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私小说之代表作_透视志贺直哉_母亲的死与继母_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10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Oct.,2004第33卷专辑Jo ur nal of Shaanx i N o rmal U niv ersity(P hilosophy a 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 n)V ol.33Sup.

日本私小说之代表作

透视志贺直哉 母亲的死与继母

南!海

(西安外国语学院日语系,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志贺直哉是日本著名的近代私小说作家,在日本被誉为∀小说之父#。志贺直哉的文学创作跨越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他的私小说和心境小说名篇被视为近代日本小说的典范文本,受到极高的评价。他写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其中 母亲的死与继母既描绘了自己生母逝去的详细经过,又写到了继母的到来,两者对照鲜明、反差强烈、用意深远,充分体现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关键词:私小说;日本小说;志贺直哉

中图分类号:I313 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04)02-0148-03

收稿日期:2004-03-18

作者简介:南海(1966 ),男,辽宁大连市人,西安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硕士。

!!日本私小说作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真正传人继承并发展了自我暴露的主张,作家将自我视为艺术存在与表现的基础,强调作家生活与作品内容的统一,因此,日本著名评论家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可以称为自叙小说,即作者把自己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小说。这一特质在小说 母亲的死与继母中充分地体现出来。这篇小说是1912年志贺直哉29岁时创作的作品,他以自己13岁那年亲身经历过的生母阿银的去世及父亲与继母阿浩的再婚为素材生动地描述了两位母亲各自不同的命运。

老年时期的志贺直哉在其作品 生母的信及 白线当中非常直率地表达了对生母阿银的怀念,讲述了许多有关生母昔日的往事。但令人费解的是作者青年时期及以后很长一段期间却从未过多地讲述过生母。本文 母亲的死与继母及 母亲的死与布袜子的记忆同时创作于1912年1月,自那以后一直到前文所涉及的两篇作品之间的近40年当中,作为对实际存在的人物的正面描写到母亲,或将母亲作为中心人物的作品一篇也没有。他的长篇之作 暗夜行路序篇中曾经出现的母亲按照志贺直哉自己的解释,∀虽说母亲仅仅出现在序篇,可根据我的实际经历这是祖母#。此外描述作者实际经历的如 在城崎、 和解、 山形等作品中虽也涉及到生母阿银,不过也就短短数行而已。志贺直哉的小说世界往往被人们嘲笑为结局不过是反映骨肉亲人之间的爱憎关系,他的作品中以祖父、祖母、父亲为首,反复描写到许多亲人,可惟独生母阿银的登场次数偏少这一点显得更为奇怪。但是,这并不表示志贺直哉不关心自己的生母阿银,与老年时期的志贺直哉在前文涉及到的两篇作品中所表明的一样,青年时代及其以后的他对亡母所怀有的那份不同寻常的思念与惋惜不容置疑地存在着。从志贺直哉1910年1月24日的日记记述中可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去给母亲上坟,途中泪流满面#,当时距生母的死已经过了15年,志贺直哉业已26岁,却仍旧对逝去的生母抱有强烈的思念。志贺直哉在他的作品 生母的信中曾经回忆到自己就读学习院时期,除了生母逝去的忌日以外也屡屡去上坟一事。因此可以看出他对生母的思念之情是非常浓厚的。尽管如此,他把生母排斥于作品之外,从不表露自己那份思念惋惜之情究竟又是为什么呢?本文通过他在这篇小说当中对两位母亲截然不同的描绘,试图分析揭示志贺直哉创作的立意所在。原作共分7个章节,本文节选的原文部分后标注的数字即指所选章节。

一、生母的逝去以及志贺直哉

的反应

!!阅读了 母亲的死与继母一文后首先感受到的

148

是互为相反的两种倾向并存于其中,深刻地感受到双重各异的要素作用于全文。在文章中整然有序地保持着某种均衡,且双重要素极其自然地交织在一起。如∀失去了亲生母亲,那段日子我每天都在哭泣,以至于后来一听到义大夫戏中所唱的∃整日里眼泪汪汪%这句台词时就哭,总之,这是生来头一次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无法挽回的事情。与祖母两个人洗澡时也常为此痛哭,可是母亲逝去不足一百天我已盼望新的母亲的到来。#

主人公∀我#在13岁这样一个幼年时代不幸死了生母,为此悲痛地天天哭泣不已,而父亲的再婚一定下来,却又殷切地盼望着继母的到来,并且在迎来继母的第二天早晨洗完脸就马上去找继母,打算将头一天晚上忘记的手绢交给他,接过了手绢的漂亮的继母亲切地盯着∀我#时,∀我#一下子变得欣喜若狂。少年从失去了生母的深深的悲痛到迎来了继母时忘乎所以的喜悦之间的转变其印象过于鲜明,在怀念生母之死,对生母的那份情爱尚未冷却之际,主人公又沉浸在一种得到了继母的喜悦当中,这种变化是否过于瞬间化,过于顺利了呢?笔者尚存一丝疑念。

志贺直哉在其 创作余谈中曾回忆执笔 母亲的死与继母时自己的姿态,他是这样阐述的:∀如实地记述了少年时代的记忆&&&&&&,虽然小说中的自己很伤感,可表述却又没有那么伤感。#由此来看,很明显志贺直哉的感情表现被抑制。例如作品中生母临终时的场面是这样描绘的。∀剪了头的母亲,头侧向枕头一边,每呼吸一次她的头都要吃力地摇动着。我们大家呼吸三次,她摇动着头要深深地吸一大口气,渐渐地变得我们呼吸四、五次她才呼吸一次,间隔慢慢地越来越长。&&&&&&已经不吸气了。可是稍过了一会儿,母亲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次她的头平稳地挪动了一下。#

生母的死对志贺直哉来说是生来头一次遇到的无法挽回的事情。同时作者通过少年的眼睛一边测着呼吸间隔的长短一边准确描写了即将逝去的生母,细致地记述了生母一直临终前的经过,并且描述到生母连头一天发生的事情都记不清,头脑变得模糊,为了让头脑清醒而剪短了头发,头部和胸部上放置着冰,躺在病床上。虽说有些冷酷,可仍旧形容生母异常难看。前文中提及青年时代及以后的志贺直哉对逝去的生母一直怀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思念和惋惜之情,怀有如此强烈思念之情的志贺直哉在笔下把即将逝去的生母形象刻画得如此凄凉究竟意在何处?笔者认为这无非是因为志贺直哉欲再一次认识生母已经死亡的事实。为此作者随后从生母的临终列举到纳棺、埋葬及死亡年月日、享年、姓名诸多告知死亡事实的要素。如∀听到钉棺那阵阵锤子声,我的心难过极了。把棺木放进墓穴时,我心想,一切都结束了。将红土块撒在棺木上那哗啦哗啦的声音又一次敲击我的心灵。#∀可以填土了吗?那些手持锨镐的人好像等得不耐烦地问了以后,就直截了当地开始哗啦啦地往里面填土,我想即使她现在活过来也出不来了。母亲逝于明治二十八年八月三十日,时年33岁。她出生于下谷的御成道,名曰阿银。#

二、继母的到来及志贺直哉思想

感情的转变

!!对于强烈思念生母的志贺直哉而言,主观上不可能刻意去追求描绘认识母亲的死,在他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某种令他敢于断然而为之的因素,这就是继母的出现。可以认为志贺直哉果断再一次认识生母的死与继母进入他的生活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探讨生母的死,还是探讨继母的出现,都必须以这两者相互有机地关联为前提来进行。

生母逝去两个月以后出现的父亲再婚一事终于定下来,结婚仪式及请客也已结束,从最后的第7章终于展开了∀我#与新的继母之间的生活。第7章开头这样写到:∀翌日早晨我起床时,继母好像已经在干活了,我跑到檐廊里的洗手台子下洗了一把脸,并觉得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用手擤鼻涕了。洗完脸我马上掏出那块手绢去找继母。她正在茶室隔壁的一间光线不怎么好的屋子里收拾着东西。#当∀我#睁开眼睛时,继母已经开始收拾着什么,此时这位女性无疑已经踏进了∀我#的生活空间,并已占据了作为母亲的位置。由于生母的过逝而变得空荡荡的∀我#的精神空间随着这位继母的登场被重新填满。外观上看上去似乎仅仅是继母占据了那一片空间,而实际上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的家庭结构本身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已不同于生母存在的时期。正因为如此他也已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用手擤鼻涕了。这与其说表露出他那种对继母出于客气的一丝情感或羞愧,倒不如认为是他的家庭结构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出面临思想转换的少年的迷惑和茫然。

生母的死亡不仅作为一种生命的不存在,也作为一则确实的死亡事实出现在少年面前时只是一瞬间而已,只要他内心深处仍然萦绕着那份对生母之死的惋惜、寂寥的情感,那么实际上生母就仍活在他心间。只有驱除掉心头的这份情感去面对所产生的新的母子关系时,生母的死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画上了句号。也就是说,对于活着的人而言,一个人的死亡,比起对死者的感情而言,应该如何去理顺人死了以后所产生出来的各种新的关系更为迫切重要。作品中的少年就这样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构建新的家庭关系。可以认为志贺直哉思想上的转换与继母阿浩的到来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与父亲的婚事相比,实际上随后继母阿浩取得了作为母亲的属性则令志贺直哉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志贺直哉在

1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