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导学案 (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对鸿门宴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2、探究课文的情节,对情节的完整性、曲折性、合理性等有深刻的体会,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初浅的认识;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解疑、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是探究课文的情节,对情节的完整性、曲折性、合理性等有深刻的体会,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初浅的认识;2、难点是发现疑点,合理解答疑点,创造性的改写“鸿门宴”。

课前预习案

【预习指导】1、参看“背景材料”,弄清鸿门宴的来龙去脉。2、做“预习检测”必须细心研读课文,开动脑筋,勤于动笔。3、预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我的疑问”处。4、争取20分钟独立完成本学案。

一、知识链接

背景材料

公元前209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贵族项梁率侄子项羽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也在沛县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所杀。章酣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前,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与章邯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市)。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二、预习检测

1、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2、本文叙述了许多事件,请用精练的语言概述事件。

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主要写了五件事:无伤告密、范增定计、项伯夜访、刘邦定策、项伯说情。

第二部分(3—4段)写宴会上的斗争。

主要写了四件事: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第三部分(5—7段)述宴后余事。

主要写了三件事:沛公逃走、张良留谢、刘邦锄奸。

3、你觉得下面一种看法是否正确?如果你有类似的发现,请写下来供大家思考。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两句,应移至“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之后,才是恰切的。因为这是沛公脱身前对张良所作的安排、叮咛,如果已逃跑,走到半道,忽然想起又返回叮咛张良,不合情理。只有在脱走之前作好安排才显出刘邦的机智,才显得文脉贯通。

答:这种看法是对的,文中的瑕疵可能是作者笔误,也可能是后人抄写造成的。

4、本文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分别从哪里可以看出。

答:1、完整性: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还有尾声。

2、曲折性:宴会上三起三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3、照应性:起于曹无伤告密,止于曹无伤被杀。

4、合理性:情节大多合乎情境及人物性格。

三、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案

【探究指导】1、分组合作探究,着眼点要放在深层次上,注意扣文本和合情理;2、每组推荐一个人到黑板上展示探究结果,注意板书工整规范精练;3、注意发现黑板展示错误,在点评的时候大胆指正。

一、【课堂探究】

探究一:课文是《史记·项羽本纪》的节选,但情节很完整。请分析情节,分别写出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并阐述你确定“高潮”的理由。

1、开端:无伤告密、范增定计。

2、发展:项伯夜访、刘邦定策、项伯说情。

3、再发展: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

4、高潮:樊哙闯帐。

5、结局:沛公逃走、张良留谢。

6、尾声:刘邦锄奸。

樊哙闯帐使矛盾激化到了顶点,同时它也使矛盾逐渐缓和直至消失,所以是高潮部分。

探究二:宴会上“三起三落”充分体现了情节的曲折性。请用精练的语言归纳“三起三落”,并探究情节曲折性的根源。

一起是范增举玦,一落是项羽不应。二起是项庄舞剑,二落是项伯翼蔽。三起是樊哙撞帐,三落是项羽三赐。“三起三落”的根源主要是范增与项羽思想对立造成的,范增要杀刘邦而造成矛盾激化,项羽不想杀刘邦而使矛盾缓和。

探究三: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有人对《鸿门宴》提出许多瑕疵。下面列举两处“瑕疵”,谈谈你的看法。

1、“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刘邦还没有称王。张良称呼刘邦,有时称沛公,有时却称大王,为什么?

例1、臣为韩王送沛公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例2、料大王

..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例3、大王

..来何操?

例4、沛公

..不胜杯杓,不能辞。

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张良跟项伯、项羽说及刘邦时称沛公,从这里可以看出张良在项羽面前很低调,隐藏了内心的想法。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和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

2、樊哙斥责项羽所说的为什么跟刘邦所说的是一样的呢?

这说明刘邦一方事先统一了思想,统一了口径:刘邦劳苦功高,但不想到要称王;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