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的意思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

《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

《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首诗写得那叫一个妙啊!原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先来说说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他老人家啊,就在那庐山里头溜达,从横着的方向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呢,就变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往远了瞧、往近了瞅、从高往下看、从低往上望,这庐山的模样啊,那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

我想起有一次我去爬山,那山虽说没有庐山这么有名,可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感觉。

一开始在山脚下,我抬头看,觉得这山也不怎么高嘛。

可等我开始往上爬,越爬越觉得累,回头一看,哇塞,原来已经爬了这么高,山下的人和景都变得小小的。

再往上爬,到了半山腰,往远处眺望,看到的风景和在山脚下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等终于爬到了山顶,那视野就更开阔了,周围的山峰、远处的村庄、流淌的小溪,全都尽收眼底。

这不就跟苏轼说的一样嘛,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色就是不同。

接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感慨啊,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

这话说得太有哲理啦!咱们有时候看问题,不也是这样吗?就好比我那次爬山,在山里的时候,我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段路,周围的树木啊石头啊挡住了我的视线,我没法看到山的全貌。

只有等我下山了,站在远处回望,才能看清这座山的整体轮廓。

这整首诗啊,不仅仅是在写庐山,更是在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在译文方面,常见的是这样: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咱们来细细品味这译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直白地描述了庐山不同角度的不同形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很清晰地解释了为啥看不清庐山,因为身处其中呗。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①题西林壁: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

宋元丰七年(1084年),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②横看:正面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

③侧:从侧面看。

④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⑤不识:认不清。

⑥只缘:只因为。

⑦身:自身。

⑧山:指庐山。

翻译正面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望见巍然耸立的山峰,再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为自己就置身在这座山中。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就是其中一首。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知识扩展】《题西林壁》读书笔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了苏轼写的《题西林壁》很久很久之后,我才体会出诗中的道理。

《题西林壁》是作者李白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石壁上的一首诗,既然李白去到了庐山,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又为什么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呢?我细细品味,才懂得诗中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在现实生活里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做的事很对,但在别人眼里却是错的,应了那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要想让自己做得更完美些,就要更加努力,要全面思考问题,仔细检查出自己的缺点。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1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及注释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

《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

《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

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题西林壁苏轼〔宋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

《题西林壁》翻译注释

《题西林壁》翻译注释

《题西林壁》翻译注释《题西林壁》翻译注释《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分享《题西林壁》翻译注释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写上。

西林:西林寺,在庐山。

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

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

峰:山顶端,形状尖而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只缘:只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

【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

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

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

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

于是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

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

无论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

题西林壁的全诗意思

题西林壁的全诗意思

题西林壁的全诗意思
原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藉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该诗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题西林壁古诗的解意

题西林壁古诗的解意

题西林壁古诗的解意题西林壁古诗的解意《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下面是关于题西林壁古诗的解意的内容,欢迎阅读!《题西林壁》苏轼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题西林壁》的意思翻译

《题西林壁》的意思翻译

《题西林壁》的意思翻译【原文】:题西林壁⑴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注释】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翻译】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诗意简单

题西林壁诗意简单

题西林壁诗意简单
一、题西林壁的意思及原文
题西林壁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二、题西林壁原文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题西林壁赏析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古诗的翻译

题西林壁古诗的翻译

题西林壁古诗的翻译
《题西林壁》古诗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朝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
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题西林壁》古诗的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的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的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古诗的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的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题西林壁 的古诗意思

题西林壁 的古诗意思

"题西林壁"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人世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文化传承和人类价值观的思考。

以下是这首诗的内容和意思:
题西林壁
西林夜,战鼓风雨声。

焕红一片故园静。

梧桐一叶落,天阶夜,关山远。

长河万里送秋雁,
对楚腰巧,若无水。

更在三更雁。

这首诗表述了以下几个主要意思:
1. 时间的流逝:诗人提到了“西林夜”,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促。

夜晚的鼓声和风雨声,以及梧桐树叶的飘落,都暗示了时光的飞逝。

2. 怀旧之情:诗人对故园的怀念,表现在他将故园描绘成了一个宁静的地方,但也暗示着故园已经远去,不再如从前。

3. 自然与人生:梧桐树叶的飘落和秋雁南飞是季节更替的象征,也反映了自然界的不断变化,与人生的短促相对比。

4. 文化和传统:诗中提到了“楚腰巧”和“更在三更雁”,暗示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传统。

这些元素反映了诗人对文化传承和历史价值观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促的感慨,以及对故园和文化传承的怀旧之情。

它典型地反映了唐代诗歌中的“山水田园”和“离散怀乡”的主题。

题西林壁诗意思是什么-题西林壁全诗意思

题西林壁诗意思是什么-题西林壁全诗意思

题西林壁诗意思是什么|题西林壁全诗意思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下面整理了题西林壁全诗意思,希望对您有帮助~《题西林壁》全诗鉴赏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鉴赏】这首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由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此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题西林壁识的意思

题西林壁识的意思

《题西林壁的意思》同学们,今天咱们来一起探讨一下“题西林壁”的意思。

“题西林壁”这四个字,“题”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

“西林壁”呢,“西林”指的是西林寺,“壁”就是墙壁。

所以“题西林壁”整体的意思就是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

就好像咱们去一个很美的地方游玩,特别有感触,就想在那里留下点什么,比如写几句话、画一幅画。

诗人苏轼也是这样,他来到西林寺,被这里的景色所触动,于是就在寺里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咱们先来说说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是说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它的样子是不一样的。

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庐山又变成了高耸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样子也各不相同。

给大家举个例子,就像咱们看一个魔方,从正面看是一种样子,从侧面看又是另一种样子。

再看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说为什么我们不能认清庐山真正的样子呢?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就在庐山之中。

比如说,有一次小李同学参加班级的拔河比赛,他只看到自己这边很用力,觉得肯定能赢,但是没注意到对方也很努力,最后比赛输了。

这就像在庐山里,只看到自己眼前的,看不到全貌。

还有小王同学做数学题,一直纠结在一个小步骤里,没从整体去思考,结果半天也没做出来。

这也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学们,“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能只局限在一个地方,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希望大家以后遇到问题,能想起这首诗,学会换个角度看,说不定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