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文化生态圈中的节日舞蹈

合集下载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它是以苗族传统音乐芦笙为伴奏,结合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展示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创作。

芦笙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的农耕文化和祭祀活动。

古代的苗族人民根据农事季节的变化,通过舞蹈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和敬畏之情。

种植谷物的舞蹈是苗族人民在播种时所表演的一种舞蹈,通过模仿播种的动作和场景来祈求丰收和快乐。

而在农作物成熟之后,苗族人民会通过庆祝舞蹈来庆贺丰收的喜悦。

除了农耕文化,苗族的祭祀活动也对芦笙舞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苗族人民相信有很多神灵居住在天地之间,因此会定期举行某些仪式来祭祀神灵。

在这些祭祀仪式中,芦笙舞作为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被用来向神灵致敬、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这些祭祀仪式中的芦笙舞融合了神秘、庄严和激昂的元素,展示了苗族人民对神灵的信仰和敬畏。

从形态上看,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芦笙舞的动作优美、独特。

舞者的动作身姿优雅、灵动,融合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在播种舞蹈中,舞者会模仿播种的动作来表达对丰收的期待,舞蹈动作流畅自然,富有韵律感。

芦笙舞神秘而庄重。

在苗族的祭祀仪式中,芦笙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舞者们通过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向神灵致敬和祈祷。

舞蹈动作优雅而庄严,展示了苗族人民的虔诚和敬畏之心。

芦笙舞节奏明快、激昂。

在庆祝丰收等喜庆场合,芦笙舞的节奏通常较快、搭配欢快的音乐。

舞者们跳跃、转身、旋转等动作,整个舞蹈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快乐和豪情。

芦笙舞具有地方特色和多样性。

苗族聚居的地区广泛,不同地方的芦笙舞在音乐、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上会存在一定差异。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自治州的芦笙舞和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芦笙舞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区别,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于苗族的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通过音乐、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来展示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源于苗族民间。

芦笙是一种民族管乐器,被苗族人民用于各种庆祝和娱乐活动中,而芦笙舞则是在芦笙的伴奏下进行的一种舞蹈表演。

黔东南是中国贵州省的一个地区,苗族是该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在形式上有许多不同的变种和分支,但是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在芦笙的音乐伴奏下,舞者跳跃、旋转、舞动手臂和腰部,展示出奔放、活泼、洒脱的舞姿。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祭祀仪式中,苗族人民会表演舞蹈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娱乐活动,并且在苗族人民之间流传开来。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形态分析可以从舞蹈的动作、音乐的特点和服饰的特色三个方面来进行。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舞蹈动作丰富多样。

舞者会跳跃、旋转、转身等,展示出身体的协调和灵活性。

舞者的手臂和腰部的舞动也非常独特,给人一种奔放、欢快的感觉。

舞者还可以通过头部和眼神的运动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整个舞蹈过程中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音乐特点独特。

芦笙是一种具有悠扬音色的乐器,能够产生清脆激昂的音乐。

在演奏过程中,芦笙演奏者会用吹气、舌腭和指法等技巧使得音乐更加生动和丰满。

芦笙的音乐旋律独特,节奏明快,能够为舞者提供节奏感和灵感。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服饰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舞者在表演时会身着传统的苗族服饰,如苗族女子的长衫、裙子、头巾和鞋子等。

这些服饰色彩斑斓,绣工精美,能够更好地展示出舞者的动态美和民族特色。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一种富有独特魅力的传统舞蹈形式。

它通过舞蹈动作、音乐特点和服饰特色三个方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热情、活力和民族文化。

这种形式的舞蹈在苗族民间流传已久,并且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至今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风采。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民间舞蹈中的一种,也是苗族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韵味。

黔东南苗族芦笙
舞的源流及形态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先民的祭祀活动。

在苗族文化中,芦笙被视
为一种神圣的乐器,被用于祈福、崇拜神灵等仪式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芦笙逐渐与舞蹈
结合起来,形成了苗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形态可以分为多个类型。

根据舞蹈的内容、形式和功能,可以将
其分为贺岁舞、迎宾舞、祈福舞等多种形式。

贺岁舞以庆祝新年为主题,舞姿欢快、动作
灵活;迎宾舞用于迎接贵宾或庆祝重大节日,舞姿大方、庄重;祈福舞则是苗族人民向神
灵祈福的表达方式,舞姿动人、凝重。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还有着较为严格的形式要求。

舞蹈者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掌握
特定的舞蹈动作和节奏,以保证舞蹈的准确性和美感。

舞蹈中的动作多为绕身、旋转和起伏,配合芦笙的吹奏声,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表演效果。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先民的祭
祀活动,形态上表现为多个类型,而且有着较为严格的形式要求。

它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
勤劳善良的生活态度,还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土地和神灵的敬畏之情。

在今天,黔东
南苗族芦笙舞已经成为苗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前来欣赏和
研究。

黔东南州主要民族民间节日一览表

黔东南州主要民族民间节日一览表
姊妹饭节
三月
十五至十七
苗汉
一万人
台江县施洞
四月八
四月
初八
苗汉
一万五千人
黄平县飞云崖
赛马、芦笙舞、斗马
龙船节
五月
初五
苗侗汉
四万人
镇远县城
赛龙舟
小端午
五月
初五

二万人
施秉县城
划龙船、赛马、吹芦笙
龙船节
五月
二十四至二十七

三万人
台江县施洞镇
划龙船、踩鼓、对歌
爬坡节
六月
十九至二十一
苗汉
三万人
凯里市香炉山
跳芦笙、对歌、斗马、游方
黄平县谷陇
跳芦笙、斗牛、游方
苗年
十月
中旬

数万人
凯里市、雷山县
跳芦笙、斗牛、游方、踩鼓
鼓藏节
每隔十年过一次,连过三年,第三年最隆重、分别在十月、三月中过

数万人
黔东南州主要民族民间节日一览表
芦笙会
正月
初三至初五

三千人
凯里市翁义
芦笙舞、斗牛、对歌
多耶祭萨
正月
初三至初四

四人
肇兴、纪堂
"抬官人"等
抢花炮
正月
二十八

一万人
从江县城
抢花炮
芦笙会
正月
初五至初七

三千人
凯里市鸭塘镇
芦笙舞
踩鼓节
正月
初六

一万人
台江稿午寨
踩鼓、游方
芦笙会
正月
初七至初九

二千人
凯里市里禾
二月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一种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苗族传统舞蹈形式,它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五月二十八、六月十八、七月初二四、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初九重阳节等节日或婚丧嫁娶等仪式中演出。

在传承过程中,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形成了独特闽云乐曲形式,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舞蹈形态。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于苗族传统的祭祀活动和社交习俗,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祭祀活动中,芦笙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祭祀音乐的代表。

而在社交习俗中,芦笙舞则成为了交流、表示情感和文化传承的方式,被几乎所有的苗族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不断发展出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舞蹈形态,并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中的“芦笙”指的是一种以竹节为管身、用蜡封顶、长约一米五的竹制乐器。

其音色柔和、清脆、婉转、悠长,是苗族音乐的代表之一。

在表演时,采用一种集体演奏和集体舞蹈相结合的方式,近乎于交响乐般的表演形式。

而舞蹈形态则被分为三种。

1. 坐式芦笙舞:坐式芦笙舞在歌舞演出中常常作为绣者舞的开场表演,是最古老、最简单、最基本的芦笙舞蹈形式。

它通常分为男女两个组合,以翩跹起舞、扭摆头部、张合手掌为主要动作,舞蹈节奏优美、动作简练,动静结合,气势磅礴。

2. 站式芦笙舞:站式芦笙舞则是黔东南苗族舞蹈中的经典之作。

以集体形式站立演奏、舞蹈为主要特点。

它的动作比坐式芦笙舞更为复杂,运用了旋转、弓箭步、前后步、侧步等大量肢体动作。

舞姿飘逸、曼妙多姿,气势恢宏,动静结合,舞蹈色彩浓厚。

3. 抬芦笙舞:抬芦笙舞为黔东南地区苗族舞蹈中的代表性舞蹈,它的特点在于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热烈和豪迈气息。

在表演时,舞者手持芦笙,头戴鼓冠,身穿苗族传统服饰,以群体演出的方式进行。

在即兴的乐曲中,舞者们互动配合,不断变化动作、跳跃、旋转、弓箭步、鞠躬、低头等舞蹈动作。

视觉效果强,气势恢弘,是黔东南地区最为精彩的苗族芦笙舞表演之一。

观赏芦笙舞和龙船竞渡——了解贵州苗族春节文化亮点

观赏芦笙舞和龙船竞渡——了解贵州苗族春节文化亮点

观赏芦笙舞和龙船竞渡——了解贵州苗族春节文化亮点2023年的贵州春节,一场有着苗族特色的文化盛宴正在悄然酝酿中。

芦笙舞和龙船竞渡,是贵州苗族春节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项活动,更是族人们传承文化、表达敬神之心的重要方式。

2023年的贵州春节,你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些文化瑰宝,一探苗族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芦笙舞——展现苗族多维文化芦笙是苗族乐器之一,芦笙舞就是苗族芦笙演奏配以舞蹈的表演形式。

芦笙舞属于苗族文化中的“歌舞文化”,是苗族维系社区联系的重要方式。

芦笙舞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打芦笙”、“双管芦笙”和“单管芦笙”等多种演奏形式,而其中“打芦笙”最为独特。

这种演奏方式要求演奏者同时演奏两只芦笙,每支芦笙都有不同的音高和乐曲节奏,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听觉体验。

而在舞蹈方面,芦笙舞也有多个分支,如“大月彝族芦笙舞”、“香山苗族芦笙舞”、“五膳村苗族芦笙舞”等等,每个分支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让观众们欣赏到了不同的舞蹈魅力。

在2023年的芦笙舞演出中,观众们可以期待到了解苗族文化、欣赏传统舞蹈的机会。

当然,你也可以和族人们一同跳起芦笙舞,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龙船竞渡——古老的祭祀活动龙船竞渡是苗族春节中最激烈的运动竞技活动之一,同时也是苗族的文化盛宴之一,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龙船竞渡既是体育竞技,更是一项祭祀活动。

苗族人们相信,船头所装载的龙头是神灵的化身,盛装祭品和神器,让神灵保佑村落的丰收、幸福和平安。

因此,龙船竞渡几乎遍布苗族社区。

比赛的过程十分激烈,龙船手们踩着鼓点,在主人家附近半个来回共8公里的河道中展开激烈角逐,争夺桂冠和荣誉。

在2023年的龙船竞渡中,你会见证苗族人们对于神灵的敬畏之情、对于信仰的执着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同时,你也可以感受到自己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与族人们一同欢呼、激动,感受到了春节的喜庆气氛。

三、文化的无疆界除了芦笙舞和龙船竞渡之外,苗族春节还有着其他的丰富活动,如赛猪、鸡飞、鼓舞、打友谊枪等传统活动,这些活动都体现了苗族人民积极向上、踏实勤劳的性格特点。

黔东南苗族板凳舞的本体分析

黔东南苗族板凳舞的本体分析

黔东南苗族板凳舞的本体分析黔东南苗族板凳舞是中国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板凳舞源自黔东南苗族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已成为苗族文化的代表性舞蹈之一。

本文将从舞蹈的起源、形式特点、表演技巧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本体分析,以探究黔东南苗族板凳舞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意义。

一、舞蹈的起源黔东南苗族板凳舞起源于苗族的生活和劳作场景。

在古代的苗族社会中,人们常常需要在田间劳作、磨坊、打谷等场合使用板凳。

板凳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特定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人们便以板凳为道具,创作出了板凳舞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

板凳舞以其轻快、活泼的舞姿和独特的音乐节奏,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并传承至今。

二、舞蹈的形式特点黔东南苗族板凳舞以其独特的形式特点而著称。

板凳舞是一种集体舞蹈形式,舞者通常以多人组成的队形进行表演。

板凳舞通过队形的变化和舞者之间的配合,展现出了苗族人民的团结和力量。

板凳舞强调舞者的动作协调和舞台布景的整齐划一,舞者们在表演中需要密切配合,保持统一的舞步和节奏,以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美感。

板凳舞以其快速、轻盈的舞姿和富有韵律感的音乐,给人以活力和愉悦的感受,成为了苗族庆典和节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舞蹈的表演技巧黔东南苗族板凳舞在表演技巧上具有独特之处。

舞者们需要掌握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包括步伐、姿势、转身等基本动作。

舞者们需要在舞台上展现出高超的合作能力和舞蹈技巧,通过队形的变化和舞步的编排,展现出整齐划一的舞蹈表现力。

舞者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节奏感和舞台表现力,能够根据音乐节奏和情感表达,展现出精湛的舞蹈技巧和个性魅力。

四、舞蹈的文化内涵黔东南苗族板凳舞不仅具有独特的形式特点和表演技巧,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板凳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舞蹈的形式和表演内容,展现出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劳作情境,传承和弘扬了苗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和团结友爱精神。

板凳舞也反映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和生活节奏的理解和感悟,舞蹈中的舞者们通过活力四射的舞姿和欢快的音乐,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苗族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

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既具有祭神、祈福的宗教意义,也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婚嫁、祭祖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芦笙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苗族的远古历史,相传在苗族先祖祝融氏时代,苗族人民应用原始乐器击鼓、吹笙等方式,进行宗教祭祀和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

随着历史的发展,芦笙舞逐渐成为苗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芦笙舞积淀了丰富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形态。

芦笙舞在形态上主要有三种类型:集体舞、情景舞和神祭舞。

集体舞是苗族集体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由苗族男女青年组成队伍,穿戴传统服饰,跳着矫健的舞步。

情景舞则是通过舞蹈来叙述故事或者表达情感,常常以舞者的肢体语言来传达信息,形式更为细腻。

神祭舞则是表达苗族人民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以此祈求祥和与安康。

集体舞通常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习俗,如耕作、婚嫁等;情景舞则更多地关注情感的表达,如爱情故事、生活感悟等;神祭舞则是表现苗族人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之情。

这三种形态的芦笙舞各有特色,但又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丰富而多彩的苗族舞蹈艺术。

从舞蹈动作来看,芦笙舞主要包括走、跑、跳、转等基本动作,还有一些器械的表演,如扇子、芦笙等。

舞蹈的动作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朴实、豁达、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性格,同时也反映了苗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在音乐伴奏上,芦笙舞以芦笙乐器为主导,结合了击鼓、吹箫等器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

芦笙乐器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成果,是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芦笙的音色高亢而悠扬,能够很好地与舞蹈动作相匹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芦笙舞还注重服饰的搭配和造型的设计。

苗族服饰一直以来都是苗族文化的一个亮点,芦笙舞中的服饰更是充分展现了苗族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感。

在服饰的设计上,通常采用绣花、镶边、刺绣等手工艺制作,色彩艳丽,造型独特,体现了浓厚的苗族文化特色。

苗族锦鸡舞

苗族锦鸡舞

苗族锦鸡舞苗族锦鸡舞(下称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的麻鸟型短裙的苗族地区。

这支苗族系远古鸟图腾部落的后裔,锦鸡舞是远古图腾潜移默化的演化物,只是将鸟和凤变得更具体、完善而美丽。

锦鸡舞属芦笙乐舞,芦笙与舞蹈互为载体,在芦笙舞蹈中,刻意模仿锦鸡求偶中的步态、神态跳舞。

在苗族的盛大节日:“吃新节”“祭祖”“苗年”都要跳锦鸡舞。

村寨里的女性从小就学会跳锦鸡舞。

各村寨的锦鸡舞虽各有特色,但基本上保持了锦鸡舞的原貌。

锦鸡舞最初的功能与祭祖有关,在12年一祭的祭鼓活动全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锦鸡舞的曲目有着严格的定制,传递了苗族远古的信息。

锦鸡舞在现实生活中为青年男女的爱情起着桥梁作用,在“吃新节”等大型民族活动中和“跳月”等活动中,让青年男女跳舞交心,以乐示爱。

苗族锦鸡舞的表演内容有祭祖和文化娱乐两大内容。

在祭祖活动中,要制木鼓,把祖先的神灵请到鼓里,然后用芦笙及芦笙舞(锦鸡舞)唤醒他们,即“唤鼓”或“醒鼓”,之后每一个祭祀环节,都要吹演芦笙舞,直到把祖灵请到原地安息,节日娱乐是锦鸡舞表演的最大内容,婚庆、迎客的礼仪等均可见锦鸡舞的真颜。

锦鸡舞的表演形式常见的是集体舞,而且场面宏大,男吹芦笙在前,女性随后,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少则七八人,多的不限,并围成两三圈不等。

近年来也有双人或四人舞在民间出现。

演奏的都是锦鸡芦笙曲,内容也为模拟锦鸡斗架或讨花带。

锦鸡舞的角色分芦笙演奏者和锦鸡扮演者,一般男性吹芦笙演奏,女性为锦鸡舞伴。

芦笙与舞蹈互为载体,是苗族舞蹈不可或缺的工具,锦鸡舞的伴奏乐器——芦笙,苗语称:“更拉”,又称“四滴水”。

表演锦鸡舞时,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

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左右手垂直于短裙边放松,随舞姿自然摆动,脚步尾尾律动,回环复沓、优雅流畅,含情脉脉,细腻娓婉,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

锦鸡舞在无数的传承创造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苗族舞蹈简介

苗族舞蹈简介

苗族的舞蹈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

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

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

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喜爱。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

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佥载》上就有“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载,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

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13年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

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

“花鼓舞”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六月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性舞蹈。

届时,在举行盛会的广场中央,架起一面由三人负责敲击的大鼓。

由两人持双槌敲击鼓皮,一人持单鼓槌敲击鼓梆,参加集体作舞的人们,没有人数和男女限制。

作舞之前,击鼓者用本民族语言歌颂发明木鼓者的功德,以此作为对祖先的祭奠。

然后,众人便在鼓点的伴奏下围鼓成圈翩跹起舞。

这些作舞者的基本舞姿多来于各类生活动作的模拟,其中还加入一些武术成分,使舞蹈动作柔美而刚劲。

《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奏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

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拟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的男子表演性舞蹈。

表演时,由一名鼓手在鼓后击鼓作乐,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装、画猴脸谱的舞者。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苗族芦笙舞是黔东南地区苗族中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

其既是苗族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仪式和礼仪活动的表现,同时也是苗族文化自我表达与自我传承的重要途径。

苗族芦笙舞既包含了音乐、舞蹈、歌唱、乐器制作、服饰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苗族文化中最鲜活、最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元素之一。

苗族芦笙舞源于苗族神话传说和实际生产生活,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历史发展、文化传承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按照苗族的传统习俗和乐器制作技艺,苗族芦笙舞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丧葬悼念舞、祭祀舞和娱乐舞。

丧葬悼念舞,是苗族人民在亲人和族人去世时表达悼念和尊敬的舞蹈。

这种舞蹈通常在葬礼过程中表演,以表达族人对逝者的怀念和缅怀。

这种舞蹈的舞步节奏缓慢、抒情、沉郁,表现出对逝者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祭祀舞,是苗族人民在各种祭祀仪式中表达敬神、恭敬祖先的文化形式。

在苗族人民传统的寨子型社会中,祭祀仪式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祭祀舞是表达敬神、恭敬祖先的重要形式。

祭祀舞的舞步、手势以及唱腔等元素均与祭祀文化密不可分,使得祭祀舞在传承和弘扬祭祀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娱乐舞,是苗族人民在娱乐休闲之余表达情感、寻找生活乐趣的舞蹈。

娱乐舞的特点是欢快、活泼,同时表现出苗族人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总之,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代表,是苗族历史、传统、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苗族文化的传承者,也是苗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浅析贵州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艺术特征

浅析贵州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艺术特征

浅析贵州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艺术特征摘要:锦鸡舞是源于贵州苗族芦笙舞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民族舞蹈,主要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苗族村寨,具有“天下第一锦鸡舞”之称。

本文阐述了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形成,并从“锦鸡舞”的内容形式和服饰两个方面分析了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苗族舞蹈;锦鸡舞;艺术特征;内容形式;服饰前言锦鸡舞是苗族的象征,它具有浓厚的生活兴趣,强烈的工作氛围,深庄严的宗教,独特的艺术特色的民族感情。

它不仅深受本族人民的喜爱,也是本族人民用于联络国内外各民族人民的情感友谊、团结合作象征的管簧乐器,是于歌、乐、舞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形态。

一、苗族“锦鸡舞”的形成“锦鸡舞”是苗族的原生态舞蹈,因其服饰和舞姿模仿锦鸡而得名。

居住在当地的苗族同胞,通常在每年的重大节日举行了隆重的吹笙跳月,敲响了鼓,跳起了“锦鸡舞”,以纪念祖先,让他们能自由、和平和快乐的记忆起美丽的锦鸡。

跳锦鸡舞时,风领导男女然后舞蹈,形状排列在管,又沿着逆时针的圆圈舞。

到四个步,六个步,然后转身,根据膝盖的自然摆动的舞蹈的基本特征,开始第一步左脚,左一步向左轻脚步,右脚贴近左,然后一步一步右脚,左脚右脚齐,然后一步离开,再一步左脚,右脚跟上。

每跳一步,而自然颤抖着对自然开放两岸膝盖,双手的节奏,悠闲地摆动,如锦鸡翅膀,扇动翅膀时,非常漂亮。

体现了人与自然友好的前景和生活条件和谐的精神,苗族人民是温和娴静的,发展是值得继承。

在漫长传播的过程中,“锦鸡舞”不断的演变着,经过作家和艺术家重新创作后,其舞蹈动作在数量上丰富了许多,使“锦鸡舞”,在民间在此基础上良好的发展更具有生命力。

二、苗族“锦鸡舞”的艺术特征苗族“锦鸡舞”的艺术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其内容形式和服饰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得舞蹈动作更丰富,更具生命力;锦鸡服饰的装点,使“锦鸡舞”形象更为生动,使舞蹈更为优美。

(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苗族“锦鸡舞”在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具有宗教、民俗和文化娱乐等多种性质,按其活动内容和性质,可分为祭祀性、习俗性、礼仪性、自娱性和表演性。

凉帽舞山坡坡主要内容

凉帽舞山坡坡主要内容

凉帽舞山坡坡主要内容摘要:1.凉帽舞山坡坡的背景介绍2.凉帽舞山坡坡的主要内容3.凉帽舞山坡坡的表演形式4.凉帽舞山坡坡的象征意义5.凉帽舞山坡坡的传承与发展正文:凉帽舞山坡坡是我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苗族群众在祭祀、节庆等重要场合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

它源于苗族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从凉帽舞山坡坡的背景介绍、主要内容、表演形式、象征意义和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凉帽舞山坡坡的背景介绍: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

舞蹈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凉帽舞山坡坡就是其中之一。

据传,凉帽舞山坡坡起源于苗族祖先对自然、生命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祭祀、节庆等重要场合的舞蹈。

凉帽舞山坡坡的主要内容:凉帽舞山坡坡的表演内容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事件等为主线,通过生动的舞蹈形式,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信仰崇拜等方面的内容。

表演过程中,舞者身穿传统苗族服饰,佩戴凉帽,手执锦鸡羽毛等道具,翩翩起舞,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凉帽舞山坡坡的表演形式:凉帽舞山坡坡的表演形式独特,通常由数名舞者共同完成。

舞者们围成一圈,随着舞蹈节奏的变化,不断变换队形,展现出优美的舞姿。

同时,舞者们还会边舞边唱,歌声激昂,富有感染力。

凉帽舞山坡坡的象征意义:凉帽舞山坡坡在苗族民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其中,凉帽代表着苗族人民的尊严和荣誉,山坡坡则象征着苗族人民生活的土地。

舞蹈中的锦鸡羽毛等道具,也各有其象征意义。

总的来说,凉帽舞山坡坡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生命、祖先的敬畏与感激之情。

凉帽舞山坡坡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社会,凉帽舞山坡坡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民间团体积极采取措施,如举办舞蹈比赛、培训班等,以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

同时,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平台,加大凉帽舞山坡坡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民间舞蹈。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传统舞蹈之一,源自黔东南苗族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

芦笙是苗族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被称为“苗族的国乐”,在苗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苗族的祭祀活动和民俗习惯。

在过去,苗族人民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芦笙舞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表演形式。

它不仅是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也是表达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愿的一种方式。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形态多样,根据舞蹈的目的和演出场合,可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有祭祀舞、婚嫁舞、节日舞等。

祭祀舞通常在重大节日或祭祀仪式中表演,舞者身着华丽的苗族服饰,手持芦笙,跳跃起舞,展示出优美的身姿和独特的舞步。

而婚嫁舞则是苗族人民在结婚庆典中表演的舞蹈,旨在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舞姿独特,富有表现力。

舞者们用身体的各种动作,配合芦笙的音乐节奏,展现出独特的舞蹈风格。

舞蹈动作通常包括舞者的踏步、转身、摆臂等,以及芦笙演奏者的吹奏动作,使整个舞蹈形成一种和谐的画面。

舞蹈动作灵活多变,富有节奏感和力度感,能够很好地展现出苗族人民的乐观向上和豪放的性格特点。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在保持传统特色的也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和创新的舞蹈形式。

近年来,一些现代编舞师和表演者将苗族芦笙舞与现代舞蹈、音乐等结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舞蹈作品,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情感和历史记忆。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通过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表演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苗族文化,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黔东南苗族板凳舞的本体分析

黔东南苗族板凳舞的本体分析

黔东南苗族板凳舞的本体分析黔东南苗族板凳舞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起源于中国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地区,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民间舞蹈艺术。

板凳舞是苗族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苗族文化和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黔东南苗族板凳舞的本体进行分析,从舞蹈形式、舞蹈动作、舞蹈技巧、舞蹈配乐、意义和传承等方面加以介绍。

一、舞蹈形式黔东南苗族板凳舞是一种集体舞蹈形式,通常由苗族男女组成的一队队舞者在开阔的场地上进行表演。

舞者手持板凳,脚踏歌词,舞步轻盈、整齐划一,动作优美、协调,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在板凳舞的表演中,舞者们通常排成一字长队或者相对的双队,按照特定的编排和节奏,依次前进、后退、转身、起立、坐下等一系列动作,整体呈现出一种有序而又灵活的舞蹈形式。

舞者们在舞台上的精准配合和整齐划一的动作,展现出了苗族人民的团结和协作精神。

二、舞蹈动作黔东南苗族板凳舞的舞蹈动作主要包括手持板凳、脚踏歌词、转身起立、坐下起立、相互搀扶、手牵手等动作。

舞者们手持板凳,一边跳跃一边踏着节奏鲜明的歌词,动作轻灵而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板凳舞的表演中,舞者们通过板凳的动作变化和身体的协调配合,展现出了一种生动活泼的舞蹈氛围。

舞者们时而俏皮欢快,时而飘逸柔美,整个舞蹈过程充满了动感和美感,深受观众喜爱。

三、舞蹈技巧黔东南苗族板凳舞是一种要求舞者具备一定舞蹈基本功的舞蹈形式。

舞者们必须具备灵活的身体、稳健的步伐、协调的动作和准确的节奏感,才能完成板凳舞的表演。

在板凳舞的表演中,舞者们需要不断地进行跳跃、转身、起立、坐下等动作,要求舞者身体协调性和耐力性极强。

舞者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技巧,才能在表演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舞台形象和动作表现。

四、舞蹈配乐黔东南苗族板凳舞的表演通常伴随着苗族传统音乐的伴奏,音乐节奏明快、活泼,让舞者们更好地把握节奏感和舞蹈动作,增强了整个舞蹈表演的氛围和效果。

舞者们在音乐的伴奏下,按照特定的编排和动作节奏,完成板凳舞的表演。

儿童丰收舞《踩山花》反映的主题内容

儿童丰收舞《踩山花》反映的主题内容

儿童丰收舞《踩山花》反映的主题内容
儿童丰收舞《踩山花》反映的主题内容是庆祝丰收,表达人们对农业丰收的喜悦和憧憬。

《踩山花》是一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儿童丰收舞蹈,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舞蹈表现了苗家儿童在丰收的季节里,欢聚在稻田里、坡会上,踩着山花、跳着丰收舞的欢乐场景。

该舞蹈以苗族传统舞蹈为基础,结合现代舞蹈元素,通过欢快、活泼的旋律和跳跃的舞步,展现了儿童们天真活泼、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喜悦和憧憬,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总之,《踩山花》是一首反映丰收主题的儿童舞蹈,充满了欢乐、喜庆、祥和的氛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观赏性。

民间舞蹈简介

民间舞蹈简介

苗族民间舞蹈:踩鼓舞“踩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祭祀舞蹈。

伴奏的乐器为铜鼓和木鼓。

舞者一般围成圈,内圈女性,中心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击鼓,舞者面向圈内,随鼓点节奏,缓慢变换不同的舞步,双手自然摆动,闻鼓而舞。

鼓点节奏多为4/4、3/4拍,显得欢快、轻松、活泼,表现了苗族人民节日祭祀祖先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苗族舞蹈“跟我学”近日,贵州省舞蹈编导、创作、研讨培训会在福泉市举行。

培训会期间,舞蹈家们深入高坪镇王卡苗族村寨,与能歌善舞的苗族群众切磋舞艺,吸纳苗族群众原生态舞蹈元素,提高舞蹈编导创作水平。

云龙苗族舞蹈及其特点云龙苗族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苗族能歌善舞,史载上早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

苗族“飞歌”享有盛名,其他民歌有古歌、游方歌、龙船歌、酒歌、祭鼓歌、儿歌、跳歌、娣妹歌等,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直箫舞、猴儿鼓舞等。

民间传统乐器以吹奏乐为多,打击乐器次之,苗族民间文学主要有诗歌和传说故事。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

流传于云龙境内各地苗家寨的民间舞蹈,属于群众自娱性集体舞蹈,多与苗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内容有表现生产劳动的,如“洗布舞”、“洗麻舞”、“转磨舞”等;有表现生活习俗的,如“探亲舞”、“赶街调”等;还有表现男女青年追逐玩耍的“背合背”、“踢脚跟”、“串花园” 等。

舞蹈进行时,由一人领头吹奏芦笙或直箫,舞者围成圆圏,逆时针方向转动,后者可随时加入。

一般情况下,舞蹈是按不同名称的舞蹈及动作连接起来跳的,如从“甩手舞”开始,紧接“拍脚板”、“里拍外拍”、“踝三下拍一拍”、“拉叉舞”、“转磨舞”、“赶街调”、“背合背”、“踢脚跟”、“转身舞”、“转身跺脚舞”、“探亲舞”、“洗布舞”、“大仙人舞”、“小仙人舞”、“三麦斗”,最后是“串花园”结束等。

总之,当芦笙或直箫手吹出不同的引调时,舞者就根据音乐变换舞蹈的跳法和动作。

苗族舞蹈《阿达达奇》概述

苗族舞蹈《阿达达奇》概述

苗族舞蹈《阿达达奇》概述作为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艺术。

在很多苗族聚集区,人们在一些重要节日或者场合中欢快起舞,来烘托气氛和表达情感,《阿达达奇》就是苗族舞蹈中的一个代表作。

(一)苗族舞蹈《阿达达奇》简介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其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众所周知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舞蹈成为了其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这也就说明了苗族舞蹈文化的普遍性以及重要性。

舞蹈成为了现今苗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主要载体。

舞蹈《阿达达奇》是典型的苗族舞蹈,主要表现少女之间嬉戏的场景,由10人一起组成的一支群舞,它的音乐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要求所有的舞蹈演员动作干脆、整齐。

经过苗族人民长期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阿达达奇》,该舞蹈动作的整齐划一,姑娘们的整齐配合以及肢体语言的表达无不体现苗族人民的智慧,是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在苗族舞蹈文化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舞蹈肢体幅度的加大以及整齐性的编排,服装花式的精心准备等无不体现着苗族文化的与时俱进,体现出了苗族人民通过舞蹈与整个民族间的交流与进步。

(二)苗族舞蹈《阿达达奇》的文化背景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必不可少的民族文化,而舞蹈作为苗族文化当中的文化符号也最能彰显苗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苗族舞蹈《阿达达奇》在表现形式上是以群舞的方式来展现的,这也正迎合了苗族人民以群歌群舞作为交流的载体。

舞蹈本就是人们作为对生活的美好寄托或是对大自然的敬重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阿达达奇》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而创造出来的,用来展现苗族女同胞们的风采,通过舞蹈的形式把苗族少女们的“美轮美奂”与民族舞蹈文化相结合,这不更加的体现苗族人民的伟大智慧。

苗族舞蹈《阿达达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形体表现上也随着苗族人民生活现实的发展进行着微妙的变化。

在这种变化下,舞蹈不再是单一化而是更加多元化的艺术形态,这种多元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舞蹈形体上的体现了[3]。

夜游黄果树迎宾舞介绍

夜游黄果树迎宾舞介绍

夜游黄果树迎宾舞1. 引言夜游黄果树迎宾舞是中国贵州省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也是黄果树瀑布景区的一大特色表演。

这个节目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华丽的舞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夜游黄果树迎宾舞的起源、表演内容、演出时间和地点等相关信息。

2. 起源夜游黄果树迎宾舞起源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文化中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

据传,夜游黄果树迎宾舞最早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在当地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个节目原本是为了庆祝丰收和祈福而开展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活动。

3. 表演内容夜游黄果树迎宾舞通常在晚上进行,在一个特别搭建的舞台上进行表演。

表演者穿着传统苗族服装,手持彩绸或花灯,在舞台上展示各种动作和舞蹈。

他们的舞蹈动作优美而独特,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跃、旋转和翻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除了舞蹈表演外,夜游黄果树迎宾舞还包括其他形式的艺术表演,如歌唱、乐器演奏和民间故事讲述等。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让观众感受到浓厚的苗族文化氛围。

4. 演出时间和地点夜游黄果树迎宾舞每年都会在贵州省黄果树瀑布景区举行。

黄果树瀑布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之一,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

在每年夏季晚上8点至10点期间,游客可以欣赏到这个精彩的文化节目。

黄果树瀑布景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距离该州的州府凯里市约150公里。

游客可以乘坐公共汽车或包车前往景区,也可以选择参加旅行团进行游览。

景区内设有观光电梯和步行道路,方便游客观赏瀑布和参与夜游黄果树迎宾舞等活动。

5. 结论夜游黄果树迎宾舞是一项具有浓厚苗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表演活动。

通过精湛的舞蹈技艺和华丽的服饰,表演者向世界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艺。

作为贵州省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黄果树瀑布景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夜游黄果树迎宾舞。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活动将继续发扬光大,并为更多人带来欢乐和惊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独特的文化生态圈
黔东南文化生态圈存在于云贵高原东南部这一特定的地域。

它的形成一开始就是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文化整合与变迁的结果。

黔东南苗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就是自身民族文化的创造及其与聚集地异质文化的碰撞、转化与融合的过程;同时还指向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从而获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的统一与平衡。

黔东南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这里有古朴独特、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它被世界文化基金会列为全球十八个文化生态圈之一。

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的的重要特征,因为它是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形态中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其得以发展与繁荣。

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蚩尤为苗族所尊奉的始祖。

在历史长河中苗族经过几次大规模的迁徙。

在苗族的聚居地历来就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

苗族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歌词都以人类起源、夫妻相爱、民族迁移、男女相恋为题材,而苗族的歌曲主要有飞歌、酒歌等,音调高亢、嘹亮、婉转、悠扬。

这种生命的欢歌在苗族群体对待大自然的观念上尤为明显。

他们对自然不仅有友好与亲切的态度,更在精神层面上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同根同源的,苗族“万物有灵”的思想源于他们对自然万物的同情、敬畏和呵护,所以说苗族艺术的原生态文化具有多样性、平衡性与自娱性的特征,是这个文化生态圈所独有的魅力。

苗族的歌舞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还成为了苗族文化生态圈的重要载体与有效媒介,而服饰对于歌舞盛会而言又是必不可少的装饰与点缀。

苗族有如此多的节日及歌舞盛会,服饰自然千姿百态,而黔东南苗族文化生态圈中的节日舞蹈
甘瑜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3)
摘要:黔东南苗族节日文化丰富多彩,而苗族节日又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苗族舞蹈这种将肢体动作与节奏变化完美结合的表演形式又是节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黔东南;文化生态圈;苗族节日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22.7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3)06-0085-02
QiandongnanMiaoCulturalEcologicalCircleintheFestivalDance
GANYu
(GuizhouUniversityCollegeoftheArts,Guiyang,Guizhou550003,China)
Abstract:theculturalecosystemisreferstoacertainareaorwithinthescopeofthepeopleorhumansocietyincommonreligion,psychology,religion,socialcustomsandvaluesonthebasisoftheformationoftherelativelystableculturalcommunity.Miaofestivalculturerichandcolorful,butmiaofestivalcultureisanimportantcomponentofthemiaonationalitydancethatcombinerhythmofbodymovementsandchangesofperformanceformisanindispensablepartinthefestival.
Keywords:Qiandongnan,culturalecologicalcircle,MiaoFestivalDance
收稿日期:2013-11-02
[作者]甘瑜,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第34卷总第154期)GuizhouEthnicStudies(Vol.34.General.No.154)
2013年第6期
贵州民族研究No.6,201385··
2013年第6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13年12月版
服饰的图案就是本民族的历史。

这种服饰与历史自然的联系体现了苗族生态文化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

在这多姿多彩的苗族原生态文化生态圈中,苗族在以同一文化场为观照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特色,形成了互补与交融的状态,这给苗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带来裨益。

二、独具特色苗族节日舞蹈
黔东南苗侗民族节日歌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由于苗侗民族长期在生产生活中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致使他们在节日习俗文化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吃新节”和“芦笙节”都是苗侗民族的重要佳节,但他们也有各自独具特色的本民族歌舞,笔者就此不揣冒昧,谈谈对苗族几个节日舞蹈的印象。

苗族有着自己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态环境,这正是苗族舞蹈的基本元素,苗族民间舞以其古朴原始、粗狂热烈的风格和绚丽多彩的服饰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夺目风采。

由于特定的历史与社会原因,当代苗族传统节日的民间舞依然保持着土生土长的原始风貌,舞蹈的特征与基本元素并无太大的区别。

(一)芦笙舞:取材于贵州雷山县,此舞以芦笙吹奏表演为基础,多在祭祀和过苗年时村民们喜庆而舞。

传统的苗年中要以芦笙会开始和结束,芦笙会中苗寨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的盛装和银饰,男吹芦笙女跳舞蹈,男性动作特征粗狂、豪放。

女性泼辣、狂放,具有山野之美。

舞蹈动作大多以下肢的矮步动作为主体,步伐运用了端、拐、跳、转,主要注重吹奏中跳转的技巧,大致可分为:走、踢、跨、转、立、翻、拐、勾。

走又分为立走、蹲走、跑走;踢有走踢、蹲踢;跨有单跨、双跨之分;转分为蹲转、旋转;立有三立、扣肩倒立、倒挂立;翻有空翻、前翻、后翻、单手翻、侧身翻;拐为单腿左拐、双腿交叉拐;勾分前勾和后勾。

在音乐上,节奏偏快,旋律热情、欢乐。

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在过去,青年小伙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铜鼓舞:多在盛大节日,如“鼓藏节”、“苗年节”、“芦笙节”等活动中表演。

铜鼓架设在场地中央,有一名鼓手敲打,另一人持特制木桶置于铜鼓后面,时近时远相配合以增强效果,人数不限,合着鼓声敲击变化互相呼应,表演以日常劳动生活为内容的舞蹈。

铜鼓的敲打方法都有固定的鼓点,“咚”表示右手击鼓心,“嘎”表示左手击鼓边,“的”表示双槌相击。

舞蹈表现的是农民听说飞来的斑鸠正在刨出黄豆种啄食,于是骑着马来田里驱赶斑鸠。

舞蹈动作有:在地里赶斑鸠、抬腿赶、骑马赶、拍掌赶四个动作。

以圆圈为形式,动作沉稳、粗狂,并伴以沉稳慢板节奏的步伐,其节奏的规律是“强弱弱”。

(三)踩鼓舞:或许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湘西、黔东南、黔西北、滇南等地区的铜鼓基本都被更轻巧的皮鼓所取代,逐渐演变成多样性的皮鼓舞系列。

在黔东南雷山、台江一带,有代表性的皮鼓舞就是“踩鼓舞”。

其动作特殊,参与表演的人均为女性,是道地的女性自娱性集体舞蹈。

在传统民族节日中都可以跳,尤以“姊妹节”期间最为活跃。

其鼓为扁圆形,由一人击鼓,众人绕鼓踏节,翩翩起舞,节奏多为4/4拍,舞者随着舞步移动,腰部微摆,小臂随之左右摆动,所佩戴之银饰沙沙作响。

踩鼓舞主要是为了展示苗族妇女的服饰,秀出女性自身的美而引发的动作,她们身上穿的是盛装,戴着很重的银饰,舞蹈时手的摆动,脚的迈开,身子的旋转动作都不大,只能用漫步、碎步轻微踩动,动作温柔、端庄,令人陶醉。

以上的这些舞蹈只是苗族众多节日舞蹈的一部分,但却充分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反映了黔东南文化生态圈中苗族文化艺术厚重的历史沉淀,既是苗族人民生活的依托,又是苗族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充分的彰显了苗族文化生态圈所具有的丰富多样性、动态平衡性以及自娱自乐性的特征。

这正是苗族人民集体意识中积淀下来的生态思维所奠定的思想基础,也从整体上反映了苗族文化生态圈具有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特点,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责任编辑:辛亦)
(责任校对:丁未)8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