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山东段)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
山东黄河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与保护措施
山东黄河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与保护措施
山东黄河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与保护措施
山东黄河是中华传统文明的一大汇集之地,也是许多人生活的依托。
但随着山东省内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气、废水的运输和排放,以及国内外旅游等因素对山东黄河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环境问题出现了严重破坏。
首先,山东黄河水体污染严重。
由于水污染的排放和运输,山东黄河上游流域的水质急剧下降,污染物浓度远高于国家的标准,水体有油污现象,使水体的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其次,渔业资源受到影响。
水污染和对水环境的破坏,导致渔业资源受到严重威胁,从而破坏了山东黄河的渔业发展,并对山东省内的渔民生产造成了影响。
此外,水环境恶化导致生态恶化。
水环境恶化,鱼类、浮游生物等多种生物物种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导致山东黄河的景观风貌发生变化,破坏了山东黄河的生态环境。
为了保护山东黄河的水环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首先,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严格限制水污染排放量。
其次,加强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整改水质问题。
此外,改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水平。
最后,进行生态建设,恢复和保护河流的生态平衡。
只有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实施,完善污染排放控制,强化水环境监督,保护河流的生态,才能有效的保护山东黄河水环境,才能让山东黄河重现其古老而又灿烂的壮丽景象。
当前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黄河流域面临的主要问题1. 水资源短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水量逐年减少,导致水资源供给不足。
特别是在夏季干旱期间,水源紧张更加明显。
2. 地下水超采和地表水污染:因为快速城市化和农业发展带来的需求增加,地下水被过度开采。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肥料和农药也造成了地表水污染。
3. 水土流失和农田退化: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林木滥伐导致了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大量泥沙淤积在河床中。
这使得许多农田质量下降并逐渐无法耕种。
4. 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覆盖率降低、湿地收缩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是黄河流域面临的另一个严峻问题。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健康。
二、应对当前问题的对策1. 水资源管理与节约利用:建设多功能水库、定期进行河道清淤和蓄水区域管理,合理安排用水计划以降低浪费。
此外,鼓励民众使用节水型家电和推广雨水收集系统也是重要的措施。
2. 水污染治理与预防:完善污水处理设备,并加强严厉执法来减少农业和工业活动对地表水造成的污染。
同时应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3. 土壤保护与恢复:实行科学种植技术、植树造林等措施以减缓土壤侵蚀速度。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积极进行生态修复工作,并提高农民对土壤保护意识。
4.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制定并执行森林保护计划,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湿地保护工作,推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确保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三、具体措施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政策法规落实:制定出台一系列符合黄河流域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并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确保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贯彻。
2. 合作协作机制:加强跨部门、跨行业间的协调与配合,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促进地方政府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密切合作。
3. 科技创新应用:发展水利科技和生态环境监测设备,提高水资源管理和土壤保护技术水平。
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寻求更具可行性的解决办法。
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黄河是中国重要的母亲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黄色土地流域。
然而,多年来,黄河流域面临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也对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水资源短缺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该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过度灌溉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了水资源紧张局势。
建议: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鼓励农民进行节约用水。
发展现代化农业,并促进灌溉系统更新升级。
2. 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大监测和调控力度,确保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水资源。
3. 推动生态修复:通过植树造林、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等措施,恢复水源涵养功能,增加水资源供给。
二、土地沙化和退化黄河流域的土壤质量不断恶化,沙尘暴也日益频发。
过度开垦和滥伐森林导致了大片草原退化和土地沙漠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建议:1. 加强土地保护: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农业、林业和草原的范围。
加强监测和治理沙漠化地区,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2. 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鼓励有机农业、绿色种植和精细管理,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3. 加强生态修复:通过引入抗风固沙植物、建设防风林带等手段,恢复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污染及水质恶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加,黄河流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工业废水排放、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城市污水处理不完善,导致河水质量恶化,威胁到人民健康和生态系统。
建议:1. 强化环境监管:加强对企业和农田的巡查,打击非法排污行为。
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水质状况。
2. 制定严格的环保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污染源的惩罚力度。
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并推动环保技术的应用。
3. 加强水污染治理:改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处理效率。
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及措施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流,不仅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和能源基地,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逐渐凸现,黄河流域的环境状况及问题日益严重,给当地居民生产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水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等方面探讨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水资源问题1.黄河年平均径流量急剧下降,引发水资源短缺及造成灌溉用水难题。
2.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导致水土流失。
3.非法水取用及水源污染问题严峻。
对策:建立准确科学的水资源评价系统,实施水资源高效利用,加强水资源开发与保护,预防非法水取用行为;实施生态修复,重点保护水源地,修复湿地与草地,降低水土流失。
二、环境污染问题1.黄河流域的污染问题严重,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等受到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2.大面积的化工厂、工业等产业的排放和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存在严重问题,环境影响较大。
3.畜禽养殖业排放剧增,破坏了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
对策:重点打击非法排污、违规排放及环境违法行为,并加强行政监督执法,督促企业规范生产,精细化治污;引导企业加强自查自纠,并加强环保技术研发与推广,提高企业污染治理能力;加强农业环保工作,推进畜禽污染治理,提高畜禽养殖环境安全标准。
三、生态破坏问题1.黄河沿岸大量河滩、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物种多样性减少和水土流失加剧。
2.浅滩、岛屿和堤坝等特殊生态环境恢复不彻底,生态系统复原慢。
对策:积极开展流域生态修复工作,强化生态维护,重点保护河岸湿地与草地,实施黄河流域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工程,加强河道环境监测能力,完善生态保护机制与法律制度。
四、土地沙漠化问题1.黄河上游草地退化严重,土地沙漠化已成为了重要的生态问题。
2.固定沙丘和黄河滩区土地沙漠化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对策:重点推进草地保护与恢复,开展生态扶贫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加强土地沙漠化治理与防治,推进石漠化治理与对策,收敛固定沙丘的面积,倡导低碳、环保、可持续地生产和生活方式。
黄河下游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治理措施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经济发展支撑。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下游地区长期面临水土流失、洪水灾害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保护和恢复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黄河下游的问题黄河下游地区包括山东、河南、江苏和天津等省市,在该地区存在一些主要问题:1.1 水土流失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贫瘠和农田减产,还引发了河道淤积和堤坝破坏的风险。
1.2 水资源短缺黄河下游地区还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随着工业和农业用水的不断增加,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日益紧张,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用水。
1.3 洪水灾害由于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黄河下游地区经常发生洪水灾害。
洪水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还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黄河下游治理措施为了解决黄河下游地区的问题,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黄河下游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2.1 水土保持措施为了减少水土流失,黄河下游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
其中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植被恢复和防风固沙工程等。
通过植被覆盖和人工建设,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
2.2 水资源管理为了解决黄河下游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该地区实施了水资源管理措施。
其中包括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调配和建设水库等。
通过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提高用水效率。
2.3 洪水调控措施为了减少洪水灾害的影响,黄河下游地区实施了洪水调控措施。
其中包括加强河道治理、改善堤防条件和建设洪水调节区等。
通过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和建设洪水调节设施,可以减少洪水灾害的风险。
2.4 生态修复措施为了保护和恢复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该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地理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治理措施地理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措施一、引言黄河作为中国母亲河之一,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多年来,黄河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的治理措施展开讨论。
二、水量减少与泥沙淤积1. 水量减少:黄河上游冰川消融速度加快、砂石堆积导致水位下降等原因,使得黄河水量明显减少。
2. 泥沙淤积:由于流域内大规模采砂、过度开荒、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导致大量泥沙堵塞在黄河道中,增加了洪涝灾害风险,并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三、污染与生态失衡1. 水污染:工业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导致了黄河水质恶化,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2. 生态失衡:过度的水资源开发、乱伐滥砍等行为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湿地退化、生物灭绝等问题日益严重。
四、治理措施1. 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的水权交易制度,实施以价制量。
2. 泥沙治理:加强流域管理,开展泥沙调查与监测工作,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并加强监管力度,减少泥沙淤积现象。
3. 水污染治理: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和排放标准的执行力度,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并加大对非法排污行为的打击力度。
4. 生态恢复与保护: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恢复黄河流域湿地、森林覆盖率等生态系统功能。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意识。
五、国际合作1. 国际联防联控机制:与上游国家(如中国西南亚洲国家)加强合作,达成共识并制定相关联合治理方案。
2. 跨区域合作:推动黄河流域内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协作,建立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六、结语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传承。
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黄河也遭受了严重破坏。
只有通过加强治理措施,并与国际社会进行广泛协作,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黄河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让子孙后代继续受益。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下:一、上游问题:荒漠化、凌汛。
解决措施:建立生态保护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爆破、飞机轰炸排凌汛。
二、中游问题:水土流失严重。
解决措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三、下游问题:泥沙淤积、地上河、凌汛、冬春水量不足,经常断流。
解决措施:建立水库调水调沙,加固堤坝,冬春工程排凌汛,加大水量供给,合理分配水量。
以下是更具体的解决措施:四、上游荒漠化问题:建立生态保护区,包括草原、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采取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推广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将人类活动较少的土地逐步恢复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针对凌汛问题,可以采用爆破、飞机轰炸等方式,将冰凌破开,降低水位,避免洪水造成的灾害。
五、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施土地整理、梯田建设等工程,改善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减少土壤流失。
加强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和农作物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减少土地的过度开垦和植被破坏。
生物措施,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
六、下游泥沙淤积、地上河问题:建立水库调水调沙,通过水库的调节作用,将洪水期的多余水量储存起来,避免洪峰流量过大,减少泥沙的淤积。
加固堤坝,加强河道治理和堤防建设,提高河道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期对堤坝的冲击和损坏。
冬春工程排凌汛,在冬春季节加强河道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冰凌堆积的问题,避免河道堵塞和洪水灾害。
七、下游冬春水量不足、经常断流问题:加大水量供给,在枯水期增加水资源的供给量,通过调水工程将丰水期的水资源调配到枯水期使用,保证下游地区的水量需求。
合理分配水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合理分配水量,确保各个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得到满足。
除了以上提到的具体措施,以下是一些额外的建议和措施,以帮助解决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八、推广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在黄河沿岸地区推广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技术和方法,例如推广节水农业、提高工业和居民用水的利用效率等,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发展区域,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黄河流域的一大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但由于人口众多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导致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
此外,农业和工业活动导致的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废水直排,严重污染了黄河水质。
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加强农业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和净化。
第二,黄河流域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土地退化和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由于农业耕作方式落后,土壤侵蚀严重,土地质量急剧下降。
此外,农民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和土壤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采取措施加强土壤水分保持,合理施肥,实施轮作和间作,推广有机农业。
第三,黄河流域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流域生态环境恶化。
过度的木材采伐、过度放牧以及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打破。
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应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强水土保持治理,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环境质量。
第四,黄河流域还面临着灾害风险增加的问题。
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为了减少灾害风险,我们应该加强黄河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黄河堤坝的安全性,完善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增加抗灾能力。
最后,黄河流域还面临着人类活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农民的生计受到严重影响。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存在着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土地退化和农业生产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风险增加以及人类活动带来的社会问题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生态恢复和社会发展,以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
黄河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黄河,中国母亲河之一,自古以来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角色。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黄河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黄河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一些可能的治理措施。
一、水土流失问题黄河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困扰黄河流域的主要问题之一。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过度的农业开垦和不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导致了大量的土壤被侵蚀和冲走,进而影响了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治理措施:1. 实施生态修复计划:加强对流域内的森林资源保护,尤其是黄土高原的合理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工作,以减缓水土流失速度。
2. 推广可持续耕作方式:引导农民采用轮作、休耕和有机耕作等措施,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持水分。
二、水资源短缺问题尽管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江河之一,但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黄河的水资源正在逐渐减少。
据统计,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量在过去几十年里减少了近50%。
治理措施:1. 提高用水效率:加强节水措施,推广高效灌溉技术,减少农业和工业用水的浪费。
2. 引调水工程建设:通过引水、调水工程将其他水源输送到黄河流域,保持流域水资源的稳定供应。
三、河道淤积问题长期以来,黄河河道淤积问题一直困扰着河道交通和防洪能力。
大量的泥沙不仅使得河道逐渐变浅,还导致了河道的弯曲和移位,给沿岸居民和农田带来了严重的灾害风险。
治理措施:1. 河道清淤和疏浚工程: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和疏浚,保持河道的畅通。
2. 增加水库枢纽和泄洪渠道:建设水库,合理调节水流,减少泥沙淤积和河道移位的风险。
四、洪水灾害问题黄河流域是中国最容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之一。
每年夏季的暴雨和降水过多引发的洪水经常给沿岸居民和农田带来巨大的破坏。
治理措施:1. 增加洪水预警系统:加强洪水监测和预警能力,提前警示沿岸人民,降低洪水灾害的损失。
2. 健全防洪体系:加强防洪工程的建设,改善河道和堤坝的抗洪能力。
五、环境污染问题黄河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城市化产生的废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黄河水质造成了破坏。
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担任着我国千年农耕文明和生产生活的重要角色。
然而,近年来黄河流域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管理和河岸治理等方面,详细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建议1、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质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黄河流域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政府应该加强对水土流失地区的治理工作,提倡植树造林,改变林地经济,开展以生态为主的环保产业等一系列措施,尽力抑制水土流失。
2、众多污染源对生态造成影响。
黄河流域面临着大量的污染物排放问题,例如在工业渣滓的处理上、人员浴池、厕所等生活用水中消耗的废水处理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监测和管理机制,加强对于污染源的惩罚和治理工作,同时在绿色产业方面进行转型以改善生态环境。
3、生态保护工作不到位。
尽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早已被社会广泛关注,但由于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生态保护工作没有坚定到位,导致保护标准的不断降低。
政府应该成立专业的生态环保机构,完善全面的生态保护政策体系,加强生态监测、生态修复、生态教育等各项措施,推进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
二、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建议1、水资源争夺加剧。
在黄河流域分布的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和利用,并未被严格的统一管理,这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争夺。
政府应该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建设,合理配置水资源,以保持稳定平衡的水资源开发利用。
2、水环境恶劣。
由于过度开发和使用黄河流域中的水资源,水环境已经处于十分恶劣的状况。
建立完整水资源的利用和回收体系,同时通过高效的治理手段提高水环境质量,以确保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河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岸岩崩塌等地质灾害较为严重。
在黄河河岸处,岩石较为大块,而又因为气候和回流的因素造成了罕见的严重滑坡,同时河堤中存在掏洞和变形等缺陷,导致岸岩崩塌等地质灾害的成因较多。
黄河流域环境问题和土壤盐碱化
黄河各河段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黄河上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严重,上游的水文特征冬季有结冰现象,春季有凌汛现象.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放牧,禁止乱砍滥伐,增加植被覆盖量;春季的凌汛,可以使用炸冰船,防止水患.中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致使黄河中游河段含沙量大增.治理的措施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将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下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盐碱化问题,断流现象.下游的水文特征除了有结冰期、含沙量等问题外,还有地上河的水患,凌汛现象.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是改良灌溉方式;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种植技术,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下游的地上河的治理措施是加固两岸大堤,用水电站调沙,调水,减少下游泥沙沉积,避免断流现象发生.土壤盐碱化一、盐碱化的概念以及产生原因(一)盐碱化的概念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
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水利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将土壤层0.2 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0.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
土壤盐渍化分盐化与碱化两种类型,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
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0.2%时,称为盐化土(盐土);以碳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土)。
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若是排水条件不好或缺乏适当的排水措施,灌溉管理不当,过量引水,灌溉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强烈蒸发,就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
由于灌溉管理不当(人为原因)而产生的土壤盐渍化,称为次生盐碱化。
由于人为影响产生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二)盐碱化的产生原因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黄河下游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治理是指对黄河在山东、河南、江苏等下游地区进行的综合治理。
由于黄河下游地区受到洪水的威胁,同时也面临水资源供应紧张、土地沙化等问题,因此进行黄河下游治理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下面是一些黄河下游治理措施:
1. 建设水利工程:黄河下游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包括修建大坝、堤防、水库、灌溉渠道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调节水量和供水,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 排涝和防渗工程:黄河下游地区的部分地区地下水位过高,需要进行排涝处理。
同时,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还需要进行防渗工程,以避免海水侵入内陆地区。
3. 生态恢复:黄河下游地区的部分地区存在着荒漠化和沙化问题,需要进行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持措施,以提高土地的质量和抵御风沙。
4. 水资源管理:针对水资源供需紧张的情况,需要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包括节约用水、减少污染、开发新的水源等。
5. 组织应急响应:黄河下游地区存在着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在此情况下需要制定合理的组织应急响应机制,以及相应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措施。
总之,黄河下游治理需要进行多种措施的综合实施,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效果。
同时,黄河下游治理也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
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计划。
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也是亚洲第二大河流。
它流经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孕育了无数的文明和人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破坏,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系统现状非常差。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保护黄河生态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1.滥开发导致生态破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想在黄河流域投资,大规模开发黄河流域,导致森林减少,天然水资源短缺,湖泊等环境退化。
而且这些企业很多不注重环境保护,减少生产成本,随意排放废气,废水等污染物。
2.水土流失严重扰乱生态平衡黄河流域地区存在大量的水土流失现象,这也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
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黄河的萎缩和沙化,而且会导致大量的土地流失,直接扰乱生态平衡。
3.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污水、垃圾、噪音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已经严重侵蚀着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甚至威胁到了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雷同随意的废气、废水的排放,垃圾的乱倒,都不仅仅是卫生问题,通常还对周围环境以及水质影响非常大。
二、建议措施1.加强生态保护教育政府可以在全社会进行生态环境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企业和个人遵守环保规定,积极支持环境友好型企业,倡导绿色生活。
2.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法规法规,规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监管。
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和机制,严格管理和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污染、土地污染等问题,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健康。
3.加强生态环境管理政府加大对黄河流域的环境建设,加强环境监测,完善环境建设,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垃圾污染等问题。
同时,加强对组织和个人的教育、监管和约束,维护黄河流域的生态健康。
三、总结保护生态环境是重中之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环保意识,参与到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中来。
黄河下游的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的治理措施概述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黄河流经九个省区,其中下游包括河南、山东和江苏省。
由于近些年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黄河下游地区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治理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专家们正在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黄河下游的环境问题黄河下游地区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其中包括河水污染、水土流失、洪水灾害和生态退化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导致的。
河水污染由于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黄河下游的河水污染问题严重。
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农田灌溉用的农药和化肥等污染物被倾倒到河水中,导致水质下降,水中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威胁到人民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土流失黄河流域的土地长期以来遭受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过度的农耕和过度的森林砍伐,使得土壤失去了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水土流失问题不仅导致了农田的退化,还可能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洪水灾害黄河下游是中国的洪水频发区域之一。
每年夏季的降雨季节,黄河上游的大量降雨水通过黄河迅速流入下游地区,容易引发洪水。
洪水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还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生态退化大量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导致了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
河流的河道水位下降、湖泊干涸、湿地的消失等都是生态退化的重要表现。
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导致动植物物种减少、生态平衡被破坏。
黄河下游的治理措施为了解决黄河下游地区的环境问题,政府和专家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包括:水污染治理政府加大了对工业废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监管力度,强化了水污染防治工作。
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排放。
加强农田灌溉的管理,并推广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水土保持为了减缓水土流失,政府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
加大对农田的整治力度,推广梯田种植和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黄河,中国第二长河流,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
然而,多年来黄河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生态环境破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保护和修复黄河生态系统,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本文将探讨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的应对措施。
一、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是黄河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由于过度开垦和不合理使用土地,大量泥沙被冲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这不仅导致了泥沙淤积在下游地区并引发洪涝灾害,也影响到了农田生产和生态环境。
针对水土流失问题,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推动合理的整地整片、轮作休耕、集体经营等措施。
其次,在重点区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加强土壤保持措施的应用,遏制水土流失。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采取合理耕作方式,如梯田种植、中耕覆盖等,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减轻黄河水土流失。
二、洪涝灾害问题由于黄河上游地区山区大雨频繁和下游地势低洼,使得洪涝灾害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问题之一。
每年夏季和秋季长时间的降雨造成河水暴涨,不仅对下游地区造成巨大损失,也危及了居民的生命安全。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综合治理工程以保护黄河流域。
首先,在黄河上游加强水库的建设和管理。
通过调度水库蓄洪和预警系统,在发生降雨情况时及时排放水量以控制水位上涨速度。
其次,在下游地区开展防汛抗灾工作。
修建堤坝和护岸是重要举措之一,以防止洪水泛滥,保护低洼地区的人民财产。
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由于长期以来的工业化和农业开垦,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水污染、空气污染和植被减少等问题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环境恶化的后果。
这不仅影响到黄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对居民的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针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政府和专家们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努力。
首先,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
加强对企业排放的监管和管理,限制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排放量,并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与利用。
黄河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
黄河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黄河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也是全世界泥沙最多的河流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频繁,黄河河流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水资源严重不足。
黄河流域是中国我国人口和耕地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自然水资源缺乏,又在不断紧张。
黄河下游潮白文化遗址显现出5000年前河流已经呈断流状态的事实。
过度开发是我国应对水资源紧张的一种方式,可是在黄河流域中,部分河段的取水量已经超过了河水的可再生量,这导致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恶化。
第二,水土流失状况严重。
河流流经陡峭、无植被的山区,且地质条件恶劣,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
黄河流域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水土流失导致了河床不断升高,水位上升,甚至漂移,这使得黄河流域的防洪能力大大降低,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
第三,水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城市化和行业污染等人类活动,导致黄河水质严重恶化。
黄河下游流经的地区出现了生态恶化和人类健康受到威胁的问题。
面对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治理。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科学规划。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和水质已经达到了临界点,应该加强科学合理的规划,解决水资源的紧张问题。
其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水土流失。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改善黄河河道环境、增加水土保持措施,使河道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
第三,加强水污染治理。
对于城市生活和工业污染等主要来源和污染排放对象,应制定严格政策和环保标准,严格管理和责任追究,治理黄河流域的水污染。
最后,建立洪水预警机制,加强整个流域的统筹协调,完善防洪和抗旱体系,提高黄河流域的防灾能力。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去解决。
对黄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不仅要保障黄河的生态和环境,还要提高黄河利用价值,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希望未来的治理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让黄河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
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一、问题分析1. 水资源短缺: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黄河流域水资源日益减少。
长期以来,多年平均水量下降、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灌溉。
2. 土壤侵蚀加剧:黄河流经的地区土壤质量较差,缺乏持久性肥力,土壤侵蚀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作物长期受到干旱、洪水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3. 水污染严重: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在没有合理处理和管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黄河。
这导致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损害。
4. 生态环境恶化:人类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黄河流域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栖息地破坏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地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解决方法1.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1)推进节水技术应用:培育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升农业用水利用效率。
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调度,实行科学合理的配水制度,确保合理利用和分配黄河流域的有限水资源。
(2)建设水库和蓄水设施:增加黄河流域的蓄洪能力,以缓解洪峰期间的洪涝灾害,并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
同时,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管理,防止过度抽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2. 土壤保护与治理(1)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通过合理安排不同作物种植顺序和休耕周期来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土壤侵蚀风险。
加大对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他们采取环保措施。
(2)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通过建立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地,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的监测和保护工作,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
3. 水污染治理与减排(1)加强工业废水治理:制定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推动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排放量。
同时,完善监管体系,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
(2)提高污水处理率:投入更多资金建设污水处理厂,并完善城乡污水收集系统。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于环境保护和卫生意识,并鼓励居民主动参与这项工作。
黄河下游(山东段)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
黄河下游(山东段)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杨询昌石阳冯守涛王成明柴建林(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德州 253015)摘要:本文在收集分析大量最新资料基础上,阐述了黄河下游(山东段)存在的水质污染、地下水资源衰竭、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砂土液化、土壤盐渍化及黄河堤防河道稳定性等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了区内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这对黄河下游(山东段)国土资源开发、防灾、黄河“治黄”与防洪减灾、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环境地质问题、河道稳定性、对策、黄河、山东0 引言黄河下游是我省经济最发达地区,国内生产总产值超2000亿元。
由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工程活动影响,区内水质污染、水资源衰竭、地面沉降、地裂缝及黄河堤防稳定性等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向恶化方向发展,阻碍了该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对我省人民生存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加强区内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这对区内国土资源开发、改善生态与投资环境、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黄河下游地质环境概述1.1 自然地理黄河自邙山桃花峪以下至入海口为下游,流经我省菏泽、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济宁、泰安、济南、淄博等市(地),经我省8市25县(市、区),流域面积1.83×104km ,人口约500万人。
本次研究区位于山东省鲁西北平原,主要为黄河下游山东段引黄灌区(图1)。
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全年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2.3~14℃,年均降水量60O~700m ,50%以上集中在6~9三个月,多年平均蒸发量1000~1300mm,5、6月蒸发最为强烈。
黄河下游山东段河道全长628km,年平均来水量4.23×1010m3(高村站),年平均输砂量1.06×108t,平均含砂量25kg/m3[1]。
1.2 区域构造黄河下游山东段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华北板块(Ⅰ级),聊考断裂、齐广断裂将其划分为两个Ⅱ级构造单元。
黄河流域环境问题和土壤盐碱化
黄河各河段环境问题和治理措施黄河上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严重,上游的水文特征冬季有结冰现象,春季有凌汛现象.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放牧,禁止乱砍滥伐,增加植被覆盖量;春季的凌汛,可以使用炸冰船,防止水患.中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致使黄河中游河段含沙量大增.治理的措施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将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下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盐碱化问题,断流现象.下游的水文特征除了有结冰期、含沙量等问题外,还有地上河的水患,凌汛现象.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是改良灌溉方式;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种植技术,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下游的地上河的治理措施是加固两岸大堤,用水电站调沙,调水,减少下游泥沙沉积,避免断流现象发生.土壤盐碱化一、盐碱化的概念以及产生原因(一)盐碱化的概念土壤盐渍化(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
盐渍土是在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地、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人类活动、历史上的洪、涝、旱灾害,河道变迁,以及土地利用、农业、水利技术措施等,又对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般将土壤层0.2 m厚度内可溶盐含量大于0.1%的土壤称为盐渍土。
土壤盐渍化分盐化与碱化两种类型,故又称为土壤盐碱化。
当土壤表层中的中性盐含量超过0.2%时,称为盐化土(盐土);以碳酸盐为主的盐渍土,土中代换性钠含量大,通常称为碱化土(碱土)。
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若是排水条件不好或缺乏适当的排水措施,灌溉管理不当,过量引水,灌溉水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强烈蒸发,就可能招致土壤盐渍化。
由于灌溉管理不当(人为原因)而产生的土壤盐渍化,称为次生盐碱化。
由于人为影响产生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
(二)盐碱化的产生原因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下游(山东段)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杨询昌石阳冯守涛王成明柴建林(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德州 253015)摘要:本文在收集分析大量最新资料基础上,阐述了黄河下游(山东段)存在的水质污染、地下水资源衰竭、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砂土液化、土壤盐渍化及黄河堤防河道稳定性等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了区内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这对黄河下游(山东段)国土资源开发、防灾、黄河“治黄”与防洪减灾、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环境地质问题、河道稳定性、对策、黄河、山东0 引言黄河下游是我省经济最发达地区,国内生产总产值超2000亿元。
由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工程活动影响,区内水质污染、水资源衰竭、地面沉降、地裂缝及黄河堤防稳定性等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向恶化方向发展,阻碍了该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对我省人民生存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加强区内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这对区内国土资源开发、改善生态与投资环境、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黄河下游地质环境概述1.1 自然地理黄河自邙山桃花峪以下至入海口为下游,流经我省菏泽、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济宁、泰安、济南、淄博等市(地),经我省8市25县(市、区),流域面积1.83×104km ,人口约500万人。
本次研究区位于山东省鲁西北平原,主要为黄河下游山东段引黄灌区(图1)。
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全年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2.3~14℃,年均降水量60O~700m ,50%以上集中在6~9三个月,多年平均蒸发量1000~1300mm,5、6月蒸发最为强烈。
黄河下游山东段河道全长628km,年平均来水量4.23×1010m3(高村站),年平均输砂量1.06×108t,平均含砂量25kg/m3[1]。
1.2 区域构造黄河下游山东段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华北板块(Ⅰ级),聊考断裂、齐广断裂将其划分为两个Ⅱ级构造单元。
断裂以西、以北属华北拗陷;断裂以东、以南属鲁西地块。
中生代以来,由于强烈的断裂活动,形成了济阳拗陷区、临清拗陷区、鲁西隆起区及鲁西南潜隆起区等Ⅲ级构造单元。
在拗陷和隆起区内,受断裂活动的影响和控制,并形成了众多的凸起和凹陷相间的构造格局。
1.3 地形地貌区内除局部地段有丘陵残山外,地形较为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小于70m(黄海高程)。
其中:鲁西地区地面标高为70~35m,鲁北地区地面标高为40~10m,滨海地区地面标高小于10m,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自南西向北东微倾,坡降一般为1:5000~1:10000。
主要成因地貌类型有:剥蚀-溶蚀残丘、冲洪积平原、冲积平原、冲湖积平原、冲海积平原五种。
1.4 浅层地下水文地质特征图1 黄河下游(山东段)交通位置图区内浅层地下水主要埋藏于地表以下60m深度内,含水砂层岩性以粉砂、细-中砂为主,单井出水量一般40~60m3/h。
浅层地下水迳流条件受控于不同地形地貌、水文和不均匀开采强度,其补给以大气降水、黄河水入渗及邻区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为主;排泄以人工开采、自然蒸发和侧向径流为主。
从整个区域来看,浅层地下水总的特征是:由山前到平原含水层颗粒由粗变细,层次由少变多,富水性由强变弱,矿化度由低到高,不存在分解性侵蚀;水化学类型以。
2 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2.1 浅层地下水质污染近20年来,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城镇污染废水排放,50%左右区域浅层地下水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Ⅰ级未污染区按面积计算不到全区的1/3。
浅层地下水水质总的分布特征是:鲁西黄河冲积扇区以适宜饮用的Ⅰ级水为主,鲁北黄泛平原区以较适宜饮用的Ⅱ级水为主,逐渐过渡到滨海平原不宜饮用的Ⅲ级水和不能饮用的Ⅳ级水。
按照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鲁北中东部乐陵—东营冲积和冲海积地层交接地带及滨海地带水质大多为不宜饮用的Ⅲ级水与不能饮用的Ⅳ级水,主要超标物为石油、挥发酚、COD、Cd、Pb、固型物等。
2.2 地下水资源衰竭近年来,由于工农业及人民生活需水量的不断增加,地下水开采强度不断加大,并在区内形成了多个范围较大的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表1)。
目前,这些漏斗面积在不断扩展,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不断加大,地下水资源衰竭明显,并引发了地面沉降、抽水井掉泵及水质变差等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
表1 地下水降落漏斗一览表2.3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一种人为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地面缓慢、难以察觉的垂直向下运动,即地面高程降低。
地面沉降成因大多是由于人们大量抽取未固结或固结地层中的液体造成的;油气资源的长期开采,也容易使地层产生压缩,导致地面沉降的产生[2]。
据有关资料,黄河下游河道带地面沉降量一般为1.5~3mm/a (1951-1986年),其中郑州至鄄城段为4~5mm/a,高青至河口段为3~5mm/a[3]。
目前,区内地面沉降广泛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尤为明显,且呈加剧趋势,沉降较明显的有菏泽、滨州、东营、广饶、德州等县市城区。
菏泽市地面沉降始于80年代中期,地面沉降总量大于350mm[4],平均沉降速率超过10mm/a;滨州地面沉降中心包括滨城区与博兴县城区,2005年5-11月沉降量达23.5mm,年平均沉降速率为47.0mm/a;东营市在东营区一广饶县存在两个较明显的沉降区,-150mm沉降等值线所围面积538km2,中心点(广饶县城北)地面累计沉降量为356.9mm(2002-2008年),年平均沉降速率为64.7mm;德州市地面沉降以德城区降幅度最大,最低点在国棉一厂、针织厂附近,中均沉降量67.6mm/a,-300mm等值线以内沉降面积达2900km2。
2.4 地裂缝区内地裂缝主要分布在区内鱼台县老砦乡、单县的李新集、巨野的龙固、临邑县的临盘镇及广饶县的花园乡、颜徐乡和西营乡等地。
以临邑县地裂缝为例,1998年7月27日30分,临邑县临盘镇西十二村一村村民赵义家出现地面冒水和开裂现象。
此后在该村沿北东向呈串珠状先后出现5个喷口,喷出液体为水、石油、泥浆、天然气混合物,喷出液体温度60~72度,水矿化度平均达17.25g/1。
经现场调查,自发生灾害以来,共有5个喷口,地面裂缝断续12条,走向北东60~80度,裂缝宽0.5~2.0cm,基本无错位和落差。
裂缝影响范围,东西长222m,南北宽40m,喷油水口,形成了直径约1.5m的陷坑,陷坑深度不一,最深1.8m,最浅0.4m。
据统计,现场发生火灾,烧毁房屋两间,倒塌房屋4间,45户受灾。
初步分析,以上地裂缝的形成大部分是由于气候干旱,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较大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油田注水引起,如临邑断裂通过十二里庄,油田开采向地下注水,注入的水在长时间压力作用下沿着断裂破碎带向上流动,最后导致地面冒水和开裂现象,而当水井停止注水后,地应力释放,冒水现象随即停止,此后也未发生地面喷冒及塌陷现象,地面稳定。
2.5 地面塌陷区内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济宁、荷泽、齐河、鱼台、东明、鄄城等县市境内,主要分布在矿山开采区域、古河道及断裂带附近,多为矿产开采后形成的采空区及连续气候干旱季节和地下水位连续下降区。
塌陷造成了地表房屋的局部破坏,且大多表现出陷落后并有水溢出的特点。
塌陷后其形状多为串珠状、园形、正园形等,塌陷深度一般1~5m 。
2.6 砂土液化黄河下游鲁西地段和黄河三角洲地区多为Ⅶ度以上地震烈度区,沿黄地带地下水位埋藏很浅,河道带堤基浅部广泛分布有细砂、粉细砂和粉土土层,使堤基砂土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为砂土地震液化提供了条件。
根据调查评价结果,区内严重液化砂土主要分布于东明高村以上的决口扇高地、现代三角洲顶点宁海—建林一带;中等液化砂土主要分布于黄河三角洲决口扇及前缘地带;轻微液化砂土主要分布于鄄城、梁山黑虎庙、黄河三角洲的泛滥平原及入海口处。
随着远离河道,液化程度有逐渐减弱的趋势。
初步分析,砂土震液化程度与地下水位的高低有密切关系。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位埋深小于3m 时容易发生砂土地震液化,水位埋深大于3~5m 时砂土地震液化现象很少发生,水位埋深大于5m 时未发生过液化现象。
2.7 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严重制约农作物的生长。
黄河下游山东段内陆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黄河冲积平原,呈零星岛状分布,盐碱化程度为轻—中等,含盐量为0.2~0.6%,盐渍土化学类型为HCO 3-SO 4、HCO 3-Cl 型,其成因是因地下水位较浅,通过毛细管运移、蒸发使土壤盐份聚集于地表所致。
滨海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及滨海平原,呈大面积的片状、带状分布,盐碱化程度较重,含盐量大于0.6%,盐渍土化学类型多为SO 4-Cl 型,其成因除因地下水位浅导致盐份在地表聚集外,还与风暴潮的海水淹没有关。
2.8 黄河下游(山东段)堤防河道稳定性黄河下游(山东段)河道属地上悬河,在区域稳定、河道地貌及提基工程地质条件方面均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各河堤段均有决口失稳的可能性。
根据评价分析结果:黄河下游(山东段)悬河上、下两头稳定性差,中间稳定性较好,初步确定地质险段10处[5](图2)。
影响悬河稳定性的因素很多且复杂,黄河下游(山东段)处在大地构造单元IV 级菏泽-兖州隆起、泰山-沂山隆起、东营拗陷等单元内,穿黄与临黄断裂较多,地震频繁,且烈度逐渐增强(据《1 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国家地震局,1991)》估测[6],未来50年内华北地区的地震烈度将增加I 度),加之河流动力地质作用使河道普遍淤积,河床抬高等,这些都是导致黄决口的诱因。
另外,黄下游大量串沟、临河洼地、半自然堤、生产堤等微地貌及河堤下大量砂基、人工填土、软基等不良土体的存在等,也是导致黄河决口的不稳定影响因素。
3 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防治对策3.1 浅层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区内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人工灌溉的补给及地表河流渗透等,其水质的好坏与灌溉水源,地表河流水质等的关系密切。
因此,加强地下水质污染的防治,必需杜绝废水的超标排放、合理处置固体废弃物、加大环境治理措施,同时应建立图2 黄河(山东段)悬河稳定性评价分区图1—基本稳定段;2—次稳定段;3—较不稳定段;4—不稳定段;5—地质预警险段;①程庄-高村;②李村镇-董口;③葛庄-旧城镇;④仲崮堆-高堂;⑤郓陈-戴庙;⑥位山-黄屯;⑦赵官-胡官屯;⑧祝阿-大桥镇;⑨回河-稍门乡;⑩王家庄-北地表与地下水质监测网,定期进行监测。
3.2 地下水资源衰竭防治对策地下水资源持续衰竭主要是由于人们需水量的不断增加及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
因此,防止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寻找新的水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对供水矛盾日益突出的部分黄河滩区,应根据其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厚度、岩性及咸淡界面、含水层岩性等),有针对性的采用普通砂管井、小径井群及水平集水管等取水方法进行傍河取水,开发黄河两岸地下水资源潜力;对黄河下游南部山区,应加大水源地勘查,寻找新的水源(因为该区地质条件较复杂,工矿企业用水量较大,虽经过几十年的勘查,建立了多个大中型水源地,但仍有部分水源地盲区);对于目前已形成地下水漏斗、水位埋深及地下水库容空间较大的区域,在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的同时,应加快地下水人工回灌的可行性研究,施工一批回灌工程,适时引黄河水或“南水北调”水源进行回灌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