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与预警制度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由于医学科学的固有规律导致的可能导致危及医疗对象生命健康的因素,进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的监管与处置是临床医学与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医院在开展医疗技术项目时应当具备一定的技术及设备、设施力量,以保证临床技术研究的正常开展。
一、医疗技术风险防范处置(一)、职能分工1.医务处负责全院医疗技术开展的审批、定期评估及初审上报等工作.2.审计科负责全院开展医疗技术相关的医疗设备、耗材的物价审核及设置.3.设备科负责全院医疗仪器设备的日常工作,医疗设备的购置计划和合理布置,医疗设备使用情况。
其中计量管理员负责全院的计量强检工作,以及设备和材料的收发保管工作。
维修工程师负责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
4.后勤保卫科负责全院医疗技术相关耗材的招标、审核及购置工作.5.药剂科负责全院医疗技术相关药品的审核、采购以及使用监控工作。
6.伦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医疗技术相关医学伦理问题的审核及监督工作。
(二)、临床科室:1.对病人进行的各项诊疗必须按《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要求实施;2.对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意外必须了解,并熟悉相应处理对策。
3.创伤性操作必须要求患者在谈话同意书上签字。
4.操作前必须核对病人的床号、姓名及操作部位。
5.操作中要严格消毒,动作要轻、操作要熟练、防止粗心大意。
6.根据不同部位的解剖特点,操作中避免发生并发症,如刺破胸膜、损伤脏器、穿破血管或致肠穿孔等.7.操作后,必须严密观察,防止发生意外情况。
8.应用新技术应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的规定,对应用过程中的疗效、不良反应、费用等进行动态管理,按时上报评估报告。
(三)、麻醉科室:1.根据不同病人的麻醉需要,做好麻醉前准备工作.2.麻醉者必须于术前亲自查访手术病人.3.必须准确了解和掌握病人的诊断及病情,明确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及要求,明确麻醉方式。
4.充分估计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做好预防及抢救准备。
2024年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三篇)
2024年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三三五五"医疗安全准则:(一)三重观察制度1、手术患者床边观察主管医生需在手术患者床边检查术后生命体征和康复状况,根据病情变化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向患者及家属通报病情。
2、重症患者持续观察重症患者原则上应转入ICU,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原病房。
如因其他原因未转入ICU,主管医生和值班医生需持续关注患者状况,并与患者及家属保持沟通。
3、新入院者24小时内观察新入院患者病情通常较重,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应尽快查看患者,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二)三重核查制度1、住院医生每日2次查房2、科室主任每周1次查房3、强化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提高查房质量,增强医疗水平,以预防医疗风险。
(三)五大沟通1、入院24小时内医患沟通首次医患沟通需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完成。
2、术前、术中、术后医患沟通手术患者需在围手术期进行充分的医患沟通。
3、创伤性诊疗前沟通进行有创诊疗操作前,必须签署同意书,并在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并同意后进行。
4、麻醉前沟通麻醉医生应在手术前与患者进行沟通,说明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应立即告知。
5、输血前沟通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护士应事先与患者沟通(如患者昏迷则与家属沟通),并告知可能出现的不适,需立即通知护士。
(四)五大关键点1、关键制度:涵盖所有核心医疗制度2、关键患者:危重、新入院、特殊患者—重点监护3、关键人员:新入职人员、责任心不强的人员—重点监督和教育4、关键环节:急危重门诊、急诊住院患者—检查流程5、关键时间:节假日、交接班时间、事故高发时段—需特别关注三、医疗风险追溯机制为有效减少风险,防止医疗纠纷,对风险意识淡薄的人员进行追责,制定以下风险追溯机制:1、事后全面分析原因风险消除后,相关科室和职能管理部门应立即进行总结,分析事件原因,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2、及时追究责任根据当事人过错程度及平时表现,确定其应承担的具体责任。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三篇)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一、引言医疗风险是指由于医院医疗活动中的各种原因所产生的可能给患者带来损害的潜在风险。
为了提前识别和预防这些风险,并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权益,医院需要建立健全的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二、医疗风险的分类医疗风险可以分为人为风险和非人为风险。
人为风险是指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的风险,如手术失误、药物错误使用等;非人为风险主要是指医院自身的管理问题或者患者自身的状况导致的风险,如医疗设备故障、患者过敏反应等。
三、医疗风险预警的重要性医疗风险的发生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建立医疗风险预警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预警制度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管控,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风险。
四、医疗风险预警制度的主要内容1. 风险识别:医院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包括建立患者档案管理系统、实施与风险有关的调查问卷和体格检查等,以尽早发现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
2. 风险评估:医院应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事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3. 风险监测:医院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监测机制,包括设立风险监测岗位、建立风险事件报告制度等,及时掌握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 风险报告:医院应建立风险报告制度,要求医护人员在发现风险事件后及时上报,并进行风险事件的调查和分析,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防止风险事件的再次发生。
5. 风险应对:医院应制定应急预案,在风险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六、医疗风险预警制度的优势1. 预防性:医疗风险预警制度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风险的发生。
2. 及时性: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能够及时监测和报告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使医院能够迅速反应并采取措施,减少患者的风险。
3. 有效性: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能够帮助医院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四篇)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风险预警机制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缺陷、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的发生和因此而产生的医疗投诉及医疗纠纷,结合本院实际,制订医疗风险预警机制。
一、医疗风险警示范围在实施诊断、治疗过程中,发生任何“作为”与“____”的医疗事件,无论病人与家属有无投诉,都是医疗风险的警示范围。
二、医疗风险警示分级根据诊疗过程中责任人实际造成的影响医疗风险的缺陷性质、程度,将医疗风险警示分为三级。
(一)一级医疗风险警示1、未及时完成入院首次病程记录、病历、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前记录(术前诊断)、术后记录;未及时签定各种重要的医患协议书等,影响病案内涵质量的重要医疗文献内容;2、未及时查房,连续两次以上,病人有投诉,但未发生医疗缺陷后果(以下简称后果);3、在诊疗过程中,有一定缺陷,但无后果;4、各种医疗操作不当或不成功,病人投诉但无后果;5、其他未引起后果,但有病人投诉的诊疗行为。
(二)二级医疗风险警示1、超过____小时未完成住院病历、首次病程记录、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后记录等重要医疗文件,或超过____小时未补记抢救记录,可能酿成医疗缺陷或医疗纠纷投诉;2、非特殊、疑难病人,未及时确诊(超过____小时)或未及时确定与更正、补充治疗方案,延误治疗,造成病人投诉;3、三级查房不及时,特别是上级医师查房不及时,造成病人投诉;4、经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鉴定或法院判决虽未构成医疗事故,但有一定的过失或差错;5、一年内,被二次一级医疗风险警示。
(三)三级医疗风险警示1、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或人民法院判决为医疗事故;2、由于各种“____”因素,酿成医疗纠纷,责任人过失严重,虽未认定医疗事故,但影响恶劣,造成医院声誉的损害;3、由于责任人的过失,造成医疗缺陷,经调解,给病人经济补偿的;4、一年内,二次被二级医疗风险警示。
三、被医疗风险警示责任者处罚程序1、凡发生医疗纠纷投诉的科室,____小时内由医务科立案,调阅病历,下达《医疗纠纷投诉通知单》;2、在调查取证及院有关人员讨论后,根据情节及责任,分别给予不同级别的医疗风险警示;3、在发出医疗风险警示的同时,由医务科对责任者下达《医疗缺陷限期整改通知书》;并与责任者签定《限期整改医疗缺陷协议书》存档;4、被三级医疗风险警示的责任人,必须在接到警示通知的当天到医务科接受“警示”谈话,根据谈话后本人的表现,一周内给予处罚;5、医疗风险警示处罚分为通报批评,建议取消评优资格;扣发月(季、年度)奖,降薪,技术职称低聘,离岗待聘,追偿经济责任等。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制度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流程
一、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
1.1风险预警等级划分
根据医疗技术风险程度,将风险预警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中等)、Ⅳ级(一般)。
1.2风险预警指标
制定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病情、手术难度、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技能水平等方面。
十一、质量控制
11.1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医疗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纳入质量控制范畴,定期进行质量评估。
11.2质量改进措施
根据质量评估结果,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提升医疗技术服务的整体水平。
十二、患者沟通与告知
12.1患者沟通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需求,尊重患者意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十四、责任追究
14.1事故责任认定
在发生医疗技术损害事件时,按照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认定事故责任,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14.2教育与整改
对责任人进行教育和整改,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总结教训,提升管理水平。
十五、国际合作与交流
15.1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做法。
9.2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对医疗技术风险的能力和效率。
十、资源保障
10.1人力资源保障
确保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相关岗位的人员配置,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10.2物资设备保障
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物资,确保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十、资源保障(续)
10.3经费保障
设立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理的专项经费,确保各项管理工作和应急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医疗行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风险预警管理办法
医疗行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风险预警管理办法在医疗行业中,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预警管理办法能够帮助医疗机构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服务的质量。
一、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它旨在全面、系统地发现可能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各种风险因素。
1、内部流程风险医疗服务涉及多个环节和流程,如挂号、诊断、治疗、护理、收费等。
每个流程都可能存在风险。
例如,挂号系统故障可能导致患者就诊延误;诊断过程中的误诊可能导致错误的治疗方案;护理操作不当可能引发感染等。
2、人员风险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都可能带来风险。
医生的临床经验不足、护士的操作失误、医疗团队之间的沟通不畅等都可能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3、设备与物资风险医疗设备的故障、老化、维护不当,以及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质量问题、供应短缺等,都可能影响医疗服务的正常进行。
4、法律法规风险医疗机构需要遵守众多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如果违反相关规定,可能面临法律诉讼和行政处罚。
5、环境与设施风险医院的环境布局不合理、卫生条件差、设施老化等都可能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影响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为了有效地进行风险识别,医疗机构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头脑风暴法、检查表法、流程图法、事故树分析法等。
同时,要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因为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最能直接感受到潜在的风险。
二、风险预警管理办法风险预警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风险因素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出警报,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1、建立风险指标体系根据风险识别的结果,确定一系列能够反映风险状况的指标,如医疗事故发生率、患者投诉率、设备故障率、药品不合格率等。
对这些指标设定合理的阈值,一旦超过阈值,即触发预警。
2、数据收集与监测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系统,实时或定期收集与风险指标相关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比对,及时发现风险的变化趋势。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与预警制度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与预警制度为加强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增强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损害风险意识,以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技术规章制度、诊疗规范和操作常规为准绳,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过程中各环节安全隐患进行风险评估与分析,加强预警监控,预防并及时控制医疗技术风险发生,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医疗技术风险范围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可能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预警监控范围。
二、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组织(一)医务科为医疗技术风险主管职能部门,院高风险诊疗技术管理委员会、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分别为技术风险管理专业审查组织和伦理审查组织。
(二)各科室科主任为本科室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第一责任人,本院各级各类医师均应纳入管理范畴。
(三)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对医疗技术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属国家、省卫生计生委管理的技术未获备案不允许临床应用。
(四)建立高风险诊疗技术目录(另行制定)三、医疗技术风险管理流程我院高风险诊疗技术为国家卫计委第三类医疗技术、省卫生计生委公布的第二类医疗技术和经我院技术委员会讨论、审核、确定的高风险诊疗技术。
(一)科室应对开展的高风险技术、近两年开展的新技术进行档案管理。
档案内容包括申报材料及批件、获得准入的技术操作人员的执业注册情况、资质、相关履历,医院已具备的相关设备、设施、其它辅助条件、技术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以及该技术准予开展之日起两年内,每年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情况,内容包括诊疗病例数、适应症掌握情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应、随访情况等,二、三类技术还须报医务科备案并上报县卫计委。
(二)实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中止制度对获准开展的高风险技术、近两年开展的新技术定期质控。
当主要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关键设备、设施及其他辅助条件发生变化,不能正常临床应用的,或发生与技术项目直接相关的严重不良后果的,应当立即中止临床应用并报医务科;当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或者设备、设施、辅助条件发生变化,可能会对临床应用带来不确定后果的或准入后1 年内没有在临床应用的,应当及时报请医务科,按规定进行评估后,符合规定的,方可重新开展。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制度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流程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制度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流程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机构在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
为了有效管理这些风险,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制度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这一制度的原则、应用和医疗技术损害的处置流程。
一、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制度的原则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基于以下原则:1. 患者安全为中心:医疗机构的首要责任是保障患者的安全。
因此,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制度的核心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减少和防止医疗技术带来的潜在危害。
2. 风险评估与预警: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风险事件和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
3. 分级管理: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将风险事件进行分级管理,强化对高风险事件的管理和控制。
4. 信息共享与沟通: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确保风险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提高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5. 持续改进:医疗机构应不断完善和改进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制度,提高风险管理的效能和水平。
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制度的应用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制度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风险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医疗技术相关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和总结潜在风险的成因和特点。
2. 风险预警:通过制定风险预警指标,对可能引发潜在风险的因素进行识别和跟踪监测,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置。
3. 风险分级管理:将风险事件按照其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进行分级管理,确保高风险事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和控制。
4. 监测与评估:建立定期监测和评估机制,对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纠正和改进风险管理措施。
5. 培训和指导:加强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医疗技术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三、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流程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流程是医疗机构应对医疗技术事故和损害的一系列行动和步骤。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与预警制度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与预警制度医疗技术在医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辅助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医疗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技术故障、技术操作错误、技术应用不当、技术管理不善等,这些风险可能会导致患者健康受损甚至生命危险。
因此,建立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与预警制度对于保障医疗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与预警制度首先需要对潜在的技术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通过对医疗技术的全面了解,包括技术设备的性能、使用范围、操作规程等,可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然后,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哪些风险需要采取控制措施。
接下来,针对已经识别的技术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技术设备的维护保养、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技术操作的规范执行等。
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培训计划,可以降低技术风险的发生概率,提高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在技术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建立技术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技术风险。
监测技术风险可以通过设备的自动检测、定期的巡检和检修等方式进行。
预警系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技术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相关人员发出预警信号,以便采取措施避免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另外,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与预警制度还需要建立起健全的风险报告和处理机制。
一旦发生医疗技术风险事件,相关人员应及时上报,并进行风险的分析和评估。
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和修复措施,以降低患者的损失。
总之,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与预警制度是医疗机构保障医疗技术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对技术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技术风险的发生概率,保障医疗技术应用的安全与有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一、总则1.为加强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本机构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本机构内所有涉及医疗技术的科室和部门。
3.预警管理的目标是预测和预防可能发生的医疗技术风险,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4.本制度的具体任务是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和操作流程、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实施有效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
二、预警机制1.预警机制由医疗技术质控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执行。
2.预警机制的内容包括:a)定期组织和实施风险评估,确定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危害;b)建立风险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医疗技术相关的风险信息;c)根据风险评估和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d)对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追踪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三、职责分工1.医疗技术质控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执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监督和评估预警工作;2.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的风险预警工作,指定专人负责风险监测和信息收集;3.医务人员负责积极参与风险预警工作,教育和培训患者和家属如何识别和应对潜在的医疗技术风险;4.患者和家属负责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风险预警工作,提供相关信息和反馈意见。
四、操作流程1.科室根据医疗技术的特点和风险情况,建立相应的操作流程,明确预警工作的步骤和相关责任;2.预警工作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控制和风险追踪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操作要求和时限;3.所有涉及医疗技术的工作人员都应按照操作流程执行,确保风险预警工作的及时、准确和可行性。
五、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1.医疗技术质控委员会负责组织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确保他们具备正确识别和应对医疗技术风险的能力;2.培训内容包括风险评估方法、风险监测技巧、风险控制策略和风险追踪技术等。
六、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1.医疗技术质控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更新风险评估和控制指南,明确不同医疗技术的风险等级和相应的控制措施;2.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要根据医疗技术的特点、相关法规和国家标准进行制定和实施;3.科室负责人和医务人员要按照风险评估结果执行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定期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和改进。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一、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1.目的为降低医疗技术风险,防范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减少给患者及其亲属带来的伤害,减轻医院负担,制定本预警机制。
2.医疗风险存在方面(1)医疗管理方面:各项医疗技术操作无统一的规范或规范不标准;医疗活动过程或有关核心制度中存在有缺陷;医疗诊疗技术流程的伪科学性或者不合理性。
(2)医疗技术方面: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医务人员对新技术、新设备掌握不熟练;医疗设备维护不当;医疗设备更新换代不及时。
(3)医疗环境方面:医院基础设施不完善;医院感染控制不力;医疗安全文化氛围不足。
3.预警分级根据日常医疗工作和活动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1)一级预警项目: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2)二级预警项目:指在医疗活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损害,但尚不足以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形。
(3)三级预警项目:指在医疗活动中,存在明显的风险,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形。
4.预警措施(1)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及时收集、分析、反馈医疗风险信息。
(2)加强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核心制度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执行力。
(3)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风险知识培训,提高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
(4)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5)营造良好的医疗安全文化氛围,提高患者的安全意识。
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1.目的为使一旦发生的医疗技术损害得到迅速、有序、妥善的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害程度,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减轻医患双方损失,防止严重后果发生,制定本预案。
2.处置原则(1)及时性:损害发生时,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损害扩大。
(2)有效性: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害程度。
(3)规范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定,妥善处理医疗技术损害。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及预警制度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及预警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风险也日益增多,对医疗机构和患者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院管理,特制订我院医疗风险管理规定。
一、指导原则医务人员是医疗风险防范的重要责任人,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具有预见性,注意发现医疗流程管理中的漏洞和缺陷,关注高风险环节,力求控制。
对于不可控风险,要权衡利弊,降低风险。
难以避免的风险,一定要向患者交代清楚,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实施。
二、医疗风险管理制度1. 院长是全院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院长承担主管业务的风险管理责任,各科室主任承担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责任。
2. 医院各科室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隐患,规避、控制、上报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医疗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3. 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级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定期对医疗风险现状调查、选题、设立目标、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和持续改进措施八大步骤开展日常风险管理工作。
4. 院科两级各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认真开展医疗风险管理专项整治活动,每月结合实际工作,对风险因素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医疗风险。
5. 医院设立医疗风险基金,用于医疗风险事件的处理、医疗风险的防范和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医疗风险预警制度1. 建立医疗风险预警系统,对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进行预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医疗风险。
2. 设立医疗风险监测机构,对医疗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医疗风险。
3. 建立医疗风险报告制度,对医疗风险事件进行及时报告,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4. 建立医疗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对已经发生的医疗风险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减少医疗风险对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影响。
四、医疗风险管理措施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2. 建立完善的医疗流程管理,减少医疗流程中的漏洞和缺陷。
医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医疗风险管理和预警
医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医疗风险管理和预警在医疗行业中,风险管理和预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医生作为医疗团队的核心成员,承担着关键的责任和角色。
他们需要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风险管理和预警,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医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医疗风险管理和预警。
1. 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方法医生应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来管理医疗风险。
首先,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流程。
其次,医生应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识别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然后,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和预防策略。
最后,建立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2. 强调团队合作医疗风险管理和预警需要医生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
医生应积极参与团队会议和讨论,分享和交流患者情况和医疗经验。
同时,医生还应主动沟通并与其他团队成员建立密切联系,共同制定风险管理和预警的计划。
通过团队合作,医生可以更好地识别和应对风险,并提升整体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3. 患者参与和教育医生在进行医疗风险管理和预警时,应积极鼓励患者的参与和教育。
医生可以通过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病情和需求,并向患者提供相关的医疗知识和预防措施。
同时,医生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移动应用程序和在线平台,向患者提供定制化的医疗建议和风险管理方案。
通过患者的参与和教育,可以提高医疗风险管理和预警的效果,减少潜在的医疗事故发生。
4. 持续专业发展医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以更好地进行医疗风险管理和预警。
医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了解最新的医疗发展和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
此外,医生还应不断学习和研究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法规要求和伦理标准。
通过持续的专业发展,医生可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更好地履行责任和使命。
5. 风险反馈和改进医生在进行医疗风险管理和预警时,需要建立明确的风险反馈和改进机制。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第一条为了及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加强预警监控,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可能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患者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预警监控范围。
第三条医疗技术安全预警工作要遵守“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找医疗质量和安全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第四条各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本职工作.第五条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根据医疗过程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一)一级预警项目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违反工作纪律(1)上班或值班时间擅自离岗、脱岗,班前班中饮酒影响正常工作.(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程中,不遵守职业礼仪,聊天、打手机。
(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泄露患者隐私.(4)不负责任地任意解释医院规定和其他科室、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方误会或不满。
(5)诊疗工作中违反医疗保险有关规定。
(6)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收受红包。
2、违反诊疗规范(1)违反首诊负责制有关规定。
(2)危重患者来诊后,未在3分钟内开始抢救.(3)门急诊医师对3次就诊未能确诊的患者未安排会诊或请上级医师复诊.(4)会诊时,医师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或未诊查患者只看病历进行“书面会诊”或“电话会诊”。
(5)门急诊医师不见患者即开具“住院通知单”.(6)病房医师不查患者即开写医嘱。
(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不认真,记录、签名、审签不规范、不及时.(8)住院患者病情恶化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指导.(9)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院级或院外会诊。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与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是医疗机构在面临医疗技术风险时,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
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技术在提高诊疗水平、降低患者痛苦、挽救生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医疗技术风险也随之而来,如何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应对医疗技术风险,成为医疗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预案旨在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规范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流程,确保患者安全。
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1. 风险识别(1)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技术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包括设备故障、操作失误、技术不成熟等。
(2)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技术风险数据库,收录国内外医疗技术风险案例,为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3)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使其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识别风险。
2. 风险评估(1)医疗机构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医疗技术风险进行评估。
(2)评估内容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严重程度、风险影响范围等。
(3)医疗机构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3. 风险预警(1)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系统,对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
(2)当发现风险预警信号时,医疗机构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3)医疗机构应定期对风险预警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其有效性。
三、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1. 预案启动(1)当发生医疗技术损害事件时,医疗机构应立即启动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2)预案启动后,医疗机构应迅速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医疗技术损害处置工作。
2. 患者救治(1)医疗机构应迅速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救治,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医疗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救治方案。
(3)医疗机构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事件调查(1)医疗机构应立即组织专家对医疗技术损害事件进行调查,查明原因。
医疗风险管理与预警制度
医疗风险管理与预警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做好医疗安全工作,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规避医疗风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的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护理部、药房等全部医疗和护理工作人员,包含医生、护士、技师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
全部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需严格依照本制度的规定进行操作。
第二章医疗风险评估与掌控第三条医院将建立医疗风险评估机制,对医疗行为、医疗设备、医疗环境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掌控措施。
第四条医院将加强对医疗队伍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本领,确保医疗行为符合医疗准则和操作规程,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第五条医院将建立和健全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和修理,确保其正常运转,减少设备故障导致的医疗风险。
第六条医院将建立和完善医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对医院内部的清洁消毒工作,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第三章医疗风险事件的申报与处理第七条医疗风险事件包含医疗事故、医疗过错、不良事件等,任何人发现医疗风险事件都有责任及时申报并搭配调查。
第八条医务人员在发现医疗风险事件后应立刻停止相关操作,并及时向上级报告,并搭配进行事件调查和处理。
第九条医院将建立医疗风险事件的报告制度,规定申报的时间、流程和相关责任人,并对申报的医疗风险事件进行分类和等级评估。
第十条医院将建立医疗风险事件处理委员会,负责对医疗风险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并依据事件的性质和情况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第十一条医院将建立医疗风险事件的总结与分析制度,总结医疗风险事件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第四章医疗风险预警与监测第十二条医院将建立医疗风险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猜测潜在的风险隐患和危害。
第十三条医院将建立医疗风险预警信息发布制度,确保医务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医疗风险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和防范。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医疗技术风险管理,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保障患者和医院的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因医疗技术操作、医疗设备使用、药品使用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伤残、疾病恶化或者其他不良后果的可能性。
第三条医院应当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对医疗技术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确保医疗安全。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医院应当成立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组织,负责医疗技术风险的预警和管理。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组织应当由医务部门、护理部门、药学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等有关人员组成。
第五条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组织应当制定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医疗技术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程序。
第六条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组织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医疗技术风险情况,制定和改进措施。
第三章风险识别与评估第七条医院应当通过临床路径、诊疗规范、医疗质量控制等方式,对医疗技术风险进行识别。
第八条医院应当对医疗技术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对医疗技术操作的风险、医疗设备使用的安全性、药品使用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估。
第九条医疗技术风险评估应当采用风险评估工具,如危险性评估表、风险矩阵等,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等级。
第四章风险控制与监控第十条医院应当对医疗技术风险采取控制措施,包括改进医疗技术操作、完善医疗设备维护、加强药品管理等。
第十一条医院应当对医疗技术风险进行监控,包括对医疗技术操作的过程监控、医疗设备使用的状态监控、药品使用的效果监控等。
第十二条医院应当建立医疗技术风险信息报告制度,对医疗技术风险事件进行报告、分析和反馈。
第五章培训与教育第十三条医院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
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定期组织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培训和教育活动,更新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技术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是指对医疗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预警和干预的过程。
通过建立健全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旨在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安全。
第三条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工作应当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和持续改进的原则,确保医疗安全。
第四条医院成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小组,由医院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医务部门、护理部门、质量控制部门等相关负责人为成员。
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方案,协调各部门开展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工作。
第二章风险识别与评估第五条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工作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一)医疗设备风险: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二)药品风险:对药品进行合理储存、使用和管理,防止药品过期、变质或误用。
(三)医疗操作风险:对医疗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医疗操作安全。
(四)医疗环境风险:对医疗环境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环境安全。
(五)人力资源风险: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六条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小组应当定期组织风险评估会议,对医疗技术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预警措施。
第三章风险预警与干预第七条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小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方案,明确预警级别、预警范围和预警措施。
第八条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个级别:(一)一级预警:风险较高,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需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二)二级预警:风险中等,可能对患者造成一定损害,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三)三级预警:风险较低,对患者损害较小,需加强监测和预防。
第九条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小组根据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一)一级预警:立即停止相关医疗活动,对患者进行救治和干预,同时进行调查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及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及处置预案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医疗技术风险也愈发凸显。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置医疗技术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及处置预案。
本文将就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及处置预案的建立和实施进行探讨。
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的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的建立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权益的一项基础工作。
医疗机构应设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小组,负责医疗技术风险的监测、预警和处置工作。
预警小组应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技术支持人员、质控人员等组成,定期进行会议,及时汇报和分析医疗技术风险事件。
1.风险监测:定期收集、统计医疗技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定期组织技术巡查,发现隐藏的技术风险。
2.风险评估:对每一个不良事件进行评估,并确定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
评估结果应纳入医疗技术风险管理措施的参考。
3.风险预警: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和风险评估,预警小组应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向相关部门下发明确的处置要求。
4.风险跟踪:对发布的风险预警信息进行跟踪和监测,及时掌握风险事件发展情况,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的建立除了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外,医疗机构还需建立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以确保在发生医疗技术风险事件时能够及时、有序地进行处置。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应急预案:明确风险事件发生后的紧急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及时切断风险源头。
2.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制定培训计划,对相关职员进行医疗技术风险事件处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3.信息通报与公开: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通报风险事件,并公开相关信息,以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4.事后评估与反馈:对处置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及时反馈,为今后的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提供借鉴。
四、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的执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的执行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范文(3篇)
医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的医疗风险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医疗风险,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护理部等。
第三条医院应建立和完善医疗风险预警管理体制,明确部门和个人的职责和权限。
第四条医疗风险预警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统计和评估医院内部和外部的医疗风险,预测可能发生的医疗事故,及时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
第五条医疗风险预警应以科学、客观、及时、有效为原则,确保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六条医院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医疗质量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医疗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第七条医疗风险预警的结果应及时报告给医院的领导班子,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八条医院应建立健全医疗风险的追踪和分析制度,不断改进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章医疗风险预警工作流程第九条医疗风险预警工作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一)信息收集和统计:各科室、科室负责人、医疗质量监测部门、护理部等应收集和统计与医疗风险相关的信息,包括医疗事故、不良事件、投诉和纠纷等。
(二)信息评估和分析:医疗质量监测部门、医务处和护理部等应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判断其对患者安全和医院运营的风险程度。
(三)预警发布和通知:医务处应根据评估和分析的结果,及时发布医疗风险预警信息,并通知相关科室和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风险处理和救治:相关科室、护理部等应按照预警通知的要求,采取及时的处理和救治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五)风险总结和反馈:医疗质量监测部门、医务处等应对风险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并向相关科室和人员反馈。
第十条医疗风险预警工作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第三章医疗风险预警工作机构与人员的职责第十一条医疗质量监测部门负责医疗风险预警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具体职责包括:(一)负责收集和统计与医疗风险相关的信息;(二)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判断其风险程度;(三)发布医疗风险预警信息,并通知相关科室和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四)定期总结和评估医疗风险预警工作,向医务处和领导班子报告;(五)编制和完善医疗风险预警制度、规章制度;第十二条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护理部等具体科室和部门的负责人应负责本科室的医疗风险预警工作,具体职责包括:(一)组织和管理本科室的医疗风险预警工作;(二)参与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工作,及时上报相关信息;(三)配合医务处的工作,及时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四)接受医疗质量监测部门对风险预警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与预警制度
为加强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增强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损害风险意识,依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之规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过程中各环节安全隐患进行风险评估与分析,加强预警监控,预防并及时控制医疗技术风险发生,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医疗技术风险范围
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可能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
导致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预警监控范围。
二、建立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组织
(一)医务科为医疗技术风险主管职能部门,院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院伦理委员会分别为技术风险管理专业审查组织和伦理审查组织。
(二)各科室主任为本科室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第一责任人,本院各级各类医师均应纳入管理范畴。
三、建立健全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对医疗技术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本院最高手术极限为骨科四级手术(本院开展的四级手术全部列为高风险手术管理),暂不开展限制类手术。
(一)本院在开展高风险手术、重大手术、复杂的有创诊疗技术和新技术手术前,应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此类手术,未经审批前任何人不得擅自施行,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由本人负全责。
(二)高风险手术、重大手术和新技术手术的审批,按本院制定的《重大手术
审批制度》、《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管理制度》执行,此处不再赘述。
4、建立高风险诊疗技术目录
我院高风险手术目录:
(1)半关节、全关节置换术及翻修术;
(2)骨盆及髋臼、骶髂关节手术;
(3)脊柱的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4)罹患多种慢性疾病并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且年龄≥70周岁患者的骨科手术;
(5)可能造成患者器官功能损伤的复杂的有创诊疗技术;
(6)新开展的技术。
(三)院科两级均应对开展的高风险技术、近两年开展的新技术进行档案化管理。
档案内容包括申报材料及批件、获得准入的技术操作人员的执业注册情况、资质、相关履历。
医院已具备的相关设备、设施、综合支持条件、技术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以及该技术准予开展之日起两年内,每年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情况,内容包括诊疗病例数、适应证掌握情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应、随访情况等。
四、实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中止制度
1、对获准开展的高风险技术,近两年开展的新技术定期质控。
当主要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关键设备、设施及其他辅助条件发生变化,不能正常临床应用的,或发生与技术项目直接相关的严重不良后果的,应当立即中止临床应用并报医务科备案终止;当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或者设备、设施、辅助条件发生变化,可能会对临床应用带来不确定后果的或准入后 1 年内没有在临床应用的,应当及时报请医务科,按规定进行评估后,符合规定的,方可重新开展。
2、加强对临床科室技术操作者资质的管理
建立手术、介入诊疗、新技术操作人员的技能及资质档案,定期对被授权
人员进行技能及资质评价、审定和再授权管理,并及时更新档案。
3、加强对全院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操作技能的培训。
4、加强技术风险信息管理。
定期对医疗服务投诉、在院危重病人观察、住院超过30天病人、非计划再手术病人以及医疗纠纷(事故)相关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发现技术风险。
五、实行技术风险预警管理制度
(一)预警分级:
预警分为三级:
1、一级预警项目是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诊疗常规,但尚未给患者造成损害或导致投诉等不良后果;
2、二级预警项目:
(1)因发生一级风险预警引起患方投诉;
(2)一年内累计发生两次及以上一级风险预警的;
(3)由于施术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的。
3、三级预警项目:
(1)一年内发生两次及以上二级风险预警;
(2)出现医疗事件,酿成医疗纠纷,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施术者过失严重,情节恶劣,严重损害医院声誉者;
(3)出现医疗事故,给医院造成较大额度经济损失(经医患双方协商解决、调解解决、经医学会鉴定或法院判决)的。
(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处置程序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处置程序分为报告、受理和处理三个阶段程序:
1、报告:
各级医务人员一旦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发生要及时报告科主任,同时按《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进行处置。
科主任接到报告后要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对照预警项目内容进行自查,限期整改并做好记录。
2、受理:
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管理部门接到投诉,经核实确系风险预警内容时,应及时受理,不得推诿,并立即通知被投诉科室查找原因并限期整改。
3、处理:
(1)接到患者及亲属投诉后,应即立案调查,依据事实真相,损害程度、责任有无和大小,与患者及亲属沟通并协商解决。
协商不成的,应告知其他解决途径,做好法律法规宣传和心理安慰工作,避免事态扩大甚至恶化。
总之,要做到“有诉必接,有接必处,有处必果”。
(2)被二、三级医疗技术风险预警警示的当事科室或当事人,接到通知后最迟在48 小时内必须提出书面说明,相关部门根据情节、后果、态度和整改结果,依据相关规定作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