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动机和步骤

合集下载

日本近代对外扩张思想脉路探析

日本近代对外扩张思想脉路探析

日本近代对外扩张思想脉路探析近代以来,日本一直在寻求对外扩张,以获得更多的领土、资源和权力。

日本对外扩张的思想脉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时期,当时日本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开始积极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制度,并试图通过扩张来提升国家的影响力和地位。

本文将探索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思想脉路,以期了解日本对外扩张的动因和背后的思想基础。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开始逐渐打开与西方国家的接触,并吸收他们的文化、科学技术和制度。

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开始反思日本的传统文化和制度,认识到日本的传统体制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向西方学习,并寻求对外扩张以获得更多的资源。

这种思想在《黑船来航》之后迅速蔓延开来。

日本政府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开始积极派遣使节到欧美国家学习,并在国内进行改革,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日本对外扩张思想的脉路可以追溯到明治时期。

当时,日本在与西方国家的接触中,逐渐认识到自己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并开始向西方学习。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西方国家逐渐取得了技术和军事上的优势,日本意识到必须提升自己的技术和军事实力,才能在国际上立足。

日本开始加强军事建设,并逐渐扩张自己的国土。

日本对外扩张思想的脉路还可以追溯到日本的殖民地扩张。

19世纪末,日本开始在东亚地区进行殖民扩张,试图通过占领台湾、朝鲜等地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这种对外扩张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特别是英国和法国在亚洲殖民地扩张的成功,影响了日本的殖民扩张政策。

日本希望通过殖民扩张来提升自己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并获得更多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对外扩张的思想脉路也受到日本自身国家利益、民族感情和地缘政治的影响。

日本一直希望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地位,因此扩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日本对外扩张的军事背景也是日本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础。

日本意识到,只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维护国家的利益,因此扩张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动机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动机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动机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东北的一系列行动。

作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一部分,九一八事变不仅仅是一次地区冲突,更是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略行为。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动机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一、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历史背景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日本便开始对外扩张,以追赶西方列强的脚步。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实行近代化改革,并通过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与科技,使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

然而,日本在经济、军事和领土扩张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境,需要通过外部势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经济动机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日本正面临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的困扰。

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日本寻求通过侵略行为获取这些资源。

中国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产品,对日本来说是一个理想的扩张目标。

因此,日本帝国主义以控制中国东北为手段,以满足其对资源的需求。

三、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军事动机军事动机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日本,希望通过扩张行动来巩固和增强自己的地位。

中国东北地区位于日本的后方,控制该地区可以为日本提供重要的军事战略优势。

此外,日本还渴望通过占领东北地区来解决其军队规模过大的问题,以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和有效性。

四、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政治动机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动机主要体现为对中国进行殖民统治。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开始借鉴西方列强的殖民政策,希望通过殖民统治来增加国家的权力和影响力。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之一,对日本来说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占领东北地区可以为日本提供一个强大的前进基地,并进一步推进其对中国的控制。

五、九一八事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不仅导致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沦陷,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变发生后,日本继续对中国进行扩张,并最终导致了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使中日两国关系陷入长期冷淡。

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

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

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随着历史的轮转,世界各国的扩张欲望也逐渐显现。

而日本作为一个亚洲国家,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展示了其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野心。

本文将简要探讨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过程以及其影响。

一、日本的太平洋地区扩张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当时,日本国内的现代化改革将国家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日本政府开始主动寻求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并通过一系列的外交策略和军事行动实现其扩张目标。

二、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日俄战争(1904-1905年)。

日本在与俄罗斯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成功夺取了俄罗斯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

这一胜利不仅巩固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地位,还使其成为亚洲地区的强国。

三、另一个重要的事件是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作为盟国之一,日本参与了战争,并于1919年在凡尔赛和约中获得了德国在太平洋岛屿上的权益。

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强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地位。

四、太平洋战争(1941-1945年)标志着日本在太平洋地区扩张的巅峰和终结。

日本攻击了珍珠港,导致美国加入战争。

然而,日本最终在太平洋战争中失败,其殖民地和岛屿陆续被解放。

五、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对当地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为日本创造了更多的资源和市场,并提供了经济和政治上的机会。

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日本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殖民统治和侵略行为,这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六、如今,虽然日本已放弃了军事扩张的策略,但其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仍然存在。

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日本在经济、技术和文化等领域继续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总之,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历史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了解这一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一、战略意图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期不断侵华的原因与背景大致如下:1. 大陆政策侵略扩张日本基于传统的侵略政策,不断向外扩张势力。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当时,日本土地贫瘠,资源缺乏,而且当时东京又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日本人认为日本岛不适合住人,他们要移民,而中国的资源丰富,而且地理环境好,它们认为中国是梦想中的天堂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势骤强,积极向外扩张。

自甲午之役、日俄战争,以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均在中国掠夺利益。

且日本因地少人多,故一向主张贯彻“大陆政策”,认为“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可见日本军国主义是以侵华为基本国策的野心。

2. 经济大萧条转移国内视线受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渴望从对外侵略中寻找出路。

1931年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1932年,日本侵略者将东北占领地改名为“满洲国”,扶植被推翻的清朝废帝溥仪为傀儡。

3. 称霸亚洲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即实施军国主义教育,培养年青一代的民族优越感,民族主义抬头。

日本内阁和军方在国内大力加强法西斯统治,对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灌输“八纮一宇”的侵略思想和“武士道”精神。

总之,日本帝国主义者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

而日本军阀又先后与德、意缔结盟约,形成“罗马、柏林、东京轴心”,狼狈为奸,以图东西方分别称霸。

二、侵略步骤日本对中国的掠夺与侵略是在周密规划下进行的。

日本殖民中国,迁都大陆的设想早在丰臣秀吉时代即已构思,只是那时无力实现。

从1868年明治维新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政策开始,到1927年《田中奏折》的征服世界的五步计划,日本把征服中国大陆作为实现其野心的先决条件。

日本对中国的掠夺先是通过武装侵略,勒索巨额赔款,以为其进一步工业化获得原始资本,同时达到使中国经济崩溃、内乱四起的目的。

近代日本的殖民与帝国扩张政策

近代日本的殖民与帝国扩张政策

近代日本的殖民与帝国扩张政策近代日本的殖民与帝国扩张政策在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亚洲最早进入现代国家体系的国家之一,日本在殖民地扩张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野心。

这篇文章将探讨日本在近代的殖民与帝国扩张政策,并探究这些政策对日本国民意识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了解日本殖民与帝国扩张政策的起源。

19世纪的日本正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威胁,特别是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于1854年开放了其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国门。

这一事件使得日本开始向外寻求国家利益和发展机会。

随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并将焦点转向了扩张行动。

在亚洲地区,日本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对中国和朝鲜进行了殖民与控制。

甲午战争以及日本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得日本获得了对中国的控制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占领。

鉴于日本在中国的成功,其对朝鲜的兴趣也日益增加。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战胜了俄国,并获得了朝鲜的统治权。

除了中国和朝鲜,日本还对太平洋地区展开了殖民与控制行动。

日本曾占领台湾、关岛、夏威夷等地,其甚至在1910年吞并了旅游胜地热土地球上的最古老的属于朝鲜的半岛。

这些行动极大地加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和地位,使其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这些动荡干戈并未改变日本国内社会深处存在的紧张与不稳定。

日本对亚洲殖民地的控制加速了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在日本国内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向外展现自己的国家形象,强调日本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应该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种国民意识的改变,使得战争主义在日本社会中迅速蔓延开来。

日本的教育和宣传机构通过宣扬民族主义和对外战争的必要性,为日本的帝国扩张奠定了基础。

然而,日本的帝国扩张也导致了国内外的严重后果。

首先,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而引发的反抗运动加剧了日本对殖民地的镇压,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紧张氛围。

其次,日本的帝国扩张引起了与周边国家的冲突,尤其是与美国的冲突。

这最终导致了日本在二战中的失败,并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处罚。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对外侵略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对外侵略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对外侵略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对外侵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日本经历了从封闭时期到现代化国家的转变,期间军国主义思潮兴起,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冲击。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军国主义思潮、对外侵略等方面探讨这一主题。

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与压迫,日本逐渐觉醒,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为了追赶西方列强,日本借鉴了德国的现代化模式,并发展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此时军国主义思潮逐渐兴起,且与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密切相关。

军国主义思潮在日本社会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一方面,这种思潮强调国家的绝对权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军队为核心,将国家利益置于一切之上。

同时,军国主义也大力宣扬日本人与其他亚洲民族的优越感,通过崇拜武士道精神和封建思想来强化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军国主义的兴起,也对日本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外侵略成为军国主义的重要目标之一,以获取资源和领土是其主要动机。

日本在20世纪初先后侵略了朝鲜、台湾、中国东北等地,随后又发动了对华战争,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扩大了战争规模。

对外侵略引发了国际关系上的深刻变化。

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引发了亚洲各国的不满与抵抗,亚洲各国形成了一个以中国和其他被侵略国家为核心的反日统一战线。

同时,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也让西方列强对其警觉,加强了对日本的制裁与打击。

然而,也不能否认日本军国主义和对外侵略中的某些复杂性和多重层面。

军国主义思潮在日本社会中广泛传播的背后,也有一部分人对其并不认同。

日本在对外侵略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反战、反对军国主义的抗议活动。

长期以来,军国主义和对外侵略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日本。

为了回应过去的历史,日本政府在追求和平与法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例如,日本在战后与被侵略国家进行了和解,签署了一系列和平协议,为战后亚洲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然而,军国主义和对外侵略的问题还在某种程度上对日本的国际形象和国内政治产生了影响。

九一八事变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

九一八事变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

九一八事变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动机以及九一八事变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内政治混乱和经济困境之中。

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削弱,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地求和更加加剧了中国的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帝国主义看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决定利用中国的弱势来实现自己的扩张目标。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动机。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和军事需求,日本帝国主义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和资源。

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市场,自然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目标。

此外,日本还有一种民族主义情绪的推动,他们认为自己是亚洲的领导者,应该通过征服其他亚洲国家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地位。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他们占领了东北三省,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这次侵略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反抗,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谴责。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抵抗意识,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合作,为日后的抗日战争打下了基础。

九一八事变还对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警惕,各国纷纷对日本实施了经济制裁和外交抗议。

然而,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复杂,各国对日本的制裁和抗议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这也为日本帝国主义继续扩张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生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也受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动机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中国和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抵抗意识,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警惕。

九一八日本在东北的扩张战略

九一八日本在东北的扩张战略

九一八日本在东北的扩张战略九一八事变,又称为“九一八”或“沈阳事变”,是指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一系列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侵略战争的开始。

这场战争是日本实施其扩张战略的一部分,旨在控制东北地区的资源和实现对中国的全面控制。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日本在东北的扩张战略及其影响。

一、决策背景与动机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对中国扩张的行动。

日本政府逐渐扩大其在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同时通过支持中国内部分裂势力,满足自身利益。

然而,日本认为这些努力未能有效实现其对中国的完全控制,因此决定采取更强硬的手段。

日本决策者对东北地区的兴趣主要是出于其丰富的资源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矿、铁矿等资源,这些资源对于日本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东北地区紧邻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对于控制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战争进程与手段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一个由日本官兵在沈阳东南部的南满铁路上引爆的炸弹,随后日本将其归咎于中国的抗日势力。

在此事件后,日本开始实施全面侵略,多次攻占东北的重要城市和要塞,最终建立了伪满洲国。

日本在东北的扩张战略采取了多种手段。

首先,他们利用军事力量发动进攻,迅速占领重要的交通要道、城市和要塞。

其次,日本实施了残酷的统治政策,通过镇压抗日活动、推行高压统治等手段维持其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此外,日本还通过发展经济、推行日本化政策等手段,改变东北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面貌。

三、对东北地区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及其随后的侵略行动对东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东北地区的经济和资源被日本彻底掠夺,严重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并造成了东北地区人民的生活困境。

其次,日本的统治政策导致东北地区的社会和文化体系发生巨大变化,大量资源被转移至日本本土,严重破坏了东北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九一八事变也对中国整体的抗日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九一八事变打破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成为了反抗日本侵略的一个重要战场。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迅速扩张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迅速扩张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迅速扩张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沈阳发动了侵略中国的行动。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的迅速扩张。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日本的行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警惕与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日本侵略的动机和扩张方式以及对中国和东北地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了解九一八事变,我们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20世纪初,欧洲列强对中国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瓜分,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看到了这一机会,通过侵略战争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扩张。

同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日本政府面临着经济衰退和社会危机,迫切需要寻找外部资源以维持经济发展和政权的稳定。

其次,我们来分析日本侵略的动机和扩张方式。

日本奉行了“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宣称要解放亚洲国家,实质上是为了保护和扩大自身的利益。

九一八事变只是日本侵略行动的开始,很快在东北地区建立了满洲国,并逐渐控制了整个东北亚地区。

日本实施了殖民统治,推行日本化政策,严重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掠夺资源和人口,为自己的侵略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

接着,我们来看看日本侵略给中国和东北地区造成了什么影响。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侵略的开始,中国人民遭受了长期的残暴统治和剥削。

东北地区的工矿企业被日本控制,沦为日本的资源基地和战略后方,中国人民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

同时,日本的侵略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使中国问题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并加速了国际反帝斗争的发展。

然而,九一八事变也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抵抗。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斗争,为保卫祖国、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勇敢抵抗的起点,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奠定了基础。

总之,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迅速扩张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东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斗争,使中国成为反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之一。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一、日本侵华的原因以及动机十九世纪初期,当中国仍沉浸于天朝大国,地大物博的美梦中的时候,西方殖民者来到了尚未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开化”的日本。

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以及当时的日本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的阶段,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显出了日本对外开放的政策倾向,结束了日本两百多年来闭关锁国的政策。

1868年,日本开始了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明治维新,开始了向西方学习而“富国强兵”的道路。

当日本开始资本主义的大幅度发展的时候,国内的矛盾就凸显了出来。

由于日本国面积小,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当时的东京还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于是日本人认为日本并不适宜他们居住。

而在当时的中国,才经受过西方国家的洗劫的清朝显得似乎相当的弱小,在历次的战争中西方殖民者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这激发了日本的野心,迫于缓解日本的国内矛盾,于是他们就将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富饶但是并不强大的中国--他们眼中的天堂。

二、日本对于整个战争的期望日本当然是有野心的,他们的目的不只是中国,在对于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上,他们的长远打算是征服世界,他们发现了对于世界的侵略扩张道路—若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若要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日本开始了第一步的行动,开始了发动侵华战争的策划。

《田中奏折》中提出了日本侵略行为的总战略“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三、日本侵华战争的主要步骤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日本开始了对华侵略战争。

在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中国台湾。

日本为了侵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侵略计划。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政权更迭,西南强藩少壮军人拥戴天皇,执掌朝政,鼓吹‘开拓万里波涛,耀皇威于海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869年日本函馆战争尚未结束,维新重臣木户孝允等就制订了侵略朝鲜的计划。

1871年,另一个狂热分子西乡隆盛也鼓吹‘征韩’。

日本帝国的扩张

日本帝国的扩张

日本帝国的扩张日本帝国的扩张是指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通过武力和政治手段扩大其势力范围的行为。

这一时期是日本迈向现代化和帝国主义的关键阶段,也是对周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的时期。

1. 介绍日本帝国扩张的背景和动机在19世纪末,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摒弃了封闭自守的政策,开始向西方强国学习。

与此同时,日本也借鉴了西方列强的帝国主义扩张模式,寻求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日本开始积极寻求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和扩张。

2. 日本对朝鲜的扩张在日本帝国扩张的初期阶段,朝鲜半岛成为了日本的重点目标。

日本通过修订日朝条约,并借口保护朝鲜政治稳定,派遣军队进入朝鲜。

后来,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并获得对朝鲜的实际统治权,逐渐将其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

3. 日本对中国的扩张随着对朝鲜的扩张,日本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

1894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并通过《马关条约》获得了台湾和澎湖群岛的割让权。

此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控制逐渐加强,不断干涉中国的内政事务。

4. 日本对俄罗斯的扩张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扩张引起了列强的忧虑,特别是俄罗斯。

1904年,日本发动了日俄战争,以争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权为目标。

最终,日本在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并获得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实际控制。

5. 日本对东南亚的扩张除了对朝鲜、中国和俄罗斯的扩张外,日本还积极追求对东南亚地区的控制。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趁着欧洲列强忙于战争的机会,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东北、朝鲜和东南亚的控制。

6. 总结日本帝国的扩张通过对朝鲜、中国、俄罗斯和东南亚的扩张,日本帝国成为了亚洲地区的霸主,控制了广大的领土和资源。

然而,日本的扩张主义政策也导致了其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冲突,最终无法维持自身的统治,导致日本在二战结束后被迫放弃其殖民地。

通过对日本帝国扩张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日本政权的野心和决心,也可以看到其与其他强国之间的复杂纷争。

日本近代对外扩张思想脉路探析

日本近代对外扩张思想脉路探析

日本近代对外扩张思想脉路探析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经历了一系列对外扩张行动,逐渐成为亚洲一个重要的帝国主义国家。

日本所谋求的对外扩张不仅是出于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考虑,更是与其近代化和现代国家建设息息相关。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对外扩张的思想脉路经历了多方面的演变和变化,从最初的闭关自守到后来的主张殖民扩张,展现出了日本近代对外扩张思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19世纪初期,日本一直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

自17世纪以来,日本一直实行着对外的严格封闭政策,几乎与外界隔绝。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强权政治的侵袭,日本的封闭政策逐渐变得不堪一击。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率领的黑船舰队来到了日本,以武力与威胁迫使日本开放港口,打破了日本长期的封闭状态。

这一事件对日本冲击极大,使得日本国内产生了重大的变革思潮。

在这一时期,日本国内逐渐形成了对外扩张的观念,开始逐渐思考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日本对外扩张思想的转变与其国内的现代化和国家建设息息相关。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改革开放,力图实现现代国家的跃升。

日本对外扩张的思想脉路开始转向了获取资源、市场和殖民地。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日本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获取资源和市场,保障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日本也开始试图在亚洲地区扩张自己的殖民地,争夺地区控制权。

这一转变源于日本国内对外扩张的需求,也反映了日本对外扩张思想脉路的深刻变化。

日本近代对外扩张思想的脉路转变还与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在亚洲的殖民扩张达到了巅峰,亚洲各国之间的争夺也日益激烈。

这使得日本感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威胁和挑战,迫使日本逐渐形成了侵略他国、争夺殖民地的对外扩张思想。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在巴黎和会上取得了东方形势的重要利益,使得日本对外扩张的思想更加得到了滋养和加强。

这一时期的国际政治环境对于日本对外扩张思想的脉路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扩张策略解析

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扩张策略解析

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扩张策略解析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经济利益、政治控制以及文化渗透等方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扩张策略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扩张策略需要放在历史背景中来理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同时,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和割地让利,使得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日本看到了这一机会,决定通过对东北地区的控制来实现自身的扩张目标。

二、经济利益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尤其是煤炭、铁矿等重要矿产资源,这对于当时工业化进程迅速的日本来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在东北地区建立煤矿、铁矿等工业基地,实现了对资源的控制和利用,从而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

三、政治控制日本帝国主义通过政治手段对东北地区进行控制。

一方面,日本以保护华民族的名义,派遣大批军队进驻东北,实际上是为了巩固其对该地区的控制。

另一方面,日本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政权,通过傀儡政权的方式实现对东北地区的政治控制,进一步削弱中国的国家主权。

四、文化渗透文化渗透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策略中的重要手段。

日本在东北地区推广其文化,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使东北地区的居民接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从而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种文化渗透不仅有助于日本巩固其在东北地区的统治,还为日本的扩张提供了人心支持。

五、对中国的影响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扩张策略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日本的侵略行为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抵抗,推动了中国的民族觉醒和国家意识的提高。

其次,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掠夺和经济剥削加深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使中国陷入更加困境。

最后,日本的文化渗透使东北地区的居民逐渐丧失了自身的文化认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兴趣。

综上所述,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扩张策略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利益、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等。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帝国主义扩张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帝国主义扩张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与帝国主义扩张近代日本是一个历经了现代化与帝国主义扩张的国家。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时期,日本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化国家。

然而,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日本的帝国主义扩张行为,对周边国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帝国主义扩张行为,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近代日本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19世纪中叶,日本面临着外来压力和内乱困扰。

为了摆脱这些困境,日本决定采取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以追赶西方先进国家。

这些改革包括农业改革、商业改革、教育改革以及军事改革等。

在农业方面,日本推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时代的农地制度,并引进了现代农业技术。

这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和质量,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基础。

在商业方面,日本建立了现代的商业体系,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政府还积极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思维,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在教育方面,日本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普及了义务教育,并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学科体系。

这有助于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人才保障。

在军事方面,日本建立了现代化的军队,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组织模式。

这使得日本拥有了强大的战斗力,在与其他国家的冲突中取得了胜利。

总的来说,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近代日本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完全顺利,也并非没有争议。

二、近代日本的帝国主义扩张随着现代化的迅速进展,日本逐渐走上了帝国主义的道路。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日本开始积极参与殖民主义的竞争,希望通过对他国的控制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这导致了一系列的战争和侵略行为。

最著名的例子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比如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

此外,日本还侵略了朝鲜半岛、台湾、中国东北等地。

这些行为给亚洲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破坏。

为了支持这种扩张的行为,日本还采取了军国主义的思维方式,强调民族主义和战争的需要。

近代日本对外开放政策的思想基础与实践

近代日本对外开放政策的思想基础与实践

近代日本对外开放政策的思想基础与实践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历了一场革命,从一个封闭的国家逐渐向外界开放,引入了西方的现代化理念和技术,成为一个现代国家。

其中,对外开放政策是日本现代化道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这个话题探讨近代日本对外开放政策的思想基础与实践。

思想基础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一直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对外界了解甚少。

这一局面始于江户幕府实行的锁国政策,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开始试图打破这种局面,尝试与外界接轨。

日本开放的背景,一方面是欲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强化国力。

由此可以看出,近代日本对外开放政策的思想基础主要包括了两个因素:经济和军事。

经济方面,日本的国内市场有限,发展的空间也不大。

因此,日本政府开始想办法拓展国内市场和引进外来投资。

同时,日本也希望向外销售商品、引进外国技术和资本。

这一切要想实现,就必须开放国门,打开自己的市场。

军事方面,实行锁国政策的日本,到19世纪初期,面临着欧洲列强的威胁。

尤其是1853年,美国佐渡洛·佩里率领的一支舰队冲进东京湾,强迫日本开放对外贸易。

这次事件让日本政府认识到锁国已经不能继续下去,需要采取开放政策来增强国力,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

在日本政府看来,外来技术和武器是提高军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引进外国技术和资本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践思想基础奠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方向,接下来就是具体措施的实施。

日本对外开放政策开始实践是从1853年美国于浦东口探团到来开始的。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逐步向外开放。

首先,日本在政治上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宪政,并加强政府的集权。

这对于安定国内和吸引外资都有重要作用。

其次,日本在经济上进行了改革,开放了对外贸易,并建立了具备现代化制度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引入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这一方面拉近了日本与外国的经济联系,提高了日本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也使得许多外国投资者来到日本,为日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亚洲战场日本的东南亚扩张

亚洲战场日本的东南亚扩张

亚洲战场日本的东南亚扩张亚洲战场:日本的东南亚扩张亚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之一,曾多次成为历史上各国争夺的焦点。

20世纪上半叶,日本把眼光投向了东南亚,展开了一系列的扩张行动。

本文将探讨这段历史背景下,日本在东南亚实施的扩张行动及其影响。

1. 日本的东南亚扩张背景在20世纪初,日本经历了近代化的改革,迅速崛起为亚洲新兴强国。

然而,由于其资源匮乏、陆军和海军力量相对薄弱,日本寻求通过控制外部资源来巩固自身地位。

同时,日本还受到国内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思潮的影响,渴望将大东亚共荣圈的概念付诸实践。

2. 侵略东南亚的具体行动为了实现对东南亚的控制,日本采取了多种策略和手段。

首先,日本在政治上利用了地区国家间的纷争和矛盾,挑拨离间,以实现维持自身势力范围的目的。

其次,日本侵略军在军事上采取了空前强大的战略进攻,占领了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等地。

此外,日本还使用了文化、经济和宣传手段,以塑造自身形象、巩固统治。

3. 东南亚扩张的影响日本的东南亚扩张对地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日本的侵略行为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东南亚地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其次,日本统治下的东南亚地区经济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源被严重掠夺,殖民体系对当地经济造成了长期的影响。

最后,日本的侵略行动对地区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东南亚国家在独立后寻求自主发展道路。

4. 日本战败及后续发展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最终在1945年投降,其在东南亚的扩张行动宣告结束。

然而,日本的战败并不意味着东南亚国家能迅速恢复独立和自主。

随着战后重建和冷战的影响,东南亚国家仍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

综上所述,日本在20世纪上半叶对东南亚进行的扩张行动是一个严重的历史事件,对东南亚地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政治、军事和经济手段,日本对东南亚资源进行了掠夺,并试图将其纳入自身的统治体系。

然而,日本的侵略最终以失败告终,留下了庞大的伤痛和教训。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doc555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doc555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对邻近国家和民族发动了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学术界往往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日本对外侵略的原因,对日本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分析论述不足。

本文试从日本文化角度分析日本在近代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原因。

一、文化与战争的关系战争是人类共同体之间围绕生存为核心的各种具体利益,有目的、有组织、动用一切共同体社会内外资源,以暴力方式坚持自己意志,并将这种意志强加于冲突对方的行为。

因此可以说:战争是人类暴力行为的最高表现形式,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

我们的先人也早已悟到这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战争不仅是历史主题,也是国家的主题。

所以,研究历史必须研究战争,而战争背后的历史文化现象更值得人们关注。

要彻底了解一种文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深入考察其在战争中行为,考察其中一切与战争有着直接、间接关系的事物。

具体到战争中的是非观念、生死观念、道德观念、参加战争的目地、以及在战争中的表现等等,许多重要的文化特征和秘密都隐藏在战争行为中,并且也往往只有在战争状态下才显现出来。

一定程度上,战争目的、战争行为、对待战争的态度以及对战争本身的思考也是判别文化优劣、探析民族文化本质的试金石,是分析一个民族文化选择时必须优先考虑的因素。

文化是民族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即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形态。

战争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策动战争的最终目的在于经济利益,这样他又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作后盾。

毋容置疑,政治、经济、军事因素是侵略战争的灵魂支柱和动力机制。

但是战争中人们的阶级立场、对待战争的情绪态度、进行战争的动机目的、在战争中的表现行为却源于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影响。

因此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除了政治、经济因素外,还有文化的因素、文化的背景、文化的选择。

二、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文化因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强国发展之路,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发动对亚洲特别是中国的侵略战争,从日本军国主义先是吞并中国藩属国琉球,侵略朝鲜半岛,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到加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从1904年在中国东北发起日俄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期间,强占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抛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九一八事变背后的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动机

九一八事变背后的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动机

九一八事变背后的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动机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起重要的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严重的侵略行为之一。

这一事件的背后,隐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动机。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经济利益和军事战略等方面分析九一八事变背后的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动机。

首先,历史背景是推动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

然而,由于资源有限,日本面临着经济发展的瓶颈。

同时,西方列强对亚洲地区的殖民统治也给了日本一定的刺激。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寻求外部资源,以维持自身的经济发展。

其次,经济利益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重要动机。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并通过控制东北地区的资源,满足了自身的经济需求。

东北地区富饶的农业和矿产资源,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原材料。

此外,日本还通过控制东北的铁路和港口,实现了对中国北方地区的交通和贸易的控制,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再次,军事战略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重要因素。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并通过控制东北地区的军事基地,有效地威慑了中国的抵抗。

此外,日本还通过九一八事变,进一步扩大了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为其未来的军事行动做好了准备。

九一八事变可以说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一个重要起点,为日本后来的侵略行为奠定了基础。

然而,九一八事变背后的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动机并非单一。

除了上述因素外,日本内部的政治和军事势力也对其扩张动机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当时的日本,军部和极端民族主义势力逐渐崛起,他们主张通过扩张来实现日本的国家利益。

这些势力通过控制政府和军队,推动了日本的侵略行为。

因此,九一八事变背后的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动机还包括了日本内部的政治和军事因素。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背后的日本帝国主义扩张动机是多方面的。

历史背景、经济利益、军事战略以及日本内部的政治和军事因素都推动了日本的侵略行为。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与侵略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与侵略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与侵略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与侵略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侵略行动,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政策导致的,其在中国的殖民控制和资源掠夺欲望的不断膨胀致使这一事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之一。

日本帝国主义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实现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为借口,开始了一系列对外侵略行动。

由于日本自身资源贫乏,它渴望通过侵略扩张,获取中国丰富的资源和市场,以满足自身的经济需求。

九一八事变则是日本对中国进行大规模侵略的开始。

首先,九一八事变从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所引发的。

在东北地区,日本企图通过对南满铁路的破坏,制造事端并为自己的侵略行为寻找借口。

事变之后,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占领,并在之后建立了伪满洲国,进一步剥夺了中国的主权。

其次,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整个中国的侵略步伐的加快。

日本借口保护自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逐渐向中国内地扩张。

在1937年随后爆发的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本更是发动了全面战争,对中国进行了残酷的侵略和大规模屠杀。

无辜百姓遭受到了极大的苦难和伤害,这样的血腥侵略行为令人痛心。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中国和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意味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得以彻底展开,对中国的统治蔑视和掠夺盘剥达到了巅峰。

与此同时,九一八事变还引起了国际间的广泛关注,使得世界其他国家开始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和侵略性行为。

然而,九一八事变也唤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反抗意识。

中国人民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后方,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

他们奋起抗争,与日寇展开了长期的斗争,最终赢得了战争胜利,并为后世中国人争得了更多的尊严和独立。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血泪和痛苦的节点,但它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捍卫国家独立的开始。

中国人民通过这场战争认识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危害,并在后来的抗战中形成了坚定的民族意识与团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动机和步骤徐静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2015-05-29 09:43文汇报明治政府成立之后的对外扩张,基本上就是近代日本人在西力东渐的背景下,在逐渐建立起的新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有意识有计划推行的一种近代国家战略,其目的是仿效西方列强成为地区乃至世界的霸权国家,虽然是后发,其行为的基本性质,却完全符合帝国主义的逻辑。

如果说1592年和1598年的两次武力进犯朝鲜,主要是丰臣秀吉及其部分武将出于霸王之心发动的具有一定偶发因素的前近代的对外侵略战争的话,那么明治政府成立之后的对外扩张,基本上就是近代日本人在西力东渐的背景下,在逐渐建立起的新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有意识有计划推行的一种近代国家战略,其目的是仿效西方列强成为地区乃至世界的霸权国家,虽然是后发,其行为的基本性质,却完全符合帝国主义的逻辑。

自17世纪初开始实施的几乎与世隔绝(只留下长崎一隅与中国和荷兰进行着有限的贸易)的“锁国政策”,使得日本本土的传统和文化达到了非常圆熟甚至是灿烂的境地,倘若没有外界势力的强力冲击,这样的状况也许还会持续相当的时期。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败于英国的消息,引起了日本朝野的些许震惊,当1853年和翌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了东印度舰队两次进逼日本,以武力为背景要求江户幕府打开国门时,慑于七艘庞大的军舰(其时日本人只拥有两百吨以下的船只),日本人不得不开启了国门。

于是英国、法国、荷兰相继跟进,逼迫日本人签署了一系列具有浓烈不平等色彩的通商条约,函馆、横滨、长崎、神户等港口相继开放。

日本人自然不甘于束手待毙。

其实早在18世纪末,就有工藤平助、林子平等少时修习兰学、对海外情势有些了解的忧国之士,针对不时南下的俄国人,开始倡导“海防论”。

到了19世纪,更有佐藤信渊、佐久间象山等人甚至主张或者主动出击、或者开启国门与时流同进,著名的如吉田松阴,在1858年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署之后,在给友人的信函中就竭力主张:“今日之计,当以谨守疆域……乘机垦拓虾夷(今北海道),收取琉球,北取朝鲜,挫败满洲,东压支那,南临印度,以此张进取之势,固退守之基,以遂神宫未遂之伟业,达丰国未成之大计。

”(《复久坂玄瑞函》,据松本健一《近代アジア精神史の試み》,中央公论社1996年,第182页)顺便提及,后来主掌明治大政的伊藤博文,当年正是吉田松阴“松下村塾”的门下弟子。

明治政府建立伊始,明治的领袖们便意识到要使日本免于沦为西方列强的股掌之物,唯有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西方列强为楷模,在法律、教育、卫生、警察军队制度以及工矿、交通、电信等软硬件方面对国家进行全面的改造,使日本从前近代的状态向近代或现代社会转换。

而这种改造或转换,并不是消极地固守一隅,仅仅局限于原本日本列岛的地理范畴,而必须像西方列强那样,向海外拓展疆土,占据海外的资源和市场,将早年的日本“皇国”,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日本帝国,以扩张来谋得日本的安全。

明治大幕刚刚开启时,就曾兴起过一阵“征韩论”,后来因时机不成熟,“征韩”一事也就暂时被搁置。

为抵御俄国的南下和扩展新的疆土,明治政府首先做的是开发“虾夷”,1869年9月22日将原本有阿伊努族土著居民居住的这一8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岛改名为“北海道”,仿效美国的西部开发,从本土大量移民,使之成为明治日本的“新天地”。

后来日本人的对外扩张,还真的沿承了当年吉田松阴指示的轨迹,虾夷垦拓之后,就开始计划“收取琉球”了。

琉球在成为一个统一的王国之前,岛上分列的中山、山北、山南三个小王国就已经开始向明朝中国进贡了,琉球王国成立后,更是主动纳入了东亚朝贡体系。

但是1609年,现今为鹿儿岛一带的萨摩藩,在得到了幕府的许可后,率领三千名兵士攻占了琉球。

碍于地理的远隔,萨摩藩并未对琉球实施有效的管辖,而琉球慑于日本的武威,也不敢公然忤逆,虽然它继续向明王朝、后来是清王朝进贡并接受来自大陆王朝的册封,并像朝鲜王国一样,继续使用明王朝和清王朝的年号,用汉字作为官方记录文字。

这样在名义上就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向中国和日本同时称臣的局面。

明治领袖主掌了政权之后,试图将琉球彻底收入囊中。

1873年,在获知有几十名琉球渔民在漂流至台湾南部时遭到当地原住民杀害后,正在北京互换《中日修好条规》的日本使臣向总理衙门提出交涉,中方不予理会,意为此乃“生蕃”所为,与日本何干?日本于是在翌年4-5月间出兵台湾,惩罚“生蕃”,中方竟然没有有效制止,且事后还给了日方50万银两的抚恤金,日本则借此向中方明确宣示了对琉球的“主管权”。

见中方软弱,日本索性在1879年出兵琉球,强行将琉球王国改为日本国的冲绳县,中方虽然未予认可,却也无可奈何。

于是在明治政府诞生后的十年间,日本将虾夷和琉球归入了日本的版图,使其国土的纬度,拓展了将近两倍。

与此同时,日本开始染指朝鲜,试图彻底打破已经分崩离析的东亚朝贡体系,将原本属于中国势力范围的朝鲜半岛,置于自己的卵翼之下。

1875年,在美法等国对朝鲜的武装挑衅遭到了失败之后,日本软硬兼施的计谋却获得了成功,并迫使朝鲜在翌年2月与之签订了朝鲜第一个对外条约《江华岛条约》,于是日本势力在朝鲜正式登陆。

为了掌控朝鲜,日本还屡屡策动政变,但由于中国的武力干涉,1884年企图将亲日的“开化派”领袖金玉均等扶上政权的“甲申事变”还是遭到了失败,以至于明治日本的思想家、同时也是舆论大佬的福泽谕吉扼腕长叹,痛心疾首地写下了著名的《脱亚论》。

明治日本人逐渐意识到,当自己服膺西方文明之后,西方对他的压迫就不再那么咄咄逼人,只是仍想维持此前的不平等状态。

日本眼下向外拓展的阻力,主要来自仍想维系东亚朝贡体系的中国,日本只有彻底击垮中国,才能在东亚建立霸权。

于是明治政府在着力推行“殖产兴业”的同时,竭力打造“富国强兵”的新日本。

首先是推行军队的近代化。

1873年将原先的军队整编为六个镇台(按驻扎的区域分别命名为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镇台),每个镇台由两到三个联队(大致与相当中国的团)组成,总共14个联队,并仿效普鲁士陆军,建立了参谋本部。

1888年将镇台制改为师团制,每个师团由两个旅团组成,兵员较前扩充了一倍以上,同时引进西方近代的训练方式和先进的武器,配备炮兵、工兵、辎重兵,建立了完备的情报和兵站体系。

至1890年代前期,陆军兵力达到了步兵28个联队(联队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团,但兵员较中国的团更为充实,一般由三个大队组成)、骑兵7个大队(大队大致相当于中国的营,但兵员较中国的营更为充实)、野战炮兵7个联队、工兵7个大队、辎重兵7个大队,海军也达到了大舰(如浪速号等)6艘、中舰(如武藏号等)12艘、小舰12艘、水雷炮艇12艘。

顺便提及,甲午战争时期日方投入的兵力是陆军7个师团,动员兵力约12万人,海军军舰28艘,五万七千吨,水雷艇4艘。

为了对中国的情形有一个切实的了解,早在1879年,刚刚升任参谋本部管西局长的桂太郎(后曾三度出任日本首相),提出向中国派遣陆军留学生的建议。

所谓留学生的使命,主要是两项,一是在中国本土学习口语体中文(明治时期受过传统教育的日本人一般皆可阅读并撰写汉文),二是时机成熟便深入中国各地调查山川形胜和人文社会的实情,同时探察中国的军事情形。

日后,桂太郎在给本部长的报告中有如下表述:“清国乃我一大邻邦,自缔交以来,彼我人民往复,日益频繁,关系亦日渐扩大。

是以兵略上亦当细密涉猎。

故在去年明治十二年,为侦探兵备地理,详审政誌,曾有向该国派遣军官之建议。

彼等奉派遣之命,至该国后,往各地巡回,察地形,探人情,以备他日应机。

”[对支功劳者传记编纂会《对支回顾录》(下)“桂太郎传”,东京东亚同文会1936年,第214页]1887年,时任参谋本部第二局长(甲午战争时担任第一军的参谋长)、曾到中国来进行详细调查的陆军大佐小川又次,炮制了一份详尽的由“彼我形势”、“作战计划”、“善后处置”三篇组成的《清国征讨策案》,建议当局对中国进行军事打击。

这一计划虽然并未立即实施,但由此可知日本策动对华战争的谋划早已萌生。

1890年12月6日,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甲午战争时任第一军司令)的山县有朋在国会发表的施政演说中,提出了“主权线”和“利益线”的概念:“主权线是指一个国家的疆域范围,利益线则是指与主权线的安危有密切关系的区域。

……要维护一国的独立,不仅要守御主权线,还必须要保护利益线。

”(据中塚明《日清戦争の研究》,东京青木书店1968年,第85页)在早些时候山县有朋就在《外交政略论》中明确指出,我国利益线的焦点在于朝鲜。

也就是说,必须要将朝鲜半岛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

因此,当1894年5月朝鲜爆发甲午农民起义(又称“东学党之乱”)、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拟出兵朝鲜时,日本朝野均认为这是一次向中国全面出手的绝好机会,于是就爆发了日本在7月25日蓄意谋划、主动挑起的甲午战争。

随着日本在战场上的捷报频传,日本国内的扩张主义倾向进一步抬头。

当时的舆论领袖之一德富苏峰,在战争进行到一半时,就迫不及待地出版了《日本膨胀论》,他主张:“要膺惩清国、永久维持东亚的和平,有两个牵制法,一曰物质的牵制,一曰精神的牵制。

物质的牵制法就是让他们支付战争赔偿金,分割他们的土地,……所谓分割盛京省(指现在的辽宁省——引者),获取台湾,就是此牵制法的一端。

……精神的牵制法就是使他们从内心臣服我们的武威,彻底根除他们再度称王称霸的野心。

”(《徳富苏峰集》,东京筑摩书房1974年,第252页)他进一步提出了帝国主义的设想:“倘若能北占旅顺口,南据台湾,清国再怎么庞大,也犹如一头被揪住了鼻子和尾巴的大象,大则大矣,却已失去了运动其庞大身躯的自由。

到了这一步,不仅是一个清国,还北可控制俄国,南可应对英国,这样我们才可发挥出东亚的霸权。

霸权在我手里,和与战的主动权也就在我手里了。

”(同上第258页)然而在《马关条约》中本已到手的辽东半岛,却因俄国等的干涉而不得不再吐出来,且甲午战争之后,虽然将中国的势力驱逐出了朝鲜半岛,北方的俄国却对此虎视眈眈,试图将中国的满洲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并染指朝鲜半岛,于是日本又卧薪尝胆,厉兵秣马,用中国的甲午赔款扩充军备,在1904年挑起了与俄国的战争,最后艰苦取胜,虽未获得赔款,韩国(朝鲜在1897年改名为大韩帝国)则完全处于自己的股掌之中,满洲的南部也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

期间,有一批颇具侠义心肠和亚洲主义思想的日本人,主张与中国携手共同抗击西方列强,出于各种目的,他们支持孙中山的反清革命,中国也在甲午战争之后主动向日本学习,中日关系相对平缓了十余年。

但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的革命党未能掌权,中国仍处于政治动荡之中。

这时日本对中国的一种主流看法,就是中国人自己已经很难拯救和改造中国,需要借助业已成为现代国家的日本的力量。

日本近代最著名的中国研究家内藤湖南公开主张“支那的革新、亦即要赋予支那社会组织以新的生命”,必须要求得日本的帮助,“最易实行的,是具有革新旧组织经验的日本人,根据其经验将支那的经济组织的基础进行重建”,这是“日本人对支那改革的使命”(《新支那论》,东京创元社1938年,第27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