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有感知识分享
《古诗十九首》读后感
《古诗十九首》读后感《古诗十九首》读后感一《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璀璨夺目,照亮了我们窥探古人心灵世界的道路。
从内容上看,《古诗十九首》涵盖了丰富的情感主题。
其中,有对人生短暂的喟叹。
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诗句以一种直白而深刻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命有限性的认识。
在有限的人生中,人们却常常为无尽的烦恼所困扰,诗人由此提出了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观点,这种感慨跨越时空,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弦,让我们也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
在思乡怀人方面,《古诗十九首》也有深刻的描绘。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通过简单而质朴的语言,将游子与亲人、恋人分别后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种相隔万里、难以相见的痛苦,通过不断重复的行旅意象和距离描述,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一幅孤独而又充满眷恋的画面,使我们感受到古人在交通不便、通信艰难的情况下,离别的苦涩是何等沉重。
从艺术特色来看,《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简洁质朴却又韵味无穷。
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以最平常的字词传达出最深沉的情感。
在表达方式上,善用比兴手法。
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为例,用胡马、越鸟对故土的眷恋,来暗示游子对故乡的思念,生动形象且含蓄蕴藉。
同时,这些诗歌在结构上自然流畅,往往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情感层层递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沉浸其中。
《古诗十九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它是五言古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后世五言诗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对情感的细腻表达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不断借鉴和挖掘的源泉。
它所体现出的生命意识、离别之苦、对情感的珍视等观念,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化和人性的重要窗口。
《古诗十九首》读后感二《古诗十九首》犹如一座古老而神秘的情感花园,每一首诗都是园中一朵娇艳盛开的花朵,散发着幽远而迷人的芬芳,吐露着汉代文人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洞察。
叶嘉莹诗歌欣赏观点
叶嘉莹诗歌欣赏观点1. 叶嘉莹先生讲啊,诗歌欣赏得有一颗细腻的心,就像品尝一杯好茶,要慢慢咂摸滋味。
你看她解读苏轼的,不是光看表面的词句,而是深入到苏轼当时那种思念亲人又感慨人生的细腻情感里。
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读,那可就像囫囵吞枣,品不出诗歌真正的好来。
哎呀,你能想象不细细品味苏轼在词里那种纠结又豁达的心情吗?那可就错失太多啦!2. 在叶嘉莹看来,诗歌欣赏要设身处地。
好比我们要走进诗人的那个小世界里。
就拿杜甫的诗来说吧。
杜甫写那些反映百姓疾苦的诗时,他心里得多难受啊。
如果我们欣赏的时候,不把自己当成杜甫,不去感受他对那些贫苦大众的同情,那读杜甫的诗就像看一幅没有色彩的画,干巴巴的。
哼,这样怎么能行呢?我们得像和杜甫做朋友一样,去体会他的喜怒哀乐。
3. 叶嘉莹强调诗歌欣赏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这就跟听音乐似的,要是旋律和你的心境对上了,那感觉就特别棒。
她在讲李商隐的诗时,就提到李商隐那种隐晦又深沉的爱情诗。
你要是有过暗恋或者思念一个人的经历,读他的诗就像有人在你心里挠痒痒,每一个字都能触动你内心深处的那根弦。
要是没有这种情感共鸣,那读李商隐的诗就如同对着一个空盒子,啥也感受不到,多可惜呀!4. 我觉得叶嘉莹的观点里,诗歌欣赏要注重文化底蕴的挖掘。
你想啊,诗歌就像一颗大树,文化底蕴就是它扎根的土壤。
比如说读屈原的,要是不了解楚国的文化、屈原的身世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那读起来就像雾里看花,迷迷糊糊的。
可一旦知道了这些,就像给你打开了一扇大门,你能看到里蕴含的爱国情怀、对美好品德的追求等好多好多东西呢。
你难道不想深入了解这背后的文化宝藏吗?5. 叶嘉莹说诗歌欣赏还得有点想象力。
这就好比你看一幅抽象画,得自己在脑海里把那些线条和色彩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拿李白的诗来说吧,他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如果没有想象力,那瀑布就是瀑布,可一旦有了想象力,哇塞,那瀑布就成了从天上倾泻而下的银河,多壮观啊。
古诗词课叶嘉莹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古诗词课》是著名学者、诗人叶嘉莹教授的一本经典著作,收录了她对古代诗词的深入解读和独到见解。
本书以叶嘉莹教授的课堂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
以下是我对书中内容的摘抄笔记,旨在记录叶嘉莹教授对古诗词的独特理解。
二、叶嘉莹教授对古诗词的解读方法1. 注重诗词的背景和时代背景叶嘉莹教授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首诗词,首先要了解它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她认为,诗词是诗人情感的流露,而情感往往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在解读诗词时,要关注诗人的生活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2. 强调诗词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叶嘉莹教授认为,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是理解诗词的关键。
她指出,诗词中的意象往往具有多重含义,需要结合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进行解读。
同时,诗词中的象征意义也需要深入挖掘,以揭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3. 关注诗词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叶嘉莹教授认为,诗词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是诗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她在解读诗词时,会细致分析诗人的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从而揭示诗词的深层含义。
三、摘抄笔记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叶嘉莹教授指出,这首诗通过“明月”、“地上霜”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冷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联,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
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叶嘉莹教授认为,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思考。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联,运用了夸张手法,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广阔和壮美。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寓意着诗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探索。
3.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叶嘉莹教授指出,这首诗通过描绘草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感慨。
诗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联,运用了对比手法,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无常。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叶嘉莹先生讲演。
包括《明月皎夜光》《行行重行行》等一首先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篇》说:“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词人遗翰,莫见五言。
”又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叶嘉莹先生讲演。
包括《明月皎夜光》《行行重行行》等叶嘉莹先生讲演。
包括《明月皎夜光》《行行重行行》等首》中既有西汉的作品,也有东汉的作品。
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很通达,其实也不能够成立。
为什么不能成立因为从西汉景帝到东汉建安,前后相去有三百年之久,而这十九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却绝不像是相差百年以上的作品。
综观文学演进的历史,不同时代一定有不同的风格。
唐朝一共不过二百八十多年,诗风已经有初、盛、中、晚的变化。
就拿北宋词来说,早期的晏、欧,后来的柳永、苏轼,再后来的秦少游、周邦彦,他们的风格是多么不同!可是《古诗十九首》的风格内容相当近似,如果说二三百年之间的作品都在里边,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个人以为,这十九首诗都是东汉时代的作品。
由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对这些诗没有记载,所以它们应该是在班固、傅毅之后出现的,但下限则应该在建安曹王之前。
因为,建安时代诗风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等到讲建安诗的时候你们就会看到:由于时代的影响,三曹、王粲等人的诗已经写得非常发扬显露,不再有《古诗十九首》温厚含蓄的作风了。
可是实际上,《古诗十九首》全部为东汉作品的说法多年来一直不能够成为一个定论。
为什么不能成为定论因为大家都不敢断定这里边肯定就没有西汉之作。
原因何在呢就在于十九首中有这样一首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呜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叶嘉莹先生讲演。
包括《明月皎夜光》《行行重行行》等斗柄指到卯的方位时就是二月仲春,指到辰的方位时是三月季春,指到巳的方位时是四月孟夏不过,这只是夏历,而夏商周三代的历法是不同的,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
叶嘉莹剖析《古诗十九首》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行行重行行》,我先把它读一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从开头到“越鸟巢南枝”的“枝”,押的是平声支韵,接下来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到结尾就换了仄声韵。其中“远、缓、反、晚”四个韵脚都是上声,而“饭”是去声。这是因为,古代没有上声和去声的区别,“饭”也可以读成fan。我曾说,《古诗十九首》所写的都是人类感情的“基型”和“共相”。所以你们看这里很妙:“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一个男子的口吻还是一个女子的口吻?是一个行者的口吻还是一个留者的口吻?中国古代传统的习惯总是喜欢先把它确定下来,所以才有很多人总是想方设法给这十九首诗确定作者。上次我说过,有人认为其中的好几首都是枚乘写的。那么枚乘既然是个男子,就可以确定这几首诗都是有寓托的,都是表示某种国家、忠爱之类的意思。可是现在我们最好先把这些都放下,只看诗的本身,我们就会发现:正是由于我们不知道这首诗所写的是男子说的话还是女子说的话,是行者说的话还是留者说的话,结果反而给这首诗增加了许多的“潜能”。“潜能”是西方接受美学中的一个词语,意思是作品中有一种潜存的能力,或者说,它潜藏有很多使读者产生联想的可能性。 另外,从《行行重行行》我们还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那种质朴的特色。它没有很多花样,走了就是走了,不管是送行者说的也好,还是远行者说的也好,总而言之是两个人分离了。 “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我以前讲过,中国的旧诗有古体和近体之分。近体是从南北朝以后才
叶嘉莹《古诗词课》读书随感
叶嘉莹《古诗词课》读书随感叶嘉莹《古诗词课》读书随感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很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还在苦苦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叶嘉莹《古诗词课》读书随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说:“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也真的可以变化一个人的气质和格局。
”我是一个渴望心灵丰盈的人,始终爱读诗,但读的多是现代诗。
对古典诗词,我极度渴望亲近,却又畏惧亲近。
只因不行追其源,不行触其境,不行明其义理,不行悟其情理。
寒假这段时间我开始研读叶嘉莹先生的《古诗词课》,似有一种通透之感:读书,特别是读诗,尤其是读中国古典诗词,果然可以有一种兴发感动,提升性情品质的作用。
我读诗,虽可浅显感知其意,却不能赏其妙,因无良师导引,欣赏诗词总是不得法。
研读叶先生的《古诗词课》,关于古诗词内核的模糊隐线渐渐显形清楚起来。
对于“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首”“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样的诗句,读来很自然的就能融情入境,不用刻意记背,这些文字就能穿越脑际,映入心田。
用叶先生的话说,这叫得到了强大的兴发和感动。
记得《香菱学诗》一文中,林黛玉给香菱开的阅读清单依次是,王维、杜甫、李白、陶渊明、应玚、阮籍、谢灵运、庾信、鲍照等人的诗。
教学这一课时,由于自身没有深入研讨古诗词,故也没率领学生探究林黛玉列此阅读清单背后的引导意义的精妙,或者说由于自身古诗词底蕴孱弱,根本就没有探究的意识。
如今读了叶先生的《古诗词课》,明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演进脉络。
叶先生讲诗,从《诗经》《离骚》始,经《古诗十九首》《建安诗》《乐府诗》《太康诗人》《永嘉诗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终于晚唐之李商隐;讲词,始于晚唐之温庭筠,终于南宋末之王沂孙。
在叶先生的引导写,我从选取的代表作家的代表诗篇中感受到了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德行、胸襟和修养。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中)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中)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古人有不同的讲法。
李善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说:“诗云'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
”但这“不忘本”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远行者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从正面写他的思乡念旧之情;从留居者的角度来看,则是说胡马尚且依恋故乡的北风,越鸟尚且选择遥望故乡的南枝,你作为一个游子,怎么能忘记了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呢?这是从反面来作比喻的。
第二种说法认为,它来源于《吴越春秋》的“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
这是取同类相求的意思。
就是说,“云从龙,风从虎”,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相依相恋不忍离去之处;而我和你本来也是相亲相爱的一对,怎么竟然会分离这么久而不能再结合到一起呢?还有一种说法,是隋树森引纪昀所说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在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远”。
这种说法是把出处和取意都抛开不论,只从字面上看,胡马和越鸟一南一北,在直觉上就使读者产生一种南北睽违的隔绝之感。
有这么多不同意见并不是坏的,它说明,正是由于这两句的比喻给予读者十分简明真切的意象,所以才会产生这么多的联想。
在这些联想中,既有行者对居者的怀念,也有居者对行者的埋怨;既有相爱之人不能相依的哀愁,也有南北睽违永难见面的悲慨。
此外,由于前面说到“会面安可知”,似乎已经绝望,所以这两句放在这里还给人一种重新点燃希望的感觉,鸟兽尚且如此,我们有情的人难道还不如鸟兽吗?而且你们还要注意,这两句虽然用了《韩诗外传》和《吴越春秋》的古典,但它同时也是民间流传的比喻,你不用考证古典也一样可以明白。
对这两句,如果你想向深处追求,它可以有深的东西供给你,如果你不想向深处追求,也一样可以得到一种直接的感动。
它把古、今、雅、俗这么多联想的可能性都混合在一起了,这是它的微妙之处。
我以为,《古诗十九首》本来是民间流传的诗歌,但后来经过了文士的改写和润色。
就像屈原改写九歌一样,那并不是有意的造作,而是这些诗的感情很能感动人,当文士吟诵这些民间诗歌时,内心中也油然兴感——即所谓“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因此产生了共鸣,从而才亲自动手来加以修改和润色。
语文必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
语文必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以前我曾提到,汉初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体、楚歌体、杂言体,还有新兴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府诗。
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
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问题。
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平淡。
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
比如卢照邻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
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
诗人写诗讲究“诗眼”,就是一首诗里边写得最好的一个字。
例如王安石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他在诗稿上改过好几次,写过“又到”、“又过”、“又满”,最后才改成“又绿”,这个“绿”字就是诗眼。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下)
叶嘉莹讲古诗十九首(下)据近人的考证,《十九首》大概作于东汉末年,是建安(献帝)诗的前驱。
李善就说过,诗里的地名像宛、洛、上东门,都可以见出有一部分是东汉人作的;但他还相信其中有西汉诗。
历来认为《十九首》里有西汉诗,只有一个重要的证据,便是第七首里“玉衡指孟冬”一句话。
李善说,这是汉初的历法。
后来人都信他的话,同时也就信《十九首》中—部分是西汉诗。
不过李善这条注并不确切可靠,俞平伯先生有过详细讨论,载在《清华学报》里。
我们现在相信这句诗还是用的夏历。
此外,梁启超先生的意见,《十九首》作风如此相同,不会分开在相隔几百年的两个时代(《美文及其历史》)。
徐中舒先生也说,东汉中叶,文人的五言诗还是很幼稚的;西汉若已有《十九首》那样成熟的作品,怎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古诗十九首考》,中大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六十五期)《十九首》没有作者;但并不是民间的作品,而是文人仿乐府作的诗。
乐府原是入乐的歌谣,盛行于西汉。
到东汉时,文人仿作乐府辞的极多;现存的乐府古辞,也大都是东汉的。
仿作乐府,最初大约是依原调,用原题;后来便有只用原题的。
再后便有不依原调,不用原题,只取乐府原意作五言诗的了。
这种作品,文人化的程度虽然已经很高,题材可还是民间的,如人生不常,及时行乐,离别,相思,客愁,等等。
这时代作诗人的个性还见不出,而每首诗的作者,也并不限于一个人;所以没有主名可指。
《十九首》就是这类诗;诗中常用典故,正是文人的色彩。
但典故并不妨害《十九首》的“自然”;因为这类诗究竟是民间味,而且只是浑括的抒叙,还没到精细描写的地步,所以就觉得“自然”了。
本文先抄原诗。
诗句下附列数字,李善注便依次抄在诗后;偶有不是李善的注,都在下面记明出处,或加一“补”字。
注后是说明;这儿兼采各家,去取以切合原诗与否为准。
一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①;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②。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⑧。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①。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⑤。
叶嘉莹:诗歌贵在妙悟。
叶嘉莹:诗歌贵在妙悟。
全文共3241字,阅读大约6分钟。
诗词shi ciwen zhai文摘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前言DRAGON BOAT FESTIVAL我觉得学习诗词的最快捷的门径就是:拜师。
找一个诗词水平比较高的老师,从诗词的入门开始学习,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开始,我觉得写诗有三关难过:一、对待习以为常的生活要有感悟,这样才是你诗思、灵感的来源。
这个老师教不了,需要自己去慢慢的感觉,刨根问底、寻找事情的真相,情真意切感动自己从而感动大家。
二、表达上,就是你的诗所表达的内容要跟你的主题紧密联系,意象统一、起承转合。
还有就是诗的语言,跟平时的语言还是有所区别的,简短,优美,但是不能生造词。
三,写诗的手法,像观察生活的角度,其中所利用的修辞方法等等。
后两个都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能够领悟的。
但是现在写诗的高手不多,而且真正的大家都很忙碌,用来指导学生的时间就很有限,所以我提倡大家走出去,多参见一些诗词活动,见识一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如果,没有机会遇见好的老师,大家就应该多看看诗词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我平时总爱看一些名家诗话,有时看到一篇好文章,真如醍醐灌顶一样,许多困惑迎刃而解,遂找到自己以前收藏的优质诗话奉献给大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喜欢我的、喜欢流云诗词的、想跟我一块探讨诗词的同道中人,可以加我微信:zjq924948011,以免走失,如果我们下辈子不会在相遇了呢!· 文摘欣赏·叶嘉莹:诗歌为何“贵在妙悟”。
《沧浪诗话》说,禅宗是“贵在妙悟”,诗也是“贵在妙悟”,说诗最可宝贵之处,也是你要有一种真正的精神感情上的觉悟,而不只是外表的文字。
严羽还举了一个例证,他说比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羚羊两个犄角很弯曲很长,他说羚羊有的时候休息,是把角挂在树上,身体离开地,所以“无迹可求”,在陆地上没有它的行迹。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
这首诗在艺术上比前边那几首更富于曲折变化,而且带有一种象喻的意味。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中国旧诗有一个传统:它的文字本身往往就能引起人向某一个方面的联想。
上次我说过,《青青河畔草》那一首中所用的“青青”、“盈盈”、“皎皎”、“娥娥”等词语,在诗中培养出一种外露的、不甘寂寞的气氛。
而这首诗与那一首不同,它的开头第一句“西北有高楼”,就把人引向一种脱离世俗的高寒境界。
因为,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寒冷的,东南是温暖的。
所以在中国的旧诗里,一提到北方或西北,就给人一种高峻、寒冷的感觉。
同时,高楼形象的本身,也往往代表着一种孤高并与世隔绝的环境。
李商隐有—首诗说:“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当秋雁开始从北向南飞的时候,叫了一夏天的蝉也就停止了喧哗。
诗人也许是真的听到了雁声,从而内心就产生了一种从喧哗到凄清,从炎热到寒冷的感受,而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一种摆脱了世俗喧嚣的境界。
高楼浸在如水的月光之中,不但高寒,而且晶莹皎洁。
“青女”是霜神,“素娥”即嫦娥,都是居住在高寒境界里的人物。
她们不但能够耐得住寒冷、孤独和寂寞,而且越是寒冷、孤独、寂寞,越是能够显示出她们的美丽。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联想,但“西北有高楼”这几个字毕竟还只是一个理性的说明,这是不够的,他还要给你一个更具体的形象,那就是“上与浮云齐”。
“齐”是平的意思,那西北的高楼和天上的浮云一样高!这真是一开口就把人的目光引向半天的高处。
这里这种境界,与《青青河畔草》的那种气氛显然不同。
古人写诗的时候,如果是写一个女子,往往先写她出现的背景和气氛,而这些是和人物的品格结合在一起的。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录(下)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录(下)第五节《东城高且长》今天我要讲的《东城高且长》也是一首能够给读者提供丰富联想的好诗。
不过在讲之前我先要说明一个问题,虽然这首诗能够给我们很多象喻的联想,但它的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果然就一定有如我所说的这些意思吗?不一定的。
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文学作品,往往能够给读者很多联想的可能性。
由于读者的性格不同,造诣不同,学问不同,修养不同,读诗时所得的感受也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常常讲,凡是真正的好诗,都有一种感发的作用,富有一种感发的力量,因此这种诗都是含蕴丰美的,具有多种联想的可能。
然而作者在创作时却不一定曾经想到把这些内容都放进去,至少在他的显意识中不一定想得到。
这么说好像很奇怪,其实这正是中国文学作品与西方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
那天中国的几位作家到温哥华来,我们这里搞当代小说研究的学生就向中国作家谌容提了一个问题说,你的短篇小说《周末》里写几个人在一起打扑克,最后一个人出的牌是一张红心的“K”,为什么你要讲那张牌是红心?谌容女士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我当时只觉得出个红心才好。
——这就是一种类型的中国作家,他们在写作的时候,就是凭一种感发力量作用的本能。
当然,中国现在也有了受到西方影响的新派作家,像台湾的白先勇就是。
白先勇是研究西洋文学的,他的脑子里有一大套西方的文学理论,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每一个景象都有他的含义,比如他写今天下雨,那下雨是有含义的;他书中主人翁的门前种了一棵松树,那松树也是有含义的。
在西方,很多小说家和诗人在写作时,都很明确地意识到他要用哪一个形象进行一种什么样的象征。
但中国的传统不同,像李后主的词“林花谢了春红”,我说他是用落花的形象来表现有生之物对无常和苦难的共同悲哀,可是李后主当年是这样想的吗?完全没有,他就是以自己内心那种深挚的感受能力凭直觉写出来的。
中国的小说也是一样。
可西方人在分析这些东西的时候常常不能理解,总是想给它加上一点儿什么。
这样做对白先勇那一类作家是可以的,对中国旧传统中成长起来的那一类作家则不行。
叶嘉莹先生讲《古诗十九首》附:古诗十九首全文
叶嘉莹先生讲《古诗十九首》附:古诗十九首全文叶嘉莹先生讲《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边草》文/ 叶嘉莹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些诗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表达了一种不十分正当的感情。
然而我以为,看一首诗,切忌只看它的表面。
杜甫写过《曲江二首》,那是在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肃宗刚刚回到长安时写的,诗中说,“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
许多人对此很不以为然,杜甫怀有“致君尧舜”和“窃比稷契”的理想抱负,何以竟在朝廷百废待兴之时写出这种及时行乐的话来?然而如果你根据这两首诗就说杜甫把理想抱负都放弃了,想要及时行乐了,这是你不了解杜甫!因为人性本来就有软弱的一面,你说你从来就没有过任何软弱或失望的时候,你说你自己永远是一个高大完美的形象,那是骗人!如果你总是说这种虚伪的话,形成了骗人的习惯,那么你就堕落了。
如果整个社会都染上这种虚伪和说谎的风气,那么整个社会也就都堕落了。
真正伟大的诗人从不避讳说出自己的软弱与失意。
比如杜甫,他眼看着肃宗朝廷的腐败和唐朝国力的衰落,自己不但无可奈何而且不久也就被贬出京,他怎能不产生失望的情绪《曲江二首》实在是表现了诗人那时心中十分复杂的感情。
如果大家想更详细地了解这两首诗,可以参考我写的《迦陵论诗丛稿》一书中的《谈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古诗十九首》中有的诗也是如此。
现在我们就来看《昭明文选》中排在第二首的《青青河畔草》。
我曾说过,《古诗十九首》善用比兴,这首诗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写的是春天到来时的景色。
“青青”,是草木的颜色;“郁郁”,是草木盛多的样子。
这两句是感发的起兴,就如同《诗·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样,也是由大自然中的生命与人类生命间相近似之处引起共鸣,因而产生了由物及心的联想。
古诗十九首观后感诗意绵长思想的碰撞
古诗十九首观后感诗意绵长思想的碰撞《古诗十九首》观后感:诗意绵长思想的碰撞在经典古诗流传至今的岁月里,我们时常能够感受到古诗那独特的诗意和深刻的思想。
而《古诗十九首》集结了19首各具特色的古诗,让我们得以感受到古人在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下的心灵触动。
这些与岁月长河共同流淌的诗句,所蕴含的诗意如涓涓溪水,在我的心灵深处缓缓流淌,引发了我思考和共鸣。
古诗是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它们记录了古人的情感、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
读完《古诗十九首》,我深感其中的诗意是那么深长和丰富。
比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与此同时,我仿佛看到了古人独在深夜的寂寥与孤独,又或许是由于他们富有灵性的想象力在这样的夜晚变得尤为活跃。
这种富有画面感的表达方式,不仅通过简单的几个字勾勒出了一幅画面,更让读者能够在诗意中感受到深邃的情感。
在《古诗十九首》中,古代文人墨客通过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了他们的思想和对世界的观察。
在《登鹳雀楼》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王之涣对长城的讴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将长城的伟大与壮丽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壮丽自然景色的向往。
从古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中,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对美好事物无尽的追求。
古诗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了作者的心灵碰撞。
在《绝句》的诗句中,“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与生命的无常。
古人的思考和感慨催人思索,让我对自己的人生也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此外,《古诗十九首》中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如《登高》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早发白帝城》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些诗句给人以美的享受,也给人以哲理的启示。
读完这些诗句,心灵仿佛被熏陶一般,感受到了无尽的美好与智慧。
正是因为古诗的诗意和思想感染力,让这些古代诗歌长盛不衰。
它们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文化中,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古诗十九首》为例看叶嘉莹的古诗鉴赏方法
以《古诗十九首》为例看叶嘉莹的古诗鉴赏方法
王修杰
【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11)006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的皎皎者,也是历代文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叶嘉莹先生运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鉴赏方法去领略诗歌魅力,同时,她又运用"兴发感动"的理论从另一方面去诠释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意蕴.她的诗歌理论通俗易懂,这与她运用浅显质朴的语言是分不开的,由此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美学风格.【总页数】4页(P81-84)
【作者】王修杰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叶嘉莹与《古诗十九首》研究 [J], 张幼良;蒋晓城
2.叶嘉莹古体诗吟诵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运用——以《长相知》为例 [J], 李怡
3.孩子成长不能少了古诗词的滋养——读叶嘉莹的《给孩子的古诗词》随笔 [J], 刘英团
4.叶嘉莹诗教理论与古诗词吟唱教学策略探究 [J], 朱玲
5.从《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看古诗教学 [J], 卢婷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考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考
古诗十九首是一首有趣的抒情诗,它把古风的韵律和精细的押韵结合,让我们深有体会。
它从让人懂得古老博大精深的自然,从释放纵
横迁换的人生,从说说苦恼、悲欢离合,到最后凝结根植于家人及朋
友之间,这都把作者认可的人生方式纳入心中,并有着深刻的思考意义:
一、宁静感受自然:诗中的自然象征着久安而富性的生活,提醒我们
要放下纷繁忙碌的生活,去静心享受宁静的自然、于空间与金琅映辉
的美,感受大自然的伟大与力量,以此精神培育宁静的思想,让心灵
受到充足的滋润和补充,坦然面对复杂的现实和挑战,以静白水流晴
芬冰点日,通渭滢漫挥写碧画堂。
二、勇敢面对苦恼:此首诗描写了一场令人心痛,却有助于修正道德
品行,细品生活情景和关怀在人与人之间绽放光彩之战。
诗中说:“如
此苦恼泪流不息,埋怨了情来怨到底。
”无论多么苦恼,我们都要勇敢
面对,把它转化为智慧和力量,而不是盲目地服从迷惑的情感。
三、追求悠闲:抒情诗中弥足珍贵的情意,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可贵,让我们追求悠闲的晚来生活,去贪一把细雨簌簌,去缓慢步伐,去细
细品味宁静中所容纳的风沙旅行梦境,回归简单而可贵的时光,细水
长流,让人生焕发出更加美好的色彩。
总之,《古诗十九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人生思考,即安稳感受自然,
勇敢面对苦恼,追求悠闲,这是我们要走的人生理想之路,才能拥有安稳而真实的人生。
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有感
读叶嘉莹《古诗十九首》有感(总2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阅读叶嘉莹评《古诗十九首》讲稿时我有一种停不下来的冲动,叶嘉莹的思路是那么的清晰具有逻辑性,让人不忍停顿。
她的言语就像是从天而落的泉水,结构上顺畅流利,内容上如甘甜的泉源,内蕴深厚,给人以享受。
引古论今,旁证有据,而且她举得例子大多是人们所熟悉的,如李白、杜甫、刘勰、王国维,例证极具权威有说服力,都是大师级的任务,但她的讲解的却是通俗易懂,将距离我们几个世纪的诗人的情感、抱负、志向生动多姿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有利于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结构体系与她提出的见解相融合。
我们读不同的诗要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去欣赏。
有的诗是以一字一句见长的,它的好处在于其中有某个字或某一句写的特别好,可以使全文的意境都鲜活,明朗起来,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在分析古文时要抓住“诗眼”、“句眼”,在这方面下功夫,反复推敲。
以前一直认为写好古体诗、近体诗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的运用一些华彩艳丽的辞藻,在一首诗中出现一两句让人眼前一闪的亮点。
看了部分讲稿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真正的好诗其实是浑然天成的,根本就看不出其中哪一个字是“眼”,对这样的好诗。
要掌握它真正的精神、感情和生命之所在,而不要摘取一字一句去分析它的好处。
《古诗十九首》就是浑然一体的绝世佳品,所以在研读这部作品时不必特别注意个别词句的特定含义,《古诗十九首》的另一个特点是引人产生自由联想叶嘉莹经常说凡是真正的好诗都有一种感发作用,富有一种干法的力量,因此这种诗都是含蕴丰美的,具有多种亮相的可能,但由于读者的性格不同、造诣不同、学问不同,修养不同、读诗时所得的感受也不同,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古诗十九首》涉及的是人类的感情而且是人类最基本得感情: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生离死别的经历,每一个人都会因无知或精神上的不满足而感到失意;每一个人都对人生的无常怀有恐惧和忧虑之心。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以前我曾提到,汉初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体、楚歌体、杂言体,还有新兴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府诗。
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
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第1 页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
比如卢照邻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
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
诗人写诗讲究“诗眼”,就是一首诗里边写得最好的一个字。
例如王安石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他在诗稿上改过好几次,写过“又到”、“又过”、“又满”,最后才改成“又绿”,这个“绿” 字就是诗眼。
叶嘉莹说诗读后感
叶嘉莹说诗读后感
叶嘉莹的诗歌《读后感》,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了一种关于阅读的感受。
她把诗中的主人公比作一位“客人”,这个客人来到书海里,沉浸在文字里,历尽艰险,最终发现读书之美。
叶嘉莹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叙述了客人的故事,并以此表达了阅读的快乐。
她写道:“客人在书海里漂泊,山水相逢,它乘风破浪,不在困难中沉沦。
”这里深刻描述了客人乘着书海里的风,破浪而行,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精神。
整首诗唤起人们对阅读的热爱,表达了沉浸在书海里的无限快乐。
读后感让我想起了曾经的自己,曾经在书中游荡,沉浸在无尽的文字里,受到了书中的美妙滋味。
读后感,使我懂得了阅读的真谛,感受到了阅读带来的无穷快乐,也深深地记住了叶嘉莹对阅读之美的独特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叶嘉莹《古诗十九
首》有感
阅读叶嘉莹评《古诗十九首》讲稿时我有一种停不下来的冲动,叶嘉莹的思路是那么的清晰具有逻辑性,让人不忍停顿。
她的言语就像是从天而落的泉水,结构上顺畅流利,内容上如甘甜的泉源,内蕴深厚,给人以享受。
引古论今,旁证有据,而且她举得例子大多是人们所熟悉的,如李白、杜甫、刘勰、王国维,例证极具权威有说服力,都是大师级的任务,但她的讲解的却是通俗易懂,将距离我们几个世纪的诗人的情感、抱负、志向生动多姿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有利于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结构体系与她提出的见解相融合。
我们读不同的诗要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去欣赏。
有的诗是以一字一句见长的,它的好处在于其中有某个字或某一句写的特别好,可以使全文的意境都鲜活,明朗起来,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在分析古文时要抓住“诗眼”、“句眼”,在这方面下功夫,反复推敲。
以前一直认为写好古体诗、近体诗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的运用一些华彩艳丽的辞藻,在一首诗中出现一两句让人眼前一闪的亮点。
看了部分讲稿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真正的好诗其实是浑然天成的,根本就看不出其中哪一个字是“眼”,对这样的好诗。
要掌握它真正的精神、感情和生命之所在,而不要摘取一字一句去分析它的好处。
《古诗十九首》就是浑然一体的绝世佳品,所以在研读这部作品时不必特别注意个别词句的特定含义,《古诗十九首》的另一个特点是引人产生自由联想叶嘉莹经常说凡是真正的好诗都有一种感发作用,富有一种干法的力量,因此这种诗都是含蕴丰美的,具有多种亮相的可能,但由于读者的性格不同、造诣不同、学问不同,修养不同、读诗时所得的感受也不同,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古诗十九首》涉及的是人类的感情而且是人类最基本得感情:离别的感
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生离死别的经历,每一个人都会因无知或精神上的不满足而感到失意;每一个人都对人生的无常怀有恐惧和忧虑之心。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围绕这三种基本感情来回转圈子的,但是他们的感情并不是直接跃然纸上的,他们的感情都是含义幽微,委婉多姿的。
所以他对读者的感动都是事实而且是多方面的,并且对同一首诗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通过阅读给她注入生命的力量,赋予他们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这也是叶嘉莹认为真正的好诗应该富有一种感发力量的原因。
如《东城高且长》,她在从理性和感性两个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然而真正的作者在构思这部作品时想的有那么全面的吗?他会将自己的感情分析的那么透彻吗?我想未必吧。
所以对于一篇好的文章,我们不应只读一遍,而要反复的阅读朗诵,从每次的阅读中体会出不同的情感和人生,叶嘉莹在她的另一本书中也写到在她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纳兰性德词对他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都有不同的甚至是全新的见解和感悟。
之前阅读《古诗十九首》感觉它只是描写人类情感,抒发情思的一部作品集,看过叶嘉莹评《古诗十九首》时菜发现原来他不仅仅在于感情的真挚,他们真正的好处还在于提出了人生总一个严肃的问题:当你处于某种人生的困惑时,你该怎么办的问题,每个人都难免有软弱的时候或绝望的时候。
每一个人在这种时候内心都会产生很多困惑和挣扎。
而这些问题不是直接提出来的,而是用很委婉的姿态很幽微的笔法来引起读者的感动和联想。
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提出颂其诗,读其书,须知其人的观点,而叶嘉莹在指出《古诗十九首》很难确定它的确切的作者时,提醒我们不确定作品的作者并不是一件坏事正因为我们不知道作者是何人,我们的思维才
不会被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不用特别的考虑作者所处具体的时代,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悲还是喜,虽然我们的思维不能随意的遨游于宇宙之间,但至少可以放宽我们的想象,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联想。
叶嘉莹在她的讲稿中反复的强调联想的作用,不断的开发诗歌的潜能。
如讲解《行行重行行》时,叶嘉莹主张不要对诗歌中的“与君离别意”做求甚解这一道工序,因为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两人都是身处两地,而且是越行越远的两个人,虽然文中叶嘉莹更倾向于“生别”这种解释,但在其后又指出两中解释都是可以的,因为这首诗的特点的就是在语言上给读者提供多方面解释的可能性,用自己的直觉读,也许可以感受到两者的同时存在。
《行行重行行》可以在语言上推求多方面的联想,而《西北有高楼》则不同,它的特点是在神蕴上引起读者的联想。
诗歌的前两句就给读者一种高俊寒冷,磅礴高大的气势,将人引进一种脱离世俗的高寒境地。
而“音响一何悲”、“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却让人想到了好处不胜寒的孤独与寂寞。
欣赏一首诗歌时,我通常会寻找诗中的主人公,从他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的思想和感情,诗中那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其高飞”自然让我联想到一个歌者、一个听者,互为知音,愿高空齐飞,实现共同的抱负与志向。
而叶嘉莹在讲稿中给我们呈现了另外一种,更能体现作者思想的解释:其实诗中的主人公仅有一人而已,因为楼中的那个女子只是作者自己想象出来的,而所有那些建筑的雄伟、声音的美好。
中曲的徘徊都是作者自己的描写,写的是他内心之中的境界,作者用这些形象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气氛——对知音、知己的渴求,从而提供一种追求向往的象喻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