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大陆私营报业消亡过程的历史考察

合集下载

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考察

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考察

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考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展开,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随之展开。

私营报业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私营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本文将就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进行一些考察。

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的存在形式多样,有官僚资本家经营的大型官办报纸,也有民间资本家创办的小型私营报刊。

这些报业组织在所有制上具有私有制性质,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劳动者缺乏所有权和决策权。

这导致了报业的经济利益与劳动者的利益产生了矛盾。

一方面,官办报纸垄断资源,获取了垄断性利益;民间资本家的小型报刊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限制,生产经营面临困境,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这种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促使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二、报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私营报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经济和文化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影响。

私营报业在舆论引导上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倾向。

由于私有制的特点,私营报刊往往倾向于反映资本主义的利益和思想,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私营报业在经济上存在较大的浪费和资源不合理配置的问题。

私营报业追求的是商业利益最大化,而非信息的公正权威和服务大众的责任,这使得资源分散和浪费,不利于解放初期国家经济资源的集中和利用。

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对私营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三、国家政策和历史背景的推动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报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也包括国家政策和历史背景的推动。

通过对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更加有力的推进,为国家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报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报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

我国报业的产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团化”以及现今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是进程中三次重要调整。

现今报纸产业正面对互联网的不断冲击,需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寻求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报业;产业化;市场化;我国近代报业自19世纪初产生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报业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由于旧中国政权的长期压制和摧残,人民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严重制约。

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使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报业的发展情况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操控下,我国的报纸经营单位长期被归于事业单位的行列,单纯地行使其喉舌的功能,缺乏产业经营意识。

1.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与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发展报业作为保障人利,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为报业发展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发展报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恢复出版解放区报纸,即恢复出版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停刊的解放区报纸;二是创建新的人民报纸,即为各党派和人民团体创建报纸提供条件;三是接管国民党政府的报业机构,将其作为发展人民报业的物质基础;四是接受、改造和重组私营报纸,使其成为新中国报业的组成部分。

由此,新中国的报业开始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包括人民团体报纸、党派报纸、私营报纸等在的基本格局。

这一期间,我国报业在事业发展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特别是1956年开始的以《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的新闻改革,为我国报纸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服务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由于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在后来的“反右”、“反右倾”、“大跃进”等重大事件中,我国报纸在宣传报道上也犯了不少错误,为“左”的路线与思潮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社会上和群众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民营报刊-

民营报刊-

三驾马车创辉煌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大 公报》却为抗战宣传做出了杰出贡 献。 194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 院将其评为最佳外国报纸并授予荣 誉奖章,这是中国新闻界首次获得 这一重要国际荣誉。
新记公司三要素
吴鼎昌(1884--1950),字达荃,笔名前溪。主要
兴趣是集中在从政上。吴认为一般报馆之所以 办不好,主要是因为资金不足,滥拉政治关系。 所以最初吴拿出5万元办报,不拉政治关系, 也不收外股。
管理结构图
董事会
总理处
印刷部
营业部
第三节 新记公司和大公报
大公报的创立与发展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以“大公” 命名的报纸有七家之多,但只有创 刊于天津的《大公报》至今仍在香 港出版,成为世界闻名的新闻品牌。 从1902年创刊算起,《大公报》至 今已走过108个春秋,是中国历史上 寿命最长的报纸。
吴鼎昌

大公报之所以能够做到不偏不倚, 跟吴的这种认识有很大关系。因为 经济上独立,说话相对就自由。 1935年12月出任南京政府实业部 长,1950年8月病逝于香港。
三驾马车创辉煌

从此,一位银行家、一位企业家 和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开始精诚合 作,各自发挥所长, 搭起《大公报》 ―三驾马车”,创造了中国报业史的 一段辉煌。 新记公司三要素:吴鼎昌的资本, 胡政之的组织,张季鸾的文章。
三驾马车创辉煌

接办《大公报》之初,条件十分艰苦。 全报馆职工不过70人,大都兼任两三种 工作。 吴鼎昌白天在盐业银行工作,晚间到 报馆。他善于筹划,资金运营得当,使 《大公报》免去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胡政之每天清早七八点钟便到报馆, 着重了解发行和广告情况,督促采编人 员工作,另外还写作社评。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精品】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精品】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报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报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

我国报业的产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团化”以及现今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是进程中三次重要调整。

现今报纸产业正面对互联网的不断冲击,需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寻求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报业;产业化;市场化;我国近代报业自19世纪初产生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报业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由于旧中国政权的长期压制和摧残,人民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严重制约。

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使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报业的发展情况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操控下,我国的报纸经营单位长期被归于事业单位的行列,单纯地行使其喉舌的功能,缺乏产业经营意识。

1.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与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发展报业作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为报业发展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发展报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恢复出版解放区报纸,即恢复出版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停刊的解放区报纸;二是创建新的人民报纸,即为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创建报纸提供条件;三是接管国民党政府的报业机构,将其作为发展人民报业的物质基础;四是接受、改造和重组私营报纸,使其成为新中国报业的组成部分。

由此,新中国的报业开始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包括人民团体报纸、民主党派报纸、私营报纸等在内的基本格局。

这一期间,我国报业在事业发展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特别是1956年开始的以《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的新闻改革,为我国报纸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服务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由于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在后来的“反右”、“反右倾”、“大跃进”等重大事件中,我国报纸在宣传报道上也犯了不少错误,为“左”的路线与思潮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社会上和群众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上海解放初期党管报业体系的建立

上海解放初期党管报业体系的建立

上海解放初期党管报业体系的建立[摘要]上海解放后,中国共产党首先对庞大的旧报业进行革新,接管、军管等国民党官僚报业,保护发展民营报业,允许并限制英美报业的出版,实行报业登记管理制度,并妥善处理旧的新闻工作人员。

其次,重点发展党报《解放日报》,确立了其在新的人民报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最后,通过对民营报业的恢复、调整等,最终确立了党管报业体系的形成。

[关键词]解放初期;上海;党管报业[中图分类号] G2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6)06-0012-03上海解放后,对于新生政权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旧上海留下了发达的报业基础,如何利用好这些基础建立起人民的报业,作为一个历史性的任务摆在了共产党人的面前。

经过探索实践,上海在接管和改造旧有的新闻机构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党委主管的党报统领的国营社会主义报业体系。

一、上海旧报业的革新上海解放前夕,尚存70余家报纸,大部分处于停刊或半停刊状态。

解放后,首先,接管、军管国民党政府、党派、军队等部门的报纸。

先后接管的有《中央日报》、《东南日报》等15家。

其次,保护、新办民营报纸。

商办、民办的《申报》、《新闻报》,因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所控制,掺入了官股,解放时,属于官僚资本的部分被接管,属于私人资本的部分予以保留,仍归私人所有。

为了促进工商业的恢复与改造和宣传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创办了《新闻日报》并于1949年6月29日在《新闻报》原址出版。

英文《大陆报》解放后停止出版,上海当时还有不少外侨,因此利用《大陆报》原有设备,创办了解放后国内第一张英文报纸《上海新闻》。

7月,上海还先后出版了《大报》、《亦报》、《人民文化报》、《剧影日报》等。

再次,对于外国侨民在上海办的报纸,视情况允许继续出版或加以限制。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正式成立,外国政府和新政权还没有外交关系,外国侨民在上海的报纸只要不敌视中国人民,都允许其继续出版,包括英美外商办的《字林西报》、《大美晚报》和《密勒氏评论报》三家,还有苏联侨民办的《苏联公民报》(原《俄文日报》)、《新生活报》等。

第十一章 民营报业的艰难发展

第十一章   民营报业的艰难发展

《大公报》的发展脉络
• 1、英敛之主持时期(1902~1916)
• 2、王郅隆及其遗族主持时期(1916~1925) • 3、新记公司主持时期(1926~1949 ) • 4、l966年9月10日在大陆出版的《大公报》 停刊。
英敛之
无 私 之 为 公
忘 己 之 为 大
《大公报》天津报馆
《大公报》:“三驾马车”驶通 途
第十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私营报业的艰难发展
私营报业总述 新记《大公报》
第三节 《良友》及二、三十年代的画报与影刊 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邹韬奋 史量才与《申报》 成舍我与戈公振
三分天下
共产党领的 革命报业
国民党的所谓 “党国”报 业
民间报业: 人文报刊 商业报刊
报业的三条发展线索
因此,1948年,《新民报》与《文 汇报》一起被封,这对夫妇也被诬为 匪谍,不得不潜往解放区。1953年, 《新民报》与上海版的《新民报》、 《亦报》合并,组成现在的《新民晚 报》,陈铭德任社长,《新民报》的 老人赵超构任总编辑。
民间报业
徐铸成与《文汇报》
1926年,徐铸成借一张他人的
文凭考入清华,但不久被清华除 名。后转到河北大学,又转到北 师大,并开始半工半读。 徐铸成(1907—1991)
浑厚、自然,没有一点做作。他对人和蔼、淳厚,谈吐很 有风趣,仿佛有一股吸引力,使我感到他是循循善诱的前 辈。是年年底,我调津工作,直接受他的指导。他对工作 的要求很严,但对同事,从无疾言厉色。也不像胡政之那 样终日一脸秋霜。

在性格上,他有两个不小的弱点,我认为,第一是喜
欢恭维,主要是听恭维他文章写得好的话。……其次,是
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合办。实际上,在旧中国,私

1927-1937年民营报业经营研究

1927-1937年民营报业经营研究

1927-1937年民营报业经营研究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史上,民营报业曾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民营报纸诞生于清末,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开始初现繁荣,1927-1937年“黄金十年”达到发展高潮。

本文以1927-1937年的《申报》、《新闻报》为考察中心,试图从经营体制、组织管理、广告经营和发行经营等方面呈现这一时期民营报业的经营概貌与经营特性,着力对同期民营报业的体制转型、组织变革及其动因进行深描和探讨,以期对当下中国报业转型实践提供现实观照的历史资源。

媒介生态学认为,媒介的生长状态是由环境所提供的各项资源状况所决定的,尤其是国家作为公权力持有者层面的制度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27-1937年“弱势独裁政党”和特殊的租界体制形成的“权力缝隙”客观上给民营报业创造了相对宽松、自由的经营环境,使之达到发展高潮;另一方面,制度环境演变又是影响民营报业历史命运的根本因素,抗战前夕民营报业的渐趋衰落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制度环境演变的必然逻辑。

这时期公司制在民营报业中逐渐普及并出现了集团化倾向,昭示着民营报业真正实现了从“个人时代”到“股份公司时代”的转型,而这种转型是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经营体制转型的直接影响,加之西方科学管理思想的东渐和激烈的报业竞争压力,成为民营报业组织变革的最大动因。

这时期民营报业组织呈现出从“能人时代”迈入“制度化时代”的渐进式变革特征,并力求将管理现代化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的组织管理理念。

基于民营报业经营体制和组织管理的转型分析,从市场营销学角度进一步研究十年间民营报业广告和发行的经营理念和实践,尤其是《申报》和《新闻报》全面确立了“广告本位”经营观并加以践行,同时在自主发行模式上开始了诸多有益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报业在广告和发行经营中自觉结合本土社会和文化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拿来”西方先进的报业经营理念为我所用,从而形成切合本土实际的经营理念和策略。

建国初期私营报业从业者的整编与改造_以上海两所新闻学校为中心

建国初期私营报业从业者的整编与改造_以上海两所新闻学校为中心

让曾经是全国性大报的 《大公报》 《文汇报》 和 《新 由中共所划定的特定社会群体,是要完全转变其 “全国大报”的自我角色定位。 一方面,中共开始大力倡导各个私营报纸 进行分工 ;另一方面,1949 年以后各私营报纸 经营困难,分工使得报纸销数不增反减,严重影 响中共改造私营报纸的进程。以《大公报》的 情况为例,当时的副总编辑李纯青 1950 年提交 《大公报》的营业一直亏累,业务不能维持。在 1950 年最初几个月,困难情形特别严重,差不 多全部收入不够开销。一年间营业缩小了三分 之二,但人事配备没有什么变动。全馆职工 483 报都用这么些人。薪水支出多至占现支出百分之 三十三,平常约占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 经营 开始提上日程。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 《大公报》依照上海市 劳动局指示,由行政、工会两方面各推选代表 10 人成立“上海《大公报》馆管理委员会整编 节约小组”主持整编工作。该小组共有成员 20 名,其中行政代表和工会代表各 10 名。 ⑥ 1950 年 7 月 18 日和 7 月 25 日《大公报》馆管理委员 会整编节约小组进行了两次会议,讨论并制订了
报海钩沉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
建国初期私营报业从业者的整编与改造
——以上海两所新闻学校为中心(1949~1952)
□贺碧霄
【本文提要】本研究考察 1949 年至 1952 年间上海华东新闻学院和上海新闻学校对新闻从业 者的整编改造,探讨该新闻教育机构在新闻从业者职业意识与角色身份转换过程中发挥的作 用。研究发现 : 在人事整编中,华东新闻学院和上海新闻学校发挥了临时接纳和改造旧有新 闻工作人员的作用。在华东新闻学院成立之时,其学员还不具备“国家干部”身份 ; 而在第 二次整编之时,私营报业的旧报人是“国家干部”的观念,在上海新闻学校成立之前,就已 经在思想改造的过程之中被提出和贯彻,并成为这一群报人的新身份认同。 【关键词】上海新闻学校 华东新闻学院 人事整编 改造 【中图分类号】 G210

1978—2008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发展概况

1978—2008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发展概况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78—2008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发展概况姓名:米燕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新闻学指导教师:屠忠俊20080601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本文纵观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中国改革开放中报业经营管理发展历程,分别从报业发行、广告、资本运营、科学技术、管理体制方面概述报业经营管理发展的历史状况,并从中总结报业经营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

从报业发行来看,经历了邮政发行、自办发行和多渠道发行,发行是报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告经营经历了从有到无、从从属地位到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从插版到专版的发展过程,广告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报纸的生存。

资本运营与数字技术的运用越来越被传统媒体所重视,谁走在前列,谁就找到了传媒媒体的突破口。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体制虽从建国初就已提出,但经历30年的改革开放,依然存在制度上的束缚。

这些内容都是报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描述各组成部分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历年报业发行量与广告经营额,从数据中分析其发展情况和趋势。

从报业经营管理30年间的发展历程来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报业资本运营,利用数字技术手段突破传统媒体单一形式,是报业新时期改革的必行之举。

本文以《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例,描述两报发展过程与新闻改革中的实践操作过程。

关键词:报业经营管理历史资本运营报网互动现代企业制度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is Paper throughou t the 30 year-reformation in the pres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1978 to 2008, explain the press distribution, advertising, capital ope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system outlined in the Newspaper Management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and summer up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From the issue of the newspaper industry, has experienced official, self-issue and multi-channel distribution. Newspaper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Advertising has from no to be, from the subordinate position to becomes the main source of income, from the interpolation Edition vers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dvertising business, which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newspaper's survival. Capital operation and 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traditional media attention, who is the forefront advanced media to find a breakthrough in the media. "Institutions, enterprise management," although be advocat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has been proposed, but the experienced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still exist.Newspaper management from 30 year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and the Newspaper Capital Management, 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a way to break the media the media a single model, is the newspaper of the new era of reform must be carried at all.Key words: The history of press management, Newspaper Capital Management,Reported net interaction,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报刊的角色转换及其影响——以广州《联合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报刊的角色转换及其影响——以广州《联合
党 史与 文献研 究 2 0 1 7年 第 1 、2期

粤史论坛 ・
召集 人 :叶 文 益
【 召集人简介 】 叶文益 ,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 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革命史、 中共广东地方史、
广东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 ,主要论著有 : 《 广东革命报刊史 》 ( 1 9 1 9 — 1 9 4 9) 、 《 叶剑英与毛泽东》 、《 拐点 : 解码广
初 期 中国共产 党 的新政 策和 新 方针 方面起 到 了重要 作用 ,为建 国初期 广东 的统 战工作 作 出 了贡 献 。两年 后 ,《 联合 报 》停 刊 并 转型成 为 广帅 『 市 委机 关报 《 广州 日报 民主 党 派报 刊的 角色 转换 ,是观 察和 了解 建 国初期 中共 新 闻媒介 的政 策倾 向 以及
州会议 》 、《 张 文彬传 》等。
【 召集人语 】 广东是中共历史演绎 的宏大而活跃的舞台。民主革命时期广东是大革命 的策源地,抗战时期
华 南敌后 战 场是 中共领 导 的全 国三大 敌后抗 日战场之 一 ,改革开 放时 期广 东是我 国改革开 放 的前 沿 阵地 。如何 深 入 、前 瞻、独 创地 开 展广 东地 方党 史研 究 ,拓 宽广 东地 方 党史 的研 究视 域 ,强化 广 东地 方党 史 的问题 意 识 如何 在 厘 清广 东地 方党 史发 展过 程 、事 件和 人物 的基 础 上 ,把握 广东 地 方党史 在 整个 中共 党史 中的历 史 方位 、
的 干部 — — 以 上 海 私 营 报 业 改造 为 中 心 的 考 察 ( 1 9 4 9 - 1 9 5 2 ) 》 ,复 旦 大 学 2 0 1 1 年 博士学位论文 ; 丁骋 : 《中 国 大 陆 民 营报 纸退场的探 究 ( 1 9 4 9 — 1 9 5 4 ) 》 ,华 中科技 大学 2 0 1 2年博士 学位论文 ; 许 永超 : 《 解放初 期民营报纸的 困境及其 出 路——对 1 9 4 9 . 6 - 1 9 5 3 . 1 <文汇报 >的研 究 》 ,华 中科技 大学 2 0 1 0 年硕士 学位论文等。

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考察

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考察

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考察
20世纪50年代初,解放初期的中国正在进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私营报业作为新闻宣传的主要途径,对于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的转型至关重要。

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了当时新政府的一项首要任务。

那么,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是什么呢?本文将会就此深入探讨。

首先,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动因来自于国情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

由于历经战争破坏和殖民主义压迫,中国的社会和经济都遭受了极大的挫折,国家急需加快发展步伐。

政府需要有一种能够快速、广泛、深入地宣传思想政策的机会,以便提高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水平,强化中国人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因此,把私营报业变成国营报业,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能够有效地增强整个社会的自主承担和认同感,快速推进全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第三,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动因还在于改革传媒产业。

在私营报业到国营报业的转变过程中,社会主义政权承担了近乎全部的相关费用和经营压力,这就导致了新闻媒体经营的方式、模式和所涉及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改革传媒产业,创造新的内容推广模式,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从而推动文化、科技、经济各个方面的增长和发展,促进了整个国家的不断前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政府采取了国有化的方案,实现了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

私营报业的国有化,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转换时期的媒体思想逐渐趋同,有力地推进了整个社会的向纵深度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题库26-0-8

中国新闻传播史题库26-0-8

中国新闻传播史题库
26-0-8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敬告青年》提出六方面要求?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每周评论》(1918-北京陈独秀)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他的报道和评论有什么特色?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试述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中哪些是具有代表性的刊物?其特点是什么?
出处:安徽11选5 https://;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简述大革命时期私营报纸的发展及意义。

私营大报在这时期有何变化?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中国广播事业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有何发展?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网和新闻统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它是反的?
问题:
[问答题,简答题]简述《布尔塞维克》等地下报刊的出版情况和主要特色,分析其经验教训。

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考察

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考察

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考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私营报业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大潮中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媒体行业的一部分,私营报业的改革与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进行考察,分析私营报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探讨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

一、私营报业的地位和作用私营报业作为我国新闻传媒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解放初期占据重要地位。

私营报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直是中国新闻传媒行业的主要力量,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和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

私营报业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多样化的新闻信息,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

私营报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

由于私有制的存在,私营报业往往以商业利益为先导,存在着新闻报道不够客观、公正,以及偏向于迎合特定社会群体的问题。

私营报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势力的影响,新闻报道往往带有明显的商业色彩和政治倾向,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新闻传媒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需要。

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促进私营报业健康发展、理顺市场秩序、提升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

1.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闻传媒事业随着新中国成立,全国进入社会主义制度,私营报业的存在形式和经营理念与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冲突。

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传媒事业的宗旨是为了充分发挥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服务于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而私营报业则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往往将商业利益置于首位。

在这种情况下,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了必然要求。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社会,它要求新闻传媒事业起着在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而私营报业则由于存在私有制、商业利益等因素,导致其在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私营报业的存在形式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产生了矛盾。

建国初期《人民日报》的制度构建与内部纷争

建国初期《人民日报》的制度构建与内部纷争

建国初期《人民日报》的制度构建与内部纷争作者:叶青青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5期摘要:1950年,在范长江同志领导下,《人民日报》经历了组织制度与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重大调整,开展了从“农村办报”向“城市办报”的“大转变”。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构建,范长江试图纠正《人民日报》进城后出现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关门办报”的孤立局面。

范长江早年在私营报纸《大公报》的从业经验所培养起来的新闻观念,使他力求通过对党报组织结构、个体行动方式,以及思想认知的改革与创新,为中共的城市办报设定新的办报目标和办报策略。

但是,不同的新闻传统使行动者以不同的世界观来展开行动,范长江试图以城市办报方法来改造党报新闻干部习以为常的农村办报观念,并采取独断、压制甚至强迫的硬性手段来推动制度的实施,最终导致直接受制度规制的行动者展开排斥性反抗。

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新闻改革,最终因“新闻本位”和“宣传本位”两种新闻观念冲突所引发的内部纷争而不得不中断。

关键词:《人民日报》;制度构建;农村办报;城市办报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5-0007-11收稿日期:2013-03-15作者简介:叶青青(1978—),女,浙江温州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权和阶级结构发生剧烈变化。

在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下,中国社会各领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建设起点,新闻事业亦不例外。

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建立了以“党报”为核心,以国有化的产权、意识形态化的宣传、计划经济、政治动员和群众路线为特色的社会主义公营报刊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党报”始终发挥着领导与模范作用,不仅为党和国家的政治宣传提供了重要的传播渠道,也以其特有的“党报模式”深刻影响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回顾关于建国初期新中国新闻事业的研究,发现有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其一,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作为主要的叙述对象,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代表了整个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1949-1956年上海私营出版业消亡的历史路径探析

1949-1956年上海私营出版业消亡的历史路径探析
作者简介 :张婷 ,上 海交通大学马克思 主义学 院博 士研究生 ,研 究方 向 :马 克思主义 中 国化 ;张 玉瑜 ,上海交通 大学 马 克思主义学 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 向:中国近现代史 。上海 200240
上海 自清末开埠 以来 ,由于其独特 的地理位 置 ,开始 聚集 一些 大型 出 版 机构 ,形成 比较 健 全 的 发行渠道 。直至民国时期 ,“由上海出版 、发行 的 图书 和期 刊 ,占全 国 出版 总 量 的半 数 以上 ,占据着 中 国近 现 代 图 书 出版 业 的 半 壁 江 山 ”Eli(P.252-253)。 上 海解 放后 ,由于新 旧政权 的更 迭 ,上 海 私 营 出版 业 经历 了 自现 代 以来 最 为深 刻 的 变 迁 。1956年 , 上海 私 营 出版 业 最 终 走 向消 亡 ,上 海 逐 步 实 现 了 出版资源 国家化和资产 的公 有化。 目前 ,学界对 上海 私 营 出版业研 究 一般 与上 海 民族 资本 主义 工 商研 究一 样 ,都从 商业 属 性 来 考究 ,较 少从 政 治 与 文化 管理 的视 角看 待 上海 私 营 出版业 消亡 的 历史 路 径 。在 当今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这 一 历 史 变 迁 的路 径 及其 背 后 的动 因 ,仍值 得 我们 作深 入探 析 。
一 、 萧条 :1949年 前后 的上 海私 营 出版 业
上 海私 营 出版业 的发 展 历程 与 上 海 这 座城 市 的历 史 变迁 一 脉 相 承 。上 海 自开 埠 以来 ,随 着 其 经济 地 位 的提 升 和文 化 聚集 地 效 应 ,在来 华 传 教 士 的影 响下 ,中 国人 自己创 办 的近 代 文 化 出 版 事 业 逐 渐 兴 起 。上 海 私 营 出版 业 从 19世 纪末 翻 译 “西学 ”图书到 国民政府时期 出售教 育用 书,逐步

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考察

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考察

收稿日期:2019-07-03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 1950年代初期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运动研究 (14XJC860001)ꎮ作者简介:丁骋ꎬ女ꎬ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ꎬ博士ꎬ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史研究ꎮ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考察丁㊀骋(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ꎬ广西南宁530004)摘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ꎬ私营报纸的社会主义改造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ꎮ本文通过梳理私营报纸改造的历程ꎬ探讨其改造的原因ꎬ得出私营报业在新环境下经营的困顿㊁办报思想与新政权要求不符ꎬ以及党管新闻制度的确立ꎬ都直接决定了私营报纸必然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ꎬ对私营报纸的社会主义改造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尽快统一的必然要求ꎬ其成功地改造又对新政权的巩固㊁社会的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ꎮ关键词:私营报纸ꎻ社会主义改造ꎻ党的领导中图分类号:G210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8-0001-04㊀㊀一㊁研究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ꎬ尽快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ꎬ为接下来的经济建设扫清思想障碍是摆在执政党面前尤为迫切的问题ꎮ新闻媒体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如何对待城市中的私营报纸关系到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ꎬ在制定新闻政策的考量中ꎬ如何对待非共产党所有的报纸是重中之重ꎮ一份重要的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在1948年年底发布ꎮ文件指出ꎬ报纸的生产是阶级㊁党派与社会团体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ꎬ因此相比于私营工商业的改造ꎬ私营报刊和通讯社应该采取不同的政策ꎮ除此之外ꎬ这份文件还认定在新近解放的城市里ꎬ只有极少数的报纸是进步的ꎬ应该支持其复刊ꎮ这样的表述被认为是党对待新闻业(报业)的原则框架范围ꎮ㊀㊀二㊁私营报纸社会主义改造的展开过程剖析㊀(一)香港«华商报»关于私人办报的政策讨论㊀㊀«中共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一经发布ꎬ在报人中就产生了很大的震动ꎬ香港的«新民报»社长陈铭德就向夏衍发出 «新民报»还允许存在吗? 的声音ꎬ后者当时主持中国共产党在香港㊁澳门的工作ꎮ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发声机关ꎬ«华商报»则邀请旅港新闻界人士在该报中展开讨论ꎮ这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争论ꎬ前后在该报发表了讨论文章6篇以及一个编者按ꎮ«新中国的一个抉择 财主的新闻自由?还是民主的新闻自由?»«新中国的办报问题»和«不容许私人办报»三篇文章全面否认私营报纸存在的价值ꎻ而另一篇文章«新闻自由与私人办报 与刘尊棋先生商榷新中国应否允许私人办报»却认为全国解放后ꎬ应该允许私人办报㊁办刊ꎻ«论新闻出版自由»一文则旗帜鲜明地认为只有允许私人办报ꎬ才能永久保证新闻自由ꎻ«新国家与新报纸»则认为私营报纸只能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存在ꎮ除此之外ꎬ1948年2月6日«华商报»的编者按表示ꎬ即便是今后允许私人办报也仅仅是允许其存在ꎬ私营报纸绝不可能和党的报纸获得同等的发展ꎬ而且私营报纸的趋势一定是先集体化再社会化ꎬ最终国家化ꎮ这样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此刻新政权对待私营报纸的态度ꎮ1(二)私营报纸的社会主义改造拉开帷幕讨论归讨论ꎬ随着战事的胜利ꎬ这样的问题实实在在地摆在新解放城市接管委员会的面前ꎮ1949年1月14日天津解放ꎬ天津市军管会展开了对天津«大公报»的改组和易名ꎮ2月27日ꎬ利用原«大公报»天津馆的全部财产ꎬ天津«进步日报»出版了ꎮ天津«大公报»的易名引起了极大的震动ꎬ时任该报总编的王芸生在知晓这一情况时ꎬ正在去往北京参加新政协会议的路上ꎬ沮丧㊁焦虑的心情冲淡了他参加新政协会议的喜悦ꎬ甚至萌生了自杀的念头[1]ꎮ这种实行彻底 革命 的方式也引起西方尤其是英美新闻界的一片哗然[2]ꎮ这种做法遭到了中共中央的批评ꎬ中共中央清醒地看到ꎬ明确地决断ꎬ如果要应对现有的局势必须有计划地布局保留一批私人办报ꎮ在天津«大公报»更名事件之后ꎬ党中央严令其他城市杜绝对私营报纸采取禁止出版的一刀切的做法ꎬ而是首先对私营报纸进行准确的判断ꎬ严格按照报纸登记许可出版的要求ꎬ判断其性质是反动的亦或是进步的ꎬ还是中间的ꎮ就私营报纸最集中的城市上海为例ꎬ被定性为反动报纸的主要有«申报»«新闻报»«益世报»«立报»ꎬ上海解放后ꎬ该市军管会立即接管了这些报纸ꎬ«文汇报»被看作是进步报纸㊁«新民报»是中间报纸㊁«大公报»有天津教训在先ꎬ都拿到了新政权颁发的许可证ꎮ虽然政策上允许私营报纸一边继续出版ꎬ一边进行登记许可ꎬ然而经营的困顿或屡屡违规却直接导致了部分私营报社关门ꎮ当时新闻总署研究室对全国的报纸进行了统计ꎬ截至1950年2月28日ꎬ明确标注为私营性质的报纸尚有55家ꎬ到了1950年年底ꎬ就有至少13家报纸主动或被动停刊ꎬ形成了一个民营报纸停刊的高峰ꎮ这一年私营报纸纷纷关张的原因是屡屡挑战新生政权被严禁出版ꎬ更多的则是经营难以维持ꎬ主动宣布关停ꎮ最先主动停刊的当属南京和成都两地的«新民报»ꎮ公开违反新政权新闻政策ꎬ在新闻㊁言论上屡屡表现反动被勒令停刊的主要有天津«博陵报»㊁广州的«现象报»«越华报»«国华报»ꎮ㊀(三)私营报纸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私营大报走上公私合营道路㊀㊀新中国成立初期ꎬ经历了连年战争的社会经济亟待恢复ꎮ«大公报»«文汇报»«新民报»这三家私营大报的经营也每况愈下ꎬ在发行上表现为订阅率㊁零售率双双下降ꎬ然而和发行比起来ꎬ广告则更为惨淡ꎬ基本没有广告可登ꎮ报纸没有销路ꎬ没有广告ꎬ接下来的生存就更加困顿ꎬ这些曾经的私营大报先是向公家借款ꎬ称为私营公助ꎬ继而很快实现公私合营ꎮ从1951年开始ꎬ«大公报»各分馆㊁上海的«文汇报»«新民报»上海版和北平版都纷纷进入公私合营的进程ꎬ形成了新中国初期新闻业进行公私合营改造的高潮ꎮ其中ꎬ到1950年9月就已经亏损达54亿多旧币的«文汇报»获得了国家8亿元的补助ꎬ新政权具体管理新闻业务的华东新闻出版局和上海新闻出版处还帮助«文汇报»向银行贷款10亿元ꎬ实际上ꎬ这个时候«文汇报»已经为 私营公助 性质ꎬ但补贴和贷款都没有帮助文汇报社恢复往日的经营ꎮ终于到了1952年的最后一天ꎬ公私合营上海«文汇报»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ꎮ1952年的上海«大公报»亏损额已经达到41.58亿旧币ꎬ发行量也仅为4.6万份ꎬ还以至少每月3亿旧币的速度亏损[3]ꎮ1952年夏天ꎬ面对难以为继的境况ꎬ中共中央决定本就为一家的天津«进步日报»和上海«大公报»再次合并ꎬ迁往北京ꎬ正式进行公私合营ꎮ上海«新民报»也于1953年1月改为公私合营新民报股份有限公司ꎮ更为重要的是ꎬ在上海这三家大报公私合营的过程中ꎬ上海市文管会还征得中央同意ꎬ主要在上海私营报社中集中开展了新闻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ꎬ对私营报纸一直以来的 资产阶级新闻作风 进行了彻底的清算ꎬ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办报思想ꎮ这三家私营大报由于其私营的身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的种种表现都为全国所观瞻ꎬ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是全新新闻体制建立的前提ꎬ在其改造过程中也实现了对新闻价值的重塑ꎮ三、私营报纸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相对于同一性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延续到19562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ꎬ私营报业的改造1953年就基本完成ꎬ是什么原因使得私营报纸的改造先于其它行业完成?㊀(一)新形势下私营报纸经营的窘迫和生存的劣势㊀㊀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报纸和其他行业一样ꎬ必须在与其身处的生存环境不断的交流中ꎬ才能从生存环境获取源源不断的生存资源ꎬ然而与新生存环境交往中的私营报纸则从新闻采编业务的进行到发行㊁广告等两大经营项目都陷入了困顿ꎬ其在新环境下获得的资源根本无法满足其生存下去的条件ꎬ雪上加霜的是以往私营报纸的自我调整能力此刻也完全不能发挥作用ꎬ导致其在媒介生态系统中渐渐处于边缘生态位ꎮ新闻生产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ꎬ首先ꎬ私营报纸的版面内容生产受到管束ꎮ在信息来源上ꎬ由新华社或党报集中统一发布信息的制度取代了以前由各报纸自采重大新闻的方式ꎮ上海的私营报纸不但要严格遵守这一规定ꎬ上海的新闻主管部门还加码要求 对于国际新闻和评论ꎬ对全国㊁全市重大的政治新闻㊁军事消息ꎬ各新闻单位均须以新华社稿件为准 [3]ꎻ其次ꎬ由国家主导生产资料的分配也体现在新闻上ꎬ生产新闻需要的新闻纸㊁印刷机㊁油墨等ꎬ以及最新的排版印刷技术也都由组织计划安排ꎮ以新闻纸的分配为例ꎬ到1949年12月21日ꎬ全国报社每日所需的新闻纸均由文化用纸委员会分配ꎬ该委员会的工作就是统筹安排国家新闻㊁出版用纸ꎬ文化用纸的生产㊁分配以及价格ꎬ由此新闻纸的使用进入了国家计划安排ꎮ然而ꎬ这种计划分配是区别对待报纸的ꎬ1957年5月在首都新闻界座谈会上ꎬ曾将现代财会制度引入新民报社的老报人邓季惺就指出ꎬ 解放初期党报得到的新闻纸供给数量远远高于私营报纸ꎬ新闻纸的质量也更胜一筹ꎮ印刷机器上ꎬ也是党报用最先进的高速轮转机ꎬ其他报社是没有高速轮转机使用的ꎮ[4]发行和广告的萎缩则是私营报纸的另一重困境ꎮ 邮发合一 的全面推行使得私营报纸在发行上逐渐高度依赖邮政部门ꎬ然而垄断了发行的邮政部门对其发行却不那么重视ꎬ出现邮局为党报捆报ꎬ私营报却弃在一边ꎬ无人理会的可笑现象[4]ꎮ还时有拒绝发行私营报纸的情况ꎬ«文汇报»为了扩大发行ꎬ向全国各地邮局发出1200多封请求支持该报发行的信件ꎬ然而最后也只有不到一百家邮局回复愿意支持该报发行[5]ꎮ而随着计划经济的逐步建立ꎬ报业经营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广告ꎬ也基本消失了ꎬ社会按照计划生产㊁消费ꎬ没有广告需求ꎬ私营报纸失去了最重要的广告来源ꎮ当时仅有的广告 政府公告ꎬ也因为其性质ꎬ几乎不会在私营报纸上刊出ꎮ拿当时上海三大报之一的«文汇报»来说ꎬ复刊第一年ꎬ广告收入在报社营业收入中所占比例已经不足三分之一ꎮ经济难以为继ꎬ报社发不出工资ꎬ从业人员开始人心思动ꎬ寻找机会离开报社ꎮ例如ꎬ1950年拥有60名记者㊁编辑的上海«大公报»ꎬ不到两年ꎬ就有7人去了新华社等党报党刊[6]ꎮ乏味的新闻报道ꎬ不断下滑的报纸发行ꎬ几乎消失的广告ꎬ日渐涣散的从业队伍ꎬ私营报社的资源流动整体陷入困境ꎮ种种困境使得私营报纸屡屡出错ꎬ这些错误表现在报纸版面上ꎬ是排版上频繁排错字或是干脆漏排重要信息ꎬ更为严重的错误则是版面不断出现 政治错误 ꎮ以«大公报»的报道来看ꎬ在 保守国家机密 方面ꎬ该报频频出错ꎮ其中ꎬ1951年3月到9月的半年时间内ꎬ«大公报»六次被指出单篇报道或专刊泄露了国家生产机密[7]ꎮ犯 错误 导致检讨ꎬ检讨带来人心惶惶ꎬ人心不安导致再次犯错ꎬ«大公报»的报道陷入恶性循环ꎬ恶性循环终于在1952年带来了重大错误ꎬ«大公报»在1952年2月15日的第四版报道 «要求政府枪决王康年»中ꎬ有一句为 实际是所有志愿军家属要往前方给自己的亲人捎去的亲切的声音 ꎬ可实际见报时却变成了 实际是所有志愿军家属要往前方给自己的敌人捎去的亲切的声音 ꎬ 亲人 排成了 敌人 ꎬ报道原本要表达的意思也完全不一样了ꎬ酿成了重大政治错误ꎮ一周后该报二版刊登了消息«卢作孚在渝病逝»ꎬ标题就严重失实ꎬ因为实际上卢作孚是畏罪自杀ꎬ即使不是自杀ꎬ以当时卢作孚的身份ꎬ用 病逝 表达也是错误的ꎮ私营报纸报道的屡屡出错ꎬ在当时上海市的新闻主管部门眼里都是非常严重的ꎬ因此造成了政治上和宣传上巨大的损失ꎬ«大公报»因此被予以警告处分并通报各3报ꎮ不断地犯 政治性错误 ꎬ不断地检讨ꎬ这进一步加深了其生存的危机ꎮ(二)党管新闻制度的确立及其合理性具体说来ꎬ一定的社会制度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闻管理制度来管理规范这个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ꎬ在遵守 党管干部㊁党管新闻ꎬ办报必须遵守党性原则 之下ꎬ着手建立新闻管理机构㊁制定新闻政策ꎬ新的媒介生存制度环境逐渐形成ꎮ从新闻管理机构建设看ꎬ1949年11月1日成立的新闻总署是全国新闻事业行政权威的最高机构ꎬ各大区则相应成立新闻出版局管理辖区范围内的新闻单位ꎮ1951年5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ꎬ在这次会议上将新闻单位㊁文学艺术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行业全部划至 文教口 ꎮ而 文教口 则划归中共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ꎬ在这一背景下ꎬ随着1952年8月新闻总署的撤消ꎬ各级党委宣传部正式主管新闻单位ꎮ至此ꎬ中共中央宣传部就成为新闻管理的唯一机构ꎬ新闻事业在行政上完全置放在党的领导之下ꎮ随着新闻事业管理机构的确立和完善ꎬ一系列新闻出版政策和法规也相继出台ꎬ其中比较重要的是ꎬ1949年11月11日ꎬ新闻总署发布的«关于稿件必须经过有关方面审阅后始得发表的指示»ꎻ1950年1月12日发布的«关于报纸采用新华社电讯的规定»ꎬ对大报和小型报如何使用新华社稿件提出了不同要求ꎻ1950年3月29日至4月16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期间又密集发布了«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以及«关于统一新华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等为新闻工作带来重要影响的文件ꎬ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ꎬ不但发布后很快在版面上㊁电波里掀起了全社会 批评与自我批评 的高潮ꎬ直到今天ꎬ这份文件依然有着现实意义ꎮ四㊁结㊀语现代新闻业一向被视作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ꎬ其必须与该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领域其他制度设置一致ꎮ1949年新中国成立ꎬ就大刀阔斧地在社会各个领域进行了改造ꎬ发动以塑造新社会为目的的政治运动㊁恢复经济ꎬ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国营经济在经济成分中的主体地位ꎬ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ꎬ通过调整高等教育以及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ꎬ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文化体系ꎮ这一系列由国家行政力量主导的改革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ꎬ实现了国家政权对社会的强力统合ꎬ这种社会的最大特征是社会发展高度一体化ꎬ必然要求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媒介生存环境ꎬ要求媒介成为社会动员与整合工具ꎬ在报纸与政府的关系上ꎬ报纸主要充当政府的代言人ꎻ在报纸与民众的关系上ꎬ报纸是国家发动群众㊁组织群众的工具ꎮ媒介生存环境的转变ꎬ私营报纸自身经营的困顿以及中国共产党党报体系的建立健全都直接决定了私营报纸必然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ꎬ私营报纸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对这种全社会转型的适应ꎬ对其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对巩固新政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ꎮ参考文献:[1]㊀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十一)[M].1952年9月6日ꎬ上海档案馆馆藏ꎬA22-2-1551-13. [2]㊀王芝琛.一代报人王芸生[M].武汉:长江出版社ꎬ2004:194.[3]㊀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ꎬ1994:11-13.[4]㊀中共中央宣传部图书资料室编印.新闻界反右斗争资料汇编第一辑[M].1957:115. [5]㊀朱正.报人浦熙修[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ꎬ2005:99-100.[6]㊀李纯青.大公报工作人员的思想情况[A].1952年1月3日ꎬ上海档案馆馆藏ꎬA22-2-1532-22. [7]㊀上海大公报馆委员会致华东新闻出版局.1951年3月10日ꎬ上海档案馆馆藏ꎬB35-2-65-1ꎬ新闻出版处公函ꎬ1951年4月19日ꎬ上海档案馆馆藏ꎬB35-2-67-10~11.[责任编辑:武典]4。

1949年—1956年大陆报业企业化经营概述

1949年—1956年大陆报业企业化经营概述

1949年—1956年大陆报业企业化经营概述作者:宁启文关键词: 1949年 1956年大陆报业企业化经营内容提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概述了1949年到1956年大陆报业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基本情况:一、当时大陆报业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动因及措施。

二、大陆报业实行企业化经营的特点。

三、大陆报业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局限。

四、对当时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是否是“市场化进程”提法的商榷。

一、大陆报业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动因及措施(一)大陆报业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动因全国解放前后,连年的战争造成办报所需的物资十分匮乏。

全国解放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报纸大部分都在偏僻的老区和革命根据地,这些报纸在经济上实行的是供给制,即办报所需要的资金和设备以及工作人员的基本的生活费用都由党和政府统一供给,即使是在1949年10月1日前进城的党领导下的报纸,也仍然实行这种“供给制”。

以1949年3月15日创刊的北平版人民日报为例,当时该报的财务状况非常困难,国家拨给的经费经常入不敷出。

该报进城时只有5000元,1949年8月,报社要安装调拨来的机器需要花钱,社里却分文没有,只好向中央办公厅供给部要了800元,此时人民日报日发行量只有8.8万份,也没有广告收入,报纸本身还赔钱,而国家拨的经费又有限,只能靠银行贷款过日子,每月要付给银行利息两千多元。

其他的报纸就更不用说了,而且当时的报纸数量不多,发行量不大,从业人员也十分有限,财政都无法负担。

可想而知,解放以后随着报纸数量的增大,财政要面临多大的压力。

1949年10月1日后,以党委机关报为主体的报业体系在全国迅速建立和扩展。

据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新闻工作会议统计:当时全国共有报纸253种,其中日报170种,公营报纸近200种。

这近200种报纸还延续着解放前实行的“供给制”政策。

当时的中国刚从战争的废墟中走出来,百废待兴,物资匮乏,财力紧张,一下子增加这么多报纸,财政面临着极大困难。

中国近代民营报业对当代民营报业的启示——从《申报》看中国的民营报业

中国近代民营报业对当代民营报业的启示——从《申报》看中国的民营报业

中国近代民营报业对当代民营报业的启示——从《申报》看
中国的民营报业
陈波
【期刊名称】《求实》
【年(卷),期】2006(000)0z2
【摘要】@@ 一、中国近代民营报刊和<申报>的创办背景rn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有内因和外因两大因素:内因,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这促进各种报刊不断涌现.外因,主要是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由于这些报刊的创办者们很多来自工业生产比较发达、科学技术比较先进、报业体系日益完善和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在采编印发等业务
和技能上比中国京报和官报具有明显的现代性.正是这些报刊在内容编辑、印刷、
发行等方面都带动了中国近代民族报刊的诞生.
【总页数】2页(P210-211)
【作者】陈波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1022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
【相关文献】
1.近现代中国南北民营报业三次发展之比较
2.民营资本与报业市场结构——清末
与民国时期民营报业经营研究3.近代民营报业分析研究\r——以史量才和《申报》为例4.租界对中国民营报业影响论析5.2004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品牌活动——中国联通·中国民营企业家(苏州)高峰论坛嘉宾演讲录之四以人为本,民营企业留才的激
励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初期大陆私营报业消亡过程的历史考察作者:曾宪明关键词:大陆私营报业内容提要中国的私营报业在全国解放前后逐渐在大陆消亡。

对于这个问题,既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弹压”、“禁止”和“命令”的结果,也不能绝对地说旧有报纸全部“被中共关闭或归并”。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考察,我们既不否定解放军进城后对具有反动政治背景和立场反动的私营报业的封禁和接管,也必须承认该类报纸的消亡过程是多渠道的。

大陆私营报业的消亡,既有社会制度更迭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和其自身的原因。

大陆私营报业在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后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近现代私营报业[1]在大陆仅有百年左右的历史。

作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报纸的一种形态,其在丰富近现代大众传播形式及推进我国报纸业务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全国逐步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这种形态的报纸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私营报业成为我国大陆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对于大陆私营报业的消亡过程,一些学者曾做过较为精当客观的论述,但也存在着说明不够系统、只强调了新政权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对其自身原因关注不够等问题。

更有一些港台和国外学者认为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后“全国1781家报纸,被中共关闭或被没收归并,遇有史以来最大的浩劫”,[2]“1949年‘中共’窃据中国大陆,共产党掌握政权后,……弹压全部所谓反动报纸。

……并于1952年对民营报纸的政策采取重大改革,禁止民营报纸新刊,命令原有民营报纸自行合并、改革、改组而又限制民营报纸的数目”,“公私报业,全被劫夺,自由报人,惨遭迫害”。

[3]历史事实是,中国共产党不仅没有关闭和没收全部私营报纸,而且对于允许继续出版的私营报纸曾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和扶持;对于这些报纸也没有采取一律“禁止”和“命令”的方式改造,而是在充分尊重它们的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大陆私营报业的消亡形式是多种的,自动停刊是其主要形式之一。

大陆私营报业消亡类型分析由于私营报业本身的特点,从其产生的那天起,既不断有新报产生,又不断有旧报消亡。

我国私营报业的生存状况受两次大规模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影响,新生报纸与消亡报纸的比例已极度失衡,私营报纸数目急剧锐减,新创的报纸极少,所以中国大陆私营报业的最终消亡是从共产党接管政权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的。

特别是国民党政府即将土崩瓦解、解放军节节胜利之时,大陆私营报纸在国共两党激烈斗争的大背景下大量停刊,私营报纸处于其发展过程中的最低点。

停刊的原因不外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由于军事上的不断失利,国民党在政治上草木皆兵,对稍不合乎其要求的私营报纸即令停刊。

南京《新民报》、《真理新闻》,上海《正言报》、《文汇报》,北平《商业日报》,天津《新星报》,贵州《商报》等全国一大批私营报纸均是被国民党以“为共张目”或报道“不确新闻”等理由下令永久停刊或休刊的。

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穷途末路,却在经济政策上花样翻新,于1949年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并在京沪等大城市实施限价政策,使报业原来可以享受的外汇进口配纸等优惠待遇随之取消,再加之当时物价飞涨,大多数报社累赔不堪,经费拮据,经济问题成为当时报纸存亡的关键问题,故而一批私营报纸或停刊或被迫合并出联合版。

其中如湖南《新潮日报》、成都《社会日报》、四川《川中晨报》、哈尔滨《工商日报》、《大华日报》等一批私营报纸均因财政经费问题于解放前夕被迫自动停刊。

此外,如一些靠国民党津贴的小报馆因津贴断绝而关了门,如湖南《法报》、武汉《黄梅天》等以传播黄色新闻等手段取悦读者的私营小报或被当局查封或为百姓捣毁。

据统计,1948年1月,北平市有大小报纸1 76家,年底仅剩26家;[4]而曾作为国民党首都的南京市解放前夕也仅存报纸20余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国民党官办的。

[5]上述情况表明,私营报纸在全国解放前夕的大规模消亡,成为大陆私营报业最终退出新闻传播业舞台的前奏。

1947年夏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全面战略反攻,一些城市相继解放。

为了更好地处理城市中不同政治色彩的新闻传媒问题,中共中央于1948年11月8日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确定了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和剥夺反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具体规定了对旧有传媒“应予没收”、“应予保护”和“不禁止依靠自己力量继续出版”的处理方法,并特别强调了“对于私营报纸、刊物与通讯社,一般地不能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同样的政策”,不能“不分青红皂白,轻率地一律取消”和对应予没收的反动报纸应审查取得确实证据等问题。

该文件规定的原则和政策自然成为处理新解放城市私营报纸的指南,且后来作用于非城市地区以及新中国建立之后。

根据这一规定,我党对被解放地区的私营报业的处理就自然分为两大类--没收接管和允许继续出版。

新解放地区的新闻传媒处理工作由当地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或文教接管委员会) 具体负责。

京津地区是解放较早的大城市,且政治地位重要。

京津于1949年1月相继解放以后,军管会采取了对旧有报纸一律停刊的不符合原则的作法,中共中央曾两次通电批评他们的作法是“使自己陷于被动的办法”,“中央并未规定,一切报纸,一律停刊”,“你[6]们命令一切报纸一律停刊的方法不合中央去年(指1948年--作者注)11月8日的指示”,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北京市军管会接管查封了当时的26家报纸中的24家,对《世界日报》和《新民报》二家私营报纸予以保留。

但由于《世界日报》一面刊登新华社新闻稿,一面又刊登国民党中央社的广播新闻,为国民党政府的假和谈宣传,被北京市军管会于1949年2月25日接管,北京的私营报纸剩下《新民报》一家。

天津《大公报》、《新星报》、《益世报》都是具有广泛影响的报纸,中央对该三报的处理十分关心和谨慎,在已掌握证据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于1949年1月23日电复天津市委,认为《大公报》过去对蒋介石一贯小骂大帮忙,可暂不要让它出版,希望改组后再考虑出版。

此前的1月17日,中央曾电告天津市委:“大公报拟从内部革命,……改换名称,……使平津解放后除党报外有一党外的民主报纸配合”。

遵照天津市军管会命令,《大公报》天津版结束了其历史使命,于1949年2月27日改名《进步日报》。

《益世报》是天主教报纸,因其常常公开表示反共,在天津解放后即被查封,中央认为既然已将其没收,就不必改变。

《新星报》情况比较特殊,该报1947年6月1 日创刊,天津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禁停。

天津解放后该报向军管会申请复刊。

中央特别指示:“《新星报》反共反新政权反苏言论甚露骨,以不许其复刊为妥”,[7]成为既不被国民党所容,也不被我党认可的特殊私营报纸。

除上述外,天津有《中庸报》等六家具有反动政治背景的报纸和《自由晚报》、《天津夜报》等几家私营而无显著政治背景的报纸被停刊,经过登记审查,保留了无显著政治背景的《新生晚报》、《博陵日报》以及《华北汉英报》和俄文《新语报》等几家私营报纸。

北京、天津处理旧有报业的经验和教训,使其后解放城市的处理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

南京于1949年4月24日解放,对查封旧有报业采取谨慎态度,曾允许八九家报纸出版。

直到5月6 日,借鉴北京市委对报纸杂志进行登记审查办法后,才暂停上述报纸发刊。

根据中央精神,南京批准曾长期与我党《新华日报》配合的私营报纸《新民报》和著名报人张友鸾创办的《南京人报》继续出报。

武汉和上海于1949年5月份先后被我军解放。

武汉《大刚报》1937年创于郑州,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与河南省政府合办的官方报纸。

1938年先迁信阳,再迁衡阳,转为私营报纸。

抗战胜利后迁南京出版,并出武汉版,但前者后为CC派控制,而武汉《大刚报》却是倾向革命的报纸,所以成为武汉解放后被允许继续出版的私营报纸。

此后随着湖北中小城市的相继解放,如《咸宁报》这种接受国民党津贴、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控制的地方私营报纸也被停刊。

上海是私营报纸聚集的大城市,情况也比较复杂。

解放军入城之前,上海有大小报纸70余家。

上海解放后,军管会立即对以《申报》、《新闻报》为首的原为私人经营或以私人名义经营的、被反动派控制或有反动宣传行为的报纸实行军管,编辑部立即解散,并没收其官僚资产,保护其私人资产。

5月28日,《解放日报》在原申报馆出版,此后《新闻报》也更名为《新闻日报》,出版了77年的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和出版了56年的《新闻报》寿终正寝。

被国民党要员潘公展控制的私人报纸《新夜报》是国民党CC派的喉舌,我军代表公布其事实后,宣布没收。

对于其他私人创办而未发现重大政治问题的私营报纸,则同样采取了向军管会登记,再经审查批准方可出版发行的办法。

到1949年6月30日止,填送登记表的报纸共43家,经审批并发给登记证的《大公报》、《文汇报》、《新民报晚刊》等14家私营报纸获准继续出版,上海成为解放后私营报纸保留最多的城市。

广州市对私营报刊的处理工作是从1949年10月22日开始的。

10月 25日,广州市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会颁布了《关于报纸杂志通讯社登记暂行办法》,规定所有报纸必须经过登记批准才能创办或继续出版。

参与申请登记的十余家私营报纸中,除几家报纸因多种原因(如《新商报》申请登记复刊,后又声明退出)没有复刊外,《劳工新闻报》、《星报》、《粤商报》因解放前一贯站在反动立场,做反人民的宣传,解放后又经常违反、破坏或歪曲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和替帝国主义宣传,被军管会批复不准登记并限令从1949 年12月18日起“即日停刊”。

《越华报》、《现象报》、《每日论坛报》等5家报纸得以复刊出版。

西南重镇重庆解放较晚,老牌私营报纸《大公报》和《新民报》被允许继续出版。

在全国影响很大、曾有过进步表现的重庆《新蜀报》则因为社长周钦岳不愿再办私营报纸而自动停刊。

除上述大城市之外,东北地区的《午报》、《哈尔滨公报》,湖南的《晚晚报》、《实践晚报》,成都《新民报》等多家全国各地的私营报纸被允许复刊和出版。

据1950年3月统计,全国私营报纸共有58家,分布于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区。

建国后被允许出版的全国数十家私营报纸最终在大陆消亡,其变化过程又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情况:被允许继续出版,却因为屡次违反中央和人民政府有关规定被令停刊的。

1949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对处理帝国主义通讯社电讯办法的规定”,要求“各地所有私营报纸及通讯社,一律不得擅自设立收报台抄收外国通讯社电讯”,“一律不得登载各帝国主义国家通讯社的电讯”。

[8] 1949年6月3日,中央再次电示武汉的谭政、陶铸同志,指出一些报社乱发消息,影响极坏,并点名批评了武汉私营报纸《民联报》乱发我军解放上海的号外和长沙解放、张轸起义、唐生智起义等“无稽消息”。

这两个文件重点强调了报纸的纪律问题、立场问题和真实无差错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