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幸福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幸福观
关键词:绝对幸福正义贡献
摘要:所谓幸福,并不是受每天现实所左右、所播弄的东西,也不是与之相隔绝的、超然的境界。我想,幸福只存在于:将人生中一件件偶然的事件,都能愉快地接受下来,作为前进的动力,充分加以玩味;同时,为他人,为社会,能做出有价值的贡献的生活当中。
托尔斯泰曾经在他的《安娜卡列宁娜》这本书中是这样开头的:“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鸟儿来说,能够自由自在的飞翔于天空是幸福;对于蜗牛,背着自己的重重的房子流浪是幸福;然而,对于我们人类来讲,何为幸福,我想正如文学评论家对于《哈姆莱特》的观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心中对幸福的定义不同,所形成的幸福观也就不同。
而我认为虽然幸福观人人不同,但总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利己利人利社会。幸福观属于人生观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幸福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由于人们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人们的幸福观也就不同。尤其是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幸福观——
资产阶级的幸福观的基本特征: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认为物质享受与个人私欲的满足是衡量幸福快乐的尺度。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每个人都在谋求幸福,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分不开的。最重要之点在于把幸福的创造和幸福的享受结合起来,并把创造幸福作为前提,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幸福。因为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可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社会劳动才是创造幸福的根本途径。只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三个特点:(1)认为幸福观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产物,各个阶级的幸福观是由不同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2)认为幸福的关键是人的志向、生活目的。真正的幸福在于铲除剥削制度,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创造崭新的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3)认为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紧密结合。强调集体幸福,但不否定个人幸福,把个人幸福融于集体、民族、阶级和人类的幸福之中。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共产主义幸福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看成是最大的幸福,坚持把追求个人幸福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1】
我想在此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鞍钢工人郭明义几十年无偿献血和无私帮助其他人。几十年以来,家里被捐得空空荡荡,而郭明义却从未感到倦和悔,日子过得充实和快乐。分析郭明义的精神动因,是他以助人为乐,坚守奉献,把助人幸福快乐作为价值观。【2】
幸福和快乐是每个人毕生追求的东西,对于“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的争论,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有人认为腰缠万贯是幸福,有人认为位高权重是幸福,而郭明义的幸福却是给予和奉献,当问及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说:“只要是有益于党和人民的事,我就要天天做,每做一件,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越做越有劲!”这就是郭明义追求和体验幸福的真实写照。
帮助他人,能够收获快乐和幸福,这只有亲身做过,才能真正体会到。当一个个受助者走出困境,克服困难,投来感激的眼神;当一名名特困生走进课堂,努力学习,立志将来回报社会,郭明义从中汲取了营养,他的幸福观也感染了更多的人。
幸福观与价值观密不可分。郭明义以雷锋为“参照物”,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
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就能干出责任、干出动力、干出进取心、干出一流业绩,同时收获心理平衡,心情愉悦。相反,那些总是以金钱、权力、地位的砝码来称量自己的人,不是自轻自贱,自我否定,就是一肚子牢骚,心生嫉妒,越干越失落,越干越失衡,可能越活越不幸福。
郭明义的幸福观是一面镜子,党员干部可以从中照出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广大群众也可以从中找到幸福的人生航向。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很多人的追求更加物质化、功利化,郭明义的幸福观则提示我们:不被五颜六色的物质诱惑,追求质朴的生活和高尚的快乐,就能够活出精彩、豁达的人生。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不过,从根本上说,可以说它的目的在于幸福。
在佛法中,信仰的目的是“一生成佛”,这和意味着和永不毁灭的“幸福”是一脉相通的。对于这点,有一位学者户田先生认为:幸福也有“相对的幸福”和“绝对的幸福”,并说:“人生的目的就是确立绝对的幸福。”也就是确立不为情况或环境所左右的、坚定不移而且丰饶的境界。曾看过一本小说《亚历山大的决断》,在其中提到了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他的幸福观很有意思的,我觉得有些地方与户田先生的有一脉相通之处。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最优秀的学生,是精通逻辑学、政治学、诗学等各种学问的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是由其子尼古玛古斯编纂起来的《尼古玛古斯伦理学》,被认为是世界上伦理学学科中第一部系统的著作。其中关于“幸福的实象”一节,含有许多发人深思的丰富内容。
亚里士多德在本书中一方面指出:学问或行为的目的是最高善,即“人的善”(包括其他各种目的在内的终极的善),而这不外是幸福的实现;同时又详细论述了人的arete(卓越性、美德)和“正义”的问题。【3】
在《尼古玛古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解释到:
——所谓幸福,它是长期性的,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也不会轻易改变。但是,虽是同一个人也会有走运和不走运的时候,而人们则把它有时认为是幸福的,有时认为是不幸的。这未免太奇怪了。如果我根据走运不走运来判断同一个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话,那么显然是要把幸福的人当成“一种变色龙,一种无法捉摸的“东西”。
走运与不走运,的确是相对的。而真正的幸福,按道理说则只能是绝对的。佛法教导的真正“幸福”,也决不是根据走运与不走运而可以任意变动的、那种低层次的东西。
纵然遇上这样那样的苦难,仍能在自己的内部建立起悠然不为所动的超越境界,才是真正的幸福。也就是说,在各自的生命中建立起一种称得起“大丈夫的境界”的强韧的“我”,就会去追求根本的幸福。所以,我想,绝不可为表面的幸与不幸所迷惑,万万不可看不到绝对的幸福的“实象”。
亚里士多德接着还说:这种根据走运与不走运来改变看事物的方法本身,原本就是错误的。决不应该根据走运不走运来决定我们的幸与不幸。在人的生活当中,之所以将“运”视为必要,只是附加的看法。对此,对幸福具有决定性力量,只能是按照aretē(卓越性、美德)而进行的活动。反过来说,决定是否幸福,也只能是根据这一准则。亚里士多德在走运、不走运或表面的幸、不幸这类“附加的”现象的深层,向我们提示出aretē(卓越性、美德)这一根本性的中心命题。
而且,他认为“所谓幸福就是按照终极的卓越性的心灵的某种活动”,并解释说:“然而,我们所理解的卓越性不是身体的卓越性而是心灵的卓越性,关于幸福,我们也是把它作为心灵的活动来理解的。”既然幸福是绝对性的幸福,当然会有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