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利用滤纸进行实验

合集下载

糖的滤纸层析实验报告doc

糖的滤纸层析实验报告doc

糖的滤纸层析实验报告篇一: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实验报告前言纸层析法纸层析法又称纸色谱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分离技术。

本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M.Tswett发现并使用这一技术证明了植物的叶子中不仅有叶绿素还含有其它色素。

现在层析法已成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其它学科领域有效的分离分析工具之一。

它是一种以纸为载体的色谱法。

固定相一般为纸纤维上吸附的水分,流动相为不与水相溶的有机溶剂;也可使纸吸留其他物质作为固定相,如缓冲液,甲酰胺等。

将试样点在纸条的一端,然后在密闭的槽中用适宜溶剂进行展开。

当组分移动一定距离后,各组分移动距离不同,最后形成互相分离的斑点。

将纸取出,待溶剂挥发后,用显色剂或其他适宜方法确定斑点位置。

根据组分移动距离(Rf值)与已知样比较,进行定性。

用斑点扫描仪或将组分点取下,以溶剂溶出组分,用适宜方法定量(如光度法、比色法等)。

纸层析法(paper chromatography)是生物化学上分离、鉴定氨基酸混合物的常用技术,可用于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也是定性或定量测定多肽、核酸碱基、糖、有机酸、维生素、抗菌素等物质的一种分离分析工具。

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其中滤纸纤维素上吸附的水是固定相,展层用的有机溶溶剂是流动相。

在环境分析测试中,有时用纸层析法分离试样组分,它用于一些精度不高的分析,如3,4-苯并芘。

但不如GC、HPLC 应用普遍。

在做叶绿体色素分离时用到,将叶片碾碎,浸出绿色液体,将液体与层析液(石油醚)混合,将滤纸一段进入混合液体,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上留下4条色素带。

由此观查出各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和种类。

纸层析法一般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叶绿体中色素主要包括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地快,反之则慢;含量较多者色素带也较宽。

最后在滤纸上留下4条色素带,所以利用纸层析法能清楚地将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

实验五:水的净化

实验五:水的净化

第七周1课时
实验五:水的净化
实验目的
1、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2、通过过滤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力。

实验器材
明矾、滤纸、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投影仪。

实验原理
水的净化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吸附,过滤,蒸馏,沉淀等。

吸附是用明矾在水中形成胶状物质来吸附水中的悬浮的物质来达到净水目的的。

蒸馏是采用水中各个物质沸点的不同来达到净水目的的。

实验步骤
一,吸附
在烧杯中加入水后上面放入3药匙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静止,观察现象
二,过滤
取一张圆形滤纸,折好并放入漏斗,使之紧贴漏斗壁,并使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不要有气泡。

在铁架上架好漏斗,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以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

取用明矾处理过的一杯液体,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注意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和做了不同程度处理的水,清澈度有什么不同?
三,蒸馏
在烧瓶中加入1/3体积的硬水,再加入几粒沸石,以防加热时出现暴沸,连接好装置,使个连接部严密不漏气。

加热烧瓶,注意不要使液体沸腾的太剧烈,以防液体通过导管直接流到试管里。

弃去开始蒸出的部分液体,收集到10毫升左右蒸馏水后,停止加热。

用肥皂水比较蒸馏前后的硬度变化。

砂盐混合过滤实验报告(3篇)

砂盐混合过滤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过滤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理解并实践过滤在分离混合物中的应用。

3. 通过实验加深对过滤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过滤是一种利用滤纸或其他多孔材料,将固体颗粒与液体分离的方法。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使用砂盐混合物,通过过滤操作,将不溶于水的砂粒与溶解于水的盐分分离。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滴管。

2. 药品:粗砂、食盐、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混合物:将一定量的粗砂和食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形成砂盐混合物。

2. 过滤装置的搭建:将滤纸折叠成适合漏斗的形状,放入漏斗中,用少量蒸馏水润湿滤纸,使其紧贴漏斗壁。

3. 过滤操作:- 将砂盐混合物倒入漏斗中,使混合物均匀分布在滤纸上。

- 使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帮助固体颗粒通过滤纸。

- 观察过滤过程,记录过滤速度和过滤效果。

4. 收集滤液:将过滤后的液体收集在烧杯中。

5. 蒸发结晶:将收集到的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观察结晶过程。

6. 实验结束:关闭酒精灯,等待结晶完全,收集结晶物。

五、实验结果1. 过滤速度:实验过程中,过滤速度较快,固体颗粒顺利通过滤纸。

2. 过滤效果:过滤后的滤液清澈透明,固体颗粒被有效分离。

3. 滤液成分:滤液中含有食盐,未检测到砂粒。

4. 蒸发结晶:加热蒸发后,滤液中的水分蒸发,食盐结晶析出,收集到的结晶物为白色晶体。

六、实验分析1. 过滤原理:滤纸的多孔结构使得固体颗粒无法通过,而液体可以顺利通过,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2. 实验误差:在过滤过程中,部分固体颗粒可能粘附在滤纸上,导致过滤效果不如预期。

此外,蒸发结晶过程中,结晶物的形状和大小可能受到加热温度和时间的影響。

3. 实验改进:为了提高过滤效果,可以尝试使用更细的滤纸或增加过滤次数。

在蒸发结晶过程中,可以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以获得更理想的结晶效果。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掌握了过滤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并实践了过滤在分离混合物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过滤实验报告

初中化学过滤实验报告

初中化学过滤实验报告好嘞,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简单又有趣的实验——过滤实验。

这可不是那些高大上的科学实验,而是咱们初中化学课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简直就像吃饭一样重要。

想象一下,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大的过滤器,旁边还放着一瓶混合液体,教室里的小伙伴们个个都目不转睛,仿佛在看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

实验开始的时候,老师一脸神秘地说:“今天我们要分离固体和液体。

”这话一出口,教室里就炸开了锅,大家七嘴八舌地猜测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人兴奋地问:“是要变魔术吗?”还有人说:“会不会有化学反应?”嘿嘿,听起来都挺好玩的。

不过,老师很快就让我们冷静下来,告诉我们今天只需要用到过滤这个小技巧。

老师给我们分发了材料,有滤纸、漏斗、烧杯,还有一杯混合液体。

哇,混合液体的颜色可真迷人,像是五彩斑斓的果汁,让人忍不住想喝一口。

可惜,老师严肃地摇摇头:“这不是果汁,这是化学液体。

”听得我心里一阵失落,不过没关系,我们还是可以用它来做实验。

把滤纸放进漏斗里,哎呀,这个小动作可真有点儿讲究。

滤纸要放得刚刚好,不然液体会流出来,搞得一团糟。

小伙伴们纷纷低下头,认真研究着自己的漏斗,仿佛在和它进行一场“心灵对话”。

有的同学调皮,把滤纸撕得不成样子,结果漏斗里只剩下一堆小碎片,哈哈,真是笑死人了。

然后,老师让我们小心翼翼地把混合液体倒入漏斗。

刚开始的时候,液体流得有点慢,大家都在那儿紧张兮兮地盯着,心里默默祈祷:“快点儿流呀!”结果过了一会儿,液体终于开始顺利地流下去,透过滤纸,清澈的液体在烧杯里聚集,真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这时,漏斗里的固体开始变得明显,老师说:“这就是你们过滤出来的固体。

”哇,大家都兴奋得欢呼起来,心里那个成就感,简直像吃了蜜糖一样甜。

你想啊,原本混在一起的东西,现在通过我们的小手就被分开了,感觉自己就像一位化学大师,简直要飞起来了!实验也不是没有小插曲。

有人在倒液体的时候不小心洒了一些,结果弄得桌子上像战场一样,一片狼藉。

过滤食盐实验报告

过滤食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过滤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习如何去除食盐中的杂质。

3. 了解蒸发结晶的过程。

二、实验原理1. 过滤原理:利用滤纸的孔隙,将固体与液体分离。

2. 蒸发结晶原理:通过加热使溶液中的溶剂蒸发,使溶质达到饱和并结晶。

三、实验材料1. 粗盐2. 滤纸3. 滤斗4. 烧杯5. 蒸发皿6. 酒精灯7. 玻璃棒8. 量筒9. 托盘天平四、实验步骤1. 称取5.0g粗盐,放入烧杯中。

2. 加入10mL水,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粗盐完全溶解。

3. 将烧杯中的食盐水过滤,滤液为澄清的食盐水。

4. 观察滤纸上的杂质,确认过滤效果。

5. 将澄清的食盐水倒入蒸发皿中。

6. 将蒸发皿放在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

7. 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受热均匀。

8. 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晶体时,停止加热。

9. 待蒸发皿冷却后,用玻璃棒将晶体刮出,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过滤效果:通过实验,成功将粗盐中的杂质过滤掉,得到澄清的食盐水。

2. 蒸发结晶效果:通过加热蒸发水分,成功得到食盐晶体。

3. 实验现象:在过滤过程中,滤纸上的杂质较多,说明粗盐中含有较多的不溶性杂质。

在蒸发过程中,溶液逐渐浓缩,直至出现大量晶体。

六、实验结论1. 通过过滤操作,成功去除食盐中的不溶性杂质。

2. 通过蒸发结晶操作,成功得到纯净的食盐晶体。

七、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粗盐中的杂质较多,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选择优质的食盐,以减少杂质的摄入。

2. 实验过程中,过滤操作需要细心操作,避免滤纸破损,影响过滤效果。

3. 蒸发结晶过程中,加热速度不宜过快,以免造成溶液局部过热,导致晶体飞溅。

八、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温度下食盐的溶解度。

2. 研究不同杂质对食盐提纯的影响。

3. 优化食盐提纯的实验方案,提高提纯效率。

九、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食盐的过滤和蒸发结晶,成功去除食盐中的杂质,得到纯净的食盐晶体。

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过滤和蒸发结晶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利用滤纸做实验

利用滤纸做实验

七、问题探究 1.如何很好的配制实验所用的溶液?为什么? 答:取一定量的蒸馏水置于烧杯中,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并且不断往烧杯中加入溶 质晶体,不停搅拌,直至溶液不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 这样可以配制出浓度很大的溶液,在滤纸侵泡的时候会有更多量的溶质随着溶液 一起留在滤纸上面,在后面灼烧实验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反应物参加反应 ,这样
就可以有一定量的产物生成,便于我们观察和探究产物的组成。 2.滤纸在烧杯中是侵泡的时间越长越好吗? 答:不是。滤纸侵泡的时间虽然是越长越好,但是我们在配制溶液的时候保 持的是高温,长时间放置溶液后温度降低 ,这个时候会有一部分晶体析出并且粘 附在滤纸上面,影响后面实验结果的观察以及验证。而且长时间侵泡滤纸用夹子 灼烧滤纸的时候滤纸容易破损,给实验操作带来不便。 3.沾有氯化铁溶液的滤纸灼烧后的产物用磁铁去靠近 ,发现相互之间有作用力 , 能很好的说明产物中有铁单质吗?如果不能,那应该怎么鉴别? 答:不能。出现这种现象只能说明可能产物中含有铁单质,不能很肯定的说 明产物种含有铁单质。因为如果在发生的一系列反应中生成了四氧化三铁,那么 也会被磁铁吸引,所以不能充分肯定被磁铁吸引的就是产物铁单质。 鉴别铁单质: 将灼烧后的固体产物全部放入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这个时 候会发现固体物质有部分溶解,并且有气泡冒出,观察气体无颜色无气味。 4.在灼烧沾有硫酸铜溶液的滤纸的时候,滤纸上的硫酸铜水溶液失去结晶水变为 白色晶体,随后滤纸立刻变为黑色。如何解释这个现象? 答:硫酸铜水溶液受热失去结晶水变为白色晶体后滤纸立即变黑,原因存在 两方面,第一是因为滤纸受热后炭化,同时白色 CuSO4 晶体也受热分解为黑色的 CuO。 5.沾有硫酸铜溶液的滤纸灼烧后的产物放入试管中并且加入一定量的盐酸充分 反应后,过滤并且洗涤滤渣,这时看到滤渣中有金属光泽的红色物质,将滤渣重新 放入试管中并且加入稀硝酸,固体物质部分溶解并且冒出气泡。根据这一系列现 象,能很好的说明灼烧沾有硫酸铜溶液的滤纸生成了铜单质吗? 答:不能。因为往刚灼烧完的固体物质里面会或多或少的含有氧化亚铜,加 入的盐酸会和氧化亚铜发生歧化反应 ,生成铜单质,所以后面紧接着的和硝酸反 应的固体物质就不知道是一开始就有的铜单质还是后面反应生成的铜单质。 所以 还是不能很好的说明有铜单质的生成。 6.如何很好的完成灼烧沾有硫酸铜的滤纸实验产物的鉴别? 答:最简单直观的方法是直接观察灼烧反应后的产物,看里面是否有金属光 泽的红色物质,如果有,可以认为是灼烧反应生成了铜单质。 但是往往灼烧后的产

实验五索氏提取法测定花生仁中粗脂肪的含量

实验五索氏提取法测定花生仁中粗脂肪的含量

实验五 索氏提取法测定花生仁中粗脂肪的含量
一、实验原理
样品用无水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抽提后,蒸去溶剂所得的物质称为粗脂肪。

因为除脂肪处还含有色素及挥发油、蜡、树脂等物,这种抽提法所得的脂肪为游离脂肪。

二、实验仪器和试剂
索氏抽提器 滤纸 水浴锅
无水乙醚或石油醚
三、实验操作方法
1、准确称取已干燥恒量的索氏抽提器接收瓶W 1。

2、准确称取粉碎均匀的干燥花生仁2~6 g ,用滤纸筒严密
包裹好后(筒口放置少量脱脂棉),放入抽提筒内。

3、在已干燥恒量的索氏抽提器接收瓶中注入约三分之二的
无水乙醚,并安装好索氏抽提装置,在45~50℃左右的水浴中抽
提4~5小时,抽提的速度以能顺利回流为宜。

4、抽提完成后,冷却。

将接收瓶与蒸馏装置连接,水浴蒸
馏回收乙醚,无乙醚滴出后,取下接收瓶置于是105℃烘箱内干
燥1~2小时,取出冷却至室温后准确称重W 2。

四、计算
式中: W 2——抽提瓶与脂肪的质量 g
W 1——空抽提瓶的质量 g
W ——花生仁的质量
g 100W
W W %12⨯-=
粗脂肪。

利用滤纸做实验

利用滤纸做实验
加入盐酸的瞬间,试管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并且黑色粉末在试管中随着气泡的产生向上浮动
静置后观察到溶液由原来的无色变为黄绿色,
(二)还原铜的氧化物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1.配置硫酸铜溶液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在三脚架上放置石棉网,将烧杯置于石棉网上,用酒精灯进行加热。
向微热的水中加入过量的五水硫酸铜晶体,
搅拌,继续加热使其溶解。.
滤纸已经全部变黑,在试管壁上,靠近导气管口部位产生大量水珠?
滤纸靠近煤气灯焰部位看到微微变红
滤纸逐渐由黑色变为砖红色
滤纸的绝大部分都变为砖红色
3. 用物理方法检验产物
在停止加热后,立即取出部分产物,置于水中,找寻是否有砖红色并且带有金属光泽的物质。
在产物中未发现有金属光泽的砖红色物质
4. 用化学方法检验产物
静置后溶液由原来的无色变为浅绿色。
三.实验结果分析:
四.对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方案:
方案一
操作步骤
时间轴
实验现象
1.前期准备工作不变
2.改用下图装置进行滤纸上的反应
开始用煤气灯进行加热
0:00-1:30
1:30
1:30-4:21
4:22-5:00
5:00-10:30
10:30
滤纸没有明显变化
滤纸开始局部变为黑色
滤纸呈黄色
3.烘干滤纸
用石棉网置于三脚架上,把浸泡好的三氯化铁滤纸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在滤纸下方来回移动,进行微微加热,烘干试纸
烘干后的试纸黄色程度稍微有所减轻。
由于烘干的时间稍微过长,导致滤纸中部出现黑色,微微碳化
4.灼烧滤纸
将滤纸适当卷曲,用镊子夹住,
将镊子移近酒精灯外焰,进行灼烧

简述分离食盐和沙的过程

简述分离食盐和沙的过程

简述分离食盐和沙的过程一、引言食盐和沙是常见的两种物质,它们在形态、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分离食盐和沙的过程是通过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进行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来分离食盐和沙。

二、材料和设备1. 食盐和沙混合物2. 水3. 试管或容器4. 滤纸5. 漏斗6. 火炉或加热设备三、步骤1. 将食盐和沙混合物放入试管或容器中。

确保混合物均匀分布。

2. 加入适量的水,使混合物浸泡其中。

待一段时间,让混合物充分溶解。

3. 将试管或容器放置在漏斗上,漏斗下方放置一个收集容器。

4. 将滤纸折叠成合适的形状,放入漏斗中。

滤纸的作用是过滤掉沙粒,而让溶解的食盐通过。

5. 将试管或容器倒置过来,使其放在滤纸上方。

确保漏斗中的溶液可以通过滤纸流出,而沙粒被滤纸阻挡。

6. 等待一段时间,让溶液通过滤纸流入收集容器中。

此时,沙粒被滤纸留在了漏斗中。

7. 将收集容器中的溶液倒入一个容器中。

8. 将容器放在火炉或加热设备上进行加热。

加热的目的是蒸发水分,使食盐结晶出来。

9. 等待溶液完全蒸发,此时容器中会残留下食盐晶体。

四、原理解析食盐和沙的分离过程是基于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进行的。

具体原理如下:1. 溶解度:食盐在水中具有较高的溶解度,而沙在水中几乎不溶解。

因此,当混合物浸泡在水中时,食盐会溶解在水中,而沙则保持不变。

2. 过滤:通过漏斗和滤纸的组合,可以实现液体和固体的分离。

滤纸的孔隙较小,可以阻挡沙粒,而让溶解的食盐通过。

3. 蒸发:通过加热容器中的溶液,可以使水分蒸发,从而使食盐结晶出来。

五、安全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验时,应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发生意外。

如需使用火炉或加热设备,应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

2. 若实验涉及到有毒或刺激性物质,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步骤,我们成功地将食盐和沙分离开来。

在收集容器中,我们得到了一溶液,其中含有溶解的食盐。

经过蒸发,我们得到了食盐的结晶。

实验五、氨基酸分离与鉴定--双向层析

实验五、氨基酸分离与鉴定--双向层析

实验八、氨基酸分离与鉴定--双向层析1、目的要求(1)学习双向纸层析的原理。

(2)掌握纸层析法分离混合氨基酸的操作方法。

2、实验原理纸层析是以滤纸作支持物,用一定的溶剂系统展开,使混合样品达到分离分析的层析方法。

其一般操作是将样品溶解在适当溶剂中,点样在滤纸的一端;再选用适当的溶剂系统,从点样的一端通过毛细现象向另一端展开,展开完毕,取出滤纸晾干或烘干,再以适当的显色剂或紫外灯、荧光灯下观察其图谱。

样品经展开后某一物质在纸层析谱上的位置常用比移值Rf来表示。

Rf=纸层析可看作是溶质(样品)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连续抽提,由于溶质在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

一定的物质在两相间有固定的分配系数,因而在恒定条件(液剂、PH、温度)下,各物质有固定的Rf值,据此可达到分析鉴定的目的。

由于滤纸纤维可吸收20~25%的水分;且其中6~7%以氢键形式与纤维素上羟基结合,一般条件下难脱去;所以纸层析实际上是以水相作固定相,展开的溶剂作流动相。

纸层析操作按溶剂展开方向可分为上行、下行和径向三种。

氨基酸分离一般用上行法。

上行法又分单向(成分较为简单的样品)和双向(单向时斑点重叠分离不开,于是在其垂直方向用另一种溶剂系统展层)。

双相层析谱可分辨十几种以上的样品。

层析溶剂要求:(1)被分离物质在该溶剂系统中Rf在0.05~0.8之间,各组分之Rf值相差最好能大于0.05,以免斑点重叠。

(2)溶剂系统中任一组分与被分离物之间不能起化学反应。

(3)被分离物质在溶剂系统中的分配较恒定,不随温度而变化,且易迅速达到平衡,这样所得斑点较圆整。

本实验采用八种混合氨基酸为样品,用酸性和碱性两种溶剂进行双向层析,以茚三酮为显色剂,可获得分离清晰的层析图谱,如图3.2所示。

图3.2 八种混合氨基酸双向层析图谱3、试剂和器材一、试剂0.1%(W/V)茚三酮丙酮液。

溶剂系统:第一相:正丁醇∶88%甲酸∶水=15∶3∶2(V/V);第二相:正丁醇∶吡啶∶95%乙醇∶水=5∶1∶1∶1(V/V)。

生化实验报告 实验5 血红蛋白凝胶过滤

生化实验报告 实验5 血红蛋白凝胶过滤

生化实验报告实验5 血红蛋白凝胶过滤生化实验报告实验5血红蛋白凝胶过滤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生化实验b实验日期:班级:姓名学号:血红蛋白凝胶过滤一、背景及目的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

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些无脊椎动物血液和豆科植物根瘤中。

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组成。

每个亚基均成球状,内部有一个血红素。

血红素上的亚铁离子可以可逆的与氧分子结合,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

当携带氧气时,血红蛋白呈鲜红色,无氧时为暗红色。

凝胶过滤法又称凝胶排阻层析或分子筛层析,主要就是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和形状,即为蛋白质的质量展开拆分和提纯。

层析柱中的填料就是某些惰性的多孔网状结构物质,多就是交联的聚糖(例如葡聚糖或琼脂糖)类物质,并使蛋白质混合物中的物质按分子大小的相同展开拆分。

通常就是大分子先流出,小分子后流出。

凝胶过滤的突出优点是层析所用的凝胶属于惰性载体,不带电荷,吸附力弱,操作条件比较温和,可在相当广的温度范围下进行,不需要有机溶剂,并且对分离成分理化性质的保持有独到之处。

对于高分子物质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影响拆分效果的因素主要存有以下几点:1.基质的颗粒大小、均匀度2.筛孔直径和床体积的大小3.洗脱液的流速4.样品的种类等,5.缓冲液的ph6.而最轻易的影响就是kav值的差异性,kav值差异性小,拆分效果不好;kav值差异性大,则拆分效果很差,或显然无法分离。

影响凝胶过滤的因素主要有:1、层析柱的挑选:短的层析柱分辨率必须比长的高,但层析柱长度无法过长。

2、加样量:加样过多,会造成洗脱峰的重叠;加样过少,提纯后各组分量少、浓度较低。

3、凝胶柱的鉴定:凝胶柱填装后用肉眼观察应均匀、无纹路、无气泡。

4、洗脱速度:洗脱速度应保持适中。

目前凝胶过滤器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就是以下几点:1、脱盐2、用于分离提纯3、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4、高分子溶液的浓缩5、蛋白质的复性二、实验原理层析法就是基于相同物质在流动阴之木紧固二者之间的分配系数相同而将混合组分拆分的技术。

初三化学实验过滤报告

初三化学实验过滤报告

初三化学实验过滤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过滤操作将固体与溶液分离。

实验原理:过滤是利用滤纸或其他过滤介质的孔隙,使固体颗粒无法通过,而只有溶质能够通过孔隙,从而将固液分离的技术方法。

实验材料:石蜡,滤纸,水,漏斗,烧杯,玻璃棒。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个漏斗和一个筒形滤纸,将滤纸折叠成适合漏斗的形状;
2. 将漏斗放置在烧杯上,并用玻璃棒固定住;
3. 将石蜡细粉放入滤纸中心,倒入一定量的水;
4. 等待一段时间,让石蜡与水充分混合;
5. 慢慢倒入烧杯中;
6. 烧杯中的水顺过滤纸滤出,而石蜡颗粒被滤纸截留;
7. 将烧杯中的水倒掉,将滤纸上的石蜡颗粒取出,放置于通风处晾干。

实验结果及分析:
经过过滤操作,烧杯中的水成功与石蜡颗粒分离。

石蜡颗粒被滤纸截留在上层,而水通过滤纸下滤,流入烧杯中。

从实验结果看,滤纸的过滤效果非常好,可以将较大颗粒的固体与溶液成功分离。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会了利用过滤操作将固体与
溶液分离的方法,并且发现滤纸对固液分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滤纸的孔隙大小决定了过滤的效果,合适的折叠方式和固定方法可以提高过滤的效率。

在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中,过滤是一项常用的实验操作,掌握这个技巧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

实验五纸色谱和柱色谱

实验五纸色谱和柱色谱

实验五纸色谱和柱色谱[实验目的]1. 掌握纸色谱的基本原理及其用途。

2.学习柱色谱的基本原理及其用途,熟练掌握柱色谱的操作方法[实验原理]一、纸色谱纸色谱是以滤纸作为载体,让样品溶液在纸上展开达到分离的目的。

纸色谱法的原理比较复杂,主要是分配过程,纸色谱的溶剂是由有机溶剂和水组成的,在滤纸的一定部位点上样品,当有机相沿滤纸流动经过原点时,即在滤纸上的水与流动相间连续发生多次分配,结果在流动相中具有较大溶解度的物质随溶剂移动的速度较快,而在水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随溶剂移动的速度较慢,这样便能把混合物分开。

二、柱色谱吸附柱色谱通常是在下端带有活塞的玻璃管(色谱柱)中填入固体吸附剂,从柱顶加入混合物样品溶液,各组分被吸附在柱的上端,然后连续加入洗脱剂,样品在吸附剂上反复地进行着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的过程,吸附时则停顿,解吸时则随着洗脱剂向下移动。

由于各组分对于吸附剂的作用能力不同,向下移动的速度也不同,作用能力强的向下移动的慢,作用能力弱的移动的快,随着洗脱过程的不断进行,各组分便得到了分离。

[实验装置]图1 纸色谱图2 纸色谱滤纸条点样图3柱色谱装置1.层析缸2.滤纸3.展开剂[课前预习]柱色谱、纸色谱[实验步骤]一、纸色谱分离几种氨基酸本实验以饱和水的正丁醇溶液作展开剂,通过实验测出丙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的R f值,并分析测定未知试样的成分或组成。

1.滤纸的选择滤纸的质量应厚薄均匀,能吸附一定量的水,可用新华1号,切成纸条,大小可自由选择,一般为3×20cm,5×30cm,8×50cm等。

滤纸用前应经过试验,观察分离效果,色点边界清晰为好。

2.配置展开剂正丁醇:水:乙酸=4∶5∶1(体积比)按他们用量比例,先将正丁醇与水在分液漏斗中一起振摇10~15分钟,然后加乙酸再振荡。

静置分层,下层弃去,上层作为展开剂,将展开剂倒入层析缸内盖上盖,放置0.5小时,使缸内形成饱和蒸气。

过滤的实验报告

过滤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过滤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过滤操作的方法和技巧。

3. 分析过滤效果,探讨影响过滤效果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过滤是一种利用过滤介质(如滤纸、砂石等)将固体颗粒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根据过滤介质的孔隙大小,可以将混合物分为不溶性和可溶性物质。

过滤过程中,固体颗粒被截留在过滤介质上,而液体则通过过滤介质流出。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50ml)2个2. 玻璃棒3. 滤纸4. 砂纸5. 秒表6. 100ml量筒7. 电子天平8. 待过滤的混合物四、实验步骤1. 将滤纸折叠成适当大小,放入烧杯中,确保滤纸紧贴烧杯底部。

2. 将待过滤的混合物倒入另一个烧杯中,搅拌均匀。

3. 将烧杯中的混合物通过玻璃棒引导,缓慢倒入装有滤纸的烧杯中。

4. 待液体完全通过滤纸后,将烧杯中的滤液收集到量筒中,记录滤液体积。

5. 称量过滤前后的滤纸质量,计算固体颗粒的质量。

6. 重复上述步骤,改变过滤介质的孔隙大小,观察过滤效果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过滤前混合物体积:200ml(2)过滤后滤液体积:150ml(3)过滤前滤纸质量:5g(4)过滤后滤纸质量:4g(5)固体颗粒质量:1g2. 结果分析(1)通过实验可知,过滤后的滤液体积减少了50ml,说明过滤过程有效地分离了固体颗粒。

(2)过滤前后的滤纸质量差为1g,说明过滤过程中固体颗粒被截留在滤纸上。

(3)通过改变过滤介质的孔隙大小,可以观察到过滤效果的变化。

孔隙越小,过滤效果越好,但过滤速度会相应减慢。

六、结论1. 过滤是一种有效的分离固体颗粒和液体的方法。

2. 通过选择合适的过滤介质和操作方法,可以提高过滤效果。

3.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待过滤物质的性质和过滤要求,选择合适的过滤设备和参数。

七、注意事项1. 在过滤过程中,应避免滤纸破裂,以免影响过滤效果。

2. 倒入混合物时,应缓慢进行,以免液体溅出。

3. 在改变过滤介质的孔隙大小时,应注意观察过滤效果的变化。

实验的提纯实验报告

实验的提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提纯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过滤、蒸发、结晶等提纯方法;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原理提纯实验是将含有杂质的物质经过一系列物理或化学方法,使杂质从物质中分离出来,从而得到纯净物质的过程。

本实验采用过滤、蒸发、结晶等方法进行提纯。

1. 过滤:利用过滤纸将不溶于溶剂的固体与液体分离;2. 蒸发:将溶液加热,使溶剂蒸发,从而得到溶质;3. 结晶:通过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粗盐、蒸馏水、烧杯、漏斗、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滤纸等;2. 实验仪器:天平、量筒、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称取一定量的粗盐,放入烧杯中;2. 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溶解;3. 将溶解后的溶液过滤,得到滤液;4. 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置于铁架台上;5. 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待溶剂蒸发完毕,得到晶体;6. 将晶体收集在烧杯中,待冷却后称重;7. 计算提纯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经过过滤、蒸发、结晶等步骤,得到纯净的食盐晶体,质量为2.5g;2. 实验分析:本实验采用过滤、蒸发、结晶等方法进行提纯,操作步骤简单,实验效果较好。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称取粗盐时,要确保准确;(2)溶解粗盐时,要充分搅拌,确保溶解完全;(3)过滤时,注意滤纸的折叠和漏斗的放置;(4)蒸发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避免溶剂过度蒸发;(5)结晶过程中,要待晶体冷却后再进行称重。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提纯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过滤、蒸发、结晶等方法进行提纯,可以得到较为纯净的食盐晶体。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过滤实验报告单

过滤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过滤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者:张三一、实验目的1. 了解过滤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过滤操作技巧。

3. 通过实验,提高对化学实验技能的掌握。

二、实验原理过滤是一种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固体颗粒的尺寸差异,通过滤纸或其他过滤介质,将固体颗粒截留在过滤介质上,而液体则通过过滤介质流出。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漏斗、烧杯、玻璃棒、滤纸、铁架台、滤液接收瓶。

2. 试剂: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沙子。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将漏斗固定在铁架台上,滤纸放入漏斗中。

2. 将氯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 将搅拌均匀的氯化钠溶液沿漏斗边缘缓慢倒入滤纸中,使液体通过滤纸流入滤液接收瓶。

4. 观察过滤过程中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情况,记录过滤时间。

5. 将沙子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6. 将搅拌均匀的沙子溶液沿漏斗边缘缓慢倒入滤纸中,使液体通过滤纸流入滤液接收瓶。

7. 观察过滤过程中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情况,记录过滤时间。

8. 将硫酸铜溶液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9. 将搅拌均匀的硫酸铜溶液沿漏斗边缘缓慢倒入滤纸中,使液体通过滤纸流入滤液接收瓶。

10. 观察过滤过程中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情况,记录过滤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氯化钠溶液过滤实验:- 过滤时间:3分钟- 结果:滤液清澈,滤渣为固体氯化钠。

2. 沙子溶液过滤实验:- 过滤时间:5分钟- 结果:滤液清澈,滤渣为固体沙子。

3. 硫酸铜溶液过滤实验:- 过滤时间:4分钟- 结果:滤液清澈,滤渣为固体硫酸铜。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不同溶液的过滤时间不同,这是由于固体颗粒的大小和溶液的浓度有关。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过滤实验,我们掌握了过滤的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对化学实验技能的掌握。

实验结果表明,过滤是一种有效的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方法,对于不同溶液的过滤效果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过滤介质和过滤时间。

初中化学过滤实验课教案

初中化学过滤实验课教案

初中化学过滤实验课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过滤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内容:利用试管、漏斗和滤纸进行固体与液体的分离实验。

实验步骤:
1. 准备试管、漏斗和滤纸等实验器材;
2. 将装有悬浊液的试管固定在支架上;
3. 将漏斗放在试管口上,并在漏斗内放入折好的滤纸;
4. 缓缓倒入悬浊液,让液体通过滤纸进行过滤,将固体留在滤纸上;
5.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与器具:
1. 试管
2. 漏斗
3. 滤纸
4. 悬浊液(如混合盐和水)
实验要求:
1. 实验过程要注意安全;
2. 观察仔细,记录实验现象;
3. 掌握过滤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过滤实验,我们可以将固体与液体分离开来,这是因为固体颗粒较大,在滤纸上停留,而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则通过滤纸流出。

这是因为滤纸的孔径小于固体颗粒大小,而大于
液体分子大小的缘故。

实验拓展:
可以尝试不同固体和液体的悬浊液进行过滤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过滤效果和特点。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学生掌握了过滤的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为学生今后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三年级上册科学过滤实验

三年级上册科学过滤实验

三年级上册科学过滤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过滤实验,使学生了解过滤的原理和方法,学会利用过滤法分离混合物。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加深对过滤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
1.滤纸
2.铁架台
3.漏斗
4.玻璃棒
5.烧杯
6.泥沙和水的混合物
三、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器材:将滤纸折叠成漏斗形状,放置在铁架台的漏斗中,并固定好。

准备好泥沙和水的混合物。

2.将泥沙和水混合物倒入漏斗中。

3.用玻璃棒引流,使混合物慢慢流入烧杯中。

注意不要让泥沙堵塞滤纸。

4.观察烧杯中的滤液和留下的泥沙。

可以多次过滤,直到滤液清澈。

四、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可以看到泥沙被留在滤纸上,而水通过滤纸流入了烧杯中。

多次过滤后,烧杯中的滤液逐渐变得清澈。

这说明过滤法可以将不溶于水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过滤是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利用滤纸的孔隙大小将固体颗粒阻留在滤纸上,而水则通过滤纸流入下
方的容器中。

通过多次过滤,可以使液体达到清澈透明的状态。

过滤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制作饮料、酿酒、提取植物有效成分等。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过滤原理,掌握过滤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五 纸电泳ATP的定量分析

实验五 纸电泳ATP的定量分析

实验五纸电泳法ATP的定量分析
一、目的要求
掌握纸电泳法ATP的定量分析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带电荷的物质,在电场中向阴极或阳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控制一定条件(如pH等),使试样中的不同组分带有不同电荷,则它们在电场移动速度或方向就不同,从而达到分离、鉴定这些物质的目的,这就是电泳分析法。

以滤纸作支持物进行电泳分析的方法称纸电泳分析法。

工厂生产的ATP,如果含有杂质,则大多数为ADP,也可能有微量的其它杂质等,控制pH,使ATP与这些物质所带电荷不同用电泳法将ATP分离出来。

三、试剂与器材
试剂:pH4.8柠檬酸钠缓冲液;0.01N盐酸溶液;标准ATP溶液
器材:层析滤纸;微量注射器;电泳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吹风
四、操作
1、点样
取适当大小层析滤纸(视电泳仪大小而定)一张,距滤纸一端约3cm处用铅笔轻轻划一条横线。

每隔2.5cm处点一个样品,可做三个平行试验。

美一点点上样品10微升,用电吹风吹干,控制点的大小直径约在3cm以内
2、电泳
电泳槽两端都加pH4.8柠檬酸钠缓冲液,将电泳滤纸端用柠檬酸缓冲液浸湿(注意点样端不能浸湿),然后将滤纸在电泳仪上放平整,点样端在负极,另一端在正极,盖好电泳槽盖子,待滤纸完全被缓冲液浸湿后,接通电源,调节电压至400V,30分钟后切断电源(注意一定要先切断电源),取出滤纸,用电吹风吹干。

将吹干后的滤纸置紫外灯下观察,用铅笔画出ATP斑点的位置。

五、思考题
在纸电泳中如何尽量减小样斑的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滤纸做系列创新实验
摘要:设计并进行利用滤纸的创新性实验。

探究滤纸炭化产物还原氧化铜及三氧化二铁的实验操作以及相关产物的判别、鉴定及检验方法。

对实验注意事项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六水合三氯化铁 五水合硫酸铜 滤纸 碳化 铁 铜
(一) 实验探究
1. 实验原理 滤纸受热会发生炭化,生成黑色木炭
↑+∆+222CO Cu CuO C ↑+∆+2323423CO Fe O Fe C
2. 实验步骤
2.1实验准备 (1)硫酸铜饱和溶液:在常温下,取一定量硫酸铜晶体加入到盛有适量蒸馏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加快固体溶解。

如果硫酸铜晶体全部溶解,继续加入,直到出现有晶体剩余,不溶解为止。

(2)氢氧化铁胶体:用烧杯盛适量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三氯化铁晶体,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继续煮沸直至溶液变为红褐色、透明的液体,停止加热,冷却。

若无此现象,继续加入固体。

(3)将滤纸的1/2卷成细小卷,分别浸泡在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溶液中。

(4)稀盐酸:在通风橱内,取适量浓盐酸,按照浓盐酸体积与蒸馏水体积之比1:6进行稀释,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5)稀硝酸:在通风橱内,取适量浓硝酸,按照浓硝酸体积与蒸馏
水体积之比1:4进行稀释,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2.2滤纸上碳与氧化铁的反应
(1)将浸有氢氧化铁胶体溶液的滤纸用镊子夹住在煤气灯柱的中心向上的火焰中烘烤灼烧,使火焰包裹住滤纸。

将滤纸灼烧至全部红热后,离开煤气灯慢慢使滤纸烧尽,观察。

(2)取适量上述产物于洁净试管中。

将磁铁靠近试管壁,并缓慢来回移动,检验产物是否具有磁性。

然后向试管中加入适量已经稀释好的稀盐酸,摇晃震荡,观察反应现象。

2.2.2
2.3滤纸上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1)将浸有硫酸铜溶液的滤纸用镊子夹住在煤气灯柱的中心向上的火焰中烘烤灼烧,使火焰包裹住滤纸。

将滤纸灼烧至全部红热后,离开煤气灯慢慢使滤纸烧尽,观察。

(2)取少量上述产物置于洁净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稀盐酸,充分震荡,
3.实验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