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及实验(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
联结主义的发展历程
![联结主义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fee77d8c1c708a1284a4492.png)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证历程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首创了学习的联结主义理论,一般都把它称为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 。
后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赫尔、斯金纳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完整的联结理论。
早期的联结主义由很多著名的实验组成,这些实验都使得他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如前苏联心理学家巴普洛夫的关于狗经典实验,由此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说;桑代克通过猫的迷笼实验,提出了联结—试误说;斯金纳通过对小白鼠的经典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说;而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儿通过童攻击性行为的习得实验,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这也被视作是新行为主义。
从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到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被学者们称作旧联结主义。
总的来说,旧联结主义认为当在环境中的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时,就会发生学习。
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以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这样,旧联结主义就存在它的不足之处,体现在一下两点:第一,在旧联结主义者看来,现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外部的、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旧联结主义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相对忽视学习的内部过程。
因此,这种理论较适合于解释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低层次学习现象。
第二,旧联结主义直接把动物实验的结果应用于人类学习的解释,是不妥当的。
旧的联结主义只把学习看作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重视外在刺激所引发的行为,征对旧联结主义的弊端和不足,出现。
学习理论总结 -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总结 -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6f677bbd0d233d4b14e6993.png)
学习理论总结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基本观点认为心理学家主要应关注行为而不是心和意识人和动物之间并无分界线知道了反应就可以推测刺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应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要用刺激—反应来分析所有的行为,包括情绪反应2.学习律频因(frequency)律。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
华生把反应出现的次数作为解释反应的保留或淘汰的原则。
近因(recency)律。
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易出现。
在华生看来,习惯反应必然是离成功时机最近出现的反应。
但华生在以后的著作中又推翻了自己的频因律。
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著名的实验:1.囊袋实验巴甫洛夫把狗胃的一部分组织切开,接着在躯体一边切开一个洞口,外面再连接一个囊袋(“巴甫洛夫囊袋”),此囊袋分泌情况与胃的分泌活动一样,且其内部是可观察的。
巴甫洛夫借助这一囊袋发现,实验的狗以一种非常精确的方式随胃里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胃液分泌。
另外,引起胃液分泌活动的,还可以是嘴里的食物,狗原先吃过食物的盘子以及喂过狗食物的人。
2.经典条件作用实验巴甫洛夫将狗用一幅套具固定,用联结在狗鄂外侧管道收集唾液。
他先把原来只会引起探索性反射的中性刺激即铃声与无条件刺激(引起本能固有反应的刺激)即肉进行一系列配对尝试,然后只给出铃声不提供肉。
并在此过程中,研究狗的唾液分泌情况。
实验结果是:条件作用之前,给出铃声(条件刺激)并无唾液分泌给出肉(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条件作用期间,铃声+肉(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条件作用之后,给出铃声(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得出的规律学习律习得(aquisition)律通过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可引起条件反射。
消退(extinction)律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多次重复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如肉),条件反射逐渐消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107c16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76.png)
联结学习理论联结理论的哲学思想来自洛克的经验论——“所有的知识都从经验和环境中获得。
”联结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
在教育界,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的观点影响较大。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学习的联结—试误说是指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
他自称其学习理论为“联结主义”,把学习看作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建立联结的过程。
桑代克生前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他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于1896年开始从事动物心理实验,1898年完成并随后发表了《动物的智慧》。
在桑代克的大量动物实验中,其中以猫解决疑难笼的实验最为成功。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是猫,实验仪器是他精心设计的迷笼。
实验过程是将一只饿猫关入迷笼,笼外放有一片鱼,笼外的鱼片对猫产生极大的诱惑力。
饿猫想要吃到鱼片,就必须学会开门闩。
最初,猫在笼里乱咬、乱抓、乱摇,分辨不出打开笼的门闩。
后来偶然碰到门闩,笼门启开,猫出笼吃到了鱼。
实验者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过一天,再将饿猫关进笼中继续做类似实验。
猫仍需经过乱抓乱跳,最后才能打开笼门吃到食物,不过所花的时间少了。
如果连续实验多次,所需的时间就会逐渐减少。
最后,猫一进笼就会立即开门闩。
这表明猫已分辨出门闩(S)这个刺激以及开门(R)这个反应,并在S和R之间建立了巩固的联结。
刺激情境(如迷笼的门)是原因,反应(如打开笼门)是结果。
情境与反应之间是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
(一)桑代克的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根据动物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就是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学习的过程和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明确提出“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
为了说明桑代克的这种见解,首先要明确他所说“联结”、“情境与“反应”的含义。
桑代克认为,“联结’也就是“连结、“联合”、“链锁”、“关系”或“倾向”的意思。
丰要是强调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合。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联结理论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联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8c79a9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62.png)
⼀、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是20世纪初美国⼼理学家桑代克所⾸创,后经⾏为主义⼼理学家华⽣、赫尔、斯⾦纳等⼈的进⼀步发展,形成了⽤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完整的联结理论。
桑代克于19世纪末就开始进⾏了⼤量的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最的实验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物的实验(1898)。
图4.1是桑代克的实验迷笼装置之⼀。
图4.1 桑代克迷笼实验装置之⼀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物。
饥饿的猫第⼀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图4.2是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图4.2 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摆脱潜伏期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进⾏了⼤量的⼈类学习实验。
桑代克依据其动物和⼈类学习的实验材料,创⽴了学习的联结说。
认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了⼀定的联结。
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有如下⼏个基本点。
第⼀,在桑代克的学习观点中保留着17、18世纪英国联想主义哲学思想中有关观念联想的某些成分,同时⼜受到当时美国机能主义⼼理学思想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情境”“反应”的解释上。
桑代克所⽤的“情境”⼀词,虽然有时也称为“刺激”,但其含义同后来⾏为主义所⽤的“刺激”⼀词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桑代克认为,所谓情境,既包括⼤脑的外部环境刺激,同时也包括“脑内状态”,即思想、感情等。
同样,反应的含义不仅指机体的外显活动变化,还包括观念、意象等“内部反应”。
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58e5fd149649b6648d74708.png)
2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 在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中, 巴甫洛夫把狗用一副套具固 定住,唾液是用联结在狗颚 外侧的管道收集的,管道连 结到一个既可以测量以立方 厘米计的总量,也可以记录 分泌的滴数的装置。
2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
• 我们知道当狗嘴里有食物时,会产生分泌唾液的 反应;这种反应是本能固有的,巴甫洛夫把这种 物称为无条件刺激,简称“UCS”,把反射性唾液 分泌称为无条件反射,简称“UCR”。为了使狗对 某一种刺激(如铃声)形成条件作用,把这种原来只 会引起探索性反射的中性刺激(即铃声)与无条 件刺激(即肉)配对。经过一系列配对尝试后, 单是发出铃声,不提供肉,也能引起狗产生唾液 分泌,在这种情况下,铃声就成了条件刺激,简 称“CS”,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简 名“CR”。由此可见,条件反射仅仅是由于条 件 刺激与无条件刺激配对呈现的结果。
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 3
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1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迷笼实验 •在桑代克的动物实验中有一个著名的“饿猫逃出迷 笼实验”。桑代克设计了“桑代克迷笼”,将饿猫关 入此笼中,笼中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 外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 离的动作。
高级条件作用律 • 巴甫洛夫在实验中发现,可以用其他条件刺激来 替代原来的条件刺激,以唤起已确立的那种条件 反射。换言之,原来的条件刺激可以在后来的尝 试中起无条件刺激的作用。例如,狗在对铃声形 成唾液分泌反射之后,把铃声(CS1)与灯光( CS2)配对,也能使狗产生唾液分泌反射。狗对灯 光(CS2)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也就是高级条件 作用的过程。
辨别律 • 当条件作用过程开始时,有机体需要辨别相关刺 激与无关刺激。通过辨别学习,有机体有选择地 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而不对其它刺激作出反应 。在条件作用中,辨别是与泛化相反的过程。 • 如果有机体已对500Hz的音调建立了条件反射,会 对400Hz或600Hz的音调产生分化反应。但是,如 果采用有差异的配对方法,即把500Hz的音调与无 条件刺激配对,而在呈现400Hz或600Hz的音调时 不伴随无条件刺激,这样,有机体对400Hz或 600Hz的音调的反射就会消退,而只对500Hz的音 调形成条件反射。
《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总结
![《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ece460c79563c1ec5da7179.png)
《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本文档编者前言:教育技术的理论分为四大板块,分别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传播理论。
其中,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最为重要,《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涵盖了这两个理论的知识点,是值得认真研读的一本书。
本人技拙,整理得不够好,还望见谅。
★★★★★★★第一部分:引言第一章学习和教学理论的作用一、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改变自己的力量,学习是最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理论的一般作用:P13三、★学习理论的特殊作用:P16(1)作为教学设计的参照准则(2)评估当代实践和课堂教学的成果(3)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4)评估理论的研究情况四、学习方面关键因素的心理模型P17**这一个可以当做索引看看。
1.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经典的条件反射——华生的行为主义赫尔的理论格斯里的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2.认知观点:格式塔理论:A.勒温的理论B.托尔曼的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动机模型和理论3.相互作用者的观点:加涅的学习条件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4.发展——相互作用者的观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五、七种当代学习理论的比较:1.学习过程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预先设定学习者的行为结果。
加涅的条件学习:按照信息加工各阶段的关系来划分学习任务和教学种类。
认知理论:获取信息、识记、学习管理、问题解决的过程。
2.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发展知识论:从婴儿期到成人期智力的增长。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文化在高级心理机能方面的作用。
3.社会情境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榜样、其他环境和个人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动机模型理论:对相关成就行为的影响。
第二章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一、9位人物1.两位生理学者2.★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3.V.N.Boldy rev4.★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条件性情绪反应5.★桑代克:联结主义理论;工具性条件反射*桑代克提出了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三条学习定律。
第五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
![第五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af952087375a417866f8ff0.png)
第五章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S一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S一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对此,主要有六种理论解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桑代克(E.L.Thorndike)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桑代克(1874—1949),一位站在行为主义学派边上的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麻省一位牧师家庭,他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也特别有学习的天赋。
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
桑代克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其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使用的实验仪器(图5.1)是一个用木条作成的“迷笼”。
笼子的门上有个开关,只要笼子里的动物触动一下开关,就能把笼门打开并得到食物。
起先,实验是用小猫做的。
桑代克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入迷笼,把食物放在笼外它看得见却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详细记录小猫在笼子中的行为表现。
结果发现,把小猫放入笼子。
开始时它想用爪子直接去取得迷笼外的食物(鱼或肉),但不能成功,便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和逃脱的冲动,竭力想“挤”出迷笼,在迷笼里乱跳、乱撞,胡乱地咬木栏,乱抓各种东西。
在这样一系列的盲目而紊乱的活动中,偶然碰到了开关,从而打开笼门吃到了食物。
第二次再把小猫故入迷笼时,它虽然仍然表现出类似于第一次的多余功作,但大多是在靠近开门装置的附近活动,而且逃出迷笼的时间也比第一次快了一些。
这样,经过许多次的重复以后,小猫的那些盲目乱冲、乱抓、乱咬的行为就逐渐减少,它从笼子里逃出来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以至最后把小猫一放人迷笼,它就能很快地打开开关,逃出迷笼。
这表明,猫完成了这一问题解决过程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效果的关键理论
![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效果的关键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d6f329a852458fb760b568a.png)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概念: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 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实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 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运用
1、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 2、用不予强化的方式来消除消极行为,应慎重地对待惩罚。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他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 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 模仿学习。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理论来源于一个经典实验, 即:狗——铃声——唾液的 实验。
学习规律:获得与消退、分 化与泛化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 论——运用
1、讲授新概念、新知识时,要尽量借助直观手段, 帮助学生形成尽量多的理性观念和感性经验、新知 识与旧知识、认知与情绪等多方面联系,有助于学 生对学过知识的重视; 2、经常组织多种多样的联系,使学生所学到的知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历程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桑代克通过“饿猫打开迷箱”的实验,提出了学习的联 结——试误说。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无需观念作媒介);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 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后 人也称这种理论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说“。 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 学习理论。
第4章 联结派学习理论
![第4章 联结派学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896495f3b3567ec102d8ae5.png)
3.华生对学习律的研究:反对桑代克的效果 律,主张用频因律和近因律来解释学习 • 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 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快,练 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 近因律:指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 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也就 是说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
• 有机体的行为是由某个无条件刺激引发还 是自发产生 • 反应和强化之间的关系 • 生物学意义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 (一)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 • “强化-联结”学说,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 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反应与情境刺 激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二)行为塑造技术与强化
• 1.连续接近技术 • 指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 为的反应来使它逐步形成这种行为。 • 2.强化——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键 • 强化物: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 水平的任何刺激 • 强化: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增加 的过程
– 强化是针对反应而言,不是针对有机体而言 – 强化物并不一定令人愉快,作用只在于提高行为概率
• 2.原则
– (1)小步子 – (2)积极反应 – (3)及时反馈 – (4)低错误率 – (5)自定步调
• 3.程序教学的依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 射理论和强化原理
4.程序教学可以通过教学机器来进行
• • • • • • 机器教学的优点: ①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恐惧、反感 ②强化及时,反馈及时 ③最大限度地照顾了个别差异 ④教师能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⑤机器可以记录学生的反应情况,为教师修改程 序教材提供有效信息
• 放弃练习律——只靠重复的练习不能加强 联结 • 修正效果律——奖励比惩罚更有效
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简
![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简](https://img.taocdn.com/s3/m/66d8411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6c.png)
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简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简析00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人类与动物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条件的各种学说,或者说研究人类与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是对行为特征和心理过程的系统阐述,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学习进行研究,因而形成了许多学习理论的流派,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
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是行为派(或联想主义派)和认知派。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桑代克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代表人物要认识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我们首先要认识其代表人物——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一、桑代克及其试误学习理论。
桑代克(Edward.Thorndike 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桑代克的著名试验——猫的迷笼实验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图(二)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摆脱潜伏期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图(二)是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第五章 联结派学习理论
![第五章 联结派学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a2e5cf3910ef12d2af9e7bf.png)
一 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二 基本观点
关于学习实质
• 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S—R) • 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 动物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关于学习规律
• 一:效果律 • 二:准备律 • 三:练习律
三 主要评价 贡献:
• 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学习 • 奠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
局限:
• 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学习 • 未能揭示学习的意识性和能动性 • 未能区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巴甫洛夫小传
巴甫洛夫· 伊凡· 彼德罗维奇(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 1849-1936)苏联生 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苏联科学院院士。1849年9月26日(俄旧历9月14日)出生 于梁赞。
基本观点
关于学习实质 学习的过程乃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即刺激与反应间牢 固联结的过程 。 无条件的反应是非习得的反应 。 条件反应是学习得来的反应,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条件作用过程,把非习得的反应“组织起来而成 的” 关于学习规律 频因律: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 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即练习的次数在习 惯中起重要作用。 近因律: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 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三、总体评价
贡献:
• 将巴甫洛夫的理论引进学习领域,促成了该派学习 理论的形成
局限:
• 只能解释较简单的低级学习。华生的刺激-反应说同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相比,不过是把联结-试误说 的机械性一面推向极端,从而成为一种机械主义的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a898c54804d2b160b4ec0a9.png)
结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过 程是通过盲目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二、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桑代克提出学习的三原则:
•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 时的预备定势。 • 练习律(law of exercise):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 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 效果律(law of effect):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 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景中这个动作重复的 可能性将增加;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 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一)强化物
普雷马克原则:用高频率的活动作为低频率活 动的有效强化物,用学生喜爱 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 的活动。
(一)强化物
• 在实际教育中,人们对各种强化会作出不同反 应,一个强化事件本身并不必然有效,所以, 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 强化物系列 2.教师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年龄因素
第五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 为,个体学习的行为就 是由特定条件引起的反 应,强调以可观察的行 为解释学习现象,个体 当前行为的多次愉快或 痛苦的后果改变个体以 后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 他人的行为。
主要内容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联结主义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认为,行为可以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 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指由 已知的刺激引起的, 有机体被动地对环 境刺激作出反应的 行为。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
操作性行为:是由有机 体自身发出的,这些行为 受到强化而成为在特定情 境中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 作。 操作性行为并不取决于 其事先的刺激而是由其结 果控制的。有机体主动地 进行这些操作作用于环境 以达到对环境的有效适应。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85a0fa11a37f111f1855b4b.png)
格思里的接近性条件作用说
• 基本观点 • 接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有某种 动作伴随它出现,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 现时,那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 • 学习是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 完全学不会。
• 刺激情境:是由时刻在发生变化的大量刺激要素构 成的。有机体在某一时刻只是对刺激情境中的某些 刺激要素做出反应。 • 他的“刺激”特指刺激要素。
• 强化是一种操作,其作用在于增加同类反应 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销 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 正强化(积极强化、阳性强化、给予奖励) • 积极强化在行为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 负强化(消极强化、阴性强化、撤销惩罚)
–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 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 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 概率便增加。 –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 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地作出某 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 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将 会增加。 – 比较两者的相同与不同
学习的联结理论
• 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 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 强化在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 在S-R联结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克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能打开门 的脚踏板。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 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 试验开始了。 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 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 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 接着第二 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多次 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 实验表明,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 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 • 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 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
三大学习理论
![三大学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7fc72806529647d26285204.png)
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 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维果茨基
在刺激—反应理论模式的 行为主义学派盛行的时期,他 大胆的指出,当时的各种心理 学理论都解释不了人的高级心 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是一种 “社会建构”。他强调认知过 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 背景的不同,重视“活动”是 “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 机能发展中的地位。应此被人 称为“社会建构主义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发展到了又一阶段它继承了过去认知心理学的若干思想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社会心理学思想除此以外还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时间:20世纪20年代——60年代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主要人物:华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
(一)华生
行为主义者确实 主张对学习者作 出评估以确定教 强调环境条件在促进学习中的作用。教学 学应该在哪一个 讲解、示范、举例及反例匹配等都是指导 地方开始,同时 学习者学习的好办法。同样,还强调了矫 也强调要确定哪 正反馈性练习的作用。认知理论聚焦于学 一种强化对具体 习者的心理活动。 的学习者来说是 最适宜的。然而, 最关键的因素还 是在如何安排特 定环境中的刺激 及其后果。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创始人:布鲁纳 主要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
布鲁纳
皮亚杰
1.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 习者的自觉能动性。
2.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 习中的重要地位用。 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 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 还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非认知因 素。
(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主义学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4d9a7d7af45b307e97197ad.png)
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及其代表实验。
2.理解并掌握经典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并能对其进行区分。
3.能将经典型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对应幼儿教学生活进行举例并说明原理。
4.掌握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及其经典实验,熟悉观看学习理论,了解三元交互决定论、强化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及其代表实验。
2.理解并掌握经典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并能对其进行区分。
3.掌握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及其经典实验。
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经典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并能对其进行区分。
2.能将经典型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对应幼儿教学生活进行举例并说明原理。
3.能够将对经典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进行比较区分,并运用于幼儿教育生活之中。
4.了解三元交互决定论、强化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教学时数:4课时作业:详见本章学生作业中有关行为主义的习题。
教学反思:作为学习理论领域最为经典的版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先后经历了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几个阶段的开展,其对学习本质的探究和研究对学校教育起到了极大的关心。
在本节的学习当中,学生普遍能够专门好的掌握有关识记的全然概念知识,但对两种条件作用的区分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要求其举例时,学生常常混淆两种作用。
知识导入:对行为主义的介绍1.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派的主体思想是对19世纪末美国的另一个土生土长的心理学派--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学派的心理理论观点的进一步开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代开展到顶峰,成为从代到50年代整整30年在美国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处于统治位置的美国心理学史甚至世界心理学史上都绝无仅有的一大学派。
行为主义的要紧观点: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纳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早期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及实验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
![早期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及实验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https://img.taocdn.com/s3/m/cf06255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f.png)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UE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环境决定论
01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刺激所决定
的,通过控制环境刺激可以预测和控制行为。
刺激-反应公式
02
该理论认为,行为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通过刺激引发一系列
的反应,从而形成行为模式。
强化原理
0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强化来巩固行为,通过惩罚来消除
发展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兴 起,研究者开始尝试用神经网络 模型模拟大脑的学习过程,联结 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发展成熟。
应用
在人工智能领域,联结主义学习 理论广泛应用于机器学习、深度 学习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
神经元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单元是神经元,神 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神 经网络。
不良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领域
01
教育领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的 应用主要表现在程序教学、行为 矫正和技能训练等方面。
心理咨询
02
03
动物训练
在心理咨询中,行为主义学习理 论的应用包括暴露疗法、厌恶疗 法和系统脱敏等。
动物训练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的应用包括条件反射训练、操作 条件反射训练等。
实验结果与结论
结果
通过观察,桑代克发现动物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尝试各种动作,直到最终触发正确的反应 获得食物为止。
结论
试误学习理论认为,动物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和纠正错误的过程,通过反复尝试,动物可以建 立起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从而完成学习。这一理论为后来的学习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学习的联结理论
![第五章学习的联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dfa7fc08bd63186bcebbc40.png)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18
第四节 格思里的接近性条件作用说
一、格思里其人
Edwin Ray Guthrie 1886.01.09- 1959.04.23,美国心 理学家,新行为主义 代表之一。出生于美 国内布拉斯加州的林 肯市,因心脏病逝于 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 。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19
7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在图 5—2所示 的学习曲 线中,纵 坐标表示 猫每次跑 出迷笼所 需的时间 ,横坐标 表示尝试 的次数。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8
四、主要评价
贡献:联结—试误理论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史 上的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 局限: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只能解释简 单的机械学习,能揭示学习的意识性和能 动性,未能区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 质区别
(2)禁食时间 越长(内驱力 越强),消退 速度也就越 慢。
行为强度取 决于动物在 测验期间的 动机状态和 以往的学习 量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32
四、内驱力刺激降低
学生米勒 (N.E.Miller)和 多拉德 (J.Dollard)的影 响
谢菲尔德 (shffield)和洛比 (Roby)等人的实 验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24
三、格思里对消退与遗忘的解释
消退:由于对原来的刺激形成了一
种 新的抑制性反应。用他的话来说:“ 忘却以往学习的内容,可能仅仅是因为 后来又学习了其他的内容。”
遗忘:由于形成了抑制原有联结的
新联结造成的。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25
四、格思里对奖励与惩罚的解释 奖励:是急剧地改变了有机体 在反应发生之后的整个刺激模式, 从而保护了行为,使之不至于对 相同的刺激形成新的联结。 惩罚的重点不在于它引起的 痛苦,而在于它使个体作出的行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