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主》养生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养生主》“三辨”看庄子的养生观
摘要:《养生主》阐释了庄子的养生哲学,庄子在《养生主》一开篇就提到了自己养生哲学的主旨——缘督以为经,即顺应生命自然的循环规律。庄子通过一则则寓言故事,主要从天人之辨、有无之辩和出入之辨三个方面了阐释“缘道以为经”的主张。
关键词:庄子《养生主》养生哲学
《养生主》为《庄子·内篇》中的一篇。顾名思义,《养生主》中谈论的就是关于养生的问题。
养生主即养生之主,是养生的宗旨。庄子在文章开篇便点明了自己的养生观:“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保身”是保护身体,“全生”是保全生命,“养亲”是养护精神,“尽年”是享尽天年,“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四者是评判一个生命是好是坏的四个标准,要做到这一切就应该“缘督以为经”。“缘督以为经”是全篇的主旨所在,庄子认为顺应生命自然的循环规律,不为自己的“成见”所禁锢,只有这样才能在充满了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游刃,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而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缘督以为经,我认为庄子是通过对三组相对意象的辨析来进行阐述的。庄子以故事的形式,将天人之辨,有无之辩,出入之辨融入其中,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养生观。
一、天人之辨
在《养生主》的几则寓言故事中,最突出的一组相对的意象就是天与人。天即道,是主宰万物之所在。它可以是构成万物的规律,也可以直接化为万物本身。它是世界上万事万物存在与消亡的根本缘由,是先于一切存在的存在。人指代一切与人相关的概念,人与天不同,天是无形的,其概念宽泛而抽象,而人是有形的,关于人的概念可以变得很具体;天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是逍遥的,而人则往往受制于其它,是不自由的;天是一种规律,是一种共性,而人则充满了变数,是一个个体。人需要“为人”,但更需要“顺天”以此达到平静身心,修身养性的目的。
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文慧王惊叹于庖丁熟练地解牛手法,于是说出了:“嘻,善哉!技盖至此乎?”面对如此夸赞,庖丁却没有欣然接受,而是一本正经的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虽然是同一件事,但文慧王与庖丁却有不同感受。文慧王看到了庖丁的技——熟练而快速的将一头牛肢解——而称赞他,但在文慧王眼中,牛就是一头牛,而庖丁也仅仅是一个“良庖”。而庖丁则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在庖丁眼中,牛不是一头牛,而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组合起来的有机结合体,自己也不是庖丁,而是随着庖丁的刀游走于牛身体间隙中的道。人技是无数次训练的积累,熟练的人技可以让一个月更刀的族庖成为年更刀的良庖,但这就是人技所能达到的最高层面。因为在只有人技的庖眼中,牛是牛,庖受制于牛的形体而只能被动的动刀,因此会发出:“这头牛杀起来很顺手”或者“这头牛很难杀”之类的感叹,困在牛的形体之中而无法感觉到精神的畅快。天道则是超越了人技而存在的,经过技艺的积累,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庖丁掌握了事物的内在法则,因而得道。在庖丁解牛的过程中,庖丁对牛的身体构造已了然于胸,因而不会受到牛的形体的牵制,哪一处肌理顺畅,哪一处筋骨盘绕,早在杀牛之前庖丁便已经知道,杀牛的过程就是他顺应规律同时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人技与天道的区别,不仅仅是在于良庖岁更刀而庖丁之刀“十九年而刀
刃若新发于硎”,更在于是否被物所累,空有技术而不掌握事物的规律,终究受制于物,导致身形俱疲,无法养生。
秦佚吊丧这一故事中,秦佚看到那些同去吊丧的人“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老聃的死亡,在众人看来是令人伤心的事,然而在秦佚看来却是天理运行的必然结果,相反众人因人情的羁绊而哭号不止是遁天倍情的表现。老聃应时而生,顺势而死,顺应了天理,不以生死为意,这样才能使心情舒畅,精神平和,达到养生的目的。而那些悼念老聃的人却因为老聃顺应天意的死亡而哀伤,这其实就是违背了天理。人们因为自身感情的影响,而忘记了生老病死本来就是自然现像,对生命的诞生感到狂喜,对生命的逝去则痛苦不堪,任凭情感侵入胸中,激荡心神,使人们无法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精神得不到养护。这则故事从人情和天理的角度向人们揭示了天人的关系,表示应顺乎天理,不被人情所困,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庖丁解牛不为牛形所困,是不困于外物;秦佚吊丧不因人情所哀,是不惑于内心。要顺应天理,掌握天道,必须内外兼修,才能达到神形皆清明的境界。
二、有无之辩
《养生主》开篇就抛出了一句议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用有界限的生命去追求无止尽的知识,以有求无,在庄子看来是一件很危险地事情。而这里的“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无尽的意思。无尽则意味着不仅是“有”,而且“有”有很多,所以《养生主》中的有无之辨,其实是有和多之间的辨。而庄子所讽刺的,就是人们这种以有求多的思想。
文章开篇的以有涯求无涯正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写照。他们或是为了出人头地,或是为了受人尊重,或只是为了能胜过他人,因而狂热的追逐知识,将自己有限的精力全部放在对无尽而分散的知识的探究上。庄子在《齐物论》中曾提到过这样的读书人的形象:“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并不在于开阔自己的见识,反而更多的在于展示自己,所以他们不断的求知,以有求多,最终导致的结果却是“殆矣!”“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知识增多的最终结果是心神俱疲。自己本身拥有,却贪心的想要拥有更多,却不知道天所赋予人的东西是有限的,在这一方面超过了限度,必然会引起另一方面的缺失。
在右师一足这一故事通过右师的“介”来反映出有无之辨。右师一足,是天灾,还是人祸?庄子的答案是一切都源于天意。人的相貌是天给予的,上天让右师“介”,因此右师才“介”。而上天为什么让右师“介”?庄子却没有给出确切答案。一直以来,人们在研究这个故事时,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形残而神全,知天处顺”这个方面,却很少有人探讨右师为什么“介”。在《德充符》中,庄子写了另一个断脚人王骀,着重刻画了他形残而神全的一面。但《养生主》与《德充符》是不同的。《德充符》主要描写的是庄子的道德观,而《养生主》则是庄子的养生观,在文章的第一段提到“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保身就是保护身体不受伤害,这是养生最基本的标准,而右师则连这一标准都没有做到,这之后的全生,养亲,尽年,无论做得多好都弥补不了“介”这一缺陷。因此,庄子写右师的“介”并不仅仅是用来突出他的“形残而神全”。至于右师为什么介,我们可以适当做一个推想:右师是一个官职,根据这个职称来判断,右师这一官职应该不小。作为一个大官,右师首先是有权,其次是有名。如果右师以有权求更多的权,最终会触怒君王,君王对其施刑,导致他的“介”。如果右师以有名求更大的名,做不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其所做所为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