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与李斯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与李斯特音乐异同及其原因
内容摘要:历史使得两位钢琴家有着不同的思想,个人的经历与不懈努力使得两位大师有着各自的特色。他们的钢琴音乐创作,在浪漫主义音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的钢琴作品,结构大胆创新,和声极度发展。各自在注入了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创作风格,把钢琴音乐推向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峰巅。
关键词:浪漫主义、肖邦、李斯特。
一、“浪漫”一词的来源
“浪漫”一词源于“罗曼语”(romance),指中古时期用罗曼语(古代法兰西方言)写成的诗歌或传奇,题材多是反映中世纪英雄的冒险与奇妙经历,18世纪后此词被用来比喻与现实相区别的想象中的世界,与“幻想”、“杜撰”、“不可思议”等形容词相近。
二、音乐上的浪漫乐派产生时期及其人物
音乐上的浪漫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一批欧洲作曲家。浪漫乐派常被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期,音乐上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兴起可追溯到贝多芬,一般音乐史将韦伯、舒伯特、柏辽兹称为“浪漫乐派奠基人”,他们也就成为早期浪漫乐派的代表性人物(还有罗西尼威尔第等)。而中期的代表性人物众多,有如肖邦、舒曼、门德尔松、李斯特、瓦格纳、小施特劳斯等等音乐家,晚期以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代表人物(还有普契尼等)。
三、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
浪漫主义音乐侧重感情,“抒情性、自传性、个人心理刻画”是它区别于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
浪漫时期(或浪漫派)的音乐:在思想上着重自我主观意识的表现与刻画,常带有自传性色彩,作品着重于个人感受的细致表现、内心情感的自由抒发与自然景象、生活现象的描绘,多以理想事物、古代神话传说和幻想故事为题材,强调音乐与诗歌、戏剧、绘画等其它艺术的结合,注重音乐的标题性和诗情画意(形成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等体裁形式),重视吸取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以体现民族性。在音乐表现手法上,由于感情抒发的需要,连绵起伏、自由舒展的曲调占突出地位,声乐作品中的歌唱性曲调被广泛引入器乐创作,增添了器乐的抒情表现力(器乐声乐化)。另外,音乐作品的和声功能扩展,转调更频繁,不协和和弦及变化音和声的运用具有特殊的表现力。在音色、织体、力度等音乐要素上都有新的探索。
从思想感情和内容上来看,浪漫作曲家的共同特征是寄情于远离现实的神话和传说,或沉溺于个人的感情体验,集中反映了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精神苦闷,对黑暗社会的不满等心态。
如果说浪漫主义时期生活着两座峰的话,那这双峰非肖邦与李斯特莫属。他们在音乐方面有着共同的方向所以他们同在一只骆驼的背上。他们虽然都筑立了高峰,但他们犹如华山的东峰与西峰,两峰鼎峙谁也不亚与谁,各显神通。
四、音乐家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
肖邦于1810年出生在波兰华沙,自小喜欢音乐,从母亲那里学到很多民歌,而且着迷诗歌和绘画。8岁登台演奏钢琴,在华沙,人们都知道出了一位“钢琴神童”。20岁时他就已经是很有名的钢琴家了。肖邦是一位爱国的音乐家,虽从1831年开始在巴黎定居,但他对祖国波兰的爱从未稍懈,他热爱祖国,怀念家乡,一直对祖国的不幸而痛苦。他经常抱病演出,身体异常虚弱时还进行创作。1848年底他去世时手里还紧握着一个盛满祖国泥土的杯子,并嘱咐死后将他的心脏带回自已的祖国。在他创作的大量钢琴曲中透露着对祖国的眷
恋之情和深刻的民族感情。音乐表现出来的宏伟性和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感人至深。舒曼曾指出:“肖邦的音乐乃是掩遮在鲜花中的大炮。”
他经常抱病演出,身体异常虚弱时还进行创作。1848年底他去世时手里还紧握着一个盛满祖国泥土的杯子,并嘱咐死后将他的心脏带回自已的祖国。
别林斯基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曾写道:“……一个诗人不可能由于自己和靠表现自己而伟大起来。他的伟大既不是由于表现了自己的苦难,也不是由于表现了自己的幸福;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的苦难和幸福都是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深深扎下了根的……”这些话完全能够用在肖邦身上,他的思想感情深深地在社会和历史——他祖国历史的土壤中扎下根。
第二年李斯特生于匈牙利西部的雷定,父亲为埃特哈基公爵的土地管理员,也是卓越的业余音乐家。自小就学习音乐,九岁时在贵族的集会上弹奏钢琴,结果获得贵族们赠与六年的学费,父亲就举家迁居维也纳。他拜车尔尼和沙里埃利为师,十二岁在各地公开演奏,曾使贝多芬大为赞赏。此后在父亲的伴随下,继续赴巴黎求学,而且经常演奏与作曲,十五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只好自谋生计。
这时他已是震惊乐坛的「天才少年」。他的演奏,并不限于巴黎,足迹遍及法国各地、英国与瑞士,声名远扬。此后约十年间,在巴黎过着安定而富裕的生活,经常登台演奏,弟子众多。
肖邦继承了莫扎特音乐的许多特点,所以比较婉约。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钢琴音乐上,几乎涉及了钢琴领域的所有体裁,大致可分为华沙时期(1831)和巴黎时期(1831—1849)。华沙时期他充分地运用发挥了波兰民族舞曲体裁玛祖卡和波洛涅兹,使它们远远超过了舞曲的范围内容,尤其是波洛涅兹,无论在内容或在艺术结构上,都发展成为复杂的作品。这两种体裁使肖邦的民族性得到了最大体现,也使音乐界为之震惊。舒曼曾赞赏道:“先生们,脱帽至敬吧,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位天才。”在巴黎时期,肖邦对于文化界的接触范围更广,使他的思想更加成熟。他把过去对抒情小品的偏爱转移到更富戏剧性的复杂的大型体裁上。特别是谐谑曲、叙事曲、奏鸣曲、协奏曲等作品中,主题构思更加雄伟,对比冲突更加强烈。由于祖国遭受的磨难,以及他自身对祖国的思念,使他的创作产生了一个飞跃,他最重要、最成熟的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在他作品中体现的深刻民族内容,独特的艺术形式及熟练运用钢琴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音乐风格等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李斯特在精神上则更像贝多芬,豪迈而富有创造力。李斯特把钢琴看作万能乐器,作有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高级练习曲、几百首钢琴改编曲及其它作品。他的演奏风格华丽辉煌,气势宏大,充满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大大开拓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并与1850年首创了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共创作了《普罗米修斯》等53首交响诗。
李斯特虽然早年就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匈牙利,侨居欧洲多年。但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非常关心本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关心本民族文化和人民的生活。他运用匈牙利民间音乐旋律谱写了许多与匈牙利历史题材有关的作品,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英雄进行曲》等。由于李斯特在钢琴演奏技法和钢琴曲创造上的杰出成就,人们称他为“钢琴之王”。
有一次,他的演奏会观众中出现了一位全聋的老人,这位老人虽然无法听见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灵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少年天才的伟力,于是老人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热情地搂住这位“神童”,亲吻了他的额头。这位老人正是音乐大师贝多芬。
李斯特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他作有《塔索》、《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