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研究综述
作者:邓晓静
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9期
【摘要】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栏目在央视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界走上了调查性报道的道路。

作为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新闻调查》15年间吸引了众多学者和业界人士的目光,研究文献层出不穷,已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

笔者将1997年到2011年间对《新闻调查》的研究文献分学界和业界两个领域,从宏观和微观视角进行文献综述,以一窥《新闻调查》的学术研究成果。

【关键词】《新闻调查》文献综述学界业界
一、研究背景
《新闻调查》栏目创办之后,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存在的许多问题及违法现象都进行了揭露,成为央视一档深入人心的节目,同时,也成为与业界和学界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节目。

《新闻调查》在学界享有较高的认可度,片子长期被中国各大主流新闻教育机构当作教学资料。

其节目制作方法和制作思路,一直备受业界推崇,不少节目被视作中国调查节目的样本。

因此,笔者选取《新闻调查》栏目作为文献综述的对象,对15年间此栏目所包含的学术价值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

二、研究成果
《新闻调查》学术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书籍,二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和相关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

书籍方面,从1996年节目开播至今,以《新闻调查》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有共7本,见下表1:
这7本书均为媒体从业人员所写,均偏重经验总结和心得感悟,语言随意平实,不具有严格的学术规范。

但由于是来源于实践的反思与总结,它们和节目本身一起组成了丰富的感性资料,成为学界研究的基础。

与书籍写作出版周期较长的劣势相比,国内新闻学术刊物上的相关研究更显活跃。

笔者采用CNKI中国期刊网数据库检索结合文献查询的方法,将“新闻调查”作为题名和关键词进行搜索,剔除重复发表的文章,以及关键词一致,但内容与《新闻调查》栏目无关的文章,总共搜集到有关《新闻调查》栏目的研究文章471篇(截止2011年5月)。

从研究可行性的
角度考量,笔者在搜索结果中根据文章内容与《新闻调查》的相关度进行了二次剔除,最终形成了此次文献综述成文基础的149文章。

按照文章发表时间和作者身份的差异,将研究情况绘成表2和表3。

表2以发表时间为横轴,以文章篇数为纵轴。

图中两条曲线分别反映的是业界和学界研究总量的演变,表3则是对业界、学界参与研究所占比例的一个数据统计。

*学界文献总数为118篇,业界文献总数位31篇
表2:业界人士和学界学者的研究文献总量的演变
由表2来看,《新闻调查》的文献研究大致经历了2000、2006和2008年三个高峰期。

在时间点上稍晚于《新闻调查》发展的几个公认的转型发展时间点(1999年、2005年和2008年),体现出节目本身的发展水平与学术研究关注度呈正比关系。

由表3来看,学者是从事调查性报道研究的主体。

149篇文章中,学者所著文章共118篇,占研究文章总数的76%。

而业界的文章高峰都略早于学界。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分别在2001年、2003年、2006年召开过较大规模的学术研讨活动。

每次研讨活动的举办,都掀起了《新闻调查》栏目的研究热潮。

三、研究方法
《新闻调查》的学术文章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

其中,案例研究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案例研究主要是以《新闻调查》某一期节目或某一阶段的节目为研究对象。

比较研究则主要有两大比较内容,一是同质节目比较,如中西方比较——《新闻调查》与西方《60分钟》节目的对比分析,或是国内节目的比较——《新闻调查》与《焦点访谈》的比较分析等;二是不同质节目比较,如新闻与纪录片的区别。

相比之下,实证研究为数较少,没有通篇使用实证研究法的文章。

少数文章在研究《新闻调查》实务运作方面使用了实证研究,如张静民的《的选题艺术》一文以列表形式统计了一年来《新闻调查》选题内容,说明其选题的广泛性;《解读栏目的议程设置》(曹丹)通过对《新闻调查》采访对象的人数的身份的实证分析,归纳出其采访对象的特点。

四、研究内容分析
《新闻调查》研究内容也可依据业界和学界分为两大部分。

(一)业界
业界具有理论研究价值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对新闻调查发展阶段的总结。

业界人员将新闻调查的发展阶段总结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1996年-2000年)为多元探索时期,第二阶段(2000年-2002年)为发展时期,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为成熟时期。

学界对《新闻调查》发展历程的归纳总结基本遵循业界人士提出的这个框架,许多学术研究也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

2、对某些概念的辨析与探讨。

从业人员对自己在节目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了理论上的反思与探讨,对一些存在争议的概念,如选题、调查文体、真相等,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些来自业界的定义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界的肯定,成为学者分析相关问题时的重要参考。

(二)学界
学术文献的切入角度可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宏观角度即是从全局的、抽象的角度来对《新闻调查》进行研究;微观角度则是选择《新闻调查》的某一方面、某一特点、节目制作的某一环节进行研究,两者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宏观研究的内容时常包含微观研究的内容,二者互有重叠。

1、宏观视角。

对比研究在宏观角度文献中所占比重最大。

《新闻调查》的对比研究对象主要是《焦点访谈》和《60分钟》。

总体上认为《新闻调查》栏目是介于《60分钟》和《焦点访谈》两种节目之间的一个节目形式。

相对于《60分钟》节目来说,《新闻调查》在选题内容和话语空间上都相对更随和一点。

而相对于《焦点访谈》来说,《新闻调查》更倾向于通过调查性的手法展示事情。

《新闻调查》的节目特点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

在2003年《新闻调查》步入成熟时期之际,惠东坡从节目特色、节目形态、节目成功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系统、完成的阐述。

他认为《新闻调查》用“讲故事”结构节目,用“调查”推进“故事”,用调查过程“说话”。

①在惠东坡学者之后,对《新闻调查》节目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的文章不在少数,分析的角度也五花八门,如受众策略的角度、电视文本的角度、议程设置的角度、新闻专业性的角度等等,但研究内容本质上还是在对《新闻调查》的节目形态或节目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纵观学界的文献,对《新闻调查》的主流态度是赞美,但也不乏提出异议的声音。

对《新闻调查》的质疑主要集中在选题过于宽泛、定位不够明显、评论多与少等三个方面。

此外,还有一些零散的质疑声。

如有对节目整体的批评声:“政策报道简单化,工作报道程式化,成就报道概念化,批评报道一般化,报道语言文书化,缺乏与现实生活的交融性,与底层群众的亲和力,导致对新闻事件背后的生活与命运,文明与审美的淡漠,正在日渐成为这档每期45分钟的大型新闻评论节目的症候。

”②也有对节目某一方面的疑问:“《新闻调查》深度有余,快捷不够,是长期以来的弊病。

究竟是调查“新闻”,还是调查之后不是新闻的变成了新闻?”③也有坦诚地对节目生存环境的担忧:“从1996年栏目创办至1999年,《新闻调查》定位于深
度报道,靠深入、理性、思辨的报道,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2001年栏目开始强调“探寻事实真相”的栏目理念,加强了舆论监督的分量。

然而随着电视新闻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栏目开始回归电视的本体,注重叙事和故事化报道。

《新闻调查》的竞争力因此受到削弱。

”④
2、微观视角。

对于《新闻调查》这样一个具有示范效应和标杆价值的节目来说,它每一个生产和运作的环节、每一个导致成功的元素都值得研究。

因此更多的学者选择从某一个小点着眼,研究范围更窄,层次更深入,内容也更具体。

叙事化是微观角度文献中学者们关注的最大热点,有24篇文章,占据微观视角研究文章总数(共50篇)的比例高达48%,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开始于《新闻调查》步入节目成熟期之后;记者/主持人的研究方向次之,有9篇文章,研究时间段始于2005年;采访/提问和选题问题各有6篇和4篇文章,前者是所有元素中最早被单独列为研究对象的元素,后者虽然专门撰文研究者不多,但在宏观视角的文章中其涉及比例相当高;后期制作目前的研究点主要为剪辑和同期声,虽然只有2篇文章,但都集中在近年出现;至于剩下的其他研究方向非常分散,有研究节目策划、有研究节目评论、还有将节目与新闻自由和公共关系联系起来研究的,相较其他研究方向“势单力薄”,未成体系。

五、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49篇学术文献和7本专著,形成了《新闻调查》15年来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网络。

但纵览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一种外部视角,总结、表扬性文章居多,或者更多的是基于对《新闻调查》以往文本的分析,而缺少经过深度的参与观察、冷静思考之后,从内部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章。

”⑤业界文章大多以归纳现象为主,理论深度不够,而研究生(博士、硕士)的论文又多流于形式,掌握的资料不足。

学术刊物上的文章多为作者对《新闻调查》栏目的感想,缺乏较为长期的研究积累以及较有前瞻性的解读。

少数文章主体部分甚至基本照搬其他文章,存在内容同质化现象。

其实,笔者认为,节目之外,政策,社会,媒体生态环境……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

参考文献
①惠东坡,《〈新闻调查〉何以与众不同》[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10)
②朱鸿召,《技巧中的意识形态——中央电视台〈新查调查〉栏目解析》[J].《南方电视学刊》,2000(4)
③段勃,《新闻调查:如何办成“百年老店”》[J].《新闻爱好者》,2007(5)
④⑤蔡海龙,《在新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新闻调查被边缘化原因探究》[J].《现代传播》,2007(3)
(作者: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9级硕士生)责编:周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