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白塞氏病中医治疗方法详解

白塞氏病中医治疗方法详解

白塞氏病中医治疗方法详解根据白塞氏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学“狐惑病”颇为相似。

早在公元三世纪初的《金匮要略》钟即有具体描述:“狐感之为病……依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目赤如鸠眼”;恰构成本病三联征。

论述较白塞氏之报告早1700多年。

同时《金匮要略》还记载了内服甘草泻心汤、用苦参汤外洗,雄黄外熏等治疗方法,开中医治疗本病之先河。

嗣后,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本病“皆湿毒之气所为也”。

唐代《千金要方》也持此论。

清代魏念庭指出:“狐惑者,阴虚血热之病也。

”对其病因病机作了初步探讨。

从总体上看,历代医家对于狐惑病的认识基本趋向一致。

白塞氏病是一种以口腔、眼、生殖器为主要病变的独立性综合病征,亦称“口、眼、生殖器三联征”。

本病有时还常累及关节、大血管、肺、肾、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甚至造成很多器官同时受损。

由于本病反复发.作且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常易被口腔、皮肤、眼各科视作单独孤立的局部疾患而误诊。

其病因迄今未明,且现代西医学尚无理想控制病情的药物。

近代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最早见于1963年,文章详细地介绍了60余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及临床体会,在继承前入经验的基础上又自拟“治惑丸”配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起医务界的关注。

在60-70年代之间,一般以个案类文章为主。

80年代以来,资料不断增多,其中有多达158例的大样本病例报道,不少医者结合临床实践,对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见智见仁,提出了不少有意义的观点。

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来大多以湿毒蕴火立论,亦有持脏腑虚报论者,现代,还有医者认为气滞血瘀是该病的主要原因,或以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为主而导致本病。

对于辨证分型,通过多年的临床摸索实践,已初具雏型,大体划分为湿热、阴虚、阳虚三类。

在治疗方面除沿用经验方外,还新创了不少治疗方案,以专方、单方治疗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外用药的运用,其治疗方式和药物应用上均较前丰富。

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85%左右。

四妙勇安汤治白塞氏病

四妙勇安汤治白塞氏病

四妙勇安汤治白塞氏病白某,女,74岁。

医案编号:091Q182。

【初诊】2010年1月22日。

反复口腔溃疡35年,消化性溃疡3年,加重10天。

患者1975年左右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瘍,未系统诊治,此后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1993年至某院考虑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予养阴清肺类中药口服及养阴生肌散、金黄膏外用,口腔溃疡仍反复发作。

同年因胃部不适、泛酸,至人民医院消化科,诊断慢性胃炎,后因服药后不适停服,至我院消化科门诊诊治,胃镜检查发现胃部及肠内息肉,服中药汤剂,胃部不适及口腔溃疡有所好转。

此后溃疡仍反复发作,患者因消化道息肉及溃疡于消化科门诊诊治。

发病以来无发热,无明显脱发,无雷诺氏现象。

10天前患者外感,口腔溃疡,舌右侧0.5cmX0.5cm溃疡,色红,表面覆有白膜,疼痛,舌尖处溃疡已愈,局部色红,食管疼痛,泛酸,嗳气,口眼干燥,泪液及唾液量正常,偶有头部及四肢麻木,双膝关节疼痛,双外踝疼痛,纳眠可,二便调。

舌黯红,苔薄黄、少津。

诊其为狐惑病(白塞氏病),证属湿热蕴结、气阴两虚、瘀血阻络。

患者年逾古稀,脾肾亏虚,气血不足,运化失职,湿邪内生,又感受外邪,郁久化热,而至湿热内蕴,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久病耗伤气阴,气阴亏虚。

心脾两经湿热熏蒸肌胃肤,上循口舌食管而出现溃疡;湿热阻于中焦,气机失调,浊气上逆,则泛酸、嗳气;湿热日久耗气伤阴,出现口眼干燥。

湿热与瘀血为此时重要的病病机特点。

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拟四妙勇安汤加减。

处方:银花30g,玄参20g,当归20g,生甘草10g,川萆薢20g,赤小豆30g,生苡仁30g,乌贼骨15g,白及10g,川贝母10g,莲子心3g,茯苓15g,黄柏10g,芦根30g,菊花20g,北沙参20g,日1剂,服3剂。

【二诊】(2010年1月25日):口腔溃疡有所好转,自觉食管处仍疼痛不适,泛酸,口眼干燥,泪液及唾液量正常,双膝关节疼痛,双外踝疼痛,自觉近期右侧头痛明显,纳眠可,小便调,近两日痔疮发作,大便时有不适感。

狐惑病

狐惑病

狐惑病狐惑病(眼、口、生殖器综合征)病变各期都要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并配合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的苦参汤加味煎水外治或口腔含漱,熏洗外阴。

(多种疗法)1。

西药治疗主要是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和对症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泼尼松口服,开始宜大量。

每次20mg,每天3次,病情稳定后迅速减量,每周减少5mg,维持量为每日5一lOmg。

(2)免疫抑制剂:上述治疗效果差者改用环磷酰胺每日50mg,分二次口服连服数月,白细胞减少明显者停服。

2。

效验方(1)雷公藤总甙片(每片含雷公藤lOmg)日量按1—1.5mg/kg体重计算,每日3次口服。

近几年研究认为疗效确切,见效快,作用强,副作用少,无皮质类固醇激素副作用,停药后无反跳。

可用于对激素有依赖,抗药或禁忌的患者,是一个有前途的药物.(2)加味狐惑汤(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4))药物及剂量:生甘草30g,生黄芪30g,黄连8g,白僵蚕30g,炮姜6g,延胡15g,柴胡15g,清半夏12g,黄芩15g,儿茶6g,生地黄30g,云苓皮30g,红花lOg,生姜3片,大枣5枚。

适应证和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服汤剂1"-2个月,病情稳定后,改剂成丸剂。

再服4"--5个月,共用药6个月以上。

(3)中西结合治疗白塞病:据国内报道应用中药黄芪合用皮质激素治疗此病。

具体方法:泼尼松lOmg,每日4次,局部滴用1%阿托品及0.25%氯霉素眼药水、球结膜下注射泼尼松0.3ml,每周1次,注射2个月。

内服维生素类药物,同时服黄芪30---40g,每日2次。

停用激素,只服黄芪,痊愈者再服黄芪2个月以巩固疗效.反复发作的病例可连续服用黄芪3—4个月。

(洪家铁.中西医临床妇科学。

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605)(4)苦参汤(《金匮要略>>)加百部、黄柏、冰片(冲)煎水盆浴;治疗蚀于二阴者,每日1—2次。

每次20一30分钟。

中国白塞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白塞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2、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根据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手术、放疗、化疗等治 疗方法。
中医治疗:根据中医辨证结果,选用针对性的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等治 疗方法。
综合治疗:将西医和中医治疗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 治疗方案。
3、术后调理
西医方面: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情况,制定术后康复计划,如营养支 持、抗感染等治疗。
5、长期随访: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生 活指导和健康宣教,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1、综合评估病情
西医方面:通过病理学检查明确肺癌的类型和分期,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肿 瘤的大小、部位和扩散情况。
中医方面: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了解患者的体质、症状和证候,辨 证分析肺癌的中医病机。
2、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中医辨证结果,制 定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术后调理:手术后,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恢复情况,采用中医调理方法, 如食疗、中药汤剂等,以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4、放疗和化疗配合:在放疗和化疗期间,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 当的中药制剂,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随访:定期随访患者,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专家建议
1、白塞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急性发作期以西药 治疗为主,缓解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复发率。
4、其他疗法:如针灸、中药外敷等。针灸可选用曲池、足三里等穴位进行 刺激,以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外敷可选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煎汤外敷患 处,以缓解局部炎症反应。

韩延华教授中药治疗白塞氏综合征验案介绍

韩延华教授中药治疗白塞氏综合征验案介绍

韩延华教授中药治疗白塞氏综合征验案介绍【关键词】中药治疗;白塞氏综合征1临床资料吴某,女,16岁,2009年12月11日初诊。

自述口腔及外阴溃疡半个月,伴有行走及小便时疼痛难忍。

曾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无好转而来我院门诊。

患者家属叙述该患既往有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

查体:口腔黏膜及舌下多发溃疡面,直径2mm-1cm不等,基底表面有脓性分泌物覆盖,舌质暗,苔厚黄腻,脉弦数。

妇科检查:小阴唇内侧散在多发溃疡,色红,最大者溃疡直径达2.5cm左右,表面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覆盖,触碰后疼痛剧烈。

实验室检查:ENA多肽抗体测定:抗CENP-B(阳性)。

中医诊断为狐惑病,西医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

治法:清热解毒,益气扶正。

处方:栀子20g 双花20g 连翘20g 桔梗15g 熟地15g 党参20g 黄芪30g 龙骨20g 牡蛎20g 五味子25g 麦冬20g 白芍20g 芦根15g甘草5g。

15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外用药:院内制剂宫颈粉一号,每日频涂于溃疡处。

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二诊:2009年12月26日,口腔溃疡基本消失,但腹泻,舌质转淡,苔薄黄微腻,脉弦数。

妇科检查:部分小溃疡面已收口,大的溃疡面明显缩小。

上方栀子减量至10g,加山药20g,白术20g。

三诊:2010年1月10日,口腔溃疡已消失,舌质转为正常,脉弦略数。

妇科检查:左侧大阴唇近会阴部溃疡面结痂,余皆阴性。

上方加芡实20g,黄连10g,续服10剂而愈。

2讨论白塞氏综合征(Bechet’s disease,BD)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多系统损害疾病,临床少见。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自身免疫功能有关,因此ENA多肽抗体检测可协助诊断。

由于实验室检查多无特异性,故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其中口腔、生殖器、皮肤及眼部等4个部位中至少有3个部位发病,并呈慢性反复发作,即可确诊。

【精品】白塞氏病的诊疗规范

【精品】白塞氏病的诊疗规范

【关键字】精品白塞氏病的诊疗规范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性疾病。

临床上以复发性、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又称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白塞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

该病也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肺、肾以及附睾等器官,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

该病在东亚、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被称为丝绸之路病。

发病年龄大多为16~40岁的青壮年,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

我国则以女性略占多数,但男性患者中眼葡萄膜炎、血管及神经系统受累较女性多且病情重。

一、发病机制本病发病病因不明确,可能与感染、遗传、环境以及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病变以侵蚀小动脉、小静脉及微血管为主,病损的血管和周围组织中可见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血管壁坏死、扩张、破裂,腔内血栓形成或纤维增生造成管腔狭窄,病变可累及全身血管,如皮肤黏膜、眼睛以及全身多系统的细小血管炎,多数病例还伴随不同成度的关节症状。

二、临床表现1.症状1.1 一般症状: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或偶感乏力不适,有的可出现关节疼痛、头痛头晕、纳差和体重减轻,发病有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少见,但症状较显著,有的可伴随发热,以低热多见。

1.2 :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复发性、疼痛性,在急性期,复发性每年发作至少3次,溃疡此起彼伏。

多数患者以此为本病的首发症状。

它被认为是诊断本病的最基本必备症状。

1.3 生殖器溃疡:男性多见于阴囊和阴茎和龟头,症状轻;女性主要见于大、小阴唇,其次为阴道,在也可以出现在会阴或肛门周围,疼痛症状比较明显。

约75~80%的患者有此症状。

1.4 眼炎:初发症状为明显的眶周疼痛和畏光、发作性的结膜炎,也有因视网膜血管炎而形成的视网膜炎。

通常表现为慢性、复发性、进行性病程。

眼炎的反复发作可以造成严重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是本病致残的主要原因。

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眼部病变为色素膜炎。

单独视盘水肿提示脑静脉血栓,由白塞氏病所致的颅内血管病变可导致视野缺损。

治疗白塞氏病的中医疗法是什么

治疗白塞氏病的中医疗法是什么

压力就像我们身体会得病一样,要想彻底摆脱是不可能的,抵制疾病的最好办法是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现代人可以通过中医养生运动有效缓解压力。

书法既怡情又养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

”《灵枢·本神》云:“肝气虚则恐”、“心气虚则悲”、“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肾气虚则厥”,主张“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由此可见,情志出现问题,可导致气血运行失常,使脏腑功能失去平衡。

压力是人们长期忽视但现在必须关心和应对的核心问题。

在我国,一些人根深蒂固地歧视精神疾病及其患者,这使得很多人不愿谈论自身的精神压力。

人们应当试图改变这种不良的现状。

如何有效缓解压力,已经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

养生应当注意“养身必养心,养心必寡欲”。

心态平和,不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物质、金钱和名誉,不损人利己,正直做人,多为别人奉献,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量帮助人,保持心地豁达,神清气爽,是健康长寿的法宝。

“养生有很多方法和途径,练书法是其中之一,它可以使人心静,修身养性,长期如此,可使情绪稳定,气和情畅,从而有效缓解压力。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它以实用的文字来体现美感,从有形的笔画、结构和章法,来体现无形的神采、气韵及意境。

练习书法不但是一种艺术享受,还是…纸上的太极,墨上的气功‟,所以既怡情又养生。

练书法时,思想高度集中,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心情和思想都融入文字的意境美,对眼前或身边发生的不愉快视而不见,听而不烦;对心中放不下的事情能一时忘却,没有了妄想和烦恼,心静如水,从而进入既轻松又怡情的状态。

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练习书法,持之以恒,不但能修身养性,还能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精神,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白塞氏病(狐惑病)

白塞氏病(狐惑病)

白塞氏病(狐惑病)白塞氏病是一原因不明的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的疾病。

以口腔、外阴溃疡、眼炎、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

此病为自身免疫病。

白塞氏综合征中医为狐惑病首载于《金匮安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寒疡”、“阴疡”范畴,证属里、寒、虚。

主要病理基础为阴虚阳亢。

辨证分型认为本病主要存在肝热、脾湿和肾阳不足现象,因而中医对本病的辨证治疗也是针对上述三项来进行的。

[病理病机]本病病因尚不清楚,据研究,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1、感染:有报道说,本病与急、慢性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如链球菌、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自体免疫异常有关。

比如:据国内有关报道,本病患者中,有三分之一过去患过结核病或者正在患结核病,部分病人经过治疗结核后,不仅结核治愈,而且白塞病症状也有好转。

也有人发现单纯疱疹病毒和溶血链球菌与本病有关。

说明细菌病毒感染与本病有关。

2、遗传因素:本病有地区性发病倾向,如多见于地中海沿岸国家。

对表明人类遗传特征的物质HLA的研究发现,白塞病患者中HLA-B5阳性检出率可达60%以上,HLA-B51的阳性检出率也很高。

因此,有人提出,这两种HLA类型所代表的遗传特征可能是部分白塞病发病的内因或内环境。

因为并非所有白塞病患者均有HLA-B5或HLA-B51阳性,Behcet可能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

3、微量元素:患者病变组织多种微量元素含量增高,如有机氯、有机磷和铜离子。

也有人发现某些微量元素锌、硒缺乏,可能与本病有关。

4、免疫异常: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口腔粘膜抗体、抗动脉壁抗体等自身抗体,血清中免疫复合物阳性率达60%,并与病情活动有关,患者免疫球蛋白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失调,血管周围、脑脊液、血管壁等病损处可见到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等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物质,说明本病与免疫失调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1、皮肤病变:结节红斑,常见于下肢,好发于小腿前面伸侧,有时也可发生于后面屈侧及大腿、上肢和臀部等处。

张鸣鹤治疗白塞病验案1则

张鸣鹤治疗白塞病验案1则
可 除。 因血管 炎 为 白塞病 的基 本病 理 变 化 , 其 对 糖
进一步诊疗 , 特前来就诊 。症见 : 周身大小关节偶有游走性疼
痛, 一般 于 晚上 1 2时 至 次 日清 晨 3时 发 作 , 1周 左 右 可 自行
皮质 激素 反 映 良好 , 但长期应用激素 , 毒 副 作 用 很 大 。现代 药 理研 究 表 明 , 雷公 藤 、 甘 草 有 糖 皮 质 激 素 的治疗 作 用 , 但 没有依赖性 , 也 无 免疫 抑 制 剂 的 毒 副作用 。故用 甘 草 、 雷公藤 以清热解毒 , 祛 风 除 湿, 两者 对控制 和 稳 定病 情 以及顺 利 撤 减激 素 都 有
部轻痛 , 四肢 肌 痛 , 苔 白, 脉 沉细。续上 方去 红花 , 加 川 牛膝 1 5 g 。2 4剂 , 每 天 1剂 , 水 煎 服 。 尔后 每 个 月 均 来 复 诊 , 病 情 稳定 , 在 上 方 基 础 稍 加 改 动 。2 0 1 4年 4月 1 2日复诊 : 实 验
第3 2 卷第 1 1 期

潮 南中 区振 志
V o 1 . 3 2 N . 1 1
1 O2 ・
2 0 1 6年 1 1 月
H U N A N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N o v 2 0 1 6
指 出白塞病 属 于“ 热 痹” 范畴 , 提 出清 热 解毒 法 应 贯 穿 白塞病治 疗 的始 终 。其 临 床多 运 用 金 银 花 、 大 血 藤 清热 解 毒 ; 黄连 、 黄芩 、 黄 柏 清 热燥 湿 , 清 三 焦 火 毒; 酒 大黄 通 腑 泻 浊 , 使 热 毒 之 邪 有 所 出。方 中 聚 四味 苦寒 清热 药 于 1剂 , 上 下俱 清 , 直折火毒 , 诸 症

狐蜮病与白塞氏综合症病

狐蜮病与白塞氏综合症病
病情日有起色,四肢角化硬斑亦渐消失。治疗4个月诸症消 失,停药观察1年余,未见复发。
白塞氏综合征
1937年土耳其医学家白赛氏首先报道 白塞氏病,我国1957年开始报道,亦称口、 眼、前后二阴三联综合征。
现代医学对白塞氏综合症的发病机理, 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 因病毒细菌感染、 遗传因素、免疫异常等造成细小血管特别是 细静脉血管发生炎症, 从而出现渗出、增生、 水肿及肿胀,使多部皮肤与血管损伤所致,白 塞氏病在西方国家较少,在日本、韩国、中 国及中东地区较常见。
赤小豆据《中药大辞典》载“利水除
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
黄疸,泻痢,便血Biblioteka 痈肿”。目赤如鸠眼(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
【讨论】 本条所论之“脓”究竟在何处?有认 为在喉与阴肛者,有认为在肠者,有认为在 肛门者。 1、陈国权、李云海:根据条文精神,多 在眼部。根据近代临床观察,本病初起即见 眼部症状的比较少,往往经过两三年反复发 作后才出现。故对初得之三、四日”、“七、 八日”之语,应活看。其眼部症状,最初表 现红赤,并可兼见畏光肿痛,进一步可形成 前房积脓,此时两目由红赤色转为暗黑,若 不进行治疗,最后可以致盲,再结合《惊悸 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下血,先血后 便……赤小豆当归散主之”的论述,脓亦可 在大肠下端的肛门处。其成脓部位虽有上、 下之异,而机理则同。
鉴别:
1、性病
2、烟酸缺乏症:舌、口腔溃疡、前阴炎、尿道痛。 但以皮炎、腹泻、痴呆为特征。
3、 V-B1缺乏症(脚气病)神经系统受损(双下肢肌肉 乏力、麻、痛))为干性脚气;以水肿和心脏受损为主称 湿性脚气。可见舌、口腔炎 、前后阴溃疡。
4、 V-B2(核黄素)缺乏症:阴囊炎(红斑、丘疹、银
屑疹)皮、 舌、唇、口腔炎 。

狐惑病及中医治疗

狐惑病及中医治疗

狐惑病及中医治疗狐惑病之名出自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本病多发于中青年人,其病程长达数年、数十年不等,各部位病变同时或交替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据狐惑病所具有的眼、咽喉、外阴溃烂、精神不安、神志恍惚等证候表现,一般都认为与1937年土耳其医生提出至今仍原因不明的白塞氏病极为相似。

亦有人提出其发病与结核、梅毒、隐性感染、维生素缺乏、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但一直无特效疗法。

我们认为中医与西医是理论体系不同的两种学科,对疾病的认识角度不同,通过两者取长补短,有利于揭示本病的实质。

根据国内外报导和我们对33例病人的比较观察,认为白塞氏病与狐惑病最能吻合。

狐惑病的发生中医一直认为与伤寒之后热邪未尽,湿热毒邪内蕴有关。

属“喉阴之病”,是“湿热之毒循肝经上蒸下注,所患之处无不溃烂”。

后人亦有人提出为湿热生虫,三虫上下求食乃使病发。

我们认为本病的发生,在于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湿与热是引发本病的两个重要原因。

或感受湿热毒邪,或热病后余毒未尽,或脾虚湿热内蕴,或阴虚生热酿湿,均可致病。

但一般来说单纯六淫邪气侵袭,不足感发本病,体质亏虚,也难能滋其自生,多是内外合邪,湿热郇积,内困外扰而为其病。

本病在临床上不难辨认,症状特点以口、眼、外阴同时出现溃烂(眼部症状一般出现较晚),兼发热、头晕、疲乏、烦躁、神情恍惚、声嘶脘闷等。

好发于20~45岁年龄。

病之初起多为实证,湿热内蕴附着不去,郁腐肌表,蚀为疮疡。

缠绵日久,热邪伤阴,湿浊伤气,致使阳气虚损,肝肾阴虚。

故辩证要注意,一是虚实,孰多孰少;二是寒热,因湿热壅滞是诱发本病的主要机制,病久正伤,或因苦寒攻伐,克损阳气,引寒内生,无见热红表现,皮肤破溃处也不见鲜红肿痛。

三是湿邪贯穿始终,本病各阶段,均与湿邪滞腐相关。

早期湿热毒邪壅滞,晚期寒湿阻滞,气血运行失宜,溃蚀难愈,正合湿邪粘滞特性。

故治疗上,视不同阶段及表现,祛邪扶正为主要法则。

早期病人多表现为肝胃湿热,治以清热,除湿解毒,方可选用龙胆泻肝汤为基本方,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咽干热病者加玄参、麦冬、桑白皮;热毒化火烁津者加蒲公英、玄参、白花蛇舌草;烦躁脘胀者加白芍、陈皮、香附;往来寒热,少阳郁结者参选小柴胡汤或达原饮加减治疗。

白塞病的临床表现及中西医治疗

白塞病的临床表现及中西医治疗
床工 作
◆ - ◆ - . _ + 一◆ -+ 一 ◆ - . _◆ 一◆ - ◆ -- ◆
笔者 在临床根 据患者 临床 表现 常将 B D分 为 2型 辨 证论 治 , 每获 良效 。
_◆ -◆ _◆ -◆ -◆ .. _◆ 。◆ _. _◆ 一◆ ◆ 一◆ 。+ -. _◆ -◆ -◆ 一◆ ◆ 一◆ 一・ ●
反复发 作 的 口腔 溃疡 是 B D 的首发 症 状 , 溃 疡 面较 深、 溃疡底部 多出现白色或黄色黏膜 , 在舌 、 口唇 、 上颚、 咽 等部位可 出现多个溃疡面 , 患者常以此为主诉 就诊于 口腔 科 。眼部症状表现也是 本病一 大特 征 , 表现为 眼睛 红肿 、 视力模糊 、 视力减退 、 眼痛 、 畏光流泪 、 异物感及 飞蚊 症等 , 可继发视 网膜剥离 、 黄斑变性 , 并 可造成视力减退 , 严重者 可致失 明。生殖器病变 主要表现 为外生殖器溃疡 , 本病 的
长期用药 , 因此 药物的依赖性 和副作 用常成为本病治疗 的
棘 手 问题 。
征。1 9 3 7年 由土耳 其 医 生 H u l u s i B e h c e t 首先 报 道 而 得 名。本病以细小血管炎为基本病理改变 , 以复发性 口腔溃 疡、 生殖器 溃疡 、 皮肤与眼部病变为常见症状 , 全身 多脏器 均可受累 , 属 于慢性 进行性 多系统 损害 性疾病 。 目前 B D
3 6 8
E 中医 2 0 1 4年 3月第 3 6卷第 3期
H e b e i J T C M, Ma r c h 2 0 1 4 , V o l 3 6 , N o . 3
白塞 病 的 临床 表 现及 中西 医治疗
刘 宁 郭 静 王文娜 曹 秀华

曹颖甫:狐蜮(蚀于下,狐惑病,白塞氏病)

曹颖甫:狐蜮(蚀于下,狐惑病,白塞氏病)

曹颖甫:狐蜮(蚀于下,狐惑病,白塞氏病)曹颖甫(1866年—1938年)清代名医,注重临床实践,常借临床验案阐发病症变化机理,并以此进一步验证仲景经方的临床实用价值,著作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医案》等。

狐蜮(蚀于下,狐惑病,白塞氏病)蔓立桥高小病后湿热未楚,虫蚀上下,声嗄,心烦,便溏,溲脓,肛门赤腐,唇龈亦腐,此名狐蜮,甘草泻心汤主之。

黄连一钱,半夏二钱,干姜一钱,条芩一钱半,潞党参二钱,使君子三钱,鸡内金二钱,炙甘草三钱,大枣十二枚。

(记)考《金匮》百合、狐蜮二病皆属病后余热未清之候。

今世医者,以狐蜮病之蚀于上者为牙疳,蚀于下者为下疳,蚀于肛者为脏头风,在上者用杀虫之法,在下者用清湿热之法,治多无效。

良由圣法失传,殊堪叹息。

如此方一服之后,诸恙均瘳,诚哉经方之宏功,迥非常法可比也。

曹颖甫曰:此证为慎轩代诊,后来复诊,曾于案中表明慎轩之功,不敢掠美也。

【甘草泻心汤】黄连3克,姜半夏6克,干姜3克,黄芩5克,党参6克,使君子9克(打碎入煎),鸡内金6克,炙甘草9克,大枣12枚掰。

【9味】甘草泻心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顽固性尿道发痒刺痛解脲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尿液分析(-)。

中医诊断:精浊(肝气犯胃,寒热错杂证)西医诊断:慢性前列腺炎,尿道炎处方治以清热燥湿,扶中解毒。

方选仲景甘草泻心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

辩证处方生甘草15g,党参9g ,黄连6g ,大枣10g,清半夏9g 干姜9g 黄芩12g ,生薏苡仁50g,黑顺片先煎6g ,败酱草12g ,川牛膝12g ,车前子包煎6g。

每日1剂,水煎服,2次/日,共7剂。

忌烟酒、忌辛辣刺激食物、少坐、多喝白开水。

服药1周后尿道发痒刺痛症状消失,尿频症状改善。

上方加减继用1周巩固。

一月后患者随访无复发。

3月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未再出现尿道刺痛。

嘱患者仍忌烟酒、忌辛辣刺激食物、少坐、多喝白开水。

道发痒疼痛在临床很常见,多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临床中不乏认为尿道炎症所致,多大量应用抗生素或清热药,但疗效不佳,此种情况多需传统医学的辨证论治,标本同治。

【最新精选】朱良春治疗白塞氏综合征

【最新精选】朱良春治疗白塞氏综合征

【最新精选】朱良春治疗白塞氏综合征朱良春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用药经验和特色选析摘要:朱良春老师治疗白塞氏综合征 (狐惑病)的用药经验颇有独到之处,其辨病位、论病机、创定方(即基本方)、简用药、选合方、重剂量、解激素等均有独到之处,一方加减,内外同治,四通八达,随用皆宜,重在灵活,既能执持,又能园活,其能方,能园之处,乃吾辈后学之模楷。

关键词: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 土苓百合梅草汤加减吴萸生栀散外敷朱良春白塞氏综合征,又称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症,相似于《金匮要略》所述之“狐惑病”症状。

临床多见虚中夹实,阴阳不济,咎由湿热邪毒蕴结心肝脾经络,上熏下迫所至。

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心脾积热上蒸,即现口唇舌溃痛;肝开窍于目,肝经湿热循经上越,则双目红赤;肝脾两经湿热下迫,则阴部红肿溃疡,乃因阴部是肝经循行之部位。

《金匮》载“甘草泻心汤”为正治方,朱师融后世各家之长,取仲师泻心汤重用甘草补泻兼施,寒温同用之意,结合临床经验,拟“土苓百合梅草汤”随证加味内服,配合“吴萸生栀散”外敷两足心涌泉穴,药简、效宏、灵活加味寓于其中,今浅析其用药独到之处如下:1、湿热成疳分肝脾,泻黄泻肝随证理白塞氏综合证,证见眼睑、口唇局部白溃糜烂,乃因眼睑、口唇为脾所主,皆因脾气不运,湿邪内蕴,蕴久化热,湿热相搏成疳。

湿热证型,见证有口臭,舌苔黄腻,尿赤,脉滑数,如朱师曾治毛姓妇,53岁,反复发作口唇及阴部溃烂白腐多年,此起彼伏,面部存留有结节性红斑,如蚕豆大,西医用激素强的松,左旋咪唑少效,口臭干苦,口粘、身重、溲赤且秽臭异常,双目干涩,饮食不馨,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朱师按脾经湿热论治,拟“土苓百合梅草汤”合钱乙“泻黄散”加减,药用土茯苓、百合各30g、乌梅8g、生甘草20g、生石膏18g、生山栀、防风、藿香、银花各10g、黄连、淡竹叶、当归各5g,日一剂,水煎服,另处生吴萸、生山栀各30g研粉晚间外敷两足心涌泉穴,药服10剂复诊,诸症基本消失,上方加蒲公英30g,减生石膏量再10剂巩固,随访已愈。

闫云科: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肝脾湿热

闫云科: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肝脾湿热

闫云科: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肝脾湿热狐惑病湿毒蕴结证赵某,女,35岁,王府村人。

下唇、下齿龈糜烂六年矣。

每年二月发病,至十月不治自愈。

或谓缺乏维生素,然久服不应;或谓胃火盛,黄连清胃丸用之无功。

寻余诊时,正值伏暑,只见下唇龈溃烂,肉腐脓秽,牙根半露,疼痛不甚,下唇奇痒,不能入寐,或寐后因痒而醒。

胃纳一般,大便不畅。

口不苦,不思饮。

月经正常,带多色黄,阴痒蚀痛。

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略数。

脾胃者,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故口唇溃烂,多责胃火。

然既属胃火,岂有下唇、下龈糜烂而上唇、上龈安然无恙耶?且几经清火,不见效应,知非火患。

苦思冥想,仍茫然不解。

遂语患者:“容余三思,明日取方。

”当晚翻书查找,似属狐蜮。

《金匮要略》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

”所述之症,与本案虽不尽相同,然其病因,诸多《金匮要略》注家,皆一致认定虫毒使然。

以二月惊蛰,虫惊醒,十月立冬,虫自蛰。

其间湿热蕴盛,诸虫动,怙恶不悛,为害一方。

遂循仲圣苦参汤洗之,雄黄熏之之教。

拟杀虫解毒,清热燥湿法乌梅15g,川椒10g,槟榔10g,龙胆草10g,百部15g,干姜6g,甘草10g,雄黄2g(研细冲服)。

三剂。

外用方:川椒15g,蛇床子30g,苦参30g。

水煎漱洗唇龈,洗后外撒雄黄粉少许,一日5~7次。

仅诊一次,服药一周,唇龈即愈。

翌年随访,知病未作。

按:《金匮》孤惑之“惑”,先贤谓“惑”乃“蜮”之误,因蜮能含沙射影,暗中伤人,言“惑”则难以解释,余亦以为言之有理。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shà,声音嘶哑),甘草泻心汤主之。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人参、干姜各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现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

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

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1俞××,女,30岁,外地工人。

初诊:1977年2月14日。

幼年就有口腔溃疡,1967年又发生阴道溃疡,但未加注意。

1972年开始,两小腿发现结节性红斑,大如旧铜币。

并且经常要发寒热,1973年以上各症发作最剧,当时血沉50毫米/小时,血清粘蛋白139毫克%,1973年住过上海××医院,1974年住过安徽××医院分院,都诊为白塞氏综合症。

先后服用过强的松三年,现在已停服。

再用丙种球蛋白,用后红斑消退,溃疡未愈。

1975年摘除扁桃腺后,寒热不再经常发作,但其他诸症还经常要发作,时间往往在经期前后,平时经常要生疮疖。

刻诊精神萎靡,髋、膝关节疼痛,左下齿龈有溃疡一处,大如绿豆。

其余未作检查。

脉弦细,舌苔淡润。

此《金匮》所谓狐惑病也。

现在情况尚属稳定,即用《金匮》甘草泻心汤加减以治其本,似属相宜。

生炙甘草(各)三钱,党参三钱,生黄芪三钱,炒黄芩三钱,银花藤一两,连翘三钱,北细辛一钱,川柏钱半,全当归二钱,炒白芍三钱,生姜一片,大枣三枚。

七剂。

复诊:4月20日。

服上药七剂后口腔溃疡转好,精神振作,自忘其病。

本月初因劳累,口腔溃疡又复发一次,要求厂医照抄原方续服七剂又转好。

最近左边大腿曾出现红斑一处,大如黄豆,自行消退。

腰膝略有酸痛。

脉弦细,舌淡润。

再以原方出入。

原方去银花藤,加银花三钱、淮牛膝三钱、川断三钱。

七剂。

按:金老师说:“甘草泻心汤是《金匮》治狐惑病原方,度其用方之意,似以狐惑病为湿毒之病,可以上蚀口咽,可以下蚀二阴,变幻多端,故名为之狐惑。

上下交病,独治中,故用甘草泻心,仗中气运而热自化”。

金老师化裁此方,生熟甘草并用大量,生者用以解毒,熟者用以和中。

黄芪既与银翘合用以托毒,又与党参合用以益气。

归、芍用以和营。

尤在泾认为本方之治狐惑,“苦辛杂用,足胜杀虫之任。

”金老师认为本病虽然不属虫病,但受到尤氏“苦辛杂用”之启发,易原方中干姜、黄连为细辛、黄柏,干姜偏于温守而细辛则偏于辛散;黄连偏于燥湿而黄柏则偏于坚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参照《适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反复发作口腔溃疡,或外阴部溃疡。

(2)可伴有结节性红斑(皮肤科称瓜藤缠)、皮下血栓性静脉炎(皮肤科称青蛇毒),皮肤针刺反应阳性。

或出现眼部复发性前房积脓性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视网膜炎,以及关节红肿疼痛、肠痈(阑尾炎)样腹痛、黑便等症状。

(3)可并发子痈(附睾炎)。

(4)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干综合症、脑膜脑炎综合征,可并发闭塞性血管炎、动脉瘤。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白塞病研究组1989年制定的诊断(分类)标准。

(1)反复口腔溃疡:由医生观察到或患者诉说有阿弗他溃疡,1年内反复发作≥3次。

(2)反复外阴溃疡:由医生观察到或者患者诉说外阴有阿弗他溃疡或瘢痕。

(3)眼病变:前和(或)后葡萄膜炎,裂隙灯检查时玻璃体内有细胞浸润,或由眼科医生观察到视网膜血管炎。

(4)皮肤病变:由医生观察到或者患者诉说的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或丘疹型脓包;或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的非青春期患者出现痤疮样皮疹。

(5)针刺反应阳性:试验后24~48小时由医生判定结果。

凡有反复口腔溃疡并伴有其余4项中的2项者,可诊断为本病。

其他与本病密切相关并有利于本病诊断的症状有:关节痛或关节炎、皮下血栓性静脉炎、深部静脉栓塞、动脉栓塞和(或)动脉瘤、中枢神经病变、消化道溃疡、附睾炎和家族史。

(一)症候诊断
1.热毒炽盛证:高热,口舌、前后二阴多发溃疡,疡面红肿疼痛,皮肤结
节性红斑或痤疮,关节肿痛,面红目赤,烦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湿热证:口舌、外阴溃疡,疡面红肿、覆有脓苔,目赤疼痛,畏光羞明,下肢结节红斑,时有低热,口苦黏腻,少腹胀满,男子睾丸隐痛坠胀,女子外荫痒痛、带下黄泉,小便赤黄,大便欠爽或溏薄、粘液便。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阴虚热毒证:口舌、二阴溃疡,疡面暗红,双目干涩不适,午后低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干口苦,小便赤黄,大便秘结。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4.气虚瘀毒证:口舌、外阴、皮肤溃疡反复发作,疮面色淡,久不收口,伴头晕眼花、面色少华、倦怠无力、心急失眠、易汗、那差便溏。

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养阴。

推荐方药:清营汤加减。

生地、丹皮、赤芍、水牛角、石膏、知母、青蒿、银华、玄参、黄岑、连翘、生甘草等。

中成药: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2.肝脾湿热证
治法:疏肝健脾,清利湿热。

推荐药方:龙胆泻肝汤合并甘草泻心汤加减。

龙胆草、柴胡、黄岑、黄连、炒山栀、生地、苦参、车前子、制半夏、当归、赤芍、川牛膝、土茯苓、生米仁、生甘草等。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四妙丸、一清胶囊等。

3.阴虚热毒证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解毒。

推荐药方:知柏地黄丸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知母、黄柏、生地、龟板、女贞
子、旱莲草、玄参、银花、当归、赤芍、丹皮、青蒿、生甘草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生脉胶囊等。

4.气虚瘀毒证
治法:益气扶正,清化瘀毒。

推荐药方:托里消毒饮加减。

生黄芪、莪术、白术、茯苓、薏苡仁、银花、金雀根、连翘、当归、赤芍、川芎、升麻、白芷、生甘草等。

中成药:黄芪颗粒、补中益气丸、贞芪扶正胶囊等。

在临床上,除了上述证型中成药外,可酌选:雷公藤多苷片、白灼总感胶囊及活血通脉胶囊、血栓通胶囊、血府逐瘀胶囊、丹参片、瘀血痹片等。

(二)辩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
热毒炽盛证:可选痰热清、清开灵注射剂等;肝脾湿热证:可选科黄、天晴复欣(苦参素)注射液等;阴虚热毒证:可选脉络宁、生脉注射液合并以痰热清、清开灵注射液等;气虚与的证:可选黄芪注射剂、贞芪扶正注射液等。

各证型亦可配合杏丁、疏血通。

丹参、血塞通、灯盏花注射液等活血中药静脉制剂治疗。

(三)外治法
1.口腔溃疡
(1)中药外敷:冰硼散、锡类散、珠黄散、六神丸(研磨)、外用溃疡散等外敷溃疡;
(2)中药含漱:中药方(银花,野菊花,薄荷,木蝴蝶,生甘草)煎汤含漱。

2.外阴溃疡
(1)中药铺敷:冰硼散、锡类散、珠黄散、青黛散等外敷外阴溃疡;
(2)中药熏洗:黄柏,苦参,儿茶煎汤洗外阴。

3.眼炎
(1)中药熏蒸:木贱草,薄荷,野菊花煎汤蒸熏眼部。

4.皮肤损害
(1)结节红斑:金黄膏外敷;
(2)痤疮样皮疹、丘疹样毛囊炎:玉容膏(芙蓉叶,玉竹,白芷,大贝母,
落的水)水煎外洗、敷搽皮疹;
(3)皮肤溃疡:根据创面情况,辩证选用九一丹、二八丹、七三丹、生肌散、红油膏、白玉膏等外用。

(四)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辩证取穴,并合理采用补泻手法。

针刺反应严重者慎用。

(五)内科基础治疗
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已适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反应停、硫脞嘌呤、环孢素A、环磷酰胺等)、生物制剂等药物者维持原量并逐渐减量,对症处理并发症。

(六)护理调摄
1.生活起居:生活规律,注意休息,勿劳累,尽量避免感染与皮肤外伤。

2.饮食调理:饮食注意清淡,多食新鲜蔬菜与水果,忌食烟酒、肥甘味厚、辛辣刺激食品。

3.精神调摄: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并保持心情愉悦。

4.口腔、外阴溃疡者:注意养成良好个人生活习惯,勤漱口刷牙,保持口腔清洁;勤洗内衣及二阴,避免不洁或频繁性生活;坚持中药含漱或熏洗,以促进溃疡愈合。

5.皮肤损害者: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勿要挤压皮疹,皮肤局部感染溃破者,应规范换药。

6.合并眼部病患者:应注意多休息,减少用眼,户外活动戴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并及时眼科就诊。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症状分级、疗效评价,动态观察中医症候变化。

临床缓解:临床症状基本缓解,证候积分减少≥70%;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50%;
有效:临床症状好转,证候积分减少≥20%;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20%;
2.实验室指标评价:观察血沉、C-反应蛋白变化。

(二)评价方法
分别于入院、出院时,采取中医证候学方法及反应疾病活动实验室指标进行评价。

1.中医症候评价方法
(1)中医症状分级标准
(2)有效率计分方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实验室指标评价:对反应疾病活动的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治疗前后变化进行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