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道五年计划吗?中学历史学过,苏联是通过五年计划强大起来的


战前的苏联经济发展

所谓战前苏联,在此指的是1941年卫国战争前的苏联,而它的开始则应该从1920年末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时算起。
一、1920年的苏联
1920年末,国内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苏联这个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战火中平静了下来,可此时俄罗斯的大地已是满目创痍。国内经济已濒临崩溃,工厂倒闭,土地荒芜,饥饿、疾病伴随着不稳定的政治局面。
1920年苏联的经济情况非常恶劣,总的来说生产力倒退了几十年
工业情况是
钢: 19万吨
生铁: 11万吨
石油: 920万吨
煤炭: 870万吨
砂糖: 5.1万吨
纺织工业产值: 2.71亿卢布
纸: 几乎为零
电力: 几乎为零
而在一战前的1913年的情况为
钢: 420万吨
生铁: 420万吨
石油: 920万吨
煤炭: 2910万吨
砂糖: 134.6万吨
纺织工业产值: 28.86亿卢布
纸: 19.7万吨
电力: 19.4亿千瓦时
总的来说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只相当于1913年的12.8%,可见一战对俄罗斯经济的打击和苏联接手时的窘迫情况。

二、1920年-1925‘年的苏联经济恢复时期
面对1920年的烂摊子,当时的总书记列宁同志寝食难安,怎样恢复俄罗斯经济成了燃眉之急。从1920年底,列宁同志开始酝酿调整经济政策以挽救脆弱的苏联经济。
在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和开会讨论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以用来恢复苏联经济和缓解社会压力。
主要的经济政策有
1、粮食税制
在1920年的内战时期苏维埃为了筹备军粮曾经大规模的组织“争粮委员会”对农民进行粮食征收。由于是非常时期,为了凑齐争粮指标很多地方不顾老百姓死活使用了极端手段强制征收走所能找到的所有粮食,有农民写信给列宁反映情况“粮食被收集得象扫帚扫过一样干净,一点也没剩”。这种极端的做法自然的引起的地层农民的不满,甚至导致1921年2月的“喀琅施塔得兵变”,虽然此次兵变很快便被平息,但是也给了苏维埃政府一个信息,这个情况必须改变。
1921年3月21日《关于用实物税收代替粮食和原料收集制》被通过。法令规定国家给出征集指标,并且可以用实物征收代替粮食征收,在征收指标完成后剩余的全部粮食、原料和饲料储存,归土地所有者自行全权支配。
粮食税制的出台马上得到了立杆见影的效果。1921年至1922年所征收的粮食比上一年度少了将近50%,农民的积极性大为增加,1921年农业虽然遇到灾荒而歉收,但国内基本稳定,没有出现饥荒。
2、租让制和租凭制
1921年前,苏维埃政权将全部工业企业实现了国有化。但是后来发现这些企

业由于管理不善或者各种原因出现了无法经营的情况,使得大量设施和资源无法发挥其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1920年11月23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租让的一般经济条件和法律条件》的法令。法令规定可以把一些国有企业租让给可靠、值得信赖的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用以开发和加工俄国的自然资源,还规定了承租者可以获得一部分产品作为报酬,在贸易上享有优惠等法律保障(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吸引外资政策何其相似)。
租让制和租凭制的施行让私人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巨大发展,从而帮助了苏维埃国家从极其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解脱出来,至1922年底租凭企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对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3、商品货币关系的恢复
当个体小农在缴纳粮食税之后,既然国家允许他们自由支配知道多余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这些粮食和农产品中的一大部分便立即变成了商品,不可阻挡地涌入市场。但是在当时情况下苏维埃政府用的是粮食税和国家资本主义来实现城乡间的“商品交换”。这种“商品交换”,是国家以工业品取代农民的粮食及农产品,是进行实物交换,不通过市场,不使用货币,不通过私商和中介人(看不出和原始社会有什么区别)。
但不久之后,实践证明这种直接的“商品交换”是行不通的。基于此,列宁提出了“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即由国家垄断贸易改为自由贸易。重新恢复了商品货币关系和允许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措施和改革后,苏联经济在迅速的恢复。以大工业为例子:
电力: 19.4亿度(为1913年的149.4%)
煤炭: 2910万吨(......88.5%)
石油: 920万吨(......90%)
生铁: 420万吨(......52%)
纯钢: 420万吨(......69%)
纸张: 19.7万吨(......110%)
砂糖: 134.6万吨(......79%)
纺织工业产值: 28.86亿卢布(......72.7%)
从表中可以看到,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工业经济的恢复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除了钢铁生产还比较薄弱以外,大多数工业部门均已达到或基本达到战前水平,总的来说工业实力恢复到了1913年的75.5。但是,战前水准的俄国只是一个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准,所以,当恢复时期结束的时候,苏联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就成为了摆在苏联全党和全体人民面前的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三、两个五年计划
1924年初,伟大的革命导师、苏维埃地一任领导者列宁同志不幸过早的逝世了。就象在集权国家所要发生的那样,一个强有力的领袖倒下后,他身

边的几个“二把手”理所当然的投入到残酷的权利争夺当中去。斗争的结果是斯大林取得了军政大权,成为了苏维埃的地二任领导者。
好在斯大林在完成铲除异己,独揽大权之后并没有忘记列宁提出的的苏维埃初期发展的总方针,依然是发展经济为主。
1925年12月,联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确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胜利而奋斗是我们党的基本任务”。但是走向工业化的这条路应该怎么走就成了个大问题。我们知道一般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都是先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再从轻工业开始走向重工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苏联搞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从轻工业开始发展走向重工业最后到工业强国的道路又过于漫长(看看美国所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是多么的艰辛)。好在苏联是个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国家搞经济,特别是恢复型经济有个“撒手锏”,就是计划经济。
根据斯大林及其助手的反复推敲,最后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你还别说,这个决策在后来的两个五年计划中真使得苏联的经济,特别的它的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发展速度是当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不敢想象的,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工业强国。这得力于计划经济的资源分配体制(不可否认计划经济的效率的却比市场经济高得多),国家可以将大量资源集中起来进行再分配,这样就可以将大量的人才、资源、设备投入到一个政府所优先考虑的项目中去,其速度当然比靠资本家们一块砖、一片瓦的慢慢发展来的快。但是计划经济有个致命弱点,就是将资源进行再分配时,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了基础和设备建设中去,而社会的根本--人所得到的仅仅是一些生活必须品。这也是为什么苏联后来成为一个国强而民不富的奇怪国家。国家实力增强了,而人民确得不到相应好处。在苏联解体时仓库里放着上万辆飞机、坦克,而人民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一有人提起计划经济大家都吹胡子、瞪眼睛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这些都是题外话了,就此打住。
在1926-1927年这两年,政府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大量的机器设备从美、德等重工业强国采购回国(美、德的技术在当时的确是苏联不能比的),大量工程人员进行培训(相当一部分是美、德工程师直接培训的),N多重工业项目上马。当这些准备工作完成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28年-1932年,这5年发展速度是可怕的。以“狄那莫工厂”、“工社

社员工厂”等23家大型国有机器制造工厂为例。5年间固定资产从2.85亿卢布增加到4.94亿,工人人数从5.48万人曾加到13.97万人,总产值从2.84亿卢布曾加到12.95亿,固定资产曾加了1倍而总产值确增加了3.5倍。
1932年的主要工业产值为:
煤炭: 6440万吨
石油: 2140万吨
生铁: 616万吨
纯钢: 592万吨
汽车: 2.39万辆
拖拉机: 4.89万台
铁路: 8.18万公里
纺织品总产值: 58.12亿卢布
当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工业总产值从1928的158亿卢布曾加到1932年的368亿卢布,曾加1.3倍;国民收入从244亿卢布曾加到455亿卢布,曾加86%;劳动生产率提高约38%,全国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70.7%,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例由1928年的60.5:39.5变为46.6:53.4,工业技术也不再过分依赖于美、德而是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此时的苏联已从一个农业国家变为一个工业--农业国家。
1933年-1937年苏联基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和基础,开始了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7年的主要工业产值为:
煤炭: 12797万吨
石油: 3048万吨
生铁: 1450万吨
纯钢: 1300万吨
汽车: 20万辆
电力: 269亿千瓦时
拖拉机: 17.64万台
纺织品总产值: 86.23亿卢布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有4500个新工业企业建成和投产,1937年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曾长1.2倍,农业产值增长0.5倍,国民收入增长1倍,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曾加1.9倍,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2%,技术方面已完全摆脱了对美、德的依赖,基本实现了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国产化”。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在工业发展速度方面超过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产值来看,苏联已成为欧洲第一、世界地二大工业国(当时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经济大萧条),整个国家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毫无疑问两个五年计划使得苏联经济特别是重工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相对的轻工业和农业发展却远远落后于重工业的发展,重、轻、农比例严重失调,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可怕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在以后成为了“苏联模式”,并影响着后来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四、未完成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和苏联的备战
在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上,为了再接再厉的发展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马上出炉,依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是随着法西斯在欧洲的猖獗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封锁再加上斯大林在1940年的大清洗,第三个五年计划在性质上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发展军备成为了基本任务。从1938年-1941年的三年半中军事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战工业投资总额的1/4以上,1940年下半年,政府将60多个不同企业从其他工

业部门转交由航空工业部管辖。1940年至1941年上半年,飞机制造能力曾加50%。单1941年上半年就生产了各种类型的飞机6000架,其中2000架为新型歼击机,490架轰炸机和250架强击机。1940年,政府决定除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和哈尔科夫工厂外,将斯大林格勒和车里雅斯克的拖拉机厂也转入坦克生产。1940年,这些厂生产了246辆KB型、115辆T-34型新型坦克,1941年上半年,又生产了393辆KB型和1110辆T-34型坦克,半年内总产量超过1940年的3倍多(现在知道为什么苏军打死也不放弃这些地方了)。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第三个五年计划不得不终止实施。即使在战前的和平时期内,为了服从备战需要,已经不能按部就班的根据原计划加以实施了。总的来说,战前几年的工业生产状况基本上是好的,它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五、总结
社会主义苏联在战前的经济建设无论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非常称道的。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它仅用了20年时间,经历了国内战争、经济恢复、两个五年计划和第三个不完全的五年计划的实施,国家工业生产持续在15%以上,把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了当时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社会发展速度。
总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一个特定的国内外历史环境中实现的。一方面,应该看到,苏联走的这条工业化道路基本上是成功的,是符合其本国国情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条工业化道路并不是尽善尽美的,重、轻、农比例的严重失调,并非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工业化的完成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付出较大牺牲和代价而取得的,这也给以后苏联的发展留下了较大的隐患。因此不能将这条工业化道路教条化和神圣化,应该辨证的看它的成就与失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