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髡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鲁教版选修 《史记》选读第三单元面对现实的智慧 6淳于髡
《淳于髡》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体会淳于髡巧妙的讽谏艺术。
2、把握淳于髡人物形象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理解文本,探讨淳于髡进谏成功的原因,把握淳于髡人物形象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2、学习淳于髡能为国家与黎民百姓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探讨淳于髡进谏成功的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涵泳、启发诱导【课时安排】一课时授课过程和步骤:一、导入新课说话是一门艺术,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同的说话方式给人迥然不同的感受,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的结果。
尤其在古代,臣子劝谏君王,更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分寸,因为一言不慎就可能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章,看文中主人公淳于髡是如何劝谏君王的?二、明确目标(展示幻灯片)1 、体会淳于髡巧妙的讽谏艺术2、把握淳于髡人物形象特点。
三、文本学习(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现在我们来读一下课文,请三位同学,每人一段,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标出他们读的不准的词语、句子。
同学们读后,稍作评价,找同学指出错误。
(结合学生朗读情况稍作指导:读音与字义相关;断句与句意、语法相关)2、同学们质疑问难(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课文中的字词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如果有,提出来,一块交流一下)3、教师提问文中重点字词,检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情况,(展示幻灯片)重点实词(1)沉湎不治管理(动词)(2)赍金百斤携带(动词)(3)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增加(动词)(4)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延迟(5)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进邀请;同辈重要虚词(1)淳于髡说之以隐用(介词)(2)国且危亡将要(副词)(3)不过一斗径醉矣就(副词)(4)若亲有严客如果(假设连词)(5)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大约(副词)(二)品读课文,赏析讽谏艺术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学生思考回答:淳于髡进谏齐威王的事2、共写了几次进谏?学生思考回答:三次3、那么,淳于髡具体是如何进谏的呢?(1)我们先看第一次进谏①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淳于髡是因为什么事劝谏齐威王的?找到文中相关描写,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
高中语文《淳于髡》的教学设计
品味语言细节,捕捉智慧闪光——也谈《淳于髡》的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淳于髡》是高中语文教材《史记(选修)》中的经典篇目,传主淳于髡“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讽谏才能和精神智慧历来为人们称道。
但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进谏艺术时,却往往止于其“委婉”的进谏方式和合理的进谏内容。
我认为如果能另辟蹊径,重点从“进谏形式及要素”的角度深入解读文本,引领学生抓住语言细节,反复朗读和品味,更能捕捉进而领略隐藏在“委婉”背后的智慧闪光。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其主要内容,掌握“莫”“赍”“与”“恶”“若乃”“极”等的意义、用法,“惊”“朝”“乱”“悲”等的活用现象。
2、理解淳于髡高超的进谏艺术,能从“把握对方的性格、喜好、心理,掌握进谏的场合、时机、节奏”等角度进一步领略其智慧风采。
教学方法:朗读体验启发引导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结合课下注释等自主疏通文意)一、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这是告诉我们:说话要讲究艺术。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几个巧用“说话策略”的小故事,认识一下“进谏艺术家”淳于髡。
二、朗读课文,基本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预习情况,把不理解的重要的文言知识点标注出来。
3、学生质疑,相互交流,老师订正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在研读内容时穿插进行即可。
重点语句参考:(1)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2)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3)先生少之乎?(4)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现在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愿意给大家讲讲这三个故事?2、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或词语分别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参考示例一:鸟奋飞——禳田者——酒几何参考示例二:奋兵出——请救兵——罢饮乐参考示例三:劝威王,振兴齐国——劝威王,保全齐国——劝威王,利于齐国四、研读课文,分析进谏艺术(一)主问题:淳于髡历来被称为“进谏艺术家”,你能体会出他进谏的艺术性吗?情境预设:学生首先会想到淳于髡进谏的主要方式和特点——讽谏,委婉含蓄。
《淳于髡》教学设计
《淳于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
2.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谏艺术。
3.学习积累文言常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和3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新课由“一鸣惊人”的故事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关于《史记·滑稽列传》《史记·滑稽列传》记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故事,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以及“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能力。
但对三人活动的年代,记载有明显的矛盾和错误。
如说淳于髡是齐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时人,优孟是楚庄王(前613~前591年在位)时人,优旃是秦时人,秦亡(前206年)后归汉,数年而卒。
可是原传却又说淳于髡后百余年有优孟,优孟后二百余年有优旃。
这是太史公的疏忽。
淳于髡出身于赘婿,优孟、优旃出身于优伶,这两种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处于社会底层。
他们虽出身微贱,但机智聪敏,能言善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因而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
“滑稽”一词的古义与今义并不全同。
古义有多种:屈原在《楚辞·卜居》中使用它带贬义,有“圆滑谄媚”的意思;司马迁在《滑稽列传》里使用它带褒义,有“能言善辩,善用双关、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的意思。
这两种意义与今义都不尽相同,但又都有语义发展上的相承关系。
2.播放“一鸣惊人”视频。
3.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4.学生默读课文,疏通字词,粗知课文大意。
5.课文内容概括。
淳于髡是齐之赘婿,齐威王沉溺酒色,荒废朝政,致使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
“在左右莫敢谏”的情况下,淳于髡讲了“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的隐语,使齐威王听出了弦外之音,终于发奋图强,使齐国强盛起来。
齐威王八年,齐王在楚国用兵的情况下,派淳于髡到赵请救兵,可是给他带的礼品很少,淳于髡用向田神祷告者的故事予以暗示,使齐王大大增加礼品,最后使楚撤兵。
淳于髡还用隐语使齐威王罢“长夜之饮”,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才智。
淳于髡教学设计
淳于髡教学设计[课前预习导读]一、教学目标1、疏通字句,理解文意2、品味语言的智慧,尝试运用劝谏的艺术二、重点难点重点:1、字句疏通、语句翻译2、品味语言的智慧难点:尝试运用劝谏艺术三、学习方法阅读理解、思考讨论、疑难探究、迁移运用四、课前热身1、重温司马迁及其著作《史记》(建议:可从司马迁生平经历、《史记》体裁及文学、史学的地位等几点回顾,对《列传》中出现的几类人物要有所涉及。
)2、预习课文,建议如下:(1)、通读全文,理解文意,标出疑难字句。
(2)、通过查字典和资料,自行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疑难语句。
(3)、无法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留待上课解决。
[课堂预习导学]一、疏通字句,理解文意1、给下列字词注音淳()于髡()赘()婿滑稽()()数()使赍()金禳()田瓯()篓()满篝()一石()奉殇()卒()然相睹目眙()遗簪()酒阑()狼藉()罗襦()课文中还有些生僻字,请你找出提供给同学们好吗?你的生僻字:2、找出并解释下列含有古今意义的词语,(1)、滑稽多变(2)、未尝屈辱(3)、左右莫敢谏(4)、先生能饮几何而醉课文中应该还有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语,请你找出并告诉同学们好吗?你的积累:3、翻译下列语句(1)、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2)、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4)、齐王大说,置酒后宫。
(提醒:以上语句你翻译时注意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了吗?如果没有,再检查一下吧。
)(1)、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2)、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3)、先生少之乎?(4)、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提醒:以上语句你翻译时注意虚词“之”的意思和用法了吗?如果没有,再检查一下吧。
)4、互帮互学(1)、你认为课文中还有哪些重要字词或语句在理解或翻译方面应该引起注意?请给大家推荐出来。
你的推荐:(2)、在课文的字词、语句方面,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让同学们帮你一起解决。
淳于髡
《淳于髡》导学案《史记》选读编制人:刘小燕赵峰审稿人:赵峰编号: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1、2段中的重点实虚词2、掌握1、2段中的文言现象3、品读文本,赏析讽谏艺术。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2、学习淳于髡能为国家与黎民百姓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重要的实词“数”“使”“治”“莫”“说”“知”“朝”“行”“辞”重点的虚词“而”“则”学习难点:1、难句翻译2、虚词用法学习过程:(一)预习:※预习提示:“髡”是先秦时的一种刑法,指剃掉头顶周围的头发,是对人的侮辱性的惩罚。
淳于髡以此为名,可见他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
“赘婿”则源自于春秋时齐国的风俗。
当时齐国风俗认为,家中的长女不能出嫁,要在家里主持祭祀,否则不利于家运。
这些在家主持祭祀的长女,被称作“巫儿”,巫儿要结婚,只好招婿入门,于是就有了“赘婿”。
这种风俗在齐地由来已久,一直到汉代还很流行。
如果不是经济贫困,无力娶妻,一般人是不会入赘的。
淳于髡身为赘婿,更可以确定他是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了。
淳于髡,髡字读做kūn。
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
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
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
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
还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诸侯之间,不辱国格,不负君命。
公元前349年,楚国侵齐,他奉命使赵,说服了赵王,得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国闻风,不战而退。
政治思想上,他主张益国益民的功利主义。
在同孟轲就“礼”与“仁”的两次论战中,鲜明地表现了他这一立场。
司马迁称赞他说:“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
”所著《王度记》今已失传。
※预习内容:1、反复通读1、2段,注音:淳于髡滑稽淫乐沉湎流言蜚语驷马难追赍钱禳田豚盂瓯窭汙邪蕃穰穰2、整理预习知识点:重点词语通假字三年不蜚又不鸣诸侯振惊见道旁有禳田者汙邪满车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特殊句式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鲁教版语文选修《淳于髡》原创教学设计
鲁教版语文选修《淳于髡》原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说、引、止、绝、辞、遗”和“者、之、以、且、若”等虚词。
2.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熟读本文,把握人物性格。
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二、教学重点、难点熟读文本,准确翻译文本,理解隐语的弦外之音。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初读—再读—品读)、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疑难探究、迁移运用四、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为结合学案自主学习,第二课时为师生共同探讨)六、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他很有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打出:“髡”(古代五刑之一),“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他就是淳于髡。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教材助读1、了解出处《史记滑稽列传》记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故事,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以及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能力。
淳于髡出身于赘婿,优孟、优旃出身于优伶,这两种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处于社会底层。
他们虽出身微贱,但机智聪敏,能言善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因而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
2、关于“滑稽”“滑稽一词的古义与今义并不全同。
古义有多义性,屈原在《楚辞卜居》中使用它带着贬义,有圆滑谄媚的意思;司马迁在《滑稽列传》里使用它带着褒义,有能言善辩,善用双关、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的意思。
这两种意义与今义都不尽相同,但又都有语义发展上的相承关系。
3、劝谏的智慧隐喻法:把劝谏的对象委婉地暗喻做某一种事物,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
类比法:把劝谏的对象和同类的事物相互比较,从而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
如果劝谏的对象和某一相关事物是对立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对比法”。
《淳于髡》导学案
《淳于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活用现象。
2. 学会淳于髡高超的语言艺术。
二、课前预习1.《史记•滑稽列传》记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故事,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以及“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能力。
淳于髡出身于赘婿,优孟、优旃出身于优伶,这两种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处于社会底层。
他们虽出身微贱,但机智聪敏,能言善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因而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
“滑稽”一词的古义与今义并不全同。
古义有多义性,屈原在《楚辞•卜居》中使用它带着贬义,有圆滑谄媚的意思;司马迁在《滑稽列传》里使用它带着褒义,有能言善辩,善用双关、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的意思。
这两种意义与今义都不尽相同,但又都有语义发展上的相承关系。
2.重点字音淳于髡( kūn ) 赘(zhuì )婿滑(gǔ)稽(jī )沉湎(miăn )不蜚(fĕi )十驷( sì)赍(jī)金禳(ráng )田瓯窭( lóu ) 汙( wū )邪牶( quàn )韝( gōu )鞠跽( jì)目眙(chì)遗簪 ( zān ) 履舄( xì )三、课堂研讨1. 淳于髡向齐威王进谏三次,每次都被齐威王欣然采纳。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2. 通假字(1)三年不蜚又不鸣(2)诸侯振惊(3)汙邪满车(4)威王大说(5)卒然相睹(6)乃益赍黄金千溢(7)合尊促坐(8)髡尝在侧3. 古今异义(1)滑稽多辩古义:今义:(2)未尝屈辱古义:今义:(3)执法在傍古义:今义:(4)私情相语古义:今义:4. 常见实词(1)沉湎不治(2)赍金百斤(3)冠缨索绝(4)乃益赍黄金千溢(5)赵王与之精兵十万(6)奉觞上寿(7)后有遗簪(8)日暮酒阑5. 常见虚词(1)数使诸侯(2)国且危亡(3)左右莫敢谏(4)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5)恶能饮一石哉(6)不过一斗径醉矣(7)若亲有严客(8)饮可八斗而醉二参6. 词类活用(1)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3)先生少之乎7.课文翻译(1)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淳于髡》教案
《淳于髡》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积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文本,赏析讽谏艺术。
3、品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品读,理解文本,赏析讽谏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采取巧妙的方式以获得最大成功的人生智慧。
2、学习淳于髡能为国家与黎民百姓的利益,勇敢地仗义执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赏析讽谏艺术教学难点:把握人物形象教学方法:诵读涵泳、启发诱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以诵读带串讲文言文文本,以诵读带整体感知文本,以诵读完成对文本人物的分析。
(教学设计目的见教学过程和步骤中的括号说明部分)授课过程和步骤:一、导入语言是一门艺术,生活中有许多难题可以运用语言的智慧来解决。
你知道有关运用语言的智慧来解决难题的小故事吗?请讲给大家。
(启发引导:周恩来总理在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以幽默风趣著称。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主人公也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我们看他是如何处理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淳于髡》。
(目的是用悬念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明确目标(投影2)1、学习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2、熟读文本,赏析讽谏艺术。
3、品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目的是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很好地达成这些目标。
)三、文本学习(一)初读:正音并落实文言知识点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投影3)请一位同学读字音——(投影4)齐读两遍。
2、同学们已在课前借助工具书疏通了文意,请一位同学解释投影上红字的意思。
(投影5)(投影6)把重要的知识点写在学案上。
(知识点见学案,此处略)(目的是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在诵读的过程中,自主学会正音正字归纳文言文知识点的能力。
)(二)细读:概括段落大意1、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课文。
首先我们来看文章各段讲了什么事?(投影7)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全班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高中语文_ 《淳于髡》 教学课件设计
3 、 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旦日沛公从百余骑见项王 A 先生少之乎 B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C 夜引兵而去 D 髡窃乐此
4 、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 )
A国且危亡
且,将要
B冠缨索绝
索,尽
C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之,到
D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 而,顺承,于是、就
对外奋兵而出,收复侵地。
淳于髡为什么能说服齐威王?
④方法: 隐语比喻
喜隐,投其所好; 含蓄委婉,维护了君主的面子; 身份卑微,没有资格进谏国事; 想让齐威王自己意识到,悟性极高
熟读文本、赏析讽谏艺术
第二谏:故事?目的?结果?
①故事: 穰田者拿很少的祭品却想要很多的东西。 ②目的: 之赵请兵,所持者少,请救兵要有诚意,
6 、名句填空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
文言基础知识小结
一 通假字
(1)三年不蜚又不鸣 (2)诸侯振惊 (3)汙邪满车 (4)威王大说 (5)卒然相睹 (6)乃益赍黄金千溢 (7)合尊促坐 (8)髡尝在侧
通“飞” 同“震”,惊恐 同“污” 通“悦” 通“猝”,突然 通“镒” 同“樽” 通“常”
二 古今异义
古义:言谈辩捷 (1)滑稽多辩今义:(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2)私情相语 古义:个人情感
今义:私人的交情
三 词类活用
(1)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使……上朝(使动) (2)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使……吃惊(使动) (3)先生少之乎 认为……少(意动)
四 重点实词
(1)沉湎不治 (2)赍金百斤 (3)冠缨索绝 (4)乃益赍黄金千溢 (5)赵王与之精兵十万 (6)奉觞上寿
5、翻译:
高中语文_淳于髡教学课件设计
重点字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淫乐长夜之饮 过度 赍金百斤 携带 • 冠缨索绝 尽 断 岂有说乎难道 说法 • 见道傍有禳田者祈祷 五谷蕃熟茂盛丰熟 • 穰穰满家 丰盛、众多的样子 • 赵王与之精兵十万 动词,给 • 夜引兵而去 带领
文言积累之词类活用
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使动用法,使惊讶
⑵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作业
• 请依据文本,结合自己的理解为淳 于髡写一段颁奖辞吗?要求:有文 采,尽量活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 字数在50—100之间。
活学活用
• 刘墉曾有一次触怒了乾隆皇帝,乾隆下令将他赐死,为了顾及他 的情面,让他自己回家投河自尽。
• 刘墉去后堂洗了个澡,全身湿淋淋地回来。
• “我叫你回家去死,你怎么又回来了?”乾隆恼怒地问。
• 第二谏淳于髡讲了一个农人禳田的故事。 • 言外之意是认为齐威王礼品少而需求救兵
多,很难达到求救的目的,委婉劝说齐威 王应该增加礼品数量。
拓展延伸
淳于髡的形象无疑是可亲可敬的,你 能依据文本,结合自己的理解为他写 一幅对联吗?
七尺之躯,委身齐国做赘婿 滑稽多辩,尽心帝王解纷忧
机智聪敏,能言多辩,为国家和百姓利 益勇敢仗义执言,灵活批评统治者
使动用法,使朝拜
⑶先生少之乎?
意动用法,认为少
⑷夜引兵而去 名作状,连夜
文言积累之古今异义
1、滑稽多辩:
(1)现今多念“huá jī ”,一般指言语、 动作或事态令人发笑。 (2)古音为“gǔjī”,谓能言善辩,言辞流 利。 (3)屈原在《楚辞•卜居》中使用它带着贬 义,有圆滑谄媚的意思;
2、百官荒乱
淳于髡劝谏齐威王
淳节 选 自
于︽ 史 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淳于髡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导读]
一、教学目标
1、疏通字句,理解文意
2、品味语言的智慧,尝试运用劝谏的艺术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字句疏通、语句翻译
2、品味语言的智慧
难点:尝试运用劝谏艺术
三、学习方法
阅读理解、思考讨论、疑难探究、迁移运用
四、课前热身
1、重温司马迁及其著作《史记》
(建议:可从司马迁生平经历、《史记》体裁及文学、史学的地位等几点回顾,对《列传》中出现的几类人物要有所涉及。
)
2、预习课文,建议如下:
(1)、通读全文,理解文意,标出疑难字句。
(2)、通过查字典和资料,自行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疑难语句。
(3)、无法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留待上课解决。
[课堂预习导学]
一、疏通字句,理解文意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淳()于髡()赘()婿滑稽()()数()使赍()金禳()田瓯()篓()满篝()一石()奉殇()卒()然相睹目眙()遗簪()酒阑()狼藉()罗襦()
课文中还有些生僻字,请你找出提供给同学们好吗?
你的生僻字:
2、找出并解释下列含有古今意义的词语,
(1)、滑稽多变
(2)、未尝屈辱
(3)、左右莫敢谏
(4)、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课文中应该还有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语,请你找出并告诉同学们好吗?
你的积累:
3、翻译下列语句
(1)、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2)、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4)、齐王大说,置酒后宫。
(提醒:以上语句你翻译时注意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了吗?如果没有,再检查一下吧。
)
(1)、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2)、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3)、先生少之乎?
(4)、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提醒:以上语句你翻译时注意虚词“之”的意思和用法了吗?如果没有,再检查一下吧。
)
4、互帮互学
(1)、你认为课文中还有哪些重要字词或语句在理解或翻译方面应该引起注意?请给大家推荐出来。
你的推荐:
(2)、在课文的字词、语句方面,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让同学们帮你一起解决。
你的疑难:
二、品味语言的智慧,掌握劝谏的技巧
淳于髡向“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的齐威王进谏三次,每次都被齐威王欣然采纳,其中必要妙招,让我们通过品味赏析淳于髡智慧的言谈,来探寻淳于髡的妙招何在吧。
第一谏
思考:淳于髡讲了怎样的一个寓言故事?喻意何在?
你的答案:
这种劝谏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隐喻法”(或暗喻法),即把劝谏的对象委婉地暗喻做某一种事物,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二谏
概括出淳于髡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言外之意是什么?
你的答案:
这种劝谏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类比法”。
即把劝谏的对象和同类的事物相互比较,从而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
如果劝谏的对象和某一相关事物是对立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对比法”。
第三谏:
淳于髡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他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件事?弦外之音又是什么?我的答案:
这种劝谏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归谬法”(或引申法),即先肯定劝谏对象的做法或观点是正确的,然后一步步引申,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让劝谏对象明白自己做法或观点的错误。
[知识运用导练]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段后问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 …’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1)、口头翻译本文段
(2)、庄子运用哪一种言谈技巧讽刺监河侯不及时帮助自己?
(3)、尝试用自己的话补充文中省略部分。
(建议: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周曰:
二、口译下列文段,思考文段后问题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
弦章①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
不然,章赐死② 。
”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
不然,章赐死。
’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③也;不听,又爱④其死。
”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
”于是公遂废酒。
注:①弦章,齐国大臣②章赐死,让我死。
③臣为制,被臣下制约。
④爱,怜惜,舍不得。
⑤令,假如。
思考:庄子运用的是哪一种劝谏技巧?
三、速读下列语段,思考文后问题
刘墉曾有一次触怒了乾隆皇帝,乾隆下令将他赐死,为了顾及他的情面,让他自己回家投河自尽。
刘墉去后堂洗了个澡,全身湿淋淋地回来。
“我叫你回家去死,你怎么又回来了?”乾隆恼怒地问。
“启奏万岁,我去死了。
可被一个人给骂回来了。
”刘墉答道。
“谁有这么大胆子?敢把你骂回来?“乾隆大怒。
“万岁,是屈原把我骂回来的。
”刘墉一本正经地说。
“屈原怎么可能把你骂回来?”乾隆盛怒冲天。
刘墉说到:… …
乾隆听了心花怒放,赦免了刘墉。
(1)、你准备用哪一种劝谏技巧让刘墉免去杀身之祸?
(建议: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2)、刘墉说到:
四、阅读下列文段
景公好弋①,使烛邹②主③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是罪一也;————————,是罪二也;————————是罪三也。
”数烛邹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④ 矣。
”
注:
①弋(yì),射鸟。
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③主,看护。
④闻命,明白你的意思。
烛邹性命危在旦夕,你能运用劝谏技巧中的归谬法,用自己的话说服景公,救烛邹一命吗?
你的答案:
五、钢琴之王李斯特到克里姆林宫去演奏。
演奏开始了,沙皇还在和别人说话。
于是,李斯特停止了演奏。
沙皇问他为什么不演奏了,李斯特欠了欠身子说:“陛下说话,我理应恭听。
”
1、李斯特的言外之意是:
2、李斯特这一智慧的回答属于哪种劝谏技巧?
[体系拓展导思]
同学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们应该明白: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何须逆耳?充满睿智的谈吐总能博得别人的赞许,巧妙地化解相关的问题。
所以,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但要“当言必言”,更要学会“妙语连珠”,只有这样,别人才
会“从善如流”。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生活学习,我们的为人处世,将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作业:搜集一两则睿智的劝谏故事,讲给大家听,并简析其劝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