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与肌电图特点

合集下载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临床及电生理特点分析

脊髓延髓肌萎缩症临床及电生理特点分析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 1 第 l 0 1年 9卷第 6期
43l

论 著

脊 髓 延 髓 肌 萎缩 症 临 床及 电生理 特 点分 析
陈 海 笪宇威 李 韵 张新 卿 贾建平

【 摘要】 目的 分析 5 例脊髓延髓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特征, 以便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集基 因确诊 的 5例脊髓延髓肌萎缩症患者 的临床 资料 , 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血清性激素 、 各生化指标水平 、 脊 脑 液及肌 电图特点 。结 果 脊髓延髓 肌萎缩症 患者青年发病 , 病情进展缓慢 。神经 系统表 现为以肢 体近端和延 髓部受 累为 主 的瘫 痪 。舌 肌 受 累 较 早 , 动 功 能 损 害 较 轻 。血 清 睾 酮 ( 6 . 运 99 3±2 4 9 g d ) 雌 二 醇 3 . n/ 1 、 ( 7 1± . p/ 1水平增 高, 性乳 腺发育出现在病史较 长的患者 。三核苷 酸 ( A 重复序列 数 目4 5 . 53gm) 男 C G) 3~5 l
o n rg n isn ivt s c s gn c mat ,te l e o s s rn ee i rae .C G w r 3 5 ( e n f do e ne s i y u h a y eo s a h e l ft t t o e w r n e sd A e 4 — 1 m a a ti i v e oe c e
Mei l n esy B in 00 3 hn dc i ri , e ig10 5 ,C ia aU v t j
Co r s o d n u h r Z r ep n i ga to : HANG n q n ,E i:xn i g h n @ 2 3 n t Xi — i g ma l iq n z a g 6.e

儿童型脊肌萎缩症肌电图特征及基因诊断

儿童型脊肌萎缩症肌电图特征及基因诊断

儿童型脊肌萎缩症肌电图特征及基因诊断王春芝;牟海燕;丁勇民【期刊名称】《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年(卷),期】2008(023)012【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型脊肌萎缩症(SMA)神经电生理特征和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的临床意义,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SMA患儿15例.男9例,女6例;发病年龄5个月~12岁.根据发病年龄和病程临床分为3型.其中SMA Ⅰ型5例.男3例,女2例;年龄5~18个月.SMAⅡ型7例.男4例,女3例;年龄12个月~3岁.SMA Ⅲ型3例.男2例,女1例;年龄3~12岁.3型SMA各有特点,但临床均表现为近端肌无力伴肌萎缩,肌张力明显低下和自主运动丧失,不能坐或站立.应用丹麦产Medoc 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对15例SMA患儿进行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采用PCR-酶切分析法对患儿进行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MN)检测.结果 EMG自发电位平均出现率为94%,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增宽90%,波幅平均增高89%.78条运动神经检测结果显示52条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衰减,其中36条并末端潜伏期延长及运动传导速度轻度减慢.所测45条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10例患儿行SMN检测,9例患儿缺失SMN第7、8号外显子,1例仅缺失第7号外显子.10例患儿父母进行SMN基因检测,未发现SMN第7、8号外显子缺失.结论 SMA确诊有赖于典型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及基因诊断.基因诊断可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总页数】2页(P906-907)【作者】王春芝;牟海燕;丁勇民【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9【相关文献】1.婴儿型脊肌萎缩症的产前基因诊断 [J], 张宇瑾;麻宏伟;王阳;王跃红;宓真2.儿童型脊肌萎缩症基因诊断的研究 [J], 唐北沙;谭斯品;杨期明;严新翔3.儿童脊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 [J], 孙婧婧;杨永臣;陆燕芬;许全梅;王超;成鸿毅;魏东;奚佳铭4.婴儿型脊肌萎缩症的肌电图特征 [J], 赵伯杰; 宋银俏; 郭丹丹; 薛莹洁5.婴儿型脊肌萎缩症的肌电图特征 [J], 赵伯杰; 宋银俏; 郭丹丹; 薛莹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延髓性肌萎缩症的肌电生理特点

脊髓延髓性肌萎缩症的肌电生理特点

脊髓延髓性肌萎缩症的肌电生理特点目的:探讨脊髓延髓性肌萎缩症(SBMA)的电生理特点。

方法:总结并回顾分析了7例SBMA患者的神经传导和针极肌电图的特点,并以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作为对照组,与SBMA组进行比较。

结果:(1)SBMA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异常的患者和神经的出现率均明显低于ALS组(P<0.01)。

(2)7例SBMA患者均存在感觉神经传导异常,且上肢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异常的出现率高于下肢(P<0.05)。

(3)SBMA组自主电位的出现率显著低于ALS组,而巨大电位的出现率显著高于ALS组(P<0.01)。

结论:SBMA的神经肌肉电生理改变具有特征性,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标签:脊髓延髓性肌萎缩;肌萎缩侧索硬化;肌电图脊髓延髓性肌萎缩症(spinal-bulbar muscular atrophy,SBMA)是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属于下运动神经元病综合征之一。

SBMA主要靠基因分析进行确诊,而我国仅有极少数大型医院能够有条件开展此项技术。

为此笔者回顾分析了诊断为SBMA的7例患者的神经肌电图资料,发现此类疾病有其特殊的电生理表现,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4年8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SBMA患者7例,经基因检查诊断明确。

均为男性,年龄35~54岁,平均(46.86±7.29)岁;病程1.5~8年,平均(3.79±2.12)年。

7例患者中仅1例有明确的家族史;6例曾行血清肌酶检测,肌酸磷酸肌酶轻、中度升高(256~2654 U/L);起病部位:四肢同时起病3例,上肢起病2例,下肢起病2例;6例患者肢体近端肌无力,1例以双手肌萎缩无力为首发表现,均无客观感觉异常体征;3例患者曾行肌肉活检,2例证实为神经源性病理改变,1例为神经源性伴肌源性混合病理改变;在行肌电图检查前,有2例曾诊断为肌营养不良或肌病,3例诊断为ALS或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

幼儿脊髓性肌萎缩的临床特征及电生理分析

幼儿脊髓性肌萎缩的临床特征及电生理分析

幼儿脊髓性肌萎缩的临床特征及电生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幼儿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探讨电生理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幼儿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水平,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神经运动传导检查,包括远端潜伏期、运动传导速度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

结果幼儿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四肢弛缓性瘫痪。

所有患儿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显著下降,伴有远端潜伏期延长和运动传导速度减缓。

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伤。

结论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有较典型的临床及电理特征,电生理检查为本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幼儿脊髓性肌萎缩症;神经运动传导;肌电图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最常见的致死性神经肌肉疾病之一,是由于脊髓前角细胞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患者近端肌肉对称性、进行性萎缩和无力,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居致死性常染色体遗传病第二位。

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根据发病早晚和病程进展,可将脊髓性肌萎缩症分为幼儿型、少年型及中间型三类。

其中,幼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常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30%左右的患儿在新生儿期发病,病程进展快,病死率高,患儿多在2岁内死亡。

本研究总结了我院诊治的11例SMA患儿的临床资料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为本病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诊治的11例SMA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2 d~7个月。

父母均无近亲血缘关系,有家族史者3例,散发8例。

11例患儿出生时间分别为,新生儿期2例,1~2个月3例,2~4个月5例,5~7个月2例。

8例出生时哭声低微,4例吸吮及吞咽弱,呼吸浅,所有患儿均有双下肢活动少,渐出现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以近端肌无力为主,腱反射减弱或引不出。

1.2 方法1.2.1 肌酸磷酸激酶含量检查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放入抗凝管,离心后取血清0.07 ml,用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CI-2008自动检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正常值范围为22~269 U/L)。

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不同表现探讨

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不同表现探讨

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不同表现探讨陈庆佩;胡旻婧;于昕【摘要】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与脊髓型颈椎病(GSM)患者鉴别诊断中肌电图不同表现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5收治的 ALS 患者24例、GSM 患者31例,均进行常规肌电图以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结果:ALS 患者肌肉失神经电位、mup 时限波幅增高或增宽、单纯相发生率均高于GSM 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感觉神经缓慢发生率低于 GSM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ALS 患者大多存在广泛神经源性损害,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无异常,而 GSM 患者表现为节段神经源性损害,大多 SCV 减缓,肌电图对二者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期刊名称】《河北医学》【年(卷),期】2016(022)008【总页数】3页(P1326-1328)【关键词】肌电图表现;肌萎缩侧索硬化;脊髓型颈椎病【作者】陈庆佩;胡旻婧;于昕【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 226000;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 226000;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 226000【正文语种】中文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变性疾病,主要累及脑干运动神经核与锥体束以及脊髓前角细胞。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GSM)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或者继发性改变作用于脊髓所引发的综合症状[1]。

ALS与GSM具有相似的发病特征与临床症状,比如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多发,主要临床表现均为锥体束征、手部小肌肉萎缩。

但两种疾病的致病原因、致病机理、病程以及临床预后完全不同,而且ALS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GSM治疗中手术或者物理治疗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2]。

所以,在两种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寻找有效的鉴别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一般资料:本次临床研究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10月门诊与住院部治疗的患者。

儿童型脊肌萎缩症肌电图特征及基因诊断

儿童型脊肌萎缩症肌电图特征及基因诊断

万方数据翱一彳剞黼第23卷第12明加憾年6月]apptc勘Pedlatr.It01.23IVo.12.胁.加幛检测123条神经(其中运动神经78条,感觉神经45条)并计算其末端潜伏期、波幅及传导速度。

自发电位以同一块肌肉发现2处以上为自发电位异常,肢体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值参考文献[3]。

1.2.2基因检测抽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2mL,肝素抗凝,提取DNA,置一20℃冰箱保存备用,在PCIt反应体系行PCIt扩增后酶切。

采用美国PE公司的9600PCR扩增仪,美国BIO—RAD公司的垂直电泳仪。

TaqDNA聚合酶购自华美生物工程公司;限制性内切酶DraI、DdeI由美国Promega公司提供。

引物设计及合成:扩增SlVlN7号和8号外显子的引物设计参照文献[1],由上海博亚生物有限公司合成,引物序列:7号外显子x7一Dra:5'-CCITC-C11’(jrl’r兀℃A1r11]['C:Trr-3’。

RⅢ5'-ACAI四ATCCAACTTAAT-TCTGATCA-37;8号外显子:541C960:5'-TGAATAACCAA傅CAATGTGAA-3’,541C112057一CTACAACACCCTrI讯AG一3’。

所得产物经电泳后银染显色,最后分析结果并摄像。

健康人样本来自本院分子医学研究中心。

2结果2.1SMA患儿肌电图检测结果见表1。

78条运动神经检测结果显示52条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衰减,其中36条并有末端潜伏期延长及运动传导速度轻度减慢。

45条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

表1SMA患儿肌电图检测结果【块(%)】盟塑璺墼!迭2鱼垄垫丝坚型!堕童堕旦!鎏塑燮壹肱二头肌2018(90)18(90)18(90)伸指总肌1212(100)10(83)10(83)胫前肌1313(100)12(92)12(92)股四头肌2322(96)12(96)21(91)三角肌54(80)4(80)4(80)拇短展肌65(83)5(83)5(83)垩望丝丝墼丝!!丝2.2PCR结果10例患儿行SMN检测。

脊髓性肌萎缩演示课件

脊髓性肌萎缩演示课件
发病原因
SMA主要是由于SMN1基因突变或缺 失所致,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 活基因(SMN)蛋白表达减少,进而 引发神经元功能异常和死亡。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SMA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6000-1/10000,是较为常见的遗传性神经肌 肉疾病之一。
遗传方式
SM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只有当父母双方均携带致病基因时,子女才有 可能患病。若父母中一方为SMA患者,另一方为健康人或携带者,子女患病的 风险相对较低。
营养不良。
骨折
肌肉萎缩导致骨骼负担 加重,容易发生骨折。
心理问题
长期患病容易导致患者 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问题。
预防措施建议
01
02
03
04
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期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 通畅,减少感染风险。
合理饮食
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 素的易消化食物,保证患者营
养需求。
避免外伤
注意患者安全,避免摔倒、碰 撞等外伤事故。
辅助检查
包括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肌肉活检等组织学 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 ,为治疗提供依据。
03
治疗方法与进展
药物治疗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
全球首个脊髓性肌萎缩症治疗药物, 能改变SMA的疾病进程,有效提高患 者生存率。
其他药物
如维生素D、钙剂、肌酸等,可辅助 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肌肉功能。
鉴别诊断相关疾病
01
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以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的疾病,需要与脊髓性肌萎
缩进行鉴别。运动神经元病患者通常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锥体束征
等,但无感觉障碍。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疾病图谱报告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疾病图谱报告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疾病图谱报告一、总述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基因突变导致脊髓前角细胞变性引起肌无力和肌萎缩等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

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及发病年龄,1992年在欧洲神经肌肉疾病中心召开的SAM国际研讨会将其分为4个类型(Ⅰ、Ⅱ、Ⅲ、Ⅳ)。

据统计,新生儿SMA发病率为1/6000~1/10000,居致死性常染色体遗传病第二位,仅次于囊性纤维化。

SMA是由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的变异所致,随着对SMN的特性及其编码蛋白(SMN蛋白)功能的深入研究,多种治疗策略的临床试验正在推进中。

二、临床症状与分型SMA主要以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和躯干肌肉无力、萎缩为主要表现,患者最终死于呼吸衰竭和严重的肺部感染。

病情会危及到身体广大部位,引起周身性的反应,如图1所示。

图1 SMA引起全身性的损害根据患者发病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将SMA分为4型。

如表1所示。

SMA-I型是最常见的一种亚型,占比约50%,起病急,病情重,患者一般在2岁内去世;Ⅱ型SMA患儿虽然较I型病情稍轻,但患儿仍然会面临诸如坐立、进食、呼吸等方面的困难;III型患者发病时期较为宽泛,早至1岁,晚至青春期都可能发病。

一般III型患者早期的运动指标正常,但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出现运动机能衰退的迹象;IV型患者的症状通常始于35岁后,较其它类型要少见,其典型特征是隐形发病,病情发展非常缓慢。

表1 SMA各亚型基本状况SMA分型别名发病时期临床表现预后急性婴儿型(SMA-I)Werdnig–Hoffmandisease0-6个月起病急、病程进展快,表现为严重的全身肌无力和肌张力不全,不能独坐或行走。

常于2岁内死于呼吸麻痹或肺部感染等。

慢性婴儿型(SMA-II)Dubowitzdisease6-18个月发病较Ⅰ型稍迟,进展缓慢。

小儿脊髓性肌萎缩的症状有哪些?

小儿脊髓性肌萎缩的症状有哪些?

小儿脊髓性肌萎缩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为主的广泛性弛缓性麻痹与肌萎缩本症大多数患者为SMA-Ⅰ型,其次为Ⅱ型,Ⅲ型发病率最低。

1.婴儿脊髓性肌萎缩也称为SMA-I型或Werdnig-Hoffmann病。

本型为3型中最为严重,据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2万活产儿。

约1/3病例在宫内发病,胎动变弱,半数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即可发病,且几乎均在5个月内发病。

罕见能存活1年,这些患儿在胎儿期已有症状,胎动减少,出生后即有明显四肢无力,喂养困难及呼吸困难。

临床特征表现:(1)对称性肌无力:首先双下肢受累,迅速进展,主动运动减少,近端肌肉受累最重,不能独坐,最终发展手足尚有轻微活动。

(2)肌肉弛缓,张力极低:患儿卧位时两下肢呈蛙腿体位(图1),髋外展,膝屈曲的特殊体位。

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3)肌肉萎缩:可累及四肢、颈、躯干及胸部肌肉,由于婴儿皮下脂肪多,故肌萎缩不易发现。

(4)肋间肌麻痹:轻症者,可有明显的代偿性腹式呼吸,重症者除有严重呼吸困难外,吸气时可见胸骨上凹陷,即胸式矛盾呼吸,膈肌运动始终正常。

(5)运动脑神经受损:以舌下神经受累最常见,表现舌肌萎缩及震颤。

(6)预后不良,平均寿命为18个月,多在2岁以内死亡。

2.少年型SMA也称为SMA-Ⅱ型、中间型SMA或慢性SMA,发病较Ⅰ型稍迟,多于1岁内起病,进展缓慢。

患儿在6~8个月时生长发育正常,多数病例表现以近端为主的严重肌无力,下肢重于上肢;多发性微小肌阵挛是主要表现;呼吸肌、吞咽肌不受累,面肌不受累,括约肌功能正常。

本型具有相对良性的病程。

生存期超过4年,可存活至青春期以后。

3.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缩又称SMA-Ⅲ型,也称为Kugelberg-Welander病、Wohlfart-Kugelberg-Welander综合征或轻度SMA。

是SMA中表现最轻的一类。

本病在儿童晚期或青春期出现症状,开始为步态异常,下肢近端肌肉无力。

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

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

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朱敏;张跃;汤健;傅大林;李红英;赵晓科;杜森杰;张玲【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1(24)3【摘要】目的探讨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婴儿型SMA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SMA患儿临床表现为出生后进行性加重的四肢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肌电图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所检测的50条运动神经均示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衰减,其中10条合并末端潜伏期延长及传导速度轻度减慢;所检测的25条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肌肉活检为典型的神经源性肌萎缩.结论婴儿型SMA的临床特点为出生后进行性加重的四肢弛缓性瘫痪,肌电图检查显示为神经源性损害.【总页数】2页(P209-210)【作者】朱敏;张跃;汤健;傅大林;李红英;赵晓科;杜森杰;张玲【作者单位】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康复科;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康复科;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康复科;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康复科;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康复科;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康复科;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康复科;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康复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6【相关文献】1.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基因诊断与临床 [J], 孙伟;吴苔;吴秀静;余钟声;徐亚萍;汪洁2.脊髓延髓肌萎缩症一家系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及分子遗传学特点 [J], 许辉;蒋云;朱小泉;庄立;龚涛;陈海波3.13例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及电生理分析 [J], 沈瑛;张静敏;周敏杰;卢娜;周玲4.婴儿型脊肌萎缩症的神经电生理特点 [J], 吴雪燕;李红勤5.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附13例临床分析及1例尸检报告) [J], 王有彬;何毅;郭玉璞;高淑芳;戴园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0例脊肌萎缩症临床分析

30例脊肌萎缩症临床分析

30例脊肌萎缩症临床分析毛新发;李啬夫;吴志国【期刊名称】《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年(卷),期】2008(8)3【摘要】目的探讨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的临床特征.方法来自22个家系的30例SM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为1.75∶1; 发病年龄4个月~35岁,平均10.8岁,17岁以前发病者21例;SMA-Ⅰ型3例,SMA-Ⅱ型4例,SMA-Ⅲ型14例,SMA-Ⅳ型9例;均表现为对称性肢体无力或肌萎缩,近端重于远端;均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束震颤21例,延髓麻痹12例,均无病理反射、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肌电图检查23例,均示神经源性损害;肌活检12例,均见大量肌纤维萎缩.结论本组脊肌萎缩症患者多于青少年或青年发病,缓慢进展,部分累及脑干运动神经元.结合临床表现和肌电图、肌活检有助于临床诊断,同时应注意鉴别诊断.【总页数】2页(P208-209)【作者】毛新发;李啬夫;吴志国【作者单位】410000,长沙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410000,长沙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6.4【相关文献】1.急进发展成人型脊肌萎缩症5例临床分析 [J], 王继明;张诚;李淳瑞2.婴儿型脊肌萎缩症22例临床分析 [J], 张宁;尹小玲;刘运海;孙新刚;张文娟;李秋香;梁静慧3.进行性脊肌萎缩症129例临床分析 [J], 卢少军;赖福生;孙月娟4.急性发展的成人型脊肌萎缩症10例临床分析 [J], 王继明;周顺林5.进行性脊肌萎缩症(附62例临床分析及2例肌病理) [J], 王常欣;秦洪义;周广福;亓法英;王玲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性肌萎缩临床与病理分析——附22例报告

脊髓性肌萎缩临床与病理分析——附22例报告

脊髓性肌萎缩临床与病理分析——附22例报告
陈汉波;徐俊;黄帆
【期刊名称】《新医学》
【年(卷),期】2002(33)11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性肌萎缩(SMA)各类型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及其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脊髓性肌萎缩患儿的临床资料、肌电图及病理学特点.结果:①婴儿型,6例,在出生时即可起病,四肢瘫痪呈进行性、弛缓性和对称性,肌电图为失神经性支配,肌肉活组织检查(活检)呈神经性肌萎缩,常累及整个肌束,死亡4例(4/6);(②中间型,10例,平均发病年龄6.9个月,下肢肌无力突出,肌萎缩不明显,肌活检同型肌群化明显,死亡2例;(③少年型,6例,隐袭起病,有步态异常,预后良好;④肌电图、肌活检可以有效地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鉴别.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做肌电图、肌肉活检有助于SMA的早期诊断.
【总页数】3页(P672-674)
【作者】陈汉波;徐俊;黄帆
【作者单位】广东潮州市中心医院神经科,51560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51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分析(附46例报告) [J], 何晓军;张平;陈光辉
2.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附13例临床分析及1例尸检报告) [J], 王有彬;何毅;郭玉璞;高淑芳;戴园园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伴马尾区神经组织发育异常1例临床病理报告 [J], 李大年;吴金玲;张松;刘景琴;刘洪旗
4.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附1例临床及病理报告 [J], 桂秋萍;黄克维
5.婴儿脊髓性进行性肌萎缩1例临床和病理报告 [J], 余百川;石越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少年型脊肌萎缩症骨骼肌病理及肌电图分析

少年型脊肌萎缩症骨骼肌病理及肌电图分析

少年型脊肌萎缩症骨骼肌病理及肌电图分析
梁银杏;吕建敏
【期刊名称】《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01(009)006
【摘要】@@ 资料与方法:①资料:1990~2000年在我科就诊15岁以下脊肌萎缩症患者,均获得肌活检确诊30例,平均年龄7.2岁,其中男性14例.平均年龄8.1岁,女性16例平均年龄4.2岁.②方法:用丹麦迪公司生产的countpuine肌电图机,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查温度保持在18~20℃,皮温在32℃以上,根据临床表现及MND 肌电图诊断要求:广泛神经源性损害,至少可见三块由不同神经支配的肌肉中出现神经源性损害,SCV正常,MCV可轻度异常,可见巨大单位等.选择上下肢肌肉及神经检查,记录静电息电位,轻收缩运动单位平均时限,波幅及重收缩的电位变化,同时记录受检查神经的SCV、MCV.用countpuine软件分析.③诊断标准:EMG、SCV、MCV 正常值参考汤氏标准.
【总页数】1页(P383)
【作者】梁银杏;吕建敏
【作者单位】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电生理室,;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电生理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2例少年型脊肌萎缩症的临床与电生理分析 [J], 杨敏
2.少年型脊肌萎缩症误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1例 [J], 黄莘莘;叶小虹
3.两家同胞肌营养不良与脊肌萎缩症肌电图分析 [J], 李彩霞
4.少年型家族性进行性脊肌萎缩症2例报告 [J], 苏常春
5.近端型脊肌萎缩症骨骼肌病理及其形态定量分析的研究 [J], 李洵桦;田伟;马耘田;陈燕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与病理研究杨晓苏;丁华新;肖波;张丽芳;张宁;杨欢;梁静慧【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年(卷),期】2002(4)6【摘要】目的总结 4 2例儿童型 (I~III型 )脊髓性肌萎缩症 (SMA)的临床与病理特征 ,以探讨儿童型SMA临床与病理学特征及其意义。

方法收集 4 2例做过肌活检的SMAI~III型病例 ,进行临床、肌肉病理学 (常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 )分析。

结果不同型SMA临床各有特点 ,主要是病情轻重和起病年龄有关。

起病越早者 ,病情越重。

肌活检显示SMAI型为大组分布的圆形萎缩肌纤维 ,而非角形纤维 ,呈不完全同型肌群化 ,常累及整个肌束 ;SMAII型少见大组萎缩肌纤维 ,同型肌群化突出 ;SMAIII型病理变化多样 ,以同型肌群化为主。

结论临床表现结合肌电图。

【总页数】4页(P453-455)【关键词】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病理;临床表现;肌电图;肌活检;诊断【作者】杨晓苏;丁华新;肖波;张丽芳;张宁;杨欢;梁静慧【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6.4【相关文献】1.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骨骼肌病理学研究 [J], 何晓军;张平;陈光辉2.儿童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治疗研究进展 [J], 赵淼;陆瑛倩;王柠;陈万金3.成人型近端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和肌肉病理学研究 [J], 胡珏;周文斌;李静;肖波;杨晓苏;吴志国;梁静慧4.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与肌肉病理学研究 [J], 李晓光;郭玉璞;刘天慈5.46例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及病理分析 [J], 何晓军;张平;陈光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刘维亮;李芳;何志旭;艾戎;麻宏伟【期刊名称】《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45)004【摘要】目的总结各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典型的与非典型的临床特征,为在更广范围内指导SMA分子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方法对存在SMN1基因纯合缺失的66例中国SMA患儿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典型的临床特征存在于每种类型SMA中,此外还伴有一些非典型的临床特征:5例患儿有周围神经病变表现(Ⅰ型3例,Ⅲ型2例),4例有卵圆孔未闭(Ⅰ型3例,Ⅲ型1例),4例有骨骼畸形(Ⅰ、Ⅱ型各1例,Ⅲ型2例),2例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Ⅰ型1例,Ⅲ型1例),1例Ⅲ型患儿有舌肌肥大. 结论典型临床特征可作为SMA的初步诊断标准,作为伴发病的非典型临床特征反应了SMA的表型多样性,周围神经病变可能是少数SMA临床谱的一部分.每一型SMA可能和不同的伴发病相关联.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未来精确SMA分子致病机制研究.【总页数】5页(P311-315)【作者】刘维亮;李芳;何志旭;艾戎;麻宏伟【作者单位】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贵阳55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发育儿科;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贵阳550004;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贵阳55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发育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6.4【相关文献】1.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肺功能特征分析 [J], 李硕;郭文卉;刘传合;姜欣玫;曹玲2.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营养管理研究进展 [J], 龚晓妍;卢忠英;李文辉;朱小妹;胡超平;周水珍;李西华;钱甜;王艺3.1例脊髓性肌萎缩症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呼吸护理 [J], 王瑾莹4.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SMN1和SMN2基因拷贝数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J], 章印红;张云茜;朱宝生;贺静;王蕾;唐新华;郭晶晶;靳婵婵;陈红;张杰;章锦曼;李利5.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行多学科协作的护理 [J], 邓海英;胡君;黄丽琴;刘敏珍;林晓霞;林丽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肌电图在鉴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

肌电图在鉴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

肌电图在鉴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阙玉梅;李春慧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2009(20)6
【摘要】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硬化症(ALS)和脊髓型颈椎病(CSM)肌电图的表现差异.方法对26例ALS及26例CSM患者进行常规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ALS呈广泛神经源性损害,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正常;CSM呈节段性神经源性损害,多伴SCV变慢.结论肌电图检查在鉴别ALS及CSM中具有重要价值.
【总页数】3页(P17-18,28)
【作者】阙玉梅;李春慧
【作者单位】四种攀枝花攀钢总医院神内科,四川,攀枝花,617023;四种攀枝花攀钢总医院神内科,四川,攀枝花,617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1.044
【相关文献】
1.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不同表现探讨 [J], 陈庆佩;胡旻婧;于昕
2.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脊髓型颈椎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J], 张红;周华;毛继芳;秦美华
3.胸锁乳突肌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与脊髓型颈椎病性肌萎缩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 [J], 黄莘莘;叶小虹;詹培源
4.肌电图在鉴别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临床意义 [J], 骆文
5.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与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价值 [J], 郭红敏;陶细娇;梅元武;曾莲意;郭维玉;王彦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可见面肌 、 软腭 肌无 力 。③ 萎缩 肌 肉可见肌 束震 颤。本组 病 例 中只见 4例腓肠 肌假 肥大 , 中 1例 女性 , 其 此点 与文献 报
导不 同。
E MG特点 : O例 S ①3 MA一1 均呈 神经 源性损 害 , 1 I 主要 以运 动单位时限延长 (6 0 ) 波 幅增高 ( 1 3 ) 多相波增多 ( 2 8 .% , 7 .% , 7. 9 和运动单 位 减 少 (6 O ) 其特 征 。而 自发 电位 占 1 . %) 7 .% 为 5 5 , % 与高秀贤文献 报导 不 同 J 。这可 能与本 组病 例病程 较长 , 本文 1 2例进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 k 检查 ,k水平呈 1 3 c) c — 倍 增高 ; 5例肌活检 , 均呈神经源性肌萎缩 病理改变 , 镜下 可见成 群肌纤维萎缩变小或束样萎缩 , 核相对 增多 , 肌 间质 由脂 肪及结 缔组织浸润 , 未见炎性细胞浸 润。2例胸 颈部 MR 检查 , 见异 I 未
1 资 料 与 方 法
[ 文章编 号]0 5— 0 9 2 1 )5— 57一 1 10 0 1 (0 1 0 0 3 O 相减少 9 8块( 6 O 。同时发现远 近端 E 7 . %) MG均可见广 泛性损 害 , 以近端肌受 累严重 , 中 2例患者 自觉下肢无明显症状 , 而 其 经 E G检测也显示神经 源性损 害 , M 共测 定 5 9条神经 传导速度 , 结 果 3条运动 神经传导速度轻3 . 0例 少年 型脊髓 性 肌 萎缩症 患 者 中 , 性 男 2例, 1 女性 9例 , 男女 比为 23:; . 1 发病年龄 2—1 ; 8岁 5岁前发病 l 0例 , 8岁 2 ; 6~1 0例 病程 3~3 ; 家族史 3例 。 3年 有 12 诊断依据 ① 进行 性对 称性 肢 体无 力 , . 近端 重 于远 端 , 舌 肌、 肢带肌可见肌束 颤动 , 双手 有细震 颤 ; E ② MG可见异 常 自发 电位 , 运动单位时限延 长、 波幅 增高 , 活检 可 见肌 纤维 成组 萎 肌 缩及 同型肌群化 , 型肌纤 维可有 肥 大 ; 9 % 以上 患者 通过 基 I ③ 5 因检测发现缺失 S 1 7 8号外显子 , MN 的 、 即可确诊 … 。 13 临床表现 3 . 0例患者 中首发症 状 以双 下肢近端无 力 , 走路 摇 摆者 2 7例 , 双手 近端肌无力 2例 , 双手颤抖 发病 1例 , 症状逐 渐加重 , 并伴肌 肉萎缩 , 体症见表 1 。
3 0例 少 年 型 脊 髓 性 肌 萎 缩症 临床 与 肌 电 图特 点
杨继红 张雅娟 邢威 沈 阳市 第 五人 民 医院( 宁 沈 阳 102 ) 辽 - 职 业病 防治 院 辽 10 3 7省
[ 中图分类号] 7 64 R 4 . [ 献标 识码 ] 文 A
近年来 , 我们观察 3 例少年 型脊 髓性肌萎缩症患者 , 0 并对其 临床表现与肌电图( MG 检查结 果进 行分 析 , E ) 其特 点对 临床 医 生诊断本病有指导意义。详细 内容报告如下 :
表1 3 0例 少 年 型 脊 髓 性 肌 萎 缩 症 临床 体 征
少年型脊髓 性肌萎 缩症 又称 Ⅲ型脊髓 性 肌萎缩症 ( MA一 S
Ⅲ) K gl e Weadr 、 u eb r l g— ln e 病及慢性儿童及少年近端脊髓性肌 萎 缩症等 。S MA一Ⅲ是一种 不 同遗传 方式 的家族遗传性 脊髓性 肌 萎缩症 , 主要为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 , 个别 可呈常染 色体显性遗传 或X 连锁 隐性遗 传方 式 … 。由于 遗传方 式各 不相 同 , 显率 可 外 以不完全。本组病例仅 3例有家族史 , 为散发病例 。S 余 MA一Ⅲ 多数病例在 幼儿期至青春期发 病 , 本组 5岁前发病者 1 , 0例 6~ 1 8岁为 2 ,2例 病情 进展缓慢 ,8 0例 1 1 例趋 于稳定 。 S MA一Ⅲ临床表 现与进行 性肌营养不 良相似 , 均表现为步 态 摇晃不稳 , 脊柱前 凸 , 下蹲起立 困难 和近端 肌肉萎缩 。 本文部分病例 曾诊断为进 行性肌 营养 不 良或 疑似肌 营养 不 良而行 E MG检查 。通过本文病例观察 S MA一Ⅲ的临床特点为 : ①肌萎缩多始于股 四头肌 、 肩胛 带肌及上 臂肌群 , 以后 向前臂 的 伸屈肌进展 、 内在肌 、 腿 与足 部诸 肌最后 受 累, 手 小 但萎 缩不 明 显, 腓肠肌完好 , 可见假 肥 大。② 颅神 经支 配肌 肉通常不 受 累 ,
常改变。 14 肌 电 图检 查 .
病情趋于稳定有关 。②可 见 束颤 电位 , 点可 与进行性 肌 营养 此
不 良进行鉴别 。由此 可见 , MG的特点对 诊断 S A—I是一 项 E M I I 客观而敏感 的诊 断指标 。 S A一Ⅲ进展缓 慢 , M 本文观察 1 2例患者发病 1 3 0~ 0年后还 能独立行走 , 明本病 生存 期较长 , 表 预后 良好 。 参考文献
健 康 大 视 野
21 0 1年 5月
第 5期
H ea1 H Or t h i On z
临 床 研 究
[ ] B i i , e ea P yuhu e a. i h sh nt 4 o s rS Fr rsM, erca dO,t 1Bs op oa s se r p e
4 55.
3 O例患者共检测 肌 肉 19块 , 2 近端 肌 7 8块 , 端肌 5 块 。 远 1 结果显示安静 时可见 纤 颤 电位 2 0块 ( 5 5 ) 束颤 电位 7块 1.% , ( . %) 小 力收缩 时运 动单位 时 限延 长 1 1块 ( 6 0 ) 波 幅 50 , 1 8 .% , 高 9 ( 13 , 2块 7 . %) 多相波增多 9 4块 (2 9 ) 大力 收缩时干扰 7.% ,
应用 K y o t 电图仪进行检测肢体肌 肉和神经 , 录肌 肉 epi 肌 n 记 安静时 自发 电位 , 小力 收缩 时运 动单 位平 均 时限 、 幅 、 肌 波 多相 波百分 比和肌大力 收缩 时类型 。根据 病情 选 择拇 短展 肌 、 小指 展肌 、 肱二头肌 、 三角肌 、 胫前 肌和股 四头肌 。 同时测定正中神 经 、 总神 经运 动神 经传 导 速度 和感 觉神 腓 经传导速度 以及 腋神 经和股神经潜 伏时 , 以低于 L dn 同年龄 ui不 的神经传导速度的正常范 围为传 导速度减慢和潜伏 时延 长 。 j
2 E MG结 果
[ ] 郭 玉璞 , 维 治. 经 病 学 [ . 京 : 民卫 生 出版社 , 1 王 神 M] 北 人
20 13 一 l3 0 6: 4 8 4 9.
[ ] 汤晓芙, 2 梁惠英 , 南登 昆, , 实用肌 电图学[ . 等 译. M] 天津 : 天 津科 学技 术 出版社 ,94:3 . l8 2 4 [ ] 杨 晓苏, 3 丁华 新 , 肖波 , 儿 童型脊 髓性肌 萎缩症 的临床 等. 与病 理研 究 [ ] 中 国 当代 儿 科 杂 志,0 2 4( ) 4 3— J. 20 , 6 :5
[ ] 杨 晓光, 玉璞 , 天慈 , 脊髓性 肌萎 缩症 的临床 与肌 4 郭 刘 等. 肉病理研 究[ ] 中华神 经科 杂志 ,00 2 ( )3 3 . J. 2 0 ,3 1 :2— 5
[ ] 高秀贤 , 5 汤晓芙 , 李本红. 动神 经元病 临床与 电生理关 系 运 的研 究[ ] 3 3例 临床 与 电生理 分析) 中华神 经科 杂志 , J (4 .
19 ,4 2 )9 . 9 1 2 ( 7 :8
ih b t ra ta d p a tt a cn ma c l i v s n, n e r — n ii b e s n r sae c r i o el n a i a a l e o y
[ ] 许德 颖 , 5 岳峥 , 伊 班膦 酸钠配合放 疗治疗恶性肿瘤骨 转 等.
移疗效观察 [] 中 国现代 药物 应 用,004 1 ) 12~ J. 21 ,(9 :3
1 3. 3
vn h om tn o bn e s ss J . a crR s etn tefr ao f o e m t t e [ ] C n e e , i i aa
2 0 ,0 1 )2 4 . 00 6 ( 1 :9—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