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幸福观
未来生活的幸福观演讲稿
未来生活的幸福观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幸福观。
在我们不断迈入未来的道路上,对于幸福的追求始终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那么,未来生活的幸福观是什么呢?
首先,我认为未来生活的幸福观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的。
健康是我们生活的基石,没有健康就没有幸福。
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健康,注重饮食、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够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
其次,未来生活的幸福观是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之上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相处,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
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人际关系的和谐,珍惜与他人的友谊和亲情,学会理解、宽容、包容,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再次,未来生活的幸福观是建立在精神世界的丰富之上的。
物质生活的丰富固然重要,但精神生活的丰富同样重要。
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建设,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自己
的修养素质,让内心充实、丰富,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最后,未来生活的幸福观是建立在对未来的希望之上的。
无论我们目前所处的环境如何,我们都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坚信明天会更好。
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积极乐观,勇敢面对挑战,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未来生活的幸福观是一个综合性的观念,是健康、人际关系、精神世界和对未来的希望的综合体现。
在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创造更多的幸福。
谢谢大家!。
浅谈斯宾诺莎幸福观及其现世意义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内容提要:幸福是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为了实现目标和理想,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某种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对生活的肯定评价。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幸福观是对有关人生幸福的认识,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追求幸福等问题所持态度的系统观念。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关键的人生转折期,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渺茫的人生目标,盲目的互相攀比。
幸福感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幸福观越来越薄弱。
大学生们正处在原本充满无限憧憬的象牙塔迷失了前进方向,失去了奋斗目标,而高校的教育也出现对幸福感的忽视。
关键词:幸福观、大学生、幸福一、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现状不同时期人们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人对幸福也有不同的理解。
一百多年前,当欧洲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人们大都在疯狂追求资本利润,无比崇尚金钱时,青年马克思却说“能够为人类的大多数人服务将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雷锋同志也曾在日记中写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大的幸福”。
那么,在21世纪的中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相当一部分的人们中物欲横流,一味追求感官快乐、享乐第一、金钱至上时,我们的大学生对幸福又是如何理解的呢?据白岩松---《幸福在哪里》看出,现代的青年人:“时代让正直青春的人们必须成功。
而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职场上的游刃有余……新的三座大山,压得青春喘不过气来,连爱情也成为难题。
”而如今在大学象牙塔里的我们不也有这样的吗?从大一刚进入大学,还未感受到大学应具有的人文魅力,接触到大师,了解大学之道,便为各种社团忙得焦头烂额。
我们太“忙”了,社团,拿奖学金,考研,出国留学,实习找工大学四年就为这些而过了吗?但又有多少人是沉下心来做学问,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为名,不为利呢?时光倒流100年,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有这样的一群有为青年,他们不仅有着满腔热血,更有思想,有才学。
譬如文学方面,浪漫多情的徐志摩,朴实无华的朱自清,言辞犀利的鲁迅,学贯中西的钱钟书、林语堂等俯拾皆是,而当代文坛,何有如此百家争鸣之景?在物质生活如此丰富的今天,畅销书如海潮一浪接一浪,又有几部作品能跨越百年,甚至千年而不朽呢?二、那么大学生该如何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呢?个体都有追求幸福的初衷,所走的道路不同,使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环境迥然,然而美好事物的追求毋庸置疑,现实生活中人们有各种产生幸福感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即便拥有了这些客观来讲的条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幸福的体验。
读书报告会-浅谈《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幸福观
浅谈《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幸福观幸福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伦理话题,是人生问题的核心。
在伦理学和社会生活中,幸福问题也一直是一个开放的问题,人们对幸福的概念有不尽相同或者完全不同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的圣哲先贤,他在人类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了“幸福是至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最大的幸福是思辨”等思想命题。
他的幸福理论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对于我们探讨人生价值,创造幸福生活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一、幸福是最高的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开门见山地指出:“每种技艺与研究,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
”即善是一种目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万物都是向善的”。
但是目标表现却有所不同,有时在活动本身,有时在活动之外。
善的意义和存在也是很丰富的,比如豪宅、良机、财富等,所以善也是具体的、多样的。
亚里士多德主要探讨的是“人之善”,即人的活动及其目的。
“善”是存在本身,与人的生活行为密切相关,行为的好坏决定了人的善与否,而善的行为品质本身就是幸福的一种显现,所以它与幸福有关。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人的实践中,有些东西是作为手段为人们所欲求的,而有些东西是作为目的为人所欲求的,这种以其自身被欲求而其他目的都是为着它的目的就是最高的善。
同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尽管幸福是最好的、最高尚的、最令人快乐的东西,但始终与外在的善相联系,也需要“外界的善为助”。
如高贵的出身、时运的亨通、英俊的外貌等等,在获得幸福的过程之中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若没有那些有利的外在手段和条件就不可能或很难做出高尚的事情。
由此,善又分为:外在的善;身体的善;灵魂的善。
而“至善”就是三者的有机结合。
因此,善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亚里士多德以“善”来规定幸福的丰富性和完满性。
二、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在指出幸福是至善后,亚里士多德把幸福定义为:合于理性的现实活动。
它包含两层意思。
幸福与德性——浅谈康德的幸福观
康德在纯化德性道德与非道德之间划出的界限导致康德认为人是二重性的存在既有经验性品格又有理知品格分别从至善和最高的自然的善的角度对幸福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继而从目的论的角度为幸福的存在确立了正当性
第1 3卷 第 5期 2 0 1 7年 9月
河 南工业 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Vo 1 .1 3, No . 5 S e p. 2 01 7
文章编 号 : 1 6 7 3—1 7 5 1 ( 2 0 1 7 ) 0 5— 0 1 2 3— 0 6
幸福 与德 性 —— 浅 谈 康 德 的 幸福 观
陈 曦
( 南开 大学 哲 学院 , 天津 3 0 0 3 5 0 )
浅谈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观——从结构论的人性论角度
以需 要 经 验 和 时 间 。 理德 性 则 是 由风俗 习惯 沿 袭 而 来 . 此把 伦 因 ‘ 习惯 (to) 词 的 拼 写 方 法 略 加 改 动 , 有 了 ‘ 理 (t — e s一 h 就 伦 ei h ke 这 个名 称 。” 还 进 一 步 指 出 , 性 不 是 出于 自然地 . 然也 e) 他 德 当 不 反 乎 自然 , 果 是 自然 的 , 无法 改 变 , 养 和 学 习就 没 有 用 。 如 就 培 但 是 要 学 习 和教 化 必然 也 需要 自然 的基 础 .在 此 基础 上使 人 性 结 构 的 各种 成 分 发 挥 到 优 秀状 态 , 才算 有 德 性 。 伦 理 德 性 和 理 智 德性 是 如 何 获 得 呢 ? 里 士 多德 认 为 . 为 亚 作 人 的 伦 理 德 性 品格 状 态 是 一 种 “ 道 ( 中 中庸 , a , t mei men i e d nr —
一
思能 力 的发 挥 ,这 是 获 得 智 慧 之 德 的 表现 ;另一 个 方 面 是 在 情
感 、 望 的 表现 中 能够 获得 理 性 的特 征 , 欲 也即 是获 得 有 欲 望 的努 斯 , 者 有理 智 的欲 望 的 . 是 人 灵 魂 的 非理 性 部 分 的功 能 达 到 或 这
动物 性 的活 动 , 的活 动 在 于 他 的 灵 魂 的 合 乎 逻 各斯 ” 人 。他 还 进
一
应 该 的 目 的 , 应 该 的方 式 … … ” 按 表现 出 了适 当 的情 感 感 受 和 欲
望 倾 向 , 为 合 宜 。 样 , 的 情 感行 为 , 一种 个 别性 的状 态 提 行 这 入 从
论就 会 坚 持 相 对 应 的 伦理 学思 想 。 中 国哲 学 史 上 具 有 价 值 论 人 性 论 的传 统 , 主 张 人 性 善 的 孟 子 和 主 张 人性 恶 的苟 子 ; 方 没 如 西 有价 值 论 的 传统 , 是 以 结 构 论 人 性论 为基 础 , 人 性 结 构 功 能 而 把 进行 区 分 , 个 结 构 功能 的充 分 发挥 , 能 获得 德 性 。 各 就
浅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
幸福及幸福观
追 求幸福 、拥有幸福 是人类社会发展 永恒 的主题 ,当今 社会,幸福对于人们来说,更多的是感官上的需要与满足。幸 福 到底 是什 么 ?关于 幸 福 , 有没 有 明 确 的定 义 ,这 些 都 是 在探 讨幸福观问题时,必须理解清楚的。幸福 ,简单的说 ,可以理 解为抽象意义上的心理的愉悦、精神的舒适 ,是一种 自身需求 被满足时的感受 。马克思 曾这样 阐述: “ 一切人类 生存 的第一 个前提,也就是一切 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 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 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 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 幸福观的概念 很复杂,它是人们对 于幸福的整体感知的观念 ,由于个体的不 同,随之产 生了形式各异 的幸福观 ,有的幸福观易实现 ,个人 就 会 易 感知 幸 福 ; 反之 则 相 反 。
指导我们进行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建 设。为每一个人创造幸 福 ,使每一个人感受幸福 ,让每一个人 实现 幸福 。
注释 :
① 马克 思 恩格 斯 选 集( 第 四卷 ) 【 M ] . 人 民 出版 社 , 1 9 9 5 年, 第
准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 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不能忽略精 神生活在幸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 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 内容 。” 第二 ,劳 动创造幸福 ,幸福促进和谐社会 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 社 会 ,需要每一个人 的劳动和努力,让每一个人感受到幸福的生 活需要劳动来创造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 ,当今社会,存在许 多 错 误 的幸 福 观 , “ 拜 金 主义 ” “ 享 乐 主 义 ” 的价 值 观屡 见 不 鲜 ,针对这种情况,更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人民、鼓舞 人 民。 “ 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 ,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 有责 ,和谐社会 人人共享 的生动局面。” 第三 ,人与 自然和 谐相处能够增强幸福感 。自然环境对于提升人的幸福感具有极 大影响,十八大中指出的 “ 大力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 ”就是基于
浅谈高校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
浅谈高校大学生 的幸福 观教育
王鹏 宇
( 大连理 工 大学 摘 人 文社 会科 学 学院 ,辽 宁 大连 162) 103
要 :幸福 的获得 比快 乐的获得 更 需要人 的努 力 , 幸福 的获得 需要教 育. 经济 高速 发展 、 会迅速 在 社
变化 的今 天 , 高校 大学生 幸福观教 育成 为高校 思想政 治教 育 的重要 内容 . 高大 学生对 幸福 的感 悟 力 , 为提 提 升 生命 的质量 , 改 变教 育观念 , 面提 高 学生素质 , 强幸福观教 育 . 应 全 加
“ 福就是人 的根本 的总 体 的需 要得 到某 种程 幸 度的满 足所产 生 的愉 悦状 态 ” 追 求幸 福是 人 类生 . 活 的永恒 主题 和社 会发 展 的强 大动力 . 观 是人 幸福 们 对什么是 幸福 , 以及 如何追 求幸 福等 问题 所持态 度 的系统 观 念 . 福 是 一种 主 观 体验 , 福 观 是基 幸 幸 于这种 主观体验 之上 的一些 最基本 的看 法 、 识 和 认
第2 5卷 第 1 0期
20 年 1 09 O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u ao hf gU i r t N t aSine dtn o rl f i n nv sy( a rl c c io ) n C e ei u e E i
V 12 0 o . 5 No 1
人、 社会和集体的关系; 他们渴望成材 , 但缺乏艰苦 奋斗的精神 ; 他们想参与社会 、 政治 , 但却缺乏分辨
大是大 非的能力 和参 与社会 政治 的经 验 ; 他们反 对 救世 主 , 但却往 往 以救 世 主 自居 , 人 皆浊我独 清 , 世 世人 皆醉我 独醒 . 些特 点都 使 大学 生 容易接 受 ”这
浅谈大学生幸福观 PPT
五、怎样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要理性感受幸福
02
生活中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心存贪念。幸福在一定程度上 是一种思想境界。高雅的情趣、高深的修养可以抵御物欲的诱惑。 幸福的本意体现的是人们在理想实现后的身心愉悦,成就感是幸 福的恒定要素。如果你能在勤奋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也就能同时 获得幸福感。
四、大学生幸福观的养成
确立幸福观培养在高校德育中的核心地位
02
幸福观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幸福观 是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呵护以及给以人文基础上的幸福 观,是一种满足人的合理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全面提高大 学生的生活品位,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的以人为本的幸福观。
四、大学生幸福观的养成
3.实现高校德育要由重幸 福观知识的教育向现实中 大学生科学幸福观培养转
变
2.确立幸福观培养在高校 德育中的核心地位
幸福观 1.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 报的社会机制
大学生幸福观养成包含 两层含义:一是对产生幸福 观危机无序、混乱的社会消 极现象的消除;二是从使人 们重新回归正确的幸福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报告
浅谈大学生幸福观
目录
CONTENTS
一、什么是幸福 二、幸福感调查 三、幸福观危机及原因 四、大学生幸福观的养成 五、怎样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一、什么是幸福
苏格拉底: 道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知识是人 们获得幸福的关键。
柏拉图: 快乐和幸福是两回事 ,单纯的感性 快乐不是真正的幸福用智慧和德性 去追求美德和至善。
图4 大学生对自己幸福感的评价
三、幸福观危机及原因
社会中享乐至上等庸俗的幸福观不再被大
学生所鄙视、避而远之,相反成为相当一部分 幸
浅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作者:郑晶晶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4期[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已经得到充分的满足,便不再像改革开放初期时候那样热衷于追捧物质上的富足。
与此同时,人们心底对于精神生活的渴望愈加强烈,这就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幸福感”的追问和思索。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体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当今社会,“何谓幸福、幸福感来源于哪里?”这已经成为不能回避的问题,正确理解幸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同样非同寻常。
[关键词]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011-01一、幸福及幸福观追求幸福、拥有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当今社会,幸福对于人们来说,更多的是感官上的需要与满足。
幸福到底是什么?关于幸福,有没有明确的定义,这些都是在探讨幸福观问题时,必须理解清楚的。
幸福,简单的说,可以理解为抽象意义上的心理的愉悦、精神的舒适,是一种自身需求被满足时的感受。
马克思曾这样阐述:“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①幸福观的概念很复杂,它是人们对于幸福的整体感知的观念,由于个体的不同,随之产生了形式各异的幸福观,有的幸福观易实现,个人就会易感知幸福;反之则相反。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需要从三方面了解其理论内涵。
首先,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对于幸福这一问题,马克思同样认为,幸福应该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体。
因为实践和劳动才是幸福的起源,只有通过劳动获得的才是真正幸福的。
从劳动与实践这一观点出发来理解幸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浅谈论语中的幸福观
浅谈论语中的幸福观摘要:论语所提倡的幸福观是孔子及其弟子从其所遵循的伦理道德出发,在追寻把握幸福的过程中形成的。
其幸福观与我们现在追求的精神幸福的满足并不冲突,只是在形式上表现有些许差别。
我们要联系实际情况,来说说幸福。
关键词:论语;幸福观;孔子引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关于幸福的讨论也是这样,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对幸福的感悟也不同,要慢慢去体会,生活会告诉每个人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得到幸福机会。
人幸福与否更多地取决于感受幸福的能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是获得幸福的基本前提。
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意思是说,虽然吃着糟糕的食物,住着破旧的住所,但仍感到很快乐。
对于那种违背道义而取得的财富和地位,他视其如同天上转眼即逝的浮云。
这个故事道出了孔子的生活态度,说明他重视“道义”。
孔子和颜回所赞同的,就是孔子常说的仁。
“仁者爱人”,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具备仁心,推行仁德,以仁爱的观点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善待社会,便可以坦然地面对这个世界。
幸福并不是一个人独自享受幸福,而是我们能否给他人带来幸福。
就像《论语?颜渊》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孔子认为以自己的感受来判断与取舍,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于别人。
这就达到了人的一个更高的境界,体现了一个智者该有的豁达胸襟。
有人的存在,就有人际关系的存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国家、社会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需要一个存在的准则。
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以及种种想要幸福的权利,这都是人的所欲。
因此我所谓的幸福,就是感觉良好,享受生活并且想要维持这种感觉的意思;所谓不幸福,则是指感觉很糟,希望事情能有所改变的意思。
浅谈对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
名 额 ; 他 们 需 要 娱 乐 的时 候 , 当 游戏 机 、 卡 对 人 生 目的 、 义 的理 解 、 幸 福 的追 求 过 意 对
免理 想 目标 不 能 实现 而 产 生 的 挫 折 感 , 采 通 片 、 国大 片 蜂拥 而 至 ; 他们 需 要 消 费 程 , 是 自觉 追 求 人 生意 义 的 过 程 。 外 当 就 人类 的 取 放 弃 或 降 低 理 想 而 盲 目接 受 现 实 的 态 的 时候 , 国处 于生 产 过 剩 时 期 ; 中 当他 们 走 文 明进 化 史 , 是 一 部 自觉 追 求 幸 福 的 能 度 。 就 向 社会 谋 生 的 时 候 , 上 知 识 经济 浪 潮 , 赶 一 动 实 践 史 。 正 是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未 尝 3. 要 加强 对 大学 生的 幸福 观教 育 “ 我 4 幸 福 观 教 育是 新 形 势 下 德 育 的重 要 内 上 班 拿 到的 工 资 就 是 父 辈们 干 到 退 休 也 没 不 可 以 说 , 于 幸 福 的 自觉 追 求 是 推 动 社 对 有 涨 到 的工 资 数 。 …似 乎 , … 所有 历史 的 不 会 历 史 进 步 的动 力 之 一 ” 【 。】 2
1 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呼吁幸福观教育
是 社 会 的某 种 至 善 。 类 在 对 幸 福 的 永 恒 人 人 幸 福 感 淡 化 , 求 感 官 刺 激 是 这 一 代 追 求 中进 步 。 类 的 一部 发 展 史 就 是 这 样 追 大 学 生 的 普 遍 特 征 。 在 的 大 学 生 大 都 出 现 部 对 幸 福 的 追 求 史 , 是 一部 通 过 对 幸 就 存 生 在八 十 年 代 , 大都 是 家 中的 独生 子 女 , 他 福 追 求 而 不 断 探 究 人 的 存 在 意 义 、 在 方
浅谈幸福观-追求道德基础上幸福
追求道德基础上的幸福xxxxxx 管理学院[摘要]:二战老兵韦伯的回忆录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追求的深层思考,个人追求的不同导致个体价值观的差异。
正如哲学界中经常提及的一个词——“至善”(至高的道德与充分的幸福极完满地匹配一致),本文的核心即“至”与“善”,首先通过比较以道德作为终极价值观和以幸福作为终极价值观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从而主要论证道德和幸福是矛盾统一的,只有建立在道德基础上追求而来的幸福才是恒久的,才能支撑起正确、崇高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道德、幸福、价值观一、引言60年前,一位名叫韦伯的二战老兵,在战争中一马当先,以血肉之身滚爆了碉堡前的地雷阵。
国防部决定授予其荣誉勋章,由罗斯福总统亲自颁发。
韦伯坦言:“我滚雷是不小心摔下去的,而不是英勇地主动滚下去的,我绝不能玷污了这一军人最高荣誉。
”面对国防部的官员一再劝说韦伯坚持放弃这项殊荣。
最终荣誉颁给了另外一名排长,这名排长在战后成了国防部的一名高官,而韦伯却拖着一条伤腿一生默默无闻。
60年后,韦伯依然坦荡的回答:“如果我选择了勋章,每天都在别人崇敬的目光中羞愧地活着,那就不光是遗憾,还有煎熬。
我这一生,有三天没睡好觉,就发生在我反复思考到底要不要领取勋章。
我非常庆幸,最终做了正确的选择。
”几年后,韦伯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100岁。
——该故事改编自朱晖《幸福的失意者》,编者这样感慨:“幸福长寿最不可或缺的因素是什么?或许,正是内心的安宁与坦荡吧。
古今中外,为了成功而违背良心或良知的人,位高权重也好,富可敌国也罢,内心的不安定会长期地蚕食那个被称为“生命”的东西。
有时候,看似失意的人生,恰恰才是幸福充盈的。
”关于人生的追求,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道德是人们追求的终极价值观,而另一种观点则强调幸福才是人们追求的终极价值观。
其实,哲学一直讲究事物间的矛盾统一性,而道德和幸福之间存在的冲突和融合正体现了两者内在的矛盾统一。
我坚信:只有建立在道德基础上追求而来的幸福才是恒久的,才能支撑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的这一生才能坦坦荡荡、无愧于心!二、追求道德和幸福的不同观点个体差异决定了不同的终极目标的选择,同时社会进步发展,也影响社会共同价值观变化。
浅谈幸福观
浅谈幸福观作者:魏蓓蓓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6期摘要:幸福观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影响着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幸福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会发生变化,既定的幸福观念也随之改变。
马克思幸福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涵盖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涉及了许多的现实问题,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利于提升国民幸福感,促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幸福;幸福观;马克思“人总是追求幸福的,如果这一判断是有不证自明的公理性,那必定意味着,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宿命,人的天性。
”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幸福?关于这一问题,似乎没有人能说的清楚明白,但显而易见的是,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
幸福的概念涉及多门学科,不仅属于哲学的范畴,也在伦理学的范畴之内,可以说,从不同的视角都能对幸福进行这样或那样的定义,这无疑增加了定义幸福概念的模糊性。
对于幸福是什么,实在是众说纷纭。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幸福進行了阐释,包括需求、欲望、财富、道德等层面。
大多数学者谈及幸福都将其与需要和欲望结合在一起,在他们看来,幸福是人们需要、欲望满足后体验到的快乐。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幸福是人们表达快乐、心情愉悦的感受,体现出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是一种比较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从根本上说,幸福是人生需要和欲望满足的心理感受,是人生重大目标得以实现的完满的心理体验。
这种对“幸福”概念的解释就得对“需要”进行界定。
人生来就有需要,需要是人最根本、最直接的把本质。
英国学者E·玛斯尼(Eleanora Masini)认为:“需要可以被抽象的界定为:在一种既定社会使人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可能所要求的那些人的必要条件的反应。
”我国心理学教科书对需要定义为:“需要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它的生命的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映。
”从这些对需要的定义可以看出,需要是主体对客观条件的反映,这种需要的存在激发了人的身理和心理的要求。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幸福观即人们对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以及如何面对不幸等问题所持的态度和观念,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大的改变,对幸福的理解也发生了一些偏差。
大学生的幸福观代表着青年的主流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因此,他们确定什么样的幸福观,不仅仅是其自身的人生选择,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主义的建设有很大作用。
一、幸福的定义“人总是追求幸福,如果这一判断具有不证自明的公理性,那它必定意味着,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宿命,人的天性。
”[1]幸福观就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幸福方面的具体体现。
人的幸福观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生活条件所决定,同时也与人们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理解有密切的联系。
二、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当代社会出现了一种普遍的怪现象:在社会的理性化、市场的强势和竞争的激烈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多人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只是一味地、盲目地忙碌着。
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最根本原因是没有把握幸福的真正内涵,而是一味地向被曲解的幸福看齐,往往从外在条件考量幸福,如金钱、地位、权力等。
事实上,幸福本身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是因人而异的,这就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幸福以及你感受和把握幸福的能力。
幸福还是一个比较指数,它的存在可能基于某种心理上的比较。
因为每个人都是不能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必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在相互交往的同时很自然的就会产生相互攀比的心理。
这使大学生心里产生不平衡感,导致其幸福感减少。
除此以外,还有一系列的,如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过大、分配不公、社会信任危机、道德滑坡、潜规则等社会问题的大量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普遍的相对剥夺感和不公平感,从而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幸福感。
三、提高幸福感的方式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度,正确认识幸福。
幸福与金钱、权利并没有关系,我们不能用物质来衡量幸福,更不能崇尚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作者:邱议文刘杨来源:《活力》2012年第06期[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当代90后大学生学习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使得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发生了一些偏差。
大学生的幸福观一般代表着青年的主流方向,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他们确定什么样的幸福观,不仅仅是其自身的人生选择和生活意义确定,更重要的是其直接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
个人的幸福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风气,只有社会风气好起来,人际关系才和睦,人心才高度凝聚。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影响因素幸福这个永恒的话题。
这个话题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触动着每一个人心灵中的希望和理想的火花。
但是幸福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
我认为,所谓幸福,就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心情。
幸福能让人生的过程得到充实的同时,人们对于理想目标的追求是恒定的,而不是犹疑不决的。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很多人会因为生活好了却感觉不那么幸福而感到苦恼。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幸福话题也是我们大学生探讨的主题之一。
大学生代表理想,代表未来。
我们拥有怎样的幸福观,就影响着我们人生的价值观。
一、分析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形成的影响因素进入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发展转折。
当代大学生也处在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大学生的角色变迁等都是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所以如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使得他们处于被全家人溺爱的地位。
现在校园里80后、90后的大学生是蜜罐里泡大的,从小学到大学一路顺风顺水,未经坎坷。
优越的条件让他们的耐挫力很低,缺少集体环境,容易形成自私或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强调自我满足,倾向于把享受和追求直接兴趣作为自己的幸福价值取向。
浅谈体育教师的幸福观
体现在 自身的知识和阅历 的积 累上 ,能够使 自己拥有更多的
知识 财 富去 解 决 教学 中 出现 的 种 种 问 题 ,亦 能 够 是 自己具 备 更 丰 富 的教 学 经 验从 容 的 应 对教 育 教 学变 革 。
体 育 教 师 带 来的 幸福 。 关键 词 : 育教 师 ; 福观 体 幸
中图分 类号 : 3 . G6 3 6 9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5 5 1 (0 0J1 0 8 — 1 A 1 0 — 3 22 1 — 10 0 2
自从有了课程 ,体 育课程就成 了教育系统 中伴随学生学 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于幸福教育 的教师来说 , 对 教 育不是牺牲, 而是享受 ; 教育不是重复 , 而是创造 ; 教育不是谋
解 、 对 老 师 的尊 重 和 付 出 艰辛 劳动 后 收 获 的 累 累硕 果 , 社会 还
通过 比赛 , 接触 了新知识 、 新朋友 。
四、 全民健身 、 社会体 育为体育教师带来的幸福
20 0 8年北京奥运会后 , 民健身运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 全 的热点, 更多的人认识到健康才是幸福生活的保障。 0 9年 8 20
喜 , 种 尊重 就 是 幸福 。 这 ( ) 队 参加 比赛 获得 的 幸福 三 带
批种子在等待播种。 其他教师任两至三个班 , 体育教师大多
任五至六个班 。所以这种憧憬的心情伴 随着我从这一个班到
下 一 个班 ,一 直 到教 学 目标 的 实现 。就 像 毛 泽 东 主席 的诗 句 “ 看 稻 黍 干重 浪 ” 绘 的那 样 愉 悦之 情 。 喜 描
过 一 段 时 间 的锻 炼 , 同事 肩 周 炎 症 状 明显 减 轻 , 到 同事 经过 看
儒家幸福观
儒家幸福观
孔子代表的儒家扬弃了五福的观念,发展了“好德”的幸福观念,全面提出了与世俗幸福观不同的超世俗幸福观。
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行善得福,“德,福之基也”。
一个人不能拥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
人的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德性达到完美即最高的幸福。
在这种幸福观中,精神上的富足和物质上的享乐是对立的,更加注重心灵的满足与安宁,关注那些来自于内心的幸福。
其次,儒家认为人不能只追求个人的幸福,而应将个人的幸福联系他人、融入社会,己立立人。
幸福在《论语》等儒家典籍中也被称为“乐”。
中国历史上民间文化的价值注重富贵福禄,重视多子多福。
而在儒家看来,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不重要,精神快乐才是幸福的根本要素。
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弟子颜回生活贫困不堪,“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生活的贫困并没有影响他内心学道的快乐,孔子曾对此十分赞叹。
浅谈奋斗幸福观
浅谈奋斗幸福观作者:孙淑霞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2期幸福,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内心的长久满足,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向全国人民发出奋斗动员令,提出“奋斗幸福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奋斗幸福观”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幸福需要信仰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理论、主张、宗教等的信服和尊崇。
中国共产党人是信仰共产主义的,他们造福百姓,温暖人间。
(一)信仰是甜甜的,因为它孕育着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1920年春天,陈望道在简陋的屋子里专心致志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给他送去粽子和红糖,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再给你添一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嘴边都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
原来,陈望道竟是蘸着墨汁吃的粽子!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
(二)信仰是暖暖的,因为它蕴含着大爱朝闻道,夕死可矣。
信仰的力量有多大?抗战期间,在东北敌后的山林里,有一位女游击队员,她勇敢、善战。
她的名字让敌人闻风丧胆。
但是在1935年的一个冬天,在突出敌人重围的时候,她不幸中弹被俘。
敌人在抓住她之后,用尽了一切残酷的手段折磨她,可她至死都没有说出和部队有关的任何信息。
她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女英雄--赵一曼。
“英雄者,国之干。
”习近平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抵御外敌、保卫国家是革命先烈的魂之所系;祖国富强、民族复兴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心之所向。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英雄,让我们以优秀共产党员为标杆,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奋发有为,奏响新时代奋斗者的英雄之歌。
(三)信仰是美美的,因为它闪耀着光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幸福观关键词:绝对幸福正义贡献摘要:所谓幸福,并不是受每天现实所左右、所播弄的东西,也不是与之相隔绝的、超然的境界。
我想,幸福只存在于:将人生中一件件偶然的事件,都能愉快地接受下来,作为前进的动力,充分加以玩味;同时,为他人,为社会,能做出有价值的贡献的生活当中。
托尔斯泰曾经在他的《安娜卡列宁娜》这本书中是这样开头的:“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对于鸟儿来说,能够自由自在的飞翔于天空是幸福;对于蜗牛,背着自己的重重的房子流浪是幸福;然而,对于我们人类来讲,何为幸福,我想正如文学评论家对于《哈姆莱特》的观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每个人心中对幸福的定义不同,所形成的幸福观也就不同。
而我认为虽然幸福观人人不同,但总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利己利人利社会。
幸福观属于人生观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
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幸福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
由于人们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人们的幸福观也就不同。
尤其是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幸福观——资产阶级的幸福观的基本特征: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认为物质享受与个人私欲的满足是衡量幸福快乐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每个人都在谋求幸福,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分不开的。
最重要之点在于把幸福的创造和幸福的享受结合起来,并把创造幸福作为前提,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幸福。
因为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可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社会劳动才是创造幸福的根本途径。
只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三个特点:(1)认为幸福观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产物,各个阶级的幸福观是由不同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2)认为幸福的关键是人的志向、生活目的。
真正的幸福在于铲除剥削制度,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创造崭新的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
(3)认为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紧密结合。
强调集体幸福,但不否定个人幸福,把个人幸福融于集体、民族、阶级和人类的幸福之中。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幸福观的核心。
共产主义幸福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看成是最大的幸福,坚持把追求个人幸福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
【1】我想在此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鞍钢工人郭明义几十年无偿献血和无私帮助其他人。
几十年以来,家里被捐得空空荡荡,而郭明义却从未感到倦和悔,日子过得充实和快乐。
分析郭明义的精神动因,是他以助人为乐,坚守奉献,把助人幸福快乐作为价值观。
【2】幸福和快乐是每个人毕生追求的东西,对于“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争论,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有人认为腰缠万贯是幸福,有人认为位高权重是幸福,而郭明义的幸福却是给予和奉献,当问及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说:“只要是有益于党和人民的事,我就要天天做,每做一件,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越做越有劲!”这就是郭明义追求和体验幸福的真实写照。
帮助他人,能够收获快乐和幸福,这只有亲身做过,才能真正体会到。
当一个个受助者走出困境,克服困难,投来感激的眼神;当一名名特困生走进课堂,努力学习,立志将来回报社会,郭明义从中汲取了营养,他的幸福观也感染了更多的人。
幸福观与价值观密不可分。
郭明义以雷锋为“参照物”,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就能干出责任、干出动力、干出进取心、干出一流业绩,同时收获心理平衡,心情愉悦。
相反,那些总是以金钱、权力、地位的砝码来称量自己的人,不是自轻自贱,自我否定,就是一肚子牢骚,心生嫉妒,越干越失落,越干越失衡,可能越活越不幸福。
郭明义的幸福观是一面镜子,党员干部可以从中照出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广大群众也可以从中找到幸福的人生航向。
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很多人的追求更加物质化、功利化,郭明义的幸福观则提示我们:不被五颜六色的物质诱惑,追求质朴的生活和高尚的快乐,就能够活出精彩、豁达的人生。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不过,从根本上说,可以说它的目的在于幸福。
在佛法中,信仰的目的是“一生成佛”,这和意味着和永不毁灭的“幸福”是一脉相通的。
对于这点,有一位学者户田先生认为:幸福也有“相对的幸福”和“绝对的幸福”,并说:“人生的目的就是确立绝对的幸福。
”也就是确立不为情况或环境所左右的、坚定不移而且丰饶的境界。
曾看过一本小说《亚历山大的决断》,在其中提到了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他的幸福观很有意思的,我觉得有些地方与户田先生的有一脉相通之处。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最优秀的学生,是精通逻辑学、政治学、诗学等各种学问的伟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是由其子尼古玛古斯编纂起来的《尼古玛古斯伦理学》,被认为是世界上伦理学学科中第一部系统的著作。
其中关于“幸福的实象”一节,含有许多发人深思的丰富内容。
亚里士多德在本书中一方面指出:学问或行为的目的是最高善,即“人的善”(包括其他各种目的在内的终极的善),而这不外是幸福的实现;同时又详细论述了人的arete(卓越性、美德)和“正义”的问题。
【3】在《尼古玛古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解释到:——所谓幸福,它是长期性的,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也不会轻易改变。
但是,虽是同一个人也会有走运和不走运的时候,而人们则把它有时认为是幸福的,有时认为是不幸的。
这未免太奇怪了。
如果我根据走运不走运来判断同一个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话,那么显然是要把幸福的人当成“一种变色龙,一种无法捉摸的“东西”。
走运与不走运,的确是相对的。
而真正的幸福,按道理说则只能是绝对的。
佛法教导的真正“幸福”,也决不是根据走运与不走运而可以任意变动的、那种低层次的东西。
纵然遇上这样那样的苦难,仍能在自己的内部建立起悠然不为所动的超越境界,才是真正的幸福。
也就是说,在各自的生命中建立起一种称得起“大丈夫的境界”的强韧的“我”,就会去追求根本的幸福。
所以,我想,绝不可为表面的幸与不幸所迷惑,万万不可看不到绝对的幸福的“实象”。
亚里士多德接着还说:这种根据走运与不走运来改变看事物的方法本身,原本就是错误的。
决不应该根据走运不走运来决定我们的幸与不幸。
在人的生活当中,之所以将“运”视为必要,只是附加的看法。
对此,对幸福具有决定性力量,只能是按照aretē(卓越性、美德)而进行的活动。
反过来说,决定是否幸福,也只能是根据这一准则。
亚里士多德在走运、不走运或表面的幸、不幸这类“附加的”现象的深层,向我们提示出aretē(卓越性、美德)这一根本性的中心命题。
而且,他认为“所谓幸福就是按照终极的卓越性的心灵的某种活动”,并解释说:“然而,我们所理解的卓越性不是身体的卓越性而是心灵的卓越性,关于幸福,我们也是把它作为心灵的活动来理解的。
”既然幸福是绝对性的幸福,当然会有支撑它的东西,于是亚里士多德主张它应当是心灵的卓越性,这难道不是可以说他在追求佛法中所说的“佛界”的境地吗?此外,在《尼古玛古斯伦理学》这本书中,他还详细论述了aretē(卓越性、美德)的内容,阐释了“伦理的卓越性和理智的卓越性”,同时还论及了与佛法中的中道的一部分相通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卓越性(即美德)里边蕴涵着勇敢、节制、真实、亲爱等多种的内容。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正义,他认为只有正义才是最重要的美德、最完美无缺的美德。
其理由是,因为正义不只局限在自己的行为上,而且也能波及到别人身上。
也就是说,给集体或同胞带来幸福或创造出带来幸福条件的行为,就是正义;因为虽在自己身上能发挥出美德,但在对待他人的事情上不能按美德行事的人是很多的。
就这样,亚里士多德把作用于旁人的“正义”作为“完美的美德”。
人,从与生存有关的、属于本能的欲望,到实现自我的欲望,这中间有种种不同层次的欲望。
这种能量,在成为追求自身幸福的力量的同时,又会变为束缚自己生命的“我执”。
——为了摆脱这个“人”的生命的宿命式相互矛盾的枷锁,使生命获得无限解放,究竟应该抓住什么呢?其关键的一点,就是“利他”的实践。
关于“生命力与幸福”的问题,我认为:“能够感到幸福,过着幸福的人生的源泉,是我们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和外界的关系的力量比,称为价值,这种价值就是幸福的内容。
……如果,生命力只是解决家庭事件的一种生命力,那固然不会在家庭中遭到阻碍;但对于解决街道上或全市的事件,则会立刻受到阻碍。
”在许多场合下,不管建成了什么样的家庭内部的幸福,但一遇上社会的惊涛骇浪,幸福就会立即崩溃。
而且现实的社会生活,表面上看去虽似幸福,但从高层次来看,也许一种无法忍受的不幸在等待着你。
如果获得了超越这一切的、为了具有阔大的境界及强韧的生命力所必须的原动力,那就有了构筑绝对幸福的基础。
在自己的胸中建立一个能泰然超越一切事象的、形成为生命力的“中核”的实践。
只有这种实践,才是将苦难变成飞跃和成长的动力的关键,它会使航行在人生大海中的船只,把苦难变为一阵强风来推动船帆前进。
因此,所谓幸福。
并不是受每天现实所左右、所播弄的东西,也不是与之相隔绝的、超然的境界。
我想,幸福只存在于:将人生中一件件偶然的事件,都能愉快地接受下来,作为前进的动力,充分加以玩味;同时,为他人,为社会,能做出有价值的贡献的生活当中。
08思政崔艳华 0826820057 参考文献:【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2】《新华时评:郭明义的幸福观是面镜子》【3】《尼古玛古斯理论》正义幸福观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