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金匮要略——第五单元 胸痹心痛短气病篇

金匮要略——第五单元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细目一胸痹证治要点一胸痹病机原文: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病因病机: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脉见寸微尺弦,微脉见于寸口,可知上焦的阳气虚衰;弦脉见于尺部,可知下焦的阴寒痰浊壅盛,上虚则阴寒痰浊自下乘之,阻闭胸阳故见胸痹心痛。
由于上焦阳虚,水气痰饮等阴邪便乘虚而居于阳位,故导致胸中闭塞,阳气不通,不通则痛,故云“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要点二类证鉴别胸痹是由于胸阳不振,阴邪阻滞,胸背之气痹而不通所致。
阳微阴弦中阴弦是为尺脉弦,尺脉主下焦,脉弦主阴寒太盛,痰浊内停。
阳微指寸脉微,寸脉主上焦,微脉主阳气不足,胸阳不振。
血痹者其病机是阴阳倶微,营卫气血不足。
寸口、关上微为阳气不足之脉,尺中小紧为感受外邪之象。
要点三胸痹主证瓜蒌薤白白酒汤证原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瓜蒌薤白白酒汤方:病因病机:寸口沉取而迟,是上焦阳虚,胸阳不振之象;关上出现小紧,是中焦(胃)有停饮,阴寒内盛之征;上焦阳虚,则痰饮上乘,以致阴邪停聚于胸中,故有此种脉象。
病机皆由“阳微阴弦”,阳虚邪闭而成。
阳虚邪闭,胸背之气痹而不通,故胸背痛而短气;胸背之气痹而不通,势必影响肺气不能宣降,故喘息咳唾。
证候:“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是胸痹病的主证,而其中“胸背痛,短气”是辨证的关键。
辨证:上焦阳虚,痰饮上乘,胸阳痹阻不通。
治则:化痰散结,宣痹通阳。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
要点四胸痹急证薏苡附子散证原文: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病因病机:本证由于阳气衰微,阴寒痰湿壅盛,阳气不伸,胸阳闭塞,可见胸中痛剧;阳气不达四肢,见四肢逆冷。
证候:胸中痛剧,四肢逆冷,尚可见舌淡苔白而滑,脉象沉伏,或涩,或微细而迟,或紧细而急。
《金匮要略》重要条文和名词解释

《⾦匮要略》重要条⽂和名词解释《⾦匮要略》重要条⽂和名词解释★为掌握背诵条⽂,▲为熟悉熟读条⽂,其余的了解即可。
注:⼀到七所有的章节都是⽼师上课所画重点内容,奔豚⽓和胸痹病两个篇章主要根据同届五年制的重点添加⽽成,同学们尚需根据⽼师上课的内容进⾏修改。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问⽈:上⼯治未病,何也?师⽈: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酸,助⽤焦苦,益⽤⽢味之药调之。
酸⼊肝,焦苦⼊⼼,⽢⼊脾。
【01】★夫⼈禀五常,因风⽓⽽⽣长,风⽓虽能⽣万物,亦能害万物,如⽔能浮⾈,亦能覆⾈。
若五藏元真通畅,⼈即安和。
客⽓邪风,中⼈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者,经络受邪,⼊藏府,为内所因也;⼆者,四肢九窍,⾎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肤所中也;三者,房室、⾦刃、⾍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能养慎,不令邪风⼲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节其冷、热、苦、酸、⾟、⽢,不遗形体有衰,病则⽆由⼊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所注;理者,是⽪肤藏府之纹理也。
【02】★师⽈:病⼈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腰痛背强不能⾏,必短⽓⽽极也。
【09】▲问⽈:病⼈有⽓⾊见于⾯部,愿闻其说。
师⽈:⿐头⾊青,腹中痛,苦冷者死;⿐头⾊微⿊⾊,有⽔⽓。
⾊黄者,胸上有寒;⾊⽩者,亡⾎也,设微⾚⾮时者死;其⽬正圆者痉,不治;⼜⾊青为痛,⾊⿊为劳,⾊⾚为风,⾊黄者便难,⾊鲜明者有留饮。
▲师⽈:⼨脉沉⼤⽽滑,沉则为实,滑则为⽓,实⽓相搏,⾎⽓⼊藏即死,⼊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唇⼝清,⾝冷,为⼊藏即死;如⾝和,汗⾃出,为⼊府即愈。
【11】▲问⽈:脉脱⼊藏即死,⼊府即愈,何谓也?师⽈:⾮为⼀病,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疮,从⼝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者即死。
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

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目录一、病因病机 (1)2、现代认识 (2)1. 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分析 (2)2. 胸痹的辨证施治原则 (2)三、辨证论治 (3)1.胸痹心痛病机特点 (3)2.胸痹心痛证治特点 (3)四、中医药治疗 (3)1.从脏腑论治 (3)2.从络论治 (4)3.从痰瘀论治 (4)4.辨证分型治疗 (4)五、其他治疗 (4)摘要:“胸痹”一病仲景《金匮要略》一书,首先做了较系统的论述。
痹者,闭也,仲景以胸中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胸阳闭阻不通而立论。
胸痹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中医学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就治疗及中医对胸痹心痛的认识及治疗作一综述。
关键词: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现代认识辨证论治中医药及其他治疗胸痹心痛既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亦是威胁人类生命危证之一,胸痹,心痛语出自《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并治》篇。
痹者,闭也,张仲景以胸中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胸阳闭阻不通而立论。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右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从内经开始,对起就有深刻的认识,《素问·举痛论》云:“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歧伯对曰:“经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灵枢·厥论》亦有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另从治疗方面《内经》已有“心病宜食薤”的记载。
张仲景实乃据《内经》之要义,阳虚无以行气化的经旨,而专论胸痹心痛急重证的,并结合实践总结出其病理及表现规律,如正邪相离,阳气暂行,则痹痛休止;未发则如常人,轻发则因邪实而见短气不足以息;典型发作者则有胸痛,心痛,短气;重发作则“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并具体拟制出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剂以行救治。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篇在治疗冠心病中的应用体会.

19益气通络法本法刘老常用于面神经麻痹。
刘老认为:“建中央以运四旁”在于气,“培后天以养先天”在于精。
中气一壮,百脉贯通,气行则麻木自已,养正则滞着自除。
故刘老立益气通络法,用此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甚捷。
面神经麻痹属中医“中风”范畴,即《金匮要略》所云“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之证。
如治1例产后气血两虚、营卫失从的患者,出血、流汗过多,腠理空虚,抵抗力弱,风邪乘虚而入,损伤络脉,以致面瘫口歪,眼闭合不全,麻木不仁,口水不收。
治宜益气健脾,疏风通络,方用黄芪四君健脾以益其气,归芍二至养阴以活其血,三五七散(淮山药、枣皮、附片摄纳肾阳以固其根本,全蝎、蜈蚣疏风通络以治其标。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蜈蚣走窜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外用蓖麻仁30g ,研细,鳝鱼血调敷患侧面部。
服药14剂,口眼歪斜明显好转,以六君子汤合三五七散而收功。
此诸药相配,以扶正为主,培后天以养先天,所谓“滋苗者必溉其根”是也。
(收稿日期:2009-11-25编辑:蔡铁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篇在治疗冠心病中的应用体会盛小刚,潘光明,赖仁奎,吴瑜,郑朝阳(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摘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是中医学对冠心病病机和治疗的一个概括性的描述。
广东省中医院根据其理论和经方,结合现代疾病的变化,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积累了一定经验。
[关键词]胸痹;心痛;《金匮要略》;冠心病[中图分类号]R22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951X (201008-0015-02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或狭窄而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改变。
近代医家金寿山认为,《金匮要略》之胸痹即冠心病心绞痛。
笔者以《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中的理论、经方为指导,结合现代疾病的变化,在冠心病的治疗中要取得良好疗效。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综合练习题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综合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阳微阴弦2.心中痞3.胁下逆抢心4.诸逆5.心悬痛二、填空1.夫脉当取,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2.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
3.胸痹缓急者,主之。
4.心中,诸逆,心,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5.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主之。
6.胸痹轻证以,为主要症状。
其偏于水饮者,用宣肺利气化饮;偏于气滞者,用行气降逆散结。
7.胸痹典型证,以为主方。
一、单项选择题1.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治宜()A.栝蒌薤白半夏汤B.枳实薤白桂枝汤C.栝蒌薤白白酒汤D.桔枳姜汤 E.桂枝生姜枳实汤2.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治宜()A.栝蒌薤白半夏汤B.薏苡附子散C.乌头赤石脂丸D.桂枝生姜枳实汤E.枳实薤白桂枝汤3.下列方剂中,乌头与附子同用的方剂是()A.大乌头煎B.乌头汤C.乌头赤石脂丸D.乌头桂枝汤E.乌梅丸4.胸痹的典型症状是()A.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B.胸中刺痛 C.咳喘,不能平卧D.心痛彻痛,背痛彻心E.胸闷气短5.主治“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偏实者宜用()A.栝蒌薤白白酒汤B.栝蒌薤白半夏汤C.枳实薤白桂枝汤D.桂枝生姜枳实汤E.桔枳姜汤6.胸痹基本治法是()A.活血通络B.活血化瘀C.宣痹通阳D.温助心阳E.活血理气7.主治“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偏虚者宜用()A.炙甘草汤B.生脉散C.人参汤D.栝蒌薤白白酒汤E.桂枝生姜枳实汤8.主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的方剂是()A.栝蒌薤白白酒汤B.栝蒌薤白半夏汤C.枳实薤白桂枝汤D.乌头赤石脂丸E.桂枝生姜枳实汤9.胸痹心痛篇中以心痛彻背为主症者,除乌头赤石脂丸证外还有()A.人参汤证B.薏苡附子散证 C.栝蒌薤白白酒汤证D.栝蒌薤白桂枝汤证E.栝蒌薤白半夏汤证10.胸痹急证治宜()A.乌头赤石脂丸B.薏苡附子散C.栝蒌薤白白酒汤D.栝蒌薤白半夏汤E.枳实薤白桂枝汤11.“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偏于气滞者,宜选()A.桂枝生姜枳实汤B.桔枳姜汤C.茯苓杏仁甘草汤D.栝蒌薤白半夏汤E.枳实薤白桂枝汤12.桂枝生姜枳实汤的症状是()A.心痛彻痛,背痛彻心B.胸中气塞,短气C.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D.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E.心中痞,诸逆,心悬痛13.下列治疗胸痹诸方中,哪首方剂以扶正固本为主()A.枳实薤白桂枝汤B.栝蒌薤白半夏汤C.栝蒌薤白白酒汤D.薏苡附子散E.人参汤14.胸痹心痛的病机为()A.上焦阳虚B.经脉闭阻C.痰涎壅盛D.中焦阳虚E.阳微阴弦15.栝蒌薤白白酒汤的功效为()A.豁痰开窍,行气止痛B.温阳益气,活血通痹C.宣肺化饮,理气散结D.宣痹通阳,降逆除满E.宣痹通阳,豁痰利气16.胸痹轻证见症为()A.胸痹缓急B.心痛彻背,背痛彻心C.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D.胸中气塞,短气E.胸背痛,喘息咳唾,短气17.以下各方,哪一方无附子()A.桂枝芍药知母汤B.八味肾气丸C.乌头赤石脂丸D.栝蒌瞿麦丸E.乌头汤18.以下各方,需要酒煎者为()A.栝蒌桂枝汤B.半夏干姜散C.生姜半夏汤D.桂枝生姜枳实汤E.栝蒌薤白半夏汤19.栝蒌薤白半夏汤的功效为()A.豁痰通阳,宣痹止痛B.通阳散结,和胃止呕C.宽胸理气,软坚散结D.宣肺化饮,降逆止呕E.理气化痰,通阳活血20.桂枝生姜枳实汤的功效为()A.温阳散寒,消痞降逆B.辛温解表,降逆止呕C.通阳破气,解表化饮D.调和营卫,和中散寒E.外散风寒,内消水饮21.栝蒌薤白半夏汤证的病机为()A.胸阳痹阻,痰浊壅盛B.胸阳痹阻,饮阻气滞C.胸阳痹阻,寒湿内困D.胸阳痹阻,气结上逆E.胸阳痹阻,水气凌心22.人参汤的药物组成为()A.人参、吴茱萸、生姜、大枣B.人参、饴糖、蜀椒、干姜C.人参、半夏、白蜜D.人参、半夏、干姜、生姜E.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四、多项选择题1.茯苓杏仁甘草汤证包括()A.胸中气塞B.短气C.咳嗽D.吐涎沫E.心下痞满2.下列方剂中用酒的有()A.栝蒌薤白白酒汤B.枳实薤白桂枝汤C.栝蒌薤白半夏汤D.乌头赤石脂丸E.桔枳姜汤3.下列方证中具有“心痛彻背”症状者为()A.栝蒌薤白白酒汤证B.栝蒌薤白半夏汤证C.薏苡附子散证D.茯苓杏仁甘草汤证E.乌头赤石脂丸证4.胸痹病的主脉为()A.尺中小紧B.关上小紧数C.寸口关上微D.寸口关上小紧E.寸口脉沉而迟5.治疗阴寒痼结的心痛方剂中需有()A.炮附子B.细辛C.干姜D.乌头E.桂枝6.具有治疗“心中痞”主症的方剂是()A.桔枳姜汤B.茯苓杏仁甘草汤C.人参汤D.枳实薤白桂枝汤E.桂枝生姜枳实汤7.主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方剂的组成有()A.乌头、蜜B.附子、赤石脂C.栝蒌、薤白D.甘草、细辛E.干姜、蜀椒8.下列方剂中用炮附子的有()A.附子粳米汤B.乌头赤石脂丸C.桂枝附子汤D.薏苡附子散 E.四逆汤9.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煎煮法为()A.先煮枳实、薤白B.先煮枳实、厚朴C.后内诸药D.去滓、内诸药E.诸药同煎10.乌头赤石脂丸在制剂与服法上有哪些要求()A.蜜为丸B.先食服一丸,日三服C.小量增加D.以知为度E.酒饮下11.“阳微阴弦”的含义是()A.浮取微、沉取弦B.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C.脉的太过与不及D.寸脉微、尺脉弦E.上焦阳虚、阴寒内盛12.下列哪些方剂具有栝蒌、薤白()A.栝蒌薤白白酒汤B.枳实薤白桂枝汤C.栝蒌牡蛎散D.栝蒌桂枝汤E.栝蒌瞿麦丸五、简答题1.胸痹心痛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2.胸痹病的基本治法是什么?3.为什么“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既能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又能用桔枳姜汤治疗?4.乌头赤石脂丸的适应症是什么?其功效及方药组成如何?5.对胸痹急证如何辨证施治?6.仲景治疗胸痹,为什么有用酒煎、有用水煎?六、论述题1.仲景用具有栝蒌、薤白的方剂有哪些?其异同点是什么?2.如何区别桂枝生姜枳实汤与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治?3.栝蒌薤白半夏汤与乌头赤石脂丸均治“心痛彻背”,试述其区别?4.试述桂枝生姜枳实汤与桔枳姜汤的异同点?5.同为胸痹病,为什么可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也可用人参汤治疗?§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一)A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1.枳实薤白桂枝汤的方剂组成为()A.枳实、薤白、桂枝、白酒 B.枳实、薤白、桂枝、栝蒌、厚朴C.枳实、薤白、厚朴、桂枝、半夏 D.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白酒E.枳实、薤白、桂枝、半夏、厚朴、栝蒌2.属《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同病异治的方组是()A.当归生姜羊肉汤B.当归芍药散C. 桂枝茯苓丸D. 附子汤3.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是()A.上焦阳虚B.经脉痹阻C.痰浊壅盛D.中焦阳虚E.阳微阴弦4.茯苓杏仁甘草汤对应的胸痹证型是()A.胸痹主症阴寒偏盛B.胸痹重症痰浊偏盛C.胸痹轻症饮邪偏盛D.胸痹急症阴寒偏盛E.胸痹虚证气虚偏盛5.胸痹病,喘息咳唾较重,不能平卧,心痛彻背者,治宜栝萎薤白白酒汤加()A.枳实B.半夏C.葶苈子D.附子E.桂枝6.《金匮》中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是()A.上焦阳虚 B.经脉痹阻 C.痰浊壅盛 D.中焦阳虚 E.阳微阴弦7.胸痹病,喘息咳唾较重,不能平卧,心痛彻背者,治宜栝萎薤白白酒汤加()A.枳实B.陈皮C.半夏D.葶苈子E. 白芥子8.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的方剂是()A.栝蒌薤白白酒汤B.栝蒌薤白半夏汤C.枳实薤白桂枝汤D.乌头赤石脂丸E. 人参汤9.患者胸痛彻背、咳吐白粘痰、喘息不能平卧,舌苔白腻,关脉弦滑,治疗宜选用()A.栝楼薤白白酒汤B.栝楼薤白半夏汤C.枳实薤白桂枝汤D.桂枝生姜枳实汤E.以上都不是10.刘某,男,73岁。
患冠心病,心机梗塞,住某军医院,脉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面色发绀,汗出肢冷,舌质紫黯,脉象沉细,本案属何种病证()A.栝楼薤白白酒汤证B.栝楼薤白半夏汤证C.人参汤证D.枳实薤白桂枝汤证E.乌头赤石脂丸证11.张某,男,56岁,干部,2000年12月5日出诊。
该患者有胸闷憋气,左上胸阵发性疼痛3年,曽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
今因天气寒冷而胸中憋闷加重,左上胸时有疼痛,其疼痛牵引到背部,短气,喘息咳唾,脉沉迟,舌质淡胖,苔白。
金匮要略复习思考题

⾦匮要略复习思考题《⾦匮要略》复习思考题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1、《⾦匮》所论病症分类,阳病、阴病各指什么阴病:指内部脏腑的病证。
头痛、项、腰、脊、背、脚掣痛。
阴病:指外表经络的病证。
咳、上⽓、喘、哕、咽、肠鸣、胀满、⼼痛、拘急。
2、“病者素不应⾷⽽反暴思之”的病机为何这是脏⽓为邪⽓所改变,⾷后可能引起发热。
3、“卒厥者,唇⼝青,⾝冷”其病机与预后…卒厥发⽣后,若唇⼝青,⾝冷,说明邪⽓内闭,⽓⾎瘀滞或阳⽓衰竭,属病⼊脏,预后不良。
(若⾝体温和,微汗⾃出,说明⽓⾎流通,属病在腑,较易治愈)4、“治未病”的含义指治未病的脏腑⼈是还⼀个有机整体,⼀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故上⼯除治已病之脏外,亦注意调治未病之脏腑,以防⽌疾病传变。
上⼯知晓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故在治肝的同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
5、五邪中⼈的特点风属阳邪,其性散漫,多在午前侵犯肌表,患者脉多浮缓。
寒属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患者脉多紧急。
%湿邪其性类⽔,重浊下流,常伤于⾝体下部,或以流注关节为主。
雾邪为湿中轻清之邪,易伤于⾝体上部,以侵犯⽪腠为主。
饪之邪如膏粱厚味等,易损伤脾胃,或形成宿⾷。
6、《⾦匮》论脉有⼏种意义“病⼈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论脉象主病随部位不同⽽有差异。
如⼨脉属阳,存脉浮则病多在表,是正其抗邪于表之证,脉多浮⽽有⼒;尺脉属阴,尺脉浮则病在⾥,多是肾阴不⾜,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7、“未⾄⽽⾄,⾄⽽不去,⾄⽽不⾄,⾄⽽太过”的含义若⽓候与时令不符,则为反常⽓候,易导致⼈体发⽣疾病。
如冬⾄之后的60天,正当⾬⽔节,此时阳⽓开始⽣长,⽓候逐渐转暖。
如未到⾬⽔节⽽⽓候已经温暖,这是时令未到,⽓候已到,为“未⾄⽽⾄”;如已到⾬⽔节⽽⽓候尚未温暖,这是时令已到⽽⽓候未到,为“⾄⽽不⾄”;如已到⾬⽔节,⽓候仍然寒冷,这是时令已到,⽽严寒当去不去,为“⾄⽽不去”;如已到⾬⽔节,⽓候却象盛夏般的炎热,这是⽓候⾄⽽太过,为“⾄⽽太过”。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杂病的专著。
由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
原书共25篇,原著前22篇,共计原文398条,共载方剂205首,用药155味,用药频率最高是甘草。
首创以病为纲,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和以整体观为指导,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的杂病诊疗方法。
名解:元真:指元气、真气。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能够致病的不正常的气候。
目如脱状:是形容两目胀突,有如脱出的样子。
胁下逆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胠:指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胸痹:因胸中阳气闭塞不通而致的以心胸部痞闷不舒,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的声音;切痛,腹痛的厉害。
白汗: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
目窠上微拥:即指两眼胞微肿。
血分:是由于瘀血内阻,气滞水停而形成的水气病,是先有经闭,后有水肿。
水分:是由于水湿停留,泛溢肌肤,阻滞血道而成,是先病水肿,后经水断。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第一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一)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一)(肝虚证治疗)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二)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四)⑴杂病的基本病机:厥阳独行。
阴阳失衡是杂病发生的总病机。
⑵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⑵仲景预防疾病的思想是什么?①内养正气。
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一级原文(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一级原文(1-90)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夫人禀五常, 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 一者, 经络受邪, 入藏府, 为内所因也;二者, 四肢九窍, 血脉相传, 壅塞不通, 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 病由都尽。
(2)2.清邪居上, 浊邪居下, 大邪中表, 小邪中里, 谷饪之邪, 从口入者, 宿食也。
五邪中人, 各有法度, 风中于前, 寒中于暮, 湿伤于下, 雾伤于上, 风令脉浮, 寒令脉急, 雾伤皮肤, 湿流关节, 食伤脾胃, 极寒伤经, 极热伤络。
(13)3.问曰: 上工治未病, 何也?师曰: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4.太阳病, 发热无汗, 反恶寒者, 名曰刚痉。
(1)5.太阳病, 发热汗出, 而不恶寒, 名曰柔痉。
(2)6.太阳病, 其证备, 身体强, 几几然, 脉反沉迟, 此为痉, 栝蒌桂枝汤主之。
(11)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取微汗。
汗不出, 食顷, 啜热粥发之。
7.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8)8.太阳病, 关节疼痛而烦, 脉沉而细(一作缓)者, 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
湿痹之候,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但当利其小便。
(14)9.湿家身烦疼, 可与麻黄加术汤, 发其汗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
(20)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温取八合, 覆取微似汗。
胸痹心痛(一)(瓜蒌薤白白酒汤,...

胸痹心痛(一)(瓜蒌薤白白酒汤,...展开全文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胸痹心痛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而本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于本病表现为本虚标实,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对本病的病因、一般症状及真心痛的表现均有记载。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心痛是胸痹的表现,“胸痹缓急”,即心痛时发时缓为其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代表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等。
后世医家丰富了本病的治法,如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治卒暴心痛。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JC/痛胃脘痛》明确指出心痛、胸痛、胃脘痛之别,对胸痹心痛的诊断是一大突破,在诸痛门中用失笑散及大剂量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活血理气止痛治死血心痛。
清代陈念祖《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活血行气治疗心腹诸痛。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治胸痹心痛等,对本病均有较好疗效。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金匮要略选择模拟练习题(附答案)

金匮要略选择模拟练习题(附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病人表证与里证同见时,采用的治法是A、先分表里B、先分缓急C、审因论治D、先分新久E、同时兼顾正确答案:B2、证见绕脐痛,痛剧则冷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当辨病为A、阴狐疝B、冲疝C、疝气D、奔豚气E、寒疝正确答案:E3、张某,男性,30岁,已浮肿半年,下肢尤甚,腰部发冷重坠感,腹胀腹满,平素时常淋雨,加吃干菜较多,大便时溏,全身无力,观其面色晄白,舌苔腻白,脉象濡滑,腰以下均有浮肿,腹部膨大而无明显腹水证。
( )A、附子汤B、苓桂术甘汤C、苓桂枣甘汤D、甘姜苓术汤E、苓桂五味姜辛汤正确答案:D4、历节病形成的内因主要是()A、肝肾不足,气血亏虚B、肾精不足,骨节不利C、肝肾阴虚,筋骨失养D、脾肾两虚,精血亏虚E、脾肾阳虚,筋脉失煦正确答案:A5、奔豚汤的君药是()A、川芎B、甘草C、当归D、甘李根白皮E、半夏正确答案:D6、妊娠宿有癥瘕而漏下不止,宜用何方治疗( )A、抵当汤B、大黄䗪虫丸C、桂枝茯苓丸D、胶艾汤E、鳖甲煎丸正确答案:C7、张某,男,45岁,工人,患关节炎,反复发作已两年。
双下肢膝关节冷痛,屈伸不利,倘遇天冷阴雨,疼痛加剧,得温痛减,舌质淡,舌苔白,脉弦紧,化验抗“O”1:1800,血沉30mm/h,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本例应辨证为A、湿热历节B、血虚历节C、风湿历节D、阴虚历节E、寒湿历节正确答案:E8、李某,男,6岁。
全身浮肿已有10天,先自足跗部开始,面目及全身逐渐浮肿,腹皮膨胀如鼓,四肢水气聂聂动,色明亮,皮光滑,按之凹陷,阴囊肿大如柑,水液淋漓渗出,溲短气喘脉浮弱。
治宜A、防己黄芪汤B、小青龙汤C、十枣汤D、防己茯苓汤E、半夏麻黄丸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皮水阳郁证证治——①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9、找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同病异治的方组A、大青龙汤,小青龙汤B、大半夏汤,橘皮汤C、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D、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E、越婢汤,苓桂术甘汤正确答案:A10、李某,男,35岁。
辨治胸痹心痛的几点体会

辨治胸痹心疼的几点领会(1)【纲要】胸痹心疼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宗气不足、心阳亏虚、肾元贫乏最为重要,标实以痰浊气滞尤其常见。
胸痹心疼关乎五脏,与心肾关系尤其亲密。
滋肾通阳是治疗胸痹心疼的重要方法;在临证遣方用药时多项选择阴阳相当,相辅相成的药对,而且着重灵巧化裁经方,疗效满意。
【重点词】胸痹;心疼;辨证论治中医学辨治胸痹心疼理论肇始于战国,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成熟于明清,到现在已成系统而日臻完美。
细品先哲诸家阐述,如饮佳醇,久而弥香。
笔者不揣鄙陋,联合个人六十余年临床心得,现将辨治点滴领会总结以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正虚为本,邪实为标《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以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学向来重视内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这也与辩证法内因论相切合。
胸痹心疼病证的发生,第一当责之正气虚弱,如五脏虚弱,气血阴阳亏虚等;此中尤以宗气不足,心阳亏虚,肾元贫乏为要。
其次邪气对疾病发辗转归亦有必定影响,如阴寒呆滞,瘀血内阻,痰浊气滞;此中尤以痰浊气滞为要。
宗气不足是病之因宗气乃积于胸中之气,《灵枢·五味》曰:“其大气之抟而不可以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清·张志聪指出“大气,宗气也”,宗气作为胸中大气,具“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作用。
可见心、肺皆在胸中大气包举之中,其宣通气血、敷布津液之原动力实赖此气。
肺叶布举,主司呼吸,朝百脉以助心行血。
宗气之“走息道,贯心脉”其实是经过激发心肺阳气而温心脉、行气血以保持正常心律、心率和心力。
“走息道行呼吸,贯心脉行气血”的过程和现代医学心肺间循环及冠脉循环相类似。
故胸痹心疼之证,除了心脉痹阻之胸闷、胸痛外,还常见肺失宣降之憋气、喘气等症。
故宗气不足是胸痹心疼发生的重要原由。
心阳亏虚是病之本《金匮要略·胸痹心疼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曰:“夫脉当取太甚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而,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疼者,以其阴弦故也。
金匮要略题库天津精深中医药大学

金匮要略选读练习题库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综合练习一、名词解释1.五常 2.风气 3.元真 4.客气邪风 5.疢难 6.导引7.吐纳 8.膏摩 9.未至而至 10.阳病 11.阴病 12.五劳13.七伤 14.六极 15.谷饪 16.五邪 17.厥阳 18.卒厥19.脉脱 20.四季脾王 21.痼疾 22.卒病二、填空题1.若,。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2.病人脉浮者在前,,浮者在后,,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3.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此为卒厥。
4.师曰:夫治未病者,,,。
5.夫肝之病,补用,助用,益用之药调之。
6.清邪,浊邪,大邪,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7.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也。
8.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后乃治其。
9.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10.五脏病各有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为病。
三、单项选择题1.《金匮》认为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为()A.客气邪风侵袭 B.七情 C.房室竭乏 D.五脏元真不足E.虫兽、金刃灾伤2.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至而不去”是指()A.以得甲子,天未温和 B.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C.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D.以得甲子,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 E.未得甲子,天大寒不解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中的“六微”是指()A.六种疾病 B.六淫 C.六经 D.六气 E.六腑4.其性散漫,中人肌表,发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雾露之邪 E.热邪5.其性清轻上浮,易伤人上部和皮腠的病邪是()A.风邪 B.湿邪 C.寒邪 D.雾露之邪 E.热邪6.其性紧束,常在暮时发病,多中于经络之里的病邪是()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 E.雾露之邪7.望诊见鼻头色微黑的病机是()A.虚劳 B.肝病 C.肾水反侮脾土 D.瘀血 E.痰饮8.肝病乘脾,临床上望诊常见()A.鼻头色白 B.鼻头色青 C.鼻头色黄 D.鼻头色赤 E.鼻头色黑9.病在中焦属实者的呼吸特点为()A.其吸而微数 B.其吸远 C.其吸促 D.呼吸动而振振摇 E.喘10.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为()A.其吸而微数 B.其吸远 C.呼吸动而振振摇 D.息引胸中上气E.其吸促11.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属()A.头中病 B.骨节间病 C.心膈间病 D.腹中痛 E.肝胆病12.病人头中有病,闻诊可见()A.语声喑喑然不彻 B.语声寂然,喜惊呼 C.语声洪亮D.语声啾啾然细长 E.语声低微13.春季,下列各组色脉中,何者病情最重()A.色青脉石 B.色青脉毛 C.色白脉毛 D.色青脉弦 E.色青脉洪14.卒厥见身和、汗自出的病机为()A.表卫不固 B.阳气涣散 C.阴阳离决 D.气血通畅 E.亡阴15.早春时,出现色白,脉毛的机理是()A.肺气郁闭 B.邪犯肺卫 C.肺气虚 D.金克木 E.风邪恋肺16.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A.邪热消谷 B.脏气为邪气所改变 C.胃阳渐复 D.邪气渐退E.虚阳浮越17.卒厥见唇口青,身冷的机理是()A.血液郁滞,阳气闭阻 B.气血逆乱 C.邪气闭阻,血液郁滞,阳气涣散D.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E.气随血脱18.其性重浊,易伤人关节及下部的病邪是指()A.寒邪 B.雾露之邪 C.热邪 D.风邪 E.湿邪19.对虚劳望诊,可见()A.色白 B.色黑 C.色黄 D.色赤 E.色青四、多项选择题1.“治未病”的含义是()A.未病先防 B.早期治疗 C.已病防传 D.适时治疗 E.谨防误治2.《金匮》提出疾病的预防方法有()A.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B.保持五脏元真通畅C.无犯王法,避免禽兽灾伤 D.房室勿令竭乏E.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提出杂病的治疗原则有()A.治未病 B.虚实异治 C.表里应分缓急 D.新久宜有先后E.攻邪当随其所得4.根据《金匮》对阳病的与阴病的分类,下列何种病属阳病()A.头痛 B.腰痛 C.肠鸣 D.脚挛急 E.哕5.《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对面部望诊指出()A.色青为痛 B.色白为亡血 C.色鲜明者为有留饮 D.色黄者便难E.色赤者为热6.《金匮》指出“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苡仁(15两):除湿宣痹,缓解经脉拘急
临床应用
突然左侧胸部、心前区剧烈绞痛,并骤 发口眼、四肢抽搐,面色苍白,唇舌青紫, 身冷肢厥,脉沉伏,或涩,或微细而迟。
附子的应用
生附子
炮附子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助阳止痛
乌头 散寒止痛
亡阳急证
风寒湿痹着于筋骨
发作性疼痛
人参、白术、甘草:补益中气 干姜:温中助阳
“养阳之虚,即以逐阴”
病案举例
陆某,男,64岁,胸宇痞闷,左胸 骨后为显,时或隐痛,心悸气短,神疲 乏力,脉细弱,舌苔薄腻,质紫黯。
高年元气亏损,宗气不足,心失所养,
脉络瘀滞,不通则痛,法当补气温阳,养 营化瘀。处方:生晒参6克,干姜3克,炙 甘草3克,白术9克,丹参9克,全瓜蒌9克, 桃仁9克,砂仁3克(后下)。上方服5剂后, 胸闷隐痛已除,惟活动后仍有气短,再投 益气养心补肾之品以巩固疗效。
[原文5]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 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 参汤亦主之。
[提要] 胸痹虚实不同的证治
心中(下)痞:胃脘部痞塞不通 留气结在胸:饮气留结在胸中 胁下逆抢心: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 [病机] 胸阳痹阻,水饮痰浊由胸及胃
实:痰阻气滞,结于胸中 虚:心脾阳虚,阴寒相乘
偏实
病机 : 胸阳痹阻,痰留气逆
[治法] 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方药]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宽胸涤痰 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 白酒 :开痹行阳,上行以助药力
讲解
1.主症: 胸背痛,短气—辨证关键。 喘息,咳唾-可见于其它疾病(特异性差)
2.脉象: 寸口脉沉而迟—胸阳不振-阳微 关上小紧数—中焦停饮,阴寒内盛-阴弦
(完整版)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

《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1、《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2、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3、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②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③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要点】①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②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2、【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要点】①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②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③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3、【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名解】①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中的第5 条云:“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胸痹中痞之证,有虚实不同。
其病理机制:一为痰浊壅阻,气滞不通;一为中焦虚寒,大气不运。
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证。
原文中的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是胸痹心中痞之实证。
临证除见胸痛主证外,还有胸膈闭塞胀满、心中痛胀,或既痛且胀,或短气,胁下之气上逆抢心,形气充实。
临床诊治中多闻及患者诉其心中满闷或胸闷憋气为主的一组临床症状。
清·尤在泾在《金匮要咯典》中云:“心中痞气,气痹而成痞也,胁下逆抢心,气逆不降,将为中之害也。
”经临床应用本方体会到此汤证的病机多由痰浊或阴寒实邪壅塞、气滞不通所致。
此方治疗的重点在于通阳逐阴。
以通为用。
近年余将该方经辨证用于治疗因痰浊、痰湿或阴寒之邪壅阻气机,气机不畅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慢性气管炎等疾病,疗效颇佳。
1、冠心病术后心绞痛某男间断性心悸胸闷憋气胸痛3年余。
2003年11月1 6日因持续性胸痛5h 收入我院心内科病房。
入院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2型糖尿病。
因冠状动脉双支病变( 累及LAD、RCA)放入支架治疗。
术后仍一直感觉心悸、胸闷憋气、时有胸痛发作。
经心内科给以一平苏、阿司匹林、血脂康、硝酸甘油、倍他乐克、消心痛、玻力维等药服用,均未感觉症状消除。
自觉近日心前区疼痛发作较频繁,伴心悸、胸闷憋气,有时夜间憋醒,心中烦急,纳食、睡眠、二便均正常,舌质淡红苔白,脉沉弦。
证属胸痹气郁,心脉痹阻,治以宣痹通阳,活血通脉,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味治疗。
全栝楼30g,薤白8g,枳实1 0g,川厚朴10g,桂枝8g,炙甘草6g,佛手15g,丹参30g,降香lOg,当归12g,白芍lO g ,柏子仁15g,元胡15g,三七粉(分冲)6g,郁金1 0g。
嘱原来服用的西药继续服用,服用本方7剂后,胸闷憋气大减,未感夜间再出现憋醒的状况。
张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论一首证一首方十首)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栝蒌实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右四昧,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汤亦主之。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蒌实一枚(捣)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姜汤方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唾燥沫)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五枚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乌头赤石脂丸方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九痛丸治九种心痛附子三两(炮)生狼牙一两(炙香)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右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痛——心前区痛和胃脘痛的统称。
首见于《内经》“邪在心,则病心痛。” 后世提出的心痛,包括心前区、胸骨后、 也波及到胃脘上部或左侧背部疼痛。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 治第九
林昌松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
目的要求
【掌握】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 【熟悉】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了解】胸痹、心痛和短气的概念及其合篇
的意义。 【背诵】条文:1、3、4、5、9。
重点
1、以“阳微阴弦”的脉理阐发胸痹心痛的 病因病机、典型症状及分型论治。
2、栝蒌薤白三方与人参汤证、茯苓杏仁甘草 汤证、橘枳汤证的鉴别。
讲解
1.如何判断为痰饮壅盛? “胸痹”主证中,喘息咳唾之证应较上条为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方测证:此方中加入化痰散结的半夏,而通阳
2.主症:
宣痹的薤白从8两减为3两。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痰饮壅塞
胸痹而不得平卧,较上条“喘息咳唾”为重;
心胸痛牵彻后背亦痛,较上条“胸背痛”为剧。
3.治法:豁痰下气,宣阳通痹,降逆逐饮
虚,心胸阳气不足 阴弦——尺脉为阴,主下焦,下焦阴邪盛,
水饮痰浊停留
讲解
1.临证时应注意脉象的太过与不及 太过者,邪气有余 不及者,正气虚弱
●提示:注意辨别病人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也是 “知常达变”的医学思想的体现。
《医宗金鉴》:“脉太过则病,不及亦病,故 脉当取太过不及而候病。”
2.据脉论理阐述病机
[原文4]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 半夏汤主之。
[提要] 痰饮上逆更甚的临床证治
胸痹:必备上条之证 不得卧:痰涎壅肺,肺气上逆 心痛彻背:心阳痹阻,脉络不通
[病机] 痰饮壅盛,胸阳痹阻 [治法] 加半夏祛痰开结,逐饮降逆
[方药] 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薤白、白酒: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半夏:祛痰开结,逐饮降逆
[原文5]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 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 参汤亦主之。
[提要] 胸痹虚实不同的证治
心中(下)痞:胃脘部痞塞不通 留气结在胸:饮气留结在胸中 胁下逆抢心: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 [病机] 胸阳痹阻,水饮痰浊由胸及胃
实:痰阻气滞,结于胸中 虚:心脾阳虚,阴寒相乘
偏实
“最虚之处,即是容邪之处”
[原文2]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吸者,实 也。
[提要]进一步阐明胸痹、心痛的病机。
平人:外形无病或自觉无病者,并非指正 常健康者。
病机:阴邪阻滞胸中
未发作——从缓治本,扶阳气之虚 发作时——从急治标,祛阴邪之盛
二、胸痹的辨证论治
胸痹证治
•典型证---栝蒌薤白白酒汤 •重证—栝蒌薤白半夏汤 •实证—枳实薤白桂枝汤 •虚证—人参汤 •轻证—茯苓杏仁甘草汤
—桔枳姜汤 •急证—薏苡附子汤
[原文3]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 酒汤主之。
[提要]论述胸痹病的典型证治
喘息咳唾:痰饮上乘,肺气失降 胸背痛:阳虚邪痹,气机不通 短气:阳气失布,气不顺接 寸口脉沉而迟:上焦阳虚,胸阳不振 关上小紧数:即弦,阴寒上乘阳位
病机 : 胸阳痹阻,痰留气逆
[治法] 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方药]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宽胸涤痰 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 白酒 :开痹行阳,上行以助药力
讲解
1.主症: 胸背痛,短气—辨证关键。 喘息,咳唾-可见于其它疾病(特异性差)
2.脉象: 寸口脉沉而迟—胸阳不振-阳微 关上小紧数—中焦停饮,阴寒内盛-阴弦
4.方药:栝楼薤白半夏汤
病案举例
朱某,患胸痛,以膻中周围为甚,波及乳上 两胸膺部感胸闷气短,脉象沉迟,苔白微腻。处 方以瓜蒌、薤白、半夏、厚朴、枳实、砂仁、茯 苓等,每剂加镇江米醋三匙同煎(前曾服该方四 剂,因未加米醋无效),连服五剂,痛止。米醋 酸敛温行,可敛其下焦之阴而温其上焦之阳,与 病机亦甚合拍。
2)症状相似 4)相互影响
原文讲解
(一)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原文1]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 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 阴弦故也。
[提要]通过脉象论述胸痹心痛的病因和基 本病机
太过——脉象盛于正常,主邪气盛 不及——脉象弱于正常,主正气虚 阳微——寸口属阳,主心胸,说明上焦阳
3.治法: 通阳宣痹,豁痰利气
讲解
4.方药: 栝楼薤白白酒汤 栝楼实 薤白 白酒(亦做溶媒)
★以酒煎药,借其辛温走串之性,其性亦轻扬上行。
★迟数之脉并见,一者,数字误,二者,作急疾讲。 《医宗金鉴》
临床应用
腑气不实:瓜蒌壳 大肠燥结:瓜蒌仁 肝郁气滞、胸胁疼痛:香附、枳壳、郁
金、川楝子 停痰留饮:苏子、白芥子、法夏 血瘀:丹参、红花、当归、乳香、元胡 白酒:米酒、高梁酒、绍兴酒、米醋
症:病情急,腹胀,大便不畅,舌苔厚腻,
短气——是一种症状,指呼吸短促不能相续。
概述
三病概念
胸痹: 以病位和病机命名,以胸膺满闷窒塞甚至 疼痛为主证。
心痛: 以病位和症状命名,主要指心窝部位的疼 痛,以心痛彻背为主要特点。
短气: 为呼吸短促,常为胸痹,心痛病兼见的症状。
胸痹、心痛的共同病机为“阳微阴弦”
二、合篇意义
1)病位相近 3)病机相同
阳微阴弦
# 脉象 寸脉微,尺脉弦 # 病机 上焦阳虚,胸阳不振
下焦阴寒太盛,水饮内停 (或中焦) 阴乘阳位,痹阻胸阳,不通则痛。
讲解
3.病机关键: 在于胸阳不足,既“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4.阳微、阴弦二者缺一不可。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
阴弦故也。”
胸痹成因
阳微阴弦:上焦阳气不振,下焦阴邪内盛, 以至阴寒邪气乘虚上乘胸阳之 位,凝聚于心胸,痞塞阳气升 降之道路,产生胸痹。
难点
1、“阳微阴弦”含义? 2、栝蒌薤白半夏汤与栝蒌薤白白酒汤证的鉴
别。 3、枳实薤白桂枝汤与人参汤主治证为何迥异? 4、“关上小紧数”之“数”字如何理解? 5、心痛轻证与重证的证治。 6、薏苡附子散方义。
概说
一、概念 胸痹——胸膺部痞闷疼痛为主证的疾病。
首见于《内经》,本篇正式提出胸痹名称,并 论述病机、症状、治法、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