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二、行为改造理论
– 学习理论、归因论、挫折理论 – 研究重点侧重于激励对工作中人的行为结果的影响,
它不关心人的需求与动机是否得到满足,而关心行 为的结果对激励成败的影响,换句话说,激励是为 了有效地塑造、改变和影响人的行为
三、过程型理论
– 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 – 期望理论、公平论、波特尔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式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二、成就激励论
麦克刘兰的成就激励理论认为人的最基本的生 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的行为取决于三种需要的 满足与否,它们是: – 成就需要 – 权力的需要 – 归属或交互联系的需要
其中个人对成就的追求是激励的主要内容,成 就需要是展示一个人的能力和成熟度的标志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报酬高 •报酬低
产量
•计时工资 • •
• •计件工资


来自百度文库


• 计时工资是正比关系 • 计件工资出现两种情况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二、公平与不公平感的调整
公平的比较对象有三个体系: • 某一特殊的个人 • 某一参考群体 • 一般的标准
当个人感到不公平时会做出以下行为上的调整: • 改变个人的付出或行为的投入 • 寻求更多的个人所得或报酬 • 歪曲对个人付出或所得的解释 • 改变比较的体系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2、综合模式
M(激励)=E(期望)×V (效价) ×I(关联性) 关联性:影响工作绩效与报酬之间相互关系的因素
•期望 •效价 •关联性
•能力
•技术
•激励
•努力
•绩效
•结果 •(报酬)
•E值
•I值 •V值
•+ 公 •平 •- 感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例:


0.8
0.1
– 激励因素:激励的构成、特征、方式和具体实施, 称为激励的特征因素
– 非激励因素:如工作技能、能力、素质、技术因素、 培训、激励环境、群体的特点、组织文化等 如:一个人开始工作得很好,后来其工作显出下 降的趋势,并不是因为其不努力工作,而是 他不能干得太好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四、激励与满足感
期望理论的有效管理原则
– 明确EP的期望值,P是工作绩效,即使行动者相 信努力与工作绩效是直接相关的
– 明确P R的关联性,R是报酬,使行动者相信良好 工作绩效必然会得到合理的奖励和报酬
– 明确V值与个人需求的关系,提高V值满足个人需 求的重要性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 明确认识行为的具体表现,使行动者能够根据自己 的期望规化其现在和将来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 为
2020/11/30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第四部分:激励理论与应用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第十章:激励与激励过程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激励:
激励是组织中对人的工作行为的有效激发,是 促进和改变人的工作行为的手段或方法,它可以激 发人的动机,导向人的行为,发挥人的潜能,满足 人的需要,最终达成组织与个人的工作目标。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三、工作绩效与激励
1、P=f(A × M)
• P:绩效
A:能力
M:激励
2、坎贝尔和普列查德
• P=f〔能力×技能×对任务的理解×努力(开始 因素)×决意做出努力的程度×努力的持久性× 促进和抑制不由个人控制的条件〕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决定激励效果的因素很多,工作绩效的提高取 决于下列因素:
要满足一致时,激励的结果伴随着满意度的提高, 有时激励只能带来工作绩效的提高,而满意度的变 化则很复杂。 – 激励的结果应该是两方面的内容
M(激励)=R1(工作绩效)+R2(满意度) – 满意度高不等于工作绩效高
例:自动化程度提高导致生产率提高,绩效高但 是不满意 工作满意与绩效之间相关度 r=0.15
第二节:激励理论的分类
一、内容型理论
– 主要研究人的需要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德弗的ERG理论、麦克
利兰的成就激励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侧重于研究激励行为的起点,即人的需求与动机的
内容对激励的影响,他们认为:需求、动机的最大 限度的满足和激发是激励的本质所在。所以这些理 论重点分析了人的需求与动机结构。
二、目标设置理论的应用
– 保持目标的专一性,要明确规定达成目标与工作绩 效提高的直接联系
– 工作目标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特征,但不是越难越 好
– 在可能的情况下,使行动者参与工作及行为目标的 设置
– 设置的目标要保持一定的可接受性,使行动者能够 理解它的执行
– 对于达成目标及其行为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
– 管理上: 1、期望什么; 2、效价如何(满意度) 3、其他因素(如关联性)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 基本模式
•激励 •(努力的动力)
•期望值 •(我能做吗?)
•第一阶段结果
•第二阶段结果
•绩效
•增加工资 •提升
•公认(赞赏)
•关联性
•效价
•(我值得做吗?) •(根据我的绩效能 •得到什么报酬?)
– 使人员与工作相匹配,才能有效的达成期望行为 – 明确行动者的角色期望,使他们真正知道组织、群
体以及领导对他角色期望的具体行为,即他们知道 自己应该干什么,怎样才能干好 – 避免机会的不均等对工作绩效及报酬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第二节:公平理论
一、公平理论的研究内容
亚当斯(J.S. Adams)1965、韦克(Weick) 1966提出 两个基本假设 – 个人在评价他们的社会关系和地位时是以经济的奖 赏或报酬为基点的 – 个人的公平感来自于社会的比较过程,而且这种比 较不仅是个人的绝对或纵向比较,还取决于个人与 他人之间的相对或横向比较
第二节:ERG理论和成就激励论
一、ERG理论的研究内容
奥德弗的ERG理论是在马斯洛的研究基础上产 生的,他认为,人有三种最基本的需要: – 生存的需要(E) – 交往的需要(R) – 成长的需要(G)
奥德弗的研究认为,人的这三种需要是同时存 在的,并不是按照等级层次增长满足的。越是不容 易得到满足的需要,对它们的需求欲望越强烈。人 在追求满足成长的需要遇到挫折时,后两种需要的 重要性会提高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三、公平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 管理者努力设置公平的比较体系和环境 – 利用公平的评价激发人的工作行为和动机 – 公平对待和评价每个人投入和所得 – 对不公平状态进行及时调整 – 明确、合理的使用经济的杠杆作用 – 管理者要时刻对所运转的激励系统进行评价和调整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二、期望理论的核心问题
以期望理论为激励的手段主要是使行动者明确的回答 三个核心问题
– 工作努力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于最终的工 作绩效
– 工作绩效是否能够与个人所获得的报酬联系起来 – 工作的结果,即报酬对个人的价值有多大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三、期望理论的应用
努力)和外在因素(工作难度和机会),而是由人 们对行为的认识决定的,认识上的差异和成败的归 因是激励的基点。因此,人们应该分析:
行为 —— 决定因素 —— 结果(如何行动)之 间的关系 凯利认为:
4
6
4
5
12.8
3
丙 问题:谁的激励大?
0.6 • 期望:对自己考高分的概率
8
• 效价:对得分高低的看法
3
• 关联性:能力与分数的关系
14.4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 理论修正:期望是分等级的 • 第一级期望是指绩效或工作目标的达成 • 第二级期望是由第一级期望所带来的结果,如提 升奖金等 • 两级之间的关系为手段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第十二章:激励理论与应用(二)
——过程型激励理论
第一节:期望理论
一、研究内容
1、基本程式: 佛鲁姆《工作与激励》,1964 M(激励)=V(效价)×E(期望) • 期望:个人对其行为达成预期目标可能性大小的 判断,其数值在0和1之间 • 效价:达成目标对个人需要满足价值的高低,也 就是目标对满足需要的重要性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 目标的达成时间不要过长以免目标需求及动机的减 弱
– 目标行为一定是具体的 – 要及时对目标行为给予反馈
此外,影响目标设置和工作绩效的还有两大类因素:
– 个人因素:取得成就的需要和愿望、达成目标的迫 切程度和个人的知识、教育和能力水平等
– 情境因素:组织的激励系统、以往目标行为的成败 状况、技术因素、生产或工作的性质和管理者的行 为特征等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自 •我实 •现的 •需要
•尊重 •的需要
•交往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需要层次论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二、需要层次论的应用
– 需要层次论第一次系统研究了人的需求与动机结构, 使管理者注意到了需求、动机与激励的相互关系
– 满足需要是有效激励的基点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 激励因素:工作安全、工作环境、组织的政策和行 政管理、薪酬、福利、与管理者的关系、与同事的 关系、安全、技术条件、个人生活
– 保健因素:成就、责任、组织对个人的认可、挑战 性工作、晋升、个人的发展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不满意 没有满意
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 双因素理论模式
没有不满意 满意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激励过程就是组织的领导者或管理人员引导并 促进工作群体或个人产生有利于实现管理目标的行 为过程。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二、激励的基本模式
•能力
•需求 •产生
•动机
•利用 •激励 •的 •手段
•改变 •工作 •中的 •行为
•绩效: •生产率 •满意度 •发展
•环境
•个人
•管理
•组织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 激励 做出努力以达到目的 – 满足感--需要满足
为什么很高的满足感有时并不能导致高的生产率?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第十一章:激励理论与应用(一)
——内容型激励理论
第一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一、需要层次论的研究内容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等级排列的,每 个人的需要结构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起来的,只 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要,才可能产生较高级的需 要。此外,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都存在优势需要。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 基本模式
个人
他人(或一个群体)
产生(结果) 产出(结果) O
O1
投入
投入
I
I1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 不公平感产生的条件
•QA QB
•IA
IB
•QA QB
•IA
IB
• A增加投入 • A要求减少产出 • B减少投入 • B要求增加产出 • A或B改变比较体系 • A或B分开 • 其他方式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第十三章:激励理论与应用(三)
——行为型激励理论
第一节:归因理论
一、归因理论的研究内容
归因理论是海德(Heider,1958)、凯利 (Kekkey,1967)、韦纳(Weiner,1974)提出和发 展的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海德认为: 工作行为的成败并不取决于内在因素(能力、
二、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 激励的主要作用取决于激励因素的满足,保健因素 的满足只能起到较少的激励效果
– 管理者应最大限度的减少组织保健因素的作用 – 不可忽视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不满足会直接降低人
的满意度 – 现有激励因素得不到满足,虽然较少引起不满足感,
但也同样不能使激励效果发挥出来 – 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界限是相对的,二者相辅相成
麦克刘兰认为高成就追求的人有三个主要特点: – 他们认为自己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 – 他们希望得到工作效果的反馈 – 他们能够明确的知道和控制工作的结果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第三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一、双因素理论的研究内容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传统的激励因素分析
提出了挑战,他认为传统的所谓激励因素应该划分 为两类因素:
第三节:目标设置理论
一、目标设置理论的基本模式
目标设置理论以激励中有效的设置工作行为的 目标为理论出发点。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目标的设置有三个基本点: – 目标的具体性 – 目标的难度 – 目标的可接受性
•目标价值
•激情或愿望 •目标或目的
•实际行动 •和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第三节:激励与工作绩效
一、传统看法
– 高的激励水平一定导致良好的工作绩效 这一观点在许多管理者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其
中的关键问题是忽视了人在工作中的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4)—激励行为
二、激励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
– 激励是指行为者作出努力达成目标 – 满意度的产生来源于需要的满足,当目标达成与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