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第六章拖延与行乐的悖论

合集下载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六个行为经济学效应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六个行为经济学效应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六个行为经济学效应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

以下是六个对消费者非理性决策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行为经济学效应。

情绪型决策(EmotionalDecision Making)在我们的大脑中,主导情绪产生的“杏仁核”(Amygdala),比起主导理性思考的“腹内侧前额叶皮质”(Ventromedial)往往会反应得更即时、更强烈。

因此,当消费者第一时间看到产品时,容易因为自己的“情绪观感”而影响购买决策。

然而,最好的产品营销要能同时兼顾消费者的感性及理性需求,满足他们情绪上的感受及喜好,同时也提供产品优势、作用及数据来协助他们强化购买的合理性。

促发效应(PrimingEffect)-感知暂存而影响行为人们“上一秒”所听到的、看到的资讯,会促发“下一秒”的认知处理,甚至应用到也许不相关的情境中。

假设你正要作一题选择题,出题者在这时说:“听说亚洲人的数学都很好!”,不论实际上有没有必要,接下来你会自动地用数学运算的逻辑来思考题目。

损失厌恶(LossAversion)-负面影响大过于正面当人们面对同样程度的获利和损失时,损失带来的负面感受是获利带来的正面感受的两倍;也就是说,痛苦比快乐的感觉更加强烈;因此,人们在作决策时,容易过于偏颇地看重损失的程度。

身体标记(SomaticMarker)-身体会帮消费者记住身体标记将过去的「经验或情绪」及「必要反应」做连结,未来面对类似情境时,大脑身体标记会作出提醒,制约人们往同样的方向思考及作决定。

比如说,你去了一家印度餐厅,食物不干净且服务态度很差,这个不愉快用餐经验在你脑中作下了标记,从此以后当朋友再提议去任何印度餐厅,你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产生排斥的心态。

信任激素(Oxytocin: The trust hormone)催产素,又称信任激素,是人类大脑中所释放的一种生理激素,于分泌时会提升对目标对象的情感连结,并建立信任感、安全感及满足感,进而可影响决策行为。

行为经济学(中文版全文)

行为经济学(中文版全文)

行为经济学本章学习要点与要求:熟练掌握行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研究纲领和研究方法;重点理解为决策模型——期望理论的分析前提、理论逻辑、主要观点以及相关拓展;广泛了解行为经济学的主要政策观。

为了学好本章内容,要求学生系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确定和不确定下的决策理论。

第一节行为经济学的形成、理论渊源和学科特点一、行为经济学的形成过程概述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核心观点如下: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心理特征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为假设基础上;从心理特征看,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理账户、启发式代表性程序进行决策,关心相对损益,并常常有框架效应等;当事人在决策时偏好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内生于当事人的决策过程中,不仅可能出现偏好逆转,而且会出现时间不一致等;当事人的这些决策模式和行为特征通过经济变量反映出来,结果市场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种经济政策需要重新考虑。

从这些基本观点看,行为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叛。

但大多数行为经济学家承认其研究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改进或修正,而不是革命。

行为经济学的宗旨是让经济学更现实,更具解释力。

不过,行为经济学仅仅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新鲜事务,特别是近十年才被经济学界广泛关注。

但和其它经济学流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在思想上并非新鲜事务,早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就已经论及诸如“损失厌恶”等个人心理,并注意到这些个人心理对观察经济现象的作用。

在斯密之后,经济学一直号称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科学,但通过杰文斯、帕雷托等人的努力,心理因素逐渐和行为分析相分离,特别是波谱的证伪主义和弗里德曼提出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被经济学广泛接受后,行为研究所依赖的心理学基础已经消失,主流经济学仅仅建立在抽象的不现实的偏好公理基础上。

科斯曾把西方二十世纪初形成的主流经济学称之为“黑板经济学”,这种经济学只注重抽象的演算,忽视现实的经济现象,就如同闭门造车。

6、中南大学《行为金融学》Ch6 心理偏差与偏好.

6、中南大学《行为金融学》Ch6 心理偏差与偏好.
10、美国平均每年被鲨鱼咬伤至死的人数
〔超过5人〕〔不到5人〕答对的概率(
问题的答案:
1、上海到芝加哥的航线里程〔12000公里〕
2、贝多芬出生的时间〔1770年〕
3、耶鲁大学成立的时间〔1701年〕
4、曾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或学习的教授或学生中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73人〕
5、莫扎特完成的交响乐曲数量〔41首〕
故事1:投海自尽的旅鼠
旅鼠是生活在靠近北极村一带的鼠类动物,它们的繁殖能力很强。在北极村,旅鼠太多了,于是这些旅鼠就从下面迁徙。从北极村跑到冰山悬崖的边缘时,前面的旅鼠纷纷坠入大海,于是后面的旅鼠也跟着往大海里跳。这时,你会看到茫茫的大海上,一大群老鼠投海自尽。
故事2:苹果的味道
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了讲台上,又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的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了这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有闻到!
实验分析:
向1000多位商界人士提出这样的问题:请估计一下一架普通的、空载的波音747飞机的重量是多少,给出你的最小估计值和最大估计值。尽量让正确答案落在在你给出的两个数据之间。
实验分析:
波音747飞机的重量是399000英磅。实验结果是,大多数人没能给出包含正确答案在内的估计范围。他们的回答可以把范围放得很大,以便把正确答案
6.4从众心理
“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s ,即“从众行为”表现为采用同样的思维活动、进行类似的行为,心理上依赖于和大多数人一样,以减少采取行动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

行为经济学讲解

行为经济学讲解

行为经济学讲解1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的拓展和发展,强调了人类的经济行为不仅仅是理性决策,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它结合了经济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通过实验和研究探讨人类决策的特点,分析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和行为偏差。

2行为经济学的背景实用主义思想最早流行于自然科学领域,然后逐渐延伸至社会科学领域。

这种思想主张根据需要处理现实问题的策略,而不是固守理论结果。

在20世纪70年代,哈伊克提出的新古典主义思想逐渐被怀疑,因为这种理论假设了人们都是理性的决策者。

与此同时,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将人类的行为视为一种复杂的行为模式,包括认知、非认知与情感元素。

这种思想发展成为行为经济学,为理解人类的决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行为经济学的重要模型3.1亏损规避模型本模型描述了在经济行为中人们对亏损和收益的态度。

和理性经济学预测的截然不同,在亏损时,人们会比收益时更加敏感,并且会更倾向于保护现有的收益,而不是追求更高的收益。

3.2选择规则模型该模型描述了人们如何根据一组规则来做选择。

这些规则往往不是完美的,但是人们在做选择时通常会根据这些规则进行粗略的计算。

3.3超限理性模型超限理性模型是反对理性经济学的一种思想,它认为人们常常做出不符合“理性”的行为。

例如,人们可以轻松做出成功预测,却还是错误地执行了一些行动。

4行为经济学的应用行为经济学可以解释许多专业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

它使得经济学家能够更好地预测人类行为,并通过使用相关解决方案来规避得到不必要的后果。

以下是一些例子:4.1序言效应序言效应是指当人们在行为的早期接收到某些信息时,就会将这些信息纳入到后续的行为中。

行为经济学家通过此现象,设计出了一些可以协助人们更好地做决策的策略,例如对信用卡账单进行明细化、让患者在预约手术前仔细考虑什么时间最适合进行手术等。

4.2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是指当人们处于某些人数领域内时,就会受到这些群体特定的影响。

北大 行为经济学讲义 第六章 跨期

北大 行为经济学讲义 第六章 跨期
D (k )
n0 = 其中 n 代表在时期n上的贴现率, 也就是说,贴现率将随着时期 n 的变 化而发生变化。但是,在 DU 模型中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所有的n, = ,这意味着 DU 模型中包含着一 个重要假定——时间贴现率在每一 期均相同。

k 1
(
1 ) 1 n
n
时间贴现率恒定的假设意味着决策者的跨期偏 好是时间一致(Time-consistent)的,也就是说 后期的偏好将可以“证实”( Confirm )前期的 偏好。更正规的,我们可以这样写成: 我们说跨期偏好是时间一致的,如果决策者面 , ) ,c 临两个消费束 (ct ,..., cT ) 和 (c ,且有 U ( c , , c ) U ( c , , c ) ct ct ,当且仅当 ( c , c , c ) U ( c , c , c ) 时,有 U 决策者需要做的就是估计出未来每一期的效用 流,然后通过一个统一的折现率 折算成现值 ,静态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就转化为动态的效用现 值最大化问题。
6、即时效用 u ( c t k ) 不随时间变化 在DU模型中,经常假定即时基数效用不随时 间而变化,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任何时期中 由任何活动所产生的状况都是一样的。很多 的经济学家都对这一点提出过质疑,因为很 容易看到人的偏好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在 DU模型中作此假定纯粹只是为了方便而已。
t T
t 1 t 1
T
t 1 t 1
t 1
t
t t 1
t
T
t t 1 ,
T
2、正的时间偏好和递减的边际效用 在DU模型中,即时效用函数 u ( c t ) 是凹函 数,也就是说,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意 味着人们将更愿意把消费分散到各个时期 ,而不是集中于同一个时期。 同时,在 DU模型中,贴现率 是正的, 这就说明了时间偏好是正的。与边际效用 递减相反,正的时间偏好促使人们更多的 在当期消费。

读书报告:《赢者的诅咒——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

读书报告:《赢者的诅咒——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

读书报告:《赢者的诅咒——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本书的作者理查德·H·泰勒(Richard H.Thaler)现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Robert P.Gwinn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行为决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在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主管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

泰勒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属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开疆拓荒者,被认为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先锋经济学家,并且在储蓄和投资行为研究具有很深的研究造诣。

他已经发表了很多大量高水平的论文和专著,其中代表著作有《赢者的诅咒》和《准理性经济学》。

这是一本关于经济学悖论和反常现象的杰作。

在拍卖市场中,经常会出现“赢者的诅咒”现象,即拍卖的夺标者往往并不能实现预期的收益,甚至会遭受损失。

书中深入探讨了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各种反常现象:表现为经济主体的实际选择及行为与基于自利经济人和效用最大化假设的一般经济学理论所作预测的不一致,而先前出现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辩护对这些系统性不一致现象的解释力却非常有限。

因而,书中对博弈论、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工资差异、拍卖市场、人类的偏好和选择、金融市场、博彩市场等领域表现出的合作现象和人性中的利他主义、人类在储存和加工信息方面的局限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在导论中,作者道:在一个有很多竞标者的拍卖中,出价的优胜者经常是失败者。

避免赢者的诅咒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当出现众多竞标者时,我们应该更为保守地报价。

尽管这看起来有点违背常理,但这确实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反常现象是指和理论不一致的事实或观察判断。

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评论道:“发现开始于对反常事物的认知,进而这种对自然以某种方式偏离了预定轨道的认识指导了正常的科学发展。

”在第2章合作中,作者从实验中寻求证据来说明人们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如何合作。

“强搭便车”假说假定每个人都将选择他的占优策略,即搭便车(这种预测显然是错误的)。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不足及其产生的误导——行为经济学的悖论与“托宾诅咒”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不足及其产生的误导——行为经济学的悖论与“托宾诅咒”

The Errors of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Its MisleadingThe Paradox of BehavioralEconomics and "Tobin’sDamning"作者: 方行明[1];黄书雷[1]作者机构: [1]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74出版物刊名: 经济问题探索页码: 181-190页年卷期: 2020年 第9期主题词: 行为经济学;问卷调查法;悖论;托宾诅咒摘要:本文揭示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的不足。

其方法上的不足与其理论和思想上的不足是联系在一起的。

其理论基础建立在人们的错误认知(非理性行为)之上,而这些错误认知也是其推翻经济学的理由,但是,错误认知是推翻不了经济学理论的,通过科学知识和经济学教育,或者经其本人理性回归,这些错误认知是可以消除的,而一旦这些错误认知或非理性行为不存在了,其学说根基和理论体系就站不住脚了。

其研究方法有两种:行为实验和调查法(问卷调查),前者过于心理直观随意,没有考虑到人在实际行动中将更加理性和谨慎,后者不严谨、不规范,因此建立在这些研究方法上的行为经济学实质上非科学。

本文还揭示行为经济学的悖论。

这一悖论的存在决定着行为经济学只能做一些初步的调查研究,而不能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跟踪研究,不敢接受实践的检验,一旦进入到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检验,其假设、理论基础将不能成立,因而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境。

因此,行为经济学家只是提出一些非理性现象,并对其默认,甚至支持和强化,而不是像真正的心理专家、心理医生那样旨在治愈人们的心理疾病和非理性行为,于是,误导越来越深,出现"托宾诅咒"的"罪孽深重"问题。

《拖延心理学》原文摘抄

《拖延心理学》原文摘抄

《拖延心理学》原文摘抄
以下是《拖延心理学》的部分原文摘抄:
1. 从你自己的经验中学习是一件令人兴奋而有趣的事情——不否认,不遗忘,不判断,而是如是接受,好好利用。

2. 我们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拖延的不良习性,是因为他们害怕。

他们害怕如果他们行动了,他们的行为会让他们陷入麻烦。

他们担心如果展示了自己真实的一面,会有危险的结果等着他们。

在所有无序和拖拉的背后,他们其实在害怕他们不被接受,以至于他们不仅躲开这个世界,甚至还躲开他们自己。

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的反感是相当痛苦的,但是比起去看清真实的自我所带来的脆弱和无地自容的感觉来说,这些痛苦还算不了什么。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建议您亲自阅读《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从中获取更多的智慧和启示。

行为经济学..ppt

行为经济学..ppt

实验结果如下:
博彩A 博彩C 18% 83% 博彩B 博彩D 82% 17%
由博彩1可以得到: U(2400)>0.33U(2500)+0.66U(2400) ;而 从实验2可以得 0.33U(2500)+0.66U(2400)>U(2400)。 两个结论恰恰相反,显然违背了期望效用理 论的独立性公理。
行为经济学
1 3 2 3 行为经济学的定义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目的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行为经济学的应用
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 学”,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 学分支学科。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人或群体的经济行为 特征进行规律性研究的科学
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做选择时所比较的是期望预期,它规定了两个函数的存在,即 v(价值函数)和π(权重函数)。当满足下列条件时,决策者选择a 行动:∑π(p) v(w)>∑π(q)v(w), 价值函数 前景理论中的价值函数是一个主观价值函数v(x)。它有一个财富增加或减少的参照 点,该点的位置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印象。前景的结果x表示财富水平与该参照点 的偏离,而不是绝对的财富水平,价值函数衡量盈利或亏损对人的主观满足的影 响,价值函数曲线在参照点处开始转折,它是财富增加或减少的分界线。 权重函数 权重函数具备以下属性: 1.权重函数是概率p的增函数 2.亚确定性:除极低概率事件外,权重函数数值通常比相应的概率低, π(p) <p。 而在极低概率区域权重函数是次加性函数, π(p) >p。 3.极低和极高概率事件的权重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人有对极低概率事件 高估、对极高概率事件低估的倾向。
人们在做选择时所比较的 是期望预期,它规定了两个 函数的存在,即v(价值函数) 和π(权重函数)。 当满足下列条件时,决策 者选择a 行动:∑π(p) v(w)>∑π(q)v(w),对于权重 函数,人们具有小概率事件 高估,大概率事件低估的倾 向。即对于小概率事件,有 π(p)>p, 而对于大概率事件, 有π(p)<p。 对于上面的实验,因为π (0.34)v(2400)+ π(0.66) v(2400)不等于v(2400),所 以两个实验结果是不矛盾的。

《行为经济学》课件

《行为经济学》课件
描述同一问题不同表述方式导致人们做 出不同决策的现象。
VS
详细描述
框架效应是指同一问题不同的表述方式可 能会影响人们的决策。例如,对于同一笔 奖金,如果以获得奖金的方式描述,人们 可能会更倾向于冒险;而如果以失去奖金 的方式描述,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保守。 框架效应揭示了语言和表述方式对于人们 决策的影响。
心理账户
总结词
描述人们如何根据不同的心理账户对收益和损失进行归 类的理论。
详细描述
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们 根据不同的情境和目标,将收益和损失划分到不同的心 理账户中,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这些账户。例如, 人们可能会将工资收入和奖金收入划分到不同的心理账 户中,对于不同的账户采取不同的消费和储蓄决策。心 理账户的概念有助于理解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决策行为 。
2023
《行为经济学》PPT 课件
REPORTING
2023
目录
• 行为经济学概述 • 行为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 行为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 行为经济学的前沿研究 • 行为经济学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 总结与展望
2023
PART 01
行为经济学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经济活 动中实际行为和传统经济学理论预测 不一致的学科。
特点
强调实际经济行为中人的心理、认知 和情感等因素对决策的影响,以及市 场不完全理性等现实情况。
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
理论基础
01
传统经济学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而行为经济学则强调人的非
完全理性。
研究方法
02
传统经济学侧重于理论建模和数学推导,而行为经济学则更多

卡尼曼:行为经济学

卡尼曼:行为经济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卡尼曼:行为经济学》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这句话提到了期望理论,这是卡尼曼提出的一项重要理论。该理论探讨了在 风险和不确定性条件下,人们如何进行决策和估价,为行为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 理论支持。
精彩摘录
“行为经济学并不只是揭示人类行为的缺陷,它也展示了人类在面对复杂问 题时所展现的智慧和创造力。”
精彩摘录
这句话表明,虽然人类在决策中存在许多偏见和缺陷,但也有很多智慧和创 造力。行为经济学不仅问题的一面,也解决方案的一面,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 类的决策过程。
目录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卡尼曼:行为经济学》的目录还包含了一些总结性的段落, 这些段落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这不仅方便读者回顾和总结所学 知识,还有助于加深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
目录分析
《卡尼曼:行为经济学》这本书的目录分析具有逻辑清晰、主题明确、内容 丰富、实用性强等特点。这本书对于希望了解行为经济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 本极佳的入门读物。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在当代社会,经济学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它关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决策。 而在这其中,行为经济学作为一个分支领域,更是深入地探讨了人们在实际经济 行为中的心理因素和决策过程。最近,我阅读了《卡尼曼:行为经济学》这本书, 深感其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的重要性。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导致理性决策的偏离。卡尼曼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案例,揭示了人们在经济行为中 的种种“误区”和“偏见”。这些并非是人们故意为之,而是受到认知局限、情 感因素和社会环境等多重作用的结果。
精彩摘录
“人们往往受到认知偏见的影响,做出不理智的决策。” 这句话指出了人类决策中的常见问题,即认知偏见。它解释了为什么人类的 决策并不总是理性的,有时会受到一些无意识的偏见影响而产生错误的判断。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家解释为什么我们一时冲动之下拖延,购买,借用,抢夺巧克力。

像所有思想上的革命一样,这场革命开始于长期观察到的用通常的智慧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和怪异事实。

比如赌徒在明明知道可能要输的情况下仍然下注。

人们一般会说为了退休后的生活要存钱,要吃得好,要开始锻炼,要戒掉香烟。

他们是当真的,但是往往又做不到。

那些感到冤枉和委屈的人要实施报复,虽然这样做往往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这些违背常理的事实是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几十年来,如果不是几个世纪来都依赖的人类因素标准模式的直接和公开的挑战。

经济人(Economic Man)是该理论的基石。

经济人做出符合逻辑的,理性的,对自己有利的决定,充分考虑利益与成本,追求价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经济人是个聪明的,分析的,自私的动物,在追求未来目标的时候进行严格的自我管理,不受身体状况和感情的影响。

经济人是建立学术理论的非常方便的工具。

但是经济人有个致命的缺陷:世界上根本不存在。

当我们转向现实中的人就发现没有所谓的机器人般的逻辑,相反有各种非理性的,自我破坏的,甚至利他主义的行为。

这种常见的现象已经被人们谈论几个世纪了,企业管理副教授阿斯拉夫(Nava Ashraf)说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心理学是决定过程的一部分”,他看到了充满激情地参与者和公正的旁观者的冲突。

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对这种心理学观点不屑一顾。

就在15年前,经济学的下属分支行为主义经济学——研究真实的人如何作出选择,从心理学和经济学中吸取营养——还是个边缘性的,怪异的内容。

如今行为主义经济学是主流经济学中年轻的,充满活力的,迅速增长的领域,可以得到诺贝尔奖,批评性的大量实证的研究,颠覆了长期以来在该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历史。

虽然行为主义经济学家在斯坦福,伯克利,芝加哥,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等大学讲授,但是这个领域学者最集中的地方还是哈佛。

哈佛校长萨莫斯(Lawrence H. Summers)说哈佛研究经济的方法从传统上说比其他大学的更接近现实和更多实证经验。

阿莱斯悖论与行为金融理论的解释课件

阿莱斯悖论与行为金融理论的解释课件

样本选择
实证研究通常基于历史数据,因 此可能受到数据样本选择的影响 ,导致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事件定义
对于特定事件的界定和分类,不同 的研究者可能存在主观性,从而影 响实证结果的准确性。
未来研究方向
进一步探讨阿莱斯悖论与其他金融 异象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行为金 融理论解释和预测市场现象。
05
案例分析:阿莱斯悖论在投 资决策中的应用
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领域
详细描述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化对阿莱斯悖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的理解,探索市场异常现象的内 在机制。同时,应加强实证研究,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来验证理论假设。此外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是值得尝试的方向,如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交叉
融合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阿莱斯悖论与行为金融理论 的解释课件
目录
• 阿莱为金融理论的关
联 • 实证研究:阿莱斯悖论的存在性
与影响因素
目录
• 案例分析:阿莱斯悖论在投资决 策中的应用
• 结论与建议
01
阿莱斯悖论的背景与定义
阿莱斯悖论的起源
01
阿莱斯悖论源于法国数学家保罗· 阿莱斯(Paul Ales)在1967年提 出的一个著名的概率悖论。
影响。
阿莱斯悖论与行为金融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阿莱斯悖论 与其他金融异象的关系,以及这些异 象背后的心理和行为因素。
未来研究还可以关注市场微观结构对 阿莱斯悖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改 善市场结构和监管来减少投资者行为 偏差和市场异象的发生。
未来研究可以运用更先进的行为金融 理论模型,如基于神经科学的模型, 来更深入地揭示投资者决策的心理和 生理机制。

行为经济学完整版

行为经济学完整版
行为经济学内涵
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 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人 类的理性、自私和趋利避害等心理如何 影响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
让经济学更符合人性,让 人们更好地做出决策。
——理查德塞勒
禀赋效应
——敝帚为什么会自珍?
拥有一件东西会让你高估它的价值。 在人们拥有一件东西之后,人们会倾向 于认为,自己拥有的事物比别人拥有的 同样的事物更有价值。
实验二:“你在考虑买一件皮衣。你发现某个牌 子的皮衣在你家附近的商场里价格是3000元,而同 样牌子同样款式的皮衣在离家15分钟的商场里价格 是2950元。你会步行15分钟去节约50元吗?”
社会偏好
指人们在作决定时不仅出于趋利心理, 还会考虑社会公平。这既可能是出于维 护正义,也有可能是因为嫉妒。凸显出 消费者对公平的关注。
超过2/3的美国人处于肥胖状态。肥胖与许多致命疾病密 切相关,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因此是时候寻找 一个远离肥胖的长久之计了。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想要 证明勺子和夹具的使用会影响食物摄食量。他们发现,当使 用夹具时,人们的食物平均摄入量减少了16.5%。现在只有 在沙拉吧和自助餐厅才可能用到夹具,但正是这食物份额的 视觉暗示产生了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总结这些发现,通过简 单地减小盘子大小或使制力
解释长远规划与短期行动之间的矛盾, 比如,人们可能会过度消费,而忽视为 防范未来的风险进行储蓄。
助推
指的是“在这种选择体系的任何一方面, 都不通过强制的方式,而是以一种预言 方式去改变人们的选择或者改变他们的 经济动机及行为。”助推不同于命令。
在2012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仅有64%的公民参加了选 举。一想到36%的选票可能产生的影响,你就会觉得这是个 惊人的数字。对于一些人而言,拒绝参加选举是因为意识形 态不同或者是对政府系统的不认可;但对其他人而言,仅仅 是嫌麻烦。一个实验为了检测事先给选举人打电话的效果, 给每一个潜在的选举人打电话询问他们是否会参加投票。然 而,通过电话实施鼓励投票的时候是有小策略的,他们从 “是或否这类问题”转移到“你会在哪儿进行选举?”“大 概什么时间会参加选举?”以及“你在选举前会做什么?” 结果表明,通过这种方式,参投率增加了4.1%的。

行为经济学漫谈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内蒙古大学

行为经济学漫谈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内蒙古大学

第一章测试1.行为经济学除了与经济学以外还跟哪门学科有着不解之缘?()A:法学B:哲学C:神经学D:心理学答案:D2.亚当·斯密指出:当我们从()的处境落到一个()的处境时,我们所感受到的痛苦,甚于从()的处境上升到一个()的处境时所享受到的快乐。

A:较好较差差较好B:较差更差差较好C:较好较差好较差D:较差较好差较好答案:A3.“人们能够严格地、无偏地按照最优化的条件行动”体现了经济人假设的哪个特征?()A:完全判断力B:完全意志力C:完全理性D:完全自利答案:B4.下列哪些不是经济人假设的特征?()A:有限意志力B:完全理性C:完全意志力D:完全自利答案:A5.现实中不存在完全理性的人。

()A:对B:错答案:A6.传统经济学对人的假设比行为经济学更符合现实。

()A:对B:错答案:B7.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有限理性行为。

()A:对B:错答案:A8.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性质是规范性的。

()A:对B:错答案:B9.下列人的性格或行为哪些与传统经济学的假设相违背?( )A:利他主义B:自私自利C:互损性报复D:追求公正答案:ACD10.不能用传统经济学解释的行为是()。

A:给乞丐钱财B:环保运动C:自杀D:以炒作为目的的捐款答案:ABC第二章测试1.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一致追求的一种主观感受是?换句话说,人们决策的目的是为了?()A:快乐B:痛苦C:忧郁D:悠闲答案:A2.传统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决策目的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学的决策目的是为了实现?()A:富裕B:均衡C:快乐D:公平答案:B3.哪种均衡不是本章所讲的四种均衡状态?()A:消费者均衡B:生产者均衡C:社会均衡D:厂商均衡答案:C4.传统经济学是怎样刻画人们的幸福的?()A:用厌恶来反衬幸福B:对物品进行喜好的排序C:对幸福感受划分等级D:直接度量幸福值的大小答案:B5.厂商均衡解决的是生产者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各种要素的消费量能使产量最大的问题。

行为经济学原理

行为经济学原理

行为经济学原理
行为经济学原理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的学科。

在行为经济学中,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认知偏差、情感因素和社会压力等。

以下是一些行为经济学原理的例子:
1.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在满足某种需求时,对该需求的边际满足感逐渐减弱。

例如,如果一个人正在吃一块巧克力,那么第一口巧克力会给予他很大的满足感,但接下来的每一口满足感都会逐渐减少。

2. 心理账户原理:这一原理表明人们会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并根据不同的账户做出决策。

例如,一个人可能将储蓄账户、消费账户和投资账户分开考虑,导致在不同账户之间进行资金转移。

3. 羊群效应原理:人们的决策经常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

当人们不确定如何决策时,他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决策,这就是羊群效应。

例如,当一家新餐厅开业时,如果有很多人排队等位,其他人很可能也会加入排队行列。

4. 损失厌恶原理: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比对同等价值的收益的渴望程度更强。

这意味着当人们面临损失时,他们会采取更加保守的决策,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卖出亏损股票,而偏向于持有它们的原因。

5. 现时偏好原理: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享受即时的满足,而不是
推迟满足以获取更大的回报。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偏向于立即消费,而不是储蓄或投资的原因。

这些原理揭示了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通过了解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决策行为,以及为什么经济市场中会出现一些看似不合理的现象。

《行为经济学简介》课件

《行为经济学简介》课件
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人们的行为偏差,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等 政策制定者可以利用行为经济学原理,如助推、默认选项等,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实验和实证研究,来验证行为经济学原理在公共政策中的有效性 政策制定者需要关注行为经济学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如公平、公正等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品牌忠诚度: 研究消费者对 品牌的忠诚程

购买频率:研 究消费者购买 商品的频率和
规律
投资行为研究
投资者心理:研究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风险偏好:研究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和偏好,以及如何影响投资决 策
投资决策:研究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因素
投资策略:研究投资者如何制定投资策略,以及如何根据市场变化 进行调整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PPT
汇报时间:20XX/01/01
01
行为经济学概述
02
行为经济学的定义
研究领域:经济 学和心理学的交 叉学科
研究对象:人的 经济行为和心理 因素
研究方法:实验、 观察、数据分析 等
研究目的:解释 和预测人的经济 行为,为经济政 策提供依据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莫斯·特沃斯基 开始研究人类决策行为
价格歧视:商家会根据 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对 同一商品设定不同的价 格,以获取最大利润
行为决策理论
理论基础:心理学、经济学、 社会学等学科
主要观点:人的行为受到心理、 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决策过程:包括信息收集、评 估、选择、执行等阶段
应用领域:市场营销、人力资 源管理、公共政策制定等

经济心理学之拖延行为

经济心理学之拖延行为
主观价值可以看作是在某个时间点所体验的动机强度, 名义价值代表动机的最大或最佳强度。 参数k代表名义价值的折扣率,个体不同,值不同,k值越高的个体,自我控制 能力越差。 延迟指要得到奖赏需要等待的时间。
Part 03
拖延的相关理论
• 时间动机G理OO论D I(DTEeAmS poral Motivation Theory)
拖延:时间的杀手
让我们先看一个发生在经济学家身上的小故事,信息经济学 的鼻祖—美国经济学教授阿克洛夫有个“斯蒂格利茨的箱子” 的经典故事。
斯蒂格利茨在一次离开印度返回美国时,由于民航限制行李 数量,留下一箱衣物让阿克洛夫抽空寄回,但当时印度的邮 政系统服务很差,效率低,阿克洛夫估计如果寄这个箱子要 花掉至少一天时间,于是“拖延行为”就出现了,阿克洛夫 一直在思考,是今天寄呢?还是明天寄?结果日复一日,一 直拖了8个月左右,箱子还没有寄出去,最后他干脆做出决 定,不寄了 ,等年底会美国的时候顺便带过去。
Always believe that something wonderful is about to happen. Life is beautiful. Because we have our dreams.
• utility(效用)指一项任务或是选择对个体的价值体现,一般而言,人们 有追求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效用任务的行为倾向;
些人也总是不能去做他们本来打算要做的事情,是因为他们容易被外部
事物所吸引,不能专注于眼前正在做的事情,这样就导致了拖延行为的
产生。
Part 03
拖延的相关理论
GOOD IDEAS
• 时间折扣理论 Always believe that something wonderful is about to happen. Life is beautiful. Because we have our dream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人们的跨期选择过程中, 延期(Delay)和定期(Date)发生着不同的影 响。
• 延期是指在从当前期开始在一段时期以内的拖 延,着重于时期概念。
• 而定期指的是针对未来某一确定时点的跨期决 策,着重于时点概念。
• 跨期选择指的是针对不同时期上产生的结果的 选择,通常(但并不总是)人们要面临在小而 快的结果和大而迟的结果之间的权衡取舍。
假设区间限制条件的相似性决定时间贴现,我们将 用下面的例子解释什么是区间限制的相似性。
• 对于一个面临跨期决策的决策者来说,从第1到第2 个月的时间区间和第12到13个月的时间区间是不一 样的,因为,从当前期开始的第一个月到第二个月 的时间区间是一个短期概念,在更近的时期内,时 间贴现率更高;
• 从当前期开始的第十二个月到第十三个月的时间区 间是一个长期概念,在更远的时期内,时间贴现率 更低。
• 当学生决定拖延时,他们就陷入了阿克洛夫的 困境:做出非理性的决策,这种决策导致决策 者总是决定把事情拖延到下期再做。这种拖延 行为一般是可以持续的进行下去的,因为决策 者在每一期都可能决定在拖延一期,怎样才能 结束这种拖延呢?正如阿克洛夫所认识到的那 样,必须有一个最后通牒的期限。
• 在最后通牒期限的约束下,拖延行为结束了, 但是我们显然可以看到,在最后一刻未完成作 业而不眠不休的学生,其效用损失要大于采取 不拖延决策时的效用损失,这清楚地表明拖延 的决策者的非理性。
14%
我们可以看出,86%的人选择了优雅法国餐馆,针对这 一些偏好法餐的人,继续进行下列提问:
2.你会偏好哪一个? C.一个月后一个星期五的法国餐馆一顿晚餐 D.两个月后一个星期五的法国餐馆一顿晚餐
n=82
80%
20%
3.你更偏好哪一个?
E.一个月后星期五法国餐馆一顿晚餐和两个月后星期
五希腊餐馆一顿晚餐
第二节 人生得意须尽欢
• 拖延的实证
让我们先看一个发生在经济学家身上的小故事,信息经济学的 鼻祖——美国经济学教授阿克洛夫(Akerlof)有个“斯蒂格 利茨(Stiglitz)的箱子”的经典故事。
斯蒂格利茨在一次离开印度返回美国时,由于民航限制行李数 量,留下一箱衣物让阿克洛夫抽空寄回,但当时印度的邮政系 统服务很差,效率低,阿克洛夫估计如果寄这个箱子要花掉至 少一天的时间,于是“拖延行为”就出现了,阿克洛夫一直在 思考,是今天寄呢?还是明天寄?结果日复一日,一直拖了8 个月左右,箱子还没有寄过去,最后他干脆做出决定,不寄了, 等年底回美国的时候顺便带过去。
第六章 拖延与行乐的悖论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将时间因素引入行为经济学的 分析领域,就像给行为经济学 的天空添上了一片云彩,为行 为经济学增色不少。 时间在行为经济学领域主要涉 及到时间贴现、跨期选择及拖 延行为等方面
如果要你考虑今天和明天消费一个苹果,你会 偏好今天的一个苹果还是明天的呢?显然大部 分人明显希望今天消费,而如果再要你考虑 100天后和101天后消费一个苹果,也许答案 就没有这么明显了,这其实就说明了人们在今 天对明天的关心程度和100天对101天的关心 程度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时间的贴现是会变 化的。
人们通常偏好于延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定期的方式 有一个计算成本,人们不愿意为定期的计算而费功夫,比如说, 假使一个学生需要交一份作业,他会更希望听到老师要求在一 个月之内交上来而不是在某一天交上来。
原因很显然,如果规定在某天必须交,学生还需要计算在 这天之前必须完成,以及费功夫记住这一个期限,而如果只要 求在一个月之内交,学生会感觉自己在这一个月中还有很大的 自由选择的余地,他可以决策在这段期限中的任何时候完成作 业。
• 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时期概念中,相邻的两个月 对于决策者来说是无差别的,但是在短期概念中, 决策者会比较注重这种差别.
第1→第2月 第12→第13月
有差别 无差别
高的时间贴现 低的时间贴现
下面对我们所做的实验做一个简略的意义上的描述:实验1:
选择一 ¥1,000 9月26日(意味着定期)
选择二 ¥1,000 4个月内(意味着延期)
• 传统经济学家们将这种喜好假定为人 们喜欢把随时间成指数变化的效用贴 现。指数贴现的一个性质上的重要特 征是它暗示着人的偏好与时间具有相 一致的特性。但是,人的偏好真的与 时间相一致吗?
时间偏好一致吗?
• 实验:
• 因此,和将来相比,人们倾向 于今天得到奖励,而这种偏好 不同于当将来面对同样延误时, 他们可能会有的偏好,所以偏 好同时间是不一致的。
实验四
假设你必须用一个周末与一个令人厌烦的厨艺糟糕的大婶 相处,另一个周末与一个招人喜欢的前同事共度,那么在 下面的情况下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人大经济学院48 名学生) (1)若出门探访的两个周末分别是当前这个周末以及下 一个周末:
本周末
下周末
A、前同事
令人厌烦的大婶 [10%](15/48)
下面我们来看我们根据Loewenstein等人的基本思想 所做的一组实验吧。
实验对象是95个大学生,他们被要求回答一组问题, 在回答时不考虑他们已有的行动计划。
选项后面的百分比表示选择的人数所占总体比例。
实验3:
1.当两者都为免费时,你更偏好哪一个? N=95
A.优雅的法国餐厅的一顿晚餐
86%
B.本地希腊餐厅的一顿晚餐
时间偏好不一致的实证
行为经济学家的确发现了偏好时间不一致的有利证据,比如, 我们来看萨勒所做的实验:
表6—2 实验报酬设计
现在
1个月后
一年后
10年后
15元
20元
50元
100元
被实验者要求回答和15元无差异的一个月后、一年后和10 年后的收入,回答结果是20元、50元和100元,也就是说, 被调查者认为10年后的100元、一年后的50元、一个月之 后的20元和现在的15元是无差别的。这意味着一个月期界 的年折现率是345%,一年期界的是120%,10年期界的是 19%。即被实验者明显表现出时间偏好的不一致,这个结 果被后来的众多经验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所证实。
Varey和卡尼曼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实验对象制造 短暂的不适,时间持续2到20分钟,其中一组的不适感 是逐渐增加的,而另一组是递减的。结果发现实验对 象表现出了对渐渐递减不适感的强烈偏好,即使是在 两组的总不适程度实际上完全相同的前提下。 罗斯和Simonson在1991年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们列 出若干序列的假象的选择,有的选择的序列是以损失 结束(如先获取85美元,然后损失15美元),有的选 择序列以获得结束(如先损失15美元,然后获得85美 元)。实验结果发现,实验对象对递增序列(以获得 结束)表现出了强希腊餐馆一顿晚餐和两个月后星期
五法国餐馆一顿晚餐
57%
• 实验结果表明,在序列的结果 中,由于人们同时考虑到了希 腊晚餐(对实验对象而言,法 餐优于希腊晚餐)的影响,人 们更多的选择了一个递增序列, 即先消费希腊晚餐再来消费法 国晚餐。
• 可以看出,似乎有两个因素 在影响着人们的时间偏好,那 就是急躁心理(Impatience) 与对递增序列的偏好。
我们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如果你希望人们得到更低的贴现,就应该将时期描述 为定期方式。
----当描述成定期方式时,投资变得更有吸引力。
----如果你希望人们得到更高的贴现,就应该将时期描述 为延期方式。
在选择结果序列时,人们更偏好递增序列而非递减序 列
一般的跨期选择模型都习惯地假设人的行为 是急躁的,更偏好较早得到结果,并且假定人 的偏好满足独立性和可分性,也就是说序列发 生的结果的效用与各部分的效用之和是相等。 但是,有的研究表明,这些假定也是不正确的, 因为当结果都是在一个序列框架中出现时,人 们会更倾向于选择递增序列,已经有很多的行 为经济学家对此作了研究。
• 阿克洛夫从这个例子得出一个结论:每次决定把事情拖 延到下期再做的时候,决策者是没有理性预期的。要阻 止这类“病态”拖延行为的继续,必须有一个最后通牒 的期限。
• 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在平时的生活中,类似于阿克 洛夫的这种拖延行为是屡见不鲜的,比如说一群经济学 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就可能为了即时的欢愉,而拖延需 要完成的经济学作业,他们可能不愿意承受即刻完成经 济学作业所带给他们的效用损失,而宁愿承受拖延后在 未来某期再完成作业所带来的损失,在做出此拖延决策 时,他们是预期拖延之后在未来期完成作业的效用损失 要小于即刻完成作业的效用损失的,或者说,拖延作业 的完成所带给当前期的效用要大于带给未来期的效用损 失,不然,拖延决策是不可能建立的。
实验对象被给定两种选择,一种是在9月26日得到¥1,000,这里的9月26 日是一个时点概念,也就是所谓的定期。另一种选择是在4个月之内得到¥1, 000,这里所说的4个月以内是一个时期概念,也就是所谓的延期。
实验结果表明,更多的人选择了第二种选择,即在相同的结果下(两种选 择所得钱数均为¥1,000),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延期。这是因为延期将使得 决策者认为有一个更高的贴现率。
我们来看一个更有趣的例子:
表6—1 三场电影效用指数表
星期一 电影1 效用:5单位
星期二 电影2 效用:10单位
星期三 电影3 效用:15单位
拖延的产生
• 我们首先从很大众化的角度 来看拖延行为的产生:
• 首先,拖延能够维持一种自 我欺骗效应,对于不愿意做 的事情,人们可以通过拖延 的方法来摆脱这种头疼的事 情所带来的烦恼,从而能创 造一种暂时的轻松和安稳感。
• 其次,人们希望通过拖延来 等待事情出现转机,甚至等 待奇迹的突然出现。
• 此外,人们只愿意考虑当下,认为将 来的事情还很远,将来的事就等到将 来再考虑吧。人们喜欢即刻的欢愉。 人们总是会拖延那些需要立刻付出而 将来才会获利的工作,例如修剪草坪; 但却会立刻去做那些现在享乐,以后 付出的事情,例如看电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