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难写之景”与“含不尽之 意”的诗较之一般“意新语工” 正在于它有穷尽的开放性。
END
谢谢观看!
不是先有审美对象才有审美活动, 从逻辑上恰恰相反,
当人的审美本质力量生成后, 美才向人生成
马克思: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 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 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 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 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 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 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 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 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 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 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 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 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 程度为限。”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当主体真正融入审美世界, 与花鸟共悲欢、与草木共命运
审美体验
二、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的相处中
审美体验:
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 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 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 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 进行领悟、体味、咀嚼, 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 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 独特的精神状态。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
它深刻论证了:审美活动在
实践基础上如何才能逻辑地发 生的问题,并彻底颠覆了传统 美学心与物、主体与客体二元 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从 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审美主 客体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 证统一关系中去求解美学之谜 的全新思路。
马克思:主客二分
主客统一
首先: 从未离开人和人的活动抽象地谈论作为对象美的问题。 始终从人的现实生成的角度来谈论美对人的依存性及美对人 的肯定意义。
在审美活动中,事物对象既超脱了功利性,有摆脱 了抽象的分析,得以如其所是地显现自身,带着鲜 活地生命力和本真性向主体敞开和呈现,审美对象 得以现实地生成。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仅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 式,也超越了狭隘的生命状态,当主体全面地向对 象开放自己的时候,审美对象就完整地向主体昭显 出来。 如袁中道:听泉P113
三、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非实体性: 审美对象不仅仅是物质实体,也不是精神性实体, 它是在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 一种独特意象, 审美对象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 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之中。 如:P132苏珊朗格:艺术幻象理论
舞蹈
开放性:
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 和不可穷尽性。 如:P116欧阳修与梅臣论 诗
• 我们之所以说某种东 西是美的是因为这种 东西对人有一种特殊 的精神意义。 • 这种意义只有在审美 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 • 因此,审美活动是比 美这一范畴更具优先 性和根本性的美学基 本问题。
如:山水画的出现
“花是红的“和“花是 美的”是两种不同性 质的判断。 “花红”是认识判断, 花的“红”不取决于 人而存在; “花美”是价值判断, 离开人花就无所谓美 丑。 美是审美主体与
第二节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 的精神存在特征
惊异
体验
澄明
一、惊异:从日常生活中跃出
传统美学:从未独立
本书观点: 独立的美学范畴
惊异:突出的理论意义
柏拉图:哲学研究决定性的起点 亚里士多德:“惊异”是把人送入哲学大门的梯子
海德格尔:惊异承荷着哲学,贯通并支配着哲学 黑格尔:“惊异”引入美学范畴;惊异与艺术起源
第二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由于审美活动的存在,才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 存在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wk.baidu.com
第一节 审美主体与对象 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传统美学
美(审美客体)→ 人(审美主体) 审美活动 (认识过程、美实现自己的手段)
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对美学研究 的的革命性变革和启示:
主体如何才能进入澄明之境呢?
——只有通过审美一途。 只有在审美的静观体验 中澄明之境才会自动现 身出来。 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 整的“我”与完整的世 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 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 不明敞开,从而使主体 进入一种光亮无遮蔽的 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 存状态。
第三节 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审美体验要求人直接投入生命的历程中通过生活而让生活自 行显现出自身的意义。 因此,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之口所表达出来的对这段生命 意义的沉思,才会具有经久不衰的撼人心魄的力量。
审美体验必将把人引入真正的澄明之境。
三、澄明: 走向本真的世界
澄明之境:光明、 敞亮的境界,与 遮蔽、晦暗不明 相区别;走向澄 明,即揭开遮蔽、 去除迷误,从而 走向光明之城。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 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结束了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是更勇敢的?死了;睡着了; 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 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 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 究竟将要找些什么梦,那不能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就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显了这个 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 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所换来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 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 惧怕不可知的死后,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 是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的理智使我们全变成 了懦夫,决心的炽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 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审美对象在审美 活动中相互作用 所生成的一种特 殊价值。
其次:从未离开过美的对象抽象地谈论 审美主体,而总是在主客体关系中来把握 审美主体的性质的
“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 感……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五官感觉 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 1.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 2.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 关系中,在“人化的自然”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 产生出来,并得到确证的; 3.人的“主观感觉”是长期实施活动(包括审美 活动)的历史产物并不断发展和丰富的。
最后:始终是在实践活 动即人化活动中论述审美 主客体的辩证、互动、统 一的关系的。 人的对象化的审美活动 建构了现实的审美活动 主体与审美客体,规定 了主客体关系的审美特 性。 概而言之,审美主体与 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 动的两个基本要素 只有在审美活动的存在 结构中才能真正把握审 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以及 他们之间形成审美关系 的真实特性。
物质因素: 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 把握的感性属性。
色彩:
• (1)表情性:色 彩能唤起人的某种 感受和情感。
色彩
(2)象征性: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具有了一定的文 化意义。
线条:被赋予某种观念意义
形状:使事物具可感性
音响:具有情感意味
二、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审美对象既有一般对象共有的属性, 也有自身的特殊性, 这是由审美活动的根本性质决定的:
审美对象作为主体活动指涉的客体存在。 对象本身并不是现成的存在物,在主体的能动作用 中确证自己作为对象的现实性。
一、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审美对象不只需要一定的物质属性, 同时这些属性本身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
人:其他活动的主体
审美主体 审美对象
如何理解作为美学范畴的惊异?
首先:区别美学惊异与一般生活中的好奇、惊诧等现象 生活好奇:并不具有深刻持久的内在意义 审美惊异: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 其次:区别审美惊异与科学和哲学惊异
科学惊异
审美惊异
理性思考
感性体验
审美惊异的两个特点
1.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2.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 一定的客观条件。 主体:“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 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马克思 客体:“当审美对象不能使我们感到惊奇、使我 们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不能完全把它看成审美对象。” ——杜夫海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