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提出历程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研究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中包含了许多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观念,如“天人合一”、“四时和谐”、“天人感应”等。

这些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爱物,爱自然”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和佛家的“因缘和合”观念也都倡导了人在自然中保持谦逊、谨慎和顺其自然的态度。

这些传统文化的思想传承和弘扬对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为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淀和铺垫奠定了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这使得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重视起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各项工作。

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1. 生态文明思想的初步提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开始提出了生态文明思想。

此时,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危机呈现出严重态势。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开始对生态文明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文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

在21世纪初,中国开始对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

这一时期,中国逐渐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在国家层面将其上升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3.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开始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

通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实施生态修复等举措,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中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生态产业不断壮大,各地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一、引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二、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法制化阶段。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颁布实施,对资源税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1. 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1980年森林覆盖率为12.7%,2000年达到17.4%,2018年达到23.04%。

2. 水资源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全国水资源总量和水质保持稳定,大江大河水质明显改善,城市饮用水源地达标率提高到93.4%。

3. 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显著:我国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全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不断提高。

四、未来展望1. 继续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2. 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加快推进绿色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推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

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

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发表于2010-4-27 08:38[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

生态文明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文明,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

为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一,要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观;第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要坚持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四,要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第五,要坚持国际合作的原则,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

为了全面地把握生态文明,我们必须对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一、生态文明的背景与发展历程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既是以物质资料生产为枢纽的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适应和相互促进的社会进步过程,也是人类通过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力而促进自身进化与发展的过程。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大体上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样几个阶段。

每一次文明的进步和飞跃,既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极大提高基础上,也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的。

在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完全依赖自然界生存,因而对自然的认识非常有限,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盲目与自发的基础上,它们形成一种原始依赖的关系;在农业文明阶段,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依靠农耕牧渔而生产,对自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而在工业社会,工业文明所反映的是较高水平的生产力,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和机器大工业生产而发展,人类沉缅于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狂热中,这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1. 环境危机引发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1.1 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 - 排放污染物 - 破坏生态系统 1.2 环境问题引起社会关注 - 水污染事件 - 空气质量下降 1.3 政府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 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2.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2.1 发展绿色经济 - 促进节能减排 - 推动清洁能源发展 2.2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 创建经济适用的生态环境 - 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 2.3 推行环境保护税制改革 - 对环境污染征收税费 - 鼓励生态友好行为3. 整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3.1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 空气质量改善 - 水质达标率提高 3.2 生态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 加大生态保护投入 3.3 国际社会认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 主办全球生态文明论坛 - 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4. 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和展望4.1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 如何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 - 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4.2 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的长期机制 - 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 - 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 4.3 推动生态文明国际合作 - 加强国际环境规则制定 - 拓展环保技术交流与合作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让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开始思考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于是,在环境危机的推动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始展开。

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通过发展绿色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和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以改善环境质量。

其次,政府建设了生态文明示范区,着力打造经济适用的生态环境,并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

此外,还推行环境保护税制改革,对环境污染征收税费,以鼓励生态友好行为。

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生态文明的提出历程

生态文明的提出历程

生态物质文明
生态道德文明
1
2 具体内容 5

4
生态文化文明
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制度文明
1 生态文化、生态产业
4 生态制度
生态文明
生态消费 2 生态环境
生态科技、生态资源 3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 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 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 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 十分严峻。只有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中国这样 的人口大国,建 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 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倘若继续沿袭高投 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先污染后治 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 难以实现。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 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2012年,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独立成篇。提出要把 “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Title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 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历程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历程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历程作者:谭治国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4期一、国内国外的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与进展1.国际背景与进展从国际看,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是八大公害事件:⒈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空气污染)⒉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空气污染)⒊多诺拉烟雾事件(空气污染)⒋伦敦光化学烟雾事件(空气污染)⒌水俣病事件(甲基汞污染)⒍四日事件(空气污染)⒎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污染)⒏富山骨痛病(镉污染)的痛苦实践,到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1972年6月5日,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或斯德哥尔摩宣言》)和《行动计划》,宣告了人类对环境的传统观念的终结,达成了“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这是人类对严重复杂的环境问题作出的一种清醒和理智的选择,是向采取共同行动保护环境迈出的第一步,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再到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人类应与自然和谐一致,可持续地发展并为后代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人类应珍惜共有的资源环境,有偿地向大自然索取。

人类为此应变革现有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与自然重修旧好,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类之间和平共处。

2.国内背景与进展从国内看,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主要有:资源约束趋紧,高能耗产品产量持续攀升;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石漠化、荒漠化、沙化;环境污染——水污染、流域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十分严重。

这个问题,我们将接下来从我们党的认识演进和战略部署来认识。

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演进历程1.孕育阶段(1971年~1977年)标志性事件:“四个一”的诞生;“一次会议”:即1973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一个小组”:即1971年周恩来成立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一个办公室”:即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一个指导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1971~1977年,环境保护方面的方针政策迈出了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步,具有萌芽性质。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

以下是我国生态
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开始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和重视。

在这一阶段,基本环保政策已经形成,包括建立环境保护法
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

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开始加强研究和控制。

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力度。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方案》,制定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具体指标,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

同时,其它方面也得到了加强,如工业生产等方面的控制等。

第三阶段,从2010年到2018年,我国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进
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

同时,我国还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生态文明
建设体系,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

第四阶段,从2018年到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和推动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府出台了更为细致、全面的政策,大力发展绿色
金融,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着力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等。

总的来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体现出了政府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重视不断加强,措施不断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未来,我们必须继续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并重的现代化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历程简述

生态环境保护历程简述

生态环境保护历程简述1. 前言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对生态环境保护历程的简述,总结分析了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2. 早期阶段2.1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在早期工业发展阶段,人们很少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普遍认为资源是无限的。

然而,随着逐渐的工业化进程,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首次提出“三wastes”(废气、废液和废固体)的概念,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奠基石。

### 2.2 首次环境保护法规的出台 1979年,中国颁布实施了首部环境保护法,正式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家法律体系,标志着中国承认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环境保护进入新时期3.1 加强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1998年,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政策支持。

### 3.2 建立环保部门和环境监测网络 2008年,中国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部,负责统筹协调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与此同时,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环境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 3.3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 2012年,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相互渗透。

这一理念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系统性、全局性的指导。

4. 成就与挑战4.1 成就•国内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许多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功运行。

4.2 挑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需要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部分地区环境污染治理仍然滞后,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的健康;•环境监测和治理手段仍有待提高,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以来。

在长期的生产建设过程中,我国曾经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问题,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资源,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引发了环境问题。

为此,1983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水土保持工程,开展了水土保持、造林、固沙治沙等生态治理工作,修复了大片沙漠荒地,改变了贫瘠的自然环境。

1994年,我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了环境保护部,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该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并要求实行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等。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环境挑战。

为了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

随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策文件,如“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十二五”国家绿色发展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纲要”等。

2013年,我国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5年,我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将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力争早日实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提出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加强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利用,控制污染排放,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胜利,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工作稳步推进。

我国还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然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目前,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一些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生态系统破坏加剧等。

2021继续教育多选

2021继续教育多选

多选题1.纵观人类历史,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经历了()。

正确答案(A.B.C.E.)• A.美国自然保护运动• B.环境保护运动• C.可持续发展理念• D.绿色发展理念• E.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解析: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看的话,最开始是美国提出自然保护运动,然后提出环境保护运动,然后1972年召开世界环境保护大会,1992年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然后到了2012年,我们国家在党的报告里边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存在这么一个发展的历程。

2.创新结果的不可预期性是因为()。

正确答案(A.C.D.)• A.市场不确定性• B.创新风险• C.战略不确定性• D.技术不确定性解析:创新结果的不可预期性是因为市场不确定性,战略不确定性, 技术不确定性。

3.属于扩大内需五项新举措的是()。

✘正确答案(A.B.C.D.E.)• A.推动消费回升• B.扩大有效投资• C.推进新型城镇化• D.落实区域发展战略• E.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解析:推动消费回升;扩大有效投资;推进新型城镇化;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保障能源安全;支持湖北发展。

4.如何营造适合协调的氛围? 正确答案(A.C.)• A.必要的物质条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辅助• B.正式场合往往比非正式场合更加有利于沟通与协• C.尊重他人、充分考虑他人的感情• D.非语言沟通在营造特殊氛围的过程中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解析:必要的物质条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辅助,尊重他人、充分考虑他人的感情营造适合协调的氛围。

5.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提高政务服务的决策质量()。

正确答案(A.B.C.D.)• A.审批数据信息• B.获取公众的有关信息• C.提升决策的针对性• D.走势分析• E.储存能力增强解析:A.审批数据信息,B.获取公众的有关信息,C.提升决策的针对性,D.走势分析6.团结互助的基本要求是?✔答案正确• A.加强协作• B.顾全大局• C.平等尊重• D.互相学习• E.攀比心理解析:团结互助的基本要求包括A.加强协作,B.顾全大局,C.平等尊重,D.互相学习7.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条件有哪五项?✔答案正确• A.制度优势显著• B.市场空间广阔• C.治理效能提升• D.发展韧性强劲• E.社会大局稳定解析:我们当前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的制度优势是显着的,我们的治理效能是提升的,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的丰富,市场空间的广阔,发展韧性的强劲,社会大局的稳定,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

第12专题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12专题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节约资 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 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 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 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 第二,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和 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基 础和条件。
• 第三,有利于从根本上克服资源短缺、环 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矛盾,实现 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整体思路
• 十八大: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环境建 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 展。
• 19C下半叶至20C初,一些学者开始反思传 统工业文明,开始探讨生态伦理和环境哲 学问题。
• 20C60S“绿色运动”蓬勃兴起,“绿色” 团体、政党纷纷涌现。
• 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政治和技术上 的优势,将生态危机转嫁到发展中国家, 将经济发展的代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 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第一次使用“可 持续发展”概念,十五大报告对其系统阐 述,指出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生态良好的 文明发展道路,其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社 会和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统筹考虑人口、 环境、资源。
• 江泽民:在加快发展中决不能以浪费资源 和牺牲环境为代表,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 污染和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 断子孙路。发展既要看经济增长指标,又 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经 济建设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 循环。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理论历程与生态文明建设思路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

他认为,作为一个生物学名词,生态指的是生物群落的生存状态,包括一个生物群落与其他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

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勒进而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生态环境。

1944年,日本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学者梅棹忠夫,多次在亚洲、非洲、欧洲各地从事民族学考察,是世界上最早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的学者。

1957年,他利用考察获得的资料,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一文。

1967年,《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出版,他提出的生态史观,重视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进程的重要作用。

1988年3月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了王子今译的《文明的生态史观》中译本。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出版了《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1962)可以说是一座丰碑,是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标志,是生态学新纪元的开始。

1972年,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等教授撰写《增长的极限》,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引发了增长的极限大讨论。

1972年,约瑟夫•密克尔(Joseph W.Meeker)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1972)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主张“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要“细致并真诚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格尔摩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

1978年,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中首先使用了“生态批评”这一批评术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的观点。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中,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造成了许多灾难和破坏,同时也逐渐引起了人类对于环境的重视。

以下是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1. 自然保护意识的觉醒阶段:从人类最早开始的狩猎采集阶段,到农业文明的出现,人类开始了对于自然资源的探索和利用。

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也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自然保护的意识。

2. 环境保护法律的制定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在这个阶段,各国纷纷制定了环保法律,以保护环境资源。

3. 生态环境治理的探索阶段: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人类开始探索改善生态环境的方法。

在这个阶段,人们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发掘生态环境治理的新途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阶段: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逐渐加深,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

在这个阶段,各国纷纷制定生态文明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之,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是漫长而复杂的。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
1.思想起源阶段。

从古代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天人合一、天道自然的思想,到现代环保意
识逐渐兴起的过程,这个阶段见证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2.技术应用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保技术被广泛应用,包括水处理、空气净化、垃圾分类等。

这个阶段关注的是技术手段对环境保护的贡献。

3.政策制定阶段。

政策制定和推行对生态文明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资源
保护、环境评估、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政策。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阶段。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绿色家园。

这个阶段
建立起了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
重要阶段。

5.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阶段。

以绿色生产为基础,倡导绿色消费,这个阶段代表了当今社会对环保
发展前景的更加深入理解,实现了大型企业对环保生产的积极响应,以及
消费者对环保消费的理性认识。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省份,同时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为了保护和开发好这片宝贵的天然资源,贵州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适宜的生态建设发展道路。

以下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生态文明觉醒与行动(1950年-1999年)在1950年至1999年的年代,贵州省开始走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

这一时期,贵州省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贵州省也积极开展了开发生态产业的尝试,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改良了农田植被,提高了土地的保育能力,保障了人民的生存发展。

第二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起(2000年-2024年)进入21世纪,贵州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战略发展中。

在这一时期,贵州省着力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济模式,不断推动环保意识的提升。

贵州省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工作,重点治理了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逐步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潮(2024年-2024年)进入2024年以后,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贵州省各级政府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政策,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环保工作。

贵州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贵州省也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推动了生态环保的法治化、规范化发展,不断提升了贵州省的生态效益和环境质量。

第四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2024年至今)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贵州省将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贵州省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

贵州省将继续深化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产业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总之,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觉醒与行动、兴起、高潮、新阶段等不同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历程
从 追求 经 济 的 现代 化 ,发 展 到包 含 经 济 、政 治 、文 化 、社会 、生 态文 明建设 在 内的更为 全面 的现代 化 ,社 会 主义 生态文明理论进入更加具有 中国特色的新阶段 。
“把 生态 文 明建设 放 在突 出地 位 ,融 入经 济建设 、政治 建 设 、文化 建设 、社会建 设各方 面和全 过程 ,努力 建设美 丽 中国 ,实 现 中华 民族永 续发展 。 ”建 设美 丽 中国 ,描绘 了 社会 主义 生态文 明新 时代 的美 好蓝 图 。建 设美 丽中国 ,就 是要 把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生 态文 明理论运 用到 实践 中 ,就 是要 还大 地 以绿 水青 山 ,还 老百姓 以绿色 家园 ,使 我们将 建成 的全 面小康社会 更加美好 。
“建设 生态 文 明 ,基本 形成 节约能 源资 源和保 护生态 环境 的产业结构 、增长 方式 、消费方式 。”
党的 十七届 四 中、五 中全会对 生态文 明建设 进一 步做 出战 略部 署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在 省部级 主要 领导干 部专 题研讨 班开 班仪式 上 的重 要讲话 中 ,把生态 文 明建设 摆在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 事业 总体布局 的高 度加 以 阐述 ,强 调推进 生态 文明建 设是 涉及生 产方式 和生 活方式 根本 性变 革 的战略任 务 ,必须把 生态 文明建设 的理 念 、原 则 、 目标 等深 刻融人 和全 面贯穿 到我 国经济 、政治 、文化 、社 会建 设 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
建立 刚性 的评价机 制 和硬 约束 ,将资 源消耗 、环境损 害 、生态 效益纳 入经济 社会发 展评价 体系 ,建立体 现生态 文 明要求 的 目标 体系 、考核办 法 、奖 惩机制 ,这是 中 国特 色社 会主 义生态 文明理论 得 以落到实 处 的关 键所在 ,也是 未来我 国生态文 明建设 的主要路 径。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前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重点任务。

它涉及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

本文将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出发,详细介绍其演变和取得的成就。

1. 起步阶段(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已引起重视。

因此,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这个阶段,中国着力发展农业和兵工工业,但也对环境保护进行了一些有限的尝试。

1962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

2. 初步探索(80-9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1983年,中国召开了第一个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这次大会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随后,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管理制度。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国际合作,与各国共同交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经验。

3. 深化改革(21世纪初至今)21世纪初,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中国政府认识到,只有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因此,中国开始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

在这一阶段,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等。

中国还发布了一系列五年规划和白皮书,详细规划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还积极推动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倡议,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发展历程及其当代价值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发展历程及其当代价值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发展历程及其当代价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对生态环境问题深入思考和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这一观点突出了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

它告诉我们,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当代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明确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绿色发展,为我们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它强调了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良好氛围。

再次,它提出了绿色发展的路径。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强调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倡导低碳、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最后,它在国际层面上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历程和当代价值是相辅相成的。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资源供给压力加大,如 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难题。
发展模式
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对生态 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需要转变发展思路。
产业结构
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大,环保 产业的发展还需加强。
环境治理难度加大,成本上升
技术难题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复杂,治理技术难题增加, 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
0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基本经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领导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党的领导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 关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法规,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政府作用
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施各种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广绿色技术等,积极推动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绿 色发展。我国政府倡导绿 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实 现了经济的绿色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开 放发展。我国政府积极开 展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生 态环境治理,为世界生态 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共 享发展。我国政府注重保 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 益,通过推进生态惠民工 程、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等 措施,让人民群众共享生 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资源节约
我国是一个资源消耗大国,节约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国政府通过实施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推广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有效地节约了资源。
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环境保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实施各种环保措施,如污染防 治、生态修复等,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 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 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 明弊 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要真正实 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 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种根 本性的转变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需要与其他国家协 同努力。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挑战固然是巨大 的,但作为后发国家,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更是一 次重大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 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 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保障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四,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的新注释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 理性反思的产物。是对当代日趋严重 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反思和理论应 答,是寻求解决工业文明困境所进行 的一种文明建设活动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
土壤污染
食品安全
噪声污染 水体污染
自然生态环境破坏:
森林锐减、 草地退化、 土地沙化或荒漠 化、 土壤侵蚀、积水 和盐碱化
人口剧增
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变化
(二)生态文明提出的历程
1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 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2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 《增长的极限》
1、生态文明建设的升位
第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报告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五年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 求。 包括思想理念、本质特征、国策 方针、途径方法、重要目标、根 本目的六个方面。
6
2002年8月,联合国在南非约 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 世界首脑会议”。产生了《行 动计划》和《政治宣言》两项 重要成果
生态文明历程
中 国
1992年 ,国家级《21世纪议程》 1996年, “九五”计划(1996~2000年)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科 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的两项基本战略,并以这两项战略来推进国家现 代化建设.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 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 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存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002年中共十六大会议上强调:要走“生产发展、生态富裕、生态良 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将其确定为建没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 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新 任务 2012年,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独立成篇。提出要把 “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Title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 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Title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 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 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 在生产方式上,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 污染的生产方式,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 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在生活方式上,要改变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 求和享受,过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 自然生态的生活;在文化价值观上,要牢固 树立生态文明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要求的 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
3
4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
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 会议” 。发表了《人类环境 宣言》
西方国家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 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5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 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 。通过了《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
3、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4、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
展脉络
从“两手抓”、到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 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 设“四位一体”,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 理念,再到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 立成篇,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生态 环境本身就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遵循科学发展 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 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 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和谐氛围。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 公民在一个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和谐相处,人们才能增强对 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增强公民之间的团结和中华民族 的凝聚力,才能推动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尊重和 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 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无数事实告诉我 们,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人的发展 就不可能全面。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 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 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 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 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 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 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 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A B C D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的生 态观是“自然生态观”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 态观是“天定胜人观”
1、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 也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 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 发展的最高阶段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 态观是“人定胜天观”
生态文明时期,人类的生 态观是“天人和谐观”
2、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途径 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 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生态物质文明
生态道德文明
2
1
5
生态文化文明
具体内容
3 4
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态文明
4
生态制度
生态消费 生态环境
2
生态科技、生态资源
3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 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 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 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 十分严峻。只有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中国这样 的人口大国,建 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 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倘若继续沿袭高投 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先污染后治 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 难以实现。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 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四、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的新注解
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 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 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 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 永续发展
5、首次出现“美丽中国”的提法
美丽中国蕴含着新的人文精神。 美丽中国蕴含着新的发展理念。 美丽中国蕴含着新的改革动力。
6、“生态产品”的新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