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服饰图案的色彩观
广西瑶族地区传统服饰纹样特征分析
广西瑶族地区传统服饰纹样特征分析作者:吴红梅陈若茜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9期【摘要】瑶族服饰纹样以其绚丽的色彩、精美的图纹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本文通过对广西瑶族传统服饰纹样的宗教、色彩、图纹、寓意等特性进行分析,阐述瑶族服饰纹样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和人文魅力。
【关键词】瑶族服饰;传统纹样;特征【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引言广西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较典型的山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
瑶族服饰以其绚丽多彩、古朴典雅、工艺精湛著称[1]。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长期居住高山丛林,出于自我的保护意识,产生了对宗教信仰的强烈依赖,使服饰图案纹样既有图腾寓意,又具有更加丰富的自然色彩,把自然界中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等形象进行高度概括,绘出瑶族先民对大自然、对土地、对祖宗神灵的敬仰和依恋。
心灵手巧的瑶族妇女运用四种色彩的丝线织绣出图案鲜艳夺目、纹样简炼、物象突出、生动传神等特点的服饰[2]。
散发着浓厚的民族本土特色,展现了瑶族服饰纹样的美学特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通过寻求分析这些特殊性,对研究广西瑶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广西瑶族的区域分布瑶族是广西11个少数民族之一,据2007年统计,广西瑶族已有近150多万人口,“大分散,小集中”是瑶族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
主要聚居在金秀、巴马、都安、富川、大化、恭城等6个瑶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贺县、凌云、田林、南丹、全州、龙胜、融水等县,在散居的瑶族地区建立了49个瑶族乡[3]。
广西瑶族的支系较多,如桂林龙胜的红瑶,河池南丹的白裤瑶,百色凌云的背篓瑶、蓝靛瑶,贵港桂平的盘瑶等支系,贺州和富川主要聚居过山瑶和平地瑶两个支系。
广西金秀的瑶族最集中,分为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和花蓝瑶五个支系。
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服饰往往有较大差别,服饰的传统装饰纹样也反映出各支系的历史文化、生存方式及审美理念,从而形成了款式多样,色彩艳丽、图案精美而代表着不同地域特征的传统服饰纹样。
云南河口 金平瑶族服饰图案在当今家用纺织品设计中的运用探索
三、探索与实践
3、制作样品:设计出初步方案后,可以制作样品进行试样和评估。通过实际 的产品试样,可以更好地了解设计的可行性和效果。同时,也可以根据评估结果 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三、探索与实践
4、市场推广:经过评估和改进后,可以将最终的设计方案投入到生产和市场 推广中。通过市场推广,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这种融合了瑶族文化的纺织 品设计风格。
a.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各个民族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成为了云南独特文化遗产 的一部分。这些服饰图案不仅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审美观念,还反映了他们对自然、 生活和宗教信仰的崇敬和追求。
b.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设计 元素和特点
三、思考总结
4、培养专业人才队伍。要加强珠宝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更多的设计师 深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和翡翠首饰制作工艺,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设计水 平。同时,也要加强对云南当地传统手工艺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确保民族文化 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摘要:本次演示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设计元素和特点的分析, 阐述了这些图案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思考总结
2、提高设计创新能力。要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和市 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创新。例如,可以在保留基本图案的基础上,进 行颜色搭配、款式变化、大小调整等创新设计,使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时尚感。
三、思考总结
3、加强制作工艺水平。要注重提高雕刻、镶嵌等技艺的水平,力求将云南少 数民族服饰图案刻画得更加精细、传神。同时,也要新型工艺技术的应用,如3D 打印、微雕等,为翡翠首饰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瑶族服饰特点
挑花工艺
瑶族服饰美还是集中地反映在挑花的构图上。 挑花工艺精湛,一般是利用布的颜色和经纬线, 采用十字挑的针法挑出花纹。也不用事先描绘 图案,只凭一双手,就可以挑出各种十字形、 万字形、米字形、三角形等不同的花纹,其中 间以现实生活的自然景色和动植物形象。
各种各样的神的纹饰
精美的挑花图案
男子服饰
瑶族传统男子服装以青 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 襟、斜襟、琵琶襟短衣 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 衫;配长短不一裤子, 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 至膝盖,多以蓝、黑为 主,束腰带,扎头巾、 打绑腿,朴实无华
男子头饰
1.、是包红、黑、白、蓝头巾。比如蓝靛瑶男 子度戒后,多数头上改戴马尾编制的园帽或缠 圆盘形状的黑布包头,红头瑶成年男子用青黑 布包头; 2、是蓄留长发,在头顶上束发髻,扎红头绳 或盘长发。广东连南县八排瑶和广西南丹县白 裤瑶男子至今仍盛行这一头饰。
瑶族的银饰
海外瑶族
美国瑶族
越南红头瑶
男子头饰
女子服饰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 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 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 饰。
多彩多姿的头饰
瑶族头饰颇具有特色,她 们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头饰: 有“龙盘”形、“A”字形、 “月牙”形、“飞燕”形 等;有的戴竹箭,有的竖 顶板,有的戴尖帽,有的 戴竹壳。广西贺县的瑶族 妇女戴十馀层的塔形帽子, 颇历史悠久,在文 化方面一直保持本民 族传统特点,尤其在 服饰文化上更为明显, 五彩斑斓,绚丽多彩 是瑶族传统服饰文化 的普遍性特征
五 彩 斑 斓 的 瑶 族 服 饰
精湛的蓝靛印染
瑶族妇女精于蓝靛印染,至今仍保留着一套完 整的印染技术。她们将自己种植的蓝草经过浸 泡加工后,提取蓝靛,加入白酒,经草木灰过 滤、发酵呈黄色后便可染布。在染布过程中经 过数次浸染、晾干,直到布料呈深蓝带暗红色 为止。
广西民族服饰原创设计理念
广西民族服饰原创设计理念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等多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广西民族服饰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广西,壮族服饰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饰之一。
壮族服饰以其色彩艳丽、图
案独特而著称。
在壮族服饰的设计理念中,注重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反映在服饰的图案和颜色上。
壮族服饰通常采用红、绿、黄等鲜艳的颜色,图案上常常绘制着壮族人对自然的理解和赞美,如山水、花鸟等。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展现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的态度。
另外,瑶族服饰也是广西民族服饰中的一大亮点。
瑶族服饰的设计理念主要体
现在其细致的刺绣和精美的手工艺上。
瑶族人民喜欢用绣花来装饰自己的服饰,细致的刺绣和独特的图案使瑶族服饰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在瑶族人的设计理念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他们通过服饰来表达对祖先和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
在现代社会,广西民族服饰的原创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设计师们将
传统的元素与现代的时尚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系列新颖的民族服饰。
这些新款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特色,还融入了现代的时尚元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广西民族服饰的原创设计理念不仅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世人展示
了广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广西民族服饰的设计理念将会不断创新,为世人呈现更多精彩的作品。
瑶族服饰
3.
木了花长青部 蜡颈 支, 河大瑶分因
柄主腰裤色戴 染部 银包 口山、三头
瑶要带,上多 挑戴 簪头 红一河种饰
、的。外衣个 花大 。时 头带口不色
,
。
•
红 头 瑶 和 花 头
• • •
A”
织白的服字头风有的 腿长斜子 作人花瑶 锦、蓝装形饰格穿; ,衫襟服 出民,族 、黑靛均、特独长有妇 朴,、装瑶 了以有人 蜡五印用“点特衫穿女 实配琵以族 驰娴蜡民 染种染自飞更,配圆服 无长琶青各 名熟染精 等,技染燕为整裤领饰 华短襟蓝支 国的、于 工服术的”突幅的短有 。不短色系 内蓝针蓝 艺饰。土形出图。衣穿 一衣为服 外靛线靛 。制色布等,案瑶,大 裤为基饰 的印折印
瑶服饰,(3)广西桂平盘瑶服
饰,(4)广西金秀盘瑶服饰,
(5)广西贺县盘瑶服饰(6)花
瑶服饰
2男子服
饰(I)广西融水花瑶(2)排
瑶服饰 妇女服饰:蓝靛
瑶服饰,广西百色、耶坡蓝
靛瑶服饰,红头瑶和花头瑶
服饰
1.
4.
l
2.
葫城的板瑶、全州的东山瑶等。瑶族支系的眼饰,其他还有广西田林的瑶族支系繁多。吸饰纷呈,这里只讲述系长围裙,上有挑花和蜡染图案;围织外罩一件有挑花背饰的贯头衣;着青色银圈,银圈上佩戴鸡形银饰于胸前。穿长发挽髻并插三根银簪于头顶,颈青裤瑶妇女服饰百槽裙,小不同的蛋五个银圈,手戴镊钏,下着无领无扣右衽衣,背披蜡染挑花背牌,上 穿 青 色将 正 方 形 图 案 包 在 头 部 前 方 , 再 插 上 一青 布 色 头 , 包 头 布 上 绣 正 方 形 图 案瑶 花 头 瑶 长 袍 瑶 妇 女 服 饰尖 状 红 头 瑶 , 圆 筒 状 红 头 瑶 ,红 头 瑶 。 花 头 瑶 居 住 在 广 西 上 思 县 十 万同 的 头 饰 , 即 尖 状 红 头 瑶 、 圆 筒 壮 红 头彩 为 红 色 而 得 名 “ 红 头 瑶 ” 。 红 头 瑶 又红 头 瑶 居 住 在 云 南 的 金 平 、 河 口 等 县 ,
瑶族服饰中的人形纹研究
瑶族服饰中的人形纹研究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多个省份,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
省等地,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瑶族服饰。
在瑶族服饰中,人形纹是一种常见的图案。
人形纹即用人形来装饰衣服的一种图案,
包括男女、老少、站立、坐着等形态。
人形纹的来源可能与瑶族的祖先崇拜有关,也可能
是瑶族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
在瑶族服饰中,人形纹常常呈现出一种简约而富有流畅感的特点。
瑶族服饰以红、黑、白、黄等鲜明的色彩为主调,人形图案多采用簇新的黑线描绘,形态各异,有的呈现出铁
塔般的堂皇气势,有的则呈现出细腻柔婉的灵动之美。
在色彩和线条的运用上,瑶族服饰
的人形纹表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美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除了在服饰中,人形纹也常常出现在瑶族的陶器、竹编和木雕等手工艺品上。
这些手
工艺品以精细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为特色,其中人形纹图案则突显出瑶族文化的
独特性和多样性。
总之,人形纹是瑶族服饰和手工艺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展现了瑶族文化的深厚内涵
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通过研究人形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瑶族文化的魅力和
特色,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承。
瑶族服饰
• 衣服胸前缀横排着的四个银牌和 上中下三排用红线和红、黄、自 黑边的蓝披肩,上面饰有黑色珠 串和红丝穗;腰束七条锦带,系 蓝边黑地绣花小围裙,腰后系一 条红线联成的腰裙:下着裤脚有 宽花边的织锦裤,全身形成黑色 与红、黄相配的对比强烈的色调, 非常艳丽。
坳瑶男子头缠蓝、白花 纹的头巾,身穿无扣交领对 襟黑布衣,束白色绣花腰带; 下穿黑色长裤。
• 关于坳瑶妇女的头饰有一个传说:瑶 族始租盘弧上山打猎时被羚羊撞下山身亡, 其妻悲伤痛苦,将竹笋壳折成帽子戴在头 上以示戴孝。此后坳瑶妇女盛装时必戴竹 壳帽跳黄泥鼓舞,唱盘王歌,以示缅怀始 祖。
花蓝瑶、布努瑶服饰
• 广西金秀圣堂山的妇女黑色上衣的后背挑 绣有三组美丽的花纹,两袖镶饰黄、红邑 调的瑶锦,显得富丽堂皇.故称为“花蓝 瑶”。花蓝瑶、布努瑶均属布努语支系, 主要生活在广西都安.巴马、上林及云南 的富林等地。
坳瑶女子长发盘于头顶, 用竹笋壳做成的梯形竹帽 戴在头上,盛装时在竹笋 壳帽四周插上五枚银簪, 两侧缠绕上银链,并将铲 形的银板插入额前发 中.上身穿交领对襟中长 的黑布衣,衣襟饰有红边 和绣有卷 草图案,下穿黑色短裤, 小腿套腿套:系腰的白布 带上还要用瑶锦带扎紧, 戴多个项圈和银链。
坳瑶妇女
•
.妇女服饰 盘瑶居住地区广阔,各地服饰不尽相 同,但服饰色彩较一致,部是蓝靛染成的 青黑色.上面饰以红色织绣或绒球,所包 头帕,不管是圆盘状还是尖头状,大多也 是红、黄女与广西田林盘瑶服饰比较接近,只是头部的 黑头帷顿着一个方向缠绕,不交叉成人字形,外层缠花瑶锦。 胸部的装饰与前者相似,一串缄球镶饰在前胸织绣图案的四 周。所着长裤用瑶锦制成,大髓至膝还裹上层层瑶锦,真是 锦上添花,分外富丽。
较为特殊的是南丹白裤瑶男子的白色灯笼裤,其宽臀紧腿,造型奇特
瑶族服饰(1)
瑶族村寨
• 瑶族村寨远离城镇集市,多建于近林靠水的高山地带。山区气候潮湿寒冷,故 住房多低矮无窗。一般二、三十户自成村落,村与村大都相距十数里或数十里 。村寨距耕地亦相距甚远,故每家在耕地处又建有田房,规模与村内住房大体 相同而形成“村外村”、“家外家”。农闲住村,农忙住田房,粮食大部分堆 放在田房内。
八、布努瑶服饰
1、河池布努瑶服饰 黑色右衽短衣,襟口、底摆、袖口有刺绣花 边,胸前挂多个半月形银项圈并系响铃、丝穗、 银牌;下着黑色百褶裙,群内穿长裤。各地头饰 差别较大。
巴马布努瑶
都安、大化瑶族服饰
东兰布努瑶
2、百色布努瑶
黑色上衣下裙式样,上衣韦立领右衽短衣,立领、襟边、底 摆、袖口均有花边装饰;裙子由一块布料从后向前缠绕,并在前 部搭接而成,裙外在穿围裙。
小尖头瑶
(4)广西贺县盘瑶服饰
贺县的妇女头戴十余层彩布和瑶锦组成的尖塔状的 帽子井缠上饰有银牌、银花的红带和黑白珠串以及线 穗,其帽檐厚17、 8厘米,高选50厘米,重约20干克 ,由于帽顶是尖头状,因此又称为“尖头瑶”或“大 尖头”。 据说戴上这种尖帽进密林、八草丛均可“打 草惊蛇”,免受其害。 她们上身穿无扣交领青黑色长袖衣,两襟均挑绣花 边,袖口用彩布条和花边装饰。披绣花、镶边、缀流 苏的披肩,穿黑色长裤,系镶有多层花边的黑色围裙 ,用花腰带将围裙系紧,随身挎彩布条镶饰的挎包。 便装装饰较少,不佩戴银饰、披肩和围裙。 •
茶山瑶内部服饰的主要差异在妇女头饰,因居 住地域不同,样式不同:
银钗式,风格独特。成年妇女的头饰,用三块长约一尺二 寸、宽约二寸、重一斤至一斤四两的银板弯成弧形顶戴头上
茶山瑶盛装时需戴耳环、银项圈(五个)、棱形龙头银手 镯、戒指。戒指一副三个,同戴在中指上,里、外边者为细 圈形,居中者为扁形。盛装银器可达三、四斤重,加上各种 丝带,女孩子一身衣饰需用白银一二百元。
瑶族服饰调研总结
瑶族服饰调研总结1. 引言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拥有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
为了深入了解瑶族的服饰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瑶族服饰调研,本文将对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2. 调研目的和方法2.1 调研目的调研瑶族服饰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了解瑶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分析瑶族服饰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2.2 调研方法为了获得准确和全面的瑶族服饰信息,我们采用了以下调研方法:•文献资料调研: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学术论文和互联网资料,收集瑶族服饰的历史、形式和文化背景等相关信息;•实地调研:前往瑶族聚居地,与当地瑶族民众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观察其服饰的样式、工艺和用途。
3. 瑶族服饰的历史渊源瑶族服饰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文献记载,瑶族先民使用树皮、兽皮、草叶等原始材料制作服装。
随着社会的演变和文明的进步,瑶族服饰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特点。
在明清时期,瑶族服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
瑶族人民开始使用丝绸、棉布等材料制作服装,采用刺绣、染色等工艺进行装饰。
这些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还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才华。
4. 瑶族服饰的特点和文化内涵4.1 瑶族服饰的特点瑶族服饰具有以下特点:•多样性:瑶族地域分布广泛,不同地区的瑶族服饰风格各异。
比如,龙胜瑶族服饰以红、黑为主要色调,色彩鲜艳;广西的桂林瑶族服饰则更注重刺绣和织锦的工艺;•色彩丰富:瑶族服饰以丰富多彩的色彩为特点,常使用红、黄、蓝、绿等鲜艳的颜色,寓意吉祥和美好;•刺绣工艺:瑶族人民善于刺绣,瑶族服饰常常采用精细的刺绣工艺进行装饰,使服饰更加美观精致;•纹样独特:瑶族服饰上的纹样常常以动植物为主题,寓意丰收和福气;•男女区分:瑶族男女服饰有明显的区别。
男子常穿襦和长裤,深色为主;女子则穿着襦和长裙,色彩鲜艳。
4.2 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瑶族服饰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宗教信仰:瑶族信仰神灵,认为穿上特定的服饰能够与神灵相通,所以瑶族的服饰设计中常常融入了宗教符号和元素;•社会地位:瑶族服饰的装饰程度往往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关。
瑶族服饰特点和文化价值
瑶族服饰特点和文化价值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瑶族服饰在中国民族服饰中独具特色。
瑶族的服饰特点多样且丰富,体现了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瑶族服饰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瑶族服饰的特点是多样性。
瑶族地区广大,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等地,因此瑶族的服饰风格也有所不同。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瑶族地区,瑶族人民喜欢穿着色彩鲜艳、华丽夺目的服饰,女性常常佩戴铜铃、银饰等装饰品,使得服饰更加华美。
而在湖南和云南的瑶族地区,服饰则更加朴实,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瑶族服饰的多样性体现了不同地区瑶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方式的不同理解。
瑶族服饰的特点是注重细节和装饰。
瑶族的服饰在细节上非常讲究,常常使用刺绣、缝纫、织网等工艺技巧,以增加服饰的美观性和独特性。
女性的服饰上常常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如花草、动物、人物等,这些图案和花纹代表着瑶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此外,瑶族人民还喜欢在服饰上使用珠子、铜铃、羽毛等装饰品,以增加服饰的华丽感和动感。
瑶族服饰的特点是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瑶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瑶族服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瑶族的婚礼上,新娘会穿着传统的瑶族婚纱,这种婚纱通常是蓝色和白色相间的,象征着纯洁和幸福。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上,瑶族人民也会穿着传统的瑶族服饰,以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和祝福。
瑶族服饰的特点体现了瑶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瑶族服饰的特点也体现了瑶族人民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习俗。
瑶族人民通过穿着传统的瑶族服饰,展示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对瑶族文化的热爱。
同时,瑶族服饰也成为瑶族人民之间的沟通工具和交流方式,使他们更加团结和融入瑶族社会。
总的来说,瑶族服饰的特点和文化价值体现了瑶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对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表达。
瑶族服饰丰富多样,注重细节和装饰,体现了瑶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解读广西瑶族服饰文化
解读广西瑶族服饰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瑶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服饰文化。
那么瑶族的服饰是怎样的呢?有哪些种类呢?有哪些特点呢?请看下文。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纹饰。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
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
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
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
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
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红头瑶:妇女头缠红布,衣袖裤脚绣五*花纹,胸前缀银排扣,戴银耳环和银项圈。
自称“孟”或“洞班黑尤”。
白头瑶:妇女顶蓝布红边头帕,缀红白线缠头为饰,青蓝*长衣裤并缘以红白*花边。
自称“黑尤蒙”。
蓝靛瑶:以善种蓝靛(蓝*植物染料)得名。
用芭蕉叶作平顶帽,青布盖头,青*衣裤,胸饰银排扣,系红珠线,自称“秀门”,“吉门”。
沙瑶:妇女打扮与壮族支系“布沙”相似,头缠黑*纱帕,穿青蓝*斜襟上衣,衣裤饰以条纹状花边。
喜依山傍水,住在炎热的红河两岸,受“布沙”的影响很深。
亦称“黑尤蒙”。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西6省区。
瑶族服饰丰富多*,在不同自称的瑶族各部之间各有差异。
早在《后汉书》中就有瑶族先民“好五*衣服”的记载。
瑶族男装以青蓝二*为主。
有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和长衫之分。
广东曲*瑶族男子“衣服*绣花边”,云南文山瑶族男子着大领长衫,领襟除绣少量花纹并饰红*绒球花。
裤子长短不一,长者至脚面,短者及膝。
广西南丹县大瑶寨的男子,穿白*灯笼裤,长及膝盖,近膝盖处,绣红*而长短不一的直条花纹6条,人们称为“白裤瑶”。
广西金秀瑶族服饰造型研究
广西金秀瑶族服饰造型研究广西金秀瑶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瑶族人民以其精湛的手工艺、独特的服饰和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广西金秀瑶族服饰的造型进行研究。
金秀瑶族的服饰造型丰富多样,每个部落和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首饰是瑶族服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常见的有发饰、耳饰、项链、胸针等。
发饰通常由银质制成,形状各异,如花朵、鸟、蝴蝶等,寓意吉祥和美好。
耳饰也是瑶族妇女的重要装饰品,多为银质制成,形状独特,如铜铃、花朵、动物等。
项链通常由多个银制或珠子串成,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
胸针是瑶族男子的重要饰品,常用银质制成,形状多样,如动物、花朵、凤凰等。
服装是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女性的传统服装包括上衣、裙子、裤子和腰带。
上衣一般为黑色或白色,采用手工绣花和刺绣的工艺,图案多样,寓意吉祥和美好。
裙子通常为蓝色或红色,也是手工绣花和刺绣的,富有民族特色。
男性的传统服装包括上衣、裤子和腰带。
男子的上衣一般为黑色或白色,样式简洁,多采用竹编等工艺。
裤子一般为黑色或蓝色,长度及膝盖,舒适实用。
腰带是男子的重要装饰品,多为红色或黑色,常用丝线织成,寓意吉祥和祝福。
瑶族服饰造型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服饰的表面特征进行观察,更是对瑶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深入了解。
通过研究瑶族服饰的造型,我们可以了解到瑶族人民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艺术表达方式。
同时,研究还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瑶族服饰的手工艺技术和文化传统,促进瑶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总之,广西金秀瑶族服饰的造型研究是对瑶族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和探索。
通过对瑶族服饰的造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促进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投身于这个领。
瑶族服饰文化特点
瑶族服饰文化特点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
瑶族好五彩服饰,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
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或圆领对襟或右斜长袖黑外衣,黑色镶边背心产,黑色宽裆长裤;朴实无华。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有着黑布彩边长袍上衣,下着黑长裤绣花圆边,还有穿长衫配裤的。
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
瑶族因支系和居住环境不同着衣亦白裤瑶与红瑶瑶族支系众多,分布广阔,各支系服饰也不尽相同。
所以,过去瑶族曾因服饰的颜色、裤子的式样、头饰的装扮不同而得各种族称。
广西南丹瑶族男子穿交领上衣,下着白色大裆紧腿齐膝短裤,因而得"白裤瑶"之称;龙胜的瑶族由于穿红色绣花衣而得"红瑶"之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瑶族服饰的色彩、款式之丰富。
多彩多姿的头饰瑶族头饰颇具有特色,她们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头饰:有"龙盘"形、"A"字形、"月牙"形、"飞燕"形等;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有的戴尖帽,有的戴竹壳。
广西贺县的瑶族妇女戴十馀层的塔形帽子,颇为壮观。
湖南瑶族的女子以蜂蜡涂发,椎髻于顶,无论寒暑,均以花帕包裹呈梯形,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避风遮阳,清秀大方,犹如"学士帽",又似宫妃绣冠,婚后则取下蛾冠,表示已成家立业,开始新的生活。
色彩审美和图案内涵下的瑶族服饰文化研究
李璐Li Lu南京传媒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72Nanji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1172摘 要:在历史长河当中,服饰文化属于瑶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及发扬,也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色彩审美体验。
历经多年传承及发展,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对当代服饰艺术及其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不断加深。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传统的瑶族服饰及其文化,本文主要从色彩审美及图案内涵的角度出发,并且以瑶族服饰为讨论对象,积极探讨瑶族服饰所蕴含的文化。
期望这篇文章能够为今后更多的瑶族服饰的研究及设计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让他们更为深入地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服饰文化;瑶族服饰;图案内涵;色彩审美Abstract:In the long history of national culture, costum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It is not only a kind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brings people a different color aesthetic experience. After year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costumes The influence of contemporary costume art and its culture continues to deepen.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my country's traditional national costumes and their 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color aesthetics and pattern connotations, and takes the Yao nationality as the object of discussion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culture contained in national costumes. It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 for designers and designers to carry out more in-depth research work in this area.Keywords: clothing culture;Yao costumes;pattern connotation;color aesthetics服饰,乃是千年来文化历史当中有着独特审美及生活属性的一种重要载体,蕴含着充满个性化的审美及多元化图案,更有着独特审美特征及艺术价值。
瑶族服饰图文版(二)
瑶族服饰图文版(二)点击蓝色↗“瑶族文化”关注。
金秀瑶族男子彩色花边帽,黑衣白腰带,颈挂图腾银饰项圈,挂上银制带红彩穗的烟盒。
广西金秀自称“拉枷”的瑶族,男子穿着对襟布扣短衣,下穿宽裤脚长裤。
妇女着右征无扣花边衣,腰扎两端绣花、穿缀银珠和彩絮的腰带,下穿过膝短裤,小腿着以制作精美的脚套。
妇女头装别致多样,其中尤以飞据式最有代表性:用三块长约四十厘米、宽约七厘米、重约一斤四两、两头翘起恰似飞据的银板,顶戴头上,钗光鬃影,庄重大方。
拉砌瑶族无论男女都戴手训、戒指和项圈。
最上面图片解释:从背面看金秀瑶族女子的两种头饰这位瑶族姑娘头顶插上两头上翘的银板,气概轩昂,雪白的布片披在脑后,衬托出她那硕大的耳环,显得那么庄重、自在。
飞据式的头饰:用三条不同色调的布带包头,扣紧头顶,扎上三对银版,挺挺上翘左边图片:云南瑶族妇女装束及其头饰背面右边图片:百色地区瑶族妇女装束及其头饰背面左一:百色瑶族妇女头装。
右一: 云南瑶族妇女头装。
自称“金门”的瑶族,由于喜用蓝靛着色衣料,他称为蓝靛瑶。
他们的包头盖、衣领、胸襟斜边均用红、白、青色彩线绣成。
上图:百色瑶族妇女上身装束。
下图:广西金秀瑶族妇女服装和她们的头巾、银替及彩线。
左一:金秀瑶族小孩头饰。
右一:云南瑶族男女青年的服饰,均为黑布衣作底;女子肩垫青、白相衬,色泽鲜明,胸饰及腰带的彩色吊须丰富多彩;男子佩戴的彩盒颇为别致。
最下面图片:云南瑶族青年男女丢花包。
广西十万大山瑶族妇女多层粉红丝线箍头,戴上银质梅花发罩,头上盖以方形花巾,人们美称之为花头瑶。
花头瑶妇女不论老少均着后面长、前襟短过膝的长衣,穿一尺五长的短裤。
裤脚口用红线镶边。
衣服领口绣上花,袖口镶上三寸宽的红布边。
青年人和老年人还挂上一块绣着花纹的胸围,捆上红、蓝色的丝腰带。
妇女全身装芽穿着短裤,锈她们说,一又凉爽,二为行走、劳作方便,三则有向人(特别是小伙子)显示自己健美的意思。
最右边图片:这姑娘头上立了一块用红布包捆的板,人称为板瑶(广西防城)。
基于图像学的粤北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研究
历史与文化丝绸JOURNALOFSILK基于图像学的粤北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研究StudyonthecostumepatternsofGuoshanYaoinLiannan northernGuangdongbasedoniconology范易歆1ꎬ胡小平1ꎬ2(1.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ꎬ广州510006ꎻ2.广东白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ꎬ广州510900)摘要:服饰图案是粤北连南过山瑶民族文化的视觉化表现ꎬ是瑶民记录历史和生活的主要方式ꎮ为解读粤北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ꎬ文章采用图像学分析法ꎬ从 前图像志描述 图像志分析 图像学解释 三个层次ꎬ对图案的艺术表现㊁故事寓意㊁根本原理进行分析ꎮ研究表明ꎬ粤北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是在民族迁徙历史背景㊁生产生活方式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ꎬ承载了过山瑶的多种崇拜观念ꎬ体现了民族的心理情感需求ꎮ通过图像学多层次分析粤北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ꎬ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该民族的特色文化与造物思想ꎮ关键词:图像学ꎻ粤北ꎻ连南ꎻ瑶族ꎻ过山瑶ꎻ服饰图案中图分类号:TS941.12ꎻJ522.8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B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7003(2023)10013207引用页码:101303DOI:10.3969/j.issn.1001 ̄7003.2023.10.017收稿日期:20230222ꎻ修回日期:20230915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C2180090)ꎻ华南理工大学2023年百步梯攀登计划项目(j2tw202302050)作者简介:范易歆(1999)ꎬ女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服装与服饰设计ꎮ通信作者:胡小平ꎬ教授ꎬhuxp@scut.edu.cnꎮ㊀㊀过山瑶因 常在青山千万山ꎬ吃尽一山过一山 [1]的生活特性得名ꎬ目前粤北连南地区的过山瑶主要是从湘㊁桂两省迁徙而来ꎬ于距今200年左右的清代道光年间选择定居此处ꎮ由于没有文字又长期处于迁徙状态ꎬ服饰图案便成为连南过山瑶的 无字史书 ꎬ是过山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ꎬ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ꎮ从学术成果来看ꎬ目前较少有学者关注到粤北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ꎬ检索中国知网(CNKI)仅有2篇主题论文ꎬ研究内容涉及刺绣图案特点㊁民族情感表达和保护传承举措ꎮ总体上ꎬ对于粤北连南瑶族服饰图案研究的深度不足ꎬ缺乏对影响服饰图案艺术表现的根本文化原理的研究ꎮ本文通过实地考察的方法采集与整理粤北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ꎬ在此基础上通过图像学分析法进行分层解读ꎬ总结服饰图案的艺术表达规律ꎬ追溯服饰图案的来源㊁故事和寓意ꎬ挖掘服饰图案中蕴含的文化内涵ꎬ进而丰富理论研究内容ꎬ增加理论研究深度ꎮ并且ꎬ对粤北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的图像学研究具有现实意义ꎬ能为保护与传承当地的服饰文化提供助力ꎮ1㊀粤北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的前图像志描述1.1㊀工艺技法连南过山瑶的服饰图案工艺技法共有三种:挑花刺绣㊁编织花带㊁雕花银饰ꎮ挑花刺绣在连南过山瑶服饰中占比最重且独具特色ꎬ是用五色绣线在纯色布面上进行刺绣ꎬ纵横交错的经纬纱组成网格ꎬ在格点处施针反绣正看ꎮ在针法上可以细分为十字挑㊁斜挑㊁平挑㊁锁边㊁结绳㊁滚边六种ꎬ其中前三种针法用于描绘图案ꎬ而后三种用于修饰服装边缘ꎮ由于是从反面施针ꎬ刺绣时无法看出图案的样子ꎬ连南过山瑶的绣娘们就将图案的针法变成口诀记忆ꎬ刺绣传承人张树妹女士便是以下针 上两条ꎬ过两条 下两条ꎬ过两条 的口诀为依据进行刺绣ꎮ又因将布料纱向作为参考线ꎬ所以只绣横线㊁竖线㊁对角线ꎬ图案形态几何化ꎮ编织花带是在过山瑶聚居地流传下来的一种特殊技艺ꎬ花带的编织工具简单却有着一套复杂的工序[2]ꎮ并且由于工艺手法的限制ꎬ编织花带图案线条呈点状或短线状ꎬ图案形态较为单一ꎮ编织时固定上下两层经线ꎬ另以一根白线从垂直于经线的方向穿绕来回织线为带ꎮ中间的8根经线上层为白㊁下层为黑ꎬ通过白线穿绕不同层的经线调控颜色编织图案ꎬ而两边的经线双层同色ꎬ可以根据制作者的喜好调整配色或数量ꎮ雕花是制作过山瑶银饰的重要工艺步骤ꎬ银匠会根据设计稿在银饰表面凿刻图案ꎬ再对银饰进行锤錾㊁錾刻㊁镌镂㊁花丝编结等工艺步骤[3]ꎮ与前两种工艺不同ꎬ雕花银饰图案整体线条更加丰富ꎬ运用了许多曲线的表达ꎮ根据实地调研ꎬ连南过山瑶雕花银饰多为银牌ꎬ一般由女子在盛装时佩戴ꎬ个人佩戴的银牌数量虽有不同但雕花图案基本一致ꎮ1.2㊀装饰位置连南过山瑶服饰遵循着祖辈传承的装饰规律ꎬ各类图案第60卷㊀第10期基于图像学的粤北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研究所装饰的位置约定俗成ꎮ挑花刺绣图案会绣于过山瑶围帽的下半㊁头巾的两头㊁上衣的领口袖口㊁腰带的两头㊁围裙的中下部㊁口袋外侧及脚绑的边缘ꎻ编织花带常作为银牌挂带㊁围裙系带㊁脚绑系带使用ꎻ雕花银饰多以方形的银牌状出现ꎬ佩戴在过山瑶女子的 尖角小高帽 上或胸前(图1)ꎮ总体上看ꎬ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集中装饰在头颈㊁腰腹㊁小腿三个部位ꎬ与其他部位的留白形成了繁简对比ꎬ凸显服饰图案的精美ꎮ近代ꎬ在工业技术的影响下ꎬ连南过山瑶的一些服饰结构已然改变ꎬ但服饰图案的装饰位置却鲜有变动ꎬ服饰整体视觉效果与从前无异ꎮ图1㊀粤北连南过山瑶服饰Fig.1㊀CostumesofGuoshanYaoinLiannanꎬnorthernGuangdong1.3㊀构图法则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是由多种单体图案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布构成的规律性图案ꎮ单体图案通过重复㊁对称㊁旋转的方式连续或间隔排列构成一个 一 字形图案ꎬ而多个 一 字形图案顺序排列构成较为简单的矩形图案ꎮ此外 一 字形图案也可以通过旋转组合构成 L 字形㊁ U 字形和 口 字形三种形态的图案ꎬ其中 U 字形和 口 字形图案还可以大小嵌套构成 凹 字形和 回 字形的多层图案ꎬ最终在图案中填入一个矩形图案形成复杂图案ꎮ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在这些基础构图法则之上进一步发展演变ꎬ形成了适用于不同服饰部位的图案结构ꎬ使原本简单的字形构图更加丰富ꎮ根据连南刺绣传承人邓生一妹女士所言ꎬ瑶族服饰图案遵循着传统的构图法则ꎬ但在单体图案选择上并不遵循范式而是依照制作者的个人感受来创作ꎬ因此每件衣服的图案都不尽相同ꎬ服饰图案愈加多样ꎮ1.4㊀色彩构成瑶族服饰以五色斑斓而闻名ꎬ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亦是沿袭古老的色彩美学ꎬ有黑㊁白㊁红㊁绿㊁橙五色ꎮ雕花银饰因材料是白银ꎬ不着五彩只显白色ꎻ编织花带中的五色均等分布ꎬ黑白居中三色在外ꎻ而挑花刺绣的色彩有着相对多样而明确的规则ꎮ连南过山瑶的瑶布原为本白色ꎬ经蓝靛着色染为黑色ꎬ瑶民以黑布制衣白布绑脚ꎬ从而形成基础的服装配色ꎮ为凸显绣线之色ꎬ过山瑶便在黑布上刺绣白㊁红㊁绿㊁橙四色图案ꎬ在白布上刺绣黑色图案ꎮ刺绣四色时多数图案的颜色均匀配比轮换使用ꎬ但其中也有例外ꎬ狗头形纹只在黑布绣白㊁白布绣黑ꎬ木头形纹只绣白色不用其他色彩ꎮ近代以来受排瑶影响ꎬ明黄色也开始出现在过山瑶服饰刺绣挑花的图案之中ꎬ但用量很少ꎬ且多用在袖口ꎮ2㊀粤北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的图像志分析2.1㊀图案来源组成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从来源上大致可分为三种:自然形态的摹拟㊁几何形体的演变㊁可能为外族传播进去的图案[4]ꎮ对自然形态的摹拟是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的主要来源ꎬ图案所描绘的皆是连南过山瑶生活所见事物ꎬ如表1所示ꎮ由几何形体演变而来的图案是过山瑶的创造性产物ꎬ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过程ꎬ莲花形纹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图2)ꎮ起初瑶民在本能的直觉下做出了三角形㊁方形等简单几何形体ꎬ而后在思维与审美的影响下对这些简单几何形体进行组合ꎬ得出了中央有八角花形的状似印章的图案ꎬ但这种图案的几何形体组合方式并不唯一ꎬ瑶民便根据共性将这些八角花印章图案归为同类ꎬ再通过自身的想象力为其赋予故事ꎬ将其变为过山瑶身份与权威的象征ꎬ最终成为一种民族共识的图案ꎮ可能为外族传播进去的图案是连南过山瑶与他族文化交流的表现ꎬ其中龙形纹便是在过山瑶与汉族往来过程中受汉族龙崇拜影响而形成的(图3)ꎮ其中龙角形纹和龙鳞形纹是将汉族的龙图腾形态拆分再以过山瑶的艺术语言呈现ꎬ是汉族文化初步进入过山瑶的表现ꎮ连南过山瑶在吸收了汉族文化后ꎬ创作出一种将简化的龙角形纹与眼珠子形纹结合的代表 龙犬盘瓠 的图案ꎬ是两族文化深度融合的表现ꎮVol.60㊀No.10StudyonthecostumepatternsofGuoshanYaoinLiannanꎬnorthernGuangdongbasedoniconology表1㊀粤北连南过山瑶摹拟图案对照Tab.1㊀ImitationpatterncomparisonofGuoshanYaoinLiannanꎬnorthernGuangdong图2㊀粤北连南过山瑶莲花形纹Fig.2㊀LotuspatternofGuoshanYaoinLiannanꎬnorthernGuangdong图3㊀粤北连南过山瑶的龙形纹Fig.3㊀DragonpatternofGuoshanYaoinLiannanꎬnorthernGuangdong2.2㊀图案故事连南过山瑶服饰中的每个图案都承载了一段故事ꎮ狗头形纹在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中最常用到ꎬ瑶族自古便被称为 龙犬盘瓠 的子孙ꎬ连续不断的图案象征着一个又一个过山瑶瑶民ꎮ常与狗头形纹绣在一起的波折形纹ꎬ是对瑶族历史上迁徙历程的记录ꎬ瑶族曾由黄河流域迁徙至长江流域ꎬ后又迁至洞庭湖一带ꎬ最终进入岭南地区ꎬ波折形纹中的四种色彩代表着瑶族生活过的不同区域ꎮ龙角形纹形态与波折形纹相似ꎬ同样也是对瑶族迁徙历史的记录ꎬ其中凹凸不平的龙角形态象征着迁徙路途翻山越岭的崎岖ꎮ龙鳞形纹中间的绿色波折形纹代表水源ꎬ上下的红橙两色部分形似人们下蹲㊁屈膝的形态ꎬ象征在迁徙之中瑶民傍水而居游耕狩猎ꎬ同时也可以将该图案理解为对瑶族祭祀仪式中舞蹈动作的描绘ꎮ木头形纹体现了树木在连南过山瑶的特殊地位ꎬ瑶民不仅将树木作为生活必需的材料ꎬ还认为树木拥有神圣的力量ꎬ因此对树木有着喜爱与崇拜之情ꎮ鱼骨形纹体现了瑶族有结网捕鱼的习俗ꎬ把鱼骨形状记录下来ꎬ以表示对依赖对象的感谢[5]ꎮ钉耙形纹和扁担勾形纹是对连南过山瑶农耕文明的记录ꎬ农业是瑶族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ꎮ尖刀形纹是对连南过山瑶所使用武器的记录ꎬ尖锐的刀刃不仅可以砍树斩草ꎬ还可以作为攻击虫蛇野兽㊁保护自身安全的工具ꎮ3字形纹因形似数字 3 而在现代得此名ꎬ图案原本描绘的是山岭ꎬ重重叠叠的山岭图案是对岭南地区自然环境的描绘ꎬ也是对过山瑶迁徙进入深山的记录ꎮ莲花形纹中部的八角花可能为瑶族先民的部族族徽ꎬ连南过山瑶将其变化为印章形态成为瑶族身份与地位的象征ꎬ认为凭借此印可以免除徭役不受压迫ꎮ代表着 龙犬盘瓠 的图案形似眼睛ꎬ如同祖先盘瓠注视着后代ꎬ瑶民认为刺绣该图案子孙们就能够受到祖先庇护ꎬ是连南过山瑶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体现ꎮ以上图案是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中较常用到的ꎬ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图案ꎬ本文不再列举ꎮ2.3㊀图案寓意这些饱含故事的图案经过时间的打磨逐渐形成完整的图案结构并固定下来ꎬ根据组成的图案和图案背后的故事可以解读出服饰图案的寓意ꎮ由尖刀形纹和3字形纹组成的编织花带图案(图4(a))ꎬ描绘了连南过山瑶的生活方式和发展历史ꎮ远古时期瑶族先民曾生活在中原地带ꎬ腰部花带两头和中间的尖刀形纹将3字形纹分为两段ꎬ分别对应瑶族历史上由平原地带迁徙至传说的故乡千家峒㊁由千家峒迁徙进入岭南山岭两次大规模的迁徙ꎬ在此之后瑶族开启了长期的山岭生活ꎮ由于山岭环境恶劣瑶民便用尖锐的武器保护自身ꎬ同时开山僻壤㊁刀耕火种ꎬ当此山吃尽便再次迁徙寻找新的栖息地ꎮ连南过山瑶服第60卷㊀第10期基于图像学的粤北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研究饰中缠绕在腰部的编织花带最长可达2~3mꎬ寓意过山瑶瑶民漫长的山岭迁徙生活ꎬ体现了迁徙对瑶民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ꎮ图4㊀粤北连南过山瑶传统服饰图案Fig.4㊀TraditionalcostumepatternofGuoshanYaoinLiannanꎬnorthernGuangdong由狗头形纹㊁波折形纹㊁龙鳞形纹和木头形纹组成的男子头巾图案(图4(b))ꎬ描绘了连南过山瑶的迁徙历程和山岭生活ꎮ瑶族先民由中原地区不断南下ꎬ从富庶的鱼米之乡进入贫瘠的南岭深山ꎬ途中艰难险阻ꎬ但依靠龙犬盘瓠的庇护瑶民平安存活下来ꎮ暂栖山岭时瑶民便以树木为材傍水建屋ꎬ在林间采集捕猎获取食物ꎬ祭拜盘瓠还恩请愿ꎮ刺绣该图案并佩戴在头部ꎬ意在让瑶民脑中铭记历史中的苦难ꎬ感恩龙犬盘瓠的护佑与自然万物的馈赠ꎮ此外ꎬ头巾图案会在变幻构图后运用在孩童的围帽中ꎬ意在让新生的孩子们传承民族的历史与文化ꎮ由狗头形纹㊁扁担勾形纹㊁钉耙形纹和代表龙犬盘瓠的图案组成的脚绑图案(图4(c))ꎬ描绘了连南过山瑶的农耕景象ꎮ瑶民用钉耙松土锄地ꎬ用扁担挑水灌溉ꎬ代表龙犬盘瓠的图案体现了瑶民会在农耕时祭拜盘瓠ꎬ是连南过山瑶土地崇拜的表现ꎮ脚绑在连南过山瑶服饰中是实用性的存在ꎬ能够在农耕狩猎和林间活动中保护瑶民的腿部不受虫蛇攻击ꎬ刺绣代表龙犬盘瓠的图案在瑶民看来可以震慑凶物以保平安ꎬ是连南过山瑶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思想的体现ꎮ由狗头形纹㊁龙鳞形纹㊁木头形纹㊁莲花形纹和代表龙犬盘瓠的图案组成的围裙口袋图案(图4(d))ꎬ描绘了连南过山瑶 用掺杂鱼肉ꎬ叩槽而号ꎬ以祭盘瓠 [6]的盛况ꎮ里层图案描绘了瑶民所祭拜的对象龙犬盘瓠ꎬ中层图案体现了瑶民用有神力的树木制作祭祀用品ꎬ外层图案记录了瑶民祭祀中以舞悦神的仪式ꎬ边饰图案表达了祭祀热闹的氛围和摩肩接踵的瑶民ꎮ图案意在传承连南过山瑶的信仰文化与祭祀习俗ꎬ后续演化为祖先盘瓠的信物而被连南瑶民称为 皇帝印 ꎬ成为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ꎬ寓意承诺与见证ꎮ过山瑶女子银牌的雕花图案(图4(e))ꎬ描绘了连南过山瑶所见的自然景象ꎮ中间的圆形纹代表太阳ꎬ八角花形纹与周围的短线形纹是太阳的光芒ꎬ在外的弧形纹组成的大圆代表月亮ꎬ周围的圆点形纹代表星辰ꎬ两侧的图案代表瑶民生活的山岭ꎮ同时图案也具有日月崇拜的含义ꎬ盘王身处中心化身照耀臣民的太阳ꎬ周边的圆点视为瑶民ꎬ寓意众星捧月[7]ꎮ体现了龙犬盘瓠在连南过山瑶信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ꎬ也体现了瑶民自然崇拜㊁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融合ꎮ银是财富的象征ꎬ瑶民在银饰上雕刻这种图案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对祖先给予的财富的感谢与崇拜ꎬ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祖先能保佑他们守住财富㊁财源广进ꎮ3㊀粤北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的图像学解释3.1㊀长期迁徙的历史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岭南地区的民族常年被朝廷征讨ꎬ为躲避征讨久居深山动荡不定ꎮ根据各类史籍和瑶民口述ꎬ瑶族有着长时间的迁徙历史ꎬ从中原地带进入岭南ꎬ又在岭南地区来回迁徙ꎬ最终形成了 南岭无山不有瑶 的分布状况ꎮ在分支众多又迁徙不断的历史过程中ꎬ瑶族逐渐形成了依靠图腾辨别身份的习惯ꎬ他们以祖先盘瓠为图腾ꎬ依照民族传说中盘瓠用绣花衣㊁裙㊁带㊁帕㊁布 遮掩其身 以裹其胫 [8]的方式装扮自身ꎬ在相遇之时快速辨别同族ꎮ长期的迁徙让连南过山瑶舍弃了复杂的工艺器具ꎬ瑶民不再织布而是通过与汉族的商品交易换取布料ꎬ还将只需携带针线包便可随时制作的挑花刺绣作为主要装饰工艺ꎮ对于银饰的喜爱与追捧也是在这种动荡的情况下催生的ꎬ银价值高但体积小㊁质量轻ꎬ当作装饰既方便携带又能在紧急时刻置换钱财ꎬ同时银饰不易腐坏变色ꎬ也可以作为家财传予子孙ꎮ3.2㊀原始的生活生产方式旧时在深山中环境闭塞ꎬ过山瑶是依靠渔猎㊁采集获取生产资料的攫取形式ꎬ后来随着需求的增长ꎬ过山瑶逐渐转变为刀耕火种的游耕生产模式ꎮ这些体力劳动生产注重服饰的实用性ꎬ将挑花刺绣图案装饰在领口㊁袖口㊁脚口等易磨损位置上可以有效地延长服饰的使用寿命ꎬ是瑶民生活智慧的体现ꎮ但由于游耕模式下生产力水平较低ꎬ过山瑶的文化发展相对缓慢ꎬ民族艺术也维持在较为初期的阶段ꎬ服饰图案总体表现为简单的几何形态ꎮVol.60㊀No.10StudyonthecostumepatternsofGuoshanYaoinLiannanꎬnorthernGuangdongbasedoniconology与原始生活状态同时存在的是较低的经济水平ꎬ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过山瑶服饰的色彩ꎮ在中国古代有五色观ꎬ五色为正色ꎮ因为染色技术的限制ꎬ纯粹的正色布料产量十分稀少ꎬ所以布料色彩越纯正价值越高ꎬ所代表的身份地位越尊贵ꎮ贵族服饰用正色ꎬ普通民众只能用一些间色布料ꎬ相对贫穷的民众更是只能负担得起杂色布料ꎮ虽然过山瑶因经济问题只能购买未染色的本白布料和全由杂色染出的深色布料来制作日常服饰ꎬ但巧手的瑶民在挑花刺绣和编织花带的线上进行了一些色彩处理ꎬ用最简单的方式提取植物颜色对绣线进行浸染ꎬ颜料种类较少ꎬ基本为环境中最常见且易于提取的颜色[9]ꎮ瑶民以蓝靛草为主ꎬ逐步染出有黑㊁蓝黑㊁蓝㊁浅蓝等明度不一㊁深浅不同的线ꎬ另外还用黄橘子汁㊁枫叶汁和杨梅汁染出黄㊁黑㊁红等颜色[10]ꎮ在多次试验之后将色彩调和ꎬ染出绿色和橙色的线ꎬ最终形成属于连南过山瑶的五色ꎮ3.3㊀多种崇拜观念的累积连南过山瑶发展至今经历了多个崇拜阶段ꎬ其服饰图案也体现了瑶民的崇拜观念ꎮ在图腾崇拜阶段ꎬ由于瑶民自身认知水平与生存能力的不足而将图腾动物视作神灵ꎬ希望通过服饰模拟实现图腾同体化ꎬ从而得到图腾动物的庇护ꎮ后来图腾崇拜逐渐发展为祖先崇拜ꎬ瑶民通过想象谱写祖先的神话传说ꎬ将对图腾动物的崇拜与对祖先盘瓠的崇拜结合演化为 龙犬盘瓠 崇拜ꎬ成为瑶族崇拜观念中最为重要的部分ꎮ在盘瓠崇拜的影响下ꎬ瑶族形成了 好五色衣服ꎬ制裁皆有尾形 [11]的群体服饰体系ꎬ象征盘瓠的图案也在服饰图案中占据了重要位置ꎬ成为权利与威望的象征ꎮ过山瑶亦崇尚自然ꎬ相信万物有灵ꎬ这种思想直观地反映在了连南过山瑶的服饰图案中ꎬ具体表现为各种摹拟图案ꎮ这些摹拟图案记录了连南过山瑶自然崇拜的对象ꎬ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态ꎮ在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攫取时期ꎬ获取食物完全依靠自然馈赠ꎬ瑶民感恩能结出果实的植物ꎬ也感恩能作为食物的动物ꎬ因此摹拟这些动植物作出植物形纹㊁动物形纹ꎮ在农牧业出现之后ꎬ过山瑶逐渐开始种植作物自产食物ꎬ作物的产量受到日照㊁雨雪㊁风暴等自然物象的影响ꎬ瑶民便对此类物象产生敬畏ꎬ从而摹拟其形态作出象征形纹ꎮ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认知水平的增长ꎬ人对自然的影响力增强ꎬ不再盲目崇拜自然ꎬ一些能够以自身力量战胜自然的人类英雄成为瑶民新的崇拜对象ꎮ后因连南过山瑶与汉族的经济往来频繁ꎬ中原的宗教观念影响了瑶族的服饰文化ꎮ道教的五行观念赋予五色新的意义ꎬ黑色象征着土地ꎻ白色象征着善意与神圣ꎻ红色象征着血液与生命ꎻ绿色象征着自然ꎻ橙色象征着太阳[12]ꎮ佛教的 卍 字梵文也开始出现在过山瑶的服饰图案中ꎬ丰富了原有的服饰图案ꎮ3.4㊀民族的心理情感需求民族服饰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ꎬ有助于维系民族凝聚力ꎬ增强文化认同感ꎮ在长久的文化交融过程中ꎬ连南过山瑶在有意识地保护传统的服饰文化ꎬ从实地考察中可以发现ꎬ近代以来其服饰图案鲜有变化ꎮ传统的服饰图案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记录ꎬ还寄托了民族的心理情感ꎮ服饰图案是过山瑶借势求安心理的表现ꎬ瑶民虔诚地相信将崇拜之物刻画在服装上进行祭祀ꎬ便能得到各方神灵的保护ꎮ于是瑶民装饰象征盘瓠的图案以求祖先庇护㊁子孙繁衍ꎻ装饰植物形纹㊁动物形纹以求食物不断ꎻ装饰象征形纹以求风调雨顺㊁五谷丰登ꎻ装饰莲花形纹以求外界尊重ꎮ服饰图案五色是过山瑶民族情绪的窗口ꎬ瑶民在岭南的崇山峻岭中ꎬ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抗山间瘴气缭绕的环境ꎬ通过纯粹的正色宣泄对中央统治者打压的愤懑ꎮ黑色表达失去故土的悲痛ꎻ白色表达民族性格的善良ꎻ红色表达浴血反抗的激昂ꎻ绿色表达融于自然的和睦ꎻ橙色表达拨云见日的渴望ꎮ社会不断发展ꎬ瑶民的生活得到改善ꎬ服饰图案中原本的崇拜心理和激烈情绪不断淡化ꎬ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逐渐转变为瑶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ꎬ成为保佑吉祥如意㊁平安顺遂的祝愿ꎮ4㊀结㊀论本文从图像学角度系统分析了粤北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ꎬ总结了图案的艺术表现㊁故事寓意和根本原理ꎮ从 前图像志描述 层面看ꎬ连南过山瑶的服饰图案表现为以反面刺绣为主的精致工艺㊁摹拟传说盘瓠形象的传统装饰㊁字形排列多层嵌套的规律构图㊁古朴纯正均匀分配的五彩配色ꎮ从 图像志分析 层面看ꎬ连南过山瑶的服饰图案描绘了瑶族长期动荡的迁徙历程㊁农猎结合的生产方式㊁以舞悦神的祭拜仪式㊁盘瓠核心的融合信仰ꎮ从 图像学解释 层面看ꎬ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的形成受到迁徙中的身份识别与移动便利需求㊁生活中的生产实用与经济实惠需求㊁生理上的生存繁衍与资源获取需求㊁精神上的心理慰藉与情感宣泄需求的共同影响ꎮ通过层层深入串联粤北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艺术与民族的社会历史ꎬ更全面地认识了连南过山瑶服饰文化ꎬ更深入地解读了服饰图案内涵ꎬ同时也为后续研究民族传统服饰图案提供了不同的思路ꎮ«丝绸»官网下载㊀中国知网下载第60卷㊀第10期基于图像学的粤北连南过山瑶服饰图案研究参考文献:[1]胡小平ꎬ罗龙林.粤北乳源瑶族刺绣图案的图像学解析:以 盘王印 为例[J].丝绸ꎬ2020ꎬ57(1):76 ̄80.HUXiaopingꎬLUOLonglin.IconologyanalysisoftheYaonationalityembroiderypatternsofRuyuaninnorthofGuangdong:Taking Panwang sSeal asanexample[J].JournalofSilkꎬ2020ꎬ57(1):76 ̄80.[2]龙雪梅ꎬ盘志辉.瑶族刺绣:连南瑶族服饰刺绣工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ꎬ2009.LONGXuemeiꎬPANZhihui.YaoEmbroidery:LiannanYaoClothingEmbroideryCraft[M].Guangzhou:GuangdongPeople sPublishingHouseꎬ2009.[3]黄雅琪ꎬ王婉柔ꎬ杨堃泓.连南瑶族银饰的艺术分析及工艺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ꎬ2022ꎬ2(16):69 ̄71.HUANGYaqiꎬWANGWanrouꎬYANGKunhong.ArtisticanalysisandcraftresearchonsilverjewelryofYaonationalityinLiannan[J].ShoesTechnologyandDesignꎬ2022ꎬ2(16):69 ̄71. [4]顾铁符.粤北乳源瑶人的刺绣图案[J].民俗周刊ꎬ1943(2):24 ̄28.GUTiefu.EmbroideryPatternsofRuyuanYaoPeopleinNorthernGuangdong[J].FolkloreWeeklyꎬ1943(2):24 ̄28. [5]罗龙林ꎬ胡小平.粤北连南过山瑶服饰刺绣纹样及文化意蕴[J].轻纺工业与技术ꎬ2020ꎬ49(12):180 ̄183.LUOLonglinꎬHUXiaoping.TheembroiderypatternsandculturalimplicationofLiannanGuoShanYaocostumeinnorthernGuangdong[J].LightandTextileIndustryandTechnologyꎬ2020ꎬ49(12):180 ̄183.[6]干宝.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ꎬ2018.GANBao.RecordofSearchingGod[M].Beijing:ZhonghuaBookCompanyꎬ2018.[7]陈晓艺.连南瑶族银饰的文化内涵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ꎬ2017(24):184 ̄186.CHENXiaoyi.AnalysisontheculturalconnotationofYaosilverjewelryinLiannan[J].EconomicResearchGuideꎬ2017(24):184 ̄186.[8]杨鹓.盘瓠与凤凰崇拜:苗瑶语族 好五色衣服 的一种解释[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ꎬ1999(1):16 ̄19.YANGYuan.Panhuandphoenixworship:AnexplanationofMiaoyao s likingfive ̄colorclothes [J].JournalofGuizhouMinz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ꎬ1999(1):16 ̄19. [9]胡小平ꎬ王明仪ꎬ周晓晗ꎬ等.图像学在粤北瑶族服饰纹样分析中的运用[J].丝绸ꎬ2021ꎬ58(1):123 ̄129.HUXiaopingꎬWANGMingyiꎬZHOUXiaohanꎬetal.TheapplicationofimageologyintheanalysisofYaonationality scostumepatternsinnorthGuangdong[J].JournalofSilkꎬ2021ꎬ58(1):123 ̄129.[10]廖莎.瑶族服饰图案的色彩观[J].美术教育研究ꎬ2012(14):72 ̄73.LIAOSha.ColorviewofYaocostumepattern[J].ArtEducationResearchꎬ2012(14):72 ̄73.[1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ꎬ2012.FANYe.BookoftheLaterHan[M].Beijing:ZhonghuaBookCompanyꎬ2012.[12]徐云ꎬ练佳ꎬ张真真.连南排瑶服饰色彩心理效应的创新研究[J].丝绸ꎬ2021ꎬ58(2):115 ̄121.XUYunꎬLIANJiaꎬZHANGZhenzhen.InnovativeresearchonthecolorpsychologicaleffectofPaiyaocostumesinLiannancounty[J].JournalofSilkꎬ2021ꎬ58(2):115 ̄121.。
瑶族“盘王印”装饰图形研究-八角形花纹
瑶族“盘王印”装饰图形研究-八角形花纹对少数民族传统图形与图案的研究,是最淳朴、最接近生活和信仰的有价值、有意义的过程。
桂北地区瑶族支系众多,按照地区划分大致分有恭城瑶族、金秀瑶族、南丹瑶族、富川瑶族等,每个地区支系不一,故瑶族先民的宗教信仰也并不统一。
而在少数民族的社会活动下,人们劳动的过程中,民族图形与图案成为了民间美术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众所周知,最初的原始艺术创造并不是为了审美,更多的是为了原始信仰的祭祀活动、巫术活动等实用功能。
但在这里我们所论述的不仅只是简单的原始几何形,包涵瑶族服饰上所有的具有八方伸展的图纹样式,如八角“米”纹、八角太阳芒纹、八角植物花纹、八角饼饼花纹等。
标签:瑶族;图案;八角花纹一、瑶族服饰与“盘王印”刺绣图形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传说瑶族为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
而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贵州、云南、湖南等省。
谈到瑶族,人们想到的便是瑶族服饰,分散于各地的瑶族服饰,极具其特色,五彩斑斓,其服饰上的刺绣图案最具特色。
最具特色的便是称为“盘王印”的刺绣图案,此图案在各地区瑶族服饰里以各种方式出现。
“盘王印”图案的尺寸大小因地理位置不同,装饰位置不同,而衍生出许多稍有不同的装饰,但都有其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正方形。
“盘王印”作为一种图案,它有着其自己的象征意义,是少数民族寄语美好愿望的载体。
而经过考察以及总结,可分为几种说法:一是在从前,少数民族赖以崇拜的“盘王”为了不让子子孙孙忘记其功德,而以这种“盖印”,让其不可忘本,并且很好的传播下去,直至现今。
一是瑶族在从北向南迁徙的途中,人员众多,且复杂混乱,经常有流民冒充进族,为了能方便辨认,就在衣服的背部盖上盘王印,久而久之,便以刺绣的方式,流传至今。
贺州土瑶服饰与色彩文化
贺州土瑶服饰与色彩文化摘要:土瑶贺州少数民族文化五彩斑斓,在瑶族大支系中,土瑶独树一帜,分散贺州属地,我们通过对土瑶服饰文化的研究与探索,浅谈贺州土瑶服饰的配色。
土族服饰具有民族象征,通过分析土族服饰与民族配色传承瑶族特色文化。
关键词:土瑶;文化;配色;符号土瑶位于贺州鹅塘、沙田两个少数民族聚集处,其中土瑶是贺州少数民族唯一。
仅存4000人口少数民族。
贺州土瑶具有独特性,从款式与装饰上服饰简洁、朴素。
土瑶人民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土瑶服饰发展与其它瑶族服饰不同。
土瑶装饰在与帽饰与绣线上,瑶族人民精通织染、刺绣个支系生活环境差异性大,风俗习惯,文化特色异同。
其中土瑶是独立与各个支系之中。
区分过山瑶,平头瑶有一定的差异性。
民族服饰是民族的语言,色彩则是一个民族的信仰。
我们观察到服饰文化是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民族发展标志。
服饰不仅只是代表其保护人体功能性,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土瑶服饰文化每个民族长期的历史经历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土瑶服饰文化也受到当地的民族风俗的影响。
土瑶是贺州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材料独特美和制作独特的审美意识。
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特点跟地理因素,生活习俗,宗教观点有很大的联系。
其中形成土瑶服饰风格源于几种,土瑶民族长期隐居于山林之间,族人外人禁止与外人通婚,其中包括瑶族的其它支系。
土瑶是一脉相承,由于一个支系的人数稀少,族长禁止族内女性与外界接触。
土瑶服饰与土瑶的婚俗有关,土瑶服饰融入习俗。
土瑶人民精通于纺织刺绣,由于受到其它民族的影响。
土瑶与其它瑶族支系,服装存在很大的差别。
女子婚俗服饰,款式与色彩都相对于简单,色彩多以蓝、白、红、黑为主。
其中日常服饰;款式有开衫,长衫。
短外套对襟、大襟、斜襟、琵琶襟短上衣为主。
男子上衣较短,露出腰身。
女子里面穿白色长衫,套蓝色短外套,腰上系装饰带有流苏装饰,正反有围腰,袖口流苏有装饰,装有袖口名为“绣绣”下穿百褶裙,腿有绑带。
白裤瑶服饰图案元素的审美研究
白裤瑶自称“朵努”,因该族男子常年着白色灯笼及膝短裤,故称“白裤瑶”,主要聚居在广西南丹县的里湖乡、八圩瑶族乡和贵州荔波县的瑶山乡一带。
由于该族人长期生活在山林之中,生活环境较为艰苦,一般不与外族杂居或通婚,受外界影响较小,这传统民族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
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为其族系文化保存得最为完整,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瑶族素有“好五色衣”之称,“早在汉代,瑶族妇女就能制作五彩缤纷的‘斑布’衣服。
挑花、织锦就是‘斑布’中的一种。
”①可见,白裤瑶刺绣工艺历史悠久。
其构图精巧,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及审美情趣。
“凡绣亦须画乃刺之,故画绣二工共其职也。
”②白裤瑶的服饰图案由刺绣和绘制两部分组成,制作者先用蜡刀粘上粘膏和牛油熬制的蜡,不打底稿徒手画好图案,经过蓝靛浸染几次,再用热水去掉蜡,最后形成青、白两色图案,再在图案上进行刺绣。
白裤瑶服饰图案无论是在图案画法还是绣线的用色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法则。
白裤瑶服饰图案通过青、白两色的主色调变化,再用彩色丝线精心点缀,以色彩与图案为载体,将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录在服饰之中,使得白裤瑶服饰在瑶族服饰中独树一帜,彰显出白裤瑶人的智慧、勤劳。
一、白裤瑶图案纹祥种类徐平先生曾说:“人类的文化适应,首先是对大自然的适应,生活在不同形态环境中的人们,在适应特定自然过程建立起独特的文化体系……”③白裤瑶服饰图案纹样多来源于与其族民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和神话传说,从花鸟鱼虫、家禽走兽、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等中取材,抽象成简单的几何纹样,以适合纹样和二方连续的方式装饰在服装的袖口、裤脚、后背、裙摆、绑腿、腰带等处,不仅美观悦目,还能使衣服边角更加牢固,是装饰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其一,鸡纹。
鸡纹也称“鸡仔纹”,在白裤瑶服饰中最为常见,主要运用在女子挂衣后背、银帽、背带等处,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仿生意识造就的结果。
鸡是白裤瑶人普遍养殖的动物,长久以来,白裤瑶人模仿鸡的形态、色彩,并把它绘绣在衣服上,体现出鸡在白裤瑶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二 、 族先 民用服饰 的 五色斑 斓来 宣扬 民族 的存 瑶 在 和价值
我 国 历 代 的 皇 权 统 治 者 都 对 服 饰 款 式 和 色 彩 有 着 严 格
、
在 我 国传统 阴 阳五行 学说 色彩观 下 五色有 其
瑶族先 民对 五色 的选择和运用 表面看似鲜艳 华丽 , 内在
却折射 出整个 民族沉痛 的心理 情感 , 他们 正是通过色彩原本 的审美 意义 来反 映 内心对 自然 、 对土地 、 对祖先 的崇拜, 一 是 种特有 的心灵深处的文化心理 审美 意识 。
服饰 的色 彩 更是在 历 史 的发展 中受到 了传 统 文化 、 学 思 哲 想、 民族审美观念 的影’ , 赋予 了内在 的象征 意义 , 响 被 成为 主
础 上总结 归纳 出五种正 色。我 国3 0 00多年前 的《 工记》 考 中
就有记 载: 东方谓之青 , “ 南方谓之 赤 , 西方谓 之 白, 北方谓之 黑, 天谓之 玄, 谓之黄 。 它提 出了五行 色彩 学原色 同方位 地 ” 观 念 的联 系 , 同时指 出 了“ 与 白相次也 , 青 赤与黑相 次也 , 玄 与黄相 次也。青 与赤谓之 文, 与 白谓之章 , 赤 白与黑谓之黼 , 黑与青谓之黻” 的配色和审美基本规 范。随着 阴阳五行 学说 的产生和发 展 , 五色拥 有 了特 有的语 言 , 同时被赋 予 了特定 的象征意义 。 民族 服饰 的色 彩 已不仅 仅是 一种视 觉感 知的 表象形 式, 而且成为 民族心理观念性 的解释。
族 , 历史上 土地 的拥 有权 曾被 剥夺 , 在 黑色 在原始 文化 意识
中象征着土地 , 被运用 于服 饰象征着瑶族 先民失去土地 的悲 痛 的情感代码 以及他们对土地 的渴望和 向往 ; 红色被运用 于 服饰 象征着 生命 和血 液 , 以纪念祖 先 的英勇善 战, 同时寄托 着对生命 的珍 惜和 民族生 生不 息的 内在 意义 ; 白色和蓝色在 我 国的文化 习俗 中本身就是哀 痛悲伤的心理情感 象征, 被运
用 于服饰 则代表 着瑶族先 民沉 重的民族心理情感 ; 黄色是 最 辉煌 、 明亮 的色 彩 , 一种 鼓舞人 心的色调 , 表 阳光 , 最 是 代 是
生命 的象征 和希望 的寄托 , 被用于表现 光 明的意义 。历代 的 封建 帝王用 黄色来显耀 华贵与权威 , 黄色一度成为 皇家统治 者 的专 用色彩 , 族先 民却 把黄色 用在 自己的民族 服饰 上 , 瑶 在生命 与生存 的本原 意义 背后把 民族哀伤 的情感寄予其 中。
“ 好五 色衣裳 ” 作 为瑶 族 多年 的历 史文 化 习俗 , 已经将
服饰 中的五种色彩 赋予 了深厚 的主观 民族 情感和 特殊 的文 化理念 , 成为 了一种具 有象征 性的主观 图式符 号 , 在这 里服 饰表 面色 彩反 映出人们 的 内心世 界。瑶族 是 一个 迁徙 的 民
将造型精美色 彩鲜艳 的图案镶在 衣裤边 上。 好五色衣裳 、 “ 衣 斑布 、 斑斓 , 色 对襟 齐领 , 椎髻 跣足” 是瑶族 的先 民在 汉代就 已经形 成 的习俗 , 一直 到近代 , 瑶族 服饰仍 然保持着这 些独
具一格的特色。 我 国瑶族服饰 的色 彩特征 的形 成受到 了原材料和 工 艺 制作手段 的制 约, 瑶族传 统的染色材料是 以“ 蓝靛” 种草本 这
国民间美术体 系中呈现 出独特 的魅 力 , 具有别具 一格的 民族 色彩 特 点, 而它的这种 色彩观是在 中国传 统文化 、 哲学思想以及其他社会观
念 、 族 审 美心 理 的影 响 下形 成 的 。 民 关键 词 : 族服 饰 五 色 五 行 色彩观 服 饰 色彩 瑶
我 国瑶族 服饰绚丽 多彩 , 具有独特 的民族色彩特 点。瑶
族在历 史上长期处于迁徙 流离的边缘生存状态 , 因此 它的支 系众 多且分布 在 不同地 区, 支系均有 自称 , 些称 呼 中很 各 这 多都是来 源于他们所穿 的服装 的色彩。例如 , 白裤瑶 ” “ 的称 呼是来源 于这 个族群 的男子服饰 中的 白色裤子 , 蓝靛瑶 ” “ 的 称呼 是来 源于这个 族群喜 爱穿着 蓝色衣服 并且善于 种植 蓝 靛 ; 红头瑶 ” “ 的称 呼是 来源 于此族群 的妇女头 上包 的红 布 ; “白头瑶 ” 的称 呼 也是 因为 此族 群 的妇 女喜 爱 用 自棉 线缠 头。瑶族服饰 因支 系和地域 而有 差异 , 但服 装色彩却有着相 同的特点 , 大部分是 以红、 、 黑、 蓝 黄、 白为 主。瑶 族的妇女喜 爱且非常擅长刺 绣 , 爱用她们特有 的或绣或挑 的民族工 艺 喜
植物 为主 , 在长 期的染 织工艺 实践 中, 瑶族人 民不 断研 究和 总结经验 , 步染出有黑、 逐 蓝黑、 、 蓝 浅蓝等 明度不 一、 深浅不
同的色 纱 , 男外还 用黄橘 子汁 、 叶汁和杨梅 汁染 出黄 、 枫 黑、 红等颜色 。除 了受这些原材料和 工艺制作手段 的制 约, 瑶族
袭如镦 唷靳 充
瑶 族 服 饰 图 案 的色彩 观
口廖 莎
摘
要 : 国民 族服 饰 艺 术 中的 色彩 包含 的 意 义 不 凡 , 我 看似 平 常
的色 彩变化 的观察 中认知 到 了五种色相 , 在这五种色相 的基
色彩 的 背 后 反 映 着每 一 个 民 族 不 同的 文 化 背景 和 人 文 内涵 , 究价 值 研 较 高。 瑶 族服 饰 图案 繁 复 绚 丽 , 以其 特 有 的 五 色 的 色彩 配 置 在整 的制定十分 苛求 , 的就是 用表 服 为
特有 的文 化心 理审 美意 识
传统 阴 阳五 行哲 学 中五行 色彩 学配色体 系一直 以来都 在影 响着 我国古代服饰 的传 统色彩 , 套配色体 系又 与早 期 这 的农 耕文化 息 息相 关。 人类早 期从对 自然界 中有 一定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