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简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简述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也成为当今教育界研究的重点。很多学校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但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也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对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作一个简述,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化学校本课程开发。
【关键词】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简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2-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也成为当今教育界研究的重点。很多学校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努力,也取得了迅速发展。下面笔者对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作一个简述。
一、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依据
我国大陆地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实行“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本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自上世纪80年末代开始,受到西方课程理论的影响,我国的三级课程开发模及管理式逐渐形成。其中校本课程开
发被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度。从1986年到2001年。我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先后颁布了4份相关文件,确定了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国家教育机关以政策上的支持,明确表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在这一政策依据的支持下。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进入到系统的研究、实践阶段。从此,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也逐渐展开,并逐步发展起来。
二、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1.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源
1973年,菲吕马克和麦克伦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校本课程发开这一概念。真正从理论上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基础是从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斯基尔贝克的“环境模式”以及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的“实践模式”等理论的形成开始。
2.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内学者对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理论到实践。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在国内逐渐步入正轨。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主要基于西方教育民主化运动中提倡的新课程理论,除过程模式、环境模式、实践模式等上述理论外,我国课程建设同时也结合了杜威的儿童中心、布鲁纳的结构中心等理论主
张。按课程设置权限确立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程结构。
三、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
随着各种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有利的和谐环境
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校化和个性化,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权进一步加大,责任也相应增加,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2.课程改革的新契机
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为校本课程的发展奠定了相应的基础。很多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与课程专家密切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这些实践都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是切实可行的。
3.学生日益发展的新需求
随着文明的进步,现在的学生也有着新的特点。他们对现实充满好奇,时刻保持着青春的气息。他们对知识获得的渠道更加广泛,所以如果还单一的只用原来教材上的知识来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在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知识的强烈需求。
四、我国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把化学校本课程认为是化学教师自编化学教材
组织化学教师编写教材或相关辅导材料是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途径和方法,但若在两者之间画等号,那就是人为地缩减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另外,这样唐突的限定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化学教师的视野被限定,思维无法打开,最终也不利于化学校本课程的循环动态发展。
2.把化学校本课程等同于化学实验
由于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原有的实践课、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等形式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因此将化学校本课程等同于化学实验课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将校本课程同于综合实践课,无法完全达到校本课程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教师素质、体现学校特色的目的。
3.把化学校本课程当作选修课
增加化学选修课是实现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快途径,但并非是最佳途径。开发化学校本课程要考虑与国家、地方课程的相互协调,要考虑内容上是否存在冲突或重复,要考虑时间、空间的安排与其他课程是否和谐。如果盲目增加选修课,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4.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得不到保障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着眼于学生、学校和社区的需要,从而与学术性的要求产生距离,教师能否在开发化学课
程和编写教材时认真考虑隐藏在学科领域中的大量材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而也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即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技能要求过高。
五、总结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搭乘着新课程改革的快车,在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校本课程开发要全面分析学校自身的条件、优势及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课程规划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校本课程的开发才具有实践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韩延伦.当前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及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
[3]崔允淳,杜萍.校本课程开发:辩护与批判[J].教育参考,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