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 例: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例谈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 放在动词的前面
26、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
27、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鸿门宴》)
译: 樊哙问道:“当前的事态怎么样?”张良回答说:“十分危急! ”
2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 您漂亮得很,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7、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
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王问:“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
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
译: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王义翔语文学习室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
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一、押物前置类:押物前置类的意思是将押物放置在定语或作宾语前面,用以提高强调效果。
它通常应用于叙述史实或神话故事、神话传说中,以体现某种神圣著作中有关物品的象征意义。
例如《后汉书》中提到:“帝御,以车七乘,轻轩戎装,以五旗驰。
”其中“车”和“五旗”就是押物前置类。
物主前置类可以将物主名称前置用作宾语,而不是限定词后置,以此作为表达的重点。
例如:“后主谓部落将士曰:‘余乃西域女子,何故与丹青民聚居?’”其中“后主”就是指物主前置类。
三、先置类:先置类的意思是前置用作宾语的词语,其特点就是表面上使文章看起来有一定的开头效果,这种先置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而使用的。
举例来说:“日渐助,亥时,未老先衰者于衡山之巅”,其中“日渐助”就是该句所使用的先置前置类。
押声前置类的意思是在宾语前面使用押声词。
它的特征就是它的押声词位于宾语前面,以表达词义之间的呼应,而将宾语作为一种强调。
举例来说:“沉冤有报,雪耻于舆”。
其中“沉冤有报”就是该句中所使用的押声前置类。
五、宾语呼语前置类:宾语呼语前置类的意思是在宾语前使用呼语语气,这样做就可以表达出尊重和客气的语气。
举例来说:“唐使,君辞让尔归西”。
其中“唐使”就是该句中使用的勒语前置类。
复合宾语前置类的意思是将复合宾语放置在定语或作宾语前,以此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
举例来说:“此夕何夕,见诸侯”。
在本句中,“此夕何夕”就是作宾语前置类。
指代前置类的意思是前置一个代词来指代宾语,而不是直接择格宾语,这也是用来表达更加强烈的语感。
举例来说:“每宵飞,娱诸行”,其中“每宵”就是使用的指代前置类。
修辞前置类的意思是将某个副词前置用作宾语,来表达主语的感情色彩。
例如:“希望恒固,苦辛辛苦,不惧死”。
其中“希望恒固”就是该句中所使用的修辞前置类。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的几种形式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句是一种文体特征,也是经典文学中常见的表达形式。
宾语前置句是把宾语放到谓语之前,将谓语放到宾语之后,其文法结构是“宾语+谓语+主语”。
宾语前置句的形式有很多,下面我们就具体举例说明一下。
一、“宾语+动词+主语”:究天人之际,惟通神明。
二、“宾语+系动词+形容词+主语”:天上地下,定国安邦。
三、“宾语+名词+动词(系动词)+主语”:杨公归楚,利国安民。
四、“宾语+疑问词+动词+主语”:此何言世,异人易主。
五、“宾语+不定式 +主语”:义期迎新,待家绪恩。
宾语前置句不仅可以表达概念,还能表达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加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在经典文学中,古人经常使用宾语前置句来更好地表达思想、抒情和象征意义,表达出更加鲜明的美感和深情,如“昭兑宝鉴,书雅量佩”等。
也因为宾语前置句功能多样,古代文歌中总能见到这种句式,如《巨阙经》中的“维天地定纲,历月昭昌范”,《诗经》的“惠此心之好事,臣奉命以识诗”等等,可以看出宾语前置句之精妙。
我们从这些实例中可以看到,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宾语前置句有“宾语+动词+主语”、“宾语+系动词+形容词+主语”、“宾语+名词+动词(系动词)+主语”、“宾语+疑问词+动词+主语”和“宾语+不定式 +主语”等几种形式。
宾语前置句通常多用于抒情文学性质的篇章当中,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淳厚的情感,表达出文章更加深刻丰富的美感和情趣。
宾语前置句之精妙,在古代文歌中却也是常见的,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现象总结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现象总结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
例如:(1)彼且奚适(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也?(《逍遥游(节选)》)(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沛公安在?(《鸿门宴》)(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奚适”即“适奚”——到哪里;“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靠什么;“安在”就是“在安”——在哪里;“焉置”也就是“置焉”——放(运)到哪里。
值得注意的是,例句(4)中的“土石”也是“置”的宾语,但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置”的后边,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适当的调整——把土石放(运)到哪里。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
例如:(5)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7)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例句(5)“忌不自信”不能理解为“邹忌没有自信心”,而应该看成“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代词宾语“自”前置了。
同样,例句(6)(7)分别应看成“莫能御之也”和“良人未知之也”,两个宾语“之”都前置了。
由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无”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
两个条件中少了任何一个,宾语都不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远没有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的规则严格。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能找到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没有前置的例子,如:(8)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
(《弈秋》)(9)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另外,这种宾语前置的现象,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
高考文言文复习:宾语前置
高考文言文复习: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一、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一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一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宣公十五年》)一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一一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 ,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文言宾语前置句 (含答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笔记区】宾语前置句类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曷、焉、谁、胡、恶、安、奚”等。
格式:主语十疑问代词宾语十谓语动词+✖✖✖例句:1.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 问女何所思?3.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勿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格式:主语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非、弗】十代词宾语【余、吾、尔、自、之、是】十谓语动词例句:1. 秦人不暇自哀2. 然不自意先入关而破秦3. 恐年岁之不吾与【3】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格式:(主语)十宾语十之(是)十谓语动词例句:1. 唯弈秋之为听。
2. 唯马首是瞻。
3. 唯利是图。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句:1. 微斯人,吾谁与归?2. 何以战?3.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5】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句:1. 亚父南向坐。
2.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例题一】1.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同的宾语前置的句子()A. “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姜氏何厌之有2. 下面的句子用法不相同的是()A. 不然,籍何以至此?B.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 奚以知其然也?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例题二】1.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不然,籍何以至此。
2. 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A. 陈利兵而谁何。
B. 古之圣王,唯此之慎。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梳理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梳理文言文句式中宾语前置是见的一种类型,在学习了几篇文言文后,可以指导学生把出现的宾语前置句梳理总结一下。
一、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这个疑问句中,“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2、沛公安在?(《鸿门宴》)在这个疑问句,“安”: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二、否定句中,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2、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未”,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有”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未有之也”。
3、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莫”,宾语“我”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如: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
“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2、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五种情况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五种情况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鸿门宴》)
沛*在?(《鸿门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有的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了条件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请简述宾语前置的类型并举例说明
请简述宾语前置的类型并举例说明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的类型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以及一些特殊词语作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所谓否定句就是则表示驳斥含义的句子。
文言文中,只要所含否定词“不、弗、未、非、否、并无、毋、莫”等,就叫做否定句。
在这类句子中,如果并作宾语的就是代词,这个代词通常就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举例: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如果宾语就是由疑点代词“恩”、“何”、“谁”、“矣”、“孰”、“胡”、“奚”、“曷”利尼县当好,一般来说,宾语必须提及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前。
举例:①沛公安在?(《鸿门宴》)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三、介词宾语前置介词与其支配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文言文中有些介宾短语的宾语被提到介词之前,形成宾语前置。
这种情况根据句类相同又可以分成两种大类型:一)是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举例:①君何以知燕王?②奚以知其然也?二)是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①项王、项伯东向挤,亚父南向挤。
(《鸿门宴》)四、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句子的特点就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就是”或“之”复指一下,“就是”或“之”也必须放到动词的前面举例: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五、特定词语并作宾语前置一)、“相”字有时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有指代作用,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形成了倒置,可译为“我,你、他(她)”比如:①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② 吾已失掉恩义,可以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二)、“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第一人称“我”,放在谓语动词前,构成倒置;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有指代作用,充当句子宾语。
例如:① 生孩六月,慈父见到腰(《陈情表》)② 君若既见录,不久望君来。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指的是将本应在动词后面的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宾语前置类型:动词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的情况比较常见。
例如:“吾谁欺?”(我欺骗谁了?)其中,“谁”是宾语,被放在了动词“欺”的前面。
介词宾语前置介词是用来引出动作对象的词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也很常见。
例如:“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
)其中,“衣冠”是介词“以”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代词作为宾语时,通常会前置。
例如:“时不我与。
”(时间不等待我。
)其中,“我”是代词宾语,被放在了动词“与”的前面。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
例如:“唯利是图。
”(只图利益。
)其中,“利”是宾语,被用“是”提到了动词“图”的前面。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在介词“以”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何以战?”(用什么来作战?)其中,“何”是介词“以”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介词“于”的宾语前置在介词“于”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夫鲁小于晋。
”(鲁国比晋国小。
)其中,“晋”是介词“于”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在介词“与”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孰与君少长?”(谁和你年纪大小比较?)其中,“君”是介词“与”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介词“自”的宾语前置在介词“自”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何后自?”(从哪里自己来?)其中,“自”是介词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介词“从”的宾语前置在介词“从”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从何处来?”(从哪里来?)其中,“处”是介词“从”的宾语,被放在了介词前面。
动词“相”的宾语前置在动词“相”的前面,有时会将宾语前置。
例如:“相看两不厌。
”(互相看都不厌烦。
)其中,“两”是动词“相”的宾语,被放在了动词前面。
初中文言文宾语前置句整理
初中文言文宾语前置句整理
一、宾语前置句的概念
在文言文里,把宾语放在动词或者介词前面,这种特殊句式就叫宾语前置句。
二、初中文言文(人教版)中的宾语前置句类型及例句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 正常语序应该是“忌不信自”,“自”是代词,在这里作宾语,因为句子是否定句(“不”表示否定),所以“自”前置到动词“信”的前面。
- 正常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余”是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到动词“欺”之前。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 正常语序是“有何陋”,“何”是疑问代词,在这里作宾语,因为是疑问句,所以前置到动词“有”之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 正常语序是“大王来操何”,“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在疑问句中前置到动词“操”之前。
3. 以“之”或“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 正常语序是“爱莲,同予者何人”,“莲”是动词“爱”的宾语,用“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将“莲”前置。
- “唯利是图”(虽非初中文言文课文原句,但这种用法在初中学习中可作为拓展理解)
- 正常语序是“唯图利”,“是”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将“利”前置到动词“图”之前。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文言文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例: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4、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文Hale Waihona Puke 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句式:疑问句)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
例: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望见谅(希望原谅我)
请勿见笑(请不要讥笑我)
8、“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现代汉语中自制、自杀、自刎、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例:举贤以自佐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7、“见”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例:府吏见丁宁(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望见恕(我)
诚请见教(诚挚地请求你教导我)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比较多,其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直接宾语前置。
即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宾语的作用。
例如:“既遣使往和,而复遣使来致书焉。
”(《论语·公冶长》)
2. 间接宾语前置。
即将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间接宾语的作用。
例如:“卫灵公之母欲见,子车请之,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左传·庄公十一年》)
3. 地点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地点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地点的作用。
例如:“子路问曰:“‘子’与‘孟’何异?”孔子曰:“‘孟’必有我君,‘子’而无我君,焉亦异乎?””(《论语·子路》)
4. 时间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时间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时间的作用。
例如:“不戒以有盗,而民不失其所者,未之有也。
”(《荀子·儒效》)
5. 方式状语前置。
即将表示方式的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句子的重点或强调方式的作用。
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则文惠君曰:“予有羊肉,无以为乎?”庖丁曰:“君安知牛之所欲为?且牛之十有三,以吾观之,形神全美者尚少,何况於牛?””(《庄子·齐物论》)。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
【文言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文章来源:高中语文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1.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一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一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宣公十五年》)一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一一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 ,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
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古汉语宾语前置例说
古汉语宾语前置例说古今汉语有着历史的承继关系,所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
但在平时阅读文言文时,会经常遇到某些有别于现代汉语语序的句子,我们谓之“文言特殊句式”。
如果对这些“文言特殊句式”缺乏了解,则给文言文阅读带来困难。
“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等,这里就文言文最常见的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作简要归纳说明。
(一)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①沛公安在?(《鸿门宴》)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例句中,疑问代词“安”、“何”、“奚”分别作动词“在”、“以”、“疑”的宾语。
“安在”即“在哪里”,“何以”即“做什么”,“奚疑”即“犹疑什么”。
这种形式的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是疑问句;必须是疑问代词作宾语。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奚、谁、安、孰、胡”等。
(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放在介词之前。
如: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即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例句中,疑问代词“何”、“胡”、“谁”分别作介词“以”、“与”的宾语。
“何以”即“凭什么”,“胡以”即“用什么”,“谁与”即“跟谁”。
(三)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或否定性无定指代词“莫”作主语,宾语前置。
如: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②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例句中,“之有”即“有这事”,“自信”即“相信自己”,“己若”即“赶上自己”。
常见的副词有“不、弗、未、非”等。
(四)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
如: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患之至也。
(《左传》)③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奕秋之为听。
文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分类详解
文言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分类详解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即句子中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莫、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格式:主语+否定词+宾语(余、之、自、尔等)+动词。
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译文:伺候你多年,你却不肯顾念我。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译文: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开始计划向南飞。
小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否定词(否定副词)有:不、毋、未、莫、弗、非、匪、罔、无、勿等。
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以上为第一人称),尔、汝、若、而、乃(以上为第二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以上为第三人称)等。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格式:主语+宾语+动词(或介词+动词)。
如:(3)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4)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小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孰、安、曷、焉、胡、谁等。
三、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将介词(以、与等)的宾语前置格式:宾语+介词+动词。
如:(5)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纪》)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的斗志来拼命地作战。
四、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格式:主语+宾语+之(是)+动词。
如:(6)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能满足它的呢?(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译文: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群臣。
(8)其李将军之谓也。
(《李将军列传》)译文: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
小提示: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
例: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
【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曰
用“之”或“是” 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3、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译: 就用那个人的办法,回过头来对付那个人 。
4、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 三个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找出其中品德好的人向他学习,对照其中品德不好的人来改正我自己。
5、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guo)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19、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译: 谁替大王出这个主意的呢 ?
20、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译: 心想北人(蒙古人)也还是可以用言语打动的 。
21、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我认为老百姓交朋友还不会互相欺诈,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
22、蔺相如固止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8、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译: 唉!这是真实的情况呢,是虚假的情况呢,还是传闻的不实呢?
9、 若入前为寿。(《鸿门宴》)
译: 你进去上前敬酒 。
10、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 用这样的做法,去求满足那样的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啊 !
译: 蔺相如坚决阻止他们 。
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
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
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对曰: “最患社鼠矣。 ” 《韩非子》
《孟子》
荀子》
《战国策》
(司马迁《报任安书》 )
《左传》(“不谷”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25、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左传》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7、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
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王问:“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
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
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王问:“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
12、哈哈
13、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 参考答案 :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 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时刻在想杀死沛公啊!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秦王恐怕他打破和氏璧,就婉言道歉 。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 例: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17、虽有(y cu)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译: 即使再风吹日晒,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用火烤弯了的缘故 。
18、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于是赵王便斋戒了五天, 派我捧着玉璧, 在朝廷上行了大礼送出国书。 为了什么呢?为的是尊重您大国的威望, 表示我们的敬意啊 !
译: 俗话说:“面颊贴着牙床,嘴唇没有了,门齿就要受冻。”这或许说的是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注:辅,面
颊;车,牙床)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一点吧?
7、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祭十二郎文》)
译: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 四海之内存有知己,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一样 。
12、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译: 有的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的缘故吗? ”
13、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
译: 现在民众生长在齐国不会偷东西,一进入楚国就会偷,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得民众善于偷盗吧?
14、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译: 过去的事就算了,今后的事还来得及 。
15、琼书》)
译: 高尖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弄脏 。
16、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秦王估计情况,觉得到底不可能强夺,于是答应斋戒五天。
6、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7、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8、恐怕该责备你吧?”
9、像成语“唯利是图”, “惟命是从”, “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 就是这种格
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答案:
1、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2、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
3、“我无尔诈”,就是“我不诈尔”,“尔无我虞”就是“尔无虞我”。
译为: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4、译文:“祸害公然盛行,没有谁来制止它……”
5、②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 “我”要放在“顾”的前面 。
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
(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
1、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4、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