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知识梳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总结
屈原列传知识点总结一、屈原的生平1.屈原的家世和成长经历屈原出生于楚国(今湖北省)贵族家庭。
他的祖父曾担任过楚国的相,父亲屈匄则是楚国的上卿。
屈原从小聪慧,喜欢读书,极具才华。
他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了诗、书、礼、乐、数等知识。
2.屈原与楚国政治屈原青年时期,曾担任楚国官职,参与了楚怀王的政治活动。
他在宫廷中颇受信任,为政治改革出谋划策,劝谏国君,提出一些政治主张,但却遭到了楚怀王内臣的排挤和嫉妒。
3.屈原的流放与创作公元前314年,屈原因遭到楚怀王的冤屈而被流放到沅江,这一事件成为了屈原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离骚》。
4.屈原的离奇死亡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得知楚国覆灭的消息后,心灰意冷,在汨罗江投河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屈原的作品1.《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它描绘了屈原在流放途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表现了屈原的豪放诗风和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被誉为中国古代爱国诗歌的集大成之作。
2.《天问》《天问》是屈原的另一部重要诗作,其中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世界的探索。
它以充满哲理的意境,表现了屈原对人生、时间、历史的深刻思考,堪称中国古代哲学诗歌的杰作。
3.《九歌》《九歌》是屈原的另一部重要诗篇,它是屈原在楚国宫廷时期创作的,以其豪情逸兴和雄浑壮美而闻名。
作品以叙事诗的形式,表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4.其他作品除了上述三部主要作品外,屈原还创作了《九章》、《渔父》等多部诗作,其中有不少是篇幅较短的小诗,但也充满了屈原独特的诗意和风采。
三、屈原的思想1.爱国思想爱国是屈原一生中最重要的思想主题之一。
他在流放期间创作的《离骚》中,表现出了对祖国的忠诚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宣扬了保卫国家、拯救民族的理想。
2.政治理想屈原的政治思想主张也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和文章著述之中。
他主张君主应当爱民如子,关心民生,以民为重。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1.屈原的背景: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是楚国的大臣。
在他时代,楚国正面临着来自秦国的威胁,他在这个危机时刻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2.屈原的才华:屈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给楚怀王建议抵抗秦国,劝说楚王与周边国家合作,以建立反秦联盟。
他还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如《离骚》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3.屈原的触怒:然而,由于内外交困的局势,楚怀王在屈原的建议中没有采纳,反而与秦国和谈,这使得屈原非常愤怒和沮丧。
他被楚国的敌对势力诬告,被国王放逐。
4.屈原的离任:在被放逐后,屈原失去了所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他离开了楚国,流亡到了长江流域地区。
5.屈原的投江:在流亡期间,屈原对楚国的命运感到极度痛心和不安,他决定以死去祭告楚怀王,希望能唤醒楚国人民的觉醒。
他在汨罗江投江自尽,以此表达自己的决心和忠诚。
6.白蛇救屈原:传说中,屈原自尽后,一条大白蛇从江中浮出,吞食了他的尸体,以此来保护他的尊严和纪念。
这个传说象征着楚国人民对于屈原的敬仰和怀念。
7.屈原的影响:屈原的投江事件震惊了楚国,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他的忠诚、爱国主义精神和创作的文学作品,成为楚国后来的政治家、士人和文人的楷模。
他的作品也被后人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文学成就: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湘夫人》等。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9.自由思想:屈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他的自由思想。
他以诗歌表达自己对政治现实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评,并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10.屈原的遗产: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和爱国主义的先驱。
他的精神传承至今,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屈原列传》的知识点整理,该篇文献记录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以及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完整word版)屈原列传知识梳理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一、注音谗谄(chǎn)靡(mǐ)不毕见濯淖(nào)滋垢(gòu)渣滓(zǐ)皭(jiào)然汶汶(mén)稚(zhì)子枯槁(gǎo)餔(bū)其糟而啜其醨(lí)温蠖(huò) 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汨(mì)罗上称帝喾(kù)楚将屈匄(gài)二、通假字:1、犹离.忧也通“罹”遭遇2、人穷则反.本通“返"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旨趣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5、靡不毕见.通“现”显现6、屈平既绌.通“黜”罢黜7、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染黑9、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三、重点实词解释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熟练、熟悉2、王甚任.之信任3、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位次4、争宠而心害.其能忌妒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6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改变,更改8、平伐.其功自夸、炫耀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明10、“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11、人穷.则反本处境困难1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困,未尝不呼父母也内心悲痛14、《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13、疾痛惨怛..15、靡.不毕见.无见,同“现”16、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深而见义远事物近18、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称许17、举类迩..19、不获世之滋.垢 污浊 20、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洁净 泥,同“涅” 染黑 21、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假装 呈献 质,同“贽"见面礼 2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凭借 当权者 2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表达 2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无论 2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 2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资质,职分 27、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说坏话 28、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吃 酒糟 喝 淡酒 2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洁净的样子 玷污 3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效法 四、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屈原列传》(解析版)
《屈原列传》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课文详解屈原列传〔两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列传,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楚国的作为。
该篇列传以叙述屈原的生平为主线,穿插叙述了屈原的政治主张和辞章才能,揭示了楚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以及屈原忠诚正直、倡导爱国精神的形象。
以下是对《屈原列传》的文言知识点的梳理。
一、屈原生平与楚国政治1.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和爱国志士,他呼吁君主要为民众着想,重视民生。
2.屈原的政治主张:屈原主张重视农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亿兆千万百家,肆行赋敛以为不厌”的政治理念;他也主张加强军事力量,以保卫国家的安全。
3.楚国政治黑暗:《屈原列传》透过屈原的生平揭示了楚国政治的黑暗与腐败,包括官员贪污受贿、压迫百姓等问题。
二、屈原的爱国精神1.忠诚正直:屈原始终忠诚于国家,直言进谏,不惧权贵,一心为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幸福而奋斗。
2.爱国主义:屈原以身作则,提倡“民资百倍,不待戮辱之殃”;他以国家利益和民众福祉为重,呼吁君主为民众着想。
3.抱负壮志:屈原忧国忧民,有志于实现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
他言辞慷慨激昂,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壮志。
三、屈原的文学才能1.辞章才能:屈原擅长辞章之艺,有着很高的文学才华,他的辞章语言优美,表达深沉,具有感染力。
2.形象描写:屈原通过对楚国的描写和自己的表白,展现了对国家和民众的深情厚意。
他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表达了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忧虑。
3.文化传承:屈原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辞章成为了楚辞的主要代表,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四、屈原的悲剧命运1.政治迫害:屈原因为他的政治主张遭到了当时楚国的贵族和权臣的排斥和压迫,被赶出宫廷并被流放。
2.自杀身亡:在流放期间,屈原深感国家的衰败和民众的苦难,失望绝望之余,选择投江以自杀,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爱和忧虑。
3.纪念活动:为了纪念屈原,后世人们形成了端午节等传统习俗,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对爱国精神的传承。
屈原列传全篇知识点总结
屈原列传全篇知识点总结一、成长经历1. 屈原的家庭背景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他的祖上是楚国的大臣。
由于家族世代为政,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2. 屈原的求学经历屈原年幼时就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华,他非常喜爱读书,对经史典籍的研究颇有心得。
他曾师事老师屈参学习经史,深得老师的赏识。
3. 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屈原在楚怀王的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成为了楚国的一名重要官员。
4. 屈原的政治生涯屈原历任楚国大夫、左徒、太子四端,是楚国政治上的重要人物。
他在政治生涯中,以忠诚勇敢著称,颇受楚怀王器重。
5. 屈原的流放经历由于楚怀王变心废黜,屈原遭到流放,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流亡生活。
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观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思想观点1. 忠君爱国屈原是中国古代忠君爱国的典范代表,他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尽管在政治上曾遭遇流放,但他始终忠贞不渝地爱国家,为国家的利益无私奉献。
2. 文学观念屈原在文学创作上尊重传统,但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主张以人民生活为创作的题材,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表现力。
3. 社会政治观点屈原对政治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主张国家应该以民为本,政治应该服务于人民,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发展为宗旨。
4. 道德伦理观念屈原提倡高尚的道德伦理观念,主张做人要有良知、正直、忠诚、慷慨等品质,以及对待朋友要真诚、信任和忠诚。
5. 自然观念屈原对自然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系统,宇宙间的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三、代表作品1. 《离骚》《离骚》是屈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是一部内容丰富、形式优美、立意高远的诗篇。
全篇以写屈原流放的境遇为主线,以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为诗意载体,抒发了他对国家的忠贞与挚爱之情。
《离骚》不仅被誉为楚国之神韵,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2. 《天问》《天问》是屈原的另一部著名作品,它是一部表现屈原对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无限关怀和深切忧虑的诗篇。
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归纳
2024高三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归纳《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小说,主要记载了屈原的一生。
以下是《屈原列传》的主要知识点归纳:一、屈原的生平2.仕途经历:屈原曾担任楚国官员,但因政治斗争失势,被贬谪至湘江流域。
3.文学成就: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作家,他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备受赞赏。
二、屈原与楚国政治1.政治背景:楚国是屈原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国家,政治斗争十分激烈。
2.楚怀王与信陵君:楚怀王是当时的楚国君主,信陵君则是楚怀王的弟弟。
3.李斯的进言:李斯是楚怀王的大臣,他通过进谏让楚怀王对屈原产生了猜疑。
三、楚国内外形势1.内政困境:楚国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政治腐败和腐朽的领导层,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2.对外战争:楚国与秦国、齐国等周边国家之间频繁发生战争。
四、屈原的爱国思想1.爱国情怀:屈原对楚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充满热爱,他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2.抱负与愿景:屈原希望能够为楚国带来和进步,使其成为一个强大而富裕的国家。
3.草木离合:屈原通过描写草木凋零和离合的景象,寓意着楚国政治和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五、屈原与楚国人民1.敬佩与喜爱: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才华使他受到楚国人民的敬佩和喜爱。
2.群众基础:屈原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并且通过诗歌等方式与民众交流,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不合时宜:由于时代的不合适,屈原的理念和观点未能得到应有的推崇和认可。
六、屈原的悲剧命运1.流亡之路:屈原因政治斗争失势,被贬至湘江流域,流亡生涯艰难。
2.绝望自杀:屈原在负笈之时,因对楚怀王失望和世态炎凉感到绝望,选择了投江自尽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七、屈原对后世的影响1.文学成就:屈原的辞章作品,特别是《离骚》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人有着重要影响。
2.爱国精神:屈原的爱国情怀、忠诚和为人民着想的精神,对后世爱国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3.文化传承:屈原对楚国文化的代表性作品以及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为后世的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资料。
屈原列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屈原列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作者: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史记力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 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二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离骚》:《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全诗三百七十多句,两千四百多字。
诗题“离骚”二字,司马迁解释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列传 知识梳理
【语言知识整理】1 . 通假字人穷则反本反--返犹离忧也离--罹靡不毕见见--现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旨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浊屈平既绌绌--黜内--纳从--纵厚币委质事楚质--贽反--返被--披常--长泥——涅志——记2 .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zhǔ,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动词,掌管。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名词,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也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
吾属,我们。
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动词,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进攻。
口诛笔伐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动词,战胜,打败。
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业。
疏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容词,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陈述,旧读shù。
论积贮疏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shù。
十三经注疏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shù。
离“离骚”者,犹离忧也后“离”为动词,通“罹”,遭受。
又如《叔向贺贫》:“而离桓之罪。
”约从离衡动词,离散,分离。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动词,背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动词,分离,离别。
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名词,根本。
本末倒置名词,本义: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趋末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
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本来的。
本在冀州之南副词,本来。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名词,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名词,稿本、底本。
用芽者自从本说代词,这、此。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量词,册。
臣本布衣副词,本来 ( 是 ) ,原来 ( 是 ) 。
一说,动词,出身于。
抑本其成败之迹动词,推究,考察。
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心意。
《屈原列传》知识回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无专门词语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介词" 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于" 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介词"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介词"见"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见……于"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于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介词"为"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若属皆且为所虏 所 其后楚日益削,数十年, 6,"为……所"其后楚日益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 为所"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7,"为所"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介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8,介词"被" 信而见疑夫 披发行吟, 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 醉而我独醒"后便投身汩罗. 醉而我独醒"后便投身汩罗.那"鸾鸟 凤凰,日以运兮"的无奈, 燕雀乌鹊, 凤凰,日以运兮"的无奈,"燕雀乌鹊, 巢堂坛兮"的愤懑, 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他只有选择以死 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 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
1,"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 离骚" 2,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通"旨" 濯,通"浊"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见,通"现" 5,靡不毕见 绌,通"黜" 6,屈平既绌 亡走赵, 7,亡走赵,赵不内 内,通"纳" 质,通"贽" 8,厚币委质事楚
屈 原列传知识点
屈原列传知识点《屈原列传知识点》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悲壮,其事迹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屈原列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屈原的身世与早期经历屈原出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博闻强识,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早年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一职,参与楚国的内政外交,积极推行改革,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试图使楚国强大起来。
二、屈原的政治主张与改革措施屈原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拔贤能:他认为国家的兴盛关键在于有贤能的人才治理,主张打破贵族世袭制度,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官职。
2、修明法度:强调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规范官员和民众的行为,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3、联齐抗秦:在战国纷争的局势下,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
为了实现这些主张,屈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这些改革触动了楚国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诋毁。
三、屈原遭受谗言与流放由于贵族的嫉妒和中伤,楚怀王逐渐疏远了屈原。
奸臣上官大夫向楚怀王进谗言,诬陷屈原居功自傲,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流放。
屈原被流放后,仍然心系楚国,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
他在流放期间,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离骚》《九歌》《天问》等,表达了他对楚国的热爱和对奸佞小人的愤恨,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
四、楚国的衰落与屈原的悲愤在屈原被流放期间,楚国的政治日益腐败,外交策略失误,最终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屡次失利,国土沦丧。
楚怀王客死秦国,楚襄王继位后,仍然没有改变楚国的困境,反而继续听信谗言,对屈原的处境不闻不问。
屈原眼看着楚国走向衰败,心中充满了悲愤和绝望。
他在《离骚》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充分体现了他对楚国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五、屈原的投江自尽最终,当楚国的郢都被秦国攻破时,屈原悲愤交加,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对黑暗现实的绝望,投身于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1.词义的推测:
在《屈原列传》中,有许多古代词语的出现,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测
其准确的词义。
例如,“建德不偷,言益而居官数邑”,这里的“邑”可
解为“城市”。
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我们可以推测出“邑”的具体含义。
2.典故的解读:
在《屈原列传》中,出现了一些典故,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例如,“楚灭陈而头虏获屈原”中的“头虏”就是指楚怀王的义卒。
了解
这些典故的背景和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屈原列传》中屈原的生平遭遇。
3.古代行政制度:
在《屈原列传》中,提到了一些古代的行政制度和职位名称,需要了
解其具体含义。
例如,“召公窃位而据之”的“召公”就是指楚国的国君。
通过了解这些古代行政制度和职位名称的含义,可以更好地把握《屈原列传》中不同人物及其职责的关系。
4.古代礼仪习俗:
《屈原列传》涉及到了一些古代的礼仪习俗,需要了解其规范和具体
操作方法。
例如,“乃立蓍龟于房中”,这里的“蓍龟”是古代占卜的工具,是一种用来卜筮的祭器。
了解这些古代礼仪习俗可以更好地理解文中
所描述的情节和行为。
5.文学修辞手法:
总的来说,阅读《屈原列传》可以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对词义、典故、行政制度、礼仪习俗和文学修辞手法的学习,可
以更好地解读和分析古代文言文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屈原列传节选知识点总结
屈原列传节选知识点总结一、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诗人和文学家,相传他是楚国大夫宓妃的后裔。
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卒年不详,据《史记》记载,他曾在楚国担任过重要的官职,是当时楚国政治的重要人物。
然而,由于受到楚怀王贵族宠臣所迫,屈原被贬谪至汨罗江,最终在江汉之间投河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屈原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离骚》、《天问》、《九歌》最为著名。
《离骚》是屈原创作于被贬时所作,诗句优美,感情深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杰出作品之一。
屈原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屈原思想的特点屈原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如具有较鲜明个性特色。
屈原的思想观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人性善恶观、政治理想、文学创作等方面。
在爱国主义方面,屈原强调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他倡导“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强调了个人应该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
在人性善恶观方面,屈原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环境、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会使人的善良品性变坏。
在政治理想方面,屈原认为政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主张政治权力应受制约,反对一切独裁专制的统治。
在文学创作方面,屈原主张以“辞章”为基础,以“情思”为灵魂,以“文辞”为体裁,以“言辞”为外表,以“敷文辞”为内饰,创作具有个性的文学作品。
四、屈原列传的价值屈原列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巨著中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历史文献。
屈原列传通过对屈原一生的详细记载,使我们了解了屈原的人生、事功和精神世界,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和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屈原列传中的知识点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历史,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以古乐府体裁写成。
本文通过对楚国大夫屈原的生平事迹进行叙述,展示了他对国家忠诚、为民请命以及自杀身亡的悲壮故事。
以下是《屈原列传》的一些文言文知识点整理:1.句式和修辞手法:-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对偶句,例如:“父母之年矣,超越内外矣,四亲兄弟矣,国人矣,则何害之有?”-文中运用了排比句,如“虽欲往,其谁从?言将行,其谁信?”-使用了拟人修辞,如“江、汉、淮、浙,山、林、隰、泽,莫不为之动摇”的形容,使文章更加生动。
-运用了倒装句的修辞手法,如“藏之名山,过此太室,是生吾宗,长我维名也”。
-文中采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强调力,如“踌躇满志,娱以乐,谗谄以进,忠告以退”。
2.修辞手法:-文中使用了比喻手法,如“官于文学,为长史、司马,上曰虞舜”的比喻,指代给官之责任。
-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江、汉、淮、浙,山、林、隰、泽,莫不为之动摇”的夸张形容,突出了楚国大夫对屈原的尊敬。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如“屈原独善其身,而不能用世,反以大篇悲歌自述于斯”。
-文中可以看到抑扬格的运用,如“欲与天下之士士之言也,耳目之祸也,而反其政,振穷厉之兵,雄文明之地,则虞舜之孰能远之。
”3.文言词汇和句式:-文中使用了一些古代词汇,如“应养”(对屈原的恶言中伸张正义)、“诛灭”(指屈原被流放)、“踌躇”(形容屈原内心迟疑)等。
-文中也使用了一些古代诗词中的句式,如“江、汉、淮、浙”、“山、林、隰、泽”、“使其侧者则亡”等。
4.文化背景:-《屈原列传》是基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文中提到的地名和人物都属于中国古代历史背景。
-文中涉及到了古代政治制度,如封建等,借以反映屈原对于政治的忠诚和为民请命的精神。
屈原列传知识点归纳总结
屈原列传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屈原的生平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字平原,楚国人,出生在楚国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县)。
他是楚国的高级官员和著名诗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1. 早年教育和成长:屈原在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儒家和道家学说,具有卓越的才华和文学素养。
他的父亲屈原老,是一位有德行的官吏,对屈原的成长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2. 仕途经历:屈原曾任楚怀王和楚共王的大臣,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如左徒等。
他领导过一支抗秦的军队,但后来因为受到宫内政治斗争的牵连,被逼得辞官归隐。
3. 流放生活:屈原在流放期间,游历各地,继续写作和思考国家兴衰之道。
他在此期间写下了大量的诗篇,主要表现了对楚国未来的忧虑和对政治腐败的批评。
4. 自杀事件:根据历史记载,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在感到国家和自己的前途均已无望时,选择在汨罗江投汨罗江自杀,以显爱国情怀和对政治混乱的抗议。
二、屈原的文学作品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审美情趣。
1.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概括地表达了他对国家悲愤和追求理想的情感。
诗中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悲痛和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
2. 《天问》: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以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悲叹作为主题,展现了屈原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思想。
3. 《九歌》:是屈原的另一代表作品,描绘了华夏神话中的神仙传奇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些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非常精细,构思巧妙,表现出屈原的高超艺术水平和深邃的文学功力。
三、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屈原的政治理念和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爱国主义情怀:屈原在他的一生中,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虑与悲愤,他的自杀行为,激发了后人对爱国主义的热情和追求。
他对于国家兴亡,对于政治腐败的抨击,都激励着后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
屈原列传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知识点梳理《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一生及其遭受的种种不幸遭遇。
以下是《屈原列传》的知识点梳理:一、屈原的背景:1.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于贵族家庭。
2.他年少聪明,有着卓越的才学和文学天赋。
3.屈原以忠诚、正直的性格和为国家尽忠的进士梦为人所称道。
二、屈原的政治生涯:1.屈原曾于楚成王朝任楚国上卿,并辅佐成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
2.他提出了一些重要政策,如削藩、中兴法、尊王攘夷、选贤与能等,为楚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屈原还积极进行外交活动,亲自出使他国,努力争取外援。
三、屈原的身败名裂:1.楚成王在屈原的劝告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并且在楚国内外建立了强大的声威。
2.然而,屈原的措施遭受到了部分贵族势力的阻挠和反对。
3.不满屈原的贵族们构陷屈原,使得屈原失去了国王的信任,被贬为官职较低的地方官。
四、屈原的追求与离去:1.屈原对政治的失望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使他离开了政治舞台,回到故乡。
2.在故乡,屈原开始了一段弘扬文化、宴请友人、酿造美酒和作诗赋的生活。
3.屈原的离去引起了民众的悲痛和思念,他们纷纷到湘江边去祭奠屈原,并投入江中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
五、屈原的不幸结局:1.在楚国失去屈原的领导下,楚国内外政局陷入动荡和混乱。
2.让位于情妇的贵妇娥皇成为王后的舒王不得人心,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3.趁着楚军出征齐国之际,屈原在愤怒和失望中投江自杀。
六、对屈原的纪念:1.屈原的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哀悼。
2.人们从此形成了龙舟竞渡、吃粽子、挂红艾草等形式的端午节传统。
3.屈原被后人誉为“大诗人”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他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七、屈原的文学成就:1.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个人情感。
2.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激昂,反映了他对国家兴衰、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3.他的作品包括《离骚》、《九章》等,被后世称为楚辞,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列传 知识点
屈原列传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二、通假字。
1. “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受)2. 人穷则反本(“反”通“返”,返回)3. 靡不毕见(“见”通“现”,表现)4.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意旨,旨趣)5. 屈平既绌(“绌”通“黜”,被罢黜)6. 齐与楚从亲(“从”通“纵”,合纵)7.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三、古今异义。
1. 明年。
- 古义:第二年。
例如“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 颜色。
- 古义:脸色。
如“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今义:色彩。
3. 形容。
- 古义:形体容貌。
如“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4. 从容。
- 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如“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5. 反复。
- 古义:返回(楚国),扭转形势。
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 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四、一词多义。
1. 属。
- shǔ.- 屈平属草稿未定(撰写)- zhǔ.-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接,连续)-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2. 伐。
-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夸耀)- 其后秦欲伐齐(攻打)3. 疏。
- 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分条陈述)4. 离。
- “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受)- 约从离衡(使……离散,离间)5. 本。
- 父母者,人之本也(根本)- 人穷则反本(根本,这里指祖宗)- 今存其本不忍废(版本,稿本)五、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泥而不滓(染黑)-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一天天地)2. 形容词作名词。
- 邪曲之害公也(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端方正直的人)3. 使动用法。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使……听觉灵敏,这里指“明辨是非”)- 亡国破家相随属(使……灭亡,使……破败)六、特殊句式。
《屈 原列传》 知识清单
《屈原列传》知识清单《<屈原列传>知识清单》一、作者及作品《屈原列传》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二、屈原简介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三、文章结构《屈原列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大致可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介屈原的出身、才能和抱负。
第二部分,写楚怀王信任屈原,让他制定法令,屈原的改革主张遭到上官大夫的嫉妒和诽谤,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
第三部分,写屈原被楚怀王流放汉北。
第四部分,写屈原被顷襄王流放江南。
第五部分,写屈原投江自尽。
第六部分,是作者对屈原的评价和感慨。
四、屈原的政治主张屈原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他的政治理想是使楚国强大,统一中国。
五、屈原被疏远流放的原因1、上官大夫等小人的嫉妒和谗言,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诬陷屈原,使得楚怀王对屈原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2、楚怀王的昏庸无能,不能明辨是非,轻易听信谗言,放弃了屈原的正确主张。
3、楚国国内的政治腐败,旧贵族势力强大,他们反对屈原的改革,导致屈原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六、屈原的文学成就1、创作了《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的诗篇,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屈原的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象征、比喻等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3、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倾诉了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
艺术特色:1、大量运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如以香草美人象征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理想。
2、句式灵活多变,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
• 认为死与生是同样的,被放逐和被重用都不必看重。
吾
路
将
漫
上
漫
下
其
而
修
求
远
索
兮
词句练习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词 3、通假字 4、文言句式
一词多义
属 1、屈平属草稿未定 动词,zhǔ,写作
夸耀 进攻,征伐 功绩,战功 砍,砍伐
来源 根本 原来的,固有的 本来,原来
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竟为秦所灭
语气词,表反问 介词,被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变为,变作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因为
闻秦王善为秦声 我为赵将 为刎颈之交
弹奏 表判断 成为
以: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连词,来
志 4、寻向所志 标记
5、其志洁,其行廉 志趣 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理想 7、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意愿 8、项脊轩志 名词,一种记事的文体
伐: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其后秦欲伐齐 3、此五霸之伐也 4、坎坎伐檀兮
本:
1、父母者,人之本也 2、今背本而趋末 3、此之谓失其本心 4、本在冀州之南
2、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zhǔ,连接
3、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动
词 4、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属于
5、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动词,掌管
6、神情与苏、黄不属 动词,类似
7、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名词,类,这些人
8、吾属今为之虏也 名词,用在人称后面, 表复数。吾属,我们。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1.柱天:《屈原列传》开始,就有“柱天之神”一词。
柱天是指众神所共同依靠的一根柱子,其象征天地间的权威与法律。
在屈原生活的时代,荒唐之事屡见不鲜,神明受侵,屈原因此感到忧虑。
2.溲、箕:《屈原列传》中所指的溲是指早晨的小便,箕是指盛糠秕的筐子,这里用作洗涤的工具。
屈原用溲洗去尘垢,比喻对自身进行精神洗涤,净化心灵。
二、修辞手法1.描写手法:(1)对偶:通过在文中使用对偶结构,增强修辞效果,使文章具有韵律感和辞章之美。
(2)借代:如把屈原被流放的情景,巧妙地通过属相中的癸巳年来表达,增强了文笔的风趣幽默。
2.修辞手法:(1)比喻:如将公子荆的罪孽比喻为罗网,形象地揭示了公子荆自食其果的命运。
(2)迷喻:如用旱魃之灾来暗指当时朝政腐败,严酷的荒政统治,有效地表达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文化背景1.政治现实:楚国处于战国时期的腐败和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岌岌可危。
这种时代背景下,楚国文化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屈原努力振兴楚国文化,提倡道德和文化的重新建设。
2.文化思想:屈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诗人和文化思想家,他融合了南方和北方的文化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四、人物形象1.屈原:文章中塑造的屈原形象表现出了忠诚爱国、忧国忧民等典型的儒家精神,并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提出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和期望。
2.公子荆:公子荆是屈原的政敌,代表了当时楚国腐败朝政的一部分。
他的形象充分表现了权谋之士的狡猾和冷酷。
3.武则天:屈原与武则天在异时空交谈,武则天的形象展现了她之前历史上的冷酷与权力欲,也体现出她对文化复兴和人民福祉的关心。
五、主题思想1.忠诚爱国:屈原忠心为国,他为楚国忠贞不逾,毁誉参半的信心和爱国情怀,是《屈原列传》的主题之一2.英雄追求:尽管屈原最终走向悲剧,但他所秉持的英雄追求,为国家和民族的兴盛奋斗到底,充分展现了他坚定、宏伟的抱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
一、注音
谗谄(chǎn)靡(mǐ)不毕见濯淖(nào)滋垢(gòu)渣滓(zǐ)
皭(jiào)然汶汶(mén)稚(zhì)子枯槁(gǎo)
餔(bū)其糟而啜其醨(lí)温蠖(huò)娴(xián)于辞令
属(zhǔ)草稿汨(mì)罗上称帝喾(kù)楚将屈匄(gài)
二、通假字:
1、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通“返”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旨趣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5、靡不毕见.通“现”显现
6、屈平既绌.通“黜”罢黜
7、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染黑
9、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三、重点实词解释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2、王甚任.之信任
3、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位次
4、争宠而心害.其能忌妒
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 6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改变,更改 8、平伐.其功自夸、炫耀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明 10、“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11、人穷.则反本处境困难 1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困
13、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内心悲痛 14、《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15、靡.不毕见.无见,同“现”16、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深
17、举类迩
..而见义远事物近 18、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称许19、不获世之滋.垢污浊 20、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泥,同“涅”染黑
21、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
..事楚假装呈献质,同“贽”见面礼
22、又因.厚币用事者
...臣靳尚凭借当权者 2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表达2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 2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2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资质,职分 27、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说坏话
28、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吃酒糟喝淡酒
2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洁净的样子玷污
..,受物之汶汶
3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
四、古今异义
1、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
今义:下一年。
2、又因厚币用事
..者臣靳尚古义:执政,掌权。
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3、而设诡辩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骗人的话。
今义:无理狡辩。
4、颜色
..枯槁古义:脸色,面容。
今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彩。
..憔悴,形容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
..辞令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
五、词类活用
1、蝉.蜕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似的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3、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名词作动词同“涅”染黑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作动词效法
5、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六、特殊句式
A 判断句“离骚”者,犹离忧也。
B 省略句
1、遂绝 ( 于 ) 齐 ( 省略介词 )
2、又因厚币 ( 赂 ) 用事者臣勒尚 ( 省谓语 )
3、以 ( 之 ) 出号令 ( 省介词宾语 )
C 被动句
1、方正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D 倒装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介宾短语后置 )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 介宾短语后置 )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定语后置 )
5、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介宾短语后置)
6、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介宾短语后置)
7、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介宾短语后置 )
8、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 ( wéi ) ”与
下文的“自佐”相对 )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
诸侯。
译: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外交辞令。
对内就跟楚王一
起商议国事,并发布号令;对外就接待外国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译: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
恶的小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
3、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译:上天,是人类的始祖;父母,是人生存的本源。
人处境困难,就会追念本源,所以人
在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病痛悲伤时,没有不呼喊父母的。
4、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为穷矣。
译: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里间,可以
说处境非常艰难。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
故称其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译:他的文章简约,用语含蓄,志趣高洁,品行正直。
他的文章,讲的事虽小,意义却很大,列举的虽然是近事,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
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都称许美的事物;他品行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7、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译:秦惠王对此感到忧虑,于是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他思念国君想要振兴国家,并希望国君和社会能够返回到正道上,在《离骚》这篇作品中,再三表达这种意愿。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译:君王无论是愚昧还是聪明,贤良还是不贤良,没有哪一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良的人来辅佐自己。
10、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人们又有谁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接受脏物的污染呢
1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译:然而他们都只是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
八、、本文出现的成语
1、怀瑾握瑜: 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
”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2、博闻强志: 语出本文。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3、随波逐流: 语出本文。
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4、弹冠振衣: 语出本文。
整洁衣冠
5、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父》。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