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2)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学生需要理解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对东汉政权的影响。
(3)东汉末年的社会矛盾:学生需要了解东汉末年豪强势力的崛起,以及其对社会矛盾的加剧影响。
(4)东汉的衰亡:学生需要掌握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局面,以及曹丕篡汉建魏,东汉的终结。
2. 教学难点:
(1)光武帝刘秀的重农抑商政策:学生对于光武帝的重农抑商政策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史料进行解释和引导。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东汉的兴亡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东汉的兴亡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东汉的兴亡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地图、图片等,直观地展示东汉的兴衰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在线教学平台: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在线教学,提供丰富的史料、图表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3)历史情景剧:制作关于东汉时期的历史情景剧,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东汉的兴亡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东汉的兴亡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东汉建立与光武帝的改革内容握情况,为东汉的兴亡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东汉的兴亡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Lesson 13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2、篇章2: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章3: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教学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部编版【整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部编版【整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了解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搜集和分析史料、讲述、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3.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本课的学习中,认识到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全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却是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 光武中兴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代汉建新后,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反抗,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起义,当时身为西汉宗室后裔的刘秀乘势而起,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帝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的统治。

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祸,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

假如你是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社会状况?你又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材料一(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后汉书·光武帝纪》材料二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包括光武帝的崛起、和帝的振兴、灵帝的荒淫无道以及黄巾起义等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矛盾,从而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东汉时期的历史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东汉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等方面有所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掌握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述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展示东汉的兴衰过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

教材内容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人物事迹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建立、统治、起义、乱世、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难点: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黄巾起义的原因和意义、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过程、人物事迹等。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深入了解历史真相。

3.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4.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发展趋势。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3.史料:与东汉时期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4.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东汉时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史料,了解东汉时期的建立、统治、起义、乱世、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重点介绍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内容。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4.分析党锢之祸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答案: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政治斗争,起因于宦官与士人的权力争夺。经过多次政治清洗,士人阶层受到严重打击,导致政治腐败和宦官专权。党锢之祸影响了东汉晚期的政治稳定,加速了政权的衰败。
5.请阐述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答案:黄巾起义爆发于东汉末年,背景是贫富差距扩大、官僚腐败、自然灾害频发。起义由张角领导,以“黄天当立,岁在甲子”为口号,迅速蔓延全国。尽管最终起义被镇压,但它严重削弱了东汉中央集权,为三国时期的群雄割据埋下了伏笔。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讲授法引导学生掌握东汉时期的基础知识;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东汉政治经济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案例研究法深入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东汉时期的政治人物,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小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如探讨黄巾起义的背景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新人教版。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东汉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蔡伦改进造纸术;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与东汉的衰亡。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掌握东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理解东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政治经济特点、重要历史事件等。
强调东汉历史在中华文明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历史知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教材主要围绕着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进行叙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的历史沿革,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同时,教材还涉及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为学生全面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这段历史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可能还比较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地图、史料等。

2.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材、教案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东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13《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13《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2.把握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4.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学习,认识朝代的兴衰和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通过联系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异同,学会运用联系比较法来学习历史,培养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三、教学策略1.通过识读历史年表、展示图片《东汉宅院画像砖》、回顾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光武中兴”并理解其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作用。

2.运用联系比较法,以表格方式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整体认知盛世局面的产生。

3.教学中设计计算“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的活动,出示《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和材料“跋扈将军”,让学生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及带来的严重后果。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准备:收集与东汉有关的历史资料、预习教材及背景知识、观看历史视频。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片段,渲染历史恢宏的气势。

教师:这是时下一部非常热门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它以汉朝为背景,讲述了西汉覆亡之期,刘秀等人历尽艰辛完成东汉举世伟业的传奇故事。

今天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聚焦“东汉的兴亡”,一起回顾那段飘摇的历史。

【讲授新课】明确学习线索第一板块:一块宅院画像砖──光武中兴第二板块:一张皇帝年龄表──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版块:一句震动京师语──黄巾起义出示图片:《东汉宅院画像砖》及对《画像砖》中内容的清晰再现。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3通过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东汉的建立
讲解关于王莽篡汉的历史事实
(一)王莽篡汉
教师讲解:“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
(二)东汉建立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两汉朝代更替的时间轴
一、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创设情境:光武帝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统治。

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火,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

假如你是
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社会状况?你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
【问题探究一】光武帝以“柔道”治理天下,具体是从哪方面着手呢?
【问题探究二】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史料阅读】
教师补充:光武帝还致力于缓和民族矛盾,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大力倡导儒学,表彰有气节的人。

问题: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专权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三。

、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阅读教材关于黄巾起义的相关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1.黄巾起义前民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2.黄巾起义为什么会得到天下的响应?
3、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第13课东汉的兴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认识东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化名人和发明家;3.探究东汉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政治危机的原因;4.分析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东汉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2.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探究东汉政治危机的原因;2.分析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1.谈论“黄巾起义”对东汉的影响;2.介绍东汉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3.引出东汉政治制度变革的背景。

2. 了解东汉政治制度的变革(30分钟)1.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2.探析东汉政治制度变革的内容;3.帮助学生理解东汉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探究东汉政治危机的原因(30分钟)1.分组讨论东汉政治危机的原因;2.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进行总结。

4. 分析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0分钟)1.给学生提供思路,讨论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危机”是怎么造成的;3.帮助学生认识“政治危机”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5. 总结(1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2.强调东汉政治变革和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拓展练习1.东汉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2.东汉时期的皇帝是谁?在位时间是多少?3.你认为东汉政治危机对当时的人们和历史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发学生对东汉政治制度变革和政治危机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今天,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2.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确实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一、导入新课利用黄巾军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 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 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 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光武中兴2.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新朝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刘秀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东汉_。

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光武中兴_”。

3.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4.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__与__宦官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5. 3.黄巾起义6.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张角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土崩瓦解_的境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

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内容包括:光武帝恢复汉室、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东汉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同时,结合历史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认识东汉与西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亡过程,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东汉的兴亡过程,分析历史事件。

2.比较法:比较东汉与西汉的异同。

3.讨论法: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西汉的兴亡过程,引出本课的主题《东汉的兴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呈现东汉的兴亡过程,包括光武帝恢复汉室、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等历史事件。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学生举手回答事件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学习东汉历史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
3.学习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
4.通过学习本单元,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理解东汉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3.分析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向学生展示东汉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东汉时期的文化氛围;
2.向学生介绍本单元教学目标。

二、讲授(40分钟)
1.分析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介绍东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
3.分析东汉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

三、讨论(15分钟)
1.学生们围绕东汉时期的历史,展开自由讨论;
2.引导学生们阐述个人观点、分析问题。

四、总结(10分钟)
1.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2.为下次课程的学习做好预习准备。

五、作业(5分钟)
1.留下相关的课文学习任务;
2.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教具准备:
1.教材;
2.黑板、彩笔;
3.图片。

注意事项:
1.听取学生意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习目标】1.知道西汉灭亡、新朝建立、东汉建立的历史脉络,培养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分析光武帝的措施和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3.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这些历史事件原因和影响,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本该是皇亲国戚,奈何当时“推恩令”的实施,一层层分封下来,到刘秀的父亲只是个贫困县的小县令。

刘秀长大后到长安游学,长安的一切都令刘秀着迷、惊异。

刘秀第一次见到列队整齐有序,执剑庄严肃穆出行的执金吾时,不由得发出了“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只得阴丽华”的感慨。

后来刘秀逆袭成功,建立东汉,成为一国之君。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东汉的兴衰。

二、自主学习1.新朝建立的时间、标志分别是什么?东汉建立的背景、时间、都城、人物分别是什么?2.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这种局面导致怎样的后果?4.黄巾起义的原因、时间、人物、特点、结果、影响分别是什么?三、探究新知(一)光武中兴1.新朝建立时间:标志:2.东汉建立背景:时间:都城:人物:出示这些基本知识题目,由学生在教材上找到答案,并回答。

时间公元9年。

标志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教师引导:外戚是什么人?学生回答:皇帝的母族、妻族。

学生回答:东汉建立的背景王莽施政激起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推翻。

时间公元25年。

都城洛阳。

人物刘秀(光武帝)。

教师出示问题:为什么将刘秀建的汉称为“东汉”呢?此前还有类似命名的例子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刘邦建立汉朝以长安为都,刘秀是刘邦的后代,建立汉朝以洛阳为都,为区分两者,分别称为西汉和东汉。

有类似命名的例子,例如西周和东周。

3.材料研读阅读材料,指出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一:刘秀连续下达释放奴婢的命令,使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使战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而人口又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对东汉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历史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但对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可能还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等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对东汉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2.阅读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获取东汉历史的相关信息。

3.讨论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对东汉历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既承接了前文的汉朝历史,又为后文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做铺垫。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汉朝历史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历史时间的把握、历史事件的联系等方面的理解还相对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深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东汉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联系,以及对东汉时期历史变迁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东汉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材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亡》是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的第13课,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衰亡的历史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黄巾起义、董卓之乱、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脉络,认识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和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之前的历史知识,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有一定基础。

但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细节和人物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亡过程,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2.教学难点: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学生对于史料的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的展示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2.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史料,制作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课《东汉的兴亡》。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课标内容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了解道教产生的背景。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对比秦末和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认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2.时空观念:识读《东汉形势图》,从历史地图中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

通过研读史料、历史年表,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

3.史料实证:通过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内容、影响等史实,理解东汉走向衰亡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走向衰亡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从学习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字经》: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

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王莽篡权。

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二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王莽是如何夺取政权的?光武帝是如何建立东汉的?东汉王朝如何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教师提问: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西汉逐渐走向了灭亡。

你知道西汉是怎样灭亡的吗?学生回答: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教师讲解: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那么,王莽的统治有没有维持长久呢?学生回答:没有。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最终被推翻。

教师讲解:农民起义过程中,西汉宗室刘秀崛起,他在公元25年称帝,后定都洛阳,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东汉的兴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东汉的兴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东汉的兴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东汉的兴亡》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内容紧接《西汉的兴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汉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待加强,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渗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掌握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时期的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东汉时期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讨论式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4.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东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组讨论。

如:东汉时期的政治斗争对国家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通过讨论,锻炼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

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

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
教师: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的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

那么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又是如何建立的?请看本课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

史称东汉。

教师: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一下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吾理天下,亦欲柔道行之。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材料二:刘秀决定采取安抚政策,以柔道治天下。

具体措施为:一是简政以安民,即包括废除王莽的苛政,平反冤狱,释放犯人,也包括裁并机构,整顿吏治,节省开支。

二是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

三是减轻田租,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管理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教师:对少数民族实行了怎样的政策?
学生: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回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什么是光武中兴呢?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了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的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

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教师:比较一下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异同,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展示有关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小组合作交流)
相同点:都是盛世局面;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有分裂割据的隐患;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启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了盛世局面,但是东汉这个王朝到了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呢?
学生讲述奖赏闭门人、寻访严子陵等故事。

教师过渡语:同学们讲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

刘秀统治时期出现了盛世局面,但是东汉这个王朝到了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呢?
二、外戚宦官专权
教师: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学生: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饰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教师:外戚宦官为什么能专权?请看下表:
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其寿命
1.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什么?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2.说一说,他们的即位年龄和寿命对朝政有什么影响?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结合课本分析后总结回答:东汉皇帝的年龄平均为9.5岁;他们的平均寿命是24岁。

他们即位年龄和寿命对朝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是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中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利膨胀。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教师: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使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政治状况?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

曲如
钩,反封侯。

(这首汉末童谣大意是说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暴尸荒野;而不正直的奸人,泉眼服饰,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材料二: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

他一家人全部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做是自己的奴婢,各地上朝廷贡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

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

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质帝。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教师:上面的这种状况,导致民间有什么样的情绪呢?
多媒体展示材料: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这首民谣反映了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翻译,回答。

教师(提示):这首民谣的含义是我们百姓的头发像韭菜,被剪后还能复生。

(古代剪发也是一种刑罚)我们百姓的头如鸡,被砍了以后还能打鸣。

官吏是不必要敬畏的,百姓从来都不可被轻视。

学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教师:(过渡语)这种反抗的情绪最终导致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
学生:导致了人民起义。

教师:东汉安帝至灵帝统治时期,有史可据的农民起义多达41次,期中安帝统治的19年中,一共发生率4次农民起义。

顺帝统治的19年中,发生了13次;冲、质帝在位总共不足2年,却发生了4次,桓帝统治21年,发生了14次,而灵帝统治时,168到180年,发生了农民起义4次。

184 的对东汉政权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是发生在灵帝刘宏统治
时期的而一次起义,这次起义叫什么?
学生:黄巾起义。

三、黄巾起义
教师:黄巾起义的背景是怎样的?
学生根据教师上面的讲解进行总结。

教师: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谁?发生在哪一年?提出了什么口号?最后的结果如何?这次起义有何影响?
学生看课本,总结回答。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东汉末年的连年灾荒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领导人:张角。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结果:失败。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瓦解了东汉的政权。

教师:谁能来讲解一下黄巾起义的故事?
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史实,进行讲解。

三、课堂小结
西汉后期,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政权被起义军推翻。

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建立东汉。

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光武帝末年,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以后几代皇帝即位时年龄都很小,造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政治黑暗,终于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走向衰败。

四、作业布置:
完成历史填充图册第13课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