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科学课教学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小学科学课教学法

受国际小学科学教学法研究的启示,考察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学自然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先驱刘默耕先生倡导的“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这一“指导思想”或称“核心”、“灵魂”命名为“引导――探索”教学法,并将这一教学法应用于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的教学,学生及学员普遍反映该教学法的归纳,“容易理解、易于接受、便于应用”。该教学法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小学科学教学法”为题在《小学自然教学》2002年第10期公开发表,说明它也得到专家的认可和肯定。把刘默耕先生为自然课倡导的教学法正式提出来,结束了我国没有自己的小学自然课教学法的历史,并将“教学法”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便于在小学自然教师培养和培训中进行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法的传播和普及,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科学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引导者”、“组织者”、“决策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亲密“合作伙伴”,

同时还是科学教育的研究者。科学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从传统的“教”科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做”科学。“引导”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引路”和“向导”的意思。在“引探―合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及“引路”和“向导”作用体现在:①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背景、周围的环境条件、教学资源等设计学生乐意探究的课题;②创设相互矛盾的事物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③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假设;④引导学生设计检验与自己假设有关的观察、实验、制作或考察等方案,并亲历探究;⑤引导学生从有关的探究中收集并整理获取的信息;⑥引导学生学会从捕捉到的信息中去思考、分析、归纳、概括,从而得出结论;⑦引导学生用自己获得的结论解释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⑧引导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表达出来,与同组或同班同学分享;⑨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同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2 学生的角色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小科学家”。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是教师,科学教师能否真诚地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小科学家,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科学课上自己像科学家那样大胆地做科学,这是科学

课教学能否成功的最基本保证。科学家是儿童景仰的人,“小科学家”角色不仅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为形成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习惯,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彻底转变,要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探究”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因此,科学教师要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必需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当然,其中有些材料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学习过程。让学生从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陶冶情操,从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本领,学会逻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

3 “引探――合作”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引探――合作”教学法之所以能比较快地为科学教师和科学预备教师所理解和接纳,是因为它具有一系列正确的理论基础的支持,有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的支持。

社会学基础就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

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与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故“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党中央为我国人民勾画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无疑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尤其小学科学教育对国民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引探――合作”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4.1 科学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意味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指导。二是意味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4.2 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现了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就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在教知识;“用教材教”才能使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整体目标。

5 实施“引探――合作”教学法的思考

研究国际国内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不难发现,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成功,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关键,

建设一支热心的科学教师队伍是基础,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是突破口。

5.1 有关领导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关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国家的有关领导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小学自然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尚没有被高度重视,缺乏全国上下统一的认识,因此全国各地区、各小学发展非常不平衡,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虽然早在1986年小学自然课教学大纲就已经明确规定自然是一门“重要基础学科”,然而,几十年过去,自然课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副科”、“次科”、“圣贤科”等观念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仍根深蒂固。不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再好的科学教育标准、教材也没用,大部分学生的科学教育机会仍然会被剥夺,国民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仍然只能是一种理想。

5.2 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是突破口。课程教学沦专家高孝传有这么一句精辟的总结:“现代课程改革实践的历史证明,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常常是世界范围课程改革的先导和突破口。”《标准》为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是借鉴了国际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的,教育行政领导、小学校长、科学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及《标准》倡导的新理念,彻底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