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热”的思考

“国学热”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国学热”现象:

“国学”兴起,国内外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如:中小学生、大学生、企业员工、退休人员等学习《弟子规》、《论语》等文献。国内外开设孔子学院,“国学”课堂等。此外,社会各界开展一系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并且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归来参与祭祀伏羲、黄帝、大禹、炎帝、孔子等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的活动,还有大批华人归来参与自己姓氏的认祖归宗等活动等等。

“国学热”产生原因:

一、国际因素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剧变,出现了一股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人们重提“文化多样性”、“文明对话”等概念,企图消解美国的单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这种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进入新世纪后,人们提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要到东方文明中寻找动力”的文化观点得到较为普遍的呼应。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从海外吹来一股儒学复兴之风,他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当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很快在大陆学术界引起共鸣。

海外华人对我们共同的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推动国学热的一股外力。国学有着广泛的民族认同性,迎合了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有几千万,将他们联系到一起的是他们对具有共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一些华人学者对中国文化有着特别的感情,他们的研究影响到了大陆。二、传统文化自身因素

苏联解体、苏东事变,马克思主义这一国家意识形态遭遇了挫折和危机,在国际国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局部真空状态,中国面临着重新洗牌选择。同时,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文精神危机、文化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重新思考,人们开始探求新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体系。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精神特质,在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都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想既顺应世界潮流,又能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建设一套自己的信仰体系。

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根基和强大的生命力,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是任何其他传统资源都无法相比的。传统文化热是民众寻找文化认同、自我认同的需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有自己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与精神架构,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很多内容是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

三、国内因素

中国有着悠久、强大的文化传统,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必将大力复兴和弘扬自己的本土文化。拥有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是大国或者强国的标准之一,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软实力,是实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当务之急。面对文化同化的大趋势以及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怎样才能既使民族充满活力,又能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这是我们应该探索的大问题。国学热是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潮流与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民族文化自信、自觉的表现。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与道德的滑坡、诚信的缺失产生矛盾等问题,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这一思想资源的重视,试图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正义的力量、健全的理想人格,提高全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

中国官方对当前的国学热是持支持的态度。2004年国家宣布将开展“汉语桥”工程,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和对外汉语教学基地,这是中国实施文化软实力战略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途径。此外,学界和媒体推动了国学热。近些年来,一些高校纷纷成立有关国学、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的研究机构,出版大量的学术著作及研究文章,召开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研究机构和学术队伍逐渐壮大。现代传媒的巨大影响和快餐文化的明星效应亦推动了国学热。学者与媒体结合,开办各种国学讲堂以及雅俗共赏的讲座,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国学的受众面扩大,经典走进平民,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党和国家大力倡导,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理念深入人心,这也是当前国学热的一个社会原因。

针对目前我国出现的国学热潮我们要冷静思索它。传统文化的复兴,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当前,在举办弘扬某类传统文化的活动时以发扬“传统”为名刻意“仿古”的现象,在中国各地是比较常见的。其实,刻意模仿古代的某些形式,却忽视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其效果往往有限,甚至流于“形象工程”,那么此“热”可以说更是国学或传统文化的不幸。

我们应以普遍主义的立场去研究复兴国学,以一种探索真理的使命去研究国学。而不是从一种宏扬民族主义或寻求民族特殊利益的角度。在学习“国学”的时候,“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如果仅从民族利益的方向出发,复兴的则不是国学,反而毁掉了国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