和瓣膜性心脏病等亦是 室早的常见病因。其他如洋地黄类药物、奎尼丁、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 等也可诱发室早。室早的机制主要为自律性异常、触发活动和折返。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 国专家共识 (2016共识升级版)
•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早搏(简称室 早)、室 性 心 动 过 速(简 称 室 速)、心 室 扑 动(简称室扑)和心室 颤 动(简 称 室 颤)。室 性 心 律 失 常 多 发 生在诊断明确的结构性心脏病和 离子通道病患者,但在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中并非少见。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 表现差异很大,患者可以毫无症状,也可有明确的心悸或黑矇,甚至发生心脏 性猝死(SCD)。
• 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室的结构和功能、瓣膜形态与功能及肺动脉压力等,这在室早的危险分层和治疗策略中具有重要 价值。
• 运动试验对于室早患者,尤其是症状与运动存在关联时,应考虑该项检查以确定运动是增加还是减少室早,评估是否 可诱发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运动试验阴性有助于排除儿茶酚胺 敏 感 性 多 形 性 室 速(CPVT)作为室早原因 的可能性。对运动恶化的室早患者应尽快予以进一步检查,因为这部分患者很可能需要治疗。
• 偶发室早常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个体,而频发室早常是潜在的心脏基质异常的标志。尽管极少数特发性“良 性”室 早可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多形性室速或室颤,然而潜在的心脏疾病仍是频发室早预后不良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目 前已知可能与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见表 2。对 于 频 发 室 早患者(24h>500个),应转诊并由心血管病专家 进行进一步评估,以排除任何潜在的结构性心脏病,如缺血性心脏病或心脏离子通道病。室早 负 荷>20%是全因 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的高危因素,需强化对患者的随访。
• 1.6.1 药物治疗 • 对于无结构性心脏病且症状轻微的患者,首先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室早的良
性特性并给予安抚。目前尚无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验证药物对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早的疗 效。对于健康教育后症状仍然不能有效控制的患者,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 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但疗效有限,甚至与安慰剂相比并无差异。钙 通道阻滞剂的应用 证据少于β受体阻滞剂,并且这些药物本身也有可能会引起明显的症状。虽然Ⅰ、Ⅲ类 抗心律失常药可能更有效,但在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早患者中应用此类药物的风险-获益 比并不清 楚,甚至可能会增加合并严重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治疗前应进行 谨慎地评估。 • 近年来,中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取得了一些进展。荟萃分析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联 合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更为有效地减 少 室 早 发 作。相 关 的 随 机、双 盲 的 多 中 心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与美心律或安慰剂相比,参 松 养 心 胶 囊与稳心颗粒可以减 少室早,缓 解 临 床 症 状。对 于 心 力衰竭合并室早 的 患 者,参松养心胶囊在减少室 早发生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在窦性心 动 过缓合并室早的患 者,参松养心胶囊不仅可以减少室早数量,且不增加窦性心动过缓的风险,甚至还能有 限地提高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