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学(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教学中,学生认识手段的特殊性 (1)手段: 第一,各种必要的教学设备(教室、实验室、校 办厂等)。 第二,各种专门制作的教具。 第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等。 (2)特点: 第一,预设性。 第二,可控性。 (3)导致的结果: 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可 能出现的一切偶然性和盲目性,使学生的认识具有 明确的指向性和较大的受控性。
对教学原则的了解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进行: 1、原则的涵义; 2、原则提出的依据; 3、贯彻原则的要求。
二、教学原则分述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1、概念: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过 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必须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符合现代科技水平,运用的教学手段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同时,发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教育学生。 具体地: 科学性的基本含义: (1)教学内容本身是正确的、科学的,教学内容的分 量和难度安排必须是科学的; (2)教学的手段包括组织和方法也必须符合科学要求。 思想性的基本含义: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自觉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指教学 内容和教学影响的思想性。
3、教学与自学的关系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其中,学包括: (1)教师直接教授下的学习 ( 2)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复习、 作业等自学活动; 而教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 能独立自主地自学。 自学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无关。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全面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基本 途径。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
第二节
教学特点
一、教学活动的基本因素 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四个因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四个要素整合在一起,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教学系 统 。各要素在系统中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教学系统诸要素关系示意图 反馈
教学内容
教师
学生
教学手段 人格影响
二、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考察上图各要素,它们之间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 人们一般对下面五对关系比较重视: 1、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的关系 (学生与教学内容); 2、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师); 4、知识传授与思想品质教育的关系 (教师、教学内容、学生); 5、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学生内部)。
1、概念: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掌握知识、 技能和技巧,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从教师来看: (1)教师必然要履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表现自己的个 性特征,影响学生;
(3)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学生有所影响。 3、从学生来看: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和评价也会对他们自身产生教育影 响。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 种思想性因素来影响教育学生。
第七章 教学论(上)
十七世纪时,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把它用来命名自己的 著作。他在《大教学论》扉页上就明确指出:“写这本书的主 要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 学生可以多学”。 最初的教学论只是作为研究教育技巧和方法的一种理论,因 此,传统教学论重点研究的是“教”的活动,着重从教师的角 度来考虑采用怎样的技巧和方法。教学论发展到今天,十分重 视对教学整体的研究,。 一般地,在教学论中研究如下问题:教学内容(即课程)、 教学特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设计。 其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可以单独设为一节,这些问题在一般的 教育学教材中大多分上、下两章讲述。
3、教师在教学中应将两者有机统一
(1)是要考虑给学生以什么样的知识; (2)是要考虑如何传递知识、培养技能的方式。
(四)教学的教育性
指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 这是因为: 1、从教材来看: (1)思品教材:当然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2)其它教材:也总是渗透着一定阶级的政治、思想、 道德。
(三)几对关系
1、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 外,学校还通过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 教育。 教学是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生产劳动等相并列的一个概念, 而不同德、智、体、美、技各育相并列。 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教学,除此以外,智育还要可以通过课外 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来实施。教学除了要完成智育的任务外,还 要完成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是它们的实施途 径。
3、教学中,学生认识活动的特殊性
第一,从学生感性认识的获得看,可以通过教师运用直观教学。 (并不一定依赖于学生亲身的社会实践); 第二,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看,可以依靠在教师 指导下 开展的思维活动(即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活动, 及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并不一定依赖于学 生亲身实践的多次反复); 第三,从学生由认识向实践的转化看,大多(不是直接向社会 实践转化)是向学生本身的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转化。 例如,做练习、做实验、搞实习等,实际上就是知识的初步运用。 (这些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虽然具有为未来从事社会实践,作技能技 巧上准备的含义,但其更直接的目的,往往是为印证理论知识,加深 学生对理性知识的理解服务的)。
(二)教和学的双边性:教和学互为影响
1、教学中,教师的活动处于主导地位(相对于学生 而言) ①国家教育目的的落实者 ②学有专长,受过专业训练 ③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2、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相对于学习 的对象而言的) ①哲学的角度: 教师的教是一种外部条件,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②心理学角度: 知识、智力的个体发生离不开认识主体的自主活 动。 一般而言,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 的增长在内容、方法、大小等方面有所不同。
1、教学中学生认识对象的特殊性
(1)认识对象: 以书本文字材料为中介间接呈现出来的客观事物。 (2)特点: 第一,间接呈现的; 第二,对人类总体是已知的; 第三,最基本的。 (3)导致的结果: 第一,学生的认识可以脱离认识对象而通过对教材 的学习来完成。 第二,学生的认识可以不受个体时空的限制,使认 识过程简约化。
2、依据: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3、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坚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既要注意内容的正确 科学,同时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其次,坚持教学内容编排的科学性 ①学科自身内容衔接的科学性。 ②不同学科内容衔接的科学性。
(2)教学手段的科学性 教师选择的手段必须是学生接受这种手段传递过来的 信息,其效率是最高的,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3)坚持教学的思想性 ①贯彻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但要注意不同学科、不同教 材在思想性含义上的层次性。 ②发挥教师自身的教育性。 (4)将科学性和教育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对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不一致的调节: (1)教师:改进教学; (2)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教学原则是以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为出发点,根据教 学特点(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等。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有一段采用“产婆术” 的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
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 于另一行。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 正义的—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 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 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 或作战时期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 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 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 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 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 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 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 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五)教学中,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辨证统一 性
1、什么是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 (1)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 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2)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 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2、两者的关系: (1)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的基础。 (2)非智力活动也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3)两种活动在教学中有可能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
第二、发展规律不同 知识技能的掌握是由少而多,能力中的智力的发展则不同。 到了一定的年龄,智力的发展就会缓慢、停止、甚至衰退下来, 它的进程较知识掌握短,智力衰退、停止时,知识仍可继续增 长。 2、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虽然不是同步的,但两者 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 世界上没有抽象能力,能力总是建筑在一定知识技能的基础 上的,没有知识技能也就没有能力,因此知识技能是能力发展 的基础条件。 其次,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就会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定 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学生加快新知识技能内化的过程。
(三)教学中,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辨证统一性 1、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同 步的,这是因为: 第一、概念不同 知识是人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而能力是顺利完成 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人们为了保证某种活动的顺 利完成,对大脑中的经验系统(知识技能)必须进 行加工(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在这 个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针对性、广阔性、深刻性、 敏捷性、灵活性等心理特征的综合才是能力。因此, 能力不是大脑中的经验系统即知识材料本身,而是 加工处理运用这些材料的过程。能力和知识技能之 间虽然关系密切,但毕竟不是一回事。
第一节
教学概述
本章主要了解教学的概念和教学的任务 教学概念的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什么是教学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 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掌握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 发展智力、体力和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 个性,及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的活动。
(二)教学具有多种任务 德智体美各育都有具体的任务,教学所要完成的就是各 育的任务,教学任务一般归结为以下三种: (1)传授知识技能 (2)发展智力、体力和审美能力 (3)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个性,奠定科学的世界观 的基础。 关于教学任务的另外一种分析方法: (1)完成德育任务:培养思想品德 (2)完成智育任务: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 (3)完成体育任务:增强体质,发展体力 (4)完成美育任务:发展审美能力 (5)完成劳动技术教育任务:培养劳动技能
(二)启发性原则 来历: 中国: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写道:“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启发:就是在学生有所愤悱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积极 思考并获进入“愤悱”的境界? 西方: 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
三、教学特点
对应前面这五大关系,我们总结教学的五大特 点: 1、教学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 2、教学的双边性; 3、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辨证统一性; 4、教学的教育性; 5、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辨证统一性。
(一)教学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简捷性) 教学中学生人生的特殊性是相对于人类认识 的一般规律而言的。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认识对象、 认识手段、认识活动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