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干部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材料1:
黄庆玖出生在农村。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零陵区石山脚乡任职。1999年,28岁的他当上了乡镇分管农业的副乡长。2年后,任人大副主席,“舍得吃苦,舍得用力”的黄庆玖,却因为没有魄力,不善人际关系而升职无望,他虽然与副局长平级,却不算领导,为了妻子、孩子,他选择了“解甲归田”,但却招来了一片争议,关于他的第一篇报道《副乡长辞职种田》,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在网上引发热议,黄庆玖被看做是一个不恋官场、回归农田的非典型基层官员。而后,关于身份的质疑随之而来。据称,黄庆玖还因此接到上级领导部门的电话,批评他“爱出风头,惹了麻烦。”无奈之下,他决定不再种田了。“今年投入的几万块钱,算是借给别人了。我只收回成本,给我一点利息就可以了。”
调查黄庆玖的种田背景,呈现的则是一些普通基层公务员的典型生存状态:在乡镇基层干了一二十年,工资低,升职无望,从乡人大副主席到非领导职务,黄庆玖并没有经过多少挣扎。为了妻子,为了孩子,他找亲戚东拼西凑借来4万元,带头“大户包田”200亩,“今年有望赚12万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工资的五六倍。”
但是黄庆玖种田得到基层和民众的赞成,却也招来法律人士和政府部门的批评:黄庆玖的行为已经违反国家公务员法,他这等于拿着国家财政、纳税人的钱,办自己的事。据《2012年度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职场个人幸福感排名中,政府机关排名倒数第一。然而去年底,求是杂志社旗下的《小康》也曾发布一项“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在“公众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职业”排行中,公务员、政府官员占据最前面位置。
题目设计1:黄庆玖“带职种田”事件,社会各界议论纷纷。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方向提示:
黄庆玖“带职种田”呈现了公务员“光鲜”的另一面,工资低、升职无望,人到中年经济压力开始显现,购房负债、孩子上学需要花费,个人的追求不得不转向为家庭而奋斗。在前途开始式微之时,他选择了“钱途”,舍权以换取清闲职位的“时间”。这样的选择,不免让人感到辛酸,公务员的身份解决不了个人的所有问题;但是体制内条件优越又不免让人羡慕,领着财政的银子,干着自己的事。
黄庆玖是基层普通公务员的一个缩影,年龄的增大与升职的空间成反比,特别在基层乡镇,三十岁的书记、镇长,三十五岁的班子成员,四五十岁的干事,类似现象比较普遍,公务员因年龄增长在公务员队伍中逐步边缘化,没有热情、
1
没活力,得过且过。这样的状态,并不止于闲职,即便是一些工作职能重要的岗位,甚至是领导岗位中年龄大的公务员,也不乏如此。
说到底,“带职种田”是公务员制度畸生出来的“奇葩”,制度赋予了前途与“钱途”可充分选择的空间。一方面,职业与职权一体的激励机制,左右了不同公务员的价值“成色”,也左右了不同岗位、不同年龄公务员各异的心态,在能力与业绩无法得到匹配回报的语境下,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自然畸生出人浮于事怪圈;另一方面,公务员终身制的弊端,能进不能出,人员堆积,导致机构改革进展缓慢,基层公务员中很多职位的设置属于鸡肋,甚至成为摆设。
此外,公务员因职务与岗位成色的差异,某种程度上“闲职”还成了给年轻公务员腾岗位让通道的善后之举,“悠闲”“轻松”反而成了一种政治福利,有时间去“奔钱途”未尝不是另类补偿。
“带职种田”,公务员的前途与“钱途”之惑,当公务员价值追求仅仅体现在“权”之上时,其职业属性便成了鸡肋,食之无味、丢之可惜,滋生出官场的惰性文化。个人认为,闲职闲的是心理,更是制度。根治“带职种田”的怪象,一方面要加快政府权力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改革,畅通进出通道,构建人人都有公平机会、努力就有回报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强化对基层公务员队伍的薪酬保障,淡化权力福利的潜规则,加强公务员队伍监督管理。
案例材料2:
四川省芦山县清仁乡副乡长杨成毅因在芦山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中工作不力,责任心不强,造成了一些严重工作失误,4月24日被就地免职。此消息引发社会的议论。县委督察组说,在特殊时期狠抓干部作风,发现问题就要依规纠正,严明纪律。据报道,县救灾督察组在物资发放点暗访发现,副乡长脱离岗位,造成救灾不力。
许多人却抱以同情。报道说,当时这位副乡长正在更远的村组救灾。当地干部群众说,他在基层工作20多年,踏实肯干,地震后一直在一线救灾,嗓子都喊哑了。而那位副乡长表示:服从组织决定,大难当前官位不要紧,希望继续救灾。
题目设计2: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你如何看待杨成毅被“就地免职”一事?
参考答案方向提示:
结合案例和据我了解的一些细节,从情理的角度出发,杨成毅被免职的确有些冤。一方面地震后他积极投身抗震救灾工作,连续工作3天,而且群众口碑也
2
很好,几乎所有的群众都认为他是一个“干实事的”干部;另一方面,杨成毅脱岗并非为私,而是到了另一个物资更加匮乏的村组现场处理工作,这让他的被免增加了一份悲情因素。然而,从制度和纪律的角度出发,杨成毅的工作确实有失误之处。比如其做为共星组的负责人,在共星组发放物资时,人却不在现场,并导致了发放物资场面的混乱。虽然他去了另一个组,也是为了工作,但丢下本职工作这一行为本身,就已经严重违反了相关制度和党员干部相关纪律要求。因此,杨成毅被免又有其必然与合理的一面。
党员干部的作用发挥好不好,群众满意不满意,关键时刻来看、重大任务来检验。案例中,芦山等地抗震救灾工作就是当地最大的政治任务,也是衡量各级党员干部能力和素质的最好考场。我认为,“就地免职”一事首先应予肯定,整体上应该全面辩证分析:
肯定方面:
一是,对抗震救灾不力的领导干部采取就地免职措施,这对其他一些精神懈怠、状态不佳的党员干部是一个有效的警示,警示他们不能心不在焉、不能无所作为,必须走在群众的前头、冲在群众的前头,这是每个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
二是,要让广大灾区群众看到党委政府对不作为的领导干部绝不手软,绝不姑息的鲜明态度。因为抗震救灾是当地“天大的事”,连在抗震救灾这样的大事面前,都经不起考验,都心态不正、作风不正、胆小怕事,畏手畏脚、推三挡四,这样的党员干部就不配继续担当领导干部的职务,就必须就地免职。
反思方面:
第一,领导艺术和组织体制机制角度。一方面,做为一个领导干部,该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做为抗震救灾的一分子,领导该如何最大化的发挥其领路人、主心骨等作用。另一方面,做为组织和相关管理部门,有必要就统一管理和救灾工作细化方面的漏洞做出及时修补。该如何安排干部,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比如杨成毅在兼顾别的组的工作时,有必要先反思自己本职工作是否已经完成,或者是否已经交待清楚。比如组织上需要考虑的是,别的组出现问题,是否有专人负责,何以杨成毅要前往帮忙?地震救灾工作的安排,是否已经细化,已经没有死角,考虑周到?
第二,奖惩考评机制方面,我们在查处个别抗震救灾不力的领导干部的同时,还应当建立优秀干部破格提拔机制,通过抗震救灾这种“实战”,全面检验党员干部的信念、觉悟、素质和能力。而对于一些始终冲在前头,遇事不慌,头脑冷静,判断准确,执行有力的党员干部,就该打破常规,实施“火线提拔”、“战时提拔”,有了这样的“战时提拔”机制,才能充分体现奖优罚劣的精神,所提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