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特征
论城市肌理
论城市肌理摘要: 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
在当今的城市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古老的传统道路网络、城市肌理与当代肌理相并存,它们相互交织与融合。
有选择地保留现有的肌理,甚至挖掘原始的肌理,也可以用新的肌理去替换失去生命力的肌理,或者用新的功能去唤醒这种陷入困境的肌理,包括在原有肌理的引导下进行下一轮的开发建设活动,有效的将城市肌理理论融会于设计手段中。
关键词:城市肌理;城市形态;城市文化1 前言从城市肌理可以反映城市精神,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
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
城市的建设和摧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旧的城市肌理和新的城市肌理在吞噬对方时却也在同时被对方吞噬。
在当今的城市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古老的传统道路网络、城市肌理与当代肌理相并存,它们相互交织与融合。
如何将两者适当地结合起来成为了当代城市面临的巨大问题。
城市肌理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本文将针对以上的问题探讨城市肌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发挥肌理对于生活,文化以及城市美学的贡献,并研究如何将其融会于设计手段中。
2 城市规划语境下的肌理2.1什么是城市肌理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
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
2.2城市肌理的特征(1) 城市肌理的形态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特征,城市肌理是一种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群体之间具有紧密组织关系的城市形态;(2) 城市肌理的形态满足了审美的需要,它的审美特性是秩序与统一、韵律与节奏、变化与对比;(3) 城市肌理具有拼贴特征,特别是大城市;(4) 城市肌理具有动态特征,城市肌理能够以自身的组织规律向四周延展,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更替演变;(5) 城市肌理具有文化特征、地方特征。
北京城市的肌理的意思
北京城市的肌理的意思
北京城市的肌理指的是北京城市的纹理、质感和特征。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遗产,这些元素构成了北京城市独特的肌理。
1. 建筑风格:北京的建筑风格以古代传统建筑为主,如紫禁城、天坛、颐和园等,这些建筑具有明清时期的特色和风格。
2. 胡同文化:胡同是北京独有的传统居民区,胡同里的石板路、四合院、老北京的生活方式等都构成了北京独特的肌理。
3. 城市布局:北京城市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东西南北四环、五环路形成了城市的骨架,众多的历史文化名胜点沿着中轴线分布,形成了北京城市的独特景观。
4. 文化遗产:北京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如长城、故宫、颐和园等,这些文化遗产也是北京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公园绿地:北京拥有大量的公园和绿地,如颐和园、圆明园、太庙公园等,这些绿地给城市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也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6. 商业区域:北京的商业区域集中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等地,这些区域拥有现代化的商业设施和高楼大厦,与传统的胡同风貌形
成鲜明对比,也体现了北京城市多元化的特点。
7. 交通网络:北京的交通网络发达,包括地铁、公交、高速公路等,这些交通设施为北京的城市肌理提供了便利,也使得城市更加紧密和活跃。
北京城市的肌理是由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胡同文化、城市布局、文化遗产、公园绿地、商业区域和交通网络等多个方面组成,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城市风貌。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建筑学122 杨镜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
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
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
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
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
“肌”,是物质的表皮;“理”,是物质表皮的纹理。
城市肌理不仅是建筑与景观视觉的关键因素,也是其构造城市组织形态的体现。
城市肌理反映在建筑密度上,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图底关系;反映在空间尺度上,可以理解为各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其本身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是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的反映。
在长久的历史冲刷下,很多城市肌理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最关键的就是活跃在空间肌理下隐含着的人文情结,院落、里弄、胡同等传统城市肌理可以像年轮一样成为时间的印记。
从空间的街巷和建筑排布的肌理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琢磨,从新与旧空间交织的街区肌理对比中可以感受到.。
历史的纵深与时空的张力。
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其尚存的文化内涵如何延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借助规划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涵养来识别、整合、复兴城市街区中的微观空间构造。
把空间设计转化为肌理延续,从城市肌理的角度而非从建筑形式本身来塑造空间形象,这是在建设过程中须不遗余力去发掘的,也为在城市空间创造中提供一个新的着眼点。
对一个城市的理解,最直接的就是去亲身感受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洛阳城市肌理
城市设计总平面
洛阳新区拓展区规划设计
Urban Planning & Design for the New District of Luoyang
城市设计
效果图
湿地公园 商务办公 金融中心 生态酒店 行政中心 商住办公 滨水商业区
购物广场 展示馆 未来港 文化广场 商务洽谈中心
生态社区
社区中学
时尚水岸
游艇俱乐部
星级酒店
水岸风情街
居住社区
城市设计
洛阳新区拓展区规划设计
Urban Planning & Design for the New District of 心区,主要承 担拓展区的产业研发、商
湿地度假区
务办公、商业、文化休闲
等综合职能,形成拓展区
洛阳城市肌理
——新区
定义:
• 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特征,与其他城市的 差异,包括形态、地质、功能等方面。 • 具体而言,包含了城市的形态,质感色彩, 路网形态,街区尺度,建筑尺度,组合方 式等方面。从宏观尺度,是建筑的平面形 态;从微观尺度,是空间环境场所。城市 肌理的演化受到自然、经济、政策三方面 的共同影响。
的服务主轴。
中央商务区
商住混合区 滨水商业区 生态居住区
科技研发区
城市肌理赏析及延续
城市肌理赏析及延续一、引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承载着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等多种需求。
城市的肌理是指城市内部的布局、地块分布、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特征。
对城市肌理的赏析和延续有助于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肌理的赏析城市肌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包括地块布局、建筑风格、交通组织等方面。
2.1 地块布局城市的地块布局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的地块布局可以保证城市内各功能区块的合理组织,方便居民出行和生活。
例如,商业区、住宅区、公共服务区等的地理分布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便利程度。
2.2 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是城市肌理中具有明显特色的一部分。
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可能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因素而产生差异。
赏析城市的建筑风格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沿革以及文化传承。
2.3 交通组织交通组织是城市肌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交通组织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减少拥堵问题,并且方便市民的出行。
赏析城市的交通组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城市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三、城市肌理的延续城市肌理的延续是指在城市更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保留和弘扬城市原有的文化和特点。
3.1 保护历史建筑历史建筑是城市肌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城市更新和建设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护历史建筑,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3.2 弘扬传统文化城市肌理的延续也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修复文化遗址等方式,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3 发展可持续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肌理延续的重要方向。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造血功能和生态环境,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的肌理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四、结论城市肌理的赏析和延续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赏析城市肌理可以从多个方面深入了解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而城市肌理的延续则需要我们在城市更新和建设中保留和弘扬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城市肌理的建筑延续
城市肌理的建筑延续城市肌理是城市中地块、建筑、道路、院落、景观等诸多肌理元素的排列组合,不同的排列顺序形成于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记录着城市发展的足迹。
文章以柳州市工人医院建设方案为例,对如何延续城市肌理进行分析,探讨工人医院建设方案的规划与设计理念。
标签:城市肌理;建筑延续;工人医院前言柳州——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也是广西的重要工业城市,近年来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
在医疗技术方面,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设施与技术不匹配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老城区进行医疗建筑更新很有必要。
柳州市工人医院建设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建筑承载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其表现是综合性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其环境的评价会随着感知、体验、及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建筑的核心理念及价值应是始终延续的。
1 城市肌理概述1.1 基本概念肌理,来源于美学概念,指因材料的不同搭配以及构造而使人获得的触觉质感及视觉触感。
引申到城市语境中,就是指纵横的街巷、错落的里弄、严整的街坊等元素组成结构体系及空间体系,这些肌理元素在不同年代背景及生活模式的引导下,依托不同主线进行着有趣的排列组合。
城市肌理,齐康先生对其作了这样的定义:城市是由街道、建筑物组成的地段以及公共绿地等组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形态,由这些几何形态组成的不同密度、不同形式及不同材料的建筑形成的质地所产生的城市视觉特征为城市肌理。
一个区域的城市肌理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由它决定的物质、经济以及文化价值。
1.2 城市肌理的特征(1)尺度层级。
城市肌理具有不同的尺度层级,从最大范围来说,肌理以自然环境为主,如小比例尺卫星遥测照片所看到的;从区域范围来讲,就是稍大比例尺航空照片所展示的区域性特殊环境;从局部来说,建筑群体就展示出最小范围的肌理。
(2)一定的密度。
城市肌理由于建筑组成密度的不同而形成完全质地相异的肌理形态,或细腻、或粗糙,或清晰、或模糊,或规律、或无序。
城市肌理的传承与更新
城市肌理的传承与更新摘要:城市肌理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演化的产物,是一个城市人文记忆和历史信息的载体,如何在城市肌理中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解读城市的人文记忆,构筑城市的美好未来,必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河西古镇开发中如何保护原有城市肌理,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做到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和风貌特征的同时,又能改善人居环境,使新的城市肌理能够“有机切入”原有肌理,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Abstract:Urban structure i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ocial history and product,which is the carrier of the human memory and history information. How to continu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interpret the human memory and construct the bright future of the cities will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cities' develop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xi ancient town,how to protect the original urban structure,continue the city's historical context and protect the city's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style,at the same time,improve the human settlements and make the new urban structure become "organic entry" the original structure,become the urgent realityproblems paid attention to solving.关键词:城市肌理;街道空间;人文记忆;历史文脉Key words:urban structure;street space;human memory;historical context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8-0106-020 引言城市肌理是指宏观尺度上的城市实体或城市空间,在二维状态呈现的易为视觉观察出规律的形状特征。
历史文化的底蕴城市的“肌理“————街巷
历史文化的底蕴城市的"肌理"————街巷发布时间:2023-02-17T06:23:56.131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9月第19期作者:陈睿国[导读] 城市景观的组成是通过街道、广场、建筑、构筑物、小品、绿化等组合形成的外观及气氛,是城市形象最直观、最突出的外在表现,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我国的街巷众多,纵横交错。
随着时光的潜移默化,原本只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地方,已经在觥筹交错中逐渐成了一种"街巷文化"。
陈睿国(武威职业学院甘肃武威 733000)摘要:城市景观的组成是通过街道、广场、建筑、构筑物、小品、绿化等组合形成的外观及气氛,是城市形象最直观、最突出的外在表现,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我国的街巷众多,纵横交错。
随着时光的潜移默化,原本只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地方,已经在觥筹交错中逐渐成了一种"街巷文化"。
曾经有人说过:"这种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不仅代表着一种建筑和场所,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街道是有着丰富历史底蕴的现代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空间肌理特征,是城市的重要骨架与基础,是联络城市交通的重要纽带,也是城市形态构成中最主要的构成要件,有事表现城市形象的最主要场所。
关键词: 街巷建筑风貌肌理基金项目:2021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1B-518)。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甘发〔2018〕7号)精神,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武威形象,打造人文之城,加快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2018年6月,中共武威市委武威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名市建设的意见》,全面体现了省委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精神,激发市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打响“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旅游品牌。
2018年武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也提出了“德城、文城、绿城、清城”的城市建设目标。
旧城更新中城市肌理的微观呈现——以武昌旧城解放路为例
旧城更新中城市肌理的微观呈现——以武昌旧城解放路为例彭雷;郑远伟【摘要】旧城区更新过程中,文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城市肌理作为文脉的重要表征方式,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该文通过分析城市肌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肌理在街区层面上的微观表达,指出了城市肌理在延续文脉的基础上实现城市有序更新的重要性.结合在武昌旧城解放路商业街的调查研究和更新实践,针对旧城保护更新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提出了一种以城市肌理作为指导,用建筑比例和街区尺度等要素为手段的旧城区更新方法,为旧城区更新提供了一种思路.【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6页(P87-92)【关键词】城市肌理;文脉;旧城更新;街区尺度;建筑比例【作者】彭雷;郑远伟【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5城市旧城区更新与城市文脉保护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愈演愈烈。
城市的文脉传承是一个城市的根基,是其特色和市民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城市高速发展的时代,充满记忆与特色的旧城区被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它们割裂城市文脉,吞噬旧城区的同时也斩断了人们对于城市的记忆。
所以,在旧城区更新改变势在必行的当下,我们应该探索一条在延续文脉的同时能够实现旧城有序更新的道路。
下面结合笔者在武昌解放路商业街所做的尝试,来探讨如何通过对城市肌理的分析处理,实现旧城区的有序更新。
1 城市肌理的作用和微观表现城市肌理指的是一个城市在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和发展轴等可见物质实体以及其他不可见的非物质因素上的特征[1],近年来在建筑界和规划界都备受关注。
在高歌猛进的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很多应当并且可以保留的建筑、街区却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应当留存的公共空间也被不断侵占。
1.1 保护城市肌理的必要性城市肌理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未来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
“景观织补”理论下的城市肌理修复在城市更新和维护的过程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指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建筑形态等物理方面的特征,是城市个性、历史和文化的体现。
城市肌理往往是丰富多样的,包括街道形态、街区尺度、建筑类型和高度、公共空间、景观特色等等。
城市肌理的设计和修复,可以改善城市的建筑外观和功能,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和吸引力。
然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肌理往往会受到破坏和扭曲。
比如在现代化建设中,为了追求效率和经济,一些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就被拆除或改造;在城市扩张和空间利用方面,一些重要的公共空间也会被填充或缩减;在交通建设方面,道路会被拓宽、交叉口增加,导致街道网络失衡等等。
这些对城市肌理的破坏和扭曲,常常导致城市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遗产和建筑魅力,使得城市环境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和期待。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城市规划和设计者提出了“景观织补”的理论。
景观织补是指针对城市中存在的空缺和破损,通过合适的设计和布局,让原有的城市肌理得到补充和修复。
景观织补的设计目的是恢复原有的城市文化遗产和建筑魅力,同时提高城市环境的品质与视觉效果。
景观织补的设计要素是多样的。
一方面,景观织补需要考虑城市发展的需求和现状,将其与传统文化、历史遗产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可以让城市发展不断演进,同时也不失其原有的特色和文化。
另一方面,景观织补要注重景观的活力和连续性。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将不同景观元素与周围环境融合起来,使得城市环境更具生机和美感。
景观织补的具体实践方法也有很多。
例如,可以在现有的道路、广场和公园周围增加绿化带、休闲设施和文化雕塑等。
这样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娱乐体验。
同时还可以在旧城区中修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以便更好地保存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公共艺术品和景观元素,增加城市的艺术气息和视觉效果。
这些都能够为城市肌理的修复和提升做出很好的贡献。
现代城市肌理PPT
02
城市肌理的概念与类型
城市肌理的定义
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空间结构的组 织形式,包括建筑、道路、绿地 等元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方
式。
城市肌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历史背景、
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因素。
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 的发展历程、空间特征和规划布 局,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理论
科技应用
现代城市肌理将广泛应用新兴科技,如5G 通信、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为城市居民 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智能的服务和体验。
人文关怀与社区参与
人文关怀
未来的城市肌理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通过 文化传承、历史保护、公共艺术等手段,提 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社区参与
现代城市肌理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社区参与 ,通过居民自治、社区共建、民间组织等途 径,增强城市的社区凝聚力和居民归属感。
VS
绿色生态
未来的城市肌理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环 境修复,通过城市绿化、生态廊道、湿地 保护等措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 生物多样性。
智慧城市与科技应用
智慧城市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 展,未来的城市将更加智能化,通过智能交 通、智能安防、智能能源等手段,提高城市 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总结词
高效、绿色、人文
详细描述
新加坡的城市肌理规划注重高效利用土地,通过高层建筑群实现密集开发,同时保持绿色开放空间,强调人文关 怀,创造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案例二:上海城市更新项目
总结词
历史保护、功能更新、社区参与
详细描述
上海的城市更新项目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风貌,同时进行功能更新和提升,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实 现自下而上的更新,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
城市肌理调研报告
城市肌理调研报告城市肌理调研报告一、引言城市肌理是指城市形态和结构的组成要素,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公共空间等元素,是一个城市的外在属性,也是城市功能和特征的展现。
通过对城市肌理的调研,可以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特征和问题,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某城市的城市肌理特点和发展情况。
具体目的包括:1.了解城市建筑物的风格和特点;2.探究城市交通设施的布局和状况;3.考察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情况;4.分析城市肌理的问题和挑战。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等。
1.实地考察:我们分成小组,对城市各个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了各类建筑物的风格和特点,并拍摄了相关照片。
2.问卷调查: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市民了解他们对城市交通设施和公共空间利用情况的感受和评价。
3.数据统计: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分析城市肌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四、调研结果1.城市建筑物的风格和特点我们发现,该城市的建筑物风格多样,包括现代风格、欧洲古典风格和传统建筑等。
在商业区,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呈现出现代时尚的一面;而在旧城区,一些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筑仍然保留着传统的风貌。
在工业区,大型工厂建筑层出不穷,展现出城市的经济实力。
2.城市交通设施的布局和状况城市交通设施的布局合理,主要包括公交站、地铁站和出租车站等。
公交车线路覆盖全城,方便市民出行。
地铁线路连接主要城区和周边地区,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公交站点的分布不均衡,一些新城区的公交车辆和地铁线路尚未完善。
3.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情况城市的公共空间利用情况良好,有很多公园、广场和体育场等供市民休闲娱乐。
这些公共空间散布在各个区域,为市民提供了锻炼和放松的场所。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一些公共空间存在管理不善、设施老化和安全隐患等。
4.城市肌理的问题和挑战通过统计数据,我们发现城市肌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交通和公共空间的利用方面。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实用标准GB50180-2018新老版本对比分析报告
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解读一、新标准与老规范的不同1.名称改变“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规范”改为“城市居住区规范设计标准”。
规范,意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
如:道德规范、技术规范等。
或是指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如:规范管理、规范操作。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TACO)一直致力于标准化概念的研究,先后以“指南”的形式给“标准”的定义作出统一规定: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
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殊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果。
简单来讲,规范就是全文全是强制性的文字,而标准则是强制性的文字和非强制性的文字兼备。
2.发布部门改变“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联合发布”。
3.章节改变“11个章节”变为“7个章节”,缺少了“住宅、绿地、竖向、管线”等章节,添加了“居住环境”的章节;不再有“公共服务设施”章节,而有了“配套设施”的章节;另外,“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由章节变成附录,同时增添了引用标准名录。
表面看缺少了很多章节,实际上新标准的章节都有涉及,但是没有那么详细,有的只是提及参考的名称。
新标准主要强调配套,小而全,就比如菜市场;弱化了道路;有共享街区的思维;新标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为“人”创造一个好的居住环境。
4.总则1.0.1新标准更强调“科学使用”、“确保居民的生活条件”。
1.0.2新标准适用范围扩大,可适用于“规划编制”,并非单调的“规划设计”体现了规划不应该只是规划的思维,规划是为了人们更好生活,不仅现在,包括未来。
1.0.3 提出遵循的建设方针,生活环境注重提出“宜居”字眼。
5. 术语2.0.1 原规范居住区概念有泛指和特指,而新标准仅仅有泛指2.0.2原规范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划分的“居住区、小区、组团”,新标准为“十分钟生活圈、十分钟生活圈、十分钟生活圈、居住街坊”,人口规模、住宅套数有所变动新标准以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步行可达为基础,综合考虑居民分布、出行的范围,并兼顾主要配套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及运行规模,比如幼儿园服务半径不超过300m,对应五分钟生活圈;新标准不再用以人口为依据,而是以时间为依据分级,但是也充分考虑到人口规模;新标准涉及到等时线,所以可以尽量避免圈子的交叉问题(针对于不同圈子的人所属圈子的重叠问题以及配套浪费的问题)2.0.7 新标准“住宅用地概念”明确包括何种用地2.0.8 新标准“公共绿地”概念不再是“集中绿地”,而是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的“绿地与广场绿地”,包括的范围也各不相同。
城市空间肌理的时空演进规律与特征分析
城市空间肌理的时空演进规律与特征分析The Space-time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Spatial Texture陈石丨Chen Shi袁敬诚I Yuan Jingcheng张伶伶I Zhang Lingling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9X(2021)04-0028-05收稿日期2019-11-25摘要该文以区域建筑观解读城市空间肌理的角色与价值,系统梳理了东西方城市空间肌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归纳了空间肌理时空演逬过程中的规律与特征。
从空间形态角度解析了空间肌理多维生长的进化过程,总结了外部因素影响下空间肌理应激适应的变化规律,对比了多元主体引导下的空间肌理主动控制的组织机制。
从城市时空背景的异同中探索了空间肌理形态构成与演变的内在联系,为“后城镇化时代”城市空间肌理优化提质、保护更新与特征塑造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空间肌理时空演进空间形态区域建筑城市设计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interpret the role and value of urban spatial tex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then we comb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tex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and discuss the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texture.Secondly we analyz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multidimensional growth of spatial tex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morphology,then we summarize the change law of spatial texture stress adapt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factors,and compare the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of active control of spatial tex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ultiple subjects.We also explore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patial texture form from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urban space-time backgroun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urban spatial texture about the optimization,protection,renewal and characteristic built in the"China's post urbanization era".Keywords Spatial texture,Space-time evolution,Space form,Regional architecture,Urban design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研究的重心已从用地规模扩张逐步转向人居空间品质提升,通过城市设计促逬城市与环境、功能与行为的高效协同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建筑形态与城市肌理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建筑形态与城市肌理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旨在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区划和建筑形态,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建筑形态与城市肌理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对城市的发展和美观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建筑形态建筑形态是指建筑物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方式,包括建筑的高度、体量、形状和外立面等。
在城市规划中,建筑形态的规划是为了营造城市的形象和风貌,使城市更加具有特色和个性。
1. 城市景观建筑形态对于城市景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在城市中,高层建筑可以在远处形成标志性的景观点,例如著名的金融中心塔楼;而在低密度区域,建筑物的高度应该适当降低,以保持城市的平衡和谐。
2. 市容整洁建筑形态的规划还应考虑到城市的市容整洁。
例如,在市中心区域,建筑物的外立面颜色和形式应该保持一致,营造出整齐划一的效果;而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形态应尽量保持原有的风格和特点。
3. 空间布局建筑形态的规划应考虑到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例如,在商业区域,建筑物的高度和体量可以逐渐递增,形成渐进式的城市空间;而在居住区,建筑物应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肌理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组织结构和布局方式,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建筑物与道路之间的关系等。
良好的城市肌理可以提升城市的可读性和可达性,为人们的出行和活动提供便利。
1. 街道网络城市肌理的规划应注意到街道网络的合理性。
街道应该互相连接,形成完整的交通网络,并且要有足够的宽度以容纳交通工具和行人的流动。
同时,街道应该设置合适的标志和标线,以提升人们的导航能力。
2. 公共空间城市肌理的规划还应考虑到公共空间的布局。
公园、广场和绿地等公共空间的设置可以提供人们休憩和交流的场所,增加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此外,公共空间应该适度分布,覆盖到各个城市区域,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3. 建筑与道路建筑物与道路之间的关系也是城市肌理规划的重要内容。
建筑物应与道路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保证视觉上的舒适感和交通的通畅性。
城市肌理赏析及延续
城市肌理赏析及延续城市肌理是指城市中的规划布局、建筑风格、文化氛围等综合体现出的城市特色。
城市肌理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展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通过对城市肌理的赏析可以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及历史背景,同时也可以延续城市文化。
首先,城市肌理的赏析是一种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文化风格的途径。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城市都是文化的载体。
它不同于自然风光或其他景观,城市的美是建筑、规划、人文、地理、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共同表现。
通过对建筑风格、街区布局、公园景观、道路交通等多个方面的观察,可以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脉络和文化渊源。
其次,城市肌理的赏析也是为了延续城市文化传承。
一座城市最终的遗产不仅仅是街道、建筑和景观,还包括它所传达和承载的价值观、美学和文化。
城市肌理的传承是为城市文化传统注入新的生命力,保留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和精神。
在城市肌理的保护和规划方面,应尊重历史文脉、继承文化底蕴,重在恢复城市之本,赋予城市新的空间与内涵。
最后,发挥城市肌理的作用也需要创新发展。
城市肌理除了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
城市肌理要与时俱进,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顺应现代化发展,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和发展需求。
特别是在新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肌理要赋予更为前沿、创新的特点,促进人与自然、城市与市民更为和谐的共生关系。
综上所述,城市肌理是城市文化的核心,通过对其赏析,可以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同时也可以延续城市传统文化。
在保护和规划方面,应尊重历史文脉、继承文化底蕴,注入新的生命力。
城市肌理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符合当代社会的审美和发展需求。
我们应该重视城市肌理,挖掘和继承城市文化精髓,创造更为和谐美好的城市生活。
[整理版]城市肌理
City's texture & Space's modality 城市肌理与空间形态(图片资料:《新城市空间》)城市肌理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特征的描述,随时代、地域、城市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这些变化往往体现在城市建筑的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多方面,可以使城市肌理有粗犷与细腻、均质与不均质之分。
这种城市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地域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其中,居住形态是影响肌理的重要因素。
城市空间结构和肌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历史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经济增长方式及交通方式,它们反映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及社会状态。
东、西方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结构与肌理;现代的不同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也不一样。
传统城市和现代城市在建筑实体和空间的关系上表现出两种不同模式。
一个是传统城市模式,城市空间是从建筑实体中切割出来;现代城市模式概括为“虚空当中立实体”,前者是积极的、围合的城市空间,后者是消极的、无围合边界、向四面开敞。
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应与城市空间结构与肌理有机相融,遵循原有的城市空间组织关系。
南向鸟瞰波特兰中心,波特兰市位于美国西北部的俄勒冈州。
该城市沿着威拉米特河发展而成,市中心位于西岸。
大波特兰市有150万居民,它有着典型的北美网格式街道与广场的格局,但它的城市街区比较小,这就赋予了这个城市不同的建筑尺度。
从北面鸟瞰哥本哈根。
在港口和新建城区之间的中心地区就是中世纪以来的城市核心,右下方为皇宫广场——阿马林堡广场。
尽管18世纪的那场大火几乎抹去了中世纪建筑的所有痕迹,但是,在城市中心仍然保存着大约1平方公里的中世纪街道的格局。
城市内的建筑主要建于那场大火之后的一段时期,多为4、5层楼高,立面相对较窄,给城市的街道增加了不少有趣而且多样的韵律感。
从南边拍摄的弗赖堡的鸟瞰图。
图的中部至右侧是中世纪以来的市中心,具有大教堂和宽敞的主街道。
左侧是火车站和为自行车、步行者和轻轨车而新建的大桥。
(最新整理)城市肌理管理
城市肌理好比是城市的“脸”,不能过于注重建筑的“脸”一一建筑外观,建筑 的妆容再好,也只是城市的“脸”上的一小点,若要从本质上改观城市的“脸” ,从肌理上来梳理和调整才触到根本。
城市肌理是街道、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 系在宏观上的表象
一个清晰细腻的城市肌理往往反应 出公共和私人领地均匀相间、内部 和外部互为应证的形态特征
而一个粗糙的城市肌理,则往往是 单一所有权下或内向发展的大型区 域介入的结果。
2021/7/26
4
什么是城市肌理
• 形态构成的角度
城市肌理是一种抽象的城市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有一定的 规模和组织规律
北京菊儿胡同
(1)成片整治、成片建设,保持这一 片的完整性。 (2)严格限制住宅建筑的高度(三层 为主) (3)住宅建筑采用淡雅灰白色调。 (4)保持原有棋盘式道路网架和街道 胡同体系,继承和发展合院住宅
2021/7/26
14
城市肌理控制管理
二.强化
原有的基础之上加以整改或融入新 的元素,强化整体结构。
10
城市肌理现状问题
临平副城中央商 务区
肌理的趋同化
春华新城中 心区
宽马路 大广场 中心商务区 大草坪 标志性建筑
肌理的趋同不仅反映出如今设计思路狭隘的窘况,也
将导致城市资源浪费,管理失误雷同公共利益受侵,
甚至引发信任危机,严重阻碍和谐发展。
2021/7/26
11
城市肌理控制重要性
• 城市设计在较宏观尺度上的有力工具
大体量建筑阻断视线联系 环境上侵蚀古城肌理 有活力的传统场所消退 地方文化特色逐渐埋没 城市肌理延续断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肌理是指城市的特征,与其他城市的差异,包括形态、地质、功能等方面。
具体而言,包含了城市的形态,质感色彩,路网形态,街区尺度,建筑尺度,组合方式等方面。
从宏观尺度,是建筑的平面形态;从微观尺度,是空间环境场所。
城市肌理的演化受到自然、经济、政策三方面的共同影响。
苏州新区的区位功能研究1、苏州新区的社会功能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区,苏州新区有着与其他工业城市同样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
在目前258平方公里的苏州新区内聚集着数十万的人口。
苏州新区的各种基础设施为这近三十万人口提供着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和繁衍条件。
苏州新区不断向外发展,苏州新区的人口也同时在飞速地增长。
在十一年前的农田到今日的现代化都市,苏州新区的人口增长了数十倍。
伴随着目前企业的不断增容和企业数目的不断增加,外地人口在不断地涌入,古城区的人口也在向新区流动。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苏州新区的房产价格年年攀升新高,已经超越市区的房价。
没有广阔的市场,这一现象不可能存在。
不可否认苏州新区优良的生存条件为苏州新区的经济提供了不可忽缺的作用。
良好的社会功能发挥为经济功能的深化提供着深厚的基础。
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为人们的家居环境提供了支撑。
从这一方面说城市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据统计仅苏州新区创业园一家就汇聚着4600多名科技人才,而且其中其中300多名来自海外。
苏州新区的教育、科研事业也在蓬勃发展。
现在苏州新区各类中学、技校也在飞快地建立起来。
苏州新区的各类民办学校更是如火如荼。
新区国际小学等知名基础教育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坐落在苏州新区内的普通高校苏州科技学院也在快速地发展之中。
苏州新区为提高科研质量,自1996年起就开始了企业博士后站的规划,并与2001年正式成立。
去年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的苏高新创业园顺利启动建设,孵化毕业企业发展基地首期210亩用地已安置完毕。
高新区去年新引进科技型企业81家,引进中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才4000余名,苏高新软件园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软件园之一。
当然目前苏州新区在社会功能的体现上还比较单薄。
各项事业还未进入成熟期。
各项社会基础设施基本还是围绕工业建设。
新区的存在更多的是体现在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区上。
新区的商业、旅游、娱乐等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单单的苏州乐园要为新区带来的旅游繁荣不大现实。
新区的白领和外籍人士闲暇之余的更多的是前往古城区。
纵观新区地图工业区与商业娱乐区是不成比例的。
新区的商业街与市区相差甚远。
这些都是新区在未来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没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建设,新区的经济发展也必将受到制约。
2、苏州新区的经济功能研究苏州新区的经济正如旭日之东升朝气蓬勃。
在全球经济发展趋缓的大背景下,苏州新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APEL工业园区仍然实现了高平台上的增长。
2002年,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两者现已合并)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力度。
去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销售产值约420亿元,占全区总量的85%以上。
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达206家,占全市的42%以上,市区的64%,全省的11.3%;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达到200项,占全市的20%,市区的41%。
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销售产值约420亿元,占全区总量的85%。
苏州新区作为科技工业区,将把苏州建设成为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基地,并将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使产业链的延伸配套,集成电路设计封装转移,软件企业的营运以良性态势发展,以下为近几年苏州新区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年国内生产总值(百万,人民币)工业生产总值(百万,人民币)进出口总额(百万,人民币)全员劳动生产年(百万,人民币)1998 9200 17731 16.8 8.191999 12000 24800 28.5 9.702000 14000 34500 48046 11.272001 16000 40100 59 18.1据统计,高新区去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4亿元,同比增长21.8%;财政收入28.56亿元,增长31.7%;工业销售产值497.6亿元,同比增长16.2%,工业产品销售率98.9%。
随着新区投资额的不断增加,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也在不断增强。
到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36亿元,人均GDP超过25000美元,达到当年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
全区工业销售产值1100亿元,进出口总额200亿美元,五年内累计利用合同外资达到25亿美元以上,到2005年苏州新区将被建设成为现代化物流信息发达、功能齐全的开发区。
在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苏州新区加强金融业的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分行外汇管理局的迁入,标志着苏州市的金融中心以转移到苏州新区。
目前,在苏州新区内有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等,外资银行有上海巴黎国际银行、日本三井主友银行、三和银行。
3、苏州新区的区位分析众所周知上海在长江三角洲经济中龙头地位。
上海以其强劲的经济实力和浓厚的城市气息带动着庞大的人流和物流。
而地处江苏的苏州恰好分布在以上海为中心的100公里的都市圈内。
苏州强大的生产基地如同龙颈班地支撑着上海。
“前店后厂”的模式也逐渐浮出水面。
“错位发展”的趋势也慢慢成为长江三角洲各大城市的共识。
具体来说就是外资(特别是台资)、民营的制造业主要放在苏州和无锡等地区群聚发展,与之相关的商业、服务业则前往上海落脚。
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逐步整合的形势下,苏州新区作为苏州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苏州新区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
便利的水、陆航运输为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公路运输:苏州市境内现有公路2052公里,密度为21.46公里/平方公里。
苏州沟通外地的公路有;国道:204国道(烟台——青岛——苏州——上海)312国道(上海——苏州——新疆)318国道(上海——苏州——西藏);高速:沪宁高速公路(上海——南京)机场快速公路(苏州——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苏杭嘉高速公路(苏州——嘉兴——杭州)京苏沪高速公路(北京——苏州——上海)铁路运输;苏州最大的铁路货运站——苏州西站,位于苏州新区北郊距离为三公里。
河运:苏州境内内河航道2900公里,航道有苏州新区至上海、张家港、镇江。
公交运输:现在各类公交线路14条以及新区公交环线和开往新区有通关的公交专线各一条,可通过市内、区内主要商业中心企业和社会服务设施,形成了方便、齐全的公交网络,解决了区内外资企业的职工上下班交通问题。
为了加强本区域的区位优势,苏州新区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道路交通的建设。
在区域内部除了维护何山路、狮山路等紧密连接古城区的主干道和横贯整个新区的滨河路、长江路等交通要道外,苏州新区近年来着重建设世纪大道、建林路、通浒路等,旨在为新区的二次开发服务。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新区、园区的迅猛发展,连接两地的古城干道干将路所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剧。
为解决这种矛盾,苏州市区的轻轨也紧锣密鼓地建设起来。
横穿新区的轨道建设将为新区的物流、人流带来怎样的改善,我们拭目以待。
(四)、有关SND的城市形态与功能的综述在苏州新区建设的同时,苏州着力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符合苏州城市功能定位的旅游、商贸、金融等产业。
将一些原本为古城区具有的城市功能适当的转向新区,降低古城区的人口密度与压力。
苏州古城区行政区域面积仅14.2平方公里,过小的行政区域空间带来了城市边缘地区的杂乱无章,带来了城市质量的下降。
上世纪80年代初,苏州因为化工四面包围、造纸厂位于水系上流,引发了很大的污染问题。
文化苏州和经济苏州的冲突矛盾越显明显。
没有一个合理的城市发展,就会造成城市土地地价不合理上升,环境恶化,管理、生活水平也受到很大影响。
新城区的开发成为苏州发展不可避免的选择。
为此苏州市政府决定在古城西侧开辟了集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聚区和现代化城区“三位一体”的苏州新区。
通过新区的开发和行政区域的调整,苏州市区面积扩大到了1730平方公里,人口205.9万,一个以古城区为核心的组团式大市区业已形成。
在苏州市行政区域面积扩大的过程中,苏州古城的城市功能也在逐渐地转换。
今后苏州古城将以旧城保护、旧城改造为主要任务,逐渐实现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换,而苏州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则以生产为主,兼重服务的自我完善的独立城市区域。
保护古城是新区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之一。
苏州新区的发展过程无疑也是一个自我区位功能完善的过程。
在苏州新区的开发中,苏州新区承接了苏州古城的城市形态。
新区的水系、道路是古城水路街道的有机延续。
在苏州的城市化进程中,苏州新区走的是一条注重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保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在有效的满足城市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前提下,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在苏州新区的规划中,不但注意了近期的规划与目前的利益,还为未来发展预留了生存空间和提供了资源保障。
苏州新区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处理好硬化与绿化的过程。
城市绿化有助于减少污染,美化环境,调节生态平衡。
它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重视硬化,忽视绿化;或者规划面积不到位,绿化方案不实施都将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
苏州新区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以乔木与灌木相集合;常青与落叶相集合,努力营造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苏州新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立足区域实际突出自己产业特色的过程。
在苏州新区的发展过程中,苏州新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形成了高新技术工业园。
为提高本区域的技术产业化能力,苏州新区成立了留学生创业园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为十年来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占到了全区的40%强。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易受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具有优势的区位。
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上的重要一环。
在进行了一系列城市化进程后,苏州完善了城市功能,调整结构改善环境,提高质量,适度扩大规模,更好的发挥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科技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发挥区域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苏州新区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苏州新区未来的展望苏州新区的十年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引人瞩目的成就。
在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二十多万新区人的辛勤劳动。
我们在总结苏州新区的成功经验时,同时也应该对苏州新区目前存在的一些现象提出思考,并可以对苏州新区的前景提出展望。
(一)、苏州新区外向型经济的思考苏州新区的经济功能应该依靠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是外向型经济,另一条腿是民营经济。
苏州新区的经济呈现出的外向型现象明显。
苏州新区内的企业大多为外资企业(特别是日资)或者是台资企业。
外资企业的到来改变了苏州工业的面貌和格局,苏州传统的苏南经济模式已经转变为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力量的新模式。
围绕外资企业的进一步产业分工,一大批为外资企业加工配套的民营企业同时崛起。
在以苏州外向型经济模式下的苏州新区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