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误
真武汤加减方有哪些?真武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
真武汤加减方有哪些?真武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真武汤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睡眩明鸭保安康。
(一)真武汤的组成与功效真武汤由茯苓、炮附子(先煎)、白芍、生姜各9克,白术6克组成。
水煎服。
本方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效。
是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的首选方剂。
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若白,脉沉为其辨治之要点。
凡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梅尼埃综合征等、治之有效。
(二)加减方法①若寒咳·加于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
②腹泻较重者,去白芍之寒,加干姜、益智仁,以温中止泻。
③呕者,加吴茱萸、半夏,以温胃止呕。
(三)名中医用方心悟唐·孙思邈(唐代医学家)真武汤,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劈地(摘自《千金方·卷九》)。
宋·杨士瀛(仁斋)(宋代医学家)治少阴肾证水饮与里寒合而作嗽,腹痛下利,于本方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凡年高气弱久嗽通用(摘自《直指方》)。
明。
武之望(明代医学家)真武汤治伤生冷钦食·数日后发热腹痛,头目昏沉,四肢疼痛,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涩·或呕或咳,并宜服之(摘自《济阴纲目》)。
清。
张璐(路玉)(清代医学家)不得眠者皆为阳盛.切禁温剂。
惟汗吐下后虚烦,脉浮弱者,因津液内竭,则当从权用真武汤温之(摘自《伤寒绪论》)。
焦树德(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教授)近人常用真武汤随证加减治疗肾炎水肿难消,尿中蛋白*十十”至*+14”者。
我曾用此方合越婢加术汤随证加减.治疗一中年女性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不但症状和尿中蛋白消除,而且尿素氮从“50”左右降到正常范围,病人精神、气力、体重均增,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其经验方如下:冬瓜皮40克,生石膏(先煎)、茯苓各30克,泽泻25克,猪苓20克,生姜12克,车前子15克,炒白芍(腹不痛、不急躁者,可不用)、苍术各10克,生麻黄、制附子各6~10克、水煎服(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第124页)。
真武汤配方,方歌方解,真武汤的功效与作用
真武汤配方,方歌方解,真武汤的功效与作用【原文】1.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2.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组成配方】茯苓10g 白术6g 附子10g 白芍10g 生姜10g【方歌】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方解】此温阳利水之方,临床使用以畏寒,小便不利,水肿,心下悸,头眩为目标。
肾为水脏,主气化,司开合。
水之所以行,之所以化,皆靠肾阳作用以完成。
若肾阳虚弱,气化失职,主水无权,则水饮内停,泛滥成灾,所谓阴盛则水动是也。
张景岳云:“水之与气,虽为同类,但阳旺则气化而水即为精;阳衰则气不化而精即为水。
故凡病水者,本即身中之血气,其为邪为正,总在化与不化耳。
”水气不化,可横溢上下,流注表里。
犯胃则恶心呕吐;注肠则腹痛下利;凌心则心悸;射肺则咳嗽喘息;溢蔽清窍则头重眩晕;浸渍四肢肌肤则身重水肿,肢节疼痛;下蓄膀胱则小便不利。
多伴有面色晄白或黧黑,精神萎靡,头闷嗜睡,喜温畏寒,食欲不振,溲清便溏,舌胖大淡润或青紫,苔白滑或无苔多津,脉象沉细或沉迟。
临床运用,李培生先生说:“不管是消化系统病,如萎缩性胃炎,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腹泻便秘,胃切除后的倾倒症候群等;还是循环系统病,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还是泌尿系统病,如慢性肾炎,高度浮肿,低热;还是呼吸系统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及妇人虚寒白带等,只要符合心肾阳虚,水气泛溢的病机,用之皆有良效。
”忆1968年随李映淮老师临床时,一感冒患者汗后发热持续不退,神昏谵语,不欲衣被,有似阳明之热,继据小便不利,不渴,足冷,舌苔润滑,脉沉而弱,腹诊有振水音,辨为阳虚阴盛、真寒假热,用本方一剂便热退神安。
关键在抓住阳虚、水气不化。
《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中真武汤证救误探析
15g 后下。
7剂。
三诊:大便1~2日1次,排便费力,量少质黏,肛门灼热,舌胖偏红,苔薄白黄,脉沉细滑。
处方:附片15g 先煎45分钟,干姜10g,炙甘草20g,党参10g,砂仁10g 后下。
7剂。
四诊、五诊:患者诉大便稍成行,但仍黏滞不畅。
以四逆加人参汤为基础方,附子用量从15g 逐渐增至30g。
六诊:大便转成形,质不黏,排便通畅,日1次,神疲乏力缓解。
继上方加减调理后,诸症明显改善。
按:本案患者初诊时可见乏力、周身困重、大便黏滞、排便费力、舌苔厚腻、脉象无力,似乎是气虚兼有湿热,但予以补气化湿治疗后面色通红,行走欠稳,似饮酒致醉之态,出现虚阳上越的表现。
患者其本应为阳虚,元阳败竭于下,火不归元,而且火性趋于炎上,补中益气汤中黄芪、柴胡、升麻之属,升发阳气,虚阳上越,虚火扰窍,故出现头晕、面赤之状。
阳虚证也可兼见湿象。
肾为先天之本,脏腑功能的发挥均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推动作用。
肾阳虚衰,肠腑失煦,传导不及,则排便艰涩;阳虚水湿不化,故伴见湿象;湿阻气机,可出现黄腻苔,这也是本案误为湿热的主要原因。
患者脉象沉细无力,且一直未出现阳虚证该有的形寒怕冷、四肢不温等表现,而是乏力贯穿始终,辨为阳虚秘。
在治疗初始,患者乏力、大便黏滞等情况持续不得缓解,随附子剂量增至30g,如此大剂量地使用温燥药物后,便秘、乏力的情况才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人慢性便秘的评估与处理专家共识[J]. 2017,36(4):371-381.[2]皮持衡.肾主气化的概念及其临床应用[J]. 中医药学刊, 2002,10(5):562-563.[3]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763.[4]郑钦安.医理真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8:18.[5]李宝金,宗文汇,李桃花,等.重用生白术组方防治便秘的临床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 2009, 28(11):899-903.(收稿日期:2019-01-23)编辑:万崇毅南昌 330004)或者本是真武汤证而误投它药两类,究其原因,是医者对病机8例真武汤证救误医案,从它病逆治有利于医者更深刻地掌握真武汤的适应证以及排一编”,涵盖了《伤寒论》中的112首经方,为后人研究经方的运用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黄煌:真武汤
黄煌:真武汤黄煌易简医话 2020-10-20 18:04黄煌,1954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江苏省名中医。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政协常委委员、农工民主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农工民主党南京市委主委。
古代水气病的用方,经典的温阳利水方,具有强心、兴奋下丘脑 - 垂体-肾上腺轴、改善肾功能等作用,适用于以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浮肿或震颤为特征的疾病。
【原始配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方证提要】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适用人群】1.面黄白浮肿貌:面色黄或黄黑,或苍白浮红,无光泽;表情淡漠,疲倦貌。
面部颈部肌肉下垂浮肿。
全身皮肤干燥粗糙,毛发脱落,手脚掌呈萎黄色。
2. 脉沉舌胖:脉沉细,心动过缓,舌胖大苔滑。
3.极度疲劳感:极度疲劳感,四肢沉重疼痛,体重增加。
畏寒,嗜睡,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
男性性欲减退,女性月经不调。
4.眩悸震颤泻肿积液:临床表现不一,或肢体震颤,步态不稳,甚至扶墙持桌,无法站立;或心悸、多汗;或腹痛遇冷加重;或大便不成形或腹泻;或小便少或浮肿,或有胸水、腹水等。
5.大病多见:大多患有脑心肾疾病、消化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重要脏器功能常有损害。
【适用病证】以下病证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1. 以虚脱为表现的疾病,如休克、心衰、低血压、发汗过多等。
2.以眩晕、震颤为表现的疾病,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共济失调等。
3.以浮肿、体腔积液为表现的疾病,如慢性肾病、肝硬化腹水、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4.以功能低下为特征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更年期腹泻、更年期疲劳、更年期失眠等。
5.以腹泻为表现的疾病,如更年期腹泻、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肠炎、结核性腹膜炎、慢性阑尾炎、慢性盆腔炎等。
【加减变化】1. 舌黯、心悸,加肉桂5~10g。
陈潮祖真武汤方论
陈潮祖真武汤方论真武汤出自《伤寒论》,原为少阴阳虚,水湿内停而设。
其所体现的治法是温阳化气法。
仲景以本方治疗阳虚误汗所致的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等症,范围尚较小,后世医家在临床运用中又不断扩展,陈氏发挥尤多。
因而在研究本方时,他从阳虚不能化气,阳虚不能化津,阳虚不能化血,阳虚不能化精立说,辨析病机,归纳治要,举述历代医家和他自己运用本方时的创造性发展,共40余证,且多为疑、难、顽、怪之疾,本方的宝贵临床价值才得以充分展示。
陈氏综古今之要,将本方适应证候归纳为:少阴阳虚,水液失调,痰饮水湿,阻滞三焦而导致的多种病症。
①见于本脏:其人小便不利,或不通,或阴囊潮湿,或蓄水为疝,或带下清稀,或经淡如水,或遗精滑泄,或阳痿不举,或体渐肥胖。
②滞留体表:肢体酸软,怯冷、重着、疼痛、浮肿;或阳气不足,表卫不固,而体常自汗,或过汗亡阳,或易于感冒,或风丹隐疹。
③脾肾同病,升降失调:腹满、腹痛、呕吐、泄泻、便秘。
④壅滞肝经:胁肋胀痛,头目眩晕,筋惕肉 ,肢体痿废,呃逆。
⑤水气凌心:胸痹疼痛,心悸、怔忡,精神异常。
⑥水泛高原:或喘、或咳。
⑦上干清阳,壅蔽七窍:头部昏、胀、重、痛,头发脱落,记忆减退;或鼻塞流涕,或喷嚏连声,或视物昏花,或牙龈肿痛。
⑧气化不行,湿滞经脉:声音嘶哑,或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舌体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
他以自己的丰富临床体验为根据,肯定地指出,上列42种证象都可使用本方,并无主证可言。
少阴阳虚,水液失调,是所有证象的基本病理。
舌体淡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象沉迟则是确定诸证为少阴阳虚,水液失调的辨证依据。
机体摄取水液后,由胃肠吸收,上输归肺,再经肺气宣降,使津液敷布于体表,下输于肾系。
水液在体内升降出入,运行不息,全赖肾阳将水津蒸化为气,才能循三焦到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实现并维持“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正常生理状态。
由此可知,水津能在体内升降出入,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需五脏的协同配合,一需少阳三焦为其通路。
汉方名家经验之真武汤: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汉方名家经验之真武汤: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真武汤备忘录•服用真武汤和肾气丸后,如果出现醉酒感、肢体麻木感或悸动感,可以认为这是附子所致。
严重时会发生头痛、呕吐、呼吸困难和痉挛等,甚至有可能出现中毒而死亡,必须加以注意。
附子是用于阴证的药物,对于阴证可以用很大量,但如果是阳证有日用量0.5~1.0克即发生中毒的案例。
但是阴阳证的辨别有时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经验少者可以从一日量0.3克左右用起,较为安全。
特别是对老人和幼儿宜慎重。
•古医籍记载,真武汤证可见到如淡墨涂于舌上的舌象,我未见到过,认为不必过度拘泥于舌象。
•真武汤证的脉象有时浮大,有时沉小,但其共有特点是无力。
•真武汤腹证表现为,腹壁薄,多于脐上正中线部位可触及直线状、约长5~15厘米、铅笔芯状硬物(为作者发现的虚性腹证特征性表现,后被门生寺师睦宗提议命名为正中芯一一译者注)。
该硬物在皮下可触及,但必须用手指尖轻轻按巡才能找到。
•真武汤常用于易发生腹泻、慢性腹泻等胃肠虚弱者,但对于无腹泻者亦可使用。
除胃迟缓症、胃下垂、慢性肠炎外,真武汤还用于低血压、脑出血后麻痹、慢性浮肿等疾病。
《伤寒论》84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
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组成〗茯苓三钱[9g] 芍药三钱[9g] 白术二钱[6g] 生姜三钱[9g]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发汗过多,阳虚水泛。
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歌括〗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真武汤真武汤加减治多病
真武汤真武汤加减治多病妙用真武汤真武汤加减治多病妙用真武汤摘要:真武汤加减治多病原创 2017-04-15 志超汉中附子?真武汤加减治多病《奇症良方》〖真武汤组成〗茯苓三两[9g 真武汤加减治多病《奇症良方》〖真武汤组成〗茯苓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生姜三两[9g]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姜术苓三药培土制水,附子温壮肾阳,“釜底加薪”使散者散,利者利,健者健,已停湿邪得以排出。
诸药配伍,温脾肾,利水湿,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临床应用中无论是外感和杂病,急性病和慢性病,如慢性肾炎、心源性水肿、美尼尔综合征、眩晕等,凡属肾阳虚衰,水气泛溢的病证,用真武汤加减,必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1、用真武汤加丹参、红花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效果明显。
2、用真武汤治头痛;附子12克茯苓18克白术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服药6剂后,头痛明显减轻,改服苓桂术甘汤4剂而愈。
-3、用真武汤治肋痛;一剂而愈。
4、用真武汤治心动过缓:红参10克制附子10克生黄芪2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瞩文火久煎1小时,取浓汁温服。
该患断断续续服用真武汤加味近200剂遂至痊愈。
-5、用真武汤治颈椎病;茯苓12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白术10克炮附子6克结果,服药三剂,头晕即减轻,他症变化不明显,故于前方增炮附子为10克,并加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续服一周,肩背疼减。
后渐增附子用量至15克,服两月诸症皆消。
6、用真武汤治疗肾功能衰竭证见恶心,呕吐,腹部胀满,头晕眼花,腰膝酸重,小便色黄量少,全身呈凹陷性水肿,下肢最重。
检查:血压200/100mmHg,非蛋白氮242mg0/0,尿蛋白+++,仅服本方10剂,非蛋白氮降至93.3mg0/0,水肿近于消失,继续服用本方并兼用金匮肾气丸,出院时症状完全消失。
-7、用真武汤治疗肝硬化(一度怀疑肝癌),治疗过程详见名方真武汤。
真武汤(古代经典名方1008)
真武汤(古代经典名方1008)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82 条和316 条。
是治疗阳虚水泛之代表方剂。
方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温阳化气行水,为君药;茯苓甘淡渗利,健脾利湿,以驱逐水邪;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脾恶湿,得阳则运,故佐以苦甘性温之白术,健脾燥湿,扶土以制水泛;生姜味辛性温,温中散水,走而不守,既可助附子温阳祛寒,又助茯苓、白术健运行水,三者共为臣药,合收培土制水之功。
君臣相配可使肾阳复,脾运健,气化行,水道利。
白芍苦酸微寒,敛阴和营,与附子同用,破阴结而布阳和,使邪水去而真阴不伤。
真武汤证的主症是:精神疲倦,畏寒,体寒,少腹不适,双下肢浮肿,小便稀少,口渴,不欲饮,心悸。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真武汤具有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下调外周循环阻力,减少心脏负荷,改善心肌血氧供应,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等作用。
还可以使肾血流量增加,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
现代临床上,真武汤运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眩晕等。
真武汤的利水作用温和,不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等。
经方医案集:真武汤案
经方医案集:真武汤案经方医案集真武汤案1.张某某,男,43岁,1987年12月15日诊。
盗汗六年,每二三天一次,虽多法治疗而不效。
近半年来盗汗加重,.至下半夜即汗出湿衣,渗及被褥,醒后汗止,全身发凉,白天困倦无力,动则心悸。
颜面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选用真武汤以扶阳抑阴:制附片、白术各10克,茯苓、白芍各15克,生姜4片。
服药4剂,盗汗竟止,精神转佳;继以原方出入10剂调理。
随访二年,未复发。
(周亚林医案)盗汗多属阴虚,然亦有阳虚者。
《景岳全书》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阳气在人卧寐时应入里固护内脏,今阳虚而不能固,以致寐时汗出。
寤后阳气动出,尚能勉行其事,故寤后汗止。
2.李某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因天气炎热,常在休息时畅饮冰镇啤酒或汽水,每日无度。
至秋即觉头痛,每每在夜晚发作,疼痛剧烈,必须以拳击其头部,或服止痛药片始能缓解。
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一月多。
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此属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
附子12克,茯苓18克,白术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
服药六剂后,头痛明显减缓,改服苓桂术甘汤四剂而愈。
(刘渡舟医案)3.张某,女,44岁。
患目窠浮肿,胀如卧蚕,两目流泪涓涓不止,遇见风寒或劳累时更为严重。
其人面色薰黄,舌体胖大而嫩,苔薄白水滑,脉沉。
泪多主于阴气内盛,阴盛则阳弱,阳虚不能行水化湿,则水湿邪气泛溢为肿。
党参9克,白术15克,干姜3克,炙甘草6克,茯苓24克,黄芪18克,砂仁3克,桔梗3克,肉桂3克,陈皮6克。
服药二剂后,证情明显减轻,转用真武汤温肾利水,三剂,加服肾气丸20 丸,服药尽而后肿消泪止。
(刘渡舟医案)《伤寒论》中还有改理中汤为理中丸一法。
功用虽同,但服法很有讲究。
服用理中丸治疗太阴虚寒下利证,一定要遵循“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的服药方法。
真武汤——精选推荐
真武汤真武汤《伤寒论》中真武汤证有两条:太阳病篇第82条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仍发热,⼼下悸,头眩,⾝喟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篇第316条云:“少阴病⼆三⽇不已,⾄四五⽇,腹痛,⼩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此为有⽔⽓,其⼈或咳,或⼩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临床⽤于治疗脾肾阳虚⽽致⼩便不利、遍⾝⽔肿、四肢沉重、腹痛、⾃下利等症。
凡具有脾肾阳虚之⽔饮内停者,临床均可应⽤本⽅加减。
1扩张型⼼肌病⼥56。
扩张型⼼肌病。
⼼悸⽓喘浮肿反复发作3年余。
1周前劳累后病情加重,胸闷⼼悸,喘⽓不得平卧,颜⾯及双下肢浮肿,纳差,腹胀,尿少。
⾆质淡红,苔⽩滑,脉微细数。
拟真武汤加减:制附⽚12g,⽩术30g,茯苓、⽣姜⽪、刺五加各20g,⼤腹⽪、泽泻各15g,桂枝、红参各10g.⽔煎服,1剂/d.药后病⼈每⽇尿量达3000ml.3天后浮肿⼤减,精神明显好转。
上⽅去⽣姜⽪、⼤腹⽪、泽泻,红参减为5g,加麦冬12g,五味⼦6g,再进7剂。
病⼈症状消失。
按:本案病初为⼼⽓不⾜、⼼阳不振,⼜兼脾肺⽓伤。
病程⽇久,渐致肾阳衰微。
⼼肾阳⽓衰弱,不能化⽓⾏⽔,⽔⽓凌⼼,则⼼悸⽽喘;壅塞三焦,则周⾝浮肿。
真武汤为温阳利⽔之剂,加桂枝以通阳,更增化⽓⾏⽔之功;伍⽣姜⽪、⼤腹⽪、泽泻利三焦之⽔;配⼈参、刺五加、麦冬、五味⼦补⼼益肺。
诸药合⽤,振奋⼼阳,温肾益肺,利⽔消肿,故获良效。
2病窦综合征男58,病窦综合征。
因胸闷⼼慌2⽉余,昏厥1次⽽诊。
脉搏40次/min,⼼律整齐,未闻杂⾳。
双下肢浮肿。
⾆质紫暗,苔灰⽩⽽润,脉虚缓。
选真武汤加减:制附⽚15g、⼲姜10g、炙⽢草10g、红参5g,⽩术15g,茯苓10g、炙⿇黄18g,丹参10g,⽩芍15g、檀⾹5g、五味⼦3g.5剂药后病⼈下肢浮肿消失,胸闷⼼悸好转。
效不更⽅,守原⽅续服半⽉,诸症消失,脉搏升⾄56次/min.乃去⿇黄,加五加⽪、⼭药、陈⽪、⼭楂、麦冬,改汤为丸,巩固治疗半年。
真武汤经典医案、方论
真武汤经典医案、⽅论[⽅剂组成]茯苓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姜切,三两(9克),⽩术⼆两(6克),附⼦炮,去⽪,破⼋⽚,⼀枚(5克)[服⽤⽅法]上五味,以⽔⼋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姜各⼀两;若⼩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姜⼆两;若呕者,去附⼦,加⽣姜⾜前为半⽄。
[治则⽅解]病机:肾阳虚衰,⽔⽓内停。
治则:温阳化⽓⾏⽔。
⽅义:⽅⽤附⼦⾟热以壮肾阳,使⽔有所主。
⽩术健脾燥湿,使⽔有所制。
⽣姜佐附⼦助阳,宣散⽔⽓,主⽔之中有散⽔之意。
茯苓淡渗利⽔,制⽔之中有利⽔之功。
芍药敛阴和营,制姜附刚燥之性。
[辨证要点]真武汤功能温阳散寒,化⽓⾏⽔。
《伤寒论》⽤本⽅治疗肾阳虚⽽⽔泛之证。
其要点在于阳虚与饮停并存。
若仅有阳虚⽽⽆停饮,或仅有停饮⽽⽆阳虚,皆⾮本⽅的对之证。
病位⽅⾯,以肾为主,兼及⼼脾。
本⽅与苓桂术⽢汤均可治疗⾝体振颤⽽不能⾃持者。
苓桂术⽢汤主治脾虚⽔停证,病以脾虚不能制⽔,⽽见胃脘逆满,⽓上冲胸,头眩为主要特点,重以健脾利⽔;真武汤主治⼼肾阳虚⽔⽓证,病以⼼肾阳虚所致之四肢沉重或⽔肿,⼼悸等为特点,重在温肾阳,利⽔⽓。
真武汤与五苓散均能治⽔,真武汤治阳虚⽔泛之证,五苓散治太阳蓄⽔证。
治疗上真武汤扶肾阳⽽治⽔,五苓散通阳化⽓以利⽔。
临床上真武汤脉见沉迟、沉紧,或阳虚肢冷。
五苓散则见脉浮或⼝渴,关键是三焦⽓化不利。
[仲景⽅论]《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仍发热,⼼下悸,头眩,⾝觸动,振振欲瓣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三⽇不已,⾄四五⽇,腹痛,⼩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此为有⽔⽓,其⼈或咳,或⼩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注家⽅论]1.成⽆⼰《伤寒明理论》:真武,北⽅⽔神也,⽽属肾,⽤以治⽔焉。
⽔⽓在⼼下,外带表⽽属阳,必应发散,故治以真武汤。
青龙汤主太阳病,真武汤主少阴病。
少阴,肾⽔也,此汤可以和之,真武之名得矣。
真武汤全解
真武汤全解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函太阳89 太阳病,发其汗而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而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是个在感冒中很难把握的方子,但是杂病中还是相对比较好用的。
我就从我所了解的一些方面,慢慢聊聊这个汤,因为这个汤的主证和别的汤不一样,这个汤几乎没有主证可以用,所以往往开起来是凭感觉的。
我只能唠叨唠叨这个感觉。
可能我絮絮叨叨几千字,能有一个大概的感觉给你们抓住也不一定。
首先先回忆一下,伤寒论里面一个方子,如果这个方子的药味稍稍多一些,比如五六味左右的。
有些方子有甘草的,有一些没有。
比如桂枝汤麻黄汤有甘草,五苓散没有。
这种有甘草的和没有甘草的方子,其实可以特地拿出来专门讨论一下。
有没有甘草这一个不同,其实方子的感觉往往就有很大的差异。
就好比说,桂枝汤里面,大枣入营,生姜出卫,就好像桂枝的药性走在血分,然后有了生姜,就能把桂枝的药性开到血管外面,把风邪赶出去,这个就是所谓的生姜帮助桂枝由营出卫。
可是有一个方子,和桂枝汤很像,叫做黄耆五物汤,这个汤是治疗血痹的,如果是虚证的中风或者手指麻啊脚麻之类的,都可以试试这个汤。
而这个汤的结构,就是桂枝汤没有甘草,生姜加倍再加上黄芪。
而这个汤和桂枝汤喝起来感觉很不一样,桂枝是喝下去之后有种热气进入脾胃流遍全身然后出汗的感觉,而黄耆五物汤喝下去,就没有这种联合作用的感觉,而是桂枝的药性只在血分中,生姜就在血分外面祛湿气寒气,就感觉桂枝和生姜的联合作用不见了,甚至有人说有了黄芪这味药,就会打断桂枝和生姜的关系,就是黄芪在经方人的眼中,是走在营分和卫分之间,如果是经方的学习者,大概都会知道一件事,如果看宋本,整本伤寒的部分没有用过黄芪,黄芪不用再表证中。
但是你说桂枝不和生姜走表,是因为没甘草,还是因为黄芪挡在中间?那还有一个汤叫做桂枝加黄芪汤,治疗黄汗,那个方就是桂枝汤加上黄芪,那个汤喝起来就又有联合作用的感觉了。
真武汤之解释及临床应用
真武汤之解释及临床应用(朱木通)真武汤之解释及临床应用真武汤之解释及临床应用中医师朱木通一真武汤证之形成真武汤原典出伤寒论少阴病篇。
少阴病相当於今日急性热性传染病之末期,据伤寒论记载:其最末期者为厥阴病,然依据各条文所揭示的症状,则少阴与厥阴两者并没有多大出入。
所以,一般注家大都主张少阴病与厥阴病同属急性热性传染病的末期。
即就日常临床所见,凡适合真武汤—杂病除外—者,泰半以上非昏睡状态即是体力沉衰、缺乏生气。
所以,指少阴病—尤其真武汤证为急性热性传染病的末期,应该是不争之论。
少阴病真武汤证的形成,依正常病理机转则如伤寒论所记载:从阳病之太阳—阳明—少阳,以至转入阴病之太阴—少阴—厥阴。
这一按步就班、顺次传递的自然的病理机转,中医学谓之「传经」。
传经以后的症状不一定形成真武汤证,因为少阴病虽是急性热性传染病的末期,但初期尚属阴病的「表寒证」,所以有「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之麻黄附子细辛证。
少阴病而形成真武汤—自然的病理机转—据伤寒论记载:「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篇)此条记述少阴病所以形成真武汤证的经过颇为简约明了。
文中所谓「二三日」、「四五日」,是指经过时日深浅的略数,并非确数。
原文所谓「少阴病,二三日不已」,当作「始得之,反发热」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或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尚存解。
「至四五日」云云则指示病邪已由表入裏,而形成「腹痛¨¨」等真武汤的症候群,也就是真武汤证形成原因之一。
其次即为「直中」,体质的因素,病者平素体质虚弱、生气衰微,一罹病气—尤其是流行感冒等之急性病—即可能直接呈现少阴病徵乃至直接形成真武汤证。
前述的传经,相当於现代之续发性,而此处的「直中」,即为原发性。
亦即「疾病素地」具备真武汤证的体质—此种体质一般都於杂病见之。
再次则为人为的病理机转—治疗过误—亦即中医学的变证。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真武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真武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真武汤【方药】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各9克)白朮二两(6克)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9克)【煎服】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解说】本证为脾肾阳衰,水气内停。
盖水为至阴,须赖肺、脾、肾诸脏气化以行之。
而阳虚失于气化之候,大抵与脾、肾最为相关,以其水之所制在脾,水之所主在肾故也。
脾阳虚,湿积而为水;肾阳虚,聚水从其类。
终至水寒之邪由下而上,由内至外,浩浩乎泛滥成灾,或上凌于心而悸,或上射于肺而喘,或上攻于胃而呕,或上犯清窍而眩,或外溢肌肤而肿,或蓄于膀胱而小便不利。
治疗之法:一要温补肾阳;二须利其水邪。
用真武汤扶阳消阴,驱寒镇水。
方中附子辛热下温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朮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佐附子以助阳,是主水之中而又有散寒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朮以健脾,是制水之中而有利水外出之功。
妙义在于芍药,一举数用:一可敛阴和营;二可制附子之刚燥;三可利尿去水,《神农本草经》云:芍药能“利小便,而有行阴利水之功。
本方临床运用广泛凡阳虚水停之病证,皆可应用。
【运用】一、亡阳滑伯仁医案:一人,七月内病发热。
或令其服小柴胡汤,必二十六剂乃安。
如其言服之,未尽二剂,则升散太过?多汗亡阳'恶寒甚,肉晌筋惕,乃请滑诊视。
脉细欲无,即以真武汤进七八服'稍有绪,更服附子七八枚乃愈。
(《名医类案·伤寒门》)按语:升散大过,汗出而热不解,反伤其阳,而见恶寒、筋惕肉颤、脉细欲无、正与“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颤动,振振欲擗地’’之论相印证,果服真武而瘳。
(二十三)真武汤——尿频尿急尿血,前列腺肥大,淋病,术后无尿,遗尿
(二十三)真武汤——尿频尿急尿血,前列腺肥大,淋病,术后无尿,遗尿219尿频——刘景琪医案张某,男,28岁,工人,1981年5月21日初诊。
患者小便频及尿痛已二十余日,近六、七天来每日小便四十余次,曾在附近医院就诊、服八正散加减十余剂无效,反有加重之势。
怕冷,全身无力,腰痛,心悸,头晕。
舌淡,苔薄白,脉两尺沉紧。
中医诊断:淋证。
辨证:肾阳虚弱,固摄无权。
治则:温阳利水。
处方:炮附子6克,白术18克白芍18克生姜18克,服三剂而愈。
《经方验》论:怕冷者,肾阳之虚也。
表里一气,表阳虚而里阴盛,太阳之经,根于少阴之阳也。
腰疼者,肾虚也。
肾位于腰,肾虚则腰痛。
此为少阴病。
220尿血——易巨荪医案南海洲村李香泉,李藻香老友同族也。
王辰六月,其妻患小便不利,每小便后若有物阻塞,刺痛异常,腰痛,目眩。
同村老医主用猪苓、木通、滑石等利水之药,痛愈甚,且增出小便血一症。
又变利水为凉血,如生地、桃仁、红花、牛膝等,出入加减,连服数日。
向之目眩者,转而为昏不知人,便血者转而吐血矣。
来省延余往诊。
余曰:“膀胱为水腑,肾为水脏,均主小便。
但腰属肾部,腰痛小便不利宜责之肾,不宜责之膀胱。
前医用利水药过多,伤其肾气,故增出诸种险症。
”以大剂附子理中汤加蕲艾、炮姜、石脂、五味子,日3服,吐血便血皆止。
再以真武汤加龙骨、牡蛎,小便如常,不复痛楚,眩晕亦止。
计附子已300克余矣。
《近代名医医案医话》论:尿血者,属淋证,厥阴之为病也。
木主疏泄,湿寒木陷,泄而不能,风动而强泄,则发尿血。
初则小便不利,迟则变成水肿。
真武汤,泄水而疏木也。
221尿血——李克绍医案张某,女,59岁。
初诊于1977年8月2日。
尿血已20余天,上腹部胀痛,偏右侧痛重,经注射青霉素后,血尿消失,但仍上腹部胀痛,乏力,怀疑为肾癌及多囊肾。
经超声波、尿素氮、肾盂静脉造影、膀胱镜等多种检查,认为左肾功能重度损害,右肾功能中度损害,曾服过呋喃妥因及中药柴胡方数剂,无效。
名家名案:真武汤症医案
名家名案:真武汤症医案一、[名家名案]1、头痛:刘渡舟先生曾治疗一李姓中年男子。
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经常在休息空闲畅饮大量冰水或啤酒。
熟料进入秋季便发头痛。
每于夜间加重 .发则需用拳掌捶击或服些止痛药方能缓解。
本人甚为痛苦。
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一个多月。
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辩为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
附子12克茯苓18克白术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服药6剂后,头痛明显减轻,改服苓桂术甘汤4剂而愈。
2、胁痛:黎庇留先生曾治里海吉源坊潭平端之母。
病左季胁满痛,上冲左胁,迫心部,苦不能耐,古朗余云初,医治已两月矣:香砂、陈皮,六君子汤,服至七十余剂,非不温也,其病有加无减。
嗣延黎先生诊治:见面黄暗唇白,舌上苔滑,脉沉弦而迟。
弦为水,沉为里,迟为寒。
肾中生阳不能水之主;则阴寒挟水邪,迫于心部。
遂定真武汤原方,无加无减。
平端谓:“方中各味,皆已备尝之矣”。
先生言:“备尝之乎?诸药分别用之,则既不成方,亦安能有效?此方名真武者,盖取意于镇水之神。
先圣制方,命名自非无因。
夫经方苟能对症,固捷如桴鼓之相应也。
”次早,平端来告曰:“服方后,得熟睡,是前月来所无者!今晨,痛已不知消散何处矣。
凡七十余日治之不验者,竟一日而廓清之”!相约午刻往诊。
比至,患者头束布带,语曰:“胁痛若失,兹者,转觉头痛若破”。
先生脉后告曰“此元阳虚损也。
头为诸阳之首,阳虚不能贯顶,脑髓空虚,故尔”。
该用吴茱萸汤,头痛寻愈。
次日复诊,脉象沉迟,而周身疼痛。
作桂枝新加汤服之,身痛又止。
再诊,只云胃呆,余无所苦。
拟理中汤,俾理中健胃。
连服十余剂,以善其后。
3、心动过缓:陈瑞春老师曾治王某,自觉头晕、胸闷,精神疲乏,睡眠不宁,容易惊醒。
经多方检查,确认为心动过缓。
舌淡润,脉缓两尺弱。
用桂枝甘草汤温阳益气。
十剂后,脉搏稍有力。
但早起心跳仍只有45次/分钟左右,精神不振,食纳量少,睡眠不实,面色恍白,大便偏软,小便清长,舌白润,脉缓弱两尺无力。
(十二)真武汤——大汗亡阳,亡阳欲脱,虚寒亡阳,坏病亡阳
(十二)真武汤——大汗亡阳,亡阳欲脱,虚寒亡阳,坏病亡阳109亡阳——滑伯仁医案一人,七月内病发热。
或令其服小柴胡汤,必二十六剂乃安。
如其言服之,未尽二剂,则升散太过,多汗亡阳,恶寒甚,肉瞤筋惕,乃请滑诊视。
脉细欲无,即以真武汤进七八服,稍有绪,更服附子七八枚乃愈。
《名医类案·伤寒门》按语:升散大过,汗出而热不解,反伤其阳,而见恶寒、筋惕肉明、脉细欲无、正与“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之论相印证,果服真武而疼。
《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论:前医厉害,必须服二十六剂。
这是怎么算出来的,神机秒算出来的?比那个用老虎须子当药引子的那个梗,还要奇葩。
有的医生,就喜欢玩玄的。
110大汗亡阳——周连三医案张某,男,34岁,1963年17日诊治。
素体虚弱,外感风寒,服解表药后高热退,但午后潮热不退,继服辛凉解表之剂,则发热渐高,持续不退,又投凉药泻下,则大汗不止,诸法救之无效,抬院诊治。
症见:形体消瘦,精神萎靡,汗出如雨,担架衣被浸湿,低热仍不退,筋脉拘急,眩晕不能站立,二便均无,四肢厥冷,脉沉细。
此表阳不固,虚阳外越。
治宜温阳固表。
处方:炮附子(先煎),白芍、白术、茯苓各60克,生姜30克。
大剂频频饮之,汗出稍止而神气复,继服上方7剂,汗止,发热亦随之而愈。
(周连三,等,寒疝、臌胀、大汗亡阳案.新医药学杂志,1978,12:17)《经方临证集要》111亡阳虚风——来春茂医案于1974年2月28日发现肺结核(1型),住院2个月,烦热不退,体温常在38℃~40℃之间。
证料突于夜间惊风抽搐,斜视天吊,连接2天反复发作数次,无可奈何。
家长自动携儿出院,信心丧失,坐以待毙。
一日我路过其家,顺便邀诊。
诊见患儿正气虚弱,面色青晦,手足蠕动,神疲呆滞;舌质淡、苔白,两手指纹色淡青、已透关射甲。
似属纯阴无阳之危象。
即处真武汤合参附,以回阳救脱。
附片12克,茯苓5克;白芍5克,白术5克,生姜5克,红参5克。
胡希恕老先生白话解读《伤寒论》第82条——真武汤
胡希恕老先生白话解读《伤寒论》第82条——真武汤图左*著名中医学家胡希恕老先生叮~同学们,好久不见哦~又是一个周末,今天小师妹为大家分享的依然是胡希恕老先生对《伤寒论》各条文的解读。
《伤寒论》是一本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的一部中医经典,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读懂《伤寒论》,是我们许多临床中医师的必修课。
今天,小师妹分享的是著名经方家胡希恕老先生对《伤寒论》第82条,真武汤证的解读,供大家一同学习。
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讲解部分这一节可与苓桂术甘汤那一节互看,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真武汤就是里头有停水,所以吐、下都是误治,非利水不可,发汗更不行。
上面那个苓桂术甘汤说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由于停水而表不解,吃泻药或者吐药,表不解就气上冲,气上冲就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脉沉紧。
上面这个病要是发汗则“动经”,一发汗,动其经脉,“身为振振摇”,只是身为振振摇,还可以用苓桂术甘汤。
那么这一节用真武汤,是病重了,你们好好看看,这是由于发汗而来的。
“太阳病发汗”,原先是小便不利、里有停水的这种人,你不利水,只发汗是不行的,这个条文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所以虽然汗出而表不解。
“其人仍发热”,表不解嘛,还发热。
“心下悸”,就是水逆满于心下而心下悸。
“头眩”,水气上冲,脑袋就要晕的。
“身瞤动”,瞤就是跳,身上肌肉或者是筋跳,筋惕肉瞤,这都是虚的现象。
“振振欲擗地”,上面苓桂术甘汤“身为振振摇”,只是站不安稳而已;真武汤,振振是打寒战,欲擗地是要倒下,这个是不但表未解,水没去,而反陷于虚极而入了阴寒的症候了。
真武汤1
真武汤1,原文〈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要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2,原文〈伤寒论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茯苓三两(甘平)芍药三两(酸平)生姜三两(切,辛温)白术二两(甘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后加减法: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真武汤治验三则作者:郭涛荣真武汤始见于《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5味药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肾阳虚衰、水湿泛溢之水肿、小便或利或不利、腹痛下利、肢肿、体颤、肉跳及心阳虚衰、水气上凌之心悸等症。
临床中,笔者还用于治疗其他病证,疗效较好,现列几则验案如下。
自汗案患者,女,37岁,2004年8月就诊。
患者自诉:自汗不止4月余,曾在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西医调节神经的药物不起作用,服其他中药效果也不明显。
3天前患感冒服西药及中成药后,汗出更多,低热(体温37.5~C)。
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不振,头面部汗出如洗,筋脉拘急,身体瞤动,舌苔白干,脉沉细,此系阳虚不固。
治以回阳固脱。
药用制附子30g(先煎),生姜30g,白芍30g,白术20g,茯苓30g。
1剂,煮取1000ml。
频频饮之,1日饮完后汗出稍止。
改用小剂量。
炮附子、生姜、白芍、茯苓各12g,白术8g。
日1剂。
又服4剂热退身凉,汗止神复。
半年后随访,自汗未再复发。
按:本病人素体表里阳气俱虚,阳虚不固常自汗出。
本次感冒服西药发汗更伤其阳,因此汗出不止;汗出过多,阴随阳伤,阴阳两虚,筋脉失养,故肢体拘急、身体膶动、精神疲倦。
误用真武汤案{真武症兼之痰稠,口干,好冷喝(当属阴阳两虚,只用真武)}
误用真武汤案{真武症兼之痰稠,口干,好冷喝(当属阴阳两虚,只用真武)}误用真武汤案刘某,女,66岁,忻口村人。
有痰饮夙疾,每届寒冬,便咳嗽哮喘。
今春咳喘水肿,四肢厥冷,余用真武汤加姜、辛、味获愈。
至冬,病发如故,卧床已月余矣,咳嗽喘促,倚息不得卧。
一身尽肿,目窠如水晶,腹胀甚,小便不利,四肢厥冷,唇舌青紫,边呈齿痕,苔白厚腻,脉沉略数。
西医诊断:肺气肿。
肺心病,心功能不全。
经强心利尿、抗感染治疗不效。
余见水肿肢厥势甚,额面黧黑,色夭不泽,水踞火位,有克无生,知病入膏肓,殊难逆挽。
然死里求生,扶危拯困,医之任也。
惧招怨尤,坐视待毙,亦非余之秉性。
遂拟真武汤加桂枝救之:附子10g桂枝6g 白术15g 茯苓30g 白芍10g 生姜10片一剂药后症状不减,次日复诊时,见床头放有啃残黄梨,询知一一口干思冷,痰量少,质稠不畅。
至此,方知诊断有误,此非单纯阳虚水气不化,乃阳损及阴,阴阳两虚,水饮内停,复又化热之证也。
拟真武汤合生脉饮,药未煎好,痰涌于喉,遂辞世矣。
按:观此案,姑且不论病入膏肓,为和缓不医之证。
就其症状分析,究系何证?从水肿、小便不利、四肢厥冷看,为阳虚水气不化。
然阳虚水饮不化,应口不干,或口干不思饮,更不思冷,咳唾之痰涎应清冷稀沫,而非痰质黏稠。
综合全症辨识,应属阳微阴竭,水饮内盛,兼有化热之证。
口干思冷,痰稠不畅,此二症状,只要详细询问,不难得知,所憾者,余只看到阳虚水气不化一面,便复蹈故辙。
设初诊时便阴阳双补,利水逐垢,或许尚可挽救。
鼓瑟不可胶柱,索骥岂能按图!教训之深,故而志之。
李映淮老师评语:从症状、年龄、病史看,确属危重之证,终将不治。
究其死因:一、正衰邪盛,救治无效;二、诊断有误;三、用药欠妥,或药力不足,杯水车薪,缓不济急。
逐年冬季发病,病情无疑一年更比一年重,前者用真武汤病情好转,此次又水肿肢厥,仍为阳虚水饮不化。
而脉数、痰稠思冷则为饮邪化热。
痰稠思冷,询之即知,竟然疏忽,教训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用真武汤案刘某,女,66岁,忻口村人。
有痰饮夙疾,每届寒冬,便咳嗽哮喘。
今春咳喘水肿,四肢厥冷,余用真武汤加姜、辛、味获愈。
至冬,病发如故,卧床已月余矣,咳嗽喘促,倚息不得卧。
一身尽肿,目窠如水晶,腹胀甚,小便不利,四肢厥冷,唇舌青紫,边呈齿痕,苔白厚腻,脉沉略数。
西医诊断:肺气肿。
肺心病,心功能不全。
经强心利尿、抗感染治疗不效。
余见水肿肢厥势甚,额面黧黑,色夭不泽,水踞火位,有克无生,知病入膏肓,殊难逆挽。
然死里求生,扶危拯困,医之任也。
惧招怨尤,坐视待毙,亦非余之秉性。
遂拟真武汤加桂枝救之:附子10g桂枝6g 白术15g 茯苓30g 白芍10g 生姜10片一剂药后症状不减,次日复诊时,见床头放有啃残黄梨,询知口干思冷,痰量少,质稠不畅。
至此,方知诊断有误,此非单纯阳虚水气不化,乃阳损及阴,阴阳两虚,水饮内停,复又化热之证也。
拟真武汤合生脉饮,药未煎好,痰涌于喉,遂辞世矣。
按:观此案,姑且不论病入膏肓,为和缓不医之证。
就其症状分析,究系何证?从水肿、小便不利、四肢厥冷看,为阳虚水气不化。
然阳虚水饮不化,应口不干,或口干不思饮,更不思冷,咳唾之痰涎应清冷稀沫,而非痰质黏稠。
综合全症辨识,应属阳微阴竭,水饮内盛,兼有化热之证。
口干思冷,痰稠不畅,此二症状,只要详细询问,不难得知,所憾者,余只看到阳虚水气不化一面,便复蹈故辙。
设初诊时便阴阳双补,利水逐垢,或许尚可挽救。
鼓瑟不可胶柱,索骥岂能按图!教训之深,故而志之。
李映淮老师评语:从症状、年龄、病史看,确属危重之证,终将不治。
究其死因:一、正衰邪盛,救治无效;二、诊断有误;三、用药欠妥,或药力不足,杯水车薪,缓不济急。
逐年冬季发病,病情无疑一年更比一年重,前者用真武汤病情好转,此次又水肿肢厥,仍为阳虚水饮不化。
而脉数、痰稠思冷则为饮邪化热。
痰稠思冷,询之即知,竟然疏忽,教训也。
真武汤为治阳虚水饮不化之方,并非补剂,虚弱之体,应加人参,或合生脉饮为宜。
经方教学:用真武汤出现的问题中医书籍大全中医经典教程方剂数据库大全中医论坛潘某,23岁,女;.阴历2012年十二月二十六;慢性支气管炎已有半年,长期的咳嗽,吐清稀的水样痰,夜间甚。
中西药进食无数,微效。
于诊证见:脉沉细无力,舌淡红偏白,经量少,一天则净;处真武汤加味:茯苓20白术10白芍10生姜10炮附子10干姜10细辛5北五味10.。
5剂。
水煎服,我们代煎,水沸后再煎1小时。
服二剂咳已明显好转,但是服第三剂时,服后口麻,全身麻。
后三剂是由于我们要放假了,三剂药一起煎的,今天才服。
自己怀懝是附子中毒,令其两杯450毫升煎成一杯220毫升,煎半个小时。
结果她一次性服了220毫升。
今天打电话来,全身又麻。
让她不服药了。
请各位老师分析下是什么原因。
-------------------我觉得是水饮作祟,可以用小青龙汤加点附子。
但你那个服后口麻全身麻不排除附子饮片有问题!!!附子的问题-------------------是附子副作用。
对烈性药应中病即止。
-------------------你问问患者,服药后是不是服用了寒凉的食物,服用了寒凉的的食物会引起附子的中毒反应,这个我有亲身的体会;请看:试服中药黑附子两次中毒的过程|http://www。
hhjfsl。
com/jfbbs/read.php?tid=16399-------------------中病即止啊,可能现在已经不适合服用附子了-------------------你用的是炮制过的炮附子而且剂量也不大才10克,并且煎熬的时间也比较长有1个小时了,按理是不应该中毒的。
另外细辛也可以引起舌头发麻但是不会引起全身发麻,而且舌头麻也是只有刚喝的时候拿一瞬间,不会有大影响的。
-------------------细辛如果煎的时间短也会出现口腔麻的感觉。
甚至伴随如薄荷的清凉感,此女为何不考虑小青龙或者柴朴汤?经量少只能说明是血虚体质,此病脉沉细或许正说明了久虚之体缺乏正气,应该从根源治疗比较合理。
然后正气一足(脉不沉细了),考虑治疗咳嗽亦可。
自己看法,只当参考!-------------------用补阴收尾吧一贯煎-------------------用的生附子!-------------------附子的乌头碱中毒口麻舌麻是轻的,出现全身麻就要小心了,最危险是心脏毒性。
该病人病程不长,才半年。
又没有出现水肿,为什么哟用真武汤?用小青龙就可以,如果年龄大真的体质差用阳和汤;-------------------用方不错,但治病当别标本,标证已失,饮药当去,药味比例也应小作调整,以续图本证。
此处身麻实于附子无关。
-------------------是处方不对症!你为什么判断为真武汤!依据是什么???我看应该是个小青龙汤表寒里寒-------------------附子和细辛的问题了-------------------脉沉细无力长期的咳嗽,吐清稀的水样痰,应该方证脉对应了。
但是这么点附子出现身麻,又剪了一小时,这样的附子中毒很少见,但除外附子中毒,又想不到其它可能,只能是其人体质对附子的耐受性低吧估计药房给的是没炮制好的,或拿的就是生附子。
-------------------gugu古求知:估计药房给的是没炮制好的,或拿的就是生附子。
?(2013-02-16 04:51)?700)this.width=700;" >本例是过用姜辛味而至,已成之“饮”(标证)已消,即不该再用。
此反应是整个配方的问题。
与附子的质量无涉,毕竟三剂与初服都是同一批的药(附子)-------------------这个是小青龙汤证吧?-------------------查斯鸿:附子的乌头碱中毒口麻舌麻是轻的,出现全身麻就要小心了,最危险是心脏毒性。
该病人病程不长,才半年。
又没有出现水肿,为什么哟用真武汤?用小青龙就可以,如果年龄大真的体质差用阳和..?(2013-02-15 08:36)?700)this.width=700;" >有轻度的浮肿-------------------gugu古求知:估计药房给的是没炮制好的,或拿的就是生附子。
?(2013-02-16 04:51)?700)this.width=700;" >我们是诊所只有一种附子,就是炮附子(熟附子)-------------------wqpzm:用的生附子!?(2013-02-15 00:52)?700)this.width=700;" >熟附子,我们没有生附子用。
-------------------pan5071292:是处方不对症!你为什么判断为真武汤!依据是什么???我看应该是个小青龙汤??表寒里寒?(2013-02-15 20:25)?700)this.width=700;" >病已有半年之久,小青龙我们不太合适,再者就是有点浮肿。
-------------------"后三剂是由于我们要放假了,三剂药一起煎的,今天才服。
自己怀懝是附子中毒,令其两杯450毫升煎成一杯220毫升,煎半个小时。
结果她一次性服了220毫升" 据我的经验按理炮附子10克, 不容易中毒, 但是如果三剂一起煎, 就是30克, 煎半个小时, 又一次性服200毫升, 如果体质敏感的人, 是可能发生中毒现象, 如舌头发麻, 或半身发麻, 一般是服药后, 麻感要30分钟到一小时消失, 但有些人是大半天才消失掉. 可以更严重............ 慢支,久病入肾, 外感引动内饮, 发生咳嗽, 喉痒, 夜重,吐清饮, 口不渴或口渴不喜欢喝水, 兼有怕冷, 脚肿,脚冷等等, 用真武汤是可以的. 按照上诉病况, 如果病人体质敏感, 可以在病情稳定后, 改为苓桂术甘汤, 加大茯苓药量. 如果是要用到附子, 最好加炙甘草,生姜一起熬, 如15克的附子, 中火30分钟以上, 如果是30克, 加姜15-30克, 45分-1小时以上比较安全, 如果病人之前有过附子,细辛的发麻史, 最好减量, 避免再次发生, 吓怕病人,导致拒绝服药. 更要耐心解释为好. 身为医者, 以人为本, 祝你成功!最近关于附子中毒的事我也同时查了好多关于中药中毒的研究报告,可能是她体内对附子中毒的的“阀值”已经到了。
还有她吃药以后立马吃了生冷的食物(酸萝卜)。
后面问患者其实她吃了两剂已经完全好了。
-------------------700)this.width=700;" >-------------------舌淡红好象是体内津液少的症状,你反复利水当然有事情了.-------------------我也认为是小青龙汤+附子-------------------本案,从身体排病机能上来说,有使水上行而解之象,真武汤中单用芍药而无桂枝,应该是水气下沉时用的方子,与本案不符。
本案,方中,要么桂芍同用,要么用桂不用芍,而不能只用芍不用桂。
我想,患者的反应,除了附子中毒反应之外,这也是要考虑的一点。
-------------------药房不可能给生附子的,这帮人小心的很,可能是细辛------------------苓甘五味姜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