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人教部编本 大赛获奖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优质课教案_0
《相见欢》《如梦令》教学设计【教学设想】《相见欢》和《如梦令》是八上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的第三首和第四首,课外诵读诗篇是对古诗词学习的补充和拓展,两首诗安排在一个课时之中,在诗歌教学上,是以读为主,以讲为辅,在诵读中感受内容,理解诗意,体悟情感。
让学生在了解所处的同一社会背景下两位词人的人生改变,及这种改变在他们诗词创作中的表现,也教会学生从多角度来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意象及其内涵。
3.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及所蕴含的情感【教学过程】《相见欢》教学过程一、读懂诗歌明确:本课继续学习课外古诗词,先学习宋代词人朱敦儒的《相见欢》根据注释,读懂诗歌大意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又被称为“靖康之耻”“靖康之乱”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
簪缨(zān yīng ):代指达官显贵。
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
收:收复国土。
倩(qìng):请人代自己做。
根据注释,我们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了解了大意,还远远没有达到品鉴诗词的要求,我们还需要深入品读。
品读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从知人论世、品评意象、体悟情感三个方面来深入品读。
二、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从作者的生平、个性以及其所处的时代来理解作品。
首先知人论世,让我们先了解朱敦儒其人及所处的时代,写作的背景。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宋代词人。
早年家境优越,以清高自许,颇有西晋名士风度。
那时他已有“词俊”之誉。
(可见才情之高)直到靖康之乱前,他从未做过官。
人教2011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优质教案_1
一、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词人的情况2、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3、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二、学习重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三、学习难点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四、自主学习常识填空词兴起于()流行于()是一种和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起初时称“()”“()”和“()”,后来也称作“()”。
其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如“()”就( )。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以字数分为( )、( )和()。
宋代词坛上形成了()和()两大流派。
五、学习内容与过程:(一)整体感知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二)解读探究1、读上片思考下列问题:(1)词人为什么会“无言”?“独上”写出了怎样的步履和神情?(2)与绝大部分词作一样,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仔细品读上片,说说词人是借助哪些景致描写渲染这份离愁的?2、品读词的下片,注重名句。
词的下片直接抒情,其中“剪持续,理还乱,是离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能说说这三句的妙处吗?(三)拓展延伸品读李煜的《虞美人》,然后说说它与《相见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各是什么?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点拨: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持续,无穷无尽。
共同点:不同点:【资源链接】一、词的相关知识(一)词的起源与特点词是兴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 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所以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从配音乐这个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优质课教案_5
相见欢【新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基本要求选摘】能依据诗文的内容,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画面,能在朗读中逐步理解诗词的内涵并能把握住作者的情感。
【学习目标】1.运用诵读诗词的基本方法,反复诵读《相见欢》,读出感情。
2.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作品中的画面。
【课文】相见欢【五代·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书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清秋:清冷的秋天。
一般:一种。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的愁思。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课前导学】1.了解作者李煜的时代背景。
2.朗读课文,2—3遍。
翻译并背诵这首词。
3.《相见欢》上片点明伤情的地点是(),时间是(),季节是()。
【课堂探究】1.《相见欢》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寄寓了了词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2.上阕中“月如钩”换成“月如盘”好不好?为什么?3.被锁着的是清秋,还是人?一个“锁”字表现诗人的()。
4.假设——你是词人李煜,此时站在高高的西楼,你看到什么?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词人剪的是什么东西?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6.假设你是一位心理医生,现在穿越到古代对李煜说一句鼓励的话——101【课后练习】一、基础训练1.《相见欢》作者,国主,字,世称。
本篇是时作的,借以表达。
其感情基调是。
2.《相见欢》描写词人孤独身影的句子。
用比喻手法写离愁的句子:。
3、词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时间是,季节是。
4、词中写景简练有序:一句是写仰视之景,一句是写俯视之景。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俯视之景所表现的画面。
最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及说明一、教材分析《相见欢》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词,这是继第六单元25课《渔家傲》后,又一首当时南渡之后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对课内作品的拓展。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了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这首词由登楼入题,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
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因此,这首词的主题可以确定为: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语文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八上《教师用书》第351页教学建议强调:诗词教学要特别重视诵读,应当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本节课就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欣赏品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准备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以及诗词的特点,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音韵美。
2.欣赏品味,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
3.在诵读中体会词人深切的亡国之痛和强烈的爱国之心。
教学准备:ppt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看来,学习诗词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朗诵宋代词人朱敦儒的一首词《相见欢》【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诗词的方法就是朗读,给学生学习诗词指明方向。
环节二:品读诗词,层层深入。
一读——知音韵通过轻声朗读,默读,抽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设计三个逐层拔高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平仄,读出节奏。
读准字音,簪缨zān yīng倩qìng读好平仄,一般平长仄短,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楼”“秋”等;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乱”“散”等。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优质课教案_2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
学情分析七年级作为中学阶段的起始年级,学生们的好奇心、表现欲都比较强烈,所以我主要采取朗诵方法,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同时,七年级的孩子正在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要在这个点上逐渐渗透,帮助他们提高鉴别能力。
教学目标1、深情诵读,背诵默写。
2、赏析文本,感悟情感。
3、学习先贤,提升自我。
教学重点深情诵读,通过读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文本的理解赏析,过程的生成性。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时,依然还惦念着为天下苍生遮风挡雨。
所以诗词从来就不只局限在诗人一方小小的书斋里,它更包含在心忧国家、胸怀天下的情怀里。
它可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满腔赤诚,也可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坚定信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宋代词人朱敦儒的《相见欢》,去感受他的家国情怀。
(本首词有表达作者的爱国情怀之意,我就从家国情怀这一点引课,同时又举出相同主题作品的句子,既让学生感悟文字的魅力,又把学生带到古诗词的情境里。
)学习目标,齐读。
二、新课1、认识作者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宋代著名词人。
有词三卷,名《樵歌》,被尊称为“词俊”。
我们熟知的辛弃疾、陆游深受他的启迪和影响。
目的:红色字体提示学生背下来。
2、走进文本共分四部分:诵读;赏读;群读;思读第一部分: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读准字音分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大屏幕出示生僻字,学生读音。
第二环节:把字放到课文里自读,再次正音。
读出节奏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大屏幕出示带有节奏划分的文本,学生自读。
第二环节:抽A生读。
第三环节:B生点评,B生读,A生再读。
(学生点评时一般会从情感这个角度说一说,我启发学生要想更有情感的朗诵,就要了解写作背景。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优质课教案_7
课题: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授课时间:一课时学校:教者:教材分析:《相见欢》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阙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阙一个“乱”子,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
“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充满无限悲慨。
这首词会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不朽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基调;2.品味语言,通过想象和移情,还原、丰富画面,感受词的意境美;3.联系比较,感受到词人独特的“悲”。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词;2.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一、飞花令节目,激发学习兴趣《中国诗词大会》中“飞花令”的节目,想必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我们把班级分两组,也来一场“飞花令”比赛,主题词是“秋”。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和“秋”有关的宋词,一起学习朱敦儒的《相见欢》。
《相见欢》是这首词的什么?(这首词的词牌名。
)二、慢慢读词,感受音韵之美1.指名读或背词,学生点评。
2.自由慢读全词,用“/”划分诗歌的节奏,用“△”标出韵脚。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3.这首词节奏的划分有什么特点?可以自己去读一读,去感受一下这首词节奏上的特点。
4.归纳你们看,这个节奏是二四三的节奏,二四三这个节奏让我们有一种什么感觉?(顿挫感)还有其他发现吗?字数上有没有看出什么特点来?师范读。
每一个九字句都是跟在三字句的后面,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呢?(有一种愁苦的感觉在心头绕啊绕的,就像一个人在不停地长吁短叹。
)大家齐读一下,一起来感受这种韵律。
(投影)刚刚我们感受到了一种长短错落、低回唱叹、音韵婉转的韵律。
三、想象画面,品味意境1.有人说,这首词自成一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1
《相见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词中描绘登楼之所见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境交融的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感受词中描绘登楼之所见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境交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复习,激趣导入1、古人在心情郁闷时或有不如意时,往往喜欢登楼望远,那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登楼或登高的古诗词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登楼的词,朱敦儒的《相见欢》。
(板书课题、作者)2、介绍词有关知识。
3、介绍作者相关资料。
二、初读,读通读顺读出情感1、学生自由读词,把握字音、节奏。
2、生展示读,并读出韵味。
3、生再读,把握情感。
4、听示范朗读,加深理解。
5、生听后评价,并总结朗读的技巧。
6、男生女生配合读词。
三、再读,读出词的画面1、师做示范: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正当黄昏时分,通红的夕阳在逐渐的落下。
宽阔浩渺的江面被夕阳的金晖映照得波光粼粼。
大江的水就这样静静地向前流去。
)2、分组合作,读出画面A组: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B组: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用文字描述出诗句所带给你的画面,小组自主合作探究)3、A、B两组分别展示探究成果。
4、师小结:写哀景四、深读,品析词的语言1、字句品析2、师先做示范。
3、学生也自主品析词中字词句。
4、小结:抓住诗词中的字句和意象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5、知人论世,加深对此主题的把握。
(忧国忧民的情怀)五、比较阅读,拓展积累比较学习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生领读,师生品味。
2、比较相同之处:写景抒情。
3、师小结比较阅读的好处。
4、背诵两首《相见欢》。
六、布置作业1、背诵所学的两首《相见欢》。
2、课后搜集朱敦儒的其他作品并加以背诵积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教案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词语注释①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金陵:南京。
③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④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⑤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⑥簪缨(zān 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⑦收:收复国土。
⑧倩:请。
⑨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准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品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理解诗人情感,感受朱敦儒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
难点:感受朱敦儒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岳飞《满江红》导入,引出写作背景。
使学生对当时作者写这首诗的心境有所了解。
《满江红》当中的“靖康耻”指的是靖康年间(1126~1127),金兵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两个皇帝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在仓猝南逃的这部分人当中,有一个名叫朱敦儒的人。
他靖康之难后南渡避难,客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后做了这首词——《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点评:慷慨激烈,发欲上指。
(二)知诗人,解诗题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河南洛阳人,人称岩壑老人、洛阳遗民、伊川老人、洛川先生、少室山人等。
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
朱敦儒家境优越,以清高自许,颇有西晋名士风度。
一直生活在山水、醇酒、诗歌与美人之间。
那时他已有“词俊”之誉。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优质课教案_1
《相见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理解词句大意。
2、准确地背默这首词。
3、体会作者的情感。
4、赏析词中名句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学习重难点: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2、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相见欢【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城失守,南唐国主李煜(世称李后主)赤膊出城投降,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是一直把他囚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上,每天过着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
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
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
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以审美的眼光来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意境。
三、理解内容1、释词:锁:锁住,笼罩。
清秋:清冷的秋天。
一般:一种。
2、古诗今译:无言地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
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
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
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
3、概括上下片内容,欣赏诗歌上阕写景:(1)形象描绘词人登楼所见之景是哪一句?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落寞、孤寂之情。
(2)词的上阕写景,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写了残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景物,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气氛,表达了词人落寞、孤寂之情。
描绘出了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3) 下阕:直抒胸臆。
相见欢人教版教案设计一等奖
相见欢人教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词人的情况2、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3、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教学难点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教学方法朗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旁注与纠错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人,只要经历了世事,就不可能没有愁绪。
在我们刚刚学过的唐诗中,就有李白寄托与明月的“愁心”;有韦应物因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淡淡的忧伤;更有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极度苦闷——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另一类愁绪——亡国之愁。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常识填空词兴起于()流行于()是一种和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起初时称“()”“()”和“()”,后来也称作“()”。
其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如“()”就()。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以字数分为()、()和()。
宋代词坛上形成了()和()两大流派。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一)朗读练习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1、读上片思考下列问题:(1)词人为什么会“无言”?“独上”写出了怎样的步履和神情?(2)与大多数词作一样,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仔细品读上片,说说词人是借助哪些景致描写渲染这份离愁的?2、品读词的下片,关注名句。
词的下片直接抒情,其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能说说这三句的妙处吗?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品读李煜的《虞美人》,然后说说它与《相见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各是什么?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点拨: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抒发的家国情怀;
-举例:如何让学生联系历史背景,感受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对国家、家乡的思念和忧虑。
-诗词鉴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举例:探讨《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如何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出宏大的意境,展现作者的情感。
-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举例:如何通过朗读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2.教学难点
-诗词意象的挖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夕阳”、“大江”等,并体会其象征意义;
-举例:引导学生探讨“夕阳”在古诗词中常见的象征意义,如衰落、没落等。
-修辞手法的分析:识别并解释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诗词朗读的效果并不理想。我意识到,在培养学生朗读技巧方面,还需多下功夫。今后,我将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让他们在朗读中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设定不够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设定讨论主题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讨论更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4.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体会诗词韵律美;
5.诗词鉴赏: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感悟作者抒发的家国情怀;
6.诗词拓展:联系其他相关古诗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语感培养;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及说明一、教材分析《相见欢》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词,这是继第六单元25课《渔家傲》后,又一首当时南渡之后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对课内作品的拓展。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了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这首词由登楼入题,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
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因此,这首词的主题可以确定为: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语文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八上《教师用书》第351页教学建议强调:诗词教学要特别重视诵读,应当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本节课就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欣赏品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准备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以及诗词的特点,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音韵美。
2.欣赏品味,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
3.在诵读中体会词人深切的亡国之痛和强烈的爱国之心。
教学准备:ppt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看来,学习诗词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朗诵宋代词人朱敦儒的一首词《相见欢》【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诗词的方法就是朗读,给学生学习诗词指明方向。
环节二:品读诗词,层层深入。
一读——知音韵通过轻声朗读,默读,抽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设计三个逐层拔高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平仄,读出节奏。
读准字音,簪缨zān yīng倩qìng读好平仄,一般平长仄短,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楼”“秋”等;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乱”“散”等。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及说明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及说明执教者:永康市第三中学尹妙玲一、教材分析《相见欢》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词,这是继第六单元25课《渔家傲》后,又一首当时南渡之后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对课内作品的拓展。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了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这首词由登楼入题,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
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因此,这首词的主题可以确定为: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语文新课标提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八上《教师用书》第351页教学建议强调:诗词教学要特别重视诵读,应当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本节课就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欣赏品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准备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以及诗词的特点,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音韵美。
2.欣赏品味,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
3.在诵读中体会词人深切的亡国之痛和强烈的爱国之心。
教学准备:ppt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看来,学习诗词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朗诵宋代词人朱敦儒的一首词《相见欢》【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诗词的方法就是朗读,给学生学习诗词指明方向。
环节二:品读诗词,层层深入。
一读——知音韵通过轻声朗读,默读,抽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设计三个逐层拔高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平仄,读出节奏。
读准字音,簪缨zān yīng 倩qìng读好平仄,一般平长仄短,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楼”“秋”等;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乱”“散”等。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及说明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及说明执教者:永康市第三中学尹妙玲一、教材分析《相见欢》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词,这是继第六单元25课《渔家傲》后,又一首当时南渡之后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对课内作品的拓展。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了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这首词由登楼入题,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
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因此,这首词的主题可以确定为: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语文新课标提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八上《教师用书》第351页教学建议强调:诗词教学要特别重视诵读,应当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本节课就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欣赏品味。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准备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以及诗词的特点,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音韵美。
2.欣赏品味,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
3.在诵读中体会词人深切的亡国之痛和强烈的爱国之心。
教学准备:ppt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看来,学习诗词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朗诵宋代词人朱敦儒的一首词《相见欢》【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诗词的方法就是朗读,给学生学习诗词指明方向。
环节二:品读诗词,层层深入。
一读——知音韵通过轻声朗读,默读,抽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设计三个逐层拔高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平仄,读出节奏。
读准字音,簪缨zān yīng 倩qìng读好平仄,一般平长仄短,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楼”“秋”等;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乱”“散”等。
2017年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教案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忧国之情。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诗词。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
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
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二、朗读诗词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倩(qìng):借助。
三、写作背景此词写于靖康之难,汴京沦陷,朱敦儒南逃金陵时。
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26~1127年)因而得名。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四、诗词理解1.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2.词的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恢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案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课设计教课目的 :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诗词。
2.经过学习, 想象词所描述的情形 , 感悟词人的忧国之情。
3.初步认识词的相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课要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 想象词境 , 意会感情, 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诗词。
教课过程 :一、作者简介朱敦儒(1081-1159) ,字希真,洛阳人。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
绍兴二十九年(1159) 卒。
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获取" 词俊" 之名,与" 诗俊" 陈与义等并称为 " 洛中八俊" (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二、朗诵诗词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斜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倩( qìng):借助。
三、写作背景此词写于靖康之难,汴京陷落,朱敦儒南逃金陵时。
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有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 ( 公元 126~1127年) 因此得名。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 ( 今河南开封) ,除了烧杀劫掠以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批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存储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致使北宋的消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心里,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 ”。
四、诗词理解1.词的上片是经过哪些风景描绘来创造境界的?有何作用?请联合诗句简要剖析。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斜阳低垂,江流无声,创造了一派河山残缺、日薄西山的感慨境界,借景抒怀,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潦倒心情。
2.词的下阕抒怀方式有什么特色?请作简要剖析。
前方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恢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偷安朝夕、不图恢复的气愤;后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恳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委婉深邃地表达了伤时感事的感情。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境。
2.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愁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4.通过学习《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引导他们进行诗歌创作。
二、教学内容:1.《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生平。
2.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3.诗歌创作的指导和实践。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图片、音乐或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金陵城的壮美景色,引起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2.课堂讲授(30分钟):介绍《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诗歌朗读与鉴赏(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朗读,指导他们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方式。
4.诗歌创作演练(4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
教师提供指导和范例,帮助学生进行创作,引导他们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5.课堂讨论与总结(2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互相交流和点评。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和技巧,鼓励学生继续发展诗歌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四、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评分:包括对诗歌的理解、朗读和创作表现等方面的评分。
2.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进行复述或评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风活动,体验金陵城上西楼的亲身感受,激发创作灵感。
2.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和创作实践。
六、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设备、图片、音乐或视频等。
2.教师准备诗歌解读资料和诗歌创作范例。
3.学生准备纸笔等书写工具。
以上就是针对《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的学生作业设计方案,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如梦令
R·八年级上册
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年—1155年),
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 (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 “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诗词诵读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我常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的亭子里游 赏,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因为喝得大醉 而不知道回家的路。尽情地游乐过后,天 黑往回划船,却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划呀,却惊动满滩的水鸟,成 群的从水面飞起。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
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 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 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 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 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 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
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
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 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
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
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 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 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 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 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西风把自己 的泪吹到扬州。
诗词赏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 大江流。
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 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
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
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 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相见欢
R·八年级上册
走近作者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
阳人。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
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 《宋史》卷四四五有传。今录诗九首。
诗词诵读
缨散,几时收?试倩 悲风吹泪过扬州。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
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 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 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下片前面直抒胸臆, 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 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 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 的情感。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诗词赏析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
然而然地引到了作者所创造的词境。“常记”
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
“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
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显露了作者
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 者流连忘返的情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 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把栖息 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 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 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 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 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以女词
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 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
的美的享受。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