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浅析温病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运用
温病治法之中庸之道——叶天士“卫气营血”治法
![温病治法之中庸之道——叶天士“卫气营血”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b8775d24453610661ed9f465.png)
范 [ ]M]北 京பைடு நூலகம்: 京 医科 大 学 中国 协 和医 科 大 学 联 合 出 版 杜 , S[ . 北
19 1 9 0: 0
[ 高 尚璞 , 汉 钧 , 喜 花 . 宁 Ⅱ号 对 乳 腺 癌 术 后 患 者 及 荷 瘤 小 2] 唐 贾 乳 鼠 细胞 免 疫 功 能 的影 响 [] 中 国 中医 药 科 技 ,03 1 ()2 1 J. 20 ,0 5 :6 [ 肖 烈钢 , 3] 张玉 亮 , 松 , . 味 四君 固 本 汤 对 4 醇 等 加 8例 肿 瘤 放 化 疗
技 术 出 版 社 ,9 6 7 1 9 :3
减轻 化 疗 毒性 和不 良反应 , 进 骨 髓 造血 功 能 ’ 又 促 , 可 以提高 机体非 特 异性免 疫 功能 , 时对细胞 免 疫 、 同 体 液免疫 有一 定 的增 强作 用 , 拮抗 化 疗 的免 疫 抑制 作 可
用 , 除 自由基 , 强机体 免疫 系统 功 能 , 制癌 细胞 , 清 增 抑
患 者 白 细胞 降 低 的 疗 效 观 察 [ ] 解 放 军 医 学 杂 志 ,03 8 增 J. 20 , (
刊 ) 4 .3
[ 章 永 红 , 树 文 . 肝 软 坚 汤 抗 癌 增 效 作 用 的 l 观 察 [] 湖 北 4] 金 补 晦床 J.
中医 杂 志 ,9 8 2 ( ) 2 19 ,o 1 : 1
[8] 胡 定 政 . 正 抗 癌 方 对 6 扶 0例 晚 期 非 小 细 胞 肺 癌 放 、 疗 的 增 效 化
解 毒 临 床 观察 [] 陕西 中 医 ,05 2 () J. 20 ,6 3 [ 9] 陈 泽 涛 . 益气 养 阴 加联 合 化疗 治 疗 急性 白 血 病 17 [] 山 东 中 0例 J. 医 学 院 学 报 ,93 1( )3 19 ,7 2 :2 [O 侯 云 德 , 代 军 , 丰 永 , . 芪 某 些 生 物 活 性 的 有 效 部 分 研 究 1] 宋 傅 等 黄
温病考试习题及答案
![温病考试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7709820975f46526d3e154.png)
温病学模拟试卷(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37分)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D.易伤肺胃之阴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明腑实兼阴亏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
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
其治疗处方是()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13.沈目南认为燥属()A.寒B.次寒C.热D.火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微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平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绛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伤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
温病养阴法的临床应用
![温病养阴法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78e06e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e.png)
温病养阴法的临床应用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在《温热经纬》引用吴鞠通评注《灵枢·热病篇》言:“若留有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可以说在外感温热病中,津液的盛衰存亡将直接决定整个病情的机转。
外感温热病是由温邪的侵入,最易转化火热,火热越炽,耗伤津液越重,津液亏耗越重,则水不灭火更致火旺,必须根据温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拟订护阴液和养阴液的两大法则。
间接顾护津液法清热祛邪以护津:温热病伤津的主要原因系温热阳邪所致,故清除邪热是顾护津液之根本,即所谓:“清除一分邪热,即保留一分津液”。
辛凉清热法:适应于温热之邪侵入卫分的初期阶段。
以身热头痛,口咽干痛,咳嗽,脉浮数,舌苔薄黄为特征。
可选用银翘散、桑菊饮之类。
卫分邪热得解,则津液得留,吴鞠通称此为辛凉解热平剂、辛凉解热轻剂。
辛寒清热法:适应于温热侵入气分,以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为特征,可选用白虎汤,解除气分实热以护留津液,吴鞠通称此为辛凉重剂清热法。
急下存阴清热法:适应于热邪蕴结于胃肠,燥屎搏结,以身热汗出,腹痛便闭,或下利清水灼肛,谵语,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征,可选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
清热凉血法:适应于温热之邪侵入营血,以身热燥扰,昏狂谵妄,皮肤斑疹,或吐血衄血,舌绛脉数为特征,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清解邪热以保津。
清热透邪法:适于温热之邪留于阴分证,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渴饮脉弦为特征,可选用青蒿鳖甲汤搜邪外出以保津。
咸寒涩肠护津法:温病后期,往往邪退而正伤,气阴两亏,固摄失常便泄伤津,以大便泄泻,口咽干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为特征,可选用一甲复脉汤,方中只牡蛎一味咸寒涩补,既能涩肠补泻,又能清里存阴。
直接滋养津液法甘寒清热生津法:即以甘味及寒性药相配合以滋生阴液,如麦冬、天冬、沙参、知母、芦根等,适应于温热燥邪不解而又灼伤肺胃津液证,以口干而渴,身热干咳,舌红少苔,脉细数为特征。
可选用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清燥救肺汤之类。
中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
![中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https://img.taocdn.com/s3/m/48239bf4866fb84ae55c8d3c.png)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温病,即温热病,亦称瘟疫,属现代医学之传染病,如流感、流脑、麻疹等,其临床诊治以卫气营血辨证分期。
表证期邪在卫分,以肺卫症状为主,为温热病之初期阶段。
表寒症见发热轻、恶寒重、苔薄白、脉浮紧。
方选荆防解表汤加减:荆芥9g,生姜9g,防风9g,大枣5枚,水煎服。
表热症见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方选银翘散加减: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后入),荆芥穗 4.5g,淡豆豉9g,淡竹叶9g,苦桔梗9g,牛蒡子6g,芦根 15g,水煎服。
兼咳嗽者,可加桑叶9g,菊花9g,苦杏仁9g,连翘9g,生甘草3g,水煎服。
表湿症见胸闷,渴不欲饮或口渴、头身重疼、苔白而腻、脉濡数。
方选藿香正气散:藿香9g,紫苏6g,白芷6g,大腹皮9g,茯苓9g,陈皮6g,半夏9g,制厚朴6g,苦桔梗6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2个,水煎服。
肺燥症见发热胸痛、口干而渴、唇咽干燥、干咳无痰、苔薄黄而干、舌质红、脉浮或弦涩。
方选桑杏汤:桑叶6g,杏仁6g,沙参9g,象贝6g,淡豆豉6g,栀子皮3g,梨皮3g,水煎服。
表里证期指病邪由表入里,但尚未完全到达气分,属半表半里,或由表入里过程,表邪未罢,既有表证,又见气分或营分里证,属表里同病。
半表半里邪在少阳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少津、脉弦数。
治宜和解表里,驱邪外出。
方选小柴胡汤:柴胡9g,黄芩6g,法半夏9g,党参6g,生姜9g,炙甘草3g,大枣4枚,水煎服。
邪在少阳胆经夹痰湿内阻:证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呕吐酸水,或干呕呃逆、胸胁胀痛,或听觉不灵,苔厚腻或黄腻,舌质红,脉弦滑数。
治宜和解少阳,利湿化浊。
方选蒿芩清胆汤:青蒿12g(后下),黄芩9g,竹茹9g,法半夏6g,云苓12g,枳壳6g,陈皮3g,滑石18g,甘草9g,水煎服。
表里同病表寒里热:证见以恶寒口渴为主,咳逆气短、无汗或少汗、苔黄白相间、脉数。
《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规律的研究》
![《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规律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2881a6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4f.png)
《卫气营血辨证辨治内伤杂病规律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在辨治内伤杂病中的应用规律,通过分析卫气营血理论的基本内涵,结合临床实践,揭示其在实际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一、引言中医理论中的卫气营血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内伤杂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以人体气血阴阳平衡为基本原则,通过观察患者卫气营血的盛衰、运行状态以及相互关系,从而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程,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中医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但卫气营血辨证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二、卫气营血理论的基本内涵卫气营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气血阴阳平衡为核心,以卫气、营血为基本物质,阐述了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卫气主司机体的防御功能,营血主司机体的营养和滋润功能。
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当卫气营血失调时,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三、卫气营血辨证在内伤杂病中的应用内伤杂病是指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的疾病。
这些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但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可以明确疾病的性质和病程,为治疗提供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表现,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判断卫气营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
然后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中药治疗、针灸、拔罐等。
四、辨治内伤杂病的规律在辨治内伤杂病时,应遵循以下规律:首先,要明确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判断卫气营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其次,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最后,在治疗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要注重患者的情志调护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五、临床价值与展望卫气营血辨证在辨治内伤杂病中具有重要价值。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疾病的性质和病程,还可以为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卫气营血辨证还可以指导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情志调护,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医理论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abfd749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d.png)
中医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详解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温热病:是一类由外感温热病邪所引起的热象偏重,并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病症分类:叶氏应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的分布与生理功能的不同,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的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阐明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病理阶段:卫气营血病证,代表着温热病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病理阶段。
1.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2.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3.营分证:为邪入营分,热灼营阴,扰神窜络,病情深重;4.血分证:邪热深入血分,血热亢盛、耗血动血,瘀热内阻,为病变的后期,病情更为严重。
传变途径:温热病邪从口鼻而人,首先犯肺,由卫及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深重。
意义:卫气营血辨证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它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完善并丰富了中医对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和内容。
卫分证定义: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
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或伴有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①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被邪热郁遏,故发热重、微恶风寒;②温热之邪上扰清窍,则头痛;③温热病初起,伤津不甚,故口干微渴;④温热在表,故舌边尖红、脉浮数。
温邪犯肺,肺气失宣,则咳嗽;⑤温热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
卫分证分类:可因感受不同类型的温邪而症状和病机不同。
(1)风热犯卫:肺卫失宣,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微汗或无汗,咳嗽,咽红或痛,鼻塞流浊涕,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暑湿犯卫:阻遏气机,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重,胃脘部痞满,心烦,口渴,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浅析《温病条辨》中银翘散的组方思路
![浅析《温病条辨》中银翘散的组方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f18ebe2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c.png)
银翘散在用方上都是治于上焦,即“ 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
下” 。 在银翘散全方用药中,吴鞠通多用花、壳、叶、穗、草、根
等性味芳香量质轻薄的中药,使银翘散的药力轻清宣透,才
能进入上焦用以宣散上焦肺卫温热病邪,使邪气不能侵犯到
中焦,防止病邪传变,从而能起到轻宣肺卫的效果。 用药剂
浅析《 温病条辨》 中银翘散的组方思路
张悦毓 王小静 朱翘楚 石越 余宬阅
摘 要:银翘散源于吴鞠通所写的《 温病条辨》 ,原文中提到“ 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银翘散是辛凉解
表的平剂,常被应用于治疗风温、温热以及某些邪在卫分、上焦的杂病。 文章通过浅析银翘散的立法原则、配伍用方、煎服方法
量上吴鞠通提出“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 ,可以发现吴鞠通在
治疗肺卫表证时,药物剂量较轻,从剂量上控制药力恰达上
焦病所,这些都是为了使银翘散达到“ 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
以去实之能” 的目的。 银翘散组方思路的另一个特点是顾护
其虚,温热之邪侵犯上焦,邪热尚未雍盛,阴液损伤较小,治
疗应以透邪清热为主,用辛凉之品透邪、清热,清热的意义也
凉解表方剂时提供参考作用。
( 通讯作者:王小静)
参考文献:
[1] 邬姗,刘林.试论《 温病条辨》 中银翘散的配伍运用特
点[ J] .中医药学刊,2006(10) :1914-1915.
[2] 翟云云,张思超.从银翘散探析吴鞠通治病思想[ J] .
中医药导报,2017,23(5) :4-6.
[3] 吴振起,刘光华,王雪峰. 从性味配伍探讨银翘散的
吴鞠通“ 治上焦如羽” 的思想,因此,可以看出煎煮时间的长
温病诊治选择题——《温病条辨》
![温病诊治选择题——《温病条辨》](https://img.taocdn.com/s3/m/3676a205daef5ef7bb0d3c19.png)
1、关于吴鞠通创立的三焦辨证说法不正确的是()B、中焦指脾、胃和小肠病变C、下焦指肝、肾病变D、将温病按照侵袭人体部位不同分为上焦温病,中焦温病和下焦温病2、关于《温病条辨》温热病中下焦治疗原则说法错误的是()B、清热和滋阴可选用桃花汤、桃花粥、护阳和阴汤C、热与血结,形成瘀血停蓄症治疗时应泄热行瘀D、泄热行瘀时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桃仁承气汤、抵挡汤、加减桃仁承气汤3、以下关于《温病条辨》的成书背景说法错误的是()B、温病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受《伤寒论》影响很大C、吴鞠通治疗过大量温病患者,是能够成书的实践依据D、吴鞠通所在年代是清代中期重视发展文化4、关于《温病条辨》温热病中上焦治疗原则说法错误的是()D、热入血分—下法5、《温病条辩》中涉及到三焦病的治则不正确的说法是()D、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重不沉6、以下不属于《温病条辨》中对于湿热病的治疗原则的是()A、三焦的湿热病其治疗都是以清泄气热,养阴生津为原则B、在上焦以清宣肺气、化湿泄浊为方法C、在中焦以辛开苦降、宣畅气机、健脾开胃为方法D、在下焦以淡渗利湿为方法7、关于《温病条辨》编写体例说法错误的是()D、卷四为解产难8、《温病条辨》中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气分证标志着消耗血中的津液,或耗血动血,病非常危重D、卫分证时标志着邪气在表,邪较浅,病较轻9、关于《温病条辩》的概述说法错误的是()B、温病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C、清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温病学家包括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和王孟英D、清代乾隆之后是温病学理论体系成熟发展的阶段10、关于《温病条辨》温热病中中焦治疗原则说法错误的是()C、下法可选用竹叶石膏汤、黄连黄芩汤、栀子柏皮汤等D、阳明有形热结已去,无形热邪仍存应善后治疗。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https://img.taocdn.com/s3/m/1090a65d6f1aff00bfd51e0d.png)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辨证(更适用于温热病辩证)卫气看舌苔,营血看舌质。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1)卫分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温邪袭卫,卫外失司,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银翘散主之。
青翘抗病毒颗粒:忍冬藤,连翘,粉葛,青蒿,柴胡,重楼,板蓝根,川射干,蒲公英,大青叶,广藿香,紫苏叶,薄荷。
风热犯肺,肺气失宣,寒热不甚,咳重,桑菊饮主之。
夹风,如头痛,咽红肿痛,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加薄荷、牛蒡子;夹湿,如头身重痛,首如裹,苔白腻,脉濡,加芦根、滑石,芦根甘寒生津,配合滑石渗湿于热下,利尿而不伤津。
在表,可辛宣芳化,如藿香、佩兰、竹叶。
(2)气分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渴喜凉饮,溺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邪入气分,热炽津伤。
①邪热壅肺,肺气壅滞,失于宣降,身热咳喘,舌红苔黄,脉数,麻杏石甘汤主之。
②汗多,热在肺胃,白虎汤主之。
③无汗,热郁在肝胆,身热,口苦,烦渴,干呕,脉弦数,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主之,加醋柴胡、山栀。
黄连黄芩汤(芩、连、郁金、香豆豉)亦主之,加玄参、芍药、甘草。
呕吐重者,加竹茹,亦可清胆,如羚羊角。
④热灼胸膈:身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凉膈散主之。
没有便秘者,可去芒硝。
⑤暑湿弥漫三焦(热重于湿):身热,耳聋眩晕,咳嗽带血,胸闷脘痞,呕恶,便溏,尿赤,苔黄腻,三石汤主之。
(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白通草金汁)⑥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身热,腹痛,大便溏垢,便下不爽,苔黄腻、黄浊,烦躁,胸闷痞满,舌赤,脉滑数。
附方:肺热移肠,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痛不硬满,葛根芩连汤主之。
暑湿、湿温郁蒸气分,肠道积滯:身热稽留,胸腹满闷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濡数或滑数。
浅谈叶氏卫气营血辨证的治法
![浅谈叶氏卫气营血辨证的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aca97a09910ef12d2bf9e727.png)
中西医结合与祖国医学
联合治疗,方中黄芪、败酱草、板蓝根、青皮及陈皮等,可起到清 热解毒及泻火祛湿的 功 效 ;莪 术 、三 棱 、延 胡 索 、枳 壳 、川 芎 、 当 归 、红 花 以 及 桃 仁 ,可 起 到 活 血 养 血 、行 气 止 痛 的 功 效 ;赤 芍 能 够 起 到 清 热 凉 血 的 功 效 ,炙 甘 草 则 调 和 诸 药 ,共 奏 活 血 化 瘀 、清 热 燥 湿 、消 炎 杀 菌 功 效 ,可 改 善 患 者 的 症 状 ,进 而 提 高生活质量 。 [3,4]
参考文献 [1] 王茜,孙艳钦.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的疗效观察[J/CD].临
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3):12328. [2] 曹雪梅.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妇科炎症的临床效果[J].实用中西医
结合临床,2017,17(7):81-82. [3] 宗国霞.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
2 到气才可清气 表邪如果不解,进而入里化热,出现了以热、毒、实为主要 证候特点的气分证候时才可用清气法,即“到气才可清气”,过 早使用或滥用清气法,会导致寒凝郁遏之弊。这里所说的“清 气”一是以清气泄热为主,使邪热有外达之机;二是气分阶段, 病变所涉及的脏腑较多,如上焦肺、胸隔,中焦脾胃,下焦肠肝 胆、膀胱、三焦等,病证类型有夹湿、夹瘀、夹痰等不同,病程有 初入、流连之异;三是气分阶段,热毒炽盛,阴津易伤,在治疗时 还须顾其津液。总之“到气才可清气”,不仅包括了气分证的病 机、证候,还涉及了气分的治疗大法,病变相当复杂,治法也各 有不同,临床须详加辨别。 3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热入营分,深入阴分,出现了身热夜甚,心烦谵语等为主要 证候特点的营分证候时可用清营法加透泄之品治疗,即“犹可 透热转气”,如果见斑疹隐隐,惊厥抽搐、舌质红绛等症状,再用 透热转气,则证重药轻,无效误事。这里所说的“人营犹可透热 转气”[2]一是使营分邪热外透气分而解;二是邪初入营分,正气 尚有驱邪外出之势,透热转气则有利于扭转病机,过早应用苦 寒凉遏之品,不仅有伤阴之弊,且易内逼热邪深入血分。三是热 邪深入阴分,又有阴伤,须时时注意养阴。 4 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热毒炽盛,损伤血络,迫血妄行,溢于上下内外,出现斑疹 或吐血,或咯血,或呕血,或便血等血分诸证,可用凉血止血之 法治疗,如果见血热炽盛,煎灼津液,致使津少血稠,形成脉络 瘀阻,舌质红绛之证。单纯应用凉血止血之法,未达治疗目的, 所以应在凉解之中加上行散、养血(阴)之品,此乃叶氏治血的 一大特点[3],即“直须凉血散血”。这里所说的“散血”包括活血和 养阴两个方面。 叶氏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并结合各阶段的病机、证候特 点、用药规律等,提出了卫气营血各阶段治疗大法,即“在卫汗 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 血”。此是叶氏治疗温病的宝贵经验,至今指导临床用药,但温 热为病极易出现津枯液涸之变,贯穿于温热病整个发展过程 中,除运用“疏散、透散、透转气分、行散”等治法外,无不以救阴 为关键。所有才有“温热为法,法在存阴”,“若留得一分津液,便 有一分生机”之训[4]。
江南名医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辩证
![江南名医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辩证](https://img.taocdn.com/s3/m/bda52f29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0.png)
江南名医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辩证提起江南名医叶天士,人称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
康熙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
因他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据说连神仙都慕名而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
叶天士号脉后,说:“六脉调和,非仙即怪。
”羞得那神仙仓徨逃遁。
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见叶天士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
伤寒论主要是谈的外感病,特别是外感寒邪开始,而叶天士在伤寒六经辩证的基础上创立的外感温热病辩证,谈的主要是热,更加详细的论述了温热病情。
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今天就和大家来探讨卫气营血的辩证。
从上面谈到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我们来猜猜有些什么样的症状,发热出汗那是肯定的,因为本来说的就是热病嘛,另外,肺的症状呢?热伤肺卫会有黄稠痰吧?咳喘也会有吧,还有什么心烦口苦便秘也算热吧?,如果热入营分和血分呢?那会逆传心包,心包受邪,是不是会有热盛动血,皮肤斑疹和扰乱心神的问题呢?大的框架有了,我们再来分开论述。
一)卫分证——外感风热(肺)恶风发热咳嗽咽痛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卫分是什么意思?是肺卫,是表!这里很重要,大家一定要理解“卫气营血”的意思,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很像皇宫人员布置,守在皇宫门外的卫兵就好像肺卫,要行刺黄帝先要过这关,如果杀完卫兵再进去会有侍卫,火力和武功自当更高一层,那就是气分,之后再有将军保护,将军就像营分,如果刺客已打到将军的话,是不是军心动摇,人心将乱了?那神智病当然就在此产生了,将军若败,表示黄帝小命即将不保,全国动荡不安,民已大乱,人心已散,那就是血分,神智病更加恶化,难救也。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b330014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9.png)
★ 温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4
卫分(初期阶段) 气分(中期) 营分(严重阶段) 血分(晚期阶段)
病位
肺卫 肺、胃、肠、胆、脾、膀胱等 心与心包 心、肝、肾
卫 气 营 血
治疗大法
辛凉解表---银翘散 清热生津---白虎汤 清营透热---清营汤 凉血散瘀---犀角地黄汤
5
一、卫分证
血热伤阴 虚热内生
虚热内炽 阴虚阳亢,虚火上炎 阴精亏损,正气虚衰
肾精耗损 阴虚内热
低热不退,夜热早凉,五心烦热 口燥咽干 神疲乏力 耳聋
舌红少苔,脉细数
谢谢!
相当或包括现代医学的病种: ①多种急性传染病; ②多种感染性疾病; ③还包括某些非传染性的热性病。
3
★ 温邪包括:
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 燥热病邪、暑湿病邪、疠气、温毒等。
温病
发于冬春——风热病邪 发于夏季——暑热病邪 发于长夏——湿热病邪 发于秋季——燥热病邪
因与四时有关,故 ,便血 血色深红带紫 舌质深绛,脉细数
(二)肝热动风证
肝热动风证,是指血热灼伤肝经,肝风内动所表现出的证候。
血热亢盛
热邪亢盛 热邪灼伤津液 热邪上扰清窍 血热灼伤肝络,筋脉失养
肝经热甚
发热 口渴 头痛,眩晕 抽搐,角弓反张 舌红绛,脉弦数
(三)血热伤阴证
血热伤阴证是指血分热盛,耗伤阴液所表现出的证候
凡邪热久留必使其体内真阴耗损,故病久而累及肾,为此血 分证候是以心肝肾的病变为主。
温热之邪入血分,多由营分证不解而传入血分,或由气分直 接传入血分,此称为“气血两燔”。
(一)血热妄行证
血热妄行证,是指血分热炽,灼伤血络所表现出的证候。
热入血分, 灼伤血络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6dcd94b981c758f5f61f6769.png)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作者:徐由立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第10期摘要: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
养阴生津法是温病治疗中重要而又富有特色的一种方法,贯穿于温病治疗的始末,本文从文献的角度总结养阴生津之法在温病卫气营血以及温病后期不同阶段的具体运用及意义。
关键词:温病;养阴生津;治法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108-03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1]。
温病最易伤阴,如王孟英所说:“温为阳邪…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吴鞠通所言“温热阳邪也,阳盛则伤人之阴也”、“热病未有不伤阴者,其耗之未尽者胜,尽则阳无所流恋,必脱而死也…”[11]。
针对这一病机特点,温病大师叶天士曾谆谆告诫:“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可见温病宜时刻顾其津液,以护液为急。
本文从卫、气、营、血及温病后期不同阶段来具体阐述养阴法在温病治疗中的意义及其具体运用。
1温病“养阴法”的历史渊源早在《内经》就有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温热病的记载。
《灵枢·热病》提出“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提示了温热病的正气损伤以阴液为主,从而养阴是补助正气的主要方面。
汉代《伤寒论》中除有猪肤汤之类滋阴润燥方外,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黄连阿胶汤等方中,也配合使用了养阴生津的药物[2]。
至晋唐时期,益气养阴法在外感温热病的运用中更趋广泛。
如《千金要方》记载孙思邈治疗热病伤阴,首用大量甘寒药物养阴生津,如地黄煎,在运用解表、攻下等法时,亦配合滋阴药物,如葳蕤汤中用葳蕤,白薇,生地黄汤用生地黄汁、人参,从而开滋阴解表、养阴攻下之先河[3]。
宋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阳有余阴不足”的观点,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多用人参、白术再加一些滋阴的药物[4]。
到明清时期,温热学派崛起,对外感温热病中阴液耗损和养阴生津法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
《温病学》复习试题(1_ 9套,附答案)51935
![《温病学》复习试题(1_ 9套,附答案)51935](https://img.taocdn.com/s3/m/f0d4ecb9a1c7aa00b42acb27.png)
温病学模拟试卷(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37分)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D.易伤肺胃之阴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明腑实兼阴亏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
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
其治疗处方是()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13.沈目南认为燥属()A.寒B.次寒C.热D.火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微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平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绛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伤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
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
![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b3321558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c6.png)
营血
是指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 的功能,包含了血液循环 及生成、调节血液成分的
功能。
作用
卫气营血共同维持人体正 常的生理功能,抵御外邪 入侵,保持机体内环境的
稳定。
温病学说中地位与价值
地位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学说的核心理论 之一,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温热病 的重要依据。
价值
通过对卫气营血的变化和相互关系进 行辨析,可以准确判断温热病的病势 深浅、病情轻重和预后转归,为制定 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03
气分证治及临床表现
气分证概念与特点
气分证是温热病邪在气分阶段,以中焦阳明胃、肠,下焦少 阳胆、三焦和膀胱的病变为主,或因逆传心包所致,临床表 现以发热不恶寒,但恶热、口渴欲饮、苔黄等热盛特征为主 要表现。
气分证以中焦阳明为病变重心,阳明为十二经脉之海、多气 多血之经,抗邪力强,邪入阳明,正邪斗争剧烈,故见热盛 的证候。
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
治疗方法
清气泄热是气分证的治疗原则。但气分病变涉及脏腑较多,病情变化亦较复杂,故在治疗时应针对具体病位、病 情、病势制订相应的治法,如宣肺止咳平喘法,清心开窍法,清胃泻火法,清胆利湿法,通腑泄热法等。
注意事项
气分证多属实证热证,治疗以清泄为主,但亦应注意到,热邪最易伤津耗液,因此,在清泄热邪的同时,必须顾 护津液。此外,气分证热象虽盛,但亦有虚实夹杂者,如热结胃肠而津液大伤者,即属邪实正虚,此时在治疗上 又应泻热与生津并施,不可专事攻伐。
04
营分证治及临床表现
营分证概念与特点
营分证是温病邪热内陷,营阴受损,心神 被扰所表现的证候。
营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较为深重的阶 段,其病变部位在营分。
营分证的特点为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 疹隐隐,舌绛无苔,脉细数等。
浅谈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结合脏腑辨证于温病之治
![浅谈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结合脏腑辨证于温病之治](https://img.taocdn.com/s3/m/866340d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2.png)
浅谈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结合脏腑辨证于温病之治摘要: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
又称温热病。
属广义伤寒范畴。
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
关键词温病叶天士卫气营血三焦辩证温病作为一种逐渐被医家认知熟悉的疾病,其在辨证治疗方面,有着众多的思路与方法,对温病认知不断的发展,由原先伤寒学派的六经辨证到三焦辨证再到叶天士所创的卫气营血辨证,内容不断的被丰富,在这些医家对温病的认知中,叶天士的理论可以说是较为完备的了,简单就其学说而言,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病已经算是精细如微了,但仔细分析叶天士的温病主张,我们可以发现就连他也并非独抱卫气营血辨证,视其为不二法门。
首先对其该学说进行一个了解,在细读其著作《温热论》后,会发现其主张的并非仅是上述的四个方面,还包括了三焦辨证以及脏腑辨证的一些影子,叶氏把温病毒邪侵犯人体由外到内分为卫气营血,病情的加深会伴随着向内程度的发展,但是人体不仅有内外之分,亦有上下之分;温邪有阴阳之别,侵袭人体亦有上下之分。
其中也均是按照上述的四个层面发展的吗?显然不是,叶氏在其书中有明显三焦辨证的思想,如开篇一句即点明: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指出温病邪侵犯人体上部阳位,肺先受邪,在这里是肺的卫气受到侵犯,若温邪不除,则按照由卫到气的顺序进行发展,变为肺热壅盛,这一步是符合叶氏四步传感顺序的,当然他还指出温邪犯肺或可传给同属上焦的心包,关于其三焦辨证的思路也由此展开,暂时不去讨论气分向营血方面的传变,叶氏之处中焦当属脾胃二脏,可由上焦顺传而发,也可由一些易困脾胃之温邪如暑邪直接袭之,中焦之脏,不言卫气营血而言脏腑功能,亦颇有脏腑辨证之意。
中焦病不愈则可传之下焦,叶氏把肝肾二脏作为下焦的邪犯之脏,既是考虑到脏腑的位置,又考虑到了病情发展的过程,下焦之病通常为温病发展后期的脏腑受损,温病之邪,容易耗伤阴液,久病伤肾,温病预后或者发展深入人体都会肾阴亏虚,出现五心烦热,盗汗等伴随症状,须在清残余温毒之余还要注意滋补肾脏,扶长正气;若热邪煎灼肝阴,则易出现肝亏而导致的肝风内动,兼在发热的温病之中,加重病情。
温病学填空题完整版
![温病学填空题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e74855a6c30c2258019e54.png)
1.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有:、、、。
1.答案:感受温邪正气盛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化燥伤阴、、。
2.答案:先犯上焦肺卫变化迅速,易传心包3.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于耗气伤津、。
3.答案:先入阳明气分易于兼夹湿邪4.新感温病包括风温、、、秋燥、;伏气温病包括、。
4.答案:暑温湿温温毒春温伏暑5.温邪具有、、、等特点。
5.答案: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6.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6.答案: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7.温病病因学说的实际意义不仅在于,更主要的是在于。
.答案:说明温病的发生原因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8.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8.答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易于困阻清阳郁遏气机9.寒邪可以作为和导致温病发病。
9. 答案:诱因兼夹之邪10.10.温病的感邪途径为和。
11.答案:口鼻皮毛1.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三焦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
1.答案:叶天士吴鞠通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是:但发热,不恶寒,,。
2.答案:口渴苔黄3.血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及出血。
3.答案:舌质深绛斑疹4.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发热;。
4.答案:与恶寒并见口微渴5.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热夜甚,,。
5.答案:舌质红绛斑疹隐隐6.温邪侵犯人体发病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和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6.答案:卫、气、营、血三焦所属脏腑7.邪入中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足阳明胃,,等。
7.答案: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8.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是类型、、明确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从而确立治疗大法。
8.答案:归纳证候认识病情传变9.邪在上焦包括与的病变。
9.答案:手太阴肺手厥阴心包10.邪入下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和。
10.答案:足厥阴肝足少阴肾11.从三焦辨证角度看卫气营血辨证,中焦病变无证而有气分证和病证。
11.答案:卫分营血1.温病昏愦不语多因所致;温病神志如狂多因所致。
《温病学》复习试题(1-9套,附答案)
![《温病学》复习试题(1-9套,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ca151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45.png)
温病学模拟试卷(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37分)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D.易伤肺胃之阴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明腑实兼阴亏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
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
其治疗处方是()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C.热D.火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微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 )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平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绛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伤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温病的各个阶段,除有明显的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液耗伤之证。
根据临床病证或病因的挟湿与否,可把温病分成两类:温热病和湿热病。
温热病乃温热类病邪引起,因温热类病邪纯为阳邪,热变最速,极易消灼津液,故以起病急骤、热象明显、易伤津耗液、传变较快、易内陷生变等为特征,而对于湿热病,即使初起伤津不明显,后期也易化燥伤阴。
正如叶天士云“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吴鞠通亦有言“温热阳邪也,阳盛则伤人之阴也。
”阴津包括津液和精血,生理情况下互为滋生,它们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诚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所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阴液之耗损程度,常关系着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即吴鞠通说“热病未有不伤阴者,其耗之未尽者胜,尽则阳无所流恋,必脱而死”。
所以,祛除温邪,保津养阴在温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如古人所言“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1阴伤的诊断依据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来分析疾病发展变化的浅深层次,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阶段的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
临床判断阴伤与否及其程度,可以根据患者特殊症状和体征加以辨别,例如:口渴与否及口渴程度变化、舌苔、脉象等。
卫分温邪侵及肺卫,易伤及肺阴,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卫分之邪不解进一步发展传入气分,临床多见热势壮盛、汗多、口大渴、舌红、苔黄、脉数等,此时病邪进入气分,邪正交争更加剧烈,津液耗伤进一步加剧,若不及时正确治疗,温邪可进一步由气分深入营血分,病情加重,形成正虚邪少的局面。
邪热盛于营分,灼伤营阴,可出现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躁扰甚则谵语,或见斑疹隐隐,舌红绛苔薄或无苔,脉细数,此时阴伤不仅是津液大伤,同时还有不同程度的营血耗伤。
当营分热邪进一步发展,深入血分,则出现身灼热、躁扰不安,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斑疹密布,有不同部位出血表现,舌深绛等。
若有干燥厚裂之苔则多属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
2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具体运用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化燥伤阴的病理倾向,阴精的盛衰关系着疾病的转归。
祛除温邪,保津养阴为温病治疗的基本大法。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杂说·汗论》提出“本论始终以救阴精为主”。
在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其证侯特点有异,治疗方法有别,其具体的养阴法也不同。
且滋阴也并非单用滋腻、甘润之品,而是结合病变部位及依据脏腑之异,随证选方用药。
2.1邪在卫表,辛凉甘润,禁汗护阴温病初起,邪在气分,卫气郁阻,肺卫失宣。
其“口微渴”,是因温邪伤及肺中津液,不能上布于口而成,已初显伤津之兆。
治宜辛凉透泄为主,祛邪外出,又需防止病邪入里残害津液。
叶天士云:“温邪在肺,其合皮毛,用辛凉轻剂。
”吴鞠通言:“温病忌汗”。
故治疗以辛凉透邪,佐以甘润之法,即寓邪退而不伤阴液,保护津液之意,如银翅散中竹叶、芦根甘寒之品,甘可补胃气、和胃气;寒可清热降火。
二药合用,辛散而不过汗,凉解而不寒滞,既可补热邪已伤之津液,又能防温邪伤津之患,祛邪护津二者兼得。
即吴氏说“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功。
”又如秋燥初袭于肺,取辛凉甘润,轻透肺卫之桑杏汤,方中沙参、梨皮养阴润燥,以使邪去而津不伤。
由此可见,温邪在卫表,治以辛凉透表,药取轻清上行达肺,使腠理通达,气机宣展,营卫调和,津液自能内守。
但值得注意的是,卫分证不得使用寒凉重剂,邪气在表,病位尚轻浅,大剂寒凉之品,必致寒凝郁遏,气机凝滞反使表邪不得宣泄。
2.2邪入气分,清气逐郁,泄热保津病情进一步入里,热炽阳明气分,正胜邪实,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争,热炽津伤。
病变复杂,可涉及肺、脾、胸膈、肝胆、肠腑等多个病变部位,故其具体养阴方法也因部位而不同。
2.2.1气分热盛,清热保阴气分热盛,更伤津液,最易形成邪盛正衰之候。
症见“汗多”乃因里热逼津外泄,里热津伤则“口大渴”,可见其津伤之势更甚,此时用辛凉重剂之白虎汤。
吴鞠通说:“阳盛则阴衰,泻阳则阴得安其位……泻阳之有余,即所以补阴之不足。
”即明确阐明了清热祛邪能护阴生津的道理。
白虎之功主在清邪治本,且清热而不伤津,如!!!!!!!!!"!"!!!!!!!!!"!"·研究生论坛·浅析温病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运用张敏,周语平,韩维斌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阴伤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结果,温邪伤人每易伤津耗液。
化燥伤津贯穿温病发展终始,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
因此,保阴护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津液固存对温热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
温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不同。
本文对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运用规律进行浅要的分析,提出邪在卫表,辛凉甘润,禁汗护阴;邪入气分,清气逐郁;泄热保津;邪热入营,清营透热,滋阴生津;邪入血分,凉血散血,救阴增液。
关键词温病;养阴法;卫气营血辨证中图分类号:R2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852(2009)02-0026-0326吴鞠通曰“金飙退热,而又能保津液”。
若邪热亢盛,气阴欲脱,出现喘而大汗出,脉洪大而芤等症候时,则使用白虎加人参汤,白虎主退邪热,人参益气生津,以救化源之欲绝,如吴鞠通所言:“此时补阴药有鞭长莫及之虞,惟白虎退邪阳,人参固正阳,使阳能生阴,乃救源欲绝之妙法也。
”2.2.2邪入阳明,泻下存阴邪入阳明胃肠,与积滞糟粕相搏,转成阳明腑实证,因燥结不通,邪热无从排泄,更伤津液,且病虽在腑,却上可扰心,下可劫灼津液,煎熬肾水而见便秘、腹满硬痛、舌苔焦躁等,此类病证急宜泻下热结,以救阴津。
吴鞠通曰:“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阴竭。
”此可谓遵温病“下不厌早”之说急下驱除邪热,以达《伤寒论》中“急下存阴”之意。
若病纯在里,热结液干之实证,则用苦寒直折的大承气汤,急下热结以保津液;若正虚不能运药,正气既虚,邪气复实,正虚兼气液两亏,用新加黄龙汤攻下燥结,补益气阴;偏于热结旁流,用调味承气汤微和之;若阴素虚,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用增液承气汤增水行舟。
吴鞠通认为上述“妙在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
”2.2.3余热未清,滋养肺胃阳明气分证后期,高热虽除,但邪热未尽,温邪渐解,肺胃津液耗伤,症见低热,口舌干燥而渴,干咳少痰,纳差,舌红而干等。
用沙参麦冬饮、益胃汤,五汁饮、竹叶石膏汤等甘寒养胃之品,使胃津充足,上能滋养心肺,下可濡润肝肾,则邪不内陷。
如叶天士言“甘寒清气热中,必佐存阴,为法中之法”,另外,湿热类温病余邪未清,伤及气阴,则选用薛氏麦冬汤、清络饮等清泄余热、扶中益虚、生津止渴。
2.3邪热入营,清营透热,滋阴生津温热之邪侵入人体,深入阴分,耗伤人体阴液的轻浅阶段为“在营”,此时,不仅温热邪气深入营分,而且营阴已经受损,营热不透,则营阴更劫,即见身热夜甚、营热蒸腾,则口干反不甚渴饮,热伤营阴,热扰心神,伤及血络,甚则热陷心包,可见心烦甚则谵语,或见斑点隐隐。
治疗宜清营透热,滋阴生津。
方选清营汤,方中以甘寒之生地黄、玄参、麦冬配以咸寒之水牛角滋营阴,清营热,祛邪而不伤正,增阴而不留邪。
若兼热灼津液为痰,痰热互结,宜增液豁痰,增其液则痰能稀能化;兼有大肠燥屎,则增液行舟,釜底抽薪;兼有瘀热互结,瘀热因热灼津液,血液黏滞而生,则宜养阴增液,使津充则血不滞,不滞则瘀可通,是以增阴而收通瘀之功;若气营两燔,壮热烦躁,则用加减玉女煎清气凉营。
2.4邪入血分,凉血散血,救阴增液温病日久或失治、误治,病邪则深入血分,此为温热邪气深入阴分,损伤人体阴液的深重阶段。
主要表现为血液溢出脉外,或血热动风或阴血重耗,正如叶天士所说:“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因心主血脉,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温病血分热毒极盛,最易消耗心、肝、肾之阴。
若救不及时或救不得法,则多有亡阴、亡阳之危。
此时应“凉血散血,救阴增液”,治以咸寒甘润之法滋阴填精,潜阳熄风,用加减复脉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此类方剂皆以咸寒增液之品填补真阴,既可去其本无之虚热,又可复其固有之阴液,为救阴重剂。
即吴鞠通言“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
”另外,肝肾乙癸同源,同居下焦,肾水亏乏,不能涵养肝木,故温病后期多见虚风内动之候。
吴氏言“热邪久羁,吸烁真阴,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再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温热久羁,上助手少阴心火,下灼足少阴肾水,心烦不寐者,宜泻火救阴,黄连阿胶汤主之。
此方既能外泻壮火而内坚真阴,又能内护真阴而外捍亢阳,为攻补兼施之剂。
3体会顾护阴液固然是温病的重要治则,然而温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贯穿着正邪相争,正盛可祛邪,正虚则病进,妄补又可恋邪,用药不当又可伤正,如何顾护阴液以扶养正气,关系到疾病的转归与预后。
所以在运用的同时又要多方面兼顾,方能处理好祛除温邪和保津养阴的关系,现笔者试陈述如下:3.1邪在卫表,忌辛温解表“汗”指解表法,“在卫汗之可也”,但温病系温邪为患,病虽在初期肺卫,但已有轻微津伤表现,只能辛凉透散,禁止辛温发汗。
邪在卫表,当以发汗透邪给邪以出路,使用强力发汗药物,不但不能逐邪,反易助热伤阴。
正如吴鞠通所云:“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
”又言“辛温药可助长在表之温邪,灼伤血脉,而发斑疹。
若汗出过多,既伤心阴,又伤心阳,肺卫之邪可顺势传人心包,扰乱神明,故神昏澹语,这是温病误汗最常见的变证。
3.2苦易化燥,慎用苦寒温病以温热性质的病邪为患,苦寒似为正治,苦虽能降火,但也能化燥,而温热为病,多见伤津化燥,故当慎用苦寒。
吴鞠通强调”温病燥热,欲解其燥,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
”滥用苦寒,则燥伤津液,反助热势,必致津枯液涸。
但其为慎用并非不用,故治疗时要掌握分寸,既要祛邪,又要护阴,可以苦寒与他法合用,如可与甘寒药为伍,以使祛邪不伤正,处处注意护津养阴。
另外,保存津液更不宜使用辛燥及温热劫津药物,这样同样可以伤及津液。
3.3补阴之法,慎用升散后世医家多称叶氏畏柴葛如虎狼,于阴伤之体,慎用升散。
热淫于内者,用甘温辛热以助其阳,不能解肌,反能涌越热势所出,致伤阳络,则吐脓血必也。
用药之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若补其所胜,泻其所败,焉得不毙。
叶氏得其真义,阴伤之体,源泉将竭,阴宜内守,若一再升提耗散,反致竭阴之弊。
柯韵伯有补中益气汤独不利于肾之说,陆丽京[2]则言:“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是癸水消竭,或是命门火衰,若一再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拔其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