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站与枢纽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双线横列式区段站机务段位置方案?各优缺点?
答:在区段站上,机务段可设在站同左、站同右、站对右、站对左、站对并等五个位置。

站同左、站同右方案:缺点是列车换挂机车需跨越正线;靠机务段一端站场咽喉布置复杂,另一端机车走行距离长:占城镇土地多;恶化居民区环境;改建因难。

新建一般不采用。

站对并方案:机车出入段与调车作业干扰,但与列车到发的交又平均分配在两端咽喉区;两端咽喉区构造简单;不需设专用机走线;机车在站内走行距离短;用地较少。

缺点是车站横向发展困难;改编作业量较大时,对调车作业干扰严重。

对远期没有多大发展的区段站,必要时可考虑站对并的方案。

站对右、站对左方案:缺点是用地多;靠机务段一端站场咽喉布置复杂,另一端机车走行距离长。

优点是机车出入段对作业干扰最少。

在双线横列式区段站上,站对右方案机车出入段与列车出发进路交叉,而站对左方案机车出人段与列车到达进路交叉。

发展为纵列式图形时,站对右方案的机车走行距离较站对左方案短。

一般首先考虑机务段设于站对右的位置,其次是站对左的位置。

2、指出双线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的最主要缺点,说明产生该缺点的原因及消除的途径?
答:由于两个到发场同在正线一侧,车站 A 端上行旅客列车出发进路与下行货物列车到达进路产生交叉干扰;B 端上行旅客列车到达进路与下行货物列车出发进路产生交叉干扰。

客、货列车到发交叉的性质比较严重,是双线横列式区段站的主要矛盾。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变更到发场与正线相互间的配置。

3、试画出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要求表示出车场,驼峰,牵出线,正线及机务段,车辆段的合理位置及主要连接线路?说明其消除了横列式区段站的哪些缺点,仍然存在哪些缺点?
答:单向一级三场模列式编组站布置图略(见教材102页图4-2-1) 。

消除了横列式区段站的缺点(1)两到发扬分设在调车场两侧,消除了横列式区段站图型的货调交叉。

(2)正线外包,消除了横列式区段站图型的客货交叉。

(3)机务段设在接发列车较多的到发场出口咽喉处,部分消除了横列式区段站图型的货机交叉和调机交叉。

//存在的缺点(1)牵出困难,降低了改编能力。

(2)改编车流折返走行严重,增加了车辆在站作业的中转时间和调机行程。

(3)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互换性较差,上、下行车流不均衡时,两侧的调机和牵出线会出现忙闲不均的现象。

(4)改编能力较低。

4、绘出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要求表示出车场,驼峰,牵出线,正线及机务段,车辆段的合理位置及主要连接线路。

分析该种布置图的主要缺点及其解决的途径?答: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略(见教材102页图4-2-1) 。

(1)车列一次牵出困难,降低了改编能力。

应设法减缓到发场与牵出线问联络线的坡度或加大其反向曲线的半径。

(2)改编车流折返走行严重,增加了车辆在站作业的中转时间和调机行程。

(3)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互换性较差,上、下行车流不均衡时,两侧的调机和牵出线会出现忙闲不均的现象。

可将部分到发线设计为双进路,并在其进站线路上铺设相应的渡线。

(4)改编能力较低。

可采用混合式或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5、绘出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示意图,当驼峰头部采用双推单溜作业方式,峰民用2台机车进行编组作业时,试从能力的角度分析在这种作业条件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主要措施?
答: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示意图(见教材103页图4-2-2) 。

由于调车场
与上、下行出发场横向排列,二级四场编组站仍存在转线折返走行,增加了尾部牵出线的负担和车辆走行距离,尾部牵出线的编组能力仍保持横列式编组站的水平。

因此,当驼峰头部采用双推单溜作业方式,峰尾用2台机车进行编组作业时,虽然其驼峰能力较大,但会造成调车场头尾能力不协调的缺陷,从而影响全站设备能力的发挥。

为提高二级四场编组站调车场尾部编组能力,可以采取如下加强措施:①部分调车场线路直接发车。

即采用编发线布置,这是我国应用较为成功和最为普遍的一种措施。

②调车场尾部设置小能力驼峰。

必要时,还可考虑在调车线内设置箭翎线或增设辅助调车场,以提高牵出线的能力。

③将昆部牵出线与出发场间联络线在出发场前面一段设计成下坡。

④增加尾部调车机台数和牵出线数量。

⑤出发场后移。

将两侧出发场向调车场尾部靠拢布置。

⑥调车场尾部采用“燕尾式”布置。

将调车场尾部按线束左右分开,分别与两侧出发场并拢。

⑦调车场尾部咽喉区采用对称道岔、线束布置。

⑧调车场尾部采用调车集中控制设备。

保证调车作业安全,提高平面调车效率。

6、绘出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示意图,当驼峰头部采用双推单溜作业方式,峰民用2台机车进行编组作业时,试从能力的角度分析在这种作业条件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主要措施?
答: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示意图(见教材103页图4-2-2) 。

由于调车场与上、下行出发场横向排列,二级四场编组站仍存在转线折返走行,增加了尾部牵出线的负担和车辆走行距离,尾部牵出线的编组能力仍保持横列式编组站的水平。

因此,当驼峰头部采用双推单溜作业方式,峰尾用2台机车进行编组作业时,虽然其驼峰能力较大,但会造成调车场头尾能力不协调的缺陷,从而影响全站设备能力的发挥。

为提高二级四场编组站调车场尾部编组能力,可以采取如下加强措施:①部分调车场线路直接发车。

即采用编发线布置,这是我国应用较为成功和最为普遍的一种措施。

②调车场尾部设置小能力驼峰。

必要时,还可考虑在调车线内设置箭翎线或增设辅助调车场,以提高牵出线的能力。

③将尾部牵出线与出发场间联络线在出发场前面一段设计成下坡。

④增加尾部调车机台数和牵出线数量。

⑤出发场后移。

将两侧出发场向调车场尾部靠拢布置。

⑥调车场尾部采用“燕尾式”布置。

将调车场尾部按线束左右分开,分别与两侧出发场并拢。

⑦调车场尾部咽喉区采用对称道岔、线束布置。

⑧调车场尾部采用调车集中控制设备。

保证调车作业安全,提高平面调车效率。

7、绘出单向二级三场混合式编组站示意图,分析编发线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单向二级三场混合式编组站示意图(见教材106页图4-2-5) 。

答:(1)编发线续溜车的处理:可用借线法和增线法来处理。

借线法是将续溜车暂时溜入原固定线路的相邻空线集结。

增线法是增加调车线数量来集结续溜车,只有车流达到一定数量时,增线才是合理的,当编组到站少,车流量较小时,采用借线法较为有利。

(2)编发线的作业安全:①采用信号联锁装置,以防止驼峰续溜车辆误入车列编成的线路;②列检、商检、运转人员在编发线开始作业前应设置脱轨器进行防护;③编发线发车时,发车进路应与其它敌对进路隔开;④在编发线出口端设置脱鞋器,以避免压鞋发车。

8. 试画出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量图(反接反发),并分析该种布置图的图型特征及主要优缺点?
答: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反接反发) (见教材108页图4-2-6) (1)图形特征:①各衔接方向共用的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依次纵列配置。

②通过车场一般设在出发场外侧。

③机务段设在出发场附近反向通过车场的外侧。

④车辆段布置在调车场旁侧。

⑤正线外包,到发进路立交疏解。

(2)优点①各方向改编列车在站内的解体、
集结、编组、出发过程都是“流水式”作业。

②改编车辆和调机作业行程短,解编效率高,能力较大。

③站内各种作业交叉干扰较横列式和混合式都少,车站通过能力较大。

④有利于实现编组站现代化。

(3)缺点:①反向改编列车走行里程较长。

②车站站坪长度较长。

③站内采用跨线桥立体疏解布置,不利于向双向编组站布置图发展。

9、试述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的基本特点?
答:基本特征:上、下行到发场并列在共用调车场的两侧。

设备布置特点:①两到发场分设在调车场两侧,三场横列。

②正线外包。

③视务段设在接发列车较多的到发场出口咽喉处。

④车辆段设在调车场尾部正线外侧,站修所一般设在调车场外侧的线路上。

⑤调车场头尾各设两条牵出线。

⑥两到发场与调车场之间通过四条联络线连接。

⑦上、下行通过车场设在到发场外侧。

10、试述单向二级四场编组站布置图的基本特征及设备布置特点?答:基本特征:各衔接方向的共用到达场和调车场纵列配置,而上、下行出发扬并列设在调率场的四侧。

设备布置特点:⑦共用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配置。

②上、下行通过车场分别设在两个出发扬的外侧。

③机务段一般设在到达场旁边、反驼峰方向一侧。

④车辆段设在调车场尾部适当地点。

⑤在到达场与调车场之间,设有中小能力驼峰。

调车场尾部设2条牵出线,通常配备2台调机。

11、试述单向和双向编组站布置图的主要优缺点及采用条件?答:单向编组站与双向编组站相比,具有设备集中、便于管理、占地少、节省投资等优点。

随着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发展,单向编组站的能力有所提高,其适应范围也有所扩大。

新建编组站,一般因初期运量不大,引入线路不多,应优先采用单向布置图型。

//双向编组站图型具有较大的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双方向改编列车和车辆没有多余的走行,可节省的列车公里运营支出和相应的机车、车辆购置费及货物滞留费较大。

14、试述客运站旅客站房布置的基本要求?
答:所,是站前广场与站场相连接的中枢。

置客运站房的各项设备时,必须满足下列要求:机地配合。

市中心一侧或两侧(跨线式站房时) ;站房宜设在旅客列车到发线尽端,当根据时也可设在线路一例。

客运站站房除在靠城市中心一例设主站房以外,(2)短旅客进站和出站的时间。

(3)合各种流线设计的要求,站旅客流线分开,旅客流线与行包流线分开;旅客与市郊旅客流线分开。

(4)及售票窗口必须有足够的面积和数量,量最繁忙时的需求,并为扩建、改建留有余地。

业、餐饮、娱乐、群,给车站增加经济效益,迁,节约用地。

(6)筑,是城市的“大门”建筑风貌和民族特色,使站房既经济实用,壮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