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湖北近代化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进程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生于1843年,死于1909年,是清朝末期致力于国家事业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
张之洞是典型的新式官僚,注重实践、力主改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政治成就张之洞是清朝晚期一位极其重要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他先后任湖南、广西、四川、福建等地的巡抚和总督,是清朝朝廷招贤纳才,提拔年轻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注重“以身作则”,勤政务实,以百姓的利益为先,开通渠道,办好公益事,行政能力和领导才能卓越。
张之洞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领导当时无穷无尽的工程项目,包括开挖西洞庭湖来通东江、修筑襄汉铁路、开凿望城坳、成都昭觉铁路等大型、高风险的工程项目。
他在四川、广西等地筹备开办银行,引进先进的金融管理体系,稳定了当地的货币和经济情况。
张之洞还创办许多学校、图书馆、班堂,使人们教育得到全方面和均衡的发展。
二、文化方面的成就张之洞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他在湖南、广西、四川、福建等地都建立了学校,为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创办了很多的图书馆,使当地的人民有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他还建立了班堂制度,并为贫苦农民提供了教育培训,使他们能够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
同时,张之洞还注重文化交流,他时常接见外国人士,同他们交流文化、思想和科技。
他鼓励人民学习西方的新科技,并在机器制造、火药等领域做出了许多优秀的成果。
此外,张之洞还热衷于收藏文物、书籍,积极保护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军事方面的成就张之洞不仅在政治、文化方面作为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在军事方面也有杰出的表现。
他在任四川巡抚期间,成功地组织镇压了西南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在广西任总督期间,建立了广西陆军总纲和新式武备,提高了当地的战斗力和军事素养。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号抱冰老人,南皮人,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第一所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
中国重工业奠基人。
张之洞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
1909年(绪三十五年) 七十二岁。
10月4日病逝,6日追谥文襄,晋赠太保。
翌年归葬南皮。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
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
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
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
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
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
浅谈张之洞与湖北学前教育近代化-模板

浅谈张之洞与湖北学前教育近代化一、近代湖北学前教育的三个全国第一近代湖北学前教育发学界第一声,既奠定了湖北学前教育的发展雏形,又进一步巩固了湖北新式教育的领先地位。
(一)全国第一所公立幼教机构湖北幼稚园1903 年春夏之际,湖北巡抚端方在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下,在武昌筹办湖北幼稚园,正式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该园是在学制系统未予接纳的情况下,创办的第一所公立幼儿教育机构。
筹办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聘请师资。
由于当时国内尚无专才可选,端方专程从日本请来 3 名保姆教习参与筹创。
为首者为户野美知惠,她毕业于东京女子高师,又有留校任教的经历。
9 月,湖北幼稚园正式招生,园长由户野美知惠担任。
园内除设有开诱室、训话室、游戏室、陈列图书玩具室外,还于室外开辟游戏场,场内土垒游戏山,山上建有游戏亭,树木花草也一应俱全。
该园的师资与设备等,在当时的中国首屈一指。
1904 年1 月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定幼儿教育机构为蒙养院,首次确立了学前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并要求蒙养院须附设于育婴堂或敬节堂。
由于湖北幼稚园开办在前,章程的颁行在后,为与学制系统保持一致,总督府在湖北幼稚园附近增设武昌模范初等小学堂。
9 月,武昌模范初等小学堂建成开学,湖北幼稚园于是更名为武昌初等小学堂附设蒙养院,简称武昌蒙养院。
湖北幼稚园的开办创全国幼儿教育机构之先河,使中国学前教育冲破了家庭教育的樊篱。
诚如湖北巡抚端方所言,鄂省风气开通在先。
全国各地均以此为模范,参酌《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设置幼稚园,形成了兴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热潮。
例如,1904 年初,上海务本女塾校长吴馨创办了上海公立幼稚舍。
此幼稚舍确立以保卫儿童健康为主,以诱启知识为辅,并不多读蒙书,来学者幸勿专求文字的宗旨,与湖北幼稚园有的办园旨趣颇为一致。
与上海公立幼稚舍同步闯入幼儿教育殿堂的,还有京师第一蒙养院。
除影响省域外,湖北省内的州县,亦纷纷设园招收幼儿。
据宣统二年(1910 年)统计,湖北女子两等学堂内,便设省城蒙养院,教师由女子学校教员兼任,共有2 个班级,幼儿84 人。
张之洞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作者: 翟慕华
作者机构: 河南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河南商丘市,476000
出版物刊名: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5-7页
主题词: 张之洞;教育;近代化;《癸卯学制》
摘要:张之洞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他改造书院,兴办学堂,倡导派员留学,推动了中国教育实践的近代化。
其次,他极力主张废科举制度,并参与制定湖北学制和癸卯学制,初步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
再次。
他的通经致用的人才观、师范教育观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等。
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论文模板参考

论张之洞在鄂的洋务活动与武汉近代化的发展摘要:张之洞在督鄂以前,武汉虽然凭借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一跃成为内陆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但是由于传统社会因素的影响,武汉的发展仍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
而张之洞任两湖总督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点,他在担任湖广督都的18个年头里,在鄂兴办了一系列的洋务,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不仅使武汉成为当时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商贸城市,还加快了武汉走向近代化的步伐。
关键词:张之洞;洋务活动;武汉;近代化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号抱冰,河北南皮人,晚清重臣,洋务派的殿军人物。
1889年8月,清政府将原两广总督张之洞调任为湖广总督,从此迎来了张之洞政治生涯中的巅峰时期。
在张之洞督鄂的18年里,他兴办一系列的洋务,诸如创办轻重工业,兴办教育和大修城市基础设施等,使武汉成为当时仅次于上海的洋务运动后期的第二大中心城市,从此武汉在华中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日渐凸显,近代化的步伐也大大加快。
无怪张之洞曾在武昌黄鹤楼留下了这样的一幅耐人寻味的楹联“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江汉起。
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欧亚遥”。
张之洞在联中表面是称赞“昔贤”对于江汉缔造的重要贡献,实则是对于自己在湖北“新政”的自命不凡,那么张之洞在督鄂期间采取了哪些“治鄂”措施?表现如何?它对武汉的近代化发展又起了哪些推动作用呢?这将是下文所探索的主要内容。
一、张之洞督鄂前武汉的基本情况武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早在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衍、繁殖;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长江流域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久远的商代文化古城——盘龙城也在此落成;而隋唐时期,武汉更以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始独占鳌头,并一度成为长江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明清时期,汉口镇甚至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同称为天下四大名镇。
近代,汉口作为第二批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英、法等国相续在这里开辟租界,传统的武汉社会开始变迁。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漫谈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毛泽东在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时,讲到有“四个不能忘”,其中有一句是“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主席的这一句评价充分凸显了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而正是湖北为这一改革巨擘提供了实现宏伟蓝图的沃土。
生平简介他是清朝廷的忠臣十五岁中解元,二十六岁中探花,从此进入宦场,并一步步成为晚清“朝廷柱石”。
19 89年任湖广总督,任期十余年内,积极开展“湖北新政”,后来居上,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巨擘。
他始终将“保国、保种、保教”奉为圭臬,以巩固清统治为出发点,求变革之道。
他一生清廉克己,谋事为国不为私。
他是经世致用的学者张之洞自幼酷爱读书。
科举考试是打开他仕途的敲门砖,而各种雄辩的奏折是他晋升的奠基石。
他出版多部有自己真知灼见的学术作品,使之广泛传播。
他能够将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论化,为改革扫清道路。
稳健的改革家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他最重要的身份了。
张之洞的改革规模大,改革方法合理,改革步伐稳健,改革效果显著,这些都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得出的结论。
张之洞的思想思想是人行动的指挥棒,先了解下他的思想,再来看他的改革措施。
关于他的思想,从两点便可见一斑。
张之洞的理论核心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句已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为许多改革家奉行。
这句话来自他的传世之作《劝学篇》,原文是这样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一方面批评那些顽固派不知通,一方面批评维新派不知本。
而他这种思想也为慈禧太后所接受,为他的政治生涯打好了基础。
另外是他作的一首传家诗,“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
津通为世用,明道守如珍。
”前两句不消多说,后两句也充分体现了他的革新思想。
“津通”,即要开放,知变通,这样才能处于有利地位。
“明道”,即高尚的思想,当然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是始终不能丢弃的。
这与“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契合的。
张之洞与湖北新政张之洞与汉口市政改革张之洞督鄂以前,汉口官办市政未能积极应对汉口开埠后城市面临的新形势。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作者:湛长胜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2期摘要:张之洞是近代中国政坛上风云显赫的人物,是晚清一代重臣,也是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首领之一,他对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对政治、经济、军事及教育方面的近代化的贡献,以及他间接地为近代化的实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张之洞;近代化;政治;经济;军事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16-03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
张之洞自幼聪慧过人,又得名师指点,先后师从何养源、黄升之、童云逵、韩超、胡林翼等儒学大师,又勤奋好学,故其少年得志,不到而立之年便已高中进士,入翰林院。
张之洞一生几乎与晚清社会相始终,其一生经历丰富渉事甚广,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影响了晚清社会。
近代化,又称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教育上的科学化等方面。
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
本文从政治、经济、军事及教育四个方面就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及他间接促成近代化的外部环境两个层面做一些简要的梳理。
一、政治方面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的双核之一,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近代化的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历经数千年的君主集权制国家,政治民主化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活跃于清末政坛的张之洞在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方面具有重大贡献,其作用集中体现在促成晚清政治改革方面。
甲午战争中,清王朝陆海军队一败涂地,陆军毫无抵抗之力,海军惨遭全军覆灭,这让张之洞深感国势衰微,必须急图挽救之法,因此他呕心沥血写了《吁请修备储才折》,希望清政府可以一变旧法,采纳他的编练陆军、速治海军、修造铁路、广开学堂等九条建议,并能“广求忠直之言,博采救时之策”[1]。
论张之洞的近代化教育思想与实践

l 0
武
汉
纺
织
大
学
学
报
2 0 1 3钲
继 开办 。同 时 ,张之 洞 于光绪 十七 年 ( 1 8 9 1 年) 七 月札
量 学 、商业 学各 种 学校 ,选 材 授课 之法 ,以及 武备 学 分
铁政局修算学、方言、商务各学堂。十九年十月 ,又创
办 自强学 堂 ,分课 方言 、格 致 、算 学 、商务 四门。
中图分 类号 :G 5 2 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4 1 4 X( 2 0 1 3 ) 0 4—0 0 0 9 —0 4
张 之洞 ( 1 8 3 7 -1 9 0 9年 ) 是 洋务 运 动后 期代 表人 物 ,
处战事 ,非将帅之不力 ,兵勇之不多 ,亦非 中国之力不
( 一 )中法战争之后 到 甲午战争发 生时期 的教 育思想
与 实践
在 此期 间 ,张之 洞 办军 政 、兴 实业 和 创学 堂 ,致 力
我多出一分之货 ,即少漏一分之财 ,积之 日久 ,强弱之
势必 有转 移 于无 形者 。 ”- z 在托 人从英 、德 两 国订 购相关
于军事 、算学、外语 、商务人才的培养 ,完成 了由清流
李和 山
( 武 汉纺 织大学 马克 思主义 学院,湖北 武汉 4 3 0 0 7 3)
摘
要 :从张之洞所处 的时代环境及其 办军政 、兴实业的历程切入 , 分析 了他 的近代 化教育实践 ,探讨 了他 的近
代 化教育取得成功 的原 因,并对 其 “ 中体 西用”思想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 :张之洞 ;近代教育 ;思想与实践
异 ,仓卒尤易误事。详筹时势 ,必须设厂 自筹枪炮 ,方 免受制于人 ,庶为 自强持久之计。 ” 隆痛的教训使张之 洞认识到建设独立 自主的近代军工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 ,中法战事一结束 ,他即着手试造浅水轮船 、创办水 陆师学堂 、请设枪弹厂 ,开始了 自行培养军事人才、 自
张之洞与晚清湖北新军建设_兼与北洋新军比较

张之洞与晚清湖北新军建设———兼与北洋新军比较●李细珠摘要:张之洞是近代采用西法编练新军的先驱者之一,从江南自强军的创办到湖北常备军的建立,既是一个新军编练的具体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关于军事制度变革的思想探索过程。
张之洞对于晚清军事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系统地探讨了张之洞的练兵思想源流与湖北新军创建的基本史实,并通过与袁世凯的北洋新军的比较以观察湖北新军的特点,为我们观察晚清军事近代化提供了一个面相。
关键词:张之洞;袁世凯;湖北新军;北洋新军中图分类号: E295 . 2 文献标识码: E 文章编号: (2002) 01 - 0125 - 136张之洞是清末用西法编练新军的重要人物,他的西法练兵思想主张与创建湖北新军的具体实践工作,对晚清军事近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拟对张之洞的练兵思想源流与湖北新军的创建史实作一系统的探讨,并通过与北洋新军的比较以观察湖北新军的特点,以期有助于我们对晚清军事近代化的认识。
一、练兵必“参用西法”:由师德而师日甲午战争的刺激,是清朝采用西法编练新军的契机。
这方面的标志就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建陆军和张之洞的南洋自强军。
张之洞对西法练兵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
与他从清流派转变为洋务派的历程相一致,张之洞对于军事的直接关注是从出任山西巡抚开始的。
他在抚晋约半年后制定的一个治晋方案的20 条措施中有一条是“练主兵”,他自己的解释是“欲将防勇尽化为练军”,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他发现山西原有的旧式军队如绿营和勇营都是积弊难除,故主张将山西全省军队“一律改为练军”,改练之法是“:大率参制兵勇营之制而用之,取勇营之简易,参以制兵之持久,化饥为饱,化繁为简,化散为整,化板为活”①。
可见,那时他所谓的“练军”还不是新式军队,只是对旧式军队的整顿。
·125 ·军事人物·张之洞与晚清湖北新军建设在调任两广总督后,张之洞经历了中法战争,从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中外军事上的差距“, 越地滇、粤诸军,与法人攻战累年,利钝亦已共见”。
张之洞与中国经济近代化

张之洞是清政府 的名 儒重 臣 , 务 派的著 名代 表人 物 , 洋 他 对 近 代 中 国 的 社 会 经 济 、 化 教 育 、 制 改 革 和 政 治 革 新 文 军 等 都 做 出 了 积极 贡献 。长 期 以 来 , 数 学 者 大 都 研 究 他 的 教 多
摘 要 : 张之 洞 对促 进 中 国 经 济 近 代 化 做 出 了突 出贡 献 , 种 贡 献 无 论 在 思 想 上 , 是 在 实 践 上 ; 论 在 工 业 、 这 还 无
交 通运 输 业 、 业 、 融 业 , 是 商 业 方 面 , 是 有 目共 睹 的 。 尽 管 他 所 做 所 为 的 主 要 目的 不 能 脱 离 维 护 清 政 府 的 农 金 还 都 封 建 统 治 , 御 外 国列 强 的侵 略 , 是 客 观 上 在 中 国近 代 资 本 主 义 的 发 展 、 国 经 济 的近 代 化 以及 推 翻 以清 政 府 为 抵 但 中 代 表 的封 建 统 治 等 方 面都 起 了重 要 的推 动 作 用 。
20 0 9年 第 5期 总第 2 2期 1
齐 鲁 学 刊
QIU J R A L OU N L
N o. 5
Ge r lNo. 2 ne a 21
张 之 洞 与 中 国经 济 近代 化
董 贵 胜
( 坊 教 育 学 院 经 济 管 理 系 , 东 青 州 2 20 ) 潍 山 6 5 0
而 全 面研 究 他 在 推 动 中 国 经 济 近 代 化 方 面 所 做 出 的 贡 献 得
张之洞与武汉近代教育

百科知识 2019.06 C张之洞与武汉近代教育宋伟东武汉的近代化与张之洞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张之洞督鄂期间(1889—1907)在武汉创办了许多近代化的事业。
如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发展铁路,兴办民用工业,编练新军等,而对传统武汉冲击最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在武汉大力发展新式学堂,创办新式教育。
张之洞是科举正途出身,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大力倡导“洋务”之时,他或为外省学政,或为京城清流人物,对洋务运动的早期发展并未做出积极回应。
但他所处大环境及自身的经历,使他逐步改变了传统观念,很少进行破坏性的抨击。
他认为“塞外藩僧,泰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潜”,在他上任山西巡抚时曾说到“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
这标志着由于阅历的增加,对外国事物的了解日深,他已经从一个京城清流评议转变为一个实用主义的洋务派。
而在由山西巡抚迁到两广总督,又经中法战争的冲击,张本人对于洋务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也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对待洋务。
在湖广总督任上,他竭尽所能兴办洋务,两湖、两江的实业建设及学堂创办、新军操练都离不开他的坚定支持。
张氏督鄂兴办教育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旧学制时期(1890—1902)第一阶段书院时期: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二年(1890—1896),他对武汉地区传统的书院进行改造,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光绪十六年(1890),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两湖书院,其目的是培养“出为名臣,处为名儒”的传统人才,因此书院中设置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经济学等六门,此外又开设天文、地理、测量、化学、兵法等新科目。
但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两湖书院的算学、经济学并未开设。
虽然如此,两湖书院的规模仍然是湖北地区最大的,书院聘请名师名儒执教,如钱桂森、汪康年、梁鼎芬、陈三立等,可谓是人才济济。
此外,张还对武汉原来的经心书院进行改造,使其更加注重实学。
第二阶段为书院改章期: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897—1900),随着张之洞办洋务的进程加深,他越来越感到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近数十年,文体日益佻薄,非惟不通古今,不切经济,并所谓时文之法度文笔而惧亡之”,他认为传统书院应“以造真才济时用为要归”,张决定引进西学,对传统书院进行改革,为此传统书院增加地图、算学、格致、体操等新科目,并聘请外国人担任教师。
张之洞的“商战论”与武汉商业近代化

摘 要:19 世纪末列强对我国的经济入侵达到一个高潮。张之洞以一以贯之的使命感,在自己权限范围内筹 划 了 一 场 以“ 师 夷 ”“ 攘 外 ”为 主 旨 的“ 商 战 ”。 张 之 洞 商 战 思 想 的 主 要 内 容 :不 止 于 争 商 利 ,重 在 争 商 权 ;欲 抵 制 洋 货 ,需 先 扩 展 工 商 多 出 土 货 ;欲 分 洋 商 之 利 ,“ 制 夷 ”需 先“ 师 夷 ”;欲 挽 回 利 权 ,国 家 需 有 护 商 之 法 。 武 汉 是 张 之 洞 “商战论”的发生地,更是其与列强商战的主战场。他的商战引发了武汉地区的商业地位、阶级结构、商人社会心理 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收稿日期:2017 - 05- 25 作者简介:陈 晖(1970—),男,广东化州人,馆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64·
2017 年第 4 期
陈 晖:张之洞的“商战论”与武汉商业近代化
度 。 他 认 为“ 窃 谓 中 国 不 贫 于 财 而 贫 于 人 才 ”,“ 盖 非 育 才 不 能 图 存 ,非 兴 学 不 能 育 才 ”[1] 业 教 育 给 予 高 度 重 视 ,把 其 重 要 性 提 升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高 度 。 他 认 为“ 国 民 生 计 莫 要 于 农 工 商 实 业 。 兴 办 实 业 学 堂 有 百 益 而 无 一 弊 ,最 宜 注 重 ”[1]25。 这 种 认 识 显 然 是 他 的 务 实 倾 向 与 实 业 教育实践性的自然契合。在 10 年间,他在武汉地区 创办了 8 所实业学堂,其中的美术学堂、湖北商务学 堂和湖北自强学堂等 3 所,或设置商科,或开设商务 课程,教授有关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
晚清民国历史人物与中国近代史-张之洞

晚清民国历史人物与中国近代史张之洞(1837~1909),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蒙养院(我国最早的官办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广东广雅中学)等。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其弟子张继熙曾说:“公常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
”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对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称赞“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张之洞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中法战争”和“戊戌变法”为界限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即他十载学官和出任山西巡抚时期。
他主要是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革,这一时期他属于顽固派营垒的旧学捍卫者,主要强调“通经”,拔其优秀者,读书其中,所研习的多为经解、史论、诗赋、杂著等,标榜实学,注重经世致用。
中期,即中法战争后到戊戌变法前督粤、湖广和暂署两江期间。
张之洞在中法战争中,作为两广总督,第一次全面地大规模地直接接触外部世界,战争的时间使他比较军事科技层面上中西文化优劣高下,进一步取得真切的认识。
战争的结局和战后形式使张之洞体验到朝政的腐败,促使他向洋务派转变。
为了适应清末洋务活动的需要,调整了早期洋务派旧学与新学和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修正了他早期的办学宗旨,着重培养用传统纲常名教武装头脑而又能从事洋务的各种专门人才。
洋务运动--张之洞与武汉近代化

2021/3/10
讲解:XX
4
2021/3/10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 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 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 ,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 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 籍河北沧州南皮。咸丰二年( 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 ,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岁 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 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 、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 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 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 讲大解:臣XX 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5士 。
2021/3/10
讲解:XX
15
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年代~90年代) 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时间 举办者 企业名称 企业在当时的特点
1872 李鸿章
1893 年 张之洞
1893 年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近代第一个轮船公司 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厂
2021/3/10
讲解:XX
16
2021/3/10
讲解:XX
17
其前身为自强学堂
2021/3/10
讲解:XX
18
2021/3/10
其
前
身
华
中
务
农
学
堂
讲解:XX
19
2021/3/10
讲解:XX
20
2021/3/10
讲解:XX
21
2021/3/10
讲解:XX
22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尽管……但…….
近代化发展的方向
2021/3/10
讲解:XX
23
时间 举办者 企业名称
知识拓展:张之洞对近代企业的贡献

知识拓展:张之洞对近代企业的贡献一、张之洞不愧为“旧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张之洞(1837—1909),原籍河北南皮,出生于士宦家庭,13岁考中秀才,15岁又考中第一名举人,成为“解元”;1863他进京会试,考中了“探花”,授职翰林院编修;后来一度成为名噪一时的“清流派”健将之一,开始在晚清政坛崭露头角,深得主政的慈禧太后的赏识;1882年升任山西巡抚,跻入了地方督抚实力派的行列;1884年又署理两广总督,直接参于中法战争;后来历任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等要职,直到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位极人臣。
张之洞大办近代工业,是发轫于广州而展开于武汉。
1889年,正当他认真总结中法战争的教训,积极在广州筹建枪炮、炼铁、纺织诸厂时,清廷调他担任湖广总督。
由于接任的两广总督对办厂根本不感兴趣,于是,上述诸厂,经过清廷的批准,便随着张之洞迁建到武汉,在国外订购的机器设备,也陆续向武汉起运,近代工业一直冷落的武汉三镇,从19世纪90年代起便开始出现大办近代工业的繁荣景象。
张之洞在武汉期间,主要兴办了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和布、纱、丝、麻四纺织官局等三大近代工业。
首先是湖北枪炮厂的建立。
1890年他选定汉阳龟山北麓为厂址,派专人督工监造,除在广东订购的机器设备外,又制造添购了不少新机器,开办经费70余万两平银,常年经费50万两平银左右,1890—1897年间,共实用库平银2100943两。
厂内分厂林立,先后设有枪厂、炮厂、罐子钢厂、无烟火药厂、炮弹厂、枪弹厂等等,规模宏大,全部员工估计在3000人以上。
机器设备先进,聘有德国技师担任新技术指导,能制造最新式的快枪和快炮,所造的口径7.9厘米步枪,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汉阳造”步枪。
该厂年生产能力可造枪5000余支,枪弹380余万颗,各种炮150尊,各种炮弹45万余颗;从1894年开始投产至1907年的10余年间,共造步马枪11万余支,枪弹4000余万颗,各种快炮740余尊,前镗钢炮120余尊,各种开花炮弹63万余颗,各种枪炮器具钢胚44.6万余磅,无烟火药27万余磅,硝镪水200余万磅。
张之洞与湖北近代的文化教育事业

张之洞与湖北近代的文化教育事业【摘要】: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二十年,他推行的一系列新政极大的促进了湖北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的现代化。
本文通过整理张之洞在湖北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开创的业绩,探讨这些事业对湖北近代文教事业的贡献及对湖北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湖北文教事业张之洞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之家,其曾祖至父亲都任过知县等各级官吏。
父亲张瑛对子弟管教甚严,又在家里购置了很多书,请来远近名儒讲授四书五经,而幼时的张之洞读书非常勤奋,十一、二岁时又求学于胡林翼、韩超等名儒,从小便受到儒家教育的强烈熏陶。
张家重视读书、重视教育也影响了张之洞的观念,使他后来也十分重视教育、文化。
张之洞成为洋务大吏后,在兴实业,创新军的过程中,又深感通晓近代事务的人才缺乏,常叹息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
”为了“兴学求才”,开通风气,张之洞在所辖地区(尤其是湖北)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办报纸,使文教事业极一时之盛。
他本人则在朝廷赢得了“第一通晓时务之人”的称誉。
然而,作为一个格守纲常名教的封建官吏,张之洞在文教事业的主旨仍在“变器不变道”,即主张学习某些西方近代技能,却必须保存中国的封建统治,伦理传统。
本文主要探讨张之洞在推动湖北文教事业近代化的贡献。
一、新式学堂一八九六年初,张之洞从两江返回湖广本任,开始大规模兴办学堂。
1、实业学堂张之洞像其他洋务官员一样,先办军事学堂,其次便是实业学堂,普通学堂尚在之后。
一八九八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石田千里,谓之无地,愚民百万,谓之无民。
不讲农工商之学,则中国地虽广,民虽众,终无解于士满人满之讥也。
”表现了对农工商之学的重视,九十年代张之洞在湖北建立的实业学堂主要有:(1)矿业学堂和工业学堂一八九二年创办附设于矿务局内,这两个学堂规模小,影响也不大。
(2)湖北自强学堂一八九三年十一月,立自强学堂。
初分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门,学方言的学生须住堂肄业,其余三门按月考核成绩,后来算学归两湖书院,格致、商务因师资、教材缺乏而停课,自强学堂仅存方言一门,有英、法、德、俄四语种,一八九八年赠日语。
鸦片战争后武汉教育发展史

鸦片战争后武汉教育发展史鸦片战争之后全国各地都如火如荼开展了一系列洋务运动,务求发展创新。
而在武汉教育发展史上,张之洞是我们避不开的话题人物。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更是武汉教育近代化的先驱。
他一生兴办数十所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在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等方面,为近代中国特别是武汉近代教育体系的确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总结张之洞的教育创新,对于明确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教育结构上,张之洞大力兴办新式学校,努力发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军事、警察与法政教育以及留学教育,推动武汉形成了由低等到高等、由普通到专业发展的近代教育体系。
教育管理上,张之洞在办学宗旨、教育机构、教育经费、教学内容、师资条件以及教育途径方面的创新,不仅为发展武汉近代教育探索出了新思路,对现代教育的改革也不无启示。
教育制度上,张之洞通过变革旧学制、推行新学制,为“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实现以及开展新式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是20世纪初年武汉成为全国教育发达之区的重要条件。
教育思想上,张之洞不媚“西”,不唯“中”,以中学包罗西学,以西学补充中学的态度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武汉乃至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迈进指明了方向。
张之洞对武汉教育近代化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也存在的诸多缺陷,反映出明显的为专制政治服务的倾向。
尽管如此,他在武汉和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还是不能抹杀。
张之洞对武汉教育最引人注目的贡献是创建经心书院。
1869年,经心书院初建;1889年,经心书院进一步扩建和改制,院舍设在武昌三道街(今武汉市第四十六中学内)。
后经迁建,书院规模相当宏大,共有学生教室、宿舍4栋80余间,并建有天文台和图书馆。
经心书院开办之初沿袭封建旧制,注重研究古学,教学内容局限于注解、史论、诗赋和杂著四种;鉴于甲午战败,学习科目后改为天文、兵法与算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湖北新政”所孵化的社会生产力、民族资产阶级、新式知识分子、倾向革命的士兵,最终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有论者讥张之洞为“种豆得瓜”,而孙中山先生却誉张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作家方方在其《行云流水的武汉》中说,张之洞所作的这一切,用两个字来形容,就叫作“开放”。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张之洞给清廷上了一道《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九个方面的主张:即编练陆军、重建海军、修筑铁路、分设枪炮厂、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派员出国考察、预备巡幸之所等,被称为其新政的总纲。
学者这样评价张之洞的洋务历程——萌发于山西,小试于天,当我们再次反思张之洞的“湖北新政”的时候,我们感到,他就像是一根红线,串起了晚清湖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根红线的主体部分,就是社会转型。因他的兴作,在湖北的传统社会形态中注入了新的社会形态因子,并以本土的姿态积极介入,力图和世界平等对话。
张之洞以湖北为第二故乡,自命“楚人”。在他七十岁寿庆后,有诗自谓——劳歌已做楚人吟。
2007-7-4 17:06 回复
中国·武昌
5位粉丝
3楼
自命楚人的张之洞,和湖北还有另一层渊源。督鄂前,他在1867年至1870年间做过湖北学政。督鄂时,正好晚胡林翼30年主政湖北。胡林翼一代名臣,成功在湖北,政声颇佳。而张恰是胡的学生,在其11岁时问业于胡。历来以儒臣自命的张之洞,再度来鄂时想来有“薪尽火传”的使命感,因而决心“排除万难,为鄂兴百世之利”,目标,就是“崭新湖北”;“理财练兵,使湖北一变而为富强。”
“湖北新政”还表明,企业的发展与其市场化进程可以良性互动:市场化带动工业化,并为其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工业化则推动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汉口在19世纪末成为国内最大的米谷集散中心,是一个内贸型的纯商业城市。1861年武汉开埠,是一个历史契机。帝国主义国家首选汉口作为内陆通商口岸,正是看中其现成的流通渠道、成熟的市场体系及其在全国的商业地位,为其深入我国内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扩大经济侵略服务。同时,武汉成熟的市场体系也为本土工业化创造了必备的条件,不仅为其配置资源和销售商品服务,而且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且地处内陆的武汉不同于上海,其近代工业化的建立必须依靠国内市场,故而武汉成熟的市场体系及其商业中心的地位,对其工业化进程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民国初年张之洞苦心经营的官办工业日趋萎缩,但湖北民营工业却因经营灵活而迅速恢复的原因。以“一战”爆发为契机,新厂竞相设立,尤以民办的轻工业发展最快,形成了第二次办厂高潮。
后世学者论及张之洞时认为,在其督鄂期间,湖北武汉在商业、工业、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武汉城市早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界标。另外,“湖北新政”之所以成功,制度创新是关键。据统计,张之洞督鄂期间,设置各类新机构36个,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设,75%是按张之洞的意旨而设。明确标示出张之洞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新机构的设置,既是张之洞锐意创新的标志,也是张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
张之洞则被日本名臣伊藤博文誉为中国第一能办事之人。
毛泽东说过,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史家冯天瑜先生这样评价张之洞:张之洞督鄂18年间的新政实绩,为武汉地区的早期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切实的贡献。他所开创的具有现代性质的制造业、工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等,有些在20世纪乃至当今仍在发挥作用。张之洞开拓风气、勤笃务实的进取精神,对于今天的武汉现代化建设事业,仍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他还评价道:经张之洞督鄂近二十年的惨淡经营,湖北由一个深居腹地、经济文化均处中等发达程度的省份,一跃而为晚清全国最重要的机器工业中心之一,某些门类(如钢铁工业、军火工业)在当时的东亚也占据领先地位;新式学堂的创办、游学生的派遣、洋操洋械新军的组训,也居全国各省前列。就清末洋务事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而论,湖北驾乎天津而直追上海后尘。湖北的崛起,固然与清廷的总体性部署并调动全国财力支持有关,但同张之洞的上下呼吁,左右罗掘,励精图治也大有干系。
历史地看,正是汉口开埠以后资本主义的强行“输入”和张之洞督鄂近二十年的本土积极回应,两者的交织加速了湖北、武汉的早期现代化进程,因而使得“湖北新政”在我们面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更经咀嚼,耐人寻味。
取向之变
张之洞督鄂前,其个人的人生经历已由“词臣”而膺“封疆”,取向也由“清流”而一变为“洋务”。
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一奏而使争论尘埃落定。
张之洞在复奏中首先认为,修筑铁路有利国计民生,铁路是西方近百年来“驯至富强之一大端”,中国“自不得不采彼长技以为自强之助”。
接着他提出,修筑铁路必须有“经营全局”的视野,认为与其修津通铁路,不如修芦汉铁路,从芦沟桥起,经河南达于湖北汉口。
1906年4月1日,汉口至北京全长1214.49公里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并改名为京汉铁路。京汉铁路使武汉正处长江与铁路的交叉点上,舟楫之利、铁路之便,不但使武汉的货物流通更加畅快,而且使武汉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更加凸显。
正是京汉铁路上隆隆行驶的火车、长江上轮船鸣响的汽笛和汉阳铁厂高耸入云的烟囱,才使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之路显得具体可感。
他强调,芦汉铁路穿中国腹地而过,不近海口,无“资敌”之患;修铁路“以开通土货为急务”、“首在利民”,无“夺民生计”之忧,实为“中国大利之所萃”。
这样,既挡住了守旧派的攻击,又否定了李鸿章的方案。
1889年8月8日,清廷调两广总督张之洞改任湖广总督,督办芦汉铁路。
如果不是清廷有关铁路的争论、张之洞没有提出修筑芦汉铁路,张之洞可能不会督鄂;如果没有张之洞在湖北推行新政的实绩,武汉的早期现代化的进程可能会大大滞后,丧失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如果不是张之洞编练了一支高素质的新军,辛亥首义可能不会在武昌成功;如果不是张之洞兴办工业培养了大批产业工人,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可能会改写。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的吊诡在于,其客观的发展进程和人们的主观认识之间,总有分辨不清的模糊地带,需要我们增进认识,不断反思。
1880年,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请以北京为中心修建四条铁路。李鸿章上奏支持。旋即遭到反对者的痛击。反对者中虽有“民生失计”、“地脉毁坏”等一些迂腐之见,但反对最力的却是做过英国副使且亲身坐过火车的刘锡鸿。他在《罢议铁路折》中列举了修铁路“势之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认为西洋的“技艺”与“政俗”是配套的,虽然“火车实西洋利器”,但西方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法律、税收等经济、社会制度,因而能够运行自如,“断非中国所能仿行”。
路始路终
张之洞督鄂,以路始,也以路终。
路,仿佛成了其个人的生命寄托和民族、国家命运的象征。
芦汉铁路建成之日,也是张之洞督办粤汉、川汉铁路之始。
由于诸多复杂的因素,粤汉、川汉铁路激发了两湖和四川的保路运动,成了引发武昌起义的导火索,后者导致了中国数千年帝制的灭亡。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时,继任两广总督李瀚章对办工厂既没有兴趣,也没有信心。李鸿章也希望乃兄不要多事,认为张“抑扬铺张”、“大言无实”,断定“恐难交卷,终要泻底”。
张之洞顺水推舟,趁机将在广州建厂的机器调入湖北,本属广州的发展机遇就因这一偶然而转移到了湖北,继而形成了近代武汉超广州的格局。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从此,张之洞踏上了治鄂兴汉之旅,迈向其一生事业的巅峰;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反复咀嚼的对象——湖北新政。
湖北新政
1889年12月17日,张之洞抵达武昌,18日接篆视事。此后而至1907年9月晋京入参军机,除1894、1902年两度暂署两江总督,一次短期赴京修订学堂章程外,张之洞督鄂近二十年。
1880年代初,他在山西巡抚任上发布的启示宣称:“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还宣称:“查中外交涉事宜,以商务为体,以兵战为用”;并开始注意了解西方诸国的“政令、学术”。学者认为,这是他转向洋务派的宣言。
在两广总督任上,经中法战争之故,张之洞更是一意图强,着手建铁厂、枪炮厂、组建广东海军、创办水陆师学堂。广州开埠最早,又邻近港澳,其迈向现代社会之路的历史机遇相对优越。如果不是因为芦汉铁路的缘故,张之洞和广州,应该是适逢其会。可是历史的天平却偏向了湖北。
迟至1887年,醇亲王奕譞奏请成立了中国铁路公司。不久,李鸿章提出修筑津通铁路。这次提议又引起守旧官员的抵制,他们不仅认为修铁路“资敌”、“扰民”、“夺民生计”,而且视言修铁路者为“直欲破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的罪人。
面对争论,清廷于1889年2月下令沿海、沿江各省督抚发表意见,结果多数督抚反对,少数态度不明。
2007-7-4 17:06 回复
中国·武昌
5位粉丝
2楼
汉口的直接对外贸易,在张之洞督鄂前虽在全国四大商埠(上海、武汉、广州、天津)中位列第三,但进出口额只有数十万两、数百万两不等,而到1903年已突破1200万两,1905年更突破3500万两;汉口的间接对外贸易亦然,张之洞督鄂前,间接贸易进出口最高数字是1880年的4200万余两,到1899年达到6700余万两,1904年突破1亿两大关。无论是直接贸易还是间接贸易,都有数倍增长,武汉已“驾乎津门,直追沪上”。
同样,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在我们今天反思张之洞和湖北的因缘的时候,我们可能摆脱不了全球化的行话、区域发展的构想,还有本土的诉求。但是,在“全球”、“区域”和“本土”之间,我们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