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的区别-1

合集下载

小康

小康

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 的经济体系。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基础。 目前我国还只是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要 基本完成工业化必须实现以下两个指标: 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 5%、55%、45% (注:2000年分别为17.4%、49.7、32.9%); 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 20%以下、40%和40%以上 (注:2000年分别为50%、24.1%、25.9%)
宏观 全 面 从总体 1.成绩 建 小康到 微观 设 全面小 2.特点: 小 康 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康 社 会 1.国内生产总值 的 经 经济建设 2.工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 济 的目标 经济体系 3.缩小差别(工农、城乡、地区) 目 4.社会保障体系、就业以及人民生活 标
“三步走”战 略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 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至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 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材料二:2000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
截止2004年6月,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为15806万人; 2003年全国农村养老保险 的人数为5428万人,这与有着13亿人口 7亿多劳动力的大国相比极不相适应;在经济 发展的同时,资源 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的现象屡见不鲜.
材料三:我国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 消费,发展性消费、享受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 效的满足。中国现有300万失学儿童。社会保 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 治必修一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 治必修一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材分析】本课立足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介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新要求,围绕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

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设计意图】结合高三课堂复习模式,按照“基础知识梳理——考点突破——当堂巩固训练”的复习环节,同时设置典型例题进行“考点演练”,让学生加深对易错易混点、重难点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目标】1.高考考点:(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考向定位:(1)了解总体小康水平的特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要求,对涉及的选择题能够准确判断;(2)准确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3)深入理解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对涉及的“发展”类主观题灵活应用。

【教学重难点】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教材、梳理基础、归纳问题2.合作探究: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自主思考与合作讨论相结合3.讲解法: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与点拨【教学过程】【环节一:基础知识梳理】(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知识)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总体小康特点:总体小康是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发展很的小康。

2.全面小康的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将成为基本实现、显著增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普遍提高、明显改善、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具有更高与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更加具有亲与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参考答案: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工业化综合国力国内市场富裕程度生活质量生态环境民主权利文明素质安定团结开放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东琪: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陈东琪: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陈东琪: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2002年11月22日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东琪记者:在刚刚闭幕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令人振奋。

请谈谈党中央提出这一奋斗目标的时代背景是什么?陈东琪: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早提出中国要实现小康目标的是邓小平同志。

他在1979年谈到要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时说,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基本实现小康。

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时又明确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

”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对实现小康的概念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对小康的内涵作了如下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

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到党的十五大时,我们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旨在对当时实现小康目标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内涵给予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可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今后20年的奋斗目标,是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把实现小康这一概念不断完善、深化,最终走向升华的必然结果,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记者: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是如何界定的?陈东琪:1991年,国家统计局会同计划、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参照有关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小康指标做了量上的界定,将小康水平的社会经济指标确定为16个,其中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等。

(原创)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第4单元第10课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原创)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第4单元第10课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课题:第十课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课程标准】1.了解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的表现;知道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知道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学生增加民族骄傲感和自信念,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学习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课前预习】1、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特点是什么?党的18大对全面建成效率社会的目标提倡了哪些新要求?2、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是什么?怎样深化实行科学发展观?P.87-883、怎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P.88-90【问题导入】感受我们綦城和家庭生活近十年的八大改变:鼓起来的钱袋子;滚起来的车轮子;高起来的大房子;精起来的米粒子;长起来的老头子;靓起来的綦妹子;快起来的手拇指;热起来的钞票子……试问:1、引起这些改变的根本缘由是什么?2、这些改变表明白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经达到什么水平?3、这一水平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1)通过横比,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通过纵比,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论: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总体小康。

探究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追求GDP的大幅增长。

探究三:中共中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2、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3、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发呈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动稳妥推动城镇化问题:依据纲要,谈谈国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突出谈谈每一新要求的新特点。

)1)增加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人均GDP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完善;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协调互动机制形成;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增加。

)——1、3、5体现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第十一讲

第十一讲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重要性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
(2)必要性 ——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 ——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 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 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 坏.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 坚持以人为本, 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 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①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②本质和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始终把实 现好,维护好, 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 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基本形成. 基本形成.
⑶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 建设生态文明, 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 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二,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
2,措施(怎样做) 措施(怎样做)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发展战略的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和自主创新. 和自主创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 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3)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丰富内涵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丰富内涵

作者: 詹洪祥
作者机构: 大庆市专家咨询委员会
出版物刊名: 大庆社会科学
页码: 10-10页
主题词: “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中国 城市化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新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的概念,属于经济范畴.人类经济生活水平一般分为穷困--温饱--小康--富裕四个不同阶段."小康"水平有高有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说:"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个科学论断.所谓"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从国民总体平均计算达到的,不是算计某个地区达到了,又用这一地区来覆盖另外某个地区.由于我国疆域广大,经济发展又不平衡,有的地区富得早一些,有的地区富得晚一些,到2000年我国尚有将近3000万人口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城镇也有一批下岗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部分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还未达到小康水平.。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经济生活第三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感谢老师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经济生活第三第四单元的教材教法。

由于本人的才疏学浅,不到之处还望在座的各位老师海涵。

这次的教材分析分为三个环节进行。

首先是教材的总体结构分析;其次是各单元的分析;再次是毎课的内容结构、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高考例题分析及相应的资源开发。

一、教材的总体结构分析本教材的基本逻辑脉络可以用这一幅图来概括:在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从事“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活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进而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财富被生产出来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分配?这就是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要学习的内容。

)二、第三单元的分析第三单元围绕的生活主题是财富的分配,所涉及的经济主体身份有了新的变化: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我们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个人收入;作为一个收入的获得者,我们还会是纳税人;如果将来成为国家管理者,我们还需要与财政打交道。

第三单元回答的问题是为谁生产的问题。

第三单元的逻辑结构是:国民收入在个人、企业和国家三者之间进行分配,第三单元主要从个人收入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和国家是如何参与社会财富分配来展开教学的。

1、第七课的分析(1)第七课逻辑结构分析第七课的逻辑结构:第七课从收入分配的制度入手引出收入分配的公平及我国当前如何在收入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引出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最后集中分析了我们国家是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从而认识到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我们进入到第七课具体内容的分析,请大家翻开课本P58)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中阐述了按劳分配的含义、必然性及其意义,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由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专题0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专题0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背景材料】1.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到二0二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能力测试】1.关于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②总体小康偏重于物质消费,全面小康不仅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 ,还强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③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缩小各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④总体小康只是城市的,全面小康还包括农村的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2.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目前我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帮助1.5亿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根本是要坚持A.以政治改革为中心,建设民主社会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大力发展政治文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下列各项中能够体现这一要求的是①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②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③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 ④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A.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符合我国国情B.相对落后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主要应靠国家支持C.小康社会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D.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7.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而且关系到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②构建和谐社会 ③农村社会的稳定 ④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8.党中央为我国社会发展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从政治学角度讲,这是 A.党坚持科学执政的体现 B.党组织经济建设职能的体现C.坚持共同富裕原则的要求 D.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表现1 0.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长足发展、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夯实了我们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十课《第1课时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十课《第1课时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导学案及答案

第1课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标要求】【自主学习】一.体系构建(要求:认真通读教材,完成下面知识结构,不能填写的,自主探究后再做。

)五个方面:②经济方面:③社会民生方面:④生态方面:⑤二.自主探究(课前自主回答完成下列问题,把握教材知识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导航(仔细阅读课本,将问题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画出,找出关键词句,试着快速记忆。

)1.总体小康的实现时间、表现及特点?2.全面小康的预计实现时间及目标?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的内容?(二)目前,我国已经实现总体小康,正在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认识正确的是A.全国人民都已经达到以享受资料消费为主的生活B.是少数人的小康,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况C.是全面的小康,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已经很进步、很完善D.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首次提出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

从初次分配领域看,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四)困惑扫描(写出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仍不能达成共识,组间或全班讨论解决。

)【释疑解惑】一.“三步走”战略第1步:1981-1990年,人均GNP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

第2步:1991-2000年,人均GNP再翻一番,实现小康。

第3步:21世纪中叶,人均GN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1.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

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进小康的门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2.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

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五对范畴间的关系

五对范畴间的关系

1、“总体上达到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的关系:区别:(1)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总体小康只有800多美元,而全面小康将超过3000美元;(2)从生活质量来看: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是一个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小康;(3)从发展均衡性来看:总体小康是发展不均衡的小康,而全面小康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将逐步缩小。

联系:总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全面小康是总体小康的高级阶段。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区别: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结果;前者是途径,后者是目的。

联系: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3、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区别:(1)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2)经济制度反映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而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和具体形态。

由于经济体制不反映该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因此,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可以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相同的国家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

联系:一方面,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无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都不能背离经济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有反作用,经济体制的正确运作和改革能使经济制度得到巩固、发展和完善。

4、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具体制度)的关系区别:社会基本制度(又叫社会根本制度)是指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它规定该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社会基本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原则性的特点,是不能根本改变的,但需不断完善。

具体体制是体现一定社会基本制度并为实现社会基本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具体运行体制(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科技体制等等),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体制具有具体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因生产力而适时改变,通过变革体制完善基本制度。

材料1: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上世纪(即

材料1: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上世纪(即
更全面的小康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更高水平——较高标准的小康。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000美元 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更全面——①经济、政治、文化 全面发展; ②除注重物质消费外,更注 重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 低水平——低标准的小康。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 区 标准 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 刚跨过小康的门槛 别 不全面——①小康生活所覆 生活 盖的人群不全面; ②小康生活的实际内容 质量 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
说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
材料3: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在综合国力增强的同时,城乡之 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收入之间的差距仍然明显存在。按照2006 年数据,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GDP的比值是3.26:1.09:1;上海 人均GDP达到75990元,而贵州只有5750元。从城乡居民收入看, 去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将近1.2万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 足3600元。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要实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3)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今天一样的蓝色蓝色不一样的感觉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质匮乏人们只能穿蓝色制服今天住着别墅还觉得太寂寞过去有三间瓦房就已满足以前买一辆自行车是人们多年的梦想过去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是
探究一: 材料1: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上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 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上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 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 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材料2: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 战略: 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即2010年)实现国 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 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经过十年(即2020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 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下世纪建国一百年时(即2050年) ,基本实现现代化,建 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在邓小平分“三步走”战略构想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分“三 步走”的发展战略,它更具体地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

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

)、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2)、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

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

(3)、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这些新要求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小康社会”,发端于邓小平同志对“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雄心壮志的现实思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它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起初,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侧重于解决温饱问题。

而到了1997年,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的情况下,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宽裕”的历史任务。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此后,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此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针对性。

比如,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使用“人均”一词,表明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

再比如,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表明我们党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突出全面小康社会的自然与环境内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10课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10课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选择题 1.(考查点: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诗经·大雅·民劳》有云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现阶段,我国已经实现总体小康,并正 在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奋斗。下列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康 水平认识正确的是( ) A.只是在经济上实现全面小康 B.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C.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只是水平仍比较低 D.少数人的小康,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 解析:注意区别我国现阶段的小康与目前正在建设的小康:我们现 在的小康是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小康;正在建设的小康是全面小康。 答案:B
上述目标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哪些新要求?
答案: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 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年翻一番,体现了这一点。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现行标准下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就体现了这一点。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碳排放总 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体现了这一点。
名师精讲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 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 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②科技进步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③工业化基本实 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 现。②就业更加充分。③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 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④社会保障全面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 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毛概

毛概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

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全面小康名词解释

全面小康名词解释

全面小康名词解释一、概念全面小康社会是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全面满足,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全面达到小康水平的社会。

二、内涵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2. 社会保障。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3. 教育科技。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和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4. 文化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5. 生态环境。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三、实现方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具体实现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2.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3. 加强教育科技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4. 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四、全面小康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全面小康社会与小康社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却是有着很大的差别。

小康社会是指在温饱基础上,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达到了小康水平。

而全面小康社会则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不仅要达到小康水平,还要实现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全面满足,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小康的含义及其总体小康的区别

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小康的含义及其总体小康的区别

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小康的含义及其总体小康的区别按照十六大的战略部署,我国从上世纪末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与小康社会的提出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 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阶段。

新的历史起点是对“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

现在,在走完前两步目标的时候,把第三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作出新的战略规划,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重申:“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高中政治 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后课时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 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后课时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金版教程】2016高中政治 10.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后课时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①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②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③有利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④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②④解析:D 根据题意可知,①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而非意义,故选②④。

2.东部地区由于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按其发展进程,有望在2015年左右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中部地区的基础虽然大都比东部地区差,但其发展速度可圈可点,这使其有可能在2017年左右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这说明( ) A.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B.实现全面小康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艰苦奋斗C.2017年以后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将彻底消失D.我国地区发展差距只能越来越大解析:A 材料说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发展不平衡,故答案选A。

B项不符,C、D两项观点错误,均应舍去。

3.我国政府推出的新医改方案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这项改革有利于( )A.提高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B.完善分配制度,调节过高收入C.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D.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解析: C 新医改方案与提高居民收入没有直接关系,故不能选A项;该方案是公民普遍享有的,所以,也不能调节过高收入、实现优势互补,故排除B、D两项。

实现人人有医疗卫生服务,目的就是体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4.小康生活是中国人的追求,但小康社会的建设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

下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认识错误的是( )A.全面小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得快些,落后地区要奋起直追B.全面小康意味着各地平衡发展,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同步小康C.可支持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率先实现D.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析: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先有后、有快有慢,不可能同时同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实现,A、C两项正确;全面小康首先是经济的小康,所以D项正确。

2018高考政治专项复习试题: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小康社会_练习(1)含答案

2018高考政治专项复习试题: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小康社会_练习(1)含答案

小康社会课后练习(1)1.关于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②总体小康偏重于物质消费,全面小康不仅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还强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③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缩小各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④总体小康只是城市的,全面小康还包括农村的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④2. 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紧紧抓住并牢牢把握这一关键期,关系到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下列对总体小康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②人们的消费结构已由发展资料的消费向享受资料的消费过渡③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④工业化基本实现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3.中国政府曾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力争到2010年基本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到2020年基本实现小康。

但我们必须看到,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小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难中之难。

下列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先解决“中部问题”,使中部赶上西部的发展速度、东部的发展水平4.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我们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什么意义?5.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①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进程②必须保持各地平衡发展,不允许出现贫富不均③应支持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④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求是》杂志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坚信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完成,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中国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小康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

小康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 邬健 萧木森
作者机构: 广东省高州中学初中
出版物刊名: 思想政治课教学
页码: 40-41页
主题词: 全面小康社会 小康水平 生活质量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消费水平 居民个人 劳动环境
摘要:1.概念不同。

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这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而所谓全面小康社会,就是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各方面的建设事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