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纹状体
尾状核 豆状核
新纹状体
壳 苍白球——旧纹状体
纹 状 体
脑 水 平 切 面
前肢: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膝: 皮质核束
后肢: 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听辐射
内囊结构
感觉传导路的 共同规律
大脑皮质相应功能区 内囊 后肢
第三级神经元
感受器
神经节
周围突
中枢突
交叉
第二级神经元
5.大脑脚底综合征 如为单侧损害, 亦称动眼神经交叉性偏瘫又称 Weber综合征。主要损害结构及所 致临床表现:①动眼神经根损伤→同 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 麻痹,瞳孔散大;②锥体束损伤→ 对侧上、下肢瘫痪。
6.一侧中脑被盖腹内侧部受损-本尼迪克 特综合征:指病变累及一侧中脑被盖腹内 侧部。主要损害结构及所致临床表现:① 内侧丘系损伤→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 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障碍;②动眼神 经根损伤→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 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③小脑丘脑 纤维(为已交叉的小脑上脚纤维)损伤 →对侧上、下肢意向性震颤、共济失调
蜗神经节
周围突
中枢突
蜗神经
蜗神经核
前庭蜗神经
下行传导通路
The descending pathway
锥体系的概念
• 运动传导路:由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组成 • 上运动神经元:
– 胞体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 轴突组成(锥体系)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 下运动神经元:
– 胞体位于脑神经运动神经核和脊髓前角内 – 轴突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
外展神经 面神经
神经核
动眼神经核 缩瞳核 滑车神经核 运动核 中脑核 脑桥核 脊束核 外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 上泌涎核
脑神经
位听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
神经核
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 疑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副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孤束核
非脑神经核
1、与脑神经无直接关系
2、上下行纤维的中继站(中继核)
问答::(病BTr4人o右w脊n侧髓-半S损e损伤qu伤的ar情d况综如合何征?)
病例讨论(二)
检查一小儿时发现: • 左下肢屈髋、伸膝障碍(跛行) • 左大腿变细,膝跳反射消失 • 全身各种感觉未见异常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脚 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 延髓锥体
下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侧束
锥体交叉
四肢肌
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躯干肌
脊髓前角 运动细胞
中脑平面
锥体束
锥体交叉
皮质核束
• 8对躯体运动脑神经核
• 一般规律:双侧支配
• 面神经核下半 舌下神经核 只受对侧支配!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临床表现
– 薄束核 – 楔束核 – 下橄榄核 – 脑桥核 – 红核 – 黑质
延髓 脑桥 中脑
脑干的白质
脊髓的白质?
脑干的四个丘系 锥体束
薄束 楔束 脊髓丘脑侧、前束 皮质脊髓侧、前束
内侧丘系 脊髓丘系 三叉丘系 外侧丘系
薄束核 楔束核
内侧丘系 交叉
内侧丘系
对侧躯干四肢 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薄束和楔束
同侧躯干四肢 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一般内脏感觉 躯体感觉 特殊躯体感觉 ----视、位、听
一般躯体感觉
视交叉 垂体 中脑 脑桥 桥延沟 锥体 延髓 前正中裂 脊髓
脑干腹面观
视神经 视束 大脑脚 脚间窝 三叉神经 基底沟 小脑中脚 橄榄 锥体交叉
松果体 上丘 下丘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背面观
尾状核 丘脑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滑车神经
意 识 性 本 体 感 觉
内侧丘系交叉
中央后回上2/3 旁中央小叶后部
深感觉传导路
内囊 后肢
丘脑腹后外侧核
深
躯精 感 干细 觉 四触 感 肢觉 受
器
内侧 丘系
脊神经节
周围突 脊神经
薄束 楔束
内侧丘系交叉
薄束核 楔束核
浅 躯感 干觉 四传 肢导
路
中央后回上2/3 旁中央小叶后部
浅感觉传导路
内囊 后肢
锥体系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脊髓小脑后束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前束
楔束
薄束
皮质脊髓前束
锥体系
pyramidal system
•
பைடு நூலகம்
•
皮质核束×
• 上运动神经元
内囊膝部
•
锥体束
下运动神经元 脑运动神经核
眼外肌咀嚼肌 面肌、咽喉肌
舌肌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 前部和附近区域的皮质 • • • • • • • •
背侧丘脑(丘脑) 后丘脑(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下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丘脑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后丘脑
组成: 视交叉 灰结节 乳头体
主要核团:
视上核 室旁核
下丘脑
小脑上面观
小脑下面观
小脑的分叶
• 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平衡
•前
叶---旧小脑---维持肌张力
白质 中央管 灰质
后正中沟
后索 后外侧沟
外侧索
白质前连合
前正中裂
前索 前外侧沟
脊髓灰质
位置 • 前角 • 后角 • 侧角
神经元
功能
躯体运动神经元 躯体运动
联络神经元
感觉
内脏运动神经元 内脏运动
侧角: T1~L3 交感神经中枢 S2~4 骶副交感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胸核 中间内侧核
前角外侧核
前角内侧核
1.延髓内侧综合征:如为单侧损害,亦称 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主要损害结构及 所致临床表现:①锥体损伤→对侧上、下 肢瘫痪;②内侧丘系损伤→对侧上、下 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③相邻的舌下神经根损伤→同侧半舌肌 瘫痪。
2.延髓外侧综合征:亦称Wallenberg综合 征,主要损害结构及所致临床表现:①三叉 神经脊束损伤→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 ②脊髓丘脑束损伤→对侧上、下肢及躯干 痛、温觉障碍;③疑核损伤→同侧软腭及 咽喉肌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④下 丘脑至胸髓节段中间外侧核的交感下行通 路损伤→同侧Horner综合征,包括:瞳孔缩 小、上睑轻度下垂、面部皮肤潮红及汗腺 分泌障碍;⑤小脑下脚损伤→同侧上、下 肢共济失调;⑥前庭神经核损伤→眩晕、 眼球震颤。
•后
叶---新小脑---协调肌群活动
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 躯体运动中枢 • 躯体感觉中枢 • 听觉中枢 • 视觉中枢 • 语言中枢 • 内脏活动中枢
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 : 额下回后部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
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
视觉性语言中枢: 角回
基底核
尾状核 豆状核 杏仁体 屏状核
相互延续及变化
• 脑干与脊髓的区别
外观:三个部分和中央管“裂”开——第四脑室底 内部:神经核团的性质——七种
神经核团的排列——由“柱”变为独立的核 团
脑神经核的性质
躯体运动 躯体运动 特殊内脏运动 ----鳃弓衍化的骨骼肌 内脏运动---一般内脏运动 ----心肌、腺体、平滑肌 内脏感觉 特殊内脏感觉 ----嗅、味
脊髓的外形
• 两个膨大 终丝 脊髓圆锥 马尾
• 脊髓外面的沟 • 脊髓节段 • 脊髓与椎骨的
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颈段上部 …………… 与椎骨序数基本相同 颈段下部和胸段上部……椎体序数+1 胸段中部…………………椎体序数+2 胸段下部…………………椎体序数+2~3 腰段 ………………… 平对第11、12胸椎 骶尾段……………………平对第1腰椎
视 觉 传 导 通 路
距状沟两侧皮质
视觉传导路
视辐射
外侧膝状体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双极细胞
视束
视交叉
鼻侧纤维交叉 颞侧纤维不交叉
视神经
周围突
中枢突
节细胞
瞳
孔 对
直间 接接 对对
光
光光
反
反反
射
射射
通
路
听 觉 传 导 路
斜方体
颞横回
听觉传导路
听辐射
内侧膝状体
螺旋器
外侧丘系
斜方体
( 双向传导 )
2.脊髓半横断: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出现 布朗一色夸综合征Brown-Sequard。 即伤侧平面以下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 触觉丧失,同侧肢体硬瘫,损伤平面以 下的对侧身体痛、温觉丧失。
3.脊髓前角受损:主要伤及前角运动细胞, 表现为这些细胞所支配的骨骼肌呈弛缓 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肌 萎缩,无病理反射,但感觉无异常。如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患者。
病例讨论(一)
某男,外伤。检查发现: • 左侧乳头平面以下痛、温觉消失 • 右侧下肢瘫痪 • 右膝跳反射亢进 • 右侧Babinski征阳性 • 右下肢位置觉丧失
问:病人脊髓损伤的情况如何?
病例讨论(一)
某男,外伤。检查发现: •右左侧侧T2乳平头面平(面脊以髓下丘痛脑、束温)觉消失 •右右侧侧锥下体肢束瘫损痪伤 ••右右 右侧膝 侧锥B跳体a反束bin射损sk亢伤i征进(阳上性运动神经元) •右右侧下薄肢束位楔置束觉损丧伤失
楔束结节 薄束结节 后正中沟
内侧隆起 正中沟 界沟 前庭区 外侧隐窝
髓纹 舌下神经 三角 迷走神经 三角
小脑上脚 蓝斑 面神经丘
菱形窝
脑干的内部结构
灰质 –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
(18对)
白质
上行束:四个丘系
脊髓丘系 内侧丘系 三叉丘系 外侧丘系
下行束:锥体束
网状结构
18 对脑神经核
脑神经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脊髓丘系 与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对侧躯干四肢的浅感觉
三叉丘系
对侧头面部的浅感觉
外侧丘系
听觉 (双侧传导)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脑干网状结构
• 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 • 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
– 上行激动系统 • 特异性投射 • 非特异性投射
– 下行调节系统 – 内脏活动的调节
间脑
位置:脑干与端脑之间 分部:
(三)小脑损伤
1.原小脑综合征:因前庭小脑(绒球下结叶/ 原小脑)损伤所致。病人表现为:①平衡失 调,行走时两腿间距过宽,东摇西倒, 步态蹒跚。
2.新小脑综合征:为小脑半球损伤所出现 的症状,多数病例旧小脑也同时被侵犯。 ①病人患侧肢体出现肌张力低下;②共 济失调,如:不能准确地用手指点鼻(指 鼻试验阳性),不能作快速的交替动作(轮 替试验不能);肢体运动时,非随意有节 奏的摆动,趋向动作目标时,摆动加剧 (意向性震颤);③眼球震颤,眼球非随意 有节奏的摆动。
瘫痪特点 肌张力 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痉挛性(硬)瘫
弛缓性瘫
增高 亢进
降低 消失
减弱或消失 阳性
消失 阴性
无
有
(一)脊髓损伤
1. 脊髓全横断:脊髓突然完全横断后,横断 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反射消 失,处于无反射状态,称为脊髓休克。 数周至数月后,各种反射可逐渐恢复, 但由于传导束很难再生,脊髓又失去了 脑的易化和抑制作用,因此恢复后的深 反射和肌张力比正常时高,离断平面以 下的感觉和运动不能恢复。
3.脑桥基底部综合征:如为单侧损害, 亦称展神经交叉性偏瘫。主要损害 结构及所致临床表现:①锥体束损伤 →对侧上、下肢瘫痪;②展神经根 损伤→同侧眼球外直肌麻痹。
4.脑桥背侧部综合征:通常因小脑下前动脉或小脑上 动脉的背外侧支阻塞,一侧脑桥尾侧或颅侧部被盖 梗死所致。以脑桥尾侧被盖损伤为例,主要损害结 构及所致临床表现:①展神经核损伤→同侧眼球外直 肌麻痹,双眼患侧凝视麻痹;②面神经核损伤→同 侧面肌麻痹;③前庭神经核损伤→眩晕、眼球震颤; ④三叉神经脊束损伤→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 ⑤脊髓丘脑束损伤→对侧上、下肢及躯干痛、温觉 障碍;⑥内侧丘系损伤→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 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障碍;⑦下丘脑至胸髓节段中 间外侧核的交感下行通路损伤→同侧Horner综合征; ⑧小脑下脚(同侧脊髓小脑后束)和小脑上脚(双侧脊 髓小脑前束)损伤→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
4.中央灰质周围病变:若病变侵犯了白质 前连合,则阻断了脊髓丘脑束在此的交 叉纤维,引起相应部位的痛、温觉消失, 而本体觉和精细触觉无障碍(因后索完 好)。这种现象称感觉分离,如脊髓空 洞症或髓内肿瘤患者。
(二)脑干损伤
• 通常由推-基底动脉系供血区的血管性病 变,如:梗死或出血所致。这些分支的病 变常可累及供血部位的若干神经核和纤 维束,导致一定的临床表现。
脊髓白质
• 上行纤维束
薄束、楔束 脊髓丘脑前、后束 脊髓小脑侧、后束
• 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侧、前束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楔束
薄束
脊髓小脑后束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前束
前庭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内侧纵束
如何理解脑干?
• 脑干与脊髓的关系
( 躯干、四肢 )
丘脑腹后外侧核
躯干 四肢 浅感 觉感 受器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束
脊神经节
周围突
中枢突
脊神经
上升1~2节段
白质前连合
后角固有核
浅
头 面 部
感 觉 传 导
路
浅感觉传导路
( 头面部 )
中央后回下1/3 内囊 后肢
丘脑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
头面部 皮肤粘膜
三叉神经节
周围突
中枢突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