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造影术

下肢静脉造影术
下肢静脉造影术

下肢静脉造影术

一、麻醉方式:无

二、手术体位:仰卧位

三、手术间布局

四、物品准备:

1、常规一次性耗材:静脉留置针,输液贴,5ml 注射器,生 理盐水

2、特殊耗材:一次性使用高压注射器及附件

3、特殊药品:造影剂

五、仪器设备的使用:

1、DSA 仪器的安全使用

2、高压注射器的安全使用

六、消毒范围:右足背

C 形臂 高压注射器 显示屏

七、简要手术步骤:

1.患者取仰卧位,患足足背碘伏消毒,患侧小腿绑扎止血带,

静脉留置针穿刺患足足背浅静脉,5ml注射器回抽血,用生理盐水推注无阻力,确定留置针在血管内。

2.连接高压注射器,DSA确定扫描床步进范围为患足踝至髂

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平面。

3.高压注射器以0.8ml/s,200帕压力匀速向患足足背浅静

脉内推注碘克沙醇造影剂,待小腿深静脉显影后,开启扫描

床步进功能。

4.嘱患者做 Valsalva动作,判断造影剂是否滞留于髂静脉。

5.术毕,拔除静脉留置针,压迫止血,贴上无菌敷贴。

八、巡回护士配合要点:

1.收到通知立即准备手术用物,提前检查好各个仪器设备是否完好,等待病人。

2.病人入室后,正确核对病人基本信息,手术部位。

3.将病人妥善安置在病床上,做好保暖措施。

4.高压注射器在使用时应斜向下,屏幕显示各项数字说明在正确位置,要排空气体,不可有一点气泡。

5.填写好手术护理记录单

6.术后将病人安全送至病房,仪器设备应归还到原来的位置,处于备用状态。

步进DSA技术在下肢静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_曾晓宾

状,T S H 正常。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甲状腺素水平随患者的收缩性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T 3、FT 3 的降低幅度更加明显,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预后较差。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发生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因为:(1)5c -脱碘酶活性明显受抑: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而使5c -脱碘酶活性受抑,T 4转化为T 3减少,这是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发生的关键;(2)慢性心功能不全时人体组织的细胞核T 3受体上调,需更多的T 3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从而使血浆T 3浓度降低;(3)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一些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如白细胞介素1(I L-1)和6(IL -6)、肿瘤坏死因子(TN F -A ),而3者均可抑制甲状腺细胞T 3的分泌[2],并可抑制T 4脱碘为T 3[3];(4)心力衰竭时应激、缺氧、酸中毒、心肌损害等,使T 3在组织中的利用增加,患者常有胃肠道淤血、食欲减退。另外,限制碘盐的摄入,胃肠道吸收碘障碍,加之应用利尿剂,尿碘排出增加,故患者缺碘明显,影响甲状腺素的合成。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降低可使机体维持在低水平代谢,减少机体能量的消耗和蛋白质的分解。因甲状腺素可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缺血冠状动脉的阻力,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适应机制,以防在患严重疾病时体内甲状腺素的过强代谢作用,且这种变化可随疾病的好转而恢复正常。因此不需要补充甲状腺素治疗,以免增加机体的代谢及心肌耗氧 量,加重心脏负荷,反而加重心力衰竭。但持续低甲状腺素水平对心功能不全患者也会带来不利影响。Danzi 等[4]通过基因研究,认为心肌细胞对血T 3浓度变化的反应很敏感,血T 3降低后心肌细胞内正性肌力调控基因的表达受抑制,而负性肌力调控基因的表达增强,补充T 3治疗则能恢复心肌细胞基因的表达,因此对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予补充T 3治疗是有益处的。目前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并正常甲状腺性病态综合征采用甲状腺素补充疗法是否有益尚无肯定性结论[5],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对于此问题将有一个明确答案。 参考文献 1 邵红.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5(4):240-242. 2 Ya m az ak i K,Ya m ada E ,K anaji Y,et a.l In terleuk i n -6(IL -6)i nh ibits Thyroi d folli cles[J].Endocri nology ,1996,137(1):4857-4863.3 M on i g H,Arendt T ,M eyerM,et a.l A cti vati on of t he hypot hala m o -p i tu-i tary-ad renal ax i s i n res pon se t o sep tic or non -septi c d iseas es :i m p lications for the euthyroi d sick s yndro m e[J].Intens i ve CareM ed,1999,25(17):1402-1406. 4 Danz i S ,K lei n I .Thyroid hor mone -regu l ated card i ac gene expression and card i ovascu lar d i sease[J].Thyroid ,2002,12(6):476-472. 5 An i a Lafuen t e BJ ,Suarez A l m enara I L ,Fernandez -bu rrielTM,et a.l Thy -roi d f uncti on i n the adm itted to a nursi ng ho m e[J].Ann M ed I n terna (Ab stract),2000,17(1):5-8. (收稿日期:2009-12-09) #经验交流# 步进DSA 技术在下肢静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曾晓宾,刘军 作者单位:710054 西安市,解放军第323医院医学影像科 =关键词> DSA;下肢静脉血管造影 =中图分类号> R 81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3296(2010)02-0010-01 笔者对15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步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 S A )技术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例下肢静曲张患者,男12例,女3例,年龄45~72岁,中位年龄58.5岁。 1.2 仪器与试剂 西门子A ng i so tar P l us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M a rk V 高压注射器,对比剂选用320m g /m l 碘海醇注射液100m ,l 加压腹带。1.3 方法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进入步进模式,患者取足先进仰卧位,穿刺足背静脉,采集桢数4F /S ,踝上10c m 、膝上扎止血带,腹部加压腹带,连接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0.5m l/s ,压力1034kP a ,高压注射器选择X 线延迟180s ,造影范围为踝部到骨盆,造影过程嘱患者取V a lsa l va 动作,采取步进法造影即可得到下肢静脉血管造影图像[1]。2 讨 论 采用步进D S A 技术可观察下肢深静脉全貌,交通静脉瓣膜功能及深静脉血栓情况。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表现为:瓣膜稀少、模糊,瓣膜膨出不明显,静脉血管增粗、正常竹节状消失。 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表现为:交通静脉扩张、扭曲,无交通支 瓣膜显示,静脉血通过交通支向浅静脉逆流。深静脉血栓表现为:静脉管腔不规则、充盈缺损、中断[2,3]。 选择D S A 下步进法下肢静脉造影,可较好了解下肢静脉情况,分析下肢深静脉是否存在血栓,深浅静脉交通是否开放,深浅静脉返流情况,深静脉静脉瓣膜功能,是否存在返流。步进D S A 技术下肢静脉血管造影术,采用图像拼接技术可获取整体下肢静脉血管图像,造影结果直观。造影图像有减影与造影2种模式,可在减影与造影2种模式间互换。采用减影模式,可去除骨骼、软组织等影响,使血管显示更清晰。步进法下肢静脉造影结果较常规下肢静脉造影获取图像信息量更大、图像更清晰。对下肢静脉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原.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6(4):246-248. 2 畅亦杰,张宝性,唐志全,等.Bol u s chase 技术在下肢血管造影中的应用[J ].医疗卫生装备,2008,28(10):322-323. 3 曾英琅,吴贵华,许金美.步进DSA 技术在下肢血管疾病的应用与评价[J ].医疗卫生装备,2008,28(10):220-226. (收稿日期:2009-12-10) # 10#临床合理用药2010年1月第3卷第2期 Ch i n J ofC li n i ca lRationalD rug Use ,January 2010,Vo l 13N o 12

下肢静脉造影的方法

下肢静脉造影的方法 (1)顺行性直接注射法 ①将床面倾斜成60度角,患者背靠床面半立于脚踏板上,健肢脚下垫一块10~20cm厚的木板,使患肢悬空,有利于造影剂较长时间地停留在小腿静脉内。 ②在踝关节上方扎一止血带,压力在16kPa上下,迫使浅静脉内的造影剂经交通支进入深静脉,必要时再在小腿均匀裹一层绷带或膝关节上方扎一止血带,压力26.7kPa上下,以减慢造影剂流动速度,增加充盈度。若同时需观察大腿部静脉,可在大腿根部也扎一止血带。 ③以19~21号头皮针穿刺足背浅静脉,用76%泛影葡胺60ml,加生理盐水20ml,(如同时观察骨盆静脉,则以80ml造影剂稀释至120ml)2~3min内注入。一般在造影剂注射至1/2时,即可在透视下观察到小腿深静脉显示,充盈满意时可摄取小腿正侧位片。摄片时应将足尖内旋20度左右,避免血管与骨骼重叠,接着将床面放至45度,放松膝关节上方的止血带,约在推注造影剂1/3时,摄取以膝关节为中心的正侧位片。继而将床面放至20度,造影剂将要注完时(不观察骨盆静脉时可注完)摄取大腿正侧位片。如欲观察骨盆静脉,将床面放至水平,松解大腿根部的止血带,推注完全部造影剂,嘱患者迅速抬起下肢,活动踝关节,摄取骨盆正位片。

④亦可不用止血带,患者仰卧于倾斜60度的床面上,健侧负重,患侧足虚悬。经足背静脉注入60ml造影剂的2/3?时,摄取小腿正侧位片,注射完全量后摄取大腿正侧位片。然后放平床面摄取骨盆片。静脉曲张显着者,应用绷带包裹小腿,以免造影剂在浅静脉停留过多过久。 (2)逆行性直接注射法 患者仰卧于造影床上,行患侧股静脉穿刺成功后,先以连接管接上生理盐水注射器徐徐注入,将床面调整至70~90度倾斜或直立位后,接上装有造影剂的注射器,用手指按压穿刺部位上方的股静脉,在1min内注入60%的泛影葡胺40~60ml,分别摄取大腿和小腿正侧位片。 (3)导管逆行注射法 患者仰卧于造影床上,经皮股静脉穿刺,将6F直头端孔导管逆行插入股静脉约5~8cm(约在耻骨平面),床面倾斜60度,在1min 内注入60%泛影葡胺40~60ml,在透视下观察造影剂逆流程度,跟踪摄取逆流静脉的充盈像。 逆行法主要用于观察深静脉的瓣膜功能。在患者处于半立体位时,如瓣膜功能正常,逆流的造影剂可被阻止于瓣膜之上,?而瓣膜以下静脉部显影。Kistner根据造影剂逆流的程度,将深静脉瓣膜的功能分位五级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孙明华范新东余强罗济程 摘要:本文通过对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扫描参数的选择、造影剂团注计 划和不同重建方式选择,系统阐述了其最佳的成像技术标准。详细介绍了其在 常见下肢动脉和静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尤其是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造影 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症应属首创。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下肢血管 Clinical value of 16-slice CT angiography in the vascular lesion of lower limb Sun MingHua, Fan XinDong ,Yu Qiang ,et al Department of Radiology,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 Affiliatal Ninth People Hospital,Shanghai 200011 Abstract:The choice of parameter, protoccol of contrast injection and reconstraction of 16-slice CT angiography in the vascular lesion of lower limb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its clinical value was concentated as well. It is first time to demonstrate 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 withy direct method for CTA of the lower limb. Key Word: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lower limb 自1998年多层螺旋CT问世以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血管检查方法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应用单排或四排螺旋CT进行下肢血管成像已有较多报道[1,2,3],但其较窄的覆盖范围和较慢的扫描速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下肢血管检查中的应用。2002年推出的16层螺旋CT因其采用了Z轴上多探测器的不同组合,提高了时间分辨率和Z轴上的空间分辨率,在下肢血管成像中有着明显的优势。笔者在近两年内进行了近700例下肢血管的MSCTA 检查,包括了下肢的动脉和静脉病变,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特别是下肢静脉系统的MSCTA检查,文献未见有相关报道。下面将从MSCTA的扫描参数的选择、造影剂团注计划、后处理方法及下肢动脉和静脉病变的MSCTA表现等几方面谈谈笔者的初步体会。 MSCTA的检查技术 一.扫描参数的选择和优化 要获得理想的下肢血管CTA图像,扫描参数的选择十分重要。主要包括成像的长度范围,扫描层厚的选择,螺距的选择和重建的间隔等。 血管成像的长度范围愈大,对CT机的要求愈高,单排螺旋CT不可能进行像下肢动脉这样大范围地扫描。多排螺旋CT,尤其是16层和64层CT,其快速的扫描能力和大的Z轴(人体纵轴)覆盖范围,在几十秒甚至十几秒就可以完成范围超过1000mm的大范围血管扫描。 螺旋CT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扫描层厚(collimation)与Z轴覆盖范围,要获得高分辨率图像,势必要行薄层扫描,以避免容积效应,由于螺旋CT机球管热容量有额定,扫描时间有制约,这就限制了扫描覆盖范围;而层厚增大,小血管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 疗方案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上海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张强访谈录记者:张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张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张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北京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张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张教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

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张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张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张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医学上称为Homan征)。这是因为静脉血栓形成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缘故,同样道理,大腿根部压痛往往提示股静脉血栓形成。当然,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就尽早检测血液D2聚体,B超探

下肢深静脉造影术前护理

下肢深静脉造影术前护理 护士接到手术通知后,会和您一起做术前准备: 1术前做造影剂的过敏实验,在您的上肢静脉静推造影剂后观察您的情况,您如有不适一定告当班的医护人员。 2术前在护士指导下您练习床上排大、小便,及练习如何下平车。3术前晚上您要保证充足睡眠,如您入睡困难,请告当班医护人员。4您要学会术后在咳嗽或排便时用手紧压伤口,避免增加腹压。 5术前1天做您皮肤的准备,双侧腹股沟加会阴部。剃去体毛并清洁皮肤。 6您术前禁食4小时。 7术前您准备大、小便器,一次性尿垫、吸水管、有刻度的水杯、尿桶。 8请您正确使用床头的呼叫器。 9您术日更换清洁病号服。 10您术晨准备白开水1000—2000毫升,用于术后饮用,以利尿便于造影剂排除。 11您术晨服用除降糖药以外的药物。

术后护理 1被平车推入病房,按术前练习方法移至病床。 2在病房内的病床上您可以饮水,并进食少量流食。 3您的造影伤口沙袋压迫要6小时,做手术的下肢制动24小时。 4为您安装心电监护。 5请您保持术肢制动,沙袋已为您固定,如有滑落请您及时告当班护士。 6术后您可以饮水,请按术前练习在床上排尿。如排解不出时告护士,给于进一步处理。 7手术当晚至少留一名陪护,并留下其他人员的联系方式。 8制动期间如果穿刺点有潮湿的感觉,一定告护士。 9术后8小时饮水约2000毫升,有利于造影剂排出。 10以伤口包扎计时,24小时撤绷带,之后要缓慢坐起。每改变一种姿势要维持几分钟。从摇床45度半坐卧位→90度坐起→双腿下垂→站立床边→床周活动→室内活动。 11您近期不可做推、拉、抬、举等用力动作。 12入厕排便时不要以术肢为支撑腿,且不可以久坐在马桶上。 13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如有潮湿立即告当班护士。 14待伤口结痂且血痂自行脱落后方可洗澡,不可用手扣血痂。 15穿刺点如有血肿立即告医护人员。 16如安滤器或支架的患者请注意: 1)按时服用抗凝药,并定时复诊。 2)每周查凝血功能。 3)自我观察出血情况。 4)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5)如有做核磁要提前告医护人员。

血管造影摄影体位归纳总结教学文案

血管造影摄影体位归 纳总结

精品资料 颈内动脉造影常规体位是标准的正侧位。透视矫正体位时-- 正位为两岩骨对称位于眼眶内下2/3, 侧位为水平侧位两外耳孔重合,必要时倾斜X线球管。对于动脉瘤等某些病变,可加照斜位。 15°~30°的斜位,以显示动脉瘤的根部。 左前斜60°~65°位可使主动脉弓、颈动脉及椎动脉清晰显示且彼此分离; 70°左或右后斜位,可使颈内与颈外动脉起始部分离; 30°斜位可较好分辨颈内动脉虹吸部。 椎动脉造影常规位是标准的侧位,汤氏位及华氏位。 透视下矫正体位,汤氏位时增强器向头端倾斜30°~50°,两岩骨位于两眼眶的上缘,可见枕骨大孔;侧位为水平侧位两外耳孔重合。8°后前斜位可使上矢状窦与中线静脉系统分离;25°左或右前斜位可显示乙状窦与颈静脉球。DSA的成像方式:常规脉冲方式,2~3帧/s,曝光至静脉窦显示为止。不配合易动者可选用超脉冲方式,25帧/s。 颈总动脉摄标准正位和侧位后,取左、右前斜位15°~30°。 颈外动脉造影取正位和侧位,根据颈外动脉分支的解剖走向加摄不同角度的左或右前斜位或头足、足头位,以完全显示病变而无重叠现象。采用DSA脉冲方式成像,每秒2~3帧,曝光至静脉期显示。 肺动脉造影常规采集正侧位影像,肺栓塞者加斜位。 支气管动脉造影常规采集正位影像,必要时加摄侧位或斜位。 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胸廓内动脉常规正位即可,必要时加照15°~30°的斜位。造影选用DSA的脉冲方式成像,采像帧率2帧/s 上腔静脉成像常规取正位,为了多方位观察上腔静脉阻塞的情况及侧支循环的情况,可采集或侧位或斜位图像,便于确切诊断及介入治疗。 左心室造影:通常取右前斜位30°或加向头斜20°~30°位,及左前斜位60°或加向头倾斜30°位摄影,后者对室间隔和侧后壁显示较好。主要是观察左心室功能,心室壁病变及二尖瓣功能等。 左冠状动脉造影:一般是多角度方位双向球管摄影: A:侧位增强器左前斜40°~60°,正位增强器右前斜30°~50°; B:侧位增强器左前斜20°~25°,足倾位20~35°,正位增强器右前斜65°~70°,头倾位20°~25°; C:侧位增强器左前斜20°~25°,头倾位15°~20°;正位增强器右前斜45°~55°,足倾位15°~20°。 上述三组正、侧位球管的多方位曝光采集成像,基本上解决了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满意显示,使冠脉的病变充分暴露出来。 右冠状动脉造影,一般取两个相互垂直的位置即可,常用侧位增强器左前斜45°~55°,正位增强器右前斜35°~45°。 冠状动脉造影:两个相互垂直角度摄影及头倾位和足倾位复合角度采集成像。冠状动脉造影一般取左前斜位和右前斜位。旋转的角度要在透视下选择决定,决定倾斜的角度多少,与心脏位置类型(横位心、垂直位心等),心脏大小,左右心室增大情况和比值,横膈位,冠状动脉开口位置、分支和分布型式等因素有关。因此标准倾斜角度的多少是相对的,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具体确定。左冠状动脉近段分支较多,相互重叠,往往在常规位造影后根据具体情况加照头倾或足倾,再复合左或右前斜位,才能使其分开,并进行多方位观察。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一、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1、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不少于3次/d;在病情允许时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 2、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穿弹力袜等 3、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 4、保持心情舒畅,防止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二、防止静脉内膜损伤(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 1、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血管的损害 2、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 3、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 4、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须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或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5、持续静脉滴注不宜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 6、使用造影剂的患者,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患肢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三、防止血液高凝状态 1、术后进行静脉穿刺发现回血差或采血后出现血液过快凝集现象时,提示有高凝状态的倾向,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 2、静脉补液:由于术前及术后禁食水、呕吐、大量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需遵医嘱保证给予病人补充足够的液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浓缩 3、选择清淡低脂食品,多食含维生素较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蘑菇、芹菜、海带、黑木耳等,这些食品均含有丰富的吡嗪,有利于稀释血液,改变血液黏稠度;每日饮水量>1500ml,保证足够的液体量,防止血液浓缩。必要时用开塞露、芦荟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4、药物预防:低分子量肝素(LMWH)每日一次皮下给药;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包括各种引流管的引流量,以及有无手术切口的血肿、出血及皮肤青紫淤斑,齿龈出血、鼻出血和注射部位出血,尤其要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女性患者应特别注意有无阴道出血;同时各种注射完毕后,要延长按压时间,确定止血后松开 四、其它 1、密切观察: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重视病人主诉,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如有改变应及时通知医师 2、戒烟:由于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故应告知病人及时戒烟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的专家共识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的专家共识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1‰。DVT急性期可因血栓繁衍致静脉阻塞进行性加重,甚至造成股青肿导致肢体坏死需截肢,游离血栓一旦脱落还可引发致命性肺动脉栓塞。在自身纤溶活性物的作用下,血栓最终趋于消融或经历机化、新生血管发生,被血栓堵塞的静脉腔逐渐再通,而静脉瓣膜结构却在血栓机化过程中遭受毁损。因此,DVT 的后期,通常是由近端静脉堵塞致静脉回流障碍以及由静脉瓣膜破坏导致的静脉逆流两者并存,引起下肢静脉高压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即血栓后综合征(post-thombosis syndrome,PTS),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DVT一旦发病,治疗的目的是抑制血栓蔓延、清除血栓、恢复静脉的通畅性以及保护静脉瓣膜的结构和功能,预防和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血栓复发与PTS的发生率。本文就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期达到形成共识、规范治疗的目的。 一、急性下肢DVT治疗现状 目前,用于急性下肢DVT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和血栓清除术。抗凝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但并不能清除已存在的血栓,治疗效果有限。血栓清除术包括:外科取栓术、机械性血栓清除和CDT等。外科取栓术由于其并发症如出血、血管损伤等及血栓复发率较高,始终未能成为治疗骼股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手段;CDT是在DSA透视下将溶栓导管经深静脉直接

插入髂股腘静脉血栓中的一种介入性溶栓方法,能在减少出血风险的前提下提高血栓清除率,提高药物的溶栓效率,快速开放受阻的静脉。并在临床得到了迅速普及和发展。 二、CDT治疗的适应证 对于急性骼股静脉血栓,无溶栓禁忌且能够成功置入溶栓导管者都存在CDT 适应证:⑴急性骼股静脉血栓形成;⑵急性股腘静脉血栓形成;⑶病程≤14天的DVT 目前认为非卧床的年轻健康患者可能受益最大,而长期卧床、高出血风险、高龄、伴有其他严重疾病、预期寿命<1年的患者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注:DVT的临床分期:急性期指病史<14天;亚急性期指病史15~30天;慢性期指病史>30天。 三、CDT治疗的禁忌证 ⑴使用抗凝剂、造影剂和溶栓药物有禁忌或过敏者; ⑵近3个月内有颅脑、胃肠等活动性内出血史或脑梗塞史; ⑶近4周内有严重外伤史或接受过大手术者; ⑷妊娠; ⑸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⑹细菌性心内膜炎;

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含合并用药)(1)

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 1、局部溶栓 1.1、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适应证: 新发生的较大面积DVT患者 某些急性上肢DVT患者,例如出血危险低和最近新出现症状,建议给予溶栓治疗 1.2、溶栓的禁忌证 近期(2个月内)脑血管疾病发作,或颅内或脊柱创伤或手术 活动性颅内出血(动脉瘤、血管畸型或肿瘤) 严重内脏出血(6个月内) 严重的未控制的高血压(血压>180/110mmHg) 近期(7-10天)大手术,不可压迫的穿刺、器官活检或分娩 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炎 妊娠 出血性视网膜病变 动脉瘤 1.3、下肢静脉血栓用法用量: 足背静脉溶栓:以18mg/支(10MU)溶于50ml的 0.9%氯化钠注射液中从患肢足背静脉滴注,6-10小时滴完。12小时后同样剂量重

复给药一次。 注射时应使用单独的静脉通路,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给药 2、经导管溶栓治疗 2.1 适应证 ①急性期DVT; ②亚急性期DVT; ③ DVT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 2. 2 禁忌证 ①颅内血管意外 (2月内) ②大手术 (10天内); ③急性期髂一股静脉或全下肢DVT,血管腔内有大量游离血栓而未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者; ④难治性高血压(血压>180/110 mmHg); ⑤ 75岁以上患者慎重选择 ⑥肾,肝功能衰竭 ⑦患肢伴有较严重感染 2.3、下肢静脉血栓用法用量:

经导管溶栓:以18mg/支(10MU)溶于50ml的 0.9%氯化钠注射液中经导管静脉滴注,2-5小时滴完。12小时后同样剂量重复给药一次。 注射时应使用单独的静脉通路,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给药

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用药 抗凝治疗始终伴随溶栓期间及后续治疗。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IU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连续5~7天。最后2天始口服华法令抗凝,门诊治疗3-6个月以上。INR在2.0~2.5。 抗凝、溶栓过程中需每日复查凝血指标。抗凝治疗时需监测①凝血时间,肝素用于治疗目的时要求凝血时间延长2-3倍,即20-30min,当凝血时间<12min时应加大肝素用量,凝血时间>30min时应减少肝素用量。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可因实验室不同而异,用肝素后以延长1.5-2.5倍为宜。有条件者还可监测血清肝素浓度,使达到0.3-0.5u/ml。溶栓治疗中应监测的指标包括:①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为11-13s,超过25s为异常。②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正常值为2-4g/L,血纤维蛋白原水平<1.0g/L则立即停用溶栓及抗凝药物。③凝血酶时间:正常值为16-18s,溶栓期间不宜超过正常的3-4倍,60s较为理想。 肺栓塞溶栓合并用药 常规使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时,剂量一般按体重给予,1mg/kg,皮下注射,每日两次;普通肝素治疗先予2000~5000IU或按80IU/kg静脉注射,继以18IU/kg/h维持。根据APTT调整肝素剂量,APTT的目标范围为基线对照值的1.5~2.5倍。 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后,可给予口服抗凝药,最常用的是华法林。华法林与肝素并用通常在3~5d以上,直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2.0~3.0即可停用肝素。

下肢静脉的解剖

下肢静脉的解剖 一、下肢动脉 (一)股动脉股动脉是下肢动脉的主干,由髂外动脉延伸而来,经腹股沟中点的深面,通过股三角进入内收肌管。在腹肌沟韧带稍下方,股动脉位置表浅,活体上可以触摸到其搏动,当下肢出血时,可以在此处将股动脉压迫进行止血。股动脉在肢体分出股浅动脉和股深动脉。股浅动脉是下肢最主要的供血动脉。股深动脉是股动脉最大的分支,股深动脉又分出旋股外侧动脉和旋股内侧动脉。当股浅动脉出现闭塞和外伤时,肢体的供血主要靠股深动脉及其侧支循环。股动脉是临床上最常应用和解剖的动脉,这其中有血管造影、各部位动脉腔内成型、血管支架、带膜支架的置入、下肢血管手术等。临床上还用于股动脉穿刺和急救时压迫止血。 (二)腘动脉是股动脉在腘窝的直接延续,位置较深。当股骨髁上骨折时可能伤及腘动脉。腘动脉是大腿和小腿血管连接的枢纽,在此部位侧支循环很少,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后常阻塞该动脉,造成急性动脉栓塞。由于腘动脉是大腿和小腿动脉血管连接的枢纽,故腘动脉受伤后必须修复和重建。 (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通过腘窝后在小腿分出3根主要血管: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在腘窝下角,腘动脉通常分成两终末支,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后动脉主干经内踝后方进入足底,起始处发出腓动脉。在肢体急、慢性缺血情况下,三条动脉通常是下肢动脉拱桥和静脉动脉脉化的吻合部位,而当3条动脉中有一根通畅,则

意味着缺血肢体可以生存、恢复、缓解。 (四)足背动脉胫前动脉移行为足背动脉。行于足背内侧拇长伸肌 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经第1、2跖骨间隙至足底。在踝关节前方, 内外踝连线中点,拇长伸肌腱的外侧可触及搏动。足部出血进可以压 迫此处的足背动脉进行止血。在临床上,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的 强弱常用来检查下肢动脉重建术后肢端血供的情况。 二、下肢静脉 下肢静脉内有丰富的向心单向开放的瓣膜,阻止静脉血逆流,保证下肢静脉血由下向上,由浅入深地单向回流。下肢静脉分为浅,深 两组,浅静脉和深静脉有许多交通支相连,最终汇入深静脉。 (一)浅静脉主要有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大隐静脉在足内侧 起自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和大腿前内侧面上 行,至耻骨结节外下方入深面,注入股静脉。大隐静脉在内踝前方位 置表浅,易发生静脉曲张。临床上也常用来作静脉穿刺或切开输液。 它在血管外科常用来作为血管拱桥或血管补片的材料。小隐静脉在足 的外侧缘起自足背静脉弓外侧端,在外踝后方上行至腘窝,穿深筋膜 注入腘静脉。 (二)深静脉足和小腿的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均为两条。胫前、胫后静脉汇合成腘静脉。在膝下每条动脉有两条静脉伴行,上行到腘窝合 成一条腘静脉。穿收肌腱裂孔移行为股静脉,它伴随股动静上行,初 在其外侧,后转至内侧,达腹股沟韧带深面移行为髂外静脉。股静脉 收集下肢所有浅、深部的静脉血,最后流向心脏。如以下路径所示:

下肢静脉造影(借鉴材料)

下肢静脉造影 造影剂的选择一般选用国产泛影葡胺60%或76%两种,并用生理盐水稀释为48%左右,造影前常规做碘过敏试验,以静脉推注30%泛影葡胺1ml。本组134人次静脉试验均为阴性,造影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仅2例造影后24h出现轻度心慌、皮肤瘙痒潮红,经对症处理后很快恢复正常。为安全起见,碘过敏试验阴性者术前20min常规肌肉注射地塞米松5mg。 造影方法先训练病人做valsalva试验。使其平卧于检查床上,足踝部扎一止血带,未检查侧下肢站在20cm高的木凳上,检查侧下肢松弛,向足背静脉远侧方向穿刺,调整检查床使病人呈30°头高足低位,在数分钟内手推48%泛影葡胺50ml后,再缓慢推注50ml同浓度造影剂。在电视监视下分别摄下肢膝关节正侧位,大腿、骨盆正位片。在此过程中,可根据静脉显影情况,利用病人体位,使造影剂浓聚,以达到提高造影效果,具体方法为:将病人呈30°头高足低位,使造影剂形成浓聚,再快速将病人平放,摄取所需部位的图片,我们发现,这样所摄取的图片造影剂浓度较高,影像也较为清晰,特别是摄取骨盆正位片,对髂总静脉及髂外静脉的显示。 下肢静脉造影的x线表现 正常下肢静脉表现为深静脉全程显影、通畅。静脉瓣膜影清晰,瓣窦对称突出呈竹节状。valsalva试验显示股静脉瓣膜关闭,瓣膜下透亮,无造影剂逆流,无交通静脉逆流及其引起的浅静脉显影。 临床静脉逆流性疾病约占患者总数60%~70%[1]。(1)单纯性下肢浅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为股部近端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其静脉造影往往表现为大隐静脉近端常呈囊状扩张,小腿内侧浅静脉增粗、屈曲,呈蚯蚓状改变[2]。取斜卧位,valsalva试验可见造影剂自股总静脉近端向大隐静脉逆流。下肢深静脉和交通静脉瓣膜影清晰,无逆流征象。(2)当交通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时,其顺行静脉造影可见:显影的静脉血流通过小腿交通静脉向浅静脉逆流,胫前、胫后及腓静脉充盈,交通静脉明显扩张、迂曲、瓣膜影消失与浅静脉相通[2];以小腿内侧中下段多见,且多与曲张的大隐静脉相连而深静脉瓣膜功能正常。(3)当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时,其顺行静脉造影可见:全下肢深静脉回流通畅,但静脉管腔明显增粗,宽径>1.4cm,瓣膜显示不清晰,丧失竹节状呈直桶状外观[2]。在valsalva试验时,可见造影剂由瓣膜间的裂隙向远端逆流现象。 静脉阻塞性疾病在静脉阻塞性疾病中下肢静脉造影不仅能明确诊断,而且可从形态上确定静脉血栓形成后演变的不同阶段,从而指导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其顺行静脉造影主要x线表现为血管腔内可见一持久、长短不一的圆形、类圆形或圆柱状充盈缺损,也可见深静脉主干被血栓完全堵塞不显影 静脉瘤样扩张性疾病其主要x线表现为做下肢顺行静脉造影时深或浅静脉主干局限性囊状扩张[4];也可为多个边缘光整、密度均匀的囊样改变,其近端、远端的静脉均无异常改变。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强访谈录记者: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教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挤压小腿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修订版).doc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 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 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 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二)临床可能性评估和诊断流程 DVT的临床可能性评估参考Wells临床评分(表2),DVT诊断流程见图1。 四、治疗 (一)早期治疗 1.抗凝: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药物包括普通肝素、图1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流程 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Ⅹa因子抑制剂等。 (1)普通肝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采用静脉持续给药。起始剂量为80~100 U/kg静脉推注,之后以10~20 U·kg-1·h-1静脉泵入,以后每4~6小时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再作调整,使APT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在

血管造影摄影体位归纳总结

颈内动脉造影常规体位是标准的正侧位。透视矫正体位时-- 正位为两岩骨对称位于眼眶内下2/3, 侧位为水平侧位两外耳孔重合,必要时倾斜X线球管。对于动脉瘤等某些病变,可加照斜位。15°~30°的斜位,以显示动脉瘤的根部。 左前斜60°~65°位可使主动脉弓、颈动脉及椎动脉清晰显示且彼此分离; 70°左或右后斜位,可使颈内与颈外动脉起始部分离; 30°斜位可较好分辨颈内动脉虹吸部。 椎动脉造影常规位是标准的侧位,汤氏位及华氏位。 透视下矫正体位,汤氏位时增强器向头端倾斜30°~50°,两岩骨位于两眼眶的上缘,可见枕骨大孔;侧位为水平侧位两外耳孔重合。8°后前斜位可使上矢状窦与中线静脉系统分离;25°左或右前斜位可显示乙状窦与颈静脉球。DSA的成像方式:常规脉冲方式,2~3帧/s,曝光至静脉窦显示为止。不配合易动者可选用超脉冲方式,25帧/s。颈总动脉摄标准正位和侧位后,取左、右前斜位15°~30°。 颈外动脉造影取正位和侧位,根据颈外动脉分支的解剖走向加摄不同角度的左或右前斜位或头足、足头位,以完全显示病变而无重叠现象。采用DSA脉冲方式成像,每秒2~3帧,曝光至静脉期显示。 肺动脉造影常规采集正侧位影像,肺栓塞者加斜位。 支气管动脉造影常规采集正位影像,必要时加摄侧位或斜位。 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胸廓内动脉常规正位即可,必要时加照15°~30°的斜位。造影选用DSA的脉冲方式成像,采像帧率2帧/s 上腔静脉成像常规取正位,为了多方位观察上腔静脉阻塞的情况及侧支循环的情况,可采集或侧位或斜位图像,便于确切诊断及介入治疗。 左心室造影:通常取右前斜位30°或加向头斜20°~30°位,及左前斜位60°或加向头倾斜30°位摄影,后者对室间隔和侧后壁显示较好。主要是观察左心室功能,心室壁病变及二尖瓣功能等。 左冠状动脉造影:一般是多角度方位双向球管摄影: A:侧位增强器左前斜40°~60°,正位增强器右前斜30°~50°; B:侧位增强器左前斜20°~25°,足倾位20~35°,正位增强器右前斜65°~70°,头倾位20°~25°; C:侧位增强器左前斜20°~25°,头倾位15°~20°;正位增强器右前斜45°~55°,足倾位15°~20°。 上述三组正、侧位球管的多方位曝光采集成像,基本上解决了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满意显示,使冠脉的病变充分暴露出来。 右冠状动脉造影,一般取两个相互垂直的位置即可,常用侧位增强器左前斜45°~55°,正位增强器右前斜35°~45°。 冠状动脉造影:两个相互垂直角度摄影及头倾位和足倾位复合角度采集成像。冠状动脉造影一般取左前斜位和右前斜位。旋转的角度要在透视下选择决定,决定倾斜的角度多少,与心脏位置类型(横位心、垂直位心等),心脏大小,左右心室增大情况和比值,横膈位,冠状动脉开口位置、分支和分布型式等因素有关。因此标准倾斜角度的多少是相对的,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具体确定。左冠状动脉近段分支较多,相互重叠,往往在常规位造影后根据具体情况加照头倾或足倾,再复合左或右前斜位,才能使其分开,并进行多方位观察。 心脏病的造影诊断,多角度摄影十分重要以提高病理解剖诊断的水平,便于心脏外科手术。以及各腔室的造影一般首选标准正位,该体位对复杂性心脏畸形很有用,它给人们一个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加照各种角度的斜位和足倾位或头倾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