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一)
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制度安排与市场协调
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制度安排与市场协调宏观经济管理是国家对经济运行的整体调控和管理。
它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调控通货膨胀、维护金融稳定等。
而制度安排和市场协调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制度安排与市场协调的关系及其作用。
一、制度安排的重要性制度安排是为了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保障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和有效运转。
这些制度包括财政制度、货币制度、金融制度等。
这些制度的合理性和完善程度对于宏观经济管理发挥重大作用。
例如,中国的财政制度是指政府如何在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决策和管理。
为了防止地方政府违规借贷和非法担保,国家在2014年出台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明确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权利和责任。
这样,就可以有效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降低整个经济系统的风险。
二、市场协调的重要性市场协调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分配中发挥作用,从而实现有效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
市场协调的基础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供需关系和价格信号机制。
市场协调可以在市场的基础上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例如,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如果市场供给不足,可以通过政府干预来增加供给。
政府可以通过激励措施来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和生产,或者通过采取中国的“房地产去库存”政策来扩大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这些政策都是为了在市场机制下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三、制度安排与市场协调的关系制度安排和市场协调是相辅相成的。
制度安排可以为市场协调提供必要的条件,市场协调则成为制度安排的重要实践场所。
两者共同构成宏观经济管理的基础。
同时,市场协调会对制度安排产生积极影响。
市场允许更多的自由和竞争,这将迫使政府通过制度改革来提高经济效率和公正性。
例如,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国发现了所谓的“中外货币矛盾”问题,这种问题不但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执行,也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推出了人民币国际化计划,加强对外贸易的基础设施建设。
论述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
论述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领域进行宏观调控活动时建立的责任分配机制。
它是指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政府、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责任和职责划分,并通过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来确保宏观调控能够有效进行,以实现经济增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宏观调控的责任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等。
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责任是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以引导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节奏。
政府还负责监督和管理市场,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央行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负责稳定物价、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监管部门负责监督和管理金融机构,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还包括宏观调控目标和指标的确定和监测机制。
宏观调控目标通常包括经济增长率、物价水平、就业率等方面的目标,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并通过指标监测机制来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指标监测的透明度和科学性是宏观调控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促使政府采取更加科学和精准的宏观调控政策。
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还涉及到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劳动者和消费者等各方的利益可能存在冲突或矛盾,责任制度需要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以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另外,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还应当具备适应性和灵活性。
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使得宏观调控需要及时调整和改进。
责任制度应当能够根据经济状况和调控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宏观调控能够适应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发展需求。
总之,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是驱动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基础,它涉及到政府、央行、金融监管部门等各方的责任和职责划分,以及宏观调控目标和指标的确定和监测机制。
通过适应性和灵活性的责任制度,能够确保宏观调控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经济的变化,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宏观经济的综合调控方案概述
宏观经济的综合调控方案概述1. 引言宏观经济的综合调控是指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节手段,对整个经济系统进行管理和调整,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综合调控成为确保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概述宏观经济的综合调控方案,并阐述其原则和具体措施。
2. 宏观经济调控的原则在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方案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调控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几个主要原则:2.1 均衡稳定原则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原则是实现经济均衡和稳定。
经济均衡意味着供给和需求的平衡,而经济稳定则意味着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调控措施应该旨在促进经济的长期平稳增长,避免经济过热或过冷。
2.2 法律合规原则宏观经济调控需要依法进行,确保政府的调控措施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在实施调控时应注重法治原则,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不得违法干预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2.3 灵活适应原则宏观经济调控需要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以便及时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
政府应通过及时的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灵活调整政策和措施,以适应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需求。
3. 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措施为实现宏观经济的综合调控,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3.1 财政政策调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
在实施财政政策调控时,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提高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来遏制通货膨胀。
3.2 货币政策调控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在实施货币政策调控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放松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
3.3 产业政策调控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引导和支持特定产业的发展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政策、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等方式来推动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3.4 市场监管调控市场监管是指政府对市场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进行监管和管理。
宏观调控部门规章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宏观调控部门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宏观调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我国宏观调控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宏观调控部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行政,公开透明;(二)科学决策,民主集中;(三)权责明确,协同配合;(四)廉洁自律,勤政为民。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四条宏观调控部门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负责全面工作。
第五条宏观调控部门下设以下职能机构:(一)综合处:负责起草、审核、发布宏观调控政策,组织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二)经济预测处:负责宏观经济形势监测、预测和分析,提出宏观经济政策建议;(三)产业发展处:负责拟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四)投资处:负责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五)价格处:负责价格监测、分析和调控,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六)财政金融处:负责财政、金融政策协调,推进财政金融改革;(七)人事处:负责部门人事管理、培训、考核等工作;(八)办公室:负责部门日常行政、后勤保障等工作。
第三章工作制度第六条宏观调控部门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部门规章制度。
第七条宏观调控部门工作人员应当:(一)认真学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提高政策水平;(二)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三)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四)注重工作实效,提高工作效率;(五)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监督。
第八条宏观调控部门工作人员应按照以下程序开展工作:(一)起草政策文件,经部门领导审批后发布;(二)组织协调政策实施,督促地方、部门落实;(三)跟踪政策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建议;(四)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率。
第四章考核与奖惩第九条宏观调控部门工作人员的考核按照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执行。
第十条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浅谈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协调发展
浅谈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协调发展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城市地理条件和人口环境存在诸多差异,总体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
实施区域经济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措施。
结合经济发展实际,统筹规划不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通过形成以区域为中心的良好可持续循环发展的地方经济,可以确保在区域经济中产生市场竞争机制,从而促进市场的全面发展。
改革发展后,各地区可以不断获得国家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缩小优先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发展水平。
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协调发展;分析研究1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将给市场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经济建设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模式,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进行干预。
这种经济模式具有一些优势,即抗风险能力强,能够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和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但同时,企业很难实现自由发展,不利于市场监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逐渐加大。
政府必须充分重视这一现象,发挥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2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从宏观上看,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当前区域经济建设仍存在许多瓶颈需要切实解决。
最严重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
首先,根据近年来各种数据的总结,中国东部地区增长最快,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增长最慢。
上述三个经济区由于地理优势,具有明显的凝聚力。
同时,三个地区虽然自身实力相对较强,但总体而言,对周边地区改善的推动作用有限。
因此,中国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国家在这方面的总体增长空间有限。
从长远来看,这也将对社会和谐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尽管我国人口总量巨大,但各地区的人口密度却存在巨大差距。
近年来,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入东部发达地区,直接导致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企业在欠发达地区难以得到良好发展。
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的政府行为需要规范,其各类手段需要法律保障,宏观调控法应运而生。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一体两翼”中的另一翼,我国《宪法》第15条第2款规定“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1、概念:指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2、调整对象: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具体包括:(1)财税调控关系;(2)金融调控关系;(3)规划调整关系;(4)产业调控关系;(5)固定资产投资关系;(6)储备调控关系:特殊领域的战略性物资储备制度,如粮食、棉花、外汇、土地、石油等(7)对外经济关系。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特点:(1)是一种经济关系;(2)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特征,间接调控为主;(3)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机关始终是一方主体;(4)其实践已纳入国家经济法律体系的轨道。
(二)宏观调控权的配置
1、纵向配置:宏观调控权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划分,只有中央级次的国家机关才享有宏观调控权,地方是一种具体的执行权。
2、横向配置:宏观调控权在中央政府各宏观管理部门之间的配置。如中央人民政府拥有宏观调控权,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等政府职能部门在具体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量地行使着宏观调控权。
三、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
宏观调控权行使主体的综合性和手段的综合性,宏观调控目的性决定了必须要设立一个综合协调制度来协调多个具体执行者的多种手段。 (一)宏观调控综合协调的必要性
1、规划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需要相互协调。规划通常都是指导性的而没有法律的强制力,通常指明了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方向。
2、设立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机制。
涉及到对综合的宏观调控权予以立法,制定宏观调控法的问题(发改委酝酿宏观调控立法。)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理论与制度思维导图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是宏观调控法所规范的宏观调控行为应遵循的根本准则。其原则可提 炼为:调控法定原则、调控公平原则(经济法原则里无)、调控绩效原则、调控适度原 则
调控法定原则
国家介入市场、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行为必须有明确授权,并受宏观调控法实体性、程 序性规范的约束。
原则(论述)
调控绩效原则 调控公平原则
作为形式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法,概指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有时还 特指宏观调控基本法律。
法的体系
经济法
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的主体
对象
依据/方目式的
主体
宏观调控法的定位
法域归属(公法)
宏观调控法的权利 所保护的利益
调整的对象
与相关法的关系
公平价值
价值
效率价值
秩序价值
宗旨
初级宗旨 终极宗旨
宏观调控法的价值、宗旨和原则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理论与制度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理论
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基础
宏观调控法的体系构成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式
国家主体性
对象的宏观性:宏观经济或经济的宏观运行
宏观调控的概念
特征(简答)
目的的宏观性:预防和克服由市场失灵 方式的宏观性:采取财政调控方式、税收调控方式、金融调控方式、宏观经济计划等等
依据的法定性
行为-关系-法律规范
一般禁止式
积极义务式
有条件的允许式
宏观调控法基本制度
宏观调控法主体制度 宏观调控权配置制度 宏观调控的程序制度
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
调控主体
调控受体
直接受影响者
概念
宏观调控权是宏观调控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力。一个国家的宏观调控权由不同的国家机关 分别并协调行使。根据国家机关的性质、职能和地位,赋予不同类型和层级的宏观调控 权。
我国宏观调控部门协调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撤 并 了 一 些 专 业 经 济 部 门 和 改 革 计 划 、 投资、 财政、 金 融管 理体 制 , 基 本 上 确 立 了 以综 合 经 济 部 门 1 9 9 3 职 能交 叉 的 机 构 , 将 一 部 分 专 运 用 税 收 、 价格、 信贷、 汇率 、 利 率 等 经 为 核 心 的 宏 观 调 控 组 织 体 系 , 业 经 济 部 门 转 化 为 经 济 或 服 济 杠 杆 对 经 济 运 行 进 行 调 节 , 将 综 合 经 同时 加 快 了 宏 观 调 控 的 归 口
本部分执 笔人: 曾铮。
锯衔 ’ 碍宪考 考2 0 1 4 年第7 期( 总第2 5 6 7 期)
表 1
年 份
我 国机 构 改革和 宏观调 控 机构体 系 的调整
机 构 改 革 内容 对宏 观 调 控 要 求 宏 观 调 控 组 织 结 构
改变机 构 臃 肿 、 层 次 繁多 、 人 逐 步 从 直 接 控 制 到 初 步 建 立 以 间 接 调 国 家 计 委 、 人行 、 财 政 部 等 职 能
浮于事 等 状 况 , 明确 行 政 、 事 控 为 主 的宏 观 调 控 体 系 , 宏 观 调 控 方 式 部 门 和 行业 管 理 部 门 共 同 成 为 1 9 8 2 业 、 企业 的界 限 , 精 干 领 导 班 从 直 接计 划 控 制 到 间 接 调 控 为 主 , 调控 我 国宏观 调控 的主 体部 门 , 初 子 和干 部 队伍 手 段从 行 政 手 段 为 主 到 经 济 、 行政、 法 步 形 成 宏 观 调 控 组 织 体 系 律 手段 相 配 套 , 积 极推进 计划 、 财政、 税 收、 金融 、 投 资 等 宏 观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裁 减 专 业 管 理 部 门 和 综 合 部 扩 大 间 接政 策 工 具 的 应 用 范 围 , 建 立 以 宏 观 调 控 体 系 的 组 织 框 架 得 以 门内设专 业机 构 , 9个 专 业 经 国 家计 划 为 主 要 依 据 的 经 济 、 行政、 法 初 步 建 立
第七章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宏观调控
第一节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1776年到20世纪20年代,以亚当· 斯 密的《国富论》为代表的古典学派信奉的是自由企 业制度、自由市场机制的经济自由主义。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达到资源的优化 配置,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 政府作用则被置于辅助地位,只限于完成斯密所界 定的三项经典政府职能:一是政府负有维护国家安 全之责。二是尽可能保护社会上每个人,使其不受 社会上任何他人的侵犯或压迫。三是建设并维护某 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三)加强宏观调控是调节居民贫富差距、 地区发展差异、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各个经济主体、各个地 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为此,政府必须通过实 施宏观调控来进行宏观调节,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 和个人收入分配合理,体现共同富裕。
(四)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
国家预算实施要通过财政工具----税收、国家信用、财政补贴、 财政投资
税收:减税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增税可以抑制 通货膨胀。 国家信用:增加发行国债和国家向银行等金融 机构财政性借款,减少货币流通量,抑制通货 膨胀;反之,则相反。
国家预算实施要通过财政工具----财政补贴、财政投资
财政补贴---生产性补贴和生活补贴。扶持重 点产业的发展和调节收入分配,如对低收入 群体的生活补贴。 财政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等公共产业 的建设。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时,特别是投资 需求不足时,政府投资的增加有利于扩张需 求,促进经济增长;相反,在社会总需求膨 胀时,特别是投资需求膨胀时,政府紧缩支 出有利于抑制需求膨胀。
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
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是指针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调控工作,建立一套明确的责任体系和制度安排,确保宏观调控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有效性。
它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能够在不同经济周期下,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调整结构,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政府权责明确。
宏观调控工作由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政府需要依法行使相关权力。
而政府的主要权责包括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经济调控目标的确立和监测评估等。
二、相关部门协同合作。
宏观调控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形成合力。
比如,财政部门需要和发改委、人民银行等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确保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
三、责任目标明确。
制定宏观调控责任制度时,需要通过明确责任目标来指导调控工作。
责任目标一般以年度经济增长率、就业目标、居民收入增长等宏观经济指标来衡量,同时也需要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
四、责任评价与问责机制。
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责任评价和问责机制,既能够评估责任主体完成责任情况,也能够对未能完成责任的主体进行问责。
责任评价与问责机制有利于发挥责任主体的积极性,确保责任主体履行职责。
五、信息共享与透明度。
宏观调控责任制度应该建立起信息共享与透明度机制,即不同责任主体之间要及时共享相关信息,确保调控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同时,要向社会公众及时公布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和成效,促进公众对宏观调控的理解和支持。
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在促进经济稳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明确的责任制度,可以规范宏观调控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提高调控工作的科学性和执行力,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缓解经济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体而言,宏观调控的责任制度不仅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调整结构,也有利于提升经济运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文献综述一、宏观调控概念和特征(一)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宏观调控也称宏观经济调控,本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术语,移植到法律——经济法中,才有“宏观调控”一说。
在我国,“宏观调控”是经济体制改革中新出现的一个概念,所谓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对经济运行所进行的调节与控制。
实行宏观调控,是针对市场经济运行而提出来的,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尊重价值规律,通过市场公平竞争,使国民经济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然而,市场也存在缺陷,也可能出现调节失灵现象,即所谓的“市场失灵”,因而需要“国家之手”发挥作用。
但国家调节也有缺陷,也会出现失灵现象,即所谓的“政府失灵”。
因此,为了避免政府行为的主观随意性,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政府行为,使之有序化、明确化,最大限度地消除其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把政府的宏观调控纳入法制化轨道,实施必要的制度和手段,设定必要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一系列有关宏观调控的法律规范即宏观调控法。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体系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构成部分,是调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宏观调控法一方面是对宏观调控受控主体行为的规制,使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具有法律保障。
另一方面,也是对宏观调控主体行为的规制。
宏观调控主体主要是政府,如果宏观调控主体的宏观调控行为不受法律的制约,宏观调控就会变成行政专权,可能导致法律危机。
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进行法律上的控制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宏观调控法的特征(1)宏观调控的调控主体只能是政府。
宏观调控的主体既包括调控主体,又包括受控主体,但调控主体只能是政府。
因为宏观调控是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均衡增长的要求,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控,这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
因为只有政府才有可能了解和掌握国民经济总量运行情况,才能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和运用综合的手段,来实行国家干预,使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政策手段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调整和管理的行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政府依然扮演着重要的宏观调控角色。
本文将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一、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拨乱反正”、精准扶贫、抗击经济危机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这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宏观调控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二、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1.政策调控普遍存在滞后性政策制定需要相对长的时间,而经济变化往往是瞬息万变的,从政策制定到实施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导致政策实施效果滞后。
2.政策资源缺乏协调性不同的政策之间存在着联系和互动,有时经济政策之间会产生冲突,无法协调起来,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3.政策目标与经济现实不相符政策目标与实际经济现实不相符合也是宏观调控常见问题之一。
有时候政策制定者过于理想化,而现实经济运行却可能偏离预期,导致政策效果达不到预期。
三、应对措施1.注重政策的前期研发和后期评估加强政策评估和调研,收集和分析经济数据,及时调整经济政策。
在政策实施后也要进行定期的评估,纠正不足和偏差。
2.加强政策的系统化和协调性政策之间需要有相互衔接和互相协调的关系,政策之间的冲突需要尽量避免和减少。
各部门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依照国家发展的方针指导各方面的工作。
3.强化市场的主体作用在宏观调控中,坚持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引导市场规范运行,促进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使市场调节与政策调节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四、结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已成为一个复杂而且关键的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有效性,提高政策调控的科学性,而且协调各种资源采取一系列合理的政策手段,以保证中国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法第三编第八章宏观调控法概述
经 济 法 学
内蒙古大学法学院
Economic Law
第八章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一、宏观调控法概述
二、宏观调控权
三、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
Economic Law
一、宏观调控法概述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 1、宏观调控是现代经济学上的重要概念 经济学家的观点: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中央政府为 主的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主要运用间接手段, 对一定范围内经济总体的运行进行引导和调节的过程。 (李兴山《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 2、定义:在பைடு நூலகம்国,宏观调控,即宏观经济调控,是指政 府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 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 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Economic Law
Click to edit company slogan .
Economic Law
3、特征 (1)主体是政府,唯有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才有反映总 量运行的经济要求,可能具备制定克服总量失衡的制度及政 策的能力。 (2)基本目标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发展。 (3)调控手段是综合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 段、计(规)划手段等。 (二)宏观调控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体系 宏观调控的政府行为需要规范,其各类手段需要法律保障, 宏观调控法应运而生。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一体两翼”中 的另一翼,我国《宪法》第15条第2款规定“国家加强经济 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Economic Law
1、概念:指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系统。 2、调整对象: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具体包括:(1)财税调 控关系;(2)金融调控关系;(3)规划调整关系;(4) 产业调控关系;(5)固定资产投资关系;(6)储备调控关 系:特殊领域的战略性物资储备制度,如粮食、棉花、外汇、 土地、石油等(7)对外经济关系。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特点:(1)是一种经济关系;(2)国 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特征,间接调控为主;(3)国家或国家 授权的机关始终是一方主体;(4)其实践已纳入国家经济 法律体系的轨道。 3、体系:财政预算法、税法、金融法、产业结构与布局规 划法、固定资产投资法、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经济稳定 增长法和对外贸易法等。
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协调性分析
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协调性分析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协调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市场机制早已被认为是经济运行的基础,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政府宏观调控也逐渐显现出其重要作用。
因此,如何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之间的协调性,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政府宏观调控对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政府宏观调控是指依据国计民生的需要,采用行政手段和财政手段对经济总量、物价、金融、就业等宏观经济变量进行管理和调整的过程。
而市场机制则是指市场这一自由竞争的场所,在竞争中形成的价格信号、供求关系、信息流动等作用,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宏观调控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高度集中一体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并不显著,而政府的宏观调控则较为严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渐提高了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但是政府宏观调控仍然是经济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如今的国内外环境下,政府宏观调控必须要发挥其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引导资源向政府所确定的重点领域集中,促进国内需求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以缓解经济周期波动对企业的压力。
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和规范市场机制,使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增强。
二、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运行的基础。
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供求关系得以实现自我平衡,资源得以优化配置,经济主体的自主行为得到保护,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机制展现出了广泛的价值。
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市场机制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不断深化和完善,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市场机制能够激发经济中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
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研究[提要]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
本文在研究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基本范式的基础上,对构建促进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宏观调控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在通过宏观调控来协调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方面,已经达成共识。
从国民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实质就是在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国民收入在区域间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促进社会资源在区域间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直接调控为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已经初步建立。
但是,当前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机制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宏观调控效果并不明显。
如何完善已有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机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弥补市场机制在调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的缺陷,是国家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宏观调控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市场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是初次调节,它着重解决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效率问题,而宏观调控则是在市场对区域经济初次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再次调节,这种调节侧重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公平问题。
在正常情况下,空间资源的配置可由市场自动调节,生产机制在区域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但是,仅仅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来完成国家集中资源重点开发某个区域的任务是难以达到的,容易造成区域资源配置的失衡和区域发展差距的拉大,自然也就不能有效地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如果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去考虑各区域之间客观存在的发展差距,片面地追求稀缺资源在空间上的平衡配置,则会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的总体发展速度;相反,如果片面追求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率,而不考虑稀缺资源在空间上的平衡配置,则必进一步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导致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不利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浅论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一)
浅论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一)论文关键词:宏观调控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论文摘要:2008年,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爆发。
面对危机,各国政府均实施了救市方案,我国运用了宏观调控的各项手段,其中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由于各项政策手段对于经济目标的作用力不同,所以应该制定宏观调控手段综合协调制度才能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一、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的必要性宏观调控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国家需要衡量各方面的利益与关系,制定经济发展的决策。
在宏观调控法的概念中,我们知道其具体目标是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
在经济运行中,这四个目标是相互关联并且存在着矛盾。
宏观调控各项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关系,与这些目标相对应的是,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由于是不同的部门制定与实施,也常常会出现作用方向不匹配,作用力度不一致的情况,甚至出现“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自我较劲现象。
如何发挥宏观调控各手段的组合效应,需要政府把握好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具体形势,确定一个主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各项政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各项政策之间需要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需要配合。
这两项政策是宏观调控中的两大工具,二者之间的配合基于这两项政策调节的不同点:就作用时效来说,财政政策起效的时间相对较短,对经济存在着直接的拉动效应,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较为缓慢;就作用杠杆来说,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的增减,国债的发行等手段来影响社会总需求,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就调节侧重点来说,财政政策对资源配置与结构优化能起到更为明显的效果,货币政策更侧重调节社会需求总量。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摆脱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阴影,刺激经济的繁荣与复苏。
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
浅谈如何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浅谈如何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越来越重要。
由于全球化经济建设多样化,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着高度紧张的状态,从而在这种状态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同时对于这种现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就是说挑战与机遇并存。
本文通过对宏观调控体系的概述和重要性必要性的介绍,分析了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主要任务下所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方向以及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基本要求,阐述了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研究的措施,为以后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借鉴价值。
关键词: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完善1 宏观调控体系的概述宏观调控体系是我国对经济建设为目标的一种宏观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确立并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对宏观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一系列的综合处理,从而保证经济的合理发展。
宏观调控体系主要包括四大调控体系,如计划经济体系、经济杠杆体系、经济规则构建体系和经济调控体系。
基于这四种经济建设的宏观调控体系下,首要任务是通过宏观操作的手段进行掌控调节机制,在国家的整体范围内进行宏观调控,目的是保证人们对经济发展积极合理的心态,从而确保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平稳的健康协调发展,最终提升并优化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
因此,国家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是保证社会主义商品化经济体系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国家新改革新形势下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2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主要任务(1)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所面临问题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主要任务,所面临一些列的问题和严峻的形势。
基于目前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来说,对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出全新的要求。
从国际市场看,全球经济和政治形势正处于严峻的变换中,长期处于低迷的现状。
因为科技行业和新兴产业在市场宏观调控中处于较大的影响力。
同时,发达国家更加看重经济带来的产业化效益,强调市场经济的回归,对市场经济建设采取资源优势的竞争,另外气候与环境的差异性,也会导致国内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制度安排
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制度安排在当前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的重要课题。
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既能保护国家利益,也能促进国际经贸合作,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制度安排至关重要。
一、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一种通过多国间的合作来协调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式,它是各国在宏观经济领域解决全球性问题和协调各个国家利益的必要手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联系紧密,经济政策互相影响,各国之间的经济利益逐渐交织在一起。
因此,如果没有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就会出现以下问题:1、市场失衡缺乏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容易导致市场失衡,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汇率波动等问题,给全球经济稳定带来威胁。
比如说,一些国家可能会通过货币贬值的手段来提高出口和增加经济增长,但是这种做法会使其他国家的出口受到冲击,从而导致贸易摩擦和经济波动。
2、全球化进程受阻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不足可能会导致国际信任受到破坏,产生异化和排斥心理,阻碍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因此,各国之间需要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保持市场的平衡和稳定。
3、无法解决共性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出现了一些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
这些问题需要各国政策协调和合作来解决,单一国家难以解决。
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难点很多国家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都以本国局势和利益为先,这样做容易引起不同政策的矛盾和冲突,给政策协调带来难度。
一些可能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失败的因素包括:1、国际政治风险随着全球政治风险加剧,各国之间的信任不断下降,这对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造成了重大影响。
例如,某个国家可能会对其他国家采取经济制裁,这种做法会给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2、利益驱动由于各国利益的不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实现往往会面临困难。
一些发达国家在制定自己的宏观经济政策时,往往会忽略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利益,这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更加复杂。
3、缺乏有效的机制在国际社会中,缺乏有效的机制来推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特别是缺乏实现协调的约束性机制,这给协调带来十分大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一)
论文关键词:宏观调控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论文摘要:2008年,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爆发。
面对危机,各国政府均实施了救市方案,我国运用了宏观调控的各项手段,其中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由于各项政策手段对于经济目标的作用力不同,所以应该制定宏观调控手段综合协调制度才能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一、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国家需要衡量各方面的利益与关系,制定经济发展的决策。
在宏观调控法的概念中,我们知道其具体目标是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
在经济运行中,这四个目标是相互关联并且存在着矛盾。
宏观调控各项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关系,与这些目标相对应的是,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手段由于是不同的部门制定与实施,也常常会出现作用方向不匹配,作用力度不一致的情况,甚至出现“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自我较劲现象。
如何发挥宏观调控各手段的组合效应,需要政府把握好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具体形势,确定一个主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各项政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各项政策之间需要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需要配合。
这两项政策是宏观调控中的两大工具,二者之间的配合基于这两项政策调节的不同点:就作用时效来说,财政政策起效的时间相对较短,对经济存在着直接的拉动效应,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较为缓慢;就作用杠杆来说,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的增减,国债的发行等手段来影响社会总需求,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就调节侧重点来说,财政政策对资源配置与结构优化能起到更为明显的效果,货币政策更侧重调节社会需求总量。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摆脱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阴影,刺激经济的繁荣与复苏。
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
日前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税收政策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作出了一系列的税收调整,如2008年11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宣布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通过这项举措应对我国贸易出口下滑的境况。
这些政策分别在经济总量与结构调整方面起着相互配合的作用。
(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需要为产业政策的实现提供支持。
产业政策一词,源于日本。
在下河边淳、菅家茂编纂的《现代日本经济事典》认为,“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与社会目的,以全产业为调整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与完善,积极或消极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营、交易活动,以及直接干预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的总称。
”1国家财政的投资规模和和投资结构、财政补贴与中央银行所制定的信贷利率与规模及商业贷款的政策都会对产业政策产生影响。
日前全国发展改革会议指出,“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改革战略性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
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保护和发展好支柱产业、骨干产业、重要产品和重要生产能力。
”针对这一产业政策,财政部应加大对支柱产业的投资规模,在税收政策上应给与这些产业优惠;中央银行应放宽对属于支柱产业中企业的信贷约束。
二、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具体措施
笔者认为,要避免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矛盾对经济目标的实现造成反作用的冲击,使宏观调控达到综合协调,除了应以遵守宏观调控法原则为基础,具体来说应该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机制,这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尤为重要,上面已经述及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相应的我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主要由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组成。
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规划、实施、协调等工作,也是由这几个经济职能机构共同来完成的,因而有必要在组织机构上建立起综合协调的机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
宏观经济调控,以控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其一,在制定决策时,各个部门之间应该进行沟通,向其他部门论证自己部门实施此项决策的可行性、目的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并且说明这项政策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影响及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如产业政策的制定部门必须与财政、货币的宏观调控部门进行协商,以取得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支持。
对于将要确定的政策,由相关专家及部门进行评估,明确利弊,在国务院批准此项政策后,针对此项决策将要产生的消极影响,建立一套预警方案,由此确立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及颁布流程,确保此项措施不对其他部门的决策造成破坏性作用,以致影响宏观调控整体目标的实现;其二,不同的宏观调控部门拥有巨大的宏观调控权,其使用的经济变量如利率、税率非常敏感,这些变量对价格、成本及利润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对经济、市场主体和普通的民众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以国家立法机关及审判机关为核心,针对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权力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并且各部门之间达到相互监督与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