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合集下载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常见意象举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下面举例说明。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

《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诗歌的特点简答

诗歌的特点简答

诗歌的特点简答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抒情性:诗歌通常以情感表达为主,通过优美的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2. 音乐性:诗歌通常具有音乐美感,其语言韵律、节奏感等都与音乐有关,使得诗歌能够通过声音来传达情感和意境。

3. 形象性:诗歌的语言通常具有形象性,能够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描绘和塑造具体的形象和画面,使得诗歌更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4. 精练性:诗歌通常言简意赅,语言简练而不冗长,能够以最精炼的词语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5. 含蓄性:诗歌的表达通常含蓄而不直白,往往通过暗示和隐喻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通过想象和感悟来领会诗歌的内涵。

6. 多样性:诗歌的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可以涵盖各种主题和题材,包括自然、历史、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

7. 创新性: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创新性,能够突破传统的束缚和限制,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新的启示和感受。

以上是诗歌的一些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诗歌能够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杨柳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梧桐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

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手法。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等,写尽凄凉悲伤之情。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商隐《代赠》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徐再思《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杜牧《雨》“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梅花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你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隐喻

你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隐喻

你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隐喻诗歌,是心灵的倾诉,是情感的抒发,是思想的凝练。

而在诗歌的世界里,隐喻如同璀璨星辰,为诗歌增添了无尽的魅力与深度。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呢?隐喻,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

它不是直接地描述,而是通过巧妙的联想和类比,让读者在脑海中自行构建出一种特殊的意象和情境。

首先,隐喻能够赋予诗歌更丰富的内涵。

以“人生如梦”这个常见的隐喻为例,它并不是在说人生真的像一场具体的梦,而是通过“梦”这个充满虚幻、无常和不确定性的意象,来传达人生的短暂、变幻和难以捉摸。

当我们读到这样的隐喻时,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其中的种种无常。

这种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使得诗歌不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而是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思考。

其次,隐喻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诗人往往用生动、具体的事物来隐喻抽象的情感或概念。

比如,“我的心是一座寂寞的城”,将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比喻成一座无人问津的城,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凄凉。

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比直接说“我很孤独”更能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再者,隐喻使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它打破了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创造出新奇、独特的意境。

比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里的“黑夜”和“黑色的眼睛”并不是简单的客观描述,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诗意。

这种创新性的隐喻,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愉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全新世界的大门。

那么,我们在理解诗歌中的隐喻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一是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诗人的个人经历、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都会对其隐喻的运用产生影响。

比如,杜甫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百姓疾苦的隐喻,这与他所处的战乱时代以及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分不开的。

二是要关注诗歌的整体语境。

隐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诗歌中的其他元素相互关联、相互映衬。

我们需要从整首诗的角度去理解隐喻,而不能断章取义。

《说“木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了解 意象 对诗 歌鉴 赏有 什么 作用

诗歌功能:表情达意
“立象以尽意”
外部客观世界 意象 诗人主观世界
鉴 赏 切 入 口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 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
那么,一片“木叶”里 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禅机和联想呢?
林 庚
说木叶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诗人、
诗歌理论家、博古通今的文学史家,在文
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
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
读书,与吴组湘、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
忧愁情绪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圣洁 坚贞
•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湘、王瑶、
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的研
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 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作者介绍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
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
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1(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 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P> <P>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P> <P>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P><P>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的“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A
9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A
1
学习目标
1.解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引用《说“木叶”》一文中的原句)
2.通过所举示例,学习如何巧妙地利用诗歌中 暗示性的语言,寻找那些微妙的言外之意。
3.体会诗歌语言文字那含蓄不尽的意味。
A
2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 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 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思念亲人、朋友也会 折柳寄情




松岁 、寒
竹三
、友
梅”

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
A
6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卜算子·咏梅》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 “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 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言有尽而意无穷”
A
3

字典(概念解释) :忧伤的心情
诗歌(形象解释)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 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 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 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一江江春春水水向东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 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 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 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梧桐桐更 兼细细雨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 一个、愁字了得!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使用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通过分析这些事物的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意象举例:1.冰雪:常被用来比喻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尚。

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XXX在玉壶。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心性。

2.月亮:经常用来引发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愁。

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话表达了望月思乡的感伤。

3.柳树:因为“柳”和“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例如,“XXX,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这句话表达了在霸陵桥折柳送别时的伤离别情感。

4.蝉:被用来比喻品行高洁。

因为蝉餐风饮露,被认为是高洁的象征。

例如,“蝉在东篱上,念我如山高。

”这句话表达了蝉的高洁。

5.草木:常被用来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这句话表达了春风十里的扬州路,如今已经荒凉了。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意象,它们在古代诗歌中被广泛使用,帮助诗人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

古诗中,鹧鸪鸟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

如唐人XXX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XXX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中的“萋萋满别情”就是指鹧鸪鸟的鸣叫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唐人XXX《赠妓曲》:“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XXX著花未?”诗中的“寒梅著花未”,也是指鹧鸪鸟的鸣叫声,表达了诗人对别离的思念之情。

其他如唐人XXX《竹枝词·咏鹧鸪》:“鹧鸪天上栖,声断还复悲。

落日照空山,何人不惆怅。

”等,都是以鹧鸪鸟的哀鸣来表达离愁别绪之情。

由“木叶”说起——也谈诗歌语言形象的暗示性

由“木叶”说起——也谈诗歌语言形象的暗示性

文本解读[I I 由“木叶”说起----也谈诗歌语言形象的暗示性團李清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说到,自屈原写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这动人的诗句以后,“木叶”便成为诗者所钟爱的形象。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

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究其原因,“这与'木'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的干枯落叶的艺术特征有关。

”那么,“木”何以有这种艺术特征呢?林庚先生说这“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按照林先生的说法,暗示 性就是指“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或者用钱钟书先生的话说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那么语言形象为什么会产生“潜在的力量”,以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又何以能“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这些问题林先生只从“木叶”的艺术特征上作了阐释和解读,而对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却没有进行深入说明。

因此,本文尝试从暗示性语言的符号功能、联想作用及其文化成因等三个结构层面来进行分析和阐述,以兹将问题说清楚,以便提供诗歌鉴赏一个新的解释路径。

一、暗示性语言的符号功能暗示性是语言交际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具体表达上如形象、语境、修辞、表现手法,甚至语气、语调等都具有这种功能,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则主要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要借助特定的艺术介质,以传达特有的情感信息,这种特定的艺术形象就是意象。

意象其实就是物象和景象等概念的文学符号。

例如木叶和树叶,二者本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在诗歌中木叶却具有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典型的清秋的形象”(林庚),而树叶则只是一种纯粹的事物概念。

《说“木叶”》是在谈“木叶”还是在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说“木叶”》是在谈“木叶”还是在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说“木叶”》是在谈“木叶”还是在谈“诗歌语言的暗
示性”
《说“木叶”》是一篇探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文章,作
者从“木叶”这个词语入手,展开了一番思考。

作者首先提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出在古代诗歌中,语言并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暗示表达,这样的语言
有时会比较生硬、不自然,但是却能够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

接着,作者提出了“木叶”这个词语,指出这个词语在
诗歌中常常用来暗示岁月流逝、人事无常等主题。

作者分
别从声音、外貌、生命等方面描绘了木叶的特征,以此展
示了这个词语的暗示性。

然后,作者在文章中举了一些例子,如《离骚》中“虽
则万变其华,有一而足矣”、《九月夜》中“但自菊花须
当去,不待堂前更寄句”,这些词语都用了“木叶”来暗
示岁月流逝、人事无常等主题。

这些例子都很生动、贴切,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木叶”的暗示性。

最后,作者对“木叶”这个词语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认为,“木叶”这个词语通过描
绘细节、暗示各种主题、制造气氛,能够丰富诗歌语言的
内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深入探讨“木叶”这个词语的
暗示性,反映了诗歌语言的精髓。

它不仅让我们对“木叶”这个词语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们对诗歌语言
的暗示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精品】高考复习读懂一首诗歌(从方法上看)分析完整版

【精品】高考复习读懂一首诗歌(从方法上看)分析完整版
注释: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 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表现了诗人对故园的怀想和思归之情,流露出 归隐田园的情怀。
23
抓一抓 寻突破:抓语言的暗示。 抓写景(人、事、物)特点的词语; 抓直接表明情语言的暗示性 是一种“怀孕的静 默” ——钱钟书
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 帮助。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 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 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 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 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 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 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 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 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解:林景熙(1242~1310),南宋末期爱国诗人。 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 隐居于平阳白石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0
历史上曾有“南渡之后,堪与山 阴放翁媲美者,唯霁山也”之说 。
此诗透露着诗人的凄凉孤寂, 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
【注解】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 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 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 举登第,官至宰相。
托物言志诗
22
诗歌注解,帮助理解。内容、主旨若隐若现。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总

2025届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之如何快速读懂诗歌

2025届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之如何快速读懂诗歌

鉴赏程序
(走进诗歌)
1 看一看 找提示 2 读一读 明诗意 3 泡一泡 悟基调 4 审一审 析显隐 5 辨一辨 明关系 6 品一品 入佳境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____千__古__江__山__,__无__处__觅__英__雄__孙__仲__谋__。_____
2. 读一读 明诗意:把古诗当作文言文一样读懂
(揣测难字、还原语序、填补省略、互见有无)
(1)无中见有:“西出阳关无故人” 思考:有什么?
(2)有中见无:① “唯见长江天际流” 思考:不见什么?
——王国维
——钱钟书
4. 审一审 析显隐 (2)审隐: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
➢ 第一步:找出意象,即景(人、事、物); ➢ 第二步:捕捉其特点; ➢ 第三步:体会其联想意义或附加意义(情感、哲理),
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意义。
4. 审一审 析显隐 (2)审隐: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
①找出意象,即景(人、事、物);
读懂诗歌的检验标准
“写什么”: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理、趣)
边塞征战、山水田园、咏史怀古……
“怎样写”:表现手法 “为何写”:思想感情、情趣情怀、态度倾向、内心感慨……
二、如何“读懂” (1)树立语言意识
——立足诗句细读,旁批,读出几层写几层
(2)结合辅助信息
——标题、注释、作者、小序、标点等
例:
三峡吟
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4. 审一审 析显隐 (2)审隐: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
弄清了景和情, 就大致把握了诗歌的主题!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明]胡应麟
“作诗”
——[明]谢榛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语言的这种暗示性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诗歌语言暗示性含蓄之美作文

诗歌语言暗示性含蓄之美作文

诗歌语言暗示性含蓄之美作文
在清晨的微风里,诗歌的语言就像露珠一样,轻轻滑落,每一
滴都带着深深的故事。

它不像大白天的阳光那样直接照在你脸上,
而是像月光下的影子,淡淡的,有点看不清,但又特别吸引人。


种说不出的感觉,就好像是那种“花非花,雾非雾”的朦胧美,让
人忍不住想多琢磨琢磨。

有时候,诗歌的语言啊,就像一幅水墨画,简单几笔,就把那
种深远的意境给画出来了。

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颜色和图案,但你
看的时候就是觉得特别有意境,特别美。

就像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不是看外表,而是看内心。

还有啊,诗歌的语言有时候也像是古代的那种琴声,悠扬得很,听起来特别舒服。

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历史的味道,就像是在跟你讲
过去的故事。

这种音乐,不需要太大声,也不需要太激烈,就是那
种淡淡的、长长的旋律,就能让你完全沉浸其中,不想停下来。

更神奇的是,诗歌的语言还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我们心
里的想法和感受。

它特别细腻,特别敏感,能够捕捉到我们心灵深
处那些微小的变化。

站在这面镜子前,你就能看见自己最真实的模
样,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迷茫还是追求,都一清二楚。

这种真实的感觉,真的是诗歌独有的魅力。

最后啊,我觉得诗歌的语言还特别像夜空中的星星,虽然遥不可及,但总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举例随笔作文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举例随笔作文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举例随笔作文
哥们,你听说了吗?昨晚那月亮,简直了,亮得跟灯泡似的!湖面上都反光了,跟撒了把碎银子似的,漂亮极了!
哎呀,你知道吗?夜风一吹,那花香,简直了,跟香水似的!栀子花味儿,清新得让人心旷神怡。

就跟大自然的香水广告似的,太迷人了!
还有啊,你听那草丛里的虫鸣,跟乐队似的!高音低音,什么调儿都有,仿佛在跟你讲个古老的传说。

简直了,比什么音乐会都好听!
别忘了远处的山影,就跟水墨画似的!模模糊糊的,看着就让人琢磨不透。

跟那湖面的波光一配,简直就是大自然的绝美组合,让人看了还想看!
就这么着,一晚上都是这种语言特点,让人听得津津有味,仿佛就在现场似的!。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教学重难点分析:篇一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说木叶》教案篇二《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说“木叶”》教案。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袅袅()橘徕()亭皋()寒砧()漂泊()窸窣()迢远()冉冉()落于言筌()灼灼()门栓()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7段:总结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不是。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

4,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象征派诗歌名词解释

象征派诗歌名词解释

象征派诗歌名词解释一、定义象征派诗歌是19世纪末起源于法国的一种诗歌流派,后流行于欧美各国。

它强调用象征的手法来暗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而不是直接去描述或表达。

象征派诗人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才是真的、美的。

他们试图通过象征的意象,构建起一个超现实的艺术世界,以表达内心深处复杂、微妙且难以言传的情感体验。

二、主要特点(一)象征手法的运用1. 意象象征2. 整体象征(二)音乐性1. 韵律象征派诗歌注重韵律的独特性,常常采用复杂的韵律形式。

不像传统诗歌韵律那样规则、整齐,而是更追求一种与情感表达相契合的韵律节奏。

例如,通过长短句的交错、不规则的押韵等方式,营造出一种灵动、变幻的音乐感。

2. 节奏其节奏往往是舒缓、朦胧的,与象征派诗歌所表达的含蓄情感相呼应。

这种节奏能够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放慢速度,深入体会诗歌中微妙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

(三)神秘主义色彩1. 暗示性象征派诗歌充满暗示性,诗人不会直白地表达思想情感,而是通过意象、象征等手段暗示读者去领悟。

读者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去挖掘诗歌背后隐藏的意义。

2. 超自然元素常常引入超自然的元素,如神话、梦境、幻觉等。

这些元素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性,使诗歌超越了现实世界的局限,进入到一个充满奇幻和未知的精神领域。

例如,马拉美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运用梦幻般的情境,让读者在似真似幻的境界中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三、代表诗人及作品(一)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 简介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

他的诗歌打破了传统诗歌的美学观念,直面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丑恶、病态现象。

(二)保尔·魏尔伦(Paul Verlaine)1. 简介法国象征派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又充满忧伤,善于捕捉瞬间的情感和微妙的感觉。

(三)斯蒂芬·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1. 简介法国象征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

曲径通幽处,鉴赏花自开——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角度鉴赏古诗文

曲径通幽处,鉴赏花自开——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角度鉴赏古诗文

例 如竹 ,中 国传统 中 , 子 象征 着 生命 的弹 力 、长 寿 、幸福 和 精神 真 竹 理。 竹 , 秀逸有 神韵 , 细柔美 , 纤 长青不 败, 征青春 永驻, 象 年轻 : 春天 ( 山) 春 竹 子潇洒 挺拔 、清丽 俊逸, 翩君 子风度 : 翩 竹子 空心, 象征谦 虚 。品格虚心 能 自持 。竹 的特 质弯 而 不折, 折而 不 断, 象征 柔 中有刚 的做 人原 则 。竹凌云 有 意, 强迎风雪 , 而犹起 , 偃 喻有气 节。竹 节必露 , 梢拔 高, 竹 比喻高风 亮节 : 品德 高 尚不俗 , 而有节 , 为气 节的 象征 。唐张 九龄 咏竹 , “ 生 视 称 高节 人相 重, 虚 心 世 所 知 ” 《 黄 门卢 侍 郎咏竹 》 (和 )。竹 的 淡 泊 、清 高 、正 直,正是 中国 文人的人格追求。 再 如柳 , 柳与 留音近 , 诗词 中的 “ 柳送别 ”往 往有暗 示性 , 折 抒发分 别 时 的离 愁 别恨 ,朋 友 间 的厚 意 深 情 。“ 柳丝 ” 的 “ 丝 与 “ ”谐音 ,“ 思 柳 絮 ”的 “ ” 与 “ ”谐 音 因而 柳 又 与 思 念 相 关 。柳 丝 、柳 絮 飘 摇 不 絮 绪 定, 而柳又 与漂泊有 联系 柳 因其常被 插在房 前屋后 而被 看作是故 乡的象 因
上 。象 就是 ( 象与 ( 意的组 合 。即诗 中的形 象, 物) 情) 它不仅 包含 人物形 象, 也包括 诗中所 写的景和 物, 还包含 了作者 的情思 。诗歌创 作离不 开意象, 象 意 的选择 只是 第 一步, 是诗 的基 础 : 组合 意象 创造 出 “ 与境 谐 ”的诗 的艺术 意 境界才 是 目的。意境是诗 人 的主 观情 思与客观 景物相 交融而 创造 出来 的浑然 体 的艺术 境界 。在诗 词 中, 意象 是起 点, 境是终 点 , 意 灵魂 却是用 暗示 性 的诗歌 语言表 现 出来 的意 象的 寓意 。从这个 意义上 讲, 诗歌语 言 的暗示 性是 “ ” 诗 歌 意象 的 寓 意 是 “ ” 形 , 神 。明确 了意 象 的 寓意 ,诗 歌语 言 的 暗 示性 也 就 明确 了。利用 暗示性, 以帮助我们 理解 诗歌 的内容, 可 迅速触 摸到 诗人 的 心 灵世 界, 走进诗 的 艺术境 界, 诗答题 。若 能熟练运 用, 解 即可 以一 匙开 启解 题之 门 !下 面我 总结几 种 常见 的意象 的暗示 意 义, 以帮助 更好 的解 读 古诗 。 在 我 国 诗 歌 中 , 如 “ ”“ … 草 “ … 月 亮 ”等 , 都 具 有 暗 梅 柳 竹 示 性, 能引起 人1i 多的联 想。例如梅 花, 'l It ' ] 这个意 象 自古 以来被称 做德 性与气 节 的 代 言人 。 梅花 集 高 洁 、秀 雅 、 坚毅 于 一 身 ,其色 、 香 、韵 、姿 俱 佳, 特别 是在冰 中孕 蕾, 中开花 的品格, 雪 更为无 数仁人 志士 所喜爱 。梅 花因 其 高 洁、 典雅 、冷 峭 、坚 贞,被 人们 视 为知 友 、君 子 。早 在魏 晋 时期 ,梅 花就 被 写入诗 歌中, 人们首 先把 它作为 一般春 花春 树认识 和描 写 。后来梅 花 渐渐 上升 为独立 的审美 表现 对象, 而不 仅仅作 为春 景的 点缀 。南朝鲍 照在其 《 梅花 落 》中 已经 赋 予 了梅 花 高风 亮节 的 品性 。后来 寒霜 季节 盛 开的梅 花 , 因为傲 雪耐寒, 独入清香, 文人们于 是就 把它诠解 为一种孤 高绝 俗, 贞洁 自爱 的 君子 情操, 以梅隐喻 自身 的美德 。北宋 中期, 经过苏轼 等人 的吟 咏, 梅花 的君 子意 象得 到进一 步深化 。苏轼 写 了大量咏 梅诗 , 其诗 中带有 强力主 观表现 在 性, 一方 面, 如前人一样 淋漓 尽致地展 现诗人 孤芳 自赏, 幽洁 自持 的性格志 趣, 另 一方 面也 寄 托 了 内心深 处 与世 委 蛇而 又 不甘 沦 弃 的孤 清与 落 寞 。君子 、 隐士 、处 子玉女, 花的这三 个意 象之所 以能相融 , 梅 是因为这 三个意 象都有共 通 的核 心 一 一贞 洁 的象 征 。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 掌握文章主旨。

二、2.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并能迁移运用。

三、3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四、教学重点五、通过分析“木”的形象,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上节课, 我们留下了一个思考题: 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能不能把“落木”改为“落叶”呢?现在我们要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说“木叶”。

找关键句子, 宏观掌握文章主旨。

第1段: 实例说明”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帝子降兮北渚”为邀请语。

“渚”: 水边浅滩, “渚清沙白鸟飞回”。

“眇”: 眼瞎, 引申为远看(眯着眼看)第2段:用“木叶”舍“树叶”,, 用“落木”舍“落叶”, 关键在“木”讨论的对象: 木叶、树叶、落木。

”木叶”: 树叶, 有用“树”的,有用“叶”的,独“树叶”少见”树叶”简称为“叶”, 文字洗练的缘故”木叶”, 没有简称为“叶”, 文字洗练不是理由。

遇到”木叶”, 没有省去“木”。

“落木”是从“木叶”发展而来, 省去“叶”, 保留“木”。

“后皇嘉树”, “后”: 父子相继担任君王, 引申为帝位。

如: 夏后启, 后羿, 皇天后土。

第3段:过渡段, 总结上文, 承接下文(分析木的形象特征)。

提出观点:诗歌语言不能单凭概念, 它还具有形象思维。

概念相同, 形象上也许大有区别。

第4段: 提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即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 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第6段: 提出“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即暗示的颜色性。

(二)第7段: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同, 艺术形象的领域中却一字千里。

(三)总结:文章1至3段叙述现象, 提出问题.。

4至6段分析现象, 论其本质。

由现象到本质, 由个别到一般。

因此, 文章的重心在4至6段, 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文章的主旨。

文史哲学-浅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文史哲学-浅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2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的注释暗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了解时代背景也会帮助理解诗歌。例如2004年春季招生上海卷的诗歌鉴赏题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文后附有一段背景材料,详细地介绍了杜甫的写作背景。19题根据提供的时代背景可知它点明了相逢时令在晚春,象征二人漂泊无依的身世命运。象征大唐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由此可知,如果诗歌题后附了背景材料,那它一定是十分重要的。
浅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陈贤芳
摘 要:诗歌语言本身具有暗示性,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暗示性有奇妙的用处,用暗示性寻找那些微妙的言外之意则成了诗歌鉴赏的一把钥匙。拟从题目、作者、注释、意象四方面阐述如何利用暗示性寻找诗歌的言外之意。
关键词:暗示性;诗歌语言;诗歌鉴赏
诗词鉴赏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中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重要方面。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有各种方法,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他说:“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诗品出于人品,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的外化表现。一位作家选择什么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是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另外,由于作家的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不同,在创作中会形成不同风格。如李白和杜甫,他们都是我国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他们的作品都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但是由于个人的经历、所处环境、各人气质的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李白的诗歌主要表现的是其飘逸和浪漫。杜甫的沉郁诗风,是对现实生活的如实描绘。
如2005年广东卷14题:“从首句‘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若只从诗歌本身分析,对学生来讲颇具难度,然而若能跳出范围,扣准题目,这道题将迎刃而解。《春日登楼怀归》,“怀归”一词即道出作者情感变化了。“归”,归家,作者想起了家乡。而“怀”则带有怀想思念之意,因此这中间的感情变化自然是因联想起家乡,触景生情,说尽思乡之情了。如果不借助于题目,回答时便会很难答到要点上。可见题目可暗示出诗人的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常见意象举隅)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下面举例说明。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

《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
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⑧松——坚贞高洁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⑨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
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
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
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