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03709马克思主(大纲)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代码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代码03709

03709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和第一章样本,完整版12页)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3)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4)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2.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

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唯心主义形式叙述)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3.英国古典经济学:17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初。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最主要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些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4.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

(1)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2)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体系,它能正确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做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3)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2.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在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的科学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他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唯心主义形式叙述)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物相分离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3.马克思主义的内涵: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业立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相一致的④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本,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①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②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麦必要基础。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_重点笔记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_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重点笔记03709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答: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2. 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3.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4。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规律与人的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们在发挥是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

什么是物质?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6.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提纲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提纲
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偶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重点)
对立: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处于从属地位。
1)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经济全球化
4)世界新技术革命
5)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2.当今如何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掌握)
1)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这就需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
2)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1.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不重要)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1.学习马克思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4)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
2)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靠科学性来保证。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2.与时俱进的含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不重要):
1)坚持与时俱进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
1)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是四维时空;是绝对性(时间)和相对性(空间)、有限性(空间)和无限性(时间)的统一。
2)时间和空间和运动的物质不可分离。
二、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在于是否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如果认为能够,就是可知论;如果认为不能或者不能完全,就是不可知论。

物质定义是指物质和意识的矛盾关系,强调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和独立性,以及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

这个定义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精神和物质的本原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同一性。

根据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这个问题的回答对于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具有实践意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这两种观点在哲学上形成了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质不断变化的状态。

运动是物质的本质之一,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运动包括物体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

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

运动也是相对的,必须有一个参照系才能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的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物质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本质特征。

7、意识的概念: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在一定条件下的反映和表现。

意识是主观的,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

意识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等各种心理活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特殊功能。

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反映。

意识的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

8、结论:一元论和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揭示了世界的本质统一和物质的本质特征。

物质和运动、意识和社会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

(完整版)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全

(完整版)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全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绪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①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④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3。

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

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8。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答:①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A、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B、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不可知论②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2。

完整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完整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2022年10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惟独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错选、多选或者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它的()。

A.实践性B.阶级性C.深刻性D.批评性【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知道工人接近和泛博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2.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A.培根和洛克B.黑格尔和费尔巴哈C.斯密和李嘉图D.圣西门和傅里叶【答案】C【解析】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法国社会空想主义是圣西门和傅里叶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必然和偶然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答案】D【解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总之,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规律的两个特点是()。

A.客观性和普遍性B.客观性和历史性C.普遍性和持久性D.普遍性和自觉性【答案】A【解析】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有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A.要注重分析矛盾的同一性B.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斗争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答案】C6.下列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说法是()。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直接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是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②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它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谦·配第。

③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指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不仅不是公布扬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对它进行了尖刻的嘲讽和无情的抨击。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④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为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5 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纲重点(3)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纲重点(3)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不带任何偏见,其次还在于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再次不仅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答:(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其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3)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就坚持了唯物论;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

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

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答:(1)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2)认识的有限性和认识的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3)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邓小平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整版)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整版)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整版)40年代0.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0.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0.4.马克思主义是关于⼯⼈阶级和⼈类解放的科学0.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科学性与⾰命性的统⼀0.6.马克思主义的⾰命性与科学性统⼀的基础是实践性0.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0.8.马克思主义最⾼的社会理想是建⽴共产主义社会0.9.中国各族⼈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0.10.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其中全部理想的核⼼是社会理想0.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的是树⽴正确的世界观、⼈⽣观、价值观0.1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法是理论联系实际1.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2.世界观是⼈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4.哲学上的⼀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的1.5.哲学上的⼆元论就是否认世界的统⼀性1.6.唯⼼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主观唯⼼主义和客观唯⼼主义1.7.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8.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1.9.形⽽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机械性、形⽽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1.1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1.11.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13.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1.1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主义哲学的错误是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15.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的关系属于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16.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1.17.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延性和伸张性1.1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1.1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物质⽣产实践活动1.20.社会历史是⼈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1.22。

(完整word版)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资料_共12页

(完整word版)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资料_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和狭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四、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五、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一、世界观和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何谓世界观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纲重点(2)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纲重点(2)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假定工作日为八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四小时,剩余价值率为100%。

如果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一小时,则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一小时,由此增加的剩余价值即为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单个企业能够稳定长期的获得吗?答:(1)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这个企业的资本家就会由于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而能够比其他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2)由于其他企业也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个别劳动时间缩短、个别价值降低,因此单个企业不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答:(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有影响作用。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由于全部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所以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有影响作用。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年剩余价值总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1)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完整版)全国2018年10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全国2018年10月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斯密和李嘉图是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马克思主义是历史时代的产物B.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经验的总结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成果的升华D.马克思主义是先天智慧的结晶3.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主要回答的是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D.世界有否统一性的问题4.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A.总特征B.精髓C.实质D.核心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这句话强调的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A.要具体地分析矛盾的斗争性B.要具体地分析矛盾的同一性C.要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D.要具体地分析矛盾的普遍性6.规律的两个特点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B.客观性和自发性C.盲目性和自觉性D.客观性和普遍性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先验反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8.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A.满足猎奇心理B.改造客观世界C.实现自我价值D.创造客观规律9.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是A.多数人认可的就是真理B.个人觉得有用的就是真理C.少数人坚持的就是真理D.在实践中证实的才是真理10.社会意识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第四部分-科学社会主义(7~8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第四部分-科学社会主义(7~8章)

第四部分科学社会主义(7~8章)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主要内容:阐述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建立、发展、政党。

重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探究;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曲折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

难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相识苏东剧变。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9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没有正确相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定规律。

找不到安葬资本主义的力气。

找不到通往志向社会的现实道路。

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标记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暴力革命、非暴力革命。

但迄今的实践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成功的理论,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究1.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究从1917年末的十月革命到1924年初列宁逝世仅有短短的六年多时间,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究首先是生产资料全部制的变革。

其次是安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最终是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的苏维埃宪法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在其次次世界大战前,东欧诸国的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已有肯定程度的发展,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出现了波兰、捷克斯拉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1014全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1014全

第一篇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绪论 一 、知识架构图二、重点知识梳理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

(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矛盾的激化。

(3)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化。

(4)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7.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南的,它们的实现都离不开工人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它们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和同一种政治立场。

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离开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 一、知识架构图二、知识重点梳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6.实践的基本特点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7.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学习的根本方法学习的目的学习、运用、发展共同理想最高社会理想社会理想理论品质理论特征科学内涵性质在中国的发展组成内容理论来源问世标志历史条件产生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 考试大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课程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的产生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成果。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它的科学性表现为正确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它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社会理想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二、考核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识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2)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3)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4)综合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识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2)领会: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3)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3.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领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2)简单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3)综合应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课程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世界观和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2.在实践中把握的物质世界。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人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自然。

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规律及其特点,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第四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的统一,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二、考核知识点1.物质世界和实践(1)识记:世界观。

哲学。

一元论。

二元论。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运动和静止。

时间和空间。

实践的本质。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2)领会: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实践的基本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

我们所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3)简单应用: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

2.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识记:联系。

新事物和旧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质。

量。

度。

量变和质变。

肯定和否定。

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

内容和形式。

本质和现象。

(2)领会: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

(3)简单应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4)综合应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识记:规律。

意识。

意识的能动性。

(2)领会:规律的特点。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本质。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3)简单应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4)综合应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识记: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2)领会:党的思想路线。

(3)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4)综合应用: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的统一。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课程内容第一节认识的本质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本质。

第二节认识的辨证运动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及其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及其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3.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认识的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节真理和价值1.真理及其属性。

真理和谬误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实践标准的唯一性,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培育和践行。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1.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内在本质和要求,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1.认识的本质(1)识记:认识主体的含义。

认识客体的含义。

(2)领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主体的特点。

认识主体的结构。

认识客体的特点。

认识客体的性质。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认识的本质。

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3)综合应用: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

2.认识的辩证运动(1)识记:感性认识的含义和形式。

理性认识的含义和形式。

(2)领会:感性认识的特点。

理性认识的特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3)简单应用: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3.真理和价值(1)识记:真理。

谬误。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

价值的含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领会: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的客观性。

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