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教材配套名著编写组》

《傅雷家书》名著阅读指导

第一讲赤子傅雷

郎镝

一、赤子傅雷——生年不满百,永留赤子心

1.傅雷出生于1908 年3 月31 日,亡于1966 年5 月3 日,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的一生著述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行文流畅,用字丰富,攻于色彩的变化,翻译作品共34 部。傅雷半生中师承罗曼·罗兰,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当中获得很多的精神营养。关于傅雷翻译的传记,有《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等。同时,他对法国著名的艺术家丹纳的哲学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同时他自己的译著当中有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译作大概有五百万言。《傅雷家书》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已经被收录在《傅雷文集》当中。关于罗曼·罗兰、巴尔扎克等作品是傅雷的译著,收录在《傅雷译文集》当中。

2.傅雷的生平经历。

傅雷于1908 年4 月7 日出生于上海南汇县的傅家宅。

1912 年傅雷的父亲傅鹏飞因冤狱病故,由母亲扶养长大。

由母亲扶养长大的傅雷,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家学学养。

傅雷12 岁时,考入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现今南洋模范中学),

第二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

1924 年,青年的傅雷批评宗教,被学校开除,同年考入上

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1928 年,傅雷结束在中国的教育,踏上了留学法国巴黎大

学的路,学习艺术理论。从那时候开始,傅雷就受到了罗曼·罗兰的影响,同时他在专修美术史专业之后,喜爱上了音乐。

1931 年傅雷回国,任教于上海的美术专科学校,同时在学

校还担任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在《傅雷家书》当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法文和英文的标注)。

1932 年,傅雷与庞薰琹和倪贻德结成“决澜社”(其很多

译著由此开始酝酿并成型),同时撰写15 卷本卷帙浩繁的文集,大概有五百多万字。我们可以想象,一个青年学子在回国之后,在一所高校中教学授徒,同时还写出大量的文字(尤其是译文),可以说当时的傅雷是中国现代教育史、文学史、翻译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五百多万字的著述让傅雷有了更高的视野,同时归国回来的赤子之心的抱负,也能让傅雷不断地产生更多的文学产品。

傅雷24 岁的时候,翻译出了《罗丹艺术论》。后期从中国

西方美术史来看,《罗丹艺术论》和傅雷其他的一些译著,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文学基础。

1934 年,傅雷26 岁,他编译的《美术二十讲》,不仅分析了一些绘画和雕塑的名作,更触及了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

济和历史背景。可见傅雷是一个知识渊博,多义又兼同(兼通中西,学贯南北)的青年才俊。

1958 年,傅雷被划为“右派”,当时在波兰留学的傅雷的

长子傅聪,逃往英国,从此傅雷闭门不出。

1966 年8 月底文革初期,傅雷遭到红卫兵的抄家,受到连

续四天三夜的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侮辱,被搜出所谓的“反党罪证”。我们甚至很难理解当红卫兵在傅雷先生家中搜查的时候,搜出了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旧画报。作为常识存在的就是,戏剧当中悲剧和喜剧的差别,主要人物最终的结局是喜剧的话,那么他的人生一定非常圆满。傅雷先生的前半生和大多数时候,恐怕都是喜剧中的主要人物的结局,然而他的结局,恰好是悲剧当中的结局。

1966 年9 月3 日上午,傅雷家的保姆周菊娣发现傅雷夫妇

在江苏路的住所双双自杀身亡。傅雷先生吞食巨量毒药,当保姆发现时,他已经躺在躺椅上。傅雷先生的夫人朱梅馥女士则继承了中国传统妇女节烈自好的品质,在窗框上自缢身亡。

傅雷的遗书在1966 年9 月2 日深夜写就,3 日凌晨傅雷夫

妇从从容容,坦坦荡荡地含恨去世。(据傅敏当时记述说,傅聪当时远在英国,他在北京,一家四口就这样阴阳两隔,三地而别。)傅雷的遗书当中,首先提到了从家里搜出的所谓的“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旧画报),他百口莫辩,在人们面前已经死有余辜,更像是旧社会的渣子一样,应当自动退出

历史舞台。同时他还向孩子们托付了十三件事情,这十三件事情可谓是针针如刺,刺入了孩子们的内心,同时又像句句控诉一样,将那些戕害人性的反动分子,人类历史的罪人们推到了历史的绞刑架上。

3.傅雷的赤子之心

(1)从傅聪的角度看傅雷

赤子首先包含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样子,保留着为人的基本操守;其次是做人的方式和生活的本真,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内心的存在感;最后是作为音乐家的赤子模样。

作为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傅雷——“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澄澈”不一定是他在人前人后是完全一致的,应该说如果一个人自始至终都是用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去生活,不因世事的变迁发生变化的话,那么这也是另外一种“澄澈”。

《尚书》中的“赤子知归,慈母也”;《大学》中关于“赤子”的有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孟子》中也提到,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还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在很大层面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傅雷先生的确是做到了“学贯中西”,并且能将中国一些学人的研究方法运用到艺术研究的领域中,将其艺术研究出入于中西,在雅俗中不断地转化。所以说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作为赤子的傅雷,从其子傅聪的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学术的表现,

也是一个知识分子思想和感情的表现。

(2)从家书的角度看傅雷

从1954 年的家书中,看出傅雷对生活的极度热爱。在1954

年1 月18 日晚的记述当中,他对傅聪说:“孩子,你这一次真是‘一天到晚堆着笑脸’,教人怎么舍得!孩子,我虐待了你,我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1954 年至1960 年的傅雷,在写家书给孩子们的时候,用大量的笔墨去抒发他内心独特、细腻的感受,丝毫没有发现他对生活的不热爱。相反,倒是对生活极为地珍惜。我们能够发现一位父亲,在生命终结之前,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学术创作不断地丰收的时候,对孩子的无限期待。而这种期待十分有意思,恰好就转变成一种看似严厉,但内质当中又十分温情的赤子之爱。

1957 年的家书,从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来看,更像是傅雷先

生人生的转换点。在这一年的家书中,他特意跟孩子们强调了“在京的时间抽不出时间来,东奔西跑,即使有车,也很累”这样的事实。我们能够想象到就是这样的一位爱国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学问家,在新中国形势大好的前提之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他自己执着的事业,为他热爱的音乐和艺术,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积极奔走,不知疲倦努力的场景。

1957 年3 月18 日写于北京的一封家书。在这封信里,他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