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期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期

▪ (二)脑得结构与大脑皮质
6~7个月时,脑得基本结构已完备。出生 时脑细胞已经分化,细胞构筑区与层次分 化已经基本完成,脑内基本感觉运动通路 已经髓鞘化
13
▪ 到2岁时,脑及其各个部分得相对 大小与比例已经基本上类似于成 人得大脑。白质已基本髓鞘化,与 灰质分开
14
▪ 婴儿刚出生时大脑两半球及其 皮质尚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皮质 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
17
(3)瞳孔反射:遇强光瞳孔收缩,在弱光中瞳 孔变大
(4)觅食反射:把头转向刺激得方向 (5)吮吸反射:吮吸放入口中得物体 (6)吞咽反射:吞咽
18
▪ 2、原始反射 (1)巴宾斯基反射:足底被抚摩时,会
张开并弯曲脚趾 (2)抓握反射:弯曲手指抓住接触手
掌得物体
19
(3)摩罗反射:巨大得声响或头部位 置得突然变化导致婴儿向外甩胳 膊、弓背,然后两只胳膊并拢,好 象去抓什么东西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 期
▪ 2、新生儿有一些突出得特征: ▪ (1)头大:(2)新生儿一般皮肤粉红、较
薄;(3)新生儿心跳快而不规则,血 压不稳定;(4)新生儿得肺大约只 有成年人得1/10; 70%得时间(每 天16~18小时)处于睡眠状态。
2
▪ 二、婴儿发展得原则 ▪ (一)头尾原则
2、 新 生 儿 阶 段 得 反 射 活 动 有 40 多 种
24
▪ (三)动作发展得规律或原则 ▪ 1、从上到下:
头部动作(抬头、转头)——躯干动 作(翻身、坐、爬)——腿与脚得动作 (站、直立行走、跑、跳)
25
▪ 2、由近及远:
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 得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远离身 体中心得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幼儿期的发展

目录
• 幼儿期的定义与特征 •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 幼儿期的情绪发展 • 幼儿期的语言发展 • 幼儿期的动作发展
01
幼儿期的定义与特征
定义
01
幼儿期是指儿童从3岁到6或7岁 这一时期,是儿童进入学校接受 正规教育的准备阶段。
02
在发展心理学中,幼儿期的发展 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主要关 注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社会 、认知和情感发展。
解他人的情感。
02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感知觉发展
感知觉概述
感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础,包括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感知觉与认知的关联
感知觉的发展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紧密 相关,是他们认识世界和理解环境的 重要手段。
幼儿阶段的感知觉发展迅速,逐渐从 笼统、不精确向精确、分化发展。
特征
身体发展
幼儿期的儿童身体迅速成长, 骨骼、肌肉和器官系统逐渐成
熟。
认知发展
幼儿期的儿童开始对周围环境 产生好奇心,通过观察、模仿 和探索来认识世界。
社会性发展
幼儿期的儿童开始对社交产生 兴趣,与同龄人和成人建立关 系,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和经 验。
情感发展
幼儿期的儿童情感逐渐丰富, 能够表达喜怒哀乐,并开始理
出快乐情绪。
悲伤
愤怒
恐惧
当幼儿遭遇失去或失望 时,会感到悲伤。
当幼儿的需求受到阻碍 或限制时,会生恐惧情绪。
情绪调节
自我安慰
幼儿在经历负面情绪时,会尝试 自我安慰以平复情绪。
情绪表达
幼儿通过语言表达情绪,如哭泣、 喊叫等。
情绪认知
幼儿逐渐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并 尝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第五章 儿童期的认知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

3.思维的机制
• 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 应。适应包括两个过程:
• (1)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 格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同化是格式的量变)
• (2)顺应。指内部格式改变,以适应现实。 (顺应是格式的质变)
• 平衡,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 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 象征性游戏:如儿童用小棒当“枪”, 纸片当“菜”。
• 没有形成类概念,分不清个别与一般, 不会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 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 • 两个特点: • 1. 还没有形成“守恒”。( “守恒”实验研
究发现,数目守恒6-7岁,物资守恒和长度守 恒7-8岁,面积守恒8-9岁,体积守恒12 岁。)
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 贡献
(一)确认儿童心智成长的内发性与主动性 (二)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 (三)确认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成长速度不一
• 批评
• (一)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行为发展 (二)发展先于学习的观点较少教育价值 (三)各年龄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符
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争论
• 一、任务难度的适当性 • 二、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否被加速 • 三、关于认知发展阶段性的理论
第二节 信息加工理论的认知发展观
一、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观点
• 信息加工理论反对抽象概念 • 信息加工理论同意皮亚杰的观点,认为儿童是
主动的、探索的,但他们没有提出统一的、独 立的认知发展学说,相反,从注意、记忆、分 类能力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他们考察了思维的 不同侧面。 • 信息加工理论用像计算机一样的流程图来描绘 人类认知系统。反对用同化和顺应这样的抽象 概念描述儿童的思维。
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幼儿期心理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幼儿期心理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50c1c55dd36a32d7275812d.png)
第五章幼儿期心理的发展处于幼儿期的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和生活范围扩大,好奇心、求知欲不断加强,但是操作实践能力又受到限制,因此心理发展表现出阶段性特点。
第一节幼儿期的一般问题一、年龄阶段幼儿期是指儿童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在幼儿园生活的时期,所以被称之为幼儿期,又由于这个年龄段是儿童正式进入小学之前的一个时期,因此也被称为学前期。
二、基本特征(一)游戏的作用与前面的年龄阶段相比,这时的儿童在身体的发育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很好地独立行走与跑跳,双手能较灵活地操纵物体,也能进行言语交流。
由于有了这些能力,儿童就迫切地希望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但他们又不可能真正地进入社会生活。
游戏形式的存在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幼儿还不能给出事物的抽象定义,而只能从表面特征和功能方面去认识事物,例如,他们不能给出花的定义,只知道花是美丽的;他们也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数的概念和进行简单的计算,但必须有实物的支持。
他们还不能有意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其行为经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三)最初的个性倾向由于幼儿大脑的发展和言语的初步发展,其行为的自觉性也逐步发展起来了,这为儿童个人倾向的形成创造了最初的条件。
第二节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幼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已经接近成人,这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一、大脑的结构(一)脑重量的增加3岁儿童的脑重约为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而7岁儿童的脑重约为1280克,成人的脑重平均为1400克,可见幼儿的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
(二)大脑皮层结构复杂化大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是由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分支增多、长度伸长所导致。
幼儿的神经纤维继续增长,神经纤维继续髓鞘化,额叶面积在儿童5~7岁时增长速度又有明显加快。
(三)脑电波的变化关于儿童脑电波的研究表明,儿童大脑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且不可逆的。
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 )。[统考2010研]
A.由上到下B.由近及远C.由边缘到中心D.由粗大到精细
【答案】ABD
【解析】儿童动作发展的五大规律包括:①从整体性动作到分化性动作。②头尾规律:从上身到下身。③大小规律:从大肌肉到小肌肉。④近远规律:从躯干到四肢。⑤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一的支配。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方面。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婴儿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作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
2.简述有关语言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论。[北师大2003研,华南师大2003研]
答:关于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代表性理论假说主要有四种,这些理论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语言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创造的、以及认知(尤其是思维)与言语发展的关系等。
A.1~1.5岁B.1.5~2岁C.2~3岁D.2~5岁
【答案】B
【解析】婴儿在19~21个月时出现词语爆炸现象,在此后两个月内,说出第一批的一定声调的“双词句”,称为“电报句”。
二、多项选择题
1.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正确的说法是( )。[心理咨询师2003年8月三级]
A.依恋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标志B.婴儿依恋由特殊情感联结阶段,经无差别反应阶段,而后发展为有差别反应阶段C.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反抗型依恋是消极依恋D.婴儿在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
【解析】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的。新生儿已具有听觉定向能力,并成为婴儿早期空间定向的主导形式。婴儿3岁时已能辨别上下方位。吉布森和沃克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已具有深度知觉。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
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1、婴儿的生理发展①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脑电的变化常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③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与先天性反射和呼吸、消化排泄等有关)。
④个体身高增长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1岁左右(第二次高峰在初中阶段,即青春期)。
2、影响婴儿身体发育的因素①遗传②营养:母乳是婴儿早期最理想的食物。
③情绪健康:“非器质性发育迟滞症”,是一种机体发育紊乱症,通常在18个月左右大的婴儿中发生。
得这种病的婴儿身体消瘦,行为退缩,表情淡薄,对人、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母亲离开也没有表现出分离焦虑。
3、新生儿的反射行为①眨眼反射;②吮吸反射;③觅食反射;④游泳反射;⑤莫罗反射;⑥抓握反射;⑦强直性颈部反射;⑧行走反射;⑨巴宾斯基反射。
4、婴儿的动作发展⑴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①大运动发展:即行走动作的发展;②精细运动发展: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随意的抓握动作的发展前提是:五指的分化和手眼的协调。
⑵行走动作及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⑶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④婴儿动作发展由近及远。
⑷关于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和假说:①预先成熟论,认为动作是“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运动经验在动作发展中只扮演最普通的支持者角色,只是加速或提前了心理发展,动作发展促进了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助长论者”。
②可能成熟论,认为机能的发展可以引发或转换出新的结构来;认为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动作发展“诱导”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诱导论者”。
⑸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心理的起源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第二节-想象

▪ 标志: 1.独立性
▪ 不是在外界指导下进行,不是模仿、 受暗示性少
▪
2.新颖性
▪ 记忆表象与知觉原型基本相同
第第二一节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2)幼儿创造想象的特点: ▪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
以称为表露式创造。这种最初级的创造,严 格说来还不是创造。 ▪ 2.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范例)只 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的基础上有一 点改造。可以说,既是模仿,但又不是完全 的模仿。 ▪ 3.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 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 以及能够从不同中找出相似性。
第第二一节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具体表现如下:
01
OPTION
02
OPTION
03
OPTION
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
2岁婴儿的想象,几乎完全重复感知过 的情景,只不过是在新的情景下的表现。
简单的相似联想
最初的想象是依靠事物外表的相似性而把事物 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一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第第二一节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3)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 1.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上。 “萤火虫的尾巴上是不是有一个小电灯啊” 2.自编新故事 3.创造性的游戏活动 4.创造性的绘画活动
《快乐的挤奶工》
幼儿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异同比较
困难。
第二一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2)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发展
中班以后,幼儿的想象开始表现出一定 的有意性和目的性。 如通过老师对故事前半部分的描述,幼 儿会进行有目的性的想象,续编故事的 结尾。 大班以后,幼儿的想象有了一定的独立 性。他们开始对想象内容有了一定的评 价,即有意性增强,并日益丰富了。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3、婴儿的微笑
婴儿的笑是第一个社会行为。通过笑,可 以引出其他人对他积极的反应。
微笑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是由 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
一、学习理论 儿童的情绪可以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获得。如华生和雷诺所做的恐惧习 得的经典实验;老式孤儿院中的孤儿的微笑发展更慢,长大后对周围 人在感情表达和丰富性上存在问题。 每种文化中的“情绪表达法则”是通过儿童对成人或其他人(影视角色) 的观察和模仿,通过自身生活体验的积累获得。 二、知觉再认理论 儿童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机体,试图用已形成的结构或工具来影响输入的 刺激。凯根(1966)给4个月的婴儿看一张规则的人脸照片或三维人 脸塑像,再给他看两者的变式,结果对前者产生更多的微笑,而且从 注视到微笑之间有3-5秒的潜伏期,说明婴儿要解释新刺激。Hebb (1946)使用黑猩猩做实验发现在正常视觉条件下生长的黑猩猩看到 石膏做的黑猩猩感到害怕,在看不到其他黑猩猩条件下抚养的个体不 会感到害怕,因为没有原有经验。
二、依恋的类型 (二)类型 艾斯沃斯(Ainsworth)等,利用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作为依恋性 质的评定方法,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安全型: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约占 65~70%) 2、回避型:缺乏依恋,与母亲没有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结;(约占 20%) 3、反抗型: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 (约占10~15%) 4、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美国最近研究发现5%-10%的婴儿在 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极度的压抑,这种类型是最不安全的。它混 合了回避和反抗。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思维

例:
知道“花”、“草”、“树”,却不知“植物”; 知道自己是妈妈的“女儿”,不知“妈妈”也是“女儿”。
能理解“天黑暗了”;却不能理解“黑暗的旧社会”、“这人真
黑”。
精品课件
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派生出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化、泛灵性、经验性、 表面性等特点。
自我中心化: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认识事物。 ------典型实验: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特点:
把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 确的或最佳的方案。
求同。
②发散思维: 含义:
特点
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 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
求异。 (如:一题多解)
精品课件
3、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
①常规思维: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用现成的或惯用的方式 来解决问题。
②创造思维:用新异、独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中班幼儿:已能在概括水平上指出某一些实物的比较突出的特征。
特别是功用上的特征。 (初涉内涵)
大班幼儿:开始能指出某一实物若干特征的综合,但还不能区分本质
和非本质特征。 (外延、内涵扩展)
精品课件
(3) 对数概念的初步掌握 幼儿数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2-3岁) 如:手口一致点数;基数和序数不能互换……
例二: 依靠路标 辩方位
精品课件
例三: 因A﹥B 且B﹥C 则A﹥C
(二)幼儿对概念的初步掌握和分类能力的发展
1.幼儿对概念的初步掌握
(1)幼儿概括的特点与对概念的掌握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用词来表示:如:玩具、笔……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
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主要处于形象概括的水平,它有以下两个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培养学前儿童记忆力的策略
听声做游戏
拍电报
3
看谁记得多
2
4
1 什么东西 不见了
5 不讲卫生
的毛毛
1.什么是记忆?记忆的种类有哪些? 2.与成人相比,婴幼儿的记忆有哪些特殊现象? 3.幼儿的记忆有什么特点? 4.试用有关知识分析本单元“案例导入”中甜甜 的记忆特点。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怎么做?
Thank You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二)记忆保持
1.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出现和发展稍晚。 2.记忆容量不断增加——记忆广度、记忆范围 A.记忆广度: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量。7+2 B.记忆范围: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 3.记忆内容的不断变化
幼儿机械记忆占优势,与幼儿的生理、心
理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
机
(1)幼儿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
械
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够留下痕迹。
记
(2) 幼儿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抽象思维不发
忆
达,不能根据事物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
行记忆。
(3) 幼儿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词汇,因此较
多地采用了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方法。
2.婴儿记忆的发展
2~3个月的婴儿已经有了短时记忆, 3~4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对人与物的认识。 到5~6个月表现出明显的“认生”。1岁左右 出现“客体永久性”观念。
5~6个月的婴儿表现出明显的“认生”。对熟 悉的人愉快接近,对陌生的人则畏怯躲避,甚至惊 哭。
1岁半以后,言语的出现使婴儿记忆的发展具备如 下新特点:
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
案例导入
静夜思 甜甜背诵《静夜思》后不到 半天时间就想不起来了。反复记 忆几次,甜甜能成诵,但却解释 不出诗的意思。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婴儿的情绪表达
婴儿微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第一阶段:自发微笑(0-5周),主 要是用嘴作怪相,可以是自发的笑 或反射性的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3-4周起),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5-6个月起),对熟悉人的脸和不 熟悉人的脸,作出不同的反应。
婴儿必须学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 婴儿必须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认知能力。
四、依恋类型及其测量
Ainsworth 的陌 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依恋 的测量
5
1
2
3
4
四、依恋类型及其测量
A类型:
回避的(avoidant)。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 场 或不在场影响不大。 其接受陌生人的安慰 就像接受母亲的安慰 一样。实际上这类儿 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 恋,所以又称“无依 恋的儿童”。
四、依恋类型及其测量
B类型:
安全的(Securely attached)。这类儿童与母 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 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 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边。
气质分类的三种方案
Thomas和Chess(1977) 容易型 困难型
高度的适应、积极和缓和的情绪状态;接受挫折时很少有大吵大闹 缺少适应性,情绪强烈,通常是消极的
缓慢适应型 在新环境中不安、害羞,但逐渐变得越来越积极和适应
Buss和Plomin(1984) 情绪性 活动性 社会交往性 消极情绪性 控制性 外倾性
三、对依恋的解释
罗猴实验
早期剥夺 的罗猴有许多 异常行为:咬自己,蜷缩在 角落里,有许多刻板动作. 成年后仍不适应于社交, 性成熟时不能主动交配, 不会照顾自己的后代.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着,人民教育出版社

儿童心理学说明-内容提要-目录《儿童心理学》1993年修订版说明《儿童心理学》是1961年初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指定朱智贤教授编写的。
1962年初版,1979年再版。
这是我国第一部贯彻马克思主义观点、吸收国内外科学成就、联系我国实际、能够体现我国当前学术水平的综合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曾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对培养我国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人才和科学研究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1987年,此书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80年代末,朱智贤教授根据各地教学的需求和适应国内外儿童心理学进展的需要,决定第二次修订《儿童心理学》。
此时,他正领导和主持着跨“六五”“七五”规划的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由于全国二百余位心理学家的艰苦研究,朱老已收集了大量的国内的第一手资料。
因朱老年事已高,所以命我协助他制订修改方案,并请我所讲师李虹做具体工作。
不幸的是这位杰出的心理学大师和教育家于1991年3月5日离我们而去。
朱智贤教授的逝世,是中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一位卓着的学者和导师。
朱老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其中包括修订他的传世着作《儿童心理学》。
为了努力完成朱老未竟的事业,为了使他的学术思想更好地在读者中间传播,作为他的忠诚的及门弟子,我不顾自己学识的谫陋,担起了这个扛鼎式的严峻任务,按照朱老生前的要求,我从1991年暑假开始修订起他的《儿童心理学》。
在修订过程中,我注意突出朱老的学术思想。
其一,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儿童心理发展中关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关系,并以这四个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赛如一条主线,贯穿于全书的始终。
其二,以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为叙述体系;每一个年龄阶段,又从一般特征、神经系统(或生理特征)发展、动作或活动发展、言语发展、心理发展等方面来展开,构成全书的框架。
5 “发展心理学”笔记

“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 p10 2. 复演说 p18-p19+p187 3. 比率智商 p19 4.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P2-P4 2.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P11 02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两个观点说一下,P12-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P17 第二章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01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年名词 7. 同一性 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内化 P44-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简答、论述1.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P34 3.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年论述 4.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P45 5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P41 6.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P43 第三章1. 组群效应 P49 02名词 2.序列研究 P51 01名词 3. ABAB 设计 P57 4. 跨文化研究 P52 5.文化公平测验P56-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P48 2.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P50 3.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P54 4.说明试验法和相关法的异同P56-P58 5.介绍几种主要的智力测验? P56 第四章1.同nuan 双生子P64 2.异nuan 双生子P64 3.伴性遗传P62 4.低体重儿P65 简答论述 1.产前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个体发展的影响?P63-P65 2. 产前发展存在哪些致畸因素?它们的作用方式?P65第一段概括 第五章 婴儿期(出生-1岁) 1.髓鞘化 P70 2.无条件定向发射 P71 3.视崖实验 P88 4.前语言思维P92 02年名 5.依恋P95 6 陌生情景 P98 7.A 非B 错误P93 8.抓握放射P72 9.双向性原则P100 10. 婴儿的几种情绪表现?依恋、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 P95 简答论述 1. 婴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言语发展中的作用?P83-84 P85举例 2. 什么是依恋?儿童的依恋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01论述 P96-98 儿童的依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02年论述pp 3.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 01年简 78 4.什么是双向性原则?这在心理发展中有何意义?P100 5.什么是气质?婴儿的气质有几种基本类型?气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P100-P101 6.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P81 第六章 幼儿期(1-3岁) 1 第二信号系统 P105 2.模仿性游戏 P108 3.单词句 P110 4.直觉性行动思维 P117 5. 前幼儿期儿童的三个特征 A 得独立行走的能力 B 开始正式获得本民族语言C 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 简答论述 1. 第二信号系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什么?P105-P106 2. 儿童游戏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前幼儿期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P108 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01年简答 P132-P133 3.前幼儿期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16 4. 前幼儿期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简要说明言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01简答 P112 5. 试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P122-P123 6.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综合所有的阶段回答 第七章 幼儿期(3-6.7岁) 1.平行游戏 P133 2.积极词汇P139 3.消极词汇P139 4.自我中心言语P141 5.内部言语P140 01、02名 6. LADP1467.他律道德 02年名词 P161 8.自律道德 P161简答论述1.幼儿游戏的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它所反映的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 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01年简答 P132-P133 2.分析有关游戏的几种理论 P134-P135 3.试分析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P141-P143 4.试分析说明有关言语获得的几种理论?主要是“维果斯基”和‘行为主义’P142、P1435. 试举例说明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62第八章 童年期(6-12岁) 1. 中介缺失 P1732.α波多是皮质成熟的标志P1653.θ波是皮质不成熟的标志4.节律同化是皮质细胞可塑性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01选 P1665.失同步是神经系统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
刘梅《儿童发展心理学》简答题(二)

儿童发展心理学简答题二第四章胎教的目的就是注意遗传,环境和母体三方面因素,对胎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影响,其实质是在产前对胎儿的大脑、神经系统及各个生理系统的发育进行积极的环境干预,目的是促进婴儿的正常发育。
胎教的影响因素内因母亲年龄(23~29)饮食疾病(风疹、传染性疾病、性传播疾病)药物成瘾物质酗酒、吸烟情绪状态外因辐射化学物质和污染第五章运动发展的理论成熟论观点经验(练习)论假说运动系统假说早期运动发展对乳儿心理发展的意义动作技能的发展是乳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加深了婴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体验。
乳儿对身体活动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对其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发展空间知觉、形成初步思维活动做准备。
使乳儿心理得到极大满足,推动其接触更多的新事物,以得到更大的心理满足。
为有目的的活动--游戏和早期学习准备条件。
发展乳儿的独立性。
系统抚摸训练的好处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促进孩子的早期神经行为发育即智力发育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较少出现攻击性行为,喜爱助人和群。
从咿呀学语开始,婴儿在发音方面需要经过两个相反的过程要逐步淘汰环境中用不着的声音。
学会越来越多本民族语言。
到一岁左右,开始产生第1个能被理解的词,咿呀学语,出现率开始下降。
鲍比尔艾斯沃斯依恋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的反应。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月~3岁):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之后):交往中考虑他人的需要,适应调节自己的目标。
施卡福和艾莫森婴儿在同照料者形成密切关系经历的阶段非社会性阶段(0~6周)未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6.7个月)分化的依恋阶段(大约7~9个月)多重依恋阶段(大约9~18个月)朱智贤婴儿期的依恋划分前依恋期(出生到2个月):新生儿对所有人的都作出反应,但不能够将他们进行区分,没有对特殊人的特殊反应。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胎婴幼儿期

性别认同的发展
性别认同的发展: • 2岁儿童能够区分他人的性别, • 2.5-3岁能够区分自己的性别; • 5-7岁儿童才开始理解性 别的坚定性 (自我的性别-同性别他人的性别-异性别他人的性别)
性别角色标准 性别角色认同
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 价值、 行为方式和性别特征等, 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 从陈述句 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 从无修饰 句到修饰句
从对话语句向独白语句发展 • 从情景语向连贯语发展
婴儿的情绪发展
情绪发展特点 面部表情和识别
1-3月 出现社会性微笑,促进了婴儿的社会性交往 3-6个月 以积极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 7-9个月 开始参与社会性游戏,产生恐惧,焦虑,开始产生分离焦虑 9-12个月 依恋阶段,对主要照顾者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婴儿的感觉发展 婴儿知觉的发展
婴儿视觉的发展 婴儿听觉的发展 婴儿肤觉的发展 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①形状知觉
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形状知觉研究还表明,幼小婴儿就具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 他们偏爱一定程度的复杂的世界、信息量多的图形和对他们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某些形状, 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
胎婴幼儿期发展
第三章 胎儿期 与新生儿期的发展
第四章 婴儿期 的心理发展
第五章幼儿 的心理发展 (学龄前儿童期)
胎儿发展
第一节 胎儿期的发展
影响胎儿正常发展因素
畸胎的形成
新生儿的一般性特征
第二节 新生儿
新生儿的学习反应能力
新生儿的社会性表现
第四章 婴儿期 的心理发展
主要特点
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
发展心理学5-婴儿心理的发展

2020/4/19
57
视崖实验
➢ 吉、沃(1961)对36名6.5~14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 视崖测试,结果表明:
➢ 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 cm或更多),只有不到 10%(3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名婴儿 从中间爬向浅滩。
➢ 当视崖深度是26 cm时,有38%的婴儿爬过深滩;
2020/4/19
7
婴幼儿期大脑神经网络的变化
出生 24个月
2020/4/19
1个月
3个月
15个月
8
(一)大脑发育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 脑电图 ➢ 皮质中枢 ➢ 大脑单侧化
(两半球机能的专门化)
2020/4/19
9
◆脑电图
➢ 5个月的胎儿已显示出脑电活动; ➢ 8个月以后的胎儿呈现与新生儿一样的脑
➢ 例:PTSD的最小患者
2020/4/19
43
一 、婴儿的感知觉发展
1、视知觉 2、听知觉 3、空间知觉 4、物体知觉 5、多通道知觉
2020/4/19
44
1、婴儿视知觉的发展
﹡婴儿的视敏度
5、6个月时已达成人水平
﹡婴儿的视觉集中(凝视)
(双眼对近物的注视,即视觉适应能 力的发展)
﹡颜色视觉
出生后即刻发生,4个月时达到成人水平,
没有密切关系
2020/4/19
20
身体发育
✓青春期出现第二个发育高峰期。
身高年增加一般为6-7厘米,体重年 增加一般为4-5公斤。
以后增长速度又开始减缓,直到发 育成熟,骨骼钙化完成后,身高停 止增长。
2020/4/19
21
二、婴儿动作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 婴儿动作的发展分行走动作(大动作)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 婴儿期3

儿童讲话的真实性,而不是语法的正确性(Baron,1992; Brown, Cazden&Bellugi, 1969);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儿 童通过模仿成人言语而获得语法规则。
② 先天论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 认为,婴幼儿之所 以能够掌握语言,是因为人类具有语言获得装置(L AD),一种与生俱来的语言处理结构。 全世界所有儿童在大致相同的年龄达到一定的语言 发展阶段,大脑有关部位受伤或病变,就丧失了语 言能力,这似乎印证了先天论的观点。但很多研究 显示,儿童的语言环境也在以各种方式促进语言学 习。
5
5.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
婴儿以尝试错误的方法学会了更多的有关物 体特征的知识,也远远超出了对自己的行为 和身体的兴趣。如不断以各种方式、从不同 的位置和距离扔下手中的玩具,了解玩具的 特征
6
6.智慧的综合阶段(18~24个月)
带有符号表象的思维开始萌芽,儿童的 智力由感知运动智力转化为符号表象思 维。如儿童能学会用木棒而不是直接用 手够取物体,能够延迟模仿
16
3. 语法的发展
(1)三个阶段: 单词句阶段(1~1.5岁)——电报句 (1.5~2岁)——完整句(2岁后)
17
(2)基本发展趋势:
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疑问句等)
18
婴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19
28 23:56:14
(2)功能性的笑:从第二周开始,婴儿开始睁
开眼睛笑,到第四周之后,婴儿会因周围的新奇 刺激出现而笑,每每面对人的面孔(无分熟人或 陌生人)而发笑。又称无差别的社会性微笑。 • 此时婴儿的笑会为母亲带来愉快的满足,将 对婴儿加倍的疼爱。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期

• 4.视听协调能力
▪ 儿童的听觉能力在十二三岁以前一直在增长,成年 后听觉能力逐渐缓慢降低,特别到老年期,高频部 分听力丧失较多
14
*
即使是非常小的婴儿也会对人类的声音作出反应。
15
*
▪ (三)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 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婴儿刚一出生就表 现出明确的味觉偏爱,与苦、酸、咸或中性的液体(如 水)相比,他们更偏爱甜味。
10
▪ 三、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婴儿认知发展的主要内 容,其发展速度最快,而且发展 最早
11
▪ (一)视觉的发展
• 在新生儿时期,视觉能力的发展水平在各种感觉 能力中是最低的。
• 1.视觉集中 • 2.视觉追踪 • 3.颜色视觉 • 4.对光的察觉 • 5.视敏度。视敏度是精确地辨别物体(或物像)
17
*
▪ (四)空间知觉的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1.形状知觉• 美国心理学家范茨(Fantz,1961)利用婴儿 的视觉偏好研究其形状知觉 。“视觉偏好”是指婴 儿注视具有某一特点的目标的时间明显超过注视 其他目标的时间的现象。
• 婴儿偏爱复杂的刺激、信息量多的图形、对他们 具有社会意义的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
• 新生儿同样具有明显的嗅觉偏好。新生儿能区别出若干 种气味。他们对不良气味产生退缩反应,对不同食物的 气味以不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甚至对成人认为令人愉快 或讨厌的不同气味表现出与成人相同的面部表情。
• 一星期的婴儿能区别其母亲与别人的气味。
16
*
▪ 动觉
• 摇动,举高或四处走动都给新生儿提供了基本的 动觉刺激,这是和运动、认知、社会性发展相联 系的。动觉刺激的作用在于使婴儿保持安静与警 觉状态,可以唤醒婴儿或平息其过度的兴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婴儿认知发展的主要内 容,其发展速度最快,而且发展 最早
11
▪ (一)视觉的发展
• 在新生儿时期,视觉能力的发展水平在各种感觉 能力中是最低的。
• 1.视觉集中 • 2.视觉追踪 • 3.颜色视觉 • 4.对光的察觉 • 5.视敏度。视敏度是精确地辨别物体(或物像)
• 3.音乐感知。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
• 4.视听协调能力
▪ 儿童的听觉能力在十二三岁以前一直在增长,成年 后听觉能力逐渐缓慢降低,特别到老年期,高频部 分听力丧失较多
14
*
即使是非常小的婴儿也会对人类的声音作出反应。
15
*
▪ (三)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 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婴儿刚一出生就表 现出明确的味觉偏爱,与苦、酸、咸或中性的液体(如 水)相比,他们更偏爱甜味。
细微差别的能力。俗称视力。
12
*
A:新生儿所见
B:成人所见
新生儿有限的调节能力与不佳的视觉敏锐度,使其母亲脸孔看起来较模糊(照片A)
13
*
▪ (二)听觉的发展
• 婴儿刚出生时,听觉的发展水平高于视觉。
• 1.听觉辨别能力。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感 受抚慰、警觉、痛苦反应
• 2.语音感知。偏爱母亲的声音。
8
▪ 2.去习惯化 ▪ 研究者首先反复呈现某个刺激物,
在习惯化之后,再呈现另一个不同 的刺激,如果婴儿重新作出较强的 反应,说明产生了去习惯化,儿童 已经能够辨别这两种有差别的刺激 。这是一个去习惯化的过程
9
▪ (三)诱发电位法
▪ 通过记录在新刺激出现时儿童脑 电波的变化,推论其是否感知到 新的刺激
• 3岁儿童已能辨别上下方位,
• 4岁儿童已能辨别前后方位,
• 5岁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 • 7—8岁时才能辨别以别人的身体为基准的左右方
位,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即初步掌握 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22
*
18
*
Fantz关于新生儿 的图案偏好的测 试。 婴儿偏好观看复 杂的刺激物更胜 于较简单的黑白 椭圆形。 然而婴儿并没有 较喜欢似脸孔的 图或较不喜欢混 杂的脸孔。
19
*
20
*
21
*
▪ 3.方位知觉
▪ 皮亚杰等人的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儿童先 学会辨别上下方位,然后能够辨别前后,最 后才会空间知觉的发展
▪ 1.形状知觉
• 美国心理学家范茨(Fantz,1961)利用婴儿 的视觉偏好研究其形状知觉 。“视觉偏好”是指婴 儿注视具有某一特点的目标的时间明显超过注视 其他目标的时间的现象。
• 婴儿偏爱复杂的刺激、信息量多的图形、对他们 具有社会意义的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
• 新生儿同样具有明显的嗅觉偏好。新生儿能区别出若干 种气味。他们对不良气味产生退缩反应,对不同食物的 气味以不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甚至对成人认为令人愉快 或讨厌的不同气味表现出与成人相同的面部表情。
• 一星期的婴儿能区别其母亲与别人的气味。
16
*
▪ 动觉
• 摇动,举高或四处走动都给新生儿提供了基本的 动觉刺激,这是和运动、认知、社会性发展相联 系的。动觉刺激的作用在于使婴儿保持安静与警 觉状态,可以唤醒婴儿或平息其过度的兴奋。
▪ 先天论和后天论 ▪ 1.先天论 ▪ 代表人物:康德、笛卡儿等 ▪ 很多基本的知觉能力是先天具有的,认
为空间知觉能力是先天的
4
▪ 2. 后天论
▪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完全是一块白板 ,他们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发展起感 知觉能力
▪ 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
5
目前学者的一般观点
▪ 人们承认儿童出生后即具有某些先 天的感知觉能力,但人们也看到这 种感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后天的 成熟和经验有助于其意识知觉的发 展
6
▪ 二、研究婴儿感知觉的方法
▪ (一)视觉偏好法 ▪ 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至少两种
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 个更感兴趣
7
▪ (二)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方法 ▪ 1.习惯化 ▪ 反复给婴儿呈现某种刺激物,使他们对
它越来越熟悉,直到对该刺激物的反应 (如头部或眼睛转动、呼吸或心跳频率 的变化)消失
1
第五章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 )
▪ 第一节 婴儿期生理的发展 ▪ 第二节 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 第三节 婴儿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2
▪ (五)动作的训练 ▪ 1. 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充分
利用行走反射等本能反射 ▪ 2. 婴儿和新生儿体操训练
3
第二节 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 一、关于感知觉发展的早期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